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政治思潮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现当代西方思潮

现当代西方思潮西方思潮是指在西方世界中出现和影响深远的一系列思想、学说和文化运动。
这些思潮不仅在欧洲大陆的哲学、政治和文学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在世界各地的社会和文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现当代西方思潮的一些主要内容。
文艺复兴思潮文艺复兴思潮于15世纪至17世纪在欧洲兴起,对欧洲文化和知识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文艺复兴强调人的尊严和个体的自由,鼓励人们追求知识、艺术和科学。
这一思潮带来了人文主义运动,推动了欧洲的艺术、文学和科学的繁荣。
启蒙思潮启蒙思潮于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在欧洲兴起,强调人的理性和自由。
启蒙思潮主张推翻迷信和专制,提倡科学、理性和人权。
启蒙思潮的代表人物包括伏尔泰、孟德斯鸠和洛克。
这一思潮对法国大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整个西方社会和政治思想带来了重大变革。
浪漫主义思潮浪漫主义思潮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在欧洲兴起,强调个体的情感和想象力。
浪漫主义追求自然、热情和独特性,反对理性主义和工业社会的机械性。
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歌德、雪莱和拜伦。
浪漫主义影响了诗歌、绘画、音乐和哲学等艺术形式。
实用主义思潮实用主义思潮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强调实际经验和实际效果。
实用主义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工具,重视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
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詹姆斯和杜威。
实用主义对教育、社会政策和科学方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存在主义思潮存在主义思潮于20世纪上半叶在欧洲兴起,强调个体的存在和自由选择。
存在主义关注人的存在和人对于生活的意义的思考,反对制度化和规范化。
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索特、加缪和海德格尔。
存在主义影响了文学、哲学和心理学等领域。
后现代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于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世界兴起,抨击现代理性、线性思维和权力结构。
后现代主义强调语言的游戏性和文化的多样性,否定固有真理和客观现实。
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福柯、达尔库和巴特。
后现代主义影响了哲学、文学、社会学和建筑等领域。
文学思潮与时代背景

文学思潮与时代背景时代是文学的孕育土壤,而文学思潮则是时代的回响。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文学作品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
本文将以古代和现代两个时段为切入点,探讨文学思潮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
一、古代1. 中国古代文学与政治思潮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政治思潮密切相关。
在封建社会中,文学多以赞美君主、颂扬社会秩序为主题,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例如《论语》中的语录成为文人学士的经典范本,影响了很多文学作品的创作。
2. 西方古代文学与宗教思潮西方古代文学也与宗教思潮紧密相连。
中世纪的欧洲文学深受基督教的影响,作品中常常体现着对神性的崇拜和对信仰的追寻。
例如但丁的《神曲》就是一部典型的宗教文学作品,通过描述地狱、炼狱和天堂,表达了对人性和道德的思考。
二、现代1. 前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前现代主义思潮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思潮,反对现代文明的机械化和无趣,追求个体的独特性和自由性。
例如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中,通过自由的叙述方式和对内心的深入剖析,表达对现代社会空虚和浮躁的批判。
2. 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是20世纪后期兴起的一种文学思潮,它对现实主义的合理性提出了挑战,强调语言的多样性和游戏性。
例如美国作家托马斯·品钦的《重现》中,通过多重叙述、断裂的时间和空间结构,追求对真实世界的超越和重新建构。
三、文学思潮与时代背景的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文学思潮和时代背景也在不断演变。
比如,在二战后的现代主义思潮中,人们对战争、人权和科技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反思;而在当代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中,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成为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
