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的现代化
后现代主义及其现实意义

后现代主义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 后现代主义是针对西方工业文明,以及现代性矛盾所进行的批判和深刻反思,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是对现代的认知的扬弃,是在目睹了西方工业社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给人们带来的诸多灾难的基础上产生的。
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对我国当今现代化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
标签:后现代后现代主义中国现代化“后现代”一词最早曾在19世纪70年代使用,后现代思潮的真正兴起是在上世纪60年代以后,到70年代其影响已较广泛,80年代以来以法国为中心,后现代话语开始在全世界流通。
有学者认为后现代是“时代化”意义上的一段历史时期,有学者认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对“现代”的扬弃和批判。
笔者更倾向于“现代与后现代视为一对处于长远结合关系中的两个东西,在这种长远的对立关系中,后现代持续不断地指出现代所具有的限制。
现代与后现代只是两种可供选择的不同视角,而不是前后相继的历史时期”。
“后现代的‘后’强调的是对现代的否定,是一种认知的扬弃,它肢解或消解了‘现代’的一些确凿无疑的特征……是我们假想的一个时代转折的起点。
”社会学乃至社会科学之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社会、文化变迁的敏锐反应,同样,后现代的产生并非空穴来风,“信息化的后工业社会,信息爆炸使得旧有的知识体系破碎,过程化和多元化成为两大主要特征”。
随着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显著提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实现了现代化,然而,在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带给人们太多的束缚,在闲暇的时间里,人们以为自己是自由的,而实际上,也不过是‘假释’出狱过一个星期天而已。
”现代社会的发展以人的“异化”为代价的,这一切唤醒了人们对理性的失误和对传统信仰的反思。
另一方面,现代化带来的严重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人口激增、生态破坏,以及军备竞赛的加剧、人文精神的急剧失落等等,后现代主义者清醒地看到了人类目前所面临的核武器和环境这两个足以毁灭世界的难题。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的现代化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的现代化摘要: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反思和批判现代化负面效应的一种社会思潮。
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于中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科学技术;理性;现代化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及其特征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社会中,随着现代化进程而来的矛盾和冲突逐渐暴露出来。
促使思想家们开始对现代化进程进行反思和批判。
后现代主义思潮正是这一反思和批判的结果。
总的来说,后现代主义思潮具有以下主要理论特征。
第一,反理性主义。
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社会大力颂扬人的理性力量,倡导通过理性去认识客观世界,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近代自然科学。
借助于近代自然科学,西方资本主义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把科技推向了极端。
然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和现实却使科技和理性走上了人的对立面。
这就抽掉了视自由、理性和主体性为生命的西方人的生存根基和价值、信仰根基,把他们抛入了价值、信仰和生存的真空,也促使人们开始用怀疑的眼光审视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工业和现代科技理性。
尼采被称为由理性转向非理性的转折点人物,他对理性的攻击动摇了理性主义的大厦,从而被视为后现代主义的真正先驱。
他认为“世界除了强力意志外,什么也不是。
”尼采对强力意志的推崇贬低了传统理性主义哲学对理性的崇拜。
正如马尔库塞评价道:“尼采揭露了那个作为西方哲学和西方道德基础的巨大谬误;就是把事实当成了本质,把历史条件变成了形而上学的条件。
”在尼采看来,理性不是世界的主宰,权力意志才是世界的主宰,真理不过是权力意志的工具,对人是否有利是衡量真理的惟一标准。
尼采的反理性主义后来被后现代主义推向极致。
第二,反人类中心主义。
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人类中心主义在现代西方社会愈演愈烈,这种观念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冲突。
人成为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主宰,并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在提出了“上帝的死亡”之后,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即“人的死亡”,主张要用对自然的和谐去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反对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和征服,从而消解人类中心主义。
试论后现代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影响

试论后现代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影响【摘要】后现代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正面和负面双重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与建构,及其反理性主义、反中心主义和反权威主义等理论主张,既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正面影响,启发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更好地走和谐发展、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之路,也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负面影响,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在现代化进程中正确对待科技和理性。
