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_福柯的后现代主义理论

合集下载

第6讲 福柯的社会学理论

第6讲 福柯的社会学理论


考古学考察的是在特定条件、特定环境和特定关系中 的话语实践,研究的是人们说出来的话语。 语词、陈述、 话语、档案、文体等是讨论的主要内容。在讨论的基础上, 建立了以语言为对象而展开的社会学理论。揭示了语言是 如何构造事物之间的关系的,以及语言所指的物与物之间 的关系是怎样被语言建构起来的,又是怎样在语言的控制 下存在、断裂和异变的,福柯称之为“话语实践”。因此, 福柯的语言学研究是由语言触及人的社会行动或社会实践 的社会学研究,是在社会学视野里展开的语言学研究。 • 要在话语实践中揭示现在人们面对的 各种理论和知识 形成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就要对蕴含着哲学认识论和科学 发展史的“档案”进行审理。这一过程就是所谓的对现在 各种思想观念和科学知识的“考古”。
• • • • • • • • • • •
3) 权力首先是生产性的实践,而不仅仅是压制性的外在控制。 权力并不仅仅具有消极否定的作用,还有积极性的一面。它是一 种生产性的实践或者说生产性的网络。作为生产性网络的权力,不断 创造出社会成员关系之间的崭新联系,在不同的社会组织形式之间建 立新的相互作用线。(比如,文化大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之后的权力) 4) 权力与知识之间存在着微妙复杂的关系。(话语权) 在现代社会,知识与权力决不是敌对的。知识是在权力的制约中 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没有脱离权力关系的抽象知识;权力离不开知识, 不仅权力在特定的知识背景、知识结构中形成,而且知识本身就是权 力;权力同知识不可分,只有在权力与知识的联系中才能把握权力的 实质与作用。
• (1) 传统权力理论的两种模式 • 1) 利益-冲突模式:关注的是社会行动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其基本模 式是两个人之间的支配关系。 • 2)权威-合法化模式:权力是通过符号化实现的一般化媒介,并且权 力是合法化的,即通过符号化和合法化两个过程,权力转化为权威, 从而成为一种更有效的权力。 • (2) 福柯权力分析的基本思想 • 1) 权力是多形态的,而不是同质的。 • 在现代社会中,权力浸透到社会的各个不同的局部领域,使用灵 活多样的策略来运行,而并不是在家庭、国家、教育和生产关系中都 采用同样形态的权力。 • 2) 权力是作为关系出现的策略,而不是所有物。 • 在权力分析中,策略是一个中心概念。权力既不是财产,也不是 媒介,而首先是策略。权力之所以具有多种形态,正是因为权力在运 作的实际过程中,使用了各种不同的策略。

简述福柯及其批判思想

简述福柯及其批判思想

简述福柯及其批判思想[摘要] 作为思想史上重要的人物,福柯的著作和生活对知识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研究福柯及其批判思想,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后现代主义思潮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福柯思想简述一、福柯及其著述福柯(1926—1984)这位巴黎高师(ENS)毕业的思想巨匠,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是20世纪世界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著作和生活对知识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84年6月25日福柯逝世时,有人把他的逝世与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逝世相提并论,认为这两个事件都标志了一个时代的死亡。

福柯对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性采取了批判的态度,认为启蒙运动将理性同解放和进步等同是不恰当的,认为现代性实际上是一种控制和统治的形式,主体和真理都是这种统治的造物。

福柯的主要贡献在于对现代性、人本主义的批评以及对知识、权力、话语的分析。

福柯汲取营养的思想家主要有尼采、弗洛伊德、马克思、德勒兹、巴塔耶,但是尼采关于求真意志与权力意志的论述以及系谱学的方法对福柯的影响最为突出。

福柯希望“对我们的历史时代进行批判,即揭示知识、理性、社会制度和主体性的现代形式,认为这些看似必然的东西实际上是在一定社会和历史条件下的特定产物,而且具有权力和控制的结构”[1]。

