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pdf
后现代主义

一、后现代主义的源起及其理论景观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西方社会进入了后工业阶段,而现代西方文化也经历了一次次新的裂变,随之全面推进到后现代时期。
这个时期,各种文化哲学理论都陷入偏激的争执和论战之中,各种理论群体和流派杂色纷呈,各种文化(艺术、文学、美学、哲学等)倾向更迭汰变。
随着一次次理论撞击和兼容,后现代主义逐渐露出自己的头角,并迅速扬弃现代主义而成为风靡当代西方的“显学”。
后现代主义的迅速崛起反映出西方文化流向的新变化,也标示出它对现代主义的“反动”和“承续”的逻辑必然性。
因此,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成为20世纪文化发展和精神流向的内在轨迹。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这一发展轨迹中,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争成为整个文化逆转问题的焦点。
这个问题又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后现代主义源起的时间及其分期;二是后现代主义究竟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动,还是现代主义的继续?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精神究竟是什么?现代主义在西方文化近半个世纪的激荡之后,西方文化氛围和思维逻辑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然而30年代以后,它的内部诸多流派的松散组合的离心力以及自我发难和颠覆,加速了现代主义运动的解体。
后现代主义从现代主义的母胎中发生发展起来,它一出现,立即表现出对现代主义的不同寻常的逆转和撕裂,引起哲人们的严重关注。
后现代主义绝非如有人所说的仅仅是一种文艺思潮。
后现代主义首先是一种文化倾向,是一个文化哲学和精神价值取向的问题。
由这个高度去看文艺思潮,才会有一种新的文化“语境”,才会使其内在精神逻辑呈现出来。
进一步说,后现代主义是信息时代的产物。
随着人类知识的空前膨胀,电脑和数据库的广泛运用,科技高视阔步导致了合法性危机(利奥塔德)。
这一状况反过来深刻地规范着人类的心理机制和行为模式,导致一种反文化、反美学、反文学的极端倾向。
生命的意义和本文的深度同时消失,消费意识的渗透使自然与人类意识这两个领域日益商品化。
文化理论学术观点:“理论之后”的理论与文学理论

文化理论学术观点:“理论之后”的理论与文学理论阎嘉一英国学者特里•伊格尔顿在其近著《理论之后》中认为,今天的文学理论正处在“理论高峰”之后。
伊格尔顿所说的“理论高峰”,是指大约从1965年到1980年的15年间,一些西方思想家所提出的具有原创性的理论或理念。
如果要罗列这些理论家的名录,包括了一大批为我们所熟悉的名字:雷蒙德•威廉斯、路西•伊里加雷、皮埃尔•布尔迪厄、朱莉娅•克里斯蒂娃、雅克•德里达、于尔根•哈贝马斯、弗雷德里克•杰姆逊、爱德华•萨义德、罗兰•巴特、米歇尔•福柯、路易•阿尔都塞、雅克•拉康。
在伊格尔顿看来,理论意味着对引导我们的各种理论设想和假设进行理性的系统反思,上述理论家正是在这个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如今,我们似乎还生活在他们的各种理论的阴影之中,其后果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们对这些理论家的洞见有了日益丰富的理解,对他们的原创性理论加以运用、发展并进行了批判;另一方面是人们在某些方面偏离了他们所提出的理论,试图在新时代到来之时寻找到新的思想方向。
可是,伊格尔顿认为,我们目前尚未寻找到理论的新方向,尽管时代和语境早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我们却只能暂且仰仗“理论高峰”的那些大师们的鼻息。
这些基本判断和预言,显然出自他对理论自身的性质与使命、剧烈变化着的国际语境、如何实现对理论的超越等重要问题的某些深刻的洞察和焦虑。
他所提出的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索。
首先,我们需要对“理论”及“文学理论”术语的意涵进行一番反思。
威廉斯认为,源于希腊语“theoria”的“理论”这个词语,原本是指沉思、景象、心里的想法等。
[1]可对“理论”的另一种理解也许更能说明问题,即“理论”是指“俯察直观到的流动外表背后稳定不变之真相的方式。
因而,理论与‘存在’、同一性和可认知性优越于‘生成’的特权相联系。
”正如德勒兹认为的,理论知识将生命在时间中的流动固定下来并使之空间化了。
[2]这里存在一个基本的悖论:通常所说的理论,要洞悉现象背后的某种固定不变的真相、本质,将其固定下来;而现象界却始终处于不断的流变和生成之中。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多尔,多尔在批判泰勒课程模式是现代主义封闭课程体系的产物和典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后现代课程的标准(4R):1.丰富性(Richness)丰富性这个术语与课程的深度、课程作为意义的载体有关,还与课程的多种可能性或解释有关。
多尔认为,学校中传授的主要学术性学科都有它们终身的历史背景、基本词汇和最终词汇,因此每门学科都会以自己的方式解释丰富性。
如社会学科包括人类学、经济学、历史、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主要通过对话和协商的方式。
这种丰富性能创造各种领域进行合作的、对话性质的探索,因而它与现代主义的观点是不一样的,它体现了一种开放性的特点。
2.循环性(Recursion)循环性这种特征是很重要的。
因为一种内容丰富而复杂的课程,往往需要通过再回头思考它,往往需要再提供各种机会才能掌握。
循环性与现代主义观念下的重复迥然不同。
重复是为了提高固定僵化的业绩,其框架是封闭式的;而循环性是旨在发展能力,其框架是开放式的。