只有采取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建设和指导、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及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措施,才能扬长避短、为我所用。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现代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当今世界颇具影响力的西方思潮之一,它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现代主义极端成熟而又危机凸显的背景下,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和文化内部逐渐成长起来的,以对现代主义和现代化的反思、批评和超越为旨归,以反理性主义、反中心主义和反权威主义等为基本特征。
后现代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正面和负面双重影响,我们能够采取正确措施做到扬长避短和为我所用。
一、后现代主义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1、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化的批判与建构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化的批判源于西方社会危机的产生及其反思,以造成现代文明弊端的、体现现代化精神本质的现代性为批判对象,以对作为西方现代性精神支柱和思想动力的个体主体性和工具理性为批判内容,主张消解主体性、反理性主义和反人类中心主义。
后现代主义更注重对现代化的建构。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未来充满信心,提出要为现代世界制定可供选择的重构方案,倡导建设性和创造性,鼓励多元思维风格,主张开放、平等、对话和合作,致力于重建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等。
2、后现代主义坚持反理性主义,肯定和张扬非理性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理性主义的泛滥造成对技术的滥用和对自然的无节制索取,最终导致一系列严重社会问题和人类灾难的发生,因而反对“理性至上”和“科学万能”的思想,批判和重构理性主义,主张用非理性打破理性的统治地位,通过张扬非理性纠正理性主义的过度。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现代化的启示

除 对 西 方现 代 化 的 盲 从 、 确 认 识 资本 主 义 并且 处理 好 与之 共 处 的 关 系 以及 在 现 代 化 建 设 中重 新 审 视 理 性 和 科 学 技 正 术 的 作 用 都 具 有 重要 的 意 义 。
mo ens whc a n esa in au n eee c infcn efrChn s d r iainc lma ie emo enzto u p s se d rim ihh su d rtnd gv lea drfrn esg i a c ieemo enzto al keChns d riainsr aswetr i o n
mo e n z to n o t d e n t d a od t e c n r d c in n r b e o c r e o p o t s h at y d v l p n . d r ia in a d p s mo r iy a v i h o ta it s a d p o l msc n e n d t r mo e i e lh e eo me t n o t Ke r s: o t d r iy;p t d r im ;mod r ia i n;Ch n s o e nia i n y wo d p s mo e n t os mo e n s e n z to i e e m d r z to
长 沙理 工 大学 学 报 ( 会 科 学版 ) 社
V 12 o 2 o. 5 N .
2010年 3月 J U N LO H N S A U I E ST FS I N E& T C N L G ( O I LS I N E Ma O R A F C A G H N V R I Y O C E C E H O O Y S C A C E C ) r.2 0 10
近现代中国的文艺思潮与现代化进程

近现代中国的文艺思潮与现代化进程随着时代的变迁,文艺思潮也在发生着转变。
在众多文艺思潮中,近现代中国的文艺思潮可以说是最具分量的一个。
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同时也影响着现代中国的审美观念和文化氛围。
一、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近现代中国的文艺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始于20世纪初,当时,开始有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反对传统的文化观念。
他们认为,传统文化过于封闭和保守,需要进行一定的改革。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文化运动逐渐演变成了一个综合性的思潮,它对中国近现代的社会、思想和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学是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很多文学家都在这个时期诞生,如胡适、鲁迅、茅盾等。
他们试图通过文学来反映现实,探索人类的内心世界,并且希望在文学领域中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在此期间,一些新的文学形式也开始兴起,如现代诗歌、小说、散文等。
二、文学革命文学革命是近现代中国的另一个文艺思潮。
它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这个时候的中国已经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多重大的变革,如社会制度、经济形态、政治形势等。
文学革命的主要思想是“文学为人民服务”,强调文学应该反映生产力和阶级斗争的现实,以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学一度成为了中国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文学革命的评价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文学革命是毫无意义的,只是一种表面的革命,而有人则认为文学革命的意义在于它让中国的文学走向了现代化,使得文学更加接近时代和现实。
三、返朴归真30年代之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进入了一个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时期,返朴归真就是在这个时期被提出来的概念。
返朴归真的主张是回归到传统文化,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本,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
返朴归真思潮的兴起,不仅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次文化性的回归,更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文化因素。
返朴归真的理念在文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很多文学家试图通过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学的方式来创造出更具有地域特色和中国文化魅力的文学作品。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性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性九十年代以来海内外知识界就的"后"进行了持续的讨论,构成"新时期"之后中国思想文化的一个热点。