在疯癫、医学、犯罪和性议题上,福柯以他的视角进行了卓越的研究。

福柯的主要著作有《知识考古学》、《词与物》、《规训与惩罚》、《疯癫与文明》、《临床医学的诞生》、《事物的秩序》、《性史·认知的意志》、《性史·快感的享用》、《性史·关注自我》、《赫克林·巴宾:最近发现的19世纪法国阴阳人自传》、《死亡与迷宫:雷蒙·罗素的世界》等,福柯还编辑了《我,皮埃尔·希维尔,杀害了我的母亲、姐妹和兄弟:一个19世纪的弑亲案例》另外有福柯的访谈录编成的《权力的眼睛》等。

福柯的前期著作,主要关注了知识、权力、话语的问题,并且指出作为知识主体的“人”是历史的,但是在他后期的代表作《性史》第二、三卷和一些访谈中,福柯重新关注到主体,并指出伦理主体的塑造,生活风格的养成和生存艺术是从现代性中获救的希望。

从福柯的哲学思想看后现代主义哲学精神

从福柯的哲学思想看后现代主义哲学精神

从福柯的哲学思想看后现代主义哲学精神哲学总是在建构中坍塌,在坍塌中建构。

(线索:自然哲学家-智者学派-苏格拉底-休谟的怀疑主义-康德-后现代主义哲学。

)后现代主义是从艺术和文学开始的,之后,哲学才加入了后现代主义的洪流中,迎来“人人皆话语,各个谈文本,解构不离手,颠覆不离口”的热闹局面。

后现代主义之“后”是超越主义,它要超越的现代主义指的是自启蒙运动以来的理性主义传统,即所谓的现代性。

后现代是一个相对于现代而言的时间范围。

它反对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尤其是主观与客观的对立,反对知识论上的“基础论”,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和人道主义,本质主义,整体主义等等。

在后现代中,资本主义没落,个人主义衰微。

在现代之后的一个独立的时代;在现代之中的现代的中后阶段,非独立的。

后现代性有的人既可能是一个前现代主义者、现代主义者、后现代主义者,一般物理意义上的时间范围,就不注意描述。

所以就出现了后现代性和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具有反对现代性的思想态度和范围,他们关心结构的目的只是为了解构。

一、疯癫与理性(和向他者敞开、反对理性、反对二元对立中的不平等性)福柯的哲学生涯是从探讨现代医学和精神病学的起源开始的。

他的研究表明,精神病不是一种自然的或生理方面的疾病,而是一种对人群加以分类的社会功能,它的诞生是历史的产物。

在17世纪以前,人们并不把癫狂当作疾病。

在柏拉图的著作中,迷狂是理性发展的最高阶段。

在中世纪,癫狂一方面与人的堕落相联系,一方面与人的神圣的拯救相联系。

那时,只有少数疯子需要诊治。

在文艺复兴时期,癫狂还不是理性的对立面。

爱拉斯谟《愚人颂》里的癫狂是嘲讽的理性,高级的理性;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真理往往发自疯人之口。

福柯发现,中世纪晚期处置疯人的“愚人船”是一个象征,疯人被送往大海,任其漂泊;但“愚人船”又是朝圣的旅行,寻找理性的工具。

福柯分析说,那时的癫狂并不是社会防范的对象,它被视作对世界的无意义的揭示,它的领域在社会之外,但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仍有很多桥梁。

福柯的后现代主义

福柯的后现代主义

福柯后现代主义历史观
第一,颠覆历史理性
福柯对理性进行了批判,他认为理性自身就是不自明的,理性也是历史的,因而它不能解释任何东西,事实上它本身就需要解释
第二,放逐历史主体
福柯则反对现代性的先验的历史主体。

先验的历史主体指的是理性主体,是一个真正的假设。

福柯也反对经验的历史主体。

认为历史作者早已死亡,因为历史文本都是话语体系的产物,天下文章是一大抄,没有经验的主体存在。

第三,瓦解历史客观性
历史客观性实际上现代史学的一个核心观念。

它是建立在主客体分离的二元基础之上的。

它实际上先验地假定存在着某种实在或过去,它是真实或有效的。

那个主体是具有自我意识的理性的主体,一方面通过它才能真实的再现这种实在或过去,另一方面,这个先验的主体又可以把我们的经验建构成一个历史的实在。

因此要反对这种历史客观性必然涉及到主体、客体和主体再现客体的合法性这三个相关的问题。

第四,终止历史进步
现代历史观本质上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普遍主义的、向善的、进步的幸福主义或千年福主义。