3.关联性(Relation)关联性对于一个在后现代时期中起改造作用的课程是有重要意义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方面,称它为教育上的关联。
它强调在构建课程时要考虑一整套的关系,在课程结构上也要强调其中的关系。
二是文化方面的关系。
有关文化的和宇宙论的关系,虽然在课程之外,但会形成一个更大的网络,课程就在其中形成。
4、严密性(Rigor)严密性是“4R”中最重要的。
它的作用在于使改变了的课程避免滑入“不能控制的相对主义”以及情感上的唯我主义的怪圈。
严密性与通常理解的意思有别,实际上是指概念的重新界定。
严密性在这里意味着一种有意识的企图,去查找自己或别人重视的假设,并且协调讨论这些假设中的有关细节,这样进行对话才会有意义,才会有改造价值。
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课程观及其启示韩云洁张海峰(四川汶川阿坝师专基础教育系;重庆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摘要】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强烈地冲击着教育领域。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探(最终版本)精要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探析———读《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冯慧玲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合肥230601摘要:杰姆逊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在对资本主义文化进行分期的基础上,运用总体性的手法对后现代主义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同时,作为一个时代的智者,杰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杰姆逊文化分期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研究方法局限性弗雷德里克?杰姆逊,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文化批评家,并以后现代主义理论著称。
其代表性的著作主要有《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马克思主义与形式》、《萨特:一种风格的起源》、《语言的牢笼》、《政治无意识》等。
他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出发,用总体性的思路阐释后现代社会尤其是其文化现象,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后现代文化理论。
本文试图以《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为蓝本,对杰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进行相应的分析。
一、杰姆逊对资本主义的文化分期根据比利时政治经济学家厄内斯特?曼德尔对资本主义进行分期的相关论述,杰姆逊创作了自己的“文化分期论”。
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这本的引言中,他给资本主义国家划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国家资本主义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垄断资本帝国主义阶段;第三个阶段可概括为晚期资本主义,或多国化的资本主义。
然后,他认为与这三个时期相对应的文化也有其各自的特点。
“他在文中写到,“第一阶段的艺术准则是现实主义的,……于是第二阶段便出现了现代主义,而到第三阶段现代主义便成为历史陈迹,出现了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是文化工业的出现。
……”[1]在该书的第五章中他对于三阶段的划分又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对于“现实主义”、“现代主义” 和“后现代主义”而言,我们应该将其视为社会的某个特定阶段的文化风格,而非只是文学作品的风格,因为它们反应了那个时代背后的文化逻辑; 第二,在三阶段中,由于人们对世界有着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有着各自对应的心理结构,因此,在不同的阶段,人的性质和特征也会相应地进行相应的转变;在第三点中,杰姆逊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他认为后现代主义实际是一种“断裂”,而非现代主义的继续。
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解读詹明信的资本主义文化分期理论

完整的 、 全面的文化逻辑体系” 。尽管此处 只是对现代主义的 信认为现实主义 、现代 主义与后现代主 义三种文化 现象不但
现代主义。 具体来说 ,现实主义 ” “ 相对于“ 市场资本主义” “ ,现 意符放在同等重要 的地位上 , 组成 了一个完整的语言结构 : 参 符是与语 言相对应 的客观事物 , 指符是语音和形象 , 意符是 内 涵意义。 具体到文艺作品的分 析 , 可以将参符理解为艺术 品所
摘 要 : 明信的资本主义文化分期理论 , 众 多论说后现代主义的理论 中独树 一帜。整 个模式 以马 詹 在 克思主义历 史观为理论基础 , 以符号 系统的模式为结构 , 以颠倒 的顺序具体论述 了后现代主义、 现代 主 义 、 实主义的文化特征。詹明信的资本主义文化分期理论给后现代 文化批评提供 了一种有益的思考 现
二、 以符号 系统的模式为结构范例 索绪尔 的语 言体 系包括参符 、 指符 、 意符 个 部分 , 而 然