然而,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文学思潮与时代背景的关系都是相辅相成的。
时代为文学提供了灵感和素材,而文学思潮又通过作品的创作和传播,影响和塑造着时代的观念和价值观。
总结起来,文学思潮与时代背景是紧密相连的,时代背景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土壤,而文学思潮又受到时代背景的启发和影响。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综述

n i o u s r e l a t i o n s b e t w e e n t e a c h e s r a n d s t u d e n t s . S e c o n d l y , t h e y s h o u l d c o n s t r u c t t h e s u b j e c t o f e d u c a t i o n a n d s t r e n g t h e n t h e s u b j e c t i v i t y e d u c a t i o n . T h i r d l y , t h e y s h o u l d i n n o v a t e e d u c a t i o n a l m e t h o d s t o i mp ov r e r e s i l i e n c e . F i n ll a y , t h e y s h o u l d f o l l o w he t
体、 学校以及大学生 自身因素都是其影 响的原 因和途径 。面对后 现代主义 思潮 的双 重影响 , 高校应该 转变教 育观 念, 促进师生关系和谐 ; 建构教育主体 , 加强主体性教育 ; 创新 教育 方法 , 提高抵御能力 ; 遵循教育原 则 , 明确 实践育
人要 求 。
关键 词 : 后现代主义思潮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影响 ; 对策 中图分类号 : G 6 4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5—3 6 3 8 ( 2 0 1 3 ) 0 5— 0 0 7 6— 0 3
பைடு நூலகம்
0c t . 2 01 3 Vo 1 . 34 No. 5
后现 代 主 义 思 潮对 大 学 生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影 响 及对 策 研 究 综 述
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感性功能, 使人的 日 常生活刻板化, 失去了生活意义 I 的化繁为简的习惯就养成了。 人们相信逻辑学仅仅表 和乐趣_。 1后现代的提出正是源于对现代问题的失望 l 人们把对逻辑的需求植入现象世界解构统一性、 ] 明,
和批判 , 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埃尔伯特・ 伯格曼指 出, 我 崇 尚差异性和创造 性【3 4。
一
、
代哲学学说 ,给人们带来 了一种全新 的思维方式 , f 即 世界—— 之间建立一种关系的任务 。” 3 『J 后现代 主义
以理性的、 科学的 、 逻辑的 、 分析推理 为特征的思考方 式, 这种思考模 式被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看作是至高无 上的。 然而 , 以理性为基础制定 的条理和方法论 , 限制 了人的个性发挥, 束缚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 造成
现代化 过程 中 , 现代 主义走 向了极端 , 向了它的反 : 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 , 走 性 并且后现代主义进
面: 理性变成了纯粹的工具理性或科技理性, 人道和 l 一步认为, 要彻底否定理性, 还必须反对本质主义科 人权服从于工具理性, 人成了工具理性的奴隶, 因而 l 学主义。他们认为, 以理性或逻辑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
1 ・ 3
周荣华 : 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在。 他号召人们 : 让我们向同一整体开战; “ 让我们成 l
罗蒂认为 , 教师的作 用不 在于传授真理 , 而在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为那不可表现之物的见证人; 让我们待续开发各种差 I 激发学生 的想象力 , 必须能够使学生产生对话 ; 小威 异并为维护 ‘ 差异性 ’ 的声誉而努力。 [大卫 ・ ”s ] 格里 f 廉姆E・ 多尔认 为 , 教师无疑是一个领导者 , 但仅 仅是
后现代主义简单解释

后现代主义简单解释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它的哲学风格和思想观念是现代主义的反面,其基本特征包括拒绝对统一真相的认同,强调差异、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的存在,特别是对语言和符号的挑战和颠覆。
后现代主义在文化和艺术领域尤其流行,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频繁引起普遍关注。
它概念上的出现是响应了宏大的变革,这些变革是由在现代化与全球化潮流下的全球政治经济体系所触发的。
换言之,后现代主义是对一系列历史上的文化、政治、经济以及社会事件的反应。
后现代主义的特点1、拒绝认同唯一真实后现代主义是文化认同的大胆的反对派,尤其是对于那些声称单一真相存在的观念。
后现代主义反对一切思想、系统、体系都是确定的,不可更改的,并以此认定其为真实的。
因此,后现代主义认为那些表达和塑造现实的语汇和当代文化符号不可能存在唯一的、不变的意义。
他们更认为意义是多样且相互关系差异的总和。
后现代主义的理念之所以称之为“后”,是因为他们否定了现代主义信条的独立权利,并加入了一系列新的认知要素,如对多重真相的认同、对类别边界模糊性的认知、对语境依存性的关注等等。