因为“现代性是作为一种许诺把人类从愚昧和非理性状态中解放出来的进步力量而进入历史的”,它是“以远大目标和高尚道德为基本特征的”。

福柯对理性进行了研究,揭示了理性的非理性真相,同时也抖落出现代历史把理性作为历史高尚目标的虚幻性。

第五,拒绝历史总体化
福柯致力于解构启蒙以来现代性、总体性、压抑性的宏大话语霸权。

福柯后现代主义管窥 后现代主义与当代哲学的走向(笔谈)

福柯后现代主义管窥     后现代主义与当代哲学的走向(笔谈)

福柯后现代主义管窥
后现代主义与当代哲学的走向(笔谈)
【作 者】莫伟民
【作者简介】莫伟民 复旦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哲学博士
后现代主义哲学这个称谓的含义颇为含糊,许多人认为后现代这个词表示的是一个特定时期或阶段。笔者以为后现代应该是一种可以表示具有几个方面思想特征的理论态度。这是因为同一个人在此方面可能是前现代主义者,在彼方面可能是现代主义者,而在其他方面可能是后现代主义者。显然,后现代主义哲学指的是对发轫于笛卡尔并把人在哲学中的地位当作哲学中心问题的现代哲学作了批判和超越的哲学。其目的是从多元文化角度通过对传统和现代哲学作番梳理和综合扬弃工作,来寻找西方文化的精神家园。
在《关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中,哈贝马斯指责当代法国哲学家们采纳了一种不恰当的后现代立场,即它隐匿了一种向前现代返回的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怀旧。利奥塔辩驳了哈贝马斯把前现代与后现代混为一谈的做法,并认为后现代主义既不是对前现代的重复,也不是对现代主义的超越;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本身固有的一个要素,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任何想要超越现代主义的人都处于现代主义内部。
福柯强调不存在绝对哲学,存在的是哲学活动。人们努力地、不确定地和梦幻般地用来摆脱陈见、改变思维模式和价值标准的活动,在福柯看来,就是哲学。福柯在1980年4月的一次对话中预料今后30 年将是一个具有较强哲学活动的时期,并认为哲学的生命在于人的外部知识和自身知识、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这是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哲学观。庶几可以说,福柯与德里达、德勒兹和利奥塔等人一起完成了具有厚实的现代基础的法国哲学的后现代转向。
在现时代,与人的观念携手并进的是连续的历史观念。有的西方学者认为,福柯创造了一种无历史的历史。实际上,这主要是就福柯强调历史的间断性并批判历史的进步性和先验性而言的。因为历史观念不仅是人的存在的基础,而且还是进步观念的基础。福柯不仅不承认历史的进步,而且也不主张历史的怀旧。这是因为如果导源于启蒙运动的进步元叙事消失了,那么,后现代主义思想就感觉不到任何怀旧了。稍加留意,我们便可发现:能够不带任何怀旧心情而思考,这是法国后现代主义者们得以超越那个始终依恋在并渴望回到前古希腊之在的海德格尔的主要原因。按照后现代主义的逻辑,我们便可推断:如果人类不存在必然的历史进步,那么,我们可以料到后现代主义不能并且不会象现代主义那样标榜自己比以前的一切更美好、更进步和更切实可行。

概述福柯的后结构主义文论

概述福柯的后结构主义文论

概述福柯的后结构主义文论(1)关于话语理论。

①福柯将历史视为话语的构造,认为在个别话语的形成过程中会出现一些规则来界定这个领域的相应对象,从而建构起基本概念形成理论构架。

这一话语组合中的规则组合就形成了话语的组合系统,分别属于不同的历史阶段。

②福柯认为在话语即历史所标示的客观性背后是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质,即一个学科是在一定时期之内凭借话语圈定了一个对象领域,树立起一个合法的视角,由此建立起了不断变更的历史法规作为价值取舍的准则。