本文无意对这场尚未充分展开的讨论和争论作任何。
因篇幅所限,也不拟对"后现代性"或"后现代主义"这样的基本概念作详细的说明。
在此,我只想从一个表面问题入手,谈谈"后现代"与"中国"这两个符号之间的相关性和矛盾,进而探讨"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性的深层关系。
首先我想对以下讨论的前提作一点说明。
第一,从"近代"到"现代",从"现代"到"当代"的阶段论在不同的条件下有极为不同的含义。
在此我们关注的不是中国史范围内的具体分期,而是全球范围内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范式的整体性变化。
这当然是一个极为庞大、复杂的历史问题和问题,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宏观上大致把握住问题的要旨。
英国文学理论家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在其新著《后现代主义的假象》(Illusions of Postmodernism)中简明厄要地归纳了"后现代性"和"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他写道:"后现代性是一种思想风格,它置疑客观真理、理性、同一性和客观性这样的经典概念,置疑普遍进步或人类解放,不信任任何单一的理论框架、大叙事、或终极性解释。
与这些启蒙的规范相左,后现代性认为世界充满偶然性、没有一个坚实的基础,是多样化、不稳定的;在它看来,这个世界没有一个预定的蓝图,而是由许许多多彼此不相连的文化系统和解释系统组成......"他指出,这种思潮的"物质基础"是"资本主义的新形式",诸如瞬息万变的、非中心化的技术领域,消费社会和文化;这种新的物质环境造成了传统的制造业被服务业、业和信息产业取代,也促成了传统的以阶级为核心的领域向各式各样的(基于族裔、性别、社区等的)"身份认同的政治"转化。
现代化.现代性.现代主义

20世纪中国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 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 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 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 Democracy与赛先生Science),批判传统 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 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 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在这一时期,陈 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 物,这一运动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
法国历史学家费.布罗代尔则赋予工业革命决 定性的作用,并把世界的时间划分为两个阶段: 即18世纪前和18世纪后,18世纪被认为是资 本主义真正诞生的标志。 由于资本主义起源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也就 不能把现代性起源与之简单等同起来。现代性 的起源应该是一个更广泛更深远的政治、经济 和思想文化的历史变迁过程。 以此看来,把18世纪启蒙主义运动兴起看成现 代性缘起的时期比较合理。
所谓建设性(建构性)的后现代性,就是试图在批判和 反思现代性的同时,重建超越现代性的价值观,以“无 根基”的后现代性完全取代现代性。也就是说,要摆脱 现代性普遍模式,通过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 人的新型关系,才能真正达到目的。 所谓虚假(迪斯尼式)的后现代性,主要是要摧毁现代 性的过程中种种理性和普遍性力量对人的控制与压抑, 寻求思想和生活上的自由的最大化,从而最大限度地释 放出被现代性所压抑的创造性。 概而言之,尽管后现代性思想的发展呈现出各种各样的 形式、内容和色彩等,但总的来说,后现代思想家一致 认为,他们的理论或学说“终结”了包括现代性在内的 所有传统,以寻求“不拘泥于形式和不追求确定结果的 自我突破的创造性”的态度和方式面向未来。
现代性思想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启示论文

现代性思想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启示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西方的现代化理论作为一种学术的解放力量,曾经风靡过中国学术界。
现代性这一概念正是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国内。
然而现代性思想对中国的影响,却可以追述到一个世纪之前。
本文试从现代性概念的梳理、限定,现代性在中国的接受与拒绝的原委的辨析,来探讨现代性思想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启示。
一、“现代”,“现代化”与“现代性”当我们试图将西方学理概念引入到东方学术视野中时,不可避免的会遭遇困境。
一方面西方学术思想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逐渐的演变发展的,比如说文学就先后经历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我们要在一个动态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某个特殊历史时期将这些理论概念同时拿来吸收理解,弹劾容易。
另一方面,中西文化的差异又注定了此种研究具有了比较的性质。
汪晖将此描绘为“一种时间性的空间关系”。
而回到现代性问题,就变成了现代性程度有差别的中西关系。
现代性理论以中性的理性化为特征,将空间上时间并列的文化关系置换为时间上的普遍关系。
现代化被理解为与西方趋同的时间性赶超关系。
理解现代性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影响,绕不开对西方现代性概念进行梳理,而将现代、现代化与现代性的概念进行辨析,可以更好的帮我们理解现代性的内涵。
根据英国学者的考证,“现代性”(modernity)一词首先出现于1672年,主要是在音乐方面使用的,亦即现代性主要与声音和语调有关。
而一般公认的、并有较大影响的则是法国文学评论家波德莱尔的一句名言:“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另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
”今天,现代性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有了更多的内涵。
而透过众说纷纭的关于现代性的界说,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四种见解:1、现代性就是理性化。
马克斯·韦伯是首位对现代社会进行合理化分析的理论家。
在韦伯看来,现代社会的最大特征就是“合理性”,可以说,欧洲的现代化和合理化是同一历史过程,而这体现在三个方面:文化的理性化、经济理性化以及政治法律的理性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的现代化
摘要: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反思和批判现代化负面效应的一种社会思潮。
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于中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科学技术;理性;现代化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及其特征
