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合集下载

后现代主义各流派的特点

后现代主义各流派的特点

后现代主义各流派的特点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哲学、文学和艺术思潮,强调人类知识和现实
的相对性、语言的重要性和分裂,以及多元文化的存在和经验。

在此
大的流派中,有以下几种特点:
1. 文化哲学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和现代文化的挑战,以多元
文化为特点,拒绝大一统的主体性,重视个人的标志、异质性和美学。

2. 意识形态后现代主义:以相对性和分裂作为哲学基础,否认
任何稳定不变的真理,强调语言和话语的重要性。

3. 科技后现代主义:强调科技对文化和社会的影响,质疑科技
是否可以真正改变我们的生活和人类本质。

4. 后现代主义文学:突破传统故事结构和人物描述的限制,强
调美学和语言的实验性。

5. 后现代主义艺术:突破了现实和虚构之间的界限,探讨艺术
和现实之间的关系,特别强调观看和视觉效果的重要性。

总之,后现代主义的各流派都试图挑战传统的文化、哲学和艺术
的做法,追求新的形式和思想,强调人类经验的多元性和相对性。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发展阶段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发展阶段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发展阶段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理论观点和文学形式。

第一阶段是20世纪初期的现代主义文学,其核心思想是反传统、反自然主义和反现实主义。

这些作品更加注重形式和语言,尝试在文字中表现出深层次的内心体验和感觉。

代表作品有提奥·杜雷和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以及艾略特的长篇诗《荒原》。

第二个阶段是1920年代的实验性文学,其特点是追求抽象和独特性,采用了一些流派和技巧,如自由诗、流派诗、超现实主义和写作套路。

代表作品有安德烈·布勒东和乔治·安普索尔的散文、菲利普·拉金的自由诗和詹姆斯·芬尼莫尔的小说《烟》。

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的战争文学,它反映了世界战争和社会变革对人类产生的深远影响。

这些作品有时采用了现实主义和传统的文学形式,以更好地表现人们在战争中的痛苦和挣扎。

代表作品有厄内斯特·海明威的小说《丧钟为谁而鸣》和托马斯·曼的小说《约瑟夫和他的兄弟们》。

第四个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文学,其核心思想是对语言和意义的怀疑和批判,这些作品采用意象、符号、流派和叙述方式来表达混乱和对现实的怀疑。

代表作品有辛西娅·奈特和萨缪尔·贝克特的戏剧、威廉·S·伯勒斯的小说《裸体午餐》。

总之,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发展阶段繁荣多彩,为后来的文学风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启发,这对我们理解文学发展历程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代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探析

现代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探析

现代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探析在当代文学中,后现代主义思潮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那么,后现代主义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潮呢?它对文学艺术有哪些影响?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后现代主义思潮进行探析。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概述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兴起的一个思潮。

它的出现是对传统文化、哲学、美学等领域中现代主义思潮的一种反叛和颠覆。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现代主义的理性主义和现实主义倾向过于片面和狭隘,无法全面地反映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是对传统叙事模式的颠覆和重构、对语言和形式的反思和创新,强调主体性和多样性,质疑现代性的基础,具有反对权威和反叛的精神。

二、后现代主义的纷争尽管后现代主义在当代文学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但它也引起了很多争议。

一方面,一些批评家认为后现代主义的文学形式过于零乱和肤浅,不易掌握和理解。

另一方面,它也面临着对现实性和社会责任的责难。

一些人认为后现代主义过于重视形式而忽略内容,另外,后现代主义被批评为“反现实主义”,无法真正反映社会生活的艰难现实。

三、后现代主义的文学特点后现代主义的文学特点是多元化、跨越性和异化性。

它摒弃了传统文学的线性叙事方式,对语言和形式进行了重构。

在传统文学中,故事一般由时间、地点和人物进行构建,而后现代主义则更加强调自我意识和用户感官的体验,采用信号和暗示的方式来传达故事的逻辑。

另外,后现代主义的体裁和形式非常多元化,既有诗歌、小说、戏剧,也有电影、音乐和绘画等。

后现代主义文学倒退的叙事方式以及对现实主义主张的重构对文学艺术表达了一种全新的审美观,为现代主义的文学表达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转变。