③“认识价”是福柯话语理论的核心概念。

a所谓认识价是存在于基本文化代码及其所产生的科学和哲学阐释之间的未经阐发的经验,它是特定历史时期权威理论的源头。

b认识价不是思想构成深处的基本范畴,而是一种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知识总体及其基本构成原则的整体关系。

不过,每个时期的认识价都只能在特定的学科及其话语实践之中才能得到表征。

c认识价的概念使福柯的语言观不同于解构主义。

他建立了一个有界限的能指和文本理论,为话语提供了一个虽然差异纷呈错综复杂但却是可以予以确定的历史语境。

④福柯认为在可以言说和实际上可以说出的东西之间存在者整整一个时代的话语领域,不能通过语言学、逻辑学和历史学来加以说明,这个领域就是“档案”。

a所谓档案不是各式各样的话语不问区别的化合统一,而是高度差异化的命题的形成转化的总系统。

b档案所体现的只有差异即“他者”,因为人不能发现自己的档案,档案只产生于话语规则的内部,话语对象不过是它的外显形式。

c福柯的档案理论实质上是强调历史的断续性和差异性,在含蓄否定历史领域的任何一种一元单传的目的论解释。

d福柯坚决反对搜索本原使得理性成为人性的目的,发掘档案的方法应该是进行话语规则的组构、排斥和转化,对一系列学科中构成文化档案的断续性考察,这意味着阅读不必寻求话语之中或背后隐藏的意向意愿或意义,既然文本无涉作者,那么其建构法则和阐释模式也不足一提。

(2)权力理论。

①权力是档案的负面的社会政治现实,是一种无所不在、无以摆脱的社会罪*恶,权力总是与知识携手并进,利用知识来扩张社会控制,所以知识并不是中立而客观的,而是包裹着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东西。

评福柯的后现代主义伦理观

评福柯的后现代主义伦理观

评福柯的后现代主义伦理观“向总体性开战”和“尊重差异”,可以看作是后现代主义的主导思想动机。

正是在反普遍主义、反本质主义、反基础主义、反中心主义、反理性主义的一片反对讨伐声中,后现代主义逐渐亮出了它的政治抱负,这就是砸碎总体性统治的锁链,让人类从理性权力之网中解放出来,让我们的身体不再依附于外在的规范,让自我冲破“牢狱社会”的束缚而生活在无拘无束的自由之中。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种反叛性的政治抱负呢?在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家们看来,我们当然不能重蹈历史的覆辙,又去高举“人道主义“的大旗,用一种“宏大叙事”编造出一个新的神话,用一种新型的总体性统治去取代旧时的总体性统治。

为了反对普遍道德规范的不公正运用,我们应该唤起一种在所有社会微观领域,例如在学校、医院、监狱、精神病院等微观领域中出现的多元化的自主性斗争。

换言之,我们应该放弃固有的宏观政治路线而去倡导一种崭新的微观政治策略。

这种微观政治策略的目标,是把反压制的斗争落实到话语实践中,尤其是落实到生物性的政治斗争中,落实到个人日常生活的自我关切和自我实践中。

于是,重建伦理学的自我实践原则就成了后现代主义关注的政治性话题。

当代法国思想大师福柯提出的“自我伦理学”,就是对这一话题的理论展开。

福柯的后现代主义伦理观,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我们必须把自己创造成一种艺术品。

这句话充分体现出了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旨趣,这就是追求一种感性化的和差异化的自由生活。

在福柯看来,自由是伦理的先决性条件,而伦理则是自由所采取的一种自我培养和自我创造的形式。

我们要反抗各种各样的统治和压迫,就必须摈弃那些以禁律和规训为定向的道德体系,代之以立足于自我实践基础之上的“游戏伦理”(playful ethic)。

这种源于古希腊的“游戏伦理”代表了一种自我创造和自我构成的生活实践,体现了一种风格化的“生存美学”。

后现代主义的微观政治策略,就是立足在这种生活实践之上的。

对此,福柯在他的后期著作中有一个明确的表白:“我所真正感兴趣的与其说是政治,不如说是伦理,或者说,是作为一种伦理的政治”①。

浅析福柯《规训与惩罚》中的后现代主义思想

浅析福柯《规训与惩罚》中的后现代主义思想

浅析福柯《规训与惩罚》中的后现代主义思想浅析福柯《规训与惩罚》中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内容摘要:后现代主义是当代西方学界内重要潮流之一,其影响力遍布社会学、法学、政治学、文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的不同领域。

