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林斯后现代主义、新自由主义、文化和人性.

合集下载

后现代主义是什么

后现代主义是什么

后现代主义是什么?后现代主义的概念:理论界一般认为:它是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文化思潮,在哲学、宗教宗教宗教、建筑、文学中均有充分的反映。

它与现代主义有本质的区别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出现自然有其历史的、文化的背景。

一般认为, 后现代主义文学兴起的直接导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西方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的骇人昕闻的暴行以及原子弹爆炸给人们以极大的震动, 使人们对昔日一贯遵从的社会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

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进一步激化。

以美国为例, 黑人抗暴斗争、妇女解放运动、反对越战的学生运动、肯尼迪总统被杀……社会愈来愈动荡不安, 人们的精神也越来越困惑。

“我们有一个富裕的社会, 我们也有着混乱的价值观念, 我们面对的美国再也不是早期的美国”。

这个社会是“一个相对来说舒适的、半福利半兵营的社会”;“全体居民变得被动、冷漠,分裂成原子”;“传统的忠诚、相互关系的纽带、社团的联系都松弛了, 甚至分解了”;“人成为消费者,他自身就像他所享用、摄取、汲取的产品、娱乐和价值观念一样被成批地生产出来”。

这样一个“非人化”社会的出现同西方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科技的发展使得社会信息化、程式化、电脑化, 社会越来越像一架精密的大机器, 将每一个人都变成了有固定位置的小齿轮、小螺丝钉。

昔日过度激化的劳资矛盾转化为技术和管理矛盾。

20世纪以来大众传播媒介和交通、通讯的发展使整个人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空间的障碍被迅速地跨越, 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类共同居住在“地球村”上。

现代出版业、新闻业、影视业的巨大发展, 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

人类历史上一个从未有过的大规模的国际间的文化传播时代已经开始, 这便是所谓“信息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不再是“知识就是力量”,而是“信息就是效益”,“效益就是目的”。

由于现代世界的日新月异, 现代知识的瞬息万变, 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 知识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由永恒的本质决定的, 而是由它们各自的样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决定。

文化理性下的日常生活解读——以马歇尔·萨林斯的文化理论为研究视域

文化理性下的日常生活解读——以马歇尔·萨林斯的文化理论为研究视域

文化理性下的日常生活解读——以马歇尔萨林斯的文化理论
为研究视域
李涵
【期刊名称】《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7(016)004
【摘要】长期以来,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都被看作是利益最大化的过程,文化因此丧失了它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成为了功利的附属物.正是基于实践论和文化论的关系问题,马歇尔·萨林斯提出了文化理性和实践理性的范式对立,他认为人的实践活动并非一定要依赖于物质现实,而是根植于一个巨大的文化体系当中,也就是说,它是受文化约束的.萨林斯的文化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实践的功利主义,为我们解读日常生活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对于日常生活的批判与重建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总页数】6页(P31-36)
【作者】李涵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89.3
【相关文献】
1.小窥“历史中的结构”——读马歇尔·萨林斯《历史之岛》 [J], 高源
2.文化哲学视角的布达佩斯学派思想解读r——评《多元文化阐释与文化现代性批
判——布达佩斯学派文化理论研究》 [J], 陈筱倩
3.马歇尔·萨林斯文化理论研究现状及其意义 [J], 张海成
4.马歇尔·萨林斯文化理论研究现状及其意义 [J], 张海成;
5.对萨林斯的实践理性与文化功利主义的思考 [J], 苏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后现代新自由主 义行为艺术

后现代新自由主 义行为艺术

后现代新自由主义行为艺术在当今多元化的艺术领域中,后现代新自由主义行为艺术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深刻的内涵,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探讨。

这种艺术形式不仅挑战了传统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标准,还对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要理解后现代新自由主义行为艺术,首先需要对“后现代”和“新自由主义”这两个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后现代主义强调对传统的颠覆和多元性,拒绝单一的权威和固定的模式。

它主张打破界限,融合不同的文化、艺术形式和观念。

而新自由主义则侧重于个人自由、市场经济和减少政府干预。

后现代新自由主义行为艺术常常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展现。

艺术家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艺术场所,如美术馆、剧院等,而是将城市的街头、公园、废弃的建筑等都变成了他们的舞台。

他们的作品可能是一场即兴的街头表演,也可能是一次与观众互动的公共活动。

比如,有一位艺术家在繁华的商业街上,全身涂满金色的颜料,一动不动地站立数小时。

他的行为引起了路人的好奇和围观,人们纷纷驻足拍照、议论。

这种行为艺术挑战了人们对于日常场景的认知,让原本平凡的街道瞬间成为了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空间。