四、后现代主义的价值追求后现代主义思潮强调自传体和主词材料,直接描写自我的经验和感受。

后现代主义反对以往过度科学化的文学表达,强调个体的体验和情感,这种价值追求让现代文学走上了一条人性化的道路,对文学艺术的发展也是有深远意义的。

五、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现代艺术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思潮不仅仅对文学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它还对当代艺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内涵及特征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内涵及特征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内涵及特征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是20世纪初至二战结束期间,在欧美文坛上崛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思潮。

它反对传统的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强调表现现代人的内心世界和感受,采用实验性的写作技巧和反传统的语言风格。

以下是关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内涵及特征的详细介绍:一、内涵:1. 反传统倾向: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反对传统的文学观念和创作方法,强调表现现代人的精神世界和内心体验。

它认为传统的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形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表达需求,因此试图通过创新和实验来打破传统的束缚。

2. 表现主义倾向: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强调表现主义,即通过象征、隐喻、梦幻、意识流等手法来表现人的内心世界。

它认为现实世界是虚幻的,只有人的内心世界才是真实的。

因此,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往往呈现出一种超现实、梦幻般的氛围。

3. 形式创新: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注重形式创新,采用实验性的写作技巧和反传统的语言风格。

例如,现代主义小说常常采用非线性叙事、多重视角、时空跳跃等手法,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4. 批判社会现实: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对现实社会持批判态度,认为现代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矛盾导致了人的异化和孤独。

它关注社会边缘人群和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试图通过文学作品来揭示社会现实的阴暗面。

二、特征:1. 主题内敛: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主题往往不是直接表达出来的,而是隐藏在象征、隐喻等手法之中。

读者需要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意义,才能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思想。

2. 形式多样:现代主义文学的形式非常多样,包括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

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技巧,作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最适合的形式来表达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3. 反传统语言风格: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往往与传统语言风格不同。

它们常常使用简洁、明快、直接的语言,追求表达的精确性和力量感。

4. 关注个体与内心世界: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它们往往描绘人物的内心矛盾和挣扎,展现他们在现实中的困境和无奈。

西方后现代文化思潮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的关系

西方后现代文化思潮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的关系

西方后现代文化思潮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的关系西方后现代文化思潮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前者对后者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1)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中国的先锋小说出现了非常强烈的后现代倾向。

中国先锋小说的繁盛期,正是现代主义、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广为流行的时期,由于受到多种西方现代思潮的的影响与渗透,中国的先锋小说不可避免地成为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的混合体。

先锋小说的后现代倾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中国先锋小说有着十分明显的解构传统小说观念的倾向大多数中国先锋小说,都表现出了对传统小说整体性、连续性、规律性等程序和规定的叛逆,体现出了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种种特征:矛盾、排列、不连贯性、随意性、虚构事实的混乱,等等。

如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在故事结构上,颠覆了传统小说整体化、有序化虚构的结构方式;在叙述方式上,叙事者与叙事视角也不断地发生变换,破坏了了传统小说的统一性;在叙事方式的选择上,也破坏了传统小说的因果制约的逻辑;等等。

②中国先锋小说体现出十分明显的“后现代自我”的特征“后现代自我”,是对“自我”这一逻各斯中心概念的消解,它并不制造新的中心概念。

它不是一个人格心理学意义上的概念,不意指自我的人格构成,其实是一个非概念或反概念。

许多中国先锋小说都在文本中有意识地消解自我,有着非常明显的“后现代自我”的特征。

如格非的《迷舟》中的萧,被叙述人有意抽去了本应具有的人性特征,成为一个毫无生气的平面化人物。

余华的一系列充满X腥暴L 的先锋作品中,人也是平面的与零散化的。

③中国先锋小说存在着强烈的反主流话语的倾向中国先锋小说一个非常明显的动作,就是对历史话语的神圣性和主流话语的权威性进行毫不留情的质疑与消解,存在着强烈的反主流话语的倾向。

如余华的《往事与刑罚》,对历史进行了非常残酷与彻底的解剖和消解,体现出十分明显的反历史的特征。

但是,中国先锋小说作家们的作品很难说就是严格意义上的后现代主义作品,它还受着现代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当代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制约,呈现出比较复杂和独特的创作风貌。

90年代文学思潮[1]