2、挑战权力结构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工作者也会挑战权力结构。
他们相信只有反对知识或阶级的根源是真实表象的存在,人们才可以对历史、生命和身体这些实践现实不断地延伸自己的思想甚至是行动。
因此,后现代主义的社会和政治哲学倾向于站在下层的立场,相信少数群体和木讷的知识是真实的力量,因此会挑战这些主流体系的权力结构。
3、强调以语言和符号为中心后现代主义还强调以语言和符号为中心。
他们认为语言和符号本身已经成为现代权力行使的工具,对人的思想方式和思考程度的影响更是被忽视了。
纷至沓来的大量文字和语言信息已经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符号系统,他们在其中探索表明更多的观点和意见,那些隐藏身份和背景的信息更是可以被挖掘出来。
4、对过度流行文化的厌恶后现代主义对日益流行的文化也提出了反批判和反预设立场。
他们认为个体的独创创意和创意成为当代文化的生命力的体现。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后现代 主义是 当代西方具 有重要影 响力 的一 股文化思 想 , 兴 起于2 0 世纪 6 0 年代 , 它 足 后 工 业 社 会 和 资 本 主 义 文 化 危 机 的产 物, 它 的 基 本 理 论 特 征 有 以下 几 个 方 面 :
1 . 反 基 础, 反基 础主 义是 最彻 底 的。
一
受上 ; 在 与他人 的交往上 , 以 自己的利益为核心 , 出 了问题时 , 首先 想到的是如何 推卸 责任 , 丝 毫没有责任 意识 ; 在 爱情观上 , 他们 认 为婚姻不需要对任何人 负责 , 只要 自己过好就行 。
2 . 淡 化 了大 学 生 对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的 信 仰
1 . 加 强 校 园文 化 建 设 学 校 要 重 视 校 园文 化 的建 设 , 在 主流文化 的指导下 , 有 汁划 、 有步骤地对大学生 的思想加以引导 , 使其思想 向正确 的健康 的方 向发 展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工 作 者应 定 期 举 办 一 些 以高 品 位 和 学 术 性 为 目标 , 以思想 、 学术 、 娱乐、 文化 等为 内容 的校园文化 活动 , 努力 营造 良好 的文化 氛围 , 让 大学 生们 在这种健康 的文化环境 中不断 提高 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 2 . 弘扬 中 国优 秀传 统 文 化 和传 统 美德 中国人 民 在长 期 的历 史 发 展 中形 成 了 优 秀 的 民族 文 化 , 如艰 苦奋斗 、 勤俭节约 、 自强不 息 , 乐 于奉献 、 刚健有为 等 , 它们 是 中国 文化的根基 , 是 支 配 和 影 响 中 国 人 民行 为方 式 、 思想 观 念 的 文化 基 础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大学生 中弘扬 中国优 秀传统文化 和 传统美德 , 让大学生 在这些优秀 的传统 文化中领略 中华 民族 的博
后现代主义通俗理解

后现代主义通俗理解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期兴起的一种哲学和文化思潮。
它对传统的认知方式、价值观和社会结构提出了质疑, 并试图打破现有的观念框架。
在后现代主义的视角下, 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当今社会的特点和现象。
首先, 后现代主义强调了对个体和个体体验的重视。
传统上, 社会结构如家庭、政府、宗教等机构被视为决定个体身份和行为的重要因素, 而后现代主义认为个体的经历和感受同样重要。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视角和经验, 没有绝对的真理或权威来规定正确与否。
因此, 后现代主义提倡尊重多元化和包容性, 不再将个体的观点简单地归入某一种固定的范畴。
其次, 后现代主义批判了线性和统一的思维方式。
传统上, 人们倾向于将事物简化为单一的解释或故事, 忽略了其中的复杂性和差异性。
后现代主义呼吁人们去关注细微的差异, 拒绝将事物划分为对和错、真和假。
相反, 后现代主义认为真实是多元的, 各种观点和解释都应得到认可。
这样一种观点,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多元性。
第三, 后现代主义强调了娱乐和消费文化的重要性。
在大众媒体和技术的发展影响下, 后现代社会逐渐变得娱乐至上。
个体通过消费获得满足感和快乐, 而娱乐成为了一种空间, 可以暂时逃避现实的压力和矛盾。
此外, 后现代主义也强调了对流行文化的重视, 将文化的消费作为一种标志和身份的体现。
消费和娱乐成为现代社会中重要的活动, 为人们提供了社交、释放压力和获取快乐的渠道。
最后, 后现代主义还呼吁人们对权力和控制进行思考。
传统的权力结构常常被看作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 但后现代主义质疑了这种权力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后现代主义认为权力常常被滥用, 导致了不平等和压迫。
因此, 后现代主义提倡民主、平等和自由的价值观, 鼓励个体思考和行动, 以实现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总的来说,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 其影响涉及到了文化、社会和政治等多个领域。
它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 强调了个体体验的重要性, 批判了线性和统一的思维方式, 关注娱乐和消费文化, 以及对权力和控制进行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现代政治的危机 • (1)西方发达国家的后福特主义导致了阶 级政治现象不再像以前那么强烈。 • 福特主义向后福特主义的转变