还有的艺术家组织了一场名为“自由交换”的活动。

参与者们可以自由地交换自己带来的物品,而不论其价值高低。

这个活动旨在探讨在新自由主义的背景下,物品的价值如何被重新定义,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模式的变化。

后现代新自由主义行为艺术的特点之一是强调个体的表达和主观体验。

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的身体、行动和现场的情境来传达内心的想法和情感。

这种表达方式往往具有强烈的冲击力和感染力,能够让观众直接感受到艺术家想要传达的信息。

然而,这种艺术形式也并非毫无争议。

一些人认为,后现代新自由主义行为艺术过于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主观表达,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还有人认为,部分作品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创新和轰动效应,而忽略了艺术的内涵和深度。

尽管存在争议,但后现代新自由主义行为艺术在推动艺术的发展和社会的思考方面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及其派别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及其派别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及其派别引言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是二十世纪后期兴起的一种新兴社会学理论,该理论反思了现代社会学的局限性,并试图超越传统理论的范式。

本文将介绍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的基本概念、核心观点及其派别。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是一种以后现代主义思想为基础的社会学理论体系。

后现代主义强调人类存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质疑单一而普遍适用的真理和结构,强调相对主义和多元主义。

这一理论批判了现代主义社会学在研究中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并认为社会现象是由多种经验、立场和观念的复杂互动所构成的。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的核心观点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主要包含以下核心观点:1. 反抗主导话语:后现代主义社会学批判了传统社会学中的主导话语,并主张对不同的经验和观点给予同等的重视。

它不再认为唯一的正确观点是存在的,而是强调存在多种合理的解释和理解。

2. 去中心化:后现代主义社会学拒绝了物质或心灵的中心性观念,并认为权力和知识是多元化和相对的。

它拒绝了中心化的社会结构和单一的解释框架,强调人类存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 解构现代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社会学批判了现代社会学的理性主义和功能主义,并倡导从更具批判性和反思性的角度看待社会现象。

它认为社会现象存在于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之中,不可简单地被归纳或解释。

4. 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社会学强调语言和符号的作用,认为社会是由各种符号和意义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

它关注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角色,并主张个体的主观性和独特性。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的派别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的派别众多,其中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派别:1. 结构主义后现代社会学派:这个派别强调符号和意义的作用,关注社会结构的符号性解读。

代表人物有让-弗朗索瓦·里奇特等。

2. 反结构主义后现代社会学派:这个派别批判了结构主义的观点,强调个体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代表人物有米歇尔·费柏等。

3. 批判性后现代社会学派:这个派别关注社会的权力关系和社会不平等,强调社会变革和社会正义。

对萨林斯的实践理性与文化功利主义的思考

对萨林斯的实践理性与文化功利主义的思考
一 、 人类学意 义上 的实践理性
人类 学所讲 的 “实践理 陛”在 一定 程度 上不 同 于哲 学 、社会 学 意义 上 的 “实践 理 性 ”。哲学 意 义 上 的 实践 理 性 偏 重 于 价值 观 问题 ,探 究 实 践 与 认 知、实践与经验的认识论问题 ,强调的是 “实践是 检 验一 切真 理 的唯一 方法 ”的方 法论 。而人类 学 意 义上 的实践 理性探 究 的是文化 与实践 来源 问题 ,萨 林 斯认 为对 人类学来 说 , “实践 理性提 出的真正 问 题 是文化 的存在方 式 ” [11 122。实践理性认 为文 化是 在实践 活动及 实践 活动 背后 的经济利 益 中逐 渐形 成 的利益 手段 或工具 。社会 学 中布迪厄 提 出的实践 理 性 更 接 近哲学 意 义 ,是 指反 对 实证 主 义科 学 理性 , 倡 导实 践 的理性 主义方法 论 。虽 然三者 对实 践理 性 探究点有一定的区别 ,但都有探究主客体之间的关 系 ,对世界 观都具 有指导 意义 。
2018年 第 9期 (总 第 177期 )
边疆 经济 与 文化
THE B0RDER ECONOMY AND CU啪 RE
No.9.2O18 Genera1.No.177
对 萨林 斯 的实 践理 性 与文化功利主 义的思考
苏 倩
(广西师范大学 历史 文化 与旅游学 院,广西 桂林 54100o)
关键 词 :萨林 斯 ; 实践理 性 ;文化 理性 中图分 类 号 :C912.4 文献 标 志 码 :A 文章 编 号 :1672—5409 (201 8)09—0097—02
萨林斯 ,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 ,当代象征人类 学与历 史人 类学 的主要代 表人 物 。他 早期追 随 怀特 和斯 图尔德 的新进 化论 ,中后期 又受 列维斯 特 劳斯 的结构主义影响 ,使其从文化唯物论思想的新进化 论 者逐 渐转 变为文 化 (结 构)决 定论 者 。伴 随其 思 想的转 变 ,萨林斯对 实践 论与 文化论 的关 系问题 有 了新 的看法 ,并在 《丈化 与实践 理性》 中阐述 了实 践理性 与文 化理性 范式 的对立 ,认为 实践理 性 活动 是 植根 于文化体 系 中的。