90年代文学思潮[1]
中国当代文学
90年代文学思潮
3.后殖民理论:“后殖民主义”是指欧美资本主义国家 在“二战”之后的冷战和后冷战时期对“落后”民族和 国家进行文化围剿和文化渗透的一种侵略政策,因而在 理论上常常表现为一种文化殖民主义、文化霸权主义和 文化帝国主义。
代表作: 萨义德《东方学》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认为当前文学危机的表现有两种:
一是媚俗,如王朔;
一是自娱,如张艺谋 。
呼吁作家进行“灵魂救赎”
中国当代文学
90年代文学思潮
讨论的主要文章:
《人文精神:是否可能与如何可能》《人文精神寻踪》 《道统、学统与政统》《我们需要怎样的人文精神》《 危机?进步?》《人文关怀:一种知识与叙事》
《诗人,你为甚么不愤怒》《选择的自由与文化态势》《 人文精神偶感》
中国当代文学
90年代文学思潮
现代主义: 1.对科学和技术的压倒一切的信仰和信任; 2.推崇技术的正面效果; 3.认为发展是必然的,是现代思维希望的结果。 后现代主义:
是对现代主义景象的怀疑,最极端的是整个地排斥现 代性观点。
中国当代文学
90年代文学思潮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社会中出现的 范围广泛的文学思潮,于20世纪70-80年代达到高潮。无 论在文艺思想还是在创作技巧上,后现代主义文学都是现 代主义文学的延续和发展。
弗里丹《女性的神话》、米利特《性政治》、
格里尔《女太监》
中国当代文学
90年代文学思潮
女性主义文学:指那些具有女权主义色彩,以自觉的女性 主义立场,用话语颠覆性别歧视,争取男女平等的文学。
在中国,“女性文学” 则比“女性主义文学”具有更广 泛的含义,更多一些文学意义,更少一些政治意义。

现代文学思潮

现代文学思潮

现代文学思潮现代文学思潮是指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文学家在文学作品中表达的心灵和思想的流派和潮流。

在这个时期,文学经历了许多重大变革,不同的思潮相互交织,形成了多样而独特的文学面貌。

本文将从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三个方面来探讨现代文学思潮的特点和影响。

一、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指作家通过真实地描写社会生活和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社会的思潮。

它始于19世纪末,是现代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

现实主义文学强调以真实的生活为基础,把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思考融入到作品中。

现实主义文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作品的背景和人物描写真实可信,作者通过丰富的细节和生动的场景,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

其次,现实主义文学追求真实的反映社会生活,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冲突与困境。

再次,现实主义文学注重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变化,通过深入的心理刻画展现人性的复杂性。

现实主义文学对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塑造了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形象。

同时,现实主义文学也引发了对现实的思考和批判,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二、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是20世纪上半叶兴起的文学思潮,它强调梦境、幻想和超越现实的艺术表达。

超现实主义文学试图通过打破常规逻辑和语言的界限,探索人类内心深处的欲望和无意识。

超现实主义文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超现实主义作品常常充满象征和隐喻的意象,描绘出一个超越现实的奇幻世界。

其次,超现实主义文学借助诗意的语言和叙述方式,追求意识流的表达和情感的冲击。

再次,超现实主义文学强调个体经验和情感的真实性,试图超越理性和理性的束缚。

超现实主义文学对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推动了文学形式的多样化和创新,为后来的后现代主义文学铺平了道路。

同时,超现实主义文学也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思考和审美视角,拓宽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三、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的文学思潮,它突破了传统的文学观念和叙事结构,挑战了现实和真实的概念。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近年来,中国现代文学中出现了一股后现代主义的潮流。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强调对传统观念和现实世界的怀疑,以及对语言和叙事方式的反思。

它打破了传统文学的边界,给予作家更大的创作自由,同时也引发了大量的争议和讨论。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品之一是莫言的《红高粱家族》。

这部小说以红高粱这一象征性的意象为线索,通过多重叙述的方式,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多样而复杂,他们的命运被历史和现实所束缚,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超现实主义色彩。

莫言通过对语言的创新和对叙事方式的颠覆,使得小说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另一个重要的后现代主义作家是余华。

他的小说《活着》以一个普通农民的命运为主线,通过对生死、痛苦和希望的深入探讨,揭示了人性的脆弱和社会的残酷。

小说中的叙述方式颠覆了传统的线性叙事,通过碎片化的叙述和非线性的时间结构,使得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时间的流动和生命的无常。