后现代主义的源流是多方面的,它并不是一个结构完整、内容统一的体系。

当代美国活跃的后现代主义者之一格里芬就说:“如果说后现代主义这一词汇在使用时可以从不同方面找到共同之处的话,那就是,它指的是一种广泛的情绪,而不是一种共同的教条—即一种认为人类可以而且必须超越现代的情绪。

”这样研究后现代主义理论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是从作者的代表著作出发。

本文将以福柯的思想—尤其是他的重要著作《规训与惩罚》为出发点,探索后现代思潮的启示。

关键词:《规训与惩罚》福柯后现代主义理论权力一、《规训与惩罚》内容浅析《规训与惩罚》是法国著名思想家米歇尔.福柯(1926~1984)的代表作之一,于1975年问世。

福柯称这部著作为“我的第一部著作”,这可以从“成熟之作”和“领衔之作”这双重这是否“人性胜利的进程”?这是否意味着“更少的残忍,更少的痛苦,更多的仁爱,更多的尊重,更多的“人道”?①福柯在这里没有自己明确的态度,也没有给出更多的解释,但是通读全文之后我们可以得出作者这这个观点的否定态度。

福柯认为,无论是中世纪的酷刑制度(即对人的肉体进行折磨),还是现代的监狱制度(即对人的肉体进行“规训”)都不外是权力运作的模式之一,尤其是权力以人的身体作为媒介进行运作。