新时期的文学思潮名词解释

新时期的文学思潮名词解释

新时期的文学思潮名词解释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新时期的文学思潮呈现出多元、多样的特点,各种新的概念和名词层出不穷。

本文将对一些新时期的文学思潮名词进行解释,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当代文学的思想和趋势。

一、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是20世纪文学的一种重要流派,其特点是追求创新和突破传统,以及将艺术与现实相结合。

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常常运用非线性叙事、流动的意识流以及多重叙事者等手法,挑战传统的叙事模式和观念。

例如,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和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至到灯火阑珊处》等作品都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二、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延续和进一步发展,其主要特点是对理性和真实性的怀疑,以及对权威和现代化的批判。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通常具有断裂和碎片化的叙事结构,对现实进行颠覆和解构,同时也呈现出对多元化和混杂文化的关注。

托马斯·品钦的《失乐园》和伊恩·麦克尤恩的《残缺的帝国》等作品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

三、后现实主义后现实主义是对后现代主义的拓展和补充,强调“事实胜于虚构”。

后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注重叙事的真实性和真实世界的反映,常常运用非虚构写作的手法,将真实故事和个人体验进行呈现。

例如,李敬泽的《历史的无意义》和梁文道的《蓝颜色的博物馆》等作品表达了后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四、拟小说拟小说是一种虚构的文学形式,其特点是以真实事物为基础进行想象和创造。

拟小说通常基于历史事件或某个具体的历史人物,通过创作和改编,对历史进行再现和解读。

这种文学形式常常涉及到文学性和历史性的关系,同时也引发了对历史真实性和虚构性的讨论。

五、新写实主义新写实主义是对传统写实主义的一种延续和发展,强调对现实的再现和揭示。

新写实主义文学作品以真实世界为基础,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呈现出真实生活的面貌和人物的形象。

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余华的《活着》等作品被认为是新写实主义文学的代表。

后现代主义、新自由主义、文化和人性(萨林斯)

后现代主义、新自由主义、文化和人性(萨林斯)

后现代主义、新自由主义、文化和人性马歇尔•萨林斯一、后现代主义与新自由主义都错了这个题目涉及西方社会科学思想的现状。

从20世纪晚期起,我们就被困在后现代主义自己造就的无知以及新自由主义自称的万能之中。

后现代主义热衷于社会和文化秩序的解构,如一位卓越的美国人类学家所说,它有“精巧而自由的不确定性”,这种观念使我们对于不确定性已经麻木不仁了。

而欢庆胜利的新自由主义则把理性选择和最大化利己的经济主义前提当作普遍的人性特征,并用这去解释从青少年的过失行为到自杀率的一切行为。

我们要么由于后现代欢庆的不确定性而变得一无所知;要么由于新自由主义而变得无所不知,其实也还是一无所知。

有意思的是,后现代主义所攻击的系统性和秩序,即所谓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元叙事”;人们常常把它们等同于启蒙运动;后现代主义与它们的对立,在很多方面使得它成为19世纪反启蒙运动的浪漫主义的再生。

英国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观察到,后现代主义为了反对启蒙主义的真理和理性标准,“将世界看成是随机、没有根基、多样、不稳定和不确定的,看成是一整套不统一的文化,而这些文化则孕育了某种程度的怀疑主义,怀疑真理、历史和范式、自然的既定性和身份的内聚性具有的客观性。

”那些标榜时尚的词语,在后现代主义者和后结构主义者的作品中早已经流行起来,传递着关于不确性的浪漫价值。

想想当前社会科学主义的流行程度,你们就可以明了:比如“灵活的”、“无限制的”、“不规则的”、“随机的”、“有争议的”、“分形的”、“不稳定的”、“流动的”、“分离的”、“截面的”、“不可预知的”、“千变万化的”、“不一致的”、“转化的”、“去中心的”、“可穿透的”、“颠覆性的”。

这样,我们也许已经不再谈“结构”、“文化类型”、“系统”、“绝对关系”、“文化秩序”、“文化形态”、“支配符号”、“民族精神”、“本质”、“社会事实”、“比较归纳”、“互补性对立”、“编码”、“机械团结”、“交换领域”、“功能关系”、以及其他类似的标示社会与文化中某类秩序的词语。

后现代主义的名词解释_风格特点_影响

后现代主义的名词解释_风格特点_影响

后现代主义的名词解释_风格特点_影响后现代主义的名词解释后现代主义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和感觉丰富性的整体性、中心性、同一性等思维方式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在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