余华的小说语言简洁而富有力量,给人以深深的触动。

除了莫言和余华,中国现代文学中还有许多其他后现代主义作家的作品值得关注。

比如,王小波的《黄金时代》通过对女性主义和现代性的思考,以及对语言和叙事方式的创新,展现了一个独特的现代都市生活的图景。

另外,杨绛的《洗澡》通过对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反思,以及对时间和记忆的探索,呈现了一个微妙而复杂的现代人生活的图景。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兴起,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学的一种冲击,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思和呈现。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挑战,传统的价值观和观念已经不再适应现实。

后现代主义作家通过对语言和叙事方式的创新,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试图找到一种新的表达方式,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然而,后现代主义作品也面临着一些争议和批评。

一些人认为,后现代主义作品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创新,忽视了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使得作品显得空洞和无聊。

另外,由于后现代主义作品常常采用碎片化的叙事和非线性的时间结构,使得读者在阅读时感到困惑和迷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新小说派
• 20世纪50年代崛起于法国。以反传统的立场介入 到小说艺术的创新,力图在摆脱传统小说观念与 道德标高的束缚的基础上,实现对物的世界进行 某种纯客观的描绘,即“让物体和姿态首先以它 们的存在去发生作用,让它们的存在继续为人们 感觉到”, 进而在一种零度写作态度和读者共同 参与的场域中彰显出小说正在进行自我反省式的 重大历史变革。 • 基本特征:作品情节淡化,人物模糊,环境朦胧, 语言新颖。代表作家:(法)萨洛特、西蒙、罗 伯· 格里耶等。
• 戈多究竟代表什么?上帝?永生?理想?希望? • 等待戈多,反映处在人生痛苦状态下的人们对自 身苦难的厌倦,也是西方人在经历过二次大战灾 难后希望摆脱困境的心理体现。 • 作品通过主人公荒诞的生存条件和人物的种种荒 诞举动,揭示了人类一个基本状态: “等待” 。 • 贝克特在剧中所揭示的世界是荒诞的、残酷的、 不可思议的。而在这种世界中,人的处境是尴尬 的,人的寻求和期待是无望的。 • 戈多应是人们正在等 待的某种希望,但这种希望 渺茫无期。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核心观念
•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后现代社会(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晚期资本主义等)的产物,正式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 60年代前期,在70年代和80年代形成夺人之势并震慑思想 界。 • 丹尼尔· 贝尔把社会形态分成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 工业社会三种,认为:前工业社会的“意图”是同自然界 的竞争;工业社会的意图是“同经过加工的自然界竞争”, 以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为中心,把自然环境变为技术环境; 后工业社会的意图则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以信息为 基础的“智能技术”同机械技术并驾齐驱。
• 如果你对现实感到不满,想对其进行揭示与批 判,心目中还有理想的憧憬,想象着一个美好 的未来,那么充其量是(前)现代的。 • 后现代不会真的去批判左派或右派,而是笑话 它们,如果人们要求给出理由,那么后现代就 笑话自己。 • 后现代的态度是这样的:对世界成为现在这个 样子也不太满意,但绝不是批判的态度,而是 接受这个世界的荒谬性,并且把它进一步彻底 荒谬化,在失去意义中获得快乐。
• 不再追求或典型、或崇高、或优雅、或玄 奥的审美趣味,取而代之的是从本能角度 表现人性及人的生存状态的本真面貌,不 再注重甚至是全面放弃“文学性”的提炼 或者修饰,将本能、丑陋、猥琐、堕落、 罪恶等,赤裸裸地、直白浅显粗鄙地呈现 在文学书写之中。