索绪 尔 因为 参 符 与语 言 学关 系不 大 而 将 其 弃 之 不 论 。詹 明信
、
以马 克 思 主 义历 史 观 为 理论 基 础
针对现实主义 、 现代主义 、 现代 主义的划分 , 明信首 后 詹 先否定了一种普遍的看法 ,即认为现代 主义只是一种风格或 者技巧 , 作家可以任意取舍 。 紧接着就针锋相对的提出了 自己 的论点 , 现代 主义是 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 , 自身是一个 即“ 它 界定 , 但实际上它也适用于对现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理解 。 因此他在坚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 建筑 的唯物史 观的前提下 , 将资本 主义的文化分 期建立 在了资本 主义历史分期 的基 础 上, 从文化的层面将资本主义划分为现实主义 、 现代主义与后 代主义” g, 垄断资本主 义”而 “  ̄ x 于“ l , 后现代主义” 相对于“ 跨 国资本主义” 晚期资本主义” 或“ 。在建构 自己的模式之前 , 詹 明信 花费 了大量篇 幅对德路兹和瓜塔里 的历史模式进 行了解 说, 又明确的说明 自己不打算采用这一模式。 看似矛盾实则是
启蒙运动与人的异化——读《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有感

神 秘 性 使 人 感 到 自 己 的渺 小 , 意 识 到 自 己的 真 正 地
位 。 一 切 人 类 世 界 或 自然 界 存 在 的 现 象 都 在 科 学 的
显 微 镜 下 脉 络 清 楚 , 象 成 为 真 真 切 切 的 假 象 , 切 现 一
都 在 摒 弃 感 官 知 觉 之 后 走 向量 化 走 向数 字 化 走 向物
在 启 蒙 运 动 H- 的 宗 教 改 革 清 教 徒 的 教 义 吊 销 了 此 1代 ,
启蒙运 动之后 , 苏的理性 实际上是 不完 整 的。 复
那 种 个 人 作 为 一 个 整 体 是 自我 世 界 的 中 心 的 时 代 已
生 的 幸 福 , 也 使 人 在 某 种 意 义 上 觉 悟 到 追 求 与 主 的 同 在 是 一 种 徒 劳 ,从 而 给 人 类 在 神 的 面 前 一 种 深 深 的 挫 败 感 ,无 论 你 怎样 努 力 上 帝 的 恩 惠 与 救 赎 是 遥
第l 卷第 4 期
Vo .1 , 1 No. 4
长 安 学 刊
CHANG’ AN c e c ro i a S in ePe i d c l
21 00年 l 2月
De .,2 0 c 01
启蒙运动与人的异化 读《 后现代iX与文化Fra bibliotek论》 _ 有感
樊 高 峰
( 陕西师 范大 学, 陕西西安 70 6 ) 1 02
摘 要: 宗教改革 以及科技革命 改变了历史 , 人类开始 了自己未知的精神空 白, 个人 中心逐渐成为谎言与欲
望, 人的独立性与 自主性被 吊销 了, 人类精神 肉体 异化的历程开始 了, 笔者在 文中浅显叙述 了自己的一些关于启
文学概论pdf

文论十讲提纲文学概论一、文学的定义与特性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通过文字、语言和语境的运用,传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经验。
它以文字为媒介,以作品的形式存在于时间与空间之中。
文学的特性包括审美性、形象性、情感性和象征性等。
二、文学作品的构成元素文学作品由主题、情节、角色、语言、结构和背景等元素构成。
主题是作品的核心思想;情节是角色行动的发展过程;角色是文学作品中的主要人物;语言是文学作品的表达手段;结构是作品的布局;背景是作品的时代和社会环境。
三、文学风格与流派文学风格是作家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包括修辞、句式、意象和表现手法等。
文学流派则是特定时期内一批作家的集体风格或特色。
常见的文学流派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
四、文学创作过程与技巧文学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构思、立意、搜集素材、整理素材、写作和修改等阶段。
作家在创作过程中运用各种技巧,如比喻、拟人、象征和反讽等,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五、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包括对作品的主题、结构、语言和风格等方面的研究。
文学理论则是研究文学的本质、功能和规律的学科,它为文学批评提供了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六、文学作品与文化背景文学作品是特定文化背景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信仰和文化传统。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和感情。
七、文学的功能与影响文学具有审美教育、思想启迪和情感熏陶等功能。
它能够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同时,文学作品还能传承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和跨文化理解。
八、文学的发展与演变文学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
从古代的神话传说到现代的小说、诗歌和戏剧,文学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
同时,不同地域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促进了文学的传播和融合。