福柯把自己在这方面的研究称为“肉体的政治技术学”和“权力的微观物理学”也就是常说的权力的微观分析。

作者接下来将西方古代残酷的肉刑和现在的刑罚进行对比。

他认为:“酷刑是以一整套制造痛苦的量化艺术为基础的。

酷刑将肉体效果的类型、痛苦的性质、度和时间与罪行的严重程度,罪犯的特点以及犯罪受害者的地位都联系起来。

制造痛苦有一套法律准则,人们会根据具体的规则进行计算。

”②当众肉刑只是为了显示君权的权威和对破坏规则人的报复,同时警告其他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讲 福柯的后 现代主义理论
13:42
1
后现代主义思潮概况
❖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20世纪60年代
主要是80年代以来盛行于西方世界的一种泛
文化思潮,也是对现代文化哲学和精神价值
取向进行批判和解构(deconstruct)的一种哲
学思维方式和态度。这一反现代性思潮虽然
孕育于30年代现代主义的母胎,但主要是后
13:42
8
后现代主义思潮概况
❖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主要特点
❖ (4)内在性(internality)如果说不确定性主要代表中心 消失和本体论消失的结果,那么内在性则代表使人 类心灵适应所有现实本身的倾向。这表明后现代主 义哲学不再具有超越性(transcendence),它不再对 精神、价值或终极关怀、真理、美善之类超越价值 感兴趣,相反,它是对主体的内缩,是对环境、现 实、创造的内在适应。
13:42
12
后现代主义思潮概况
❖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渊源
❖ 1、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反形而上学倾向 现代西方哲学要么认为形而上学命题是假命题或没有意义得 到命题,要么绕开形而上学问题大谈其他问题,要么认为形 而上学问题是无法解开得到问题。
❖ 2、维特根斯坦的后期语言哲学 哲学的混乱和争论皆源自对语言的误解,源自哲学家说了不
13:42
7
后现代主义思潮概况
❖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主要特点
❖ (3)不确定性(uncertainty) 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没有独立自 在的世界,世界是由语言构成的。这就是说,世界本身有语 言的结构,语言不是人表达意义的工具,它有其自身的体系。 每一件已知的事物都是由语言来中介着的,所谓事实、真理 只是语言上的。在他们看来,“不是我说语言,而是语言说 我”。这样,人就从西方传统哲学所讲的以人为中心的地位 而退居到为语言所掌握的地位。但语言又总是不确定的,并 且随言说者的不稳定的情绪而动摇不定。因此,一切都是不 确定的、模糊的、多元的和解构的[4]。
13:42
10
后现代主义思潮概况
❖ 从形式上讲,后现代主义是一股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 主义的思潮,它与现代主义之间是一种既继承又反叛的关系;
❖ 从内容上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源于工业文明、对工业文明 的负面效应的思考与回答,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 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 心、同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 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在场”、“逻各斯中心主义” 等的批判与解构;
❖ 从实质上说,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传统哲学和西方现代社会 的纠正与反叛,是一种在批判与反叛中又未免会走向另一极 端——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过正”的“矫枉
13:42
11
后现代主义思潮概况
❖ 后工业化社会是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宽大温床。伴随着历 史剧变,人们难免对旧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产生厌倦、怀 疑、甚至嘲笑,他们不再认为对社会的发展负有责任,宁愿 将个人生活置于随心所欲、纷乱无序的状态中。中心变成多 元,永恒成为变迁,绝对变成相对,整体成了碎片……
13:42
3
格雷夫斯的作品
13:42
4
马来西亚后现代建筑群
13:42
5
后现代主义思潮概况
❖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主要特点 (1)反主体性(counter subjectivity) 后现代主义 哲学继尼采的“上帝死亡”的口号之后,提 出“主体死亡”、“人已死亡”的口号,他 们的意思是说主客二分式的主体和人的概念 不现实,西方传统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 “人类中心论”已破灭。
1பைடு நூலகம்:42
6
后现代主义思潮概况
❖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主要特点
❖ (2)反普遍性及反同一性 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 差异无所不在,即使在重复中也有差异出现, 无差异的世界是苍白枯燥的世界,传统哲学 以普遍性(universality)、同一性(identity)为人 的最高本质,只能使人成为丧失个性、无血 无肉无情感的抽象的人。
现代社会(又称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
期资本主义)适应科学技术革命发展需要的
产物。 13:42
2
后现代主义思潮概况
❖ 后现代主义这个话语最初产生于四五十年代 的建筑学、诗歌等领域,表示有不同于传统 的风络,个性化的风络,到了60年代,表现 为一种文学文化现象。60年代之后,便被赋 予了一种哲学的概念。
可说的东西。因此,哲学就是澄清问题的活动,它的根本任
务就是把能用命题和语言说明的与不可说的东西划分开来。 这就是西方哲学史上著名的“语言转向”。
13:42
13
后现代主义思潮概况
❖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渊源 ❖ 3、尼采的非理性主义和非道德主义观点
尼采要打倒一切偶像,摧毁西方几千年的哲学传统——即在 二元对立中思维的传统,进行价值重估。尼采抬高意志,贬 低理性,宣扬非理性主义。尼采把是否有利于“提高权力感” 作为衡量真理和区分善恶的惟一标准。
❖ 后工业社会是美国社会学家D·贝尔创造的名词,他在《后 工业化社会的来临》中用以描述20世纪后半期工业化社会中 所产生的新社会结构贝尔所谓后工业社会的“轴原理”是说 “理论知识的中心地位是社会革新和政策形成的根源”。从 经济方面来说其标志是由商品生产经济变为服务经济;从职 业方面来说,专业和技术阶级处于优先地位;在决策方面, 是创造新的“知识技术”。
13:42
9
后现代主义思潮概况
❖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主要特点
❖ 后现代主义哲学是对现代主义质疑、反思和批判的 一种新的认知范式。它的矛头指向传统哲学中的教 条主义、形式主义、经验主义,是彻底反传统、反 权威的。它由逻各斯中心主义转向非中心的多元主 义,由深度模式转向平面模式,由以人为中心转向 反传统人本主义。它可以促进我们拓展视野、观念 更新,转变以往僵化、封闭的思维方式,实现学科 交融,不断向大众化和现实生活贴近。
❖ 4、海德格尔对西方哲学的激烈批判及其关于“存在”、
“语言”的学说
海德格尔要否定包括尼采和马克思在内的一切持有二元对立
的形而上学思维的哲学。他认为对“存在”应该“理解”,
理解的实质是人的自我理解;“语言是存在的家”。这样,
海德格尔就瓦解了传统哲学的观念与实在、主体与客体对立
13:4的2 二元论,大大启发了后现代主义者的理论建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