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的读书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的读书报告

文艺学张庆200908050832

杰姆逊是后现代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和传播者。而这本《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更是作为在华演讲稿译本出版的,因此,全书就能深入浅出的向我们介绍分析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三种不同的文艺理论。尤其在分析比较后两种文论的基础上较为细致的勾勒了后现代主义文论的大致原理和框架。个人认为,相对于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鲍德里亚的诗般语言的晦涩难懂,以及杰姆逊《后现代主义,或曰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一书的跳跃简洁语言来说,这本书的确是后现代主义理论了解入门的不二之选。

全书共分五章,翻译者唐小兵教授在译后记中简单概括前四章的内容可以说是反映了杰姆逊教授的研究活动的理论框架。在这里,前四章暂按住不表,关键是第五章,杰姆逊教授在此章节通过与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的对比,表述了后现代主义的种种文化特征。

第五章开始,与引言部分结合来看。杰姆逊把资本主义分成了三个阶段,即国家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阶段,晚期资本主义或多国化的资本主义阶段。他认为艺术上出现的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分别对应着资本主义的不同阶段,并且应该将这些名称看成是某一阶段的文化风格,代表着某一阶段的文化逻辑。现实主义阶段文化注重写实,现代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平面感、变形,而到了后现代主义,这阶段的文化无中心,无深度,更加反权威与平面化。现代主义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文化都体现了对前一个阶段传统理念的反叛,随着艺术与经济相结合,艺术充分进入商品生产世界,现代主义文化没落了,出现了一种新的艺术世界,即后现代主义的世界。鲍德里亚的“类像”世界中有着类似的划分,但他的划分更多的是服务于他的“类像”世界理论。在他看来,方向的三个等级平行于价值规律的变化,他们从文艺复兴开始相继而来:——仿造是从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的“古典”时期的主要模式。(类比杰姆逊的第一个时期,二者近似一致。杰姆逊注重文化写实,鲍德里亚则更强调物质生产和现实镜子般的一一对应关系)

——生产是工业时代的主要模式。(这里,杰姆逊指出是现代主义为主的时期,平面,变形,精神焦虑等是其特征;鲍德里亚指出物质与符号对应关系不再是一一对应关系,而变得不确定)

——反真是目前这个受代码支配的阶段的主要模式。(杰姆逊强调的是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无中心无深度的文化特征,而鲍德里亚更为尖锐,指出这是一个虚拟的超现实世界,是一个类项世界)

在第8小节“类像,广告,历史感及历史小说”中,杰姆逊部分的认同了鲍德里亚的学说。在这里有一个关于名词“劳动”的困惑,杰姆逊写到“或者我们可以说类想的特点在于其不表现出任何劳动的痕迹没有生产的痕迹”。我们晓得类像的产生来自机械复制生产,倘若劳动解释成有创造性的活动,或许可以解释的通,否则将在此次出现翻译的笑话。

杰姆逊和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主义大体方向都是一样的,我个人认为他们在对于马克思生产理论有着不一样的见解。鲍德里亚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不适合后资本主义时代的。因为他的理论赖以存生的基础——生产已经终结,取而代之的是机械复制。而杰姆逊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并没有做出直接的回应,他在书中146页提到早在马克思写《资本论》之前,马克思一直持另一种观点,他相信真正的社会主义运动只有在整个世界都进入资本主义的时候才可能成功,也即当全球的

劳动力都转化成商品后才有可能。这一过程无疑正是晚期资本主义中发生的现实情形。所以,马克思正确的预言了劳动力商品化的现象,一切正是按照《资本论》描述的那样进行着。

第五章2—5节,通过对一系列艺术品的品鉴评论,杰姆逊揭示了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无深度性、距离感的消失、具有机械复制性以及情感上歇斯力竭似的无政治意义的表达性。梵高,毕加索的画可以说是现代主义艺术作品的典型代表,他们或者体现出对现实客观世界的乌托邦式的改造,或者具有强烈的政治内容寓意。而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他们中并没有什么内容可言,主体早已经零散化解体了。也并不会使我们当做政治作品来看待。到了后现代主义社会,我们只有这样感觉:所有高雅艺术都已经大众化,商品化了。

在“平面感,深度模式,复制”一节中,杰姆逊认为后现代主义文化是对传统理念的反叛。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思维模式彻底否定了传统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的转换是以四种深度模式的消失为标志的。即黑格尔或者马克思的辩证法,弗洛伊德学说,存在主义理论和符号学理论。传统的艺术理念总是在寻找作品表象之下内在或隐含的某种意义,企图走进一个内在的意义里,人们相信这样的表象之下必定有某种隐含的意义,这种思维模式,在后现代主义文化里被完全抛弃了。只注重表面现象,不去追求隐藏在表象之下的蕴意,也没有必要去追寻什么。

在最后几节中,由于涉及到萨特等,便稍显晦涩。其实,把握住第七节文中提到的“距离感”,对于杰姆逊的后现代主义学说就不难理解了。杰姆逊认为,后现代主义的根本特征是距离感的消失。所谓距离感的消失,是指高技术社会中的人在与人与物的相互关系中,丧失了真实感,这是商品化与高技术的巨大冲击的必然结果。距离感消失”与本雅明的“机械复制”理论有关。本雅明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复制技术得以在大工业生产中广泛运用,当代的复制技术使艺术作品不再具有“独一无二性”,不再具有灵韵,摹本复制品代替了原作。杰姆逊对受本雅明的“复制”说的影响并发展了该学说。他认为,后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有着完全不同的特质,艺术技巧的革新、不仅直接影响艺术创造本身,甚至还影响艺术价值观念的转向。在后现代文化生产中,图片、摄影、电影、电视以及商品的复制,使得当今世界被文化复制品所包围。“在电视这一媒介中,所有其它媒介中所含有的与另一现实的距离感完全消失了。这是个很奇特的过程,但这一过程可以说正是后现代主义的全部精粹。后现代主义的根本特征是距离感的消失。”

因此,杰姆逊建构的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理论,它反映了当代资本主义文化的矛盾危机,说明了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或后工业化不可能没有真正解决的各种社会矛盾与人的问题。同时也是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重大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