九、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和电影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现代主义文化的比较——关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的文化理论研究

一
、
在建筑领域 , 8 于 0年代迅速地伸 展到知 识界 、 化界和艺 术界。在这 文 里, 后现代主义成为了和启蒙时代决裂 以及对现代性 批判的代名词。3 l ] 建筑艺术的批评家查尔斯 ・ 杰克斯 ( hr s ek ) 《 C a e J s 在 后现 代建筑 学》 i n
隐 含 的意 义 , 种 思 维模 式 , 后 现 代 主 义 文 化 里 被 完 全 抛 弃 了 。 只 注 这 在
后现代主义 ps oe s e 潮流 出现在 6 ( o m dmi ) t m o年代 , 是对 现代主义条 重表面现象 , 不去追 求隐藏在 表 象之 下 的蕴意 , 也没 有必要 去追 寻什 件 ( odt nm d mie 的一种反映 。 cn io oe s ) i t 么, 后现代主义文化 的思维模式彻底否定了传统的思维模 式 , 种思维 这 三 、 现 代 主 义 与现 代 主 义 之 比较 后 的转换是以四种深度模 式的消失为标志的。 1 主 体 性 消 失— — 平 面 感 、 历 史化 、 中心 、 去 无 最早的~种深度模 式是黑 格尔或马 克思的辩 证法 , 证法认 为现 辩 现代主义绘画中突 出的 特征是变形 , 彻底抛 弃了传 统绘画 中近大 象与本质是有区别的 , 现象不 一定等于 本质 , 本质 未必就 是现象 , 需要 远小的透视关 系, 使艺术描绘更加平面化 , 在某种意义上没有 了传统 油 透过现象 , 去发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 。而且 , 这种模式认为 社会生 画内容 的 真实感 ” 传统素描 的透视法尽量使形象逼真 , : 是对世 界的模 活、 历史的现象背后都有~种内在规律和 内在本质 , 即所呈现的未 必就 仿 , 而现代 主义绘 画的平面感较强 , 失去了形象与客观事物对应 的真实 是所要表达的 , 我们应该根 据现象去窥视 本质 。而 当今的理 论家们 不 性。如塞尚的作品《 红椅上的塞尚夫人 》 就好像是用剪 纸顺序贴成 的 , 讨论什么深度模式 , 只注重事件表 面、 人们的实践行为和作 品本身 。 第二种深度模式就是弗洛伊德 提出的关 于 对理性 的压抑和传统的束缚 , 术上 不满足于客观事物 的再现 , 艺 而着重于内心 的自我表现 , 所以西方现实社会 的种种矛盾和 弊端 , 画 在 L 心, 无深度 , 更加反权威与平面化。现代主义文化 与后现代主义文 化都 家的作品中也产生 了直接 的反映或折 射。2现代 派美术起源 于法 国后 体现了对前~个阶段传统理念的反叛 , 随着艺 术与经 济相结合 , 术充 印象主义 画家塞尚 、 艺 高更和荷兰画家凡 ・ 。 高 分进入商品生产世 界 , 现代 主义 文化 没落 了, 出现 了一种 新的艺 术世 后现代主义 一词正式启用 大约是在六 十年代中期 , 首先出现 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pdf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是当代文化研究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下面将根据以下列表结构阐述这个话题:1. 后现代主义的定义;2. 后现代主义的特点;3.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的关系;4. 结论。
1. 后现代主义的定义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形成的一种哲学和思想潮流,以反对现代主义和现代化的理念为核心。
后现代主义强调主观体验、多元文化、装饰元素等等,其核心理念是反对理性主义、唯物主义和所有普遍性的、总体性的思想。
后现代主义分别反映于诗歌、哲学、文化、政治、建筑等领域中,并逐步发展为一个思想体系。
2. 后现代主义的特点
后现代主义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多样性、分散性、异质性、超越性等方面。
多样性指的是认同不同文化的存在,认为不同文化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和理解。
分散性和异质性指的是后现代主义者强调多样性和相对性,而不是追求单一的价值和权威,其思想表现为相对性和多元性。
超越性指的是后现代主义者对现代化和近代化进行质疑和否定,认为现代化的思想可以导致各种问题,需要超越过去的思想传统。
3.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的关系
后现代主义是文化理论中的一种思想,其主要在于反对单一文化的思想,强调包容多元文化,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更加开放和多元的文化形
态。
文化理论强调的是文化发展和变化,其中后现代主义作为文化变革的一个方向,重新定义和探索多元文化和身份认同的新模式。
文化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相辅相成,前者对环境和社会中的文化因素进行探讨,后者则是对现代化的反思和批判。
4. 结论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以来的一种重要哲学和思想潮流,其对文化理论的影响深远,反映在文化认同、社会性别、种族问题等方面。
历史的发展证明,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出现反映了当代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也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认识。
因此,后现代主义和文化理论的学术交流和探讨仍将持续推动人类的文化进步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