• (4)作家中心论受到挑战:大众传播媒体 的介入已经使作家的创作不再可能成为纯粹 的自主行为,甚至不再可能成为独自一个人 就能完成的行为。作家必须适应媒体,适应 媒体的受众。另一方面,在大众传媒上,特 别是在互联网上,发表作品不再是某一部分 人的特权,因此,不仅仅作家中心论的观念 被消解了,甚至连作家的身份也受到质疑。 • (5)复制与模仿代替独创与个性。 • (6)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 (7)文学自身的危机:解构性即文学的后 现代性。
• 以贝克特、尤奈斯库及其戏剧《等待 戈多》、《秃头歌女》等为代表。其 剧作立意认为人与世界往往处于一种 敌对状态,人被一种异己的强大力量 所左右,并且在相互关联的情境中却 无法沟通;因此人的存在方式就体现 为一种荒诞性,且在毫无意义的世界 中飘浮不定。 • 基于对社会生活与人生的深沉思考和 关爱,在满足当时代人的精神需求与 渴望的同时,也将碎片化、虚无化、 荒诞化的时特征鲜明地展现出来。
• 后现代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现象。 • 后现代主义文学界理论的主张除表现在 作品中之外,还表现在女性主义研究、 解构主义哲学、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 新历史主义学术思想当中。拒绝理论与 深度模式是后现代主义的本质特征。 • 所谓后现代主义理论,是后现代主 义生活方式与文化现象研究者对其研究 对象进行的归纳。这些理论家包括贝尔、 杰姆逊、利奥塔、哈贝马斯、哈桑等人。 这些人当中,许多人对后现代主义是持 保留态度或者是批判态度的。
(四)黑色幽默文学 • 20世纪60、70年代流行于美国。所谓黑色 幽默,是阴郁的幽默(它深受存在主义的 影响)。代表作家:海勒等。 • 往往以辛辣、绝望、悲观的幽默嘲讽社会、 嬉戏人生,在一种苦涩的自我解剖和自我 嘲弄中将现实景象予以突显、放大、焦聚 和变形,并且极力开掘语言对悲剧的各种 掩饰性功能,倾心于语言的技巧性,青睐 语言的诙谐、情趣和深刻,于荒诞滑稽、 冷峻超然之中将悲剧人生和社会喜剧化地 展现出来。
第六章 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
• 历史进入20世纪中期,西方的资本主义已 经把科技和理性推到极端,科技革命使人 的理性主体地位消失了,人被全面异化, 人们肆无忌惮地征服自然、社会和人类自 己,导致了人类自然生存家园的破坏和精 神家园的丧失。 • 在这种情形下,西方社会开始反省现代性, 对现代性的中心价值观念理性和普遍性作 出质疑和摈弃,以一种全新的观念对人类 体验和解释世界做出了重新的思考。
• • • • • • •
现代主义 有目的 有意设计 隐喻 所指 形而上学 确定性 超验性
后现代主义 游戏 无意偶然 换喻 能指 反讽 不确定性 内向性
如果现代主义是寻求永恒真理,那么后现代主义 就是对这些永恒真理的怀疑;如果现代主义是寻 求知识的明确表征,那么后现代主义认为“知识 的状态随着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以及文化进入后 现代时代而改变着”。 后现代主义取消了现代性所确立的此岸与彼岸、 短暂与永恒、中心与边缘、深刻与表面、现象与 本质、主体与客体等等之间的对立和差距,它要 冲破现代性所营造的条理分明、井然有序的整个 世界,使整个世界进入多元的、表面化的、短暂 的、散乱的、无政府主义的、模棱两可的、不确 定的维度之中。
• 《等待戈多》是一出两幕剧。第一幕,两个身份 不明的流浪汉戈戈和狄狄(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 拉冈),在黄昏小路旁的枯树下,等待戈多的到 来。他们为消磨时间,语无伦次,东拉西扯地试 着讲故事、找话题,做着各种无聊的动作。他们 错把前来的主仆二人波卓和幸运儿(乐克)当作了 戈多。直到天快黑时,来了一个小孩,告诉他们 戈多今天不来,明天准来。 • 第二幕,次日黄昏,两人如昨天一样在等待戈多 的到来。不同的是枯树长出了四、五片叶子,又 来的波卓成了瞎子,幸运儿(乐克)成了哑巴。天 黑时,那孩子又捎来口信,说戈多今天不来了, 明天准来。两人大为绝望,想死没有死成,想走 却又站着不动。