• (2)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国家意识形态的建 构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 (3)全球化条件下民族国家力量的减弱; • (4)消费社会的形成;
(二)后现代政治的基本特征 1、非哲学基础。
2、反对建立和以某种价值或理想作为标准。 3、反结构、反中心、反秩序 4、反对权力集中,主张权力分散
(三)后现代主义政治的代表人物的思想
1、福柯:微型政治:权力的揭示
(1)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弥漫着权力现象。
有多少关系,就存在多少权力。工厂、家庭、 学校、医院中都存在着权力。权力并不是集中 在某个集团的手里,而是存在于每个人之中, 每个人既是权力的实施者,同时又是权力的被 控制者。
• (2)对二元对立进行解构 • • 在古典哲学的二元对立当中,我们所处理的仅 仅是一种鲜明的等级关系,而不是两个项之间的 和平共处。其中一个单项(在价值论、逻辑等方 面)统治着另一个单项,居于高高在上发号施令 的地位。解构这个二元对立,首先就是要在某个 特定时刻颠覆这种等级差别。
• (3)差异论在政治中的应用 • A、女性主义政治哲学就用其用作反对男权主
•
现代政治基本上是以一个国家的疆域组织起来 运作的,其焦点在于在自身所掌控的范围内实行 主权统治上。它要求整个国民有一种民族认同, 并使人民感受到自己的命运是与整个国家紧密相 关。
• (3)意识形态政治 • 意识形态长期以来,在民族国家当中占据着重 要的地位。它为现代人的生活提供了各种不同的 “追求美好生活”的观点。意识形态的斗争是现 代政治当中最值得注意的现象。
• 3、后现代主义哲学确实包含许多消极因素。 例如,它主张相对主义、无政府主义,片 面强调不确定性和零散化,过分渲染现代 化的弊端和恶果等。
参考书目
• 1、常士阎:《政治现代性的解构——后现代多元 主义政治思想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 版。 • 2、徐大同:《当代西方政治思潮》,天津人民出 版社,2001年版。 • 3、何佩群:《德里达解构理论与女性主义政治 学》,《复旦学报》,2001年第4期。
义的思想武器和方法论工具。
•
女性主义观点简介
• B、在人权理论中,差异观点也得到了体现。 • 迪勒《认同与差异》简介 •
• 我们所拥有的这些真理是不证自明的,亦 即所有的人生而都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 主赋有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这些权利是 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为了保障这些 权利,在人们之间创立了政府,而政府公 正的权力来自被统治者的授权。 • ——《独立宣言》
• (2)整个社会就是范对人们进行 着严格控制
• (4)权力与话语是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
• (5)权力和知识也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
• (6)性是话语和文化的产物 • (7)理性对非理性的专制充分体现了现代 社会中的权力压制现象。
• 2、德里达:差异的统治 • (1)批判“逻各斯中心主义”
• 2、矛盾性。
• 后现代主义反对和谐统一感觉,力将一些原本 矛盾东西拼凑起来,以此来展示自己的审美旨趣。
• 3、非原则化、非权威性、反讽。
• 反对中心思想,对一切权威的东西进行批判。并 且在批判的过程中,也不是以激进的英雄主义的 方式进行,而是采用嬉皮士的方式来进行开来。
• 4、平面化、无深度感。
• 后现代主义所追求的讽刺性效果,给人们的是一 种暂时的逍遥和精神上的短暂摆脱。
二、现代政治的危机与后现代主义政治的产生
• (一)现代政治的特征与危机 • 1、现代政治的基本特征: • (1)阶级政治 • 在现代社会,阶级是形成社会关系的基石,它 决定了个人生活的机会以及政治冲突的结构。
• (2)民族国家政治
•
如果说后现代主义一词汇在使用时可以 从不同方面找到共同之处的话,那就是, 它指的是一种广泛的情绪而不是任何共同 的教条——即认为人类可以而且必须超越 现代的情绪。 • ——大卫.格里芬
• (一)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
• 1、零乱性和碎片化。
• 后现代主义反对任何整体化的尝试,声称所要 保持的只是片段。他们喜欢随意的组合、拼凑和 割裂文本。
评价
• 1、后现代主义政治哲学,是一种社会批判 理论,它是当代西方哲学家对于资本主义 社会自身发展的一种理论反省。
• 2、后现代主义政治哲学是以批判现代主义 哲学为己任,但它并非完全是一种无所建 树的、只事消解的政治哲学。例如,它所 强调的差异原则、游牧政治,对于伸张边 缘群体的权利具有重要的意义 。
• 3、德勒兹:游牧化政治 • (1)欲望——机器 • (2)游牧思想
• • 树状思维 与块状茎 思维的差距 城邦文化与游牧文化
• 4、利奥塔:对宏大叙事的反叛 • 宏大叙事是一切知识、价值观念的最高标准。踏以一
种固定不变的逻辑、公式、普遍有效的规则来解释世界, 衡量一切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并作为一种法定的标准影 响着人们的生活。 • 宏大叙事确立了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合法性。在宏大叙事 的指导下,资产阶级建立了自己的政治体制,并冠之以美 妙的名称。
后现代主义政治思潮
• • • •
在个人的衣着打扮和行为方式上 在艺术作品中 绘画艺术当中 在文学作品中
一、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及其特征
• 后现代主义本来是指一种以抛弃普遍性、 背离和批判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为特征的 建筑学倾向,后来被移植用于指称文学、 艺术、美学、哲学、政治学甚至自然科学 等诸多领域中具有类似倾向的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