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社会中,随着现代化进程而来的矛盾和冲突逐渐暴露出来。
促使思想家们开始对现代化进程进行反思和批判。
后现代主义思潮正是这一反思和批判的结果。
总的来说,后现代主义思潮具有以下主要理论特征。
第一,反理性主义。
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社会大力颂扬人的理性力量,倡导通过理性去认识客观世界,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近代自然科学。
借助于近代自然科学,西方资本主义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把科技推向了极端。
然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和现实却使科技和理性走上了人的对立面。
这就抽掉了视自由、理性和主体性为生命的西方人的生存根基和价值、信仰根基,把他们抛入了价值、信仰和生存的真空,也促使人们开始用怀疑的眼光审视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工业和现代科技理性。
尼采被称为由理性转向非理性的转折点人物,他对理性的攻击动摇了理性主义的大厦,从而
被视为后现代主义的真正先驱。
他认为“世界除了强力意志外,什么也不是。
”尼采对强力意志的推崇贬低了传统理性主义哲学对理性的崇拜。
正如马尔库塞评价道:“尼采揭露了那个作为西方哲学和西方道德基础的巨大谬误;就是把事实当成了本质,把历史条件变成了形而上学的条件。
”在尼采看来,理性不是世界的主宰,权力意志才是世界的主宰,真理不过是权力意志的工具,对人是否有利是衡量真理的惟一标准。
尼采的反理性主义后来被后现代主义推向极致。
第二,反人类中心主义。
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人类中心主义在现代西方社会愈演愈烈,这种观念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冲突。
人成为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主宰,并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在提出了“上帝的死亡”之后,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即“人的死亡”,主张要用对自然的和谐去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反对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和征服,从而消解人类中心主义。
因此,后现代主义者拒斥人类中心论的观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倡持续发展,重新审视人类所生活的自然界。
二、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兴起的原因及影响
“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尤其是90年代以后,由于后现代主义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后现代主义开始衰落和分化。
耐人寻味的是,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开始衰落并出现分化时,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却成为了知识界关注的热点。
”后现
代主义思潮之所以能在中国产生一定的影响与中国的国情是分不开的。
具体来讲,主要有如下原因。
第一,改革开放为后现代主义思潮进入中国提供了渠道。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在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的同时,西方一些颇具影响的社会思潮也随之涌入中国。
后现代主义正是这些思潮中的一种。
第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知识界产生影响提供了可能性。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鼓励人们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先进思想文化成果。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批判有利于我们看清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缺陷,更加坚定我们的社会主义信念。
第三,中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为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传播提供了现实基础。
在中国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与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相似的问题需要解决。
而后现代主义思潮不仅仅是一个线性的时间概念,它对于西方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深刻反思,对西方现代化带给人类的负面影响的揭露,有利于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中国从中借鉴经验和吸取教训。
三、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负面效应的批判,无疑对中国现
代化进程是一份可供参考和借鉴的认识资源,具有启示和反思意义。
具体来说,有以下两方面启示。
第一,科学技术和理性要充分发挥其为人类造福的作用。
我们运用科学技术和理性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使全体人民达到共同富裕,而不是为了一己私利。
我们不能拒斥科学技术和理性,而应该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弘扬理性传统。
第二,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反人类中心主义观点指出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这就使我们更加坚定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们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总之,对于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反思和批判西方现代化的社会思潮,对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来说就如同一面镜子。
我们只要吸收了其中合理的成分,就会对现代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警惕,从而避免重蹈西方国家的一些覆辙,更快更好地实现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尼采.权力意志[M].商务印书馆,1993.
2、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3、段忠桥.当代国外社会思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