• 海勒,当代美国作家,被称为“黑色幽默文学” 的一面旗帜。代表作《第二十二条军规》。 • 小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通过对一支驻扎 在意大利附近的一个名叫皮亚诺扎岛上的美国空 军部队内幕生活的描写,揭示了一个非理性、无 秩序、梦魇式的荒诞世界。 • “第二十二条军规”:只有疯子才能获准免于飞 行,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但你一旦提出申请, 恰好证明了你是一个正常人,还是在劫难逃。第 二十二条军规还规定,飞行员飞满25架次就能回 国,但它又说,你必须绝对服从命令,要不就不 能回国。因此上级可以不断给飞行员增加飞行次 数,而你不得违抗。如此反复,永无休止。 • 象征: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高秩序的制度中某 种无形的、不可抗拒的神秘的强制力量。
• 如果我们强调后现代与现代的联系,那么,后现 代主义是指对现代主义的否定,是对现代主义的 扬弃,是现代主义的消解,它更多地是指文学、 艺术等文化产品的创作风格不同于现代主义的风 格。因此,无法用现代主义的风格来表达,于是 只能用后现代主义这个词来表示这种新的创作风 格。 • “后现代”不应理解为和现代相断裂的一个崭新 的历史时代,它不是位于现代之后,而是隶属于 现代的一个部分。后现代主义不是穷途末路的现 代主义,而是现代主义的新生状态。因此“后现 代主义的‘后’字意味着纯粹的接替,意味着一 连串历史性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可以清楚的确定。 ‘后’字意味着一种类似转换的东西:从以前的 方向转到一个新方向。”——利奥塔
• 西方后现代思潮的崛起是一种内发性要求达致的 反思结果,亦即通过对西方资本主义控制社会机 制的批判性反应,勾连起对整体西方启蒙理性的 反思意识,所以其源起完全是一种内部自省的形 态,这种形态的绵延伸展才是对西方资本主义对 外扩张如何形成世界性霸权的批判,有关“知识” 与“权力”之关系的后现代叙说也必须在这个层 面上加以理解。 • 社会发展问题上用“后”这一缀语,一方面是对 业已逝去、另一方面也是对尚未到来的未来先进 工业社会感到迷惘的“生活于间隙时期的感受”, 意在说明人们正在进入一种过渡性时代。
(三) “垮掉的一代”
• “二战”后出现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代表作家: 凯鲁亚克、金斯堡等。小说创作往往力求坦白个 体化的隐私,强调对自我感觉的流露,在一种非 理性乃至梦魇、幻觉和错觉的情境中进行小说创 作,从而将从精神到肉体全面垮掉的“自我”暴 露在丰繁的小说文本之中。 • 基本特征:思想倾向上,深受欧洲存在主义的某 些观念的影响,关注个人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存状 态、抗议社会对他们的压抑;艺术上,追求无节 制的自我放纵,作品的结构无拘束乃至杂乱无章, 语言粗糙。风格粗犷自然。
• 现代性的规定是: (1)对科学和技术的压倒一切的信仰和信 任; (2)推崇技术的正面效果; (3)认为发展是必然的,是现代思维所希 望的。 • 后现代主义的规定特性就是对现代主义规 定特性的排斥,并代之以(1)信仰多元化; (2)全方位地审视技术所带来的结果; (3)审视发展是否总是必然的,“技术发 展”可能根本就不是发展。
三、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简介
• (一)荒诞派戏剧 • “二战”后不久产生于法国,以各种新实验 艺术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反形式、模糊界限、 弱化意义、突显群众、彰显表演,以及注重 混杂手法的新的艺术概念 。 • 基本特征:强调表现抽象的主观感受,喜欢 采用漫画式的夸张和比喻,情节没有连贯性, 人物缺乏鲜明个性,常用东扯西拉的对话表 现人的孤独。
•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一词最 早出现在 1934 年费德利科· 德· 奥尼斯的 《西班牙与西班牙语美洲诗选》一书中, 而作为一种思潮的后现代主义究竟肇始于 哪一年?没必要深究,按学界共识即可。
到上世纪 70年代后期到 80 年代,“后现代主义 逐渐发展为一个具有‘广泛包容性’的术语,几 乎所有不能归类为现实主义或现代主义的文化与 文学艺术现象,都被归拢到了‘后现代主义’的 名下。” 后现代主义认为,在今天的世界里,各种各样不 稳定、不确定、非连续、无序、断裂和突变现象 应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 由此,一种新的看待世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们的 意识:它反对用单一的、固定不变的逻辑、公式 和原则以及普适的规律来说明和统治世界,主张 变革和创新,强调开放性和多元性,承认并容忍 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