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的理查德·罗蒂(1931-2007)、法国的雅克·德里达(1930--2004)和让-弗郎索瓦·利奥塔(1924-1998)。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

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

后现代主义认为对给定的一个文本、表征和符号有无限多层面的解释可能性。

这样,字面意思和传统解释就要让位给作者意图和读者反映。

后现代主义的风格特点“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现代主义风格引领设计潮流已近一个世纪。

从威廉·莫里斯为“红屋”设计的家具、到麦金托什设计的直背餐椅、从赖特的“流水山庄”、到格罗皮斯的包豪斯校舍、勒·柯布西耶的萨沃伊别墅。

都充分体现了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

然而,现代主义在完成它特定的使命后走下了历史的神坛,后现代主义成为主流设计。

究竟后现代主义有什么样的特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人性化、自由化后现代主义作为现代主义内部的逆动,是对现代主义的纯理性及功能主义、尤其是国际风格的形式主义的反叛,后现代主义风格在设计中仍秉承设计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人在技术中的主导地位,突出人机工程在设计中的应用,注重设计的人性化、自由化。

体现个性和文化内涵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设计思潮,反对现代主义的苍白平庸及千篇一律,并以浪漫主义、个人主义作为哲学基础,推崇舒畅、自然、高雅的生活情趣,强调人性经验在设计中的主导作用,突出设计的文化内涵。

历史文脉的延续性后现代主义主张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强调设计的历史文脉,在世纪末怀旧思潮的影响下,后现代主义追求传统的典雅与现代的新颖相融合,创造出集传统与现代,融古典与时尚于一体的大众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萨林斯:后现代主义、新自由主义、文化和人性:后现代主义新自由主义●[美]马歇尔•萨林斯<TDclass=text15 valign="top" id="contenttd" style="padding:15px;">一、后现代主义与新自由主义都错了这个题目涉及西方社会科学思想的现状。

从20世纪晚期起,我们就被困在后现代主义自己造就的无知以及新自由主义自称的万能之中。

后现代主义热衷于社会和文化秩序的解构,如一位卓越的美国人类学家所说,它有“精巧而自由的不确定性”,这种观念使我们对于不确定性已经麻木不仁了。

而欢庆胜利的新自由主义则把理性选择和最大化利己的经济主义前提当作普遍的人性特征,并用这去解释从青少年的过失行为到自杀率的一切行为。

我们要么由于后现代欢庆的不确定性而变得一无所知;要么由于新自由主义而变得无所不知,其实也还是一无所知。

有意思的是,后现代主义所攻击的系统性和秩序,即所谓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元叙事”;人们常常把它们等同于启蒙运动;后现代主义与它们的对立,在很多方面使得它成为19世纪反启蒙运动的浪漫主义的再生。

英国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观察到,后现代主义为了反对启蒙主义的真理和理性标准,“将世界看成是随机、没有根基、多样、不稳定和不确定的,看成是一整套不统一的文化,而这些文化则孕育了某种程度的怀疑主义,怀疑真理、历史和范式、自然的既定性和身份的内聚性具有的客观性。

”那些标榜时尚的词语,在后现代主义者和后结构主义者的作品中早已经流行起来,传递着关于不确性的浪漫价值。

想想当前社会科学主义的流行程度,你们就可以明了:比如“灵活的”、“无限制的”、“不规则的”、“随机的”、“有争议的”、“分形的”、“不稳定的”、“流动的”、“分离的”、“截面的”、“不可预知的”、“千变万化的”、“不一致的”、“转化的”、“去中心的”、“可穿透的”、“颠覆性的”。

这样,我们也许已经不再谈“结构”、“文化类型”、“系统”、“绝对关系”、“文化秩序”、“文化形态”、“支配符号”、“民族精神”、“本质”、“社会事实”、“比较归纳”、“互补性对立”、“编码”、“机械团结”、“交换领域”、“功能关系”、以及其他类似的标示社会与文化中某类秩序的词语。

结构的观点因此已经失去信任,被解构,我们只能将个体主体视作社会现象的决定性要素。

后现代主义对个体主义的强调以及对任何集体秩序的敌意,使得它与倡导放任自由的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处在同一理论位置。

后现代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个体主义之间有着同样的合谋。

尽管有这些相似之处,但就学术领域的流行程度来说,后现代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却处在不同的轨道上。

新自由主义凭借着资本主义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胜利,凭借所有东西的市场化,包括从基因到水、从大学到监狱管理的市场化,它逐渐成为21世纪主导的社会科学范式。

当后现代主义面对着资本主义世界秩序这一科学意识形态时,它号召终结元叙事。

无论如何,后现代主义坚持认为,文化秩序是无序的,而这本身就已经成为一项元叙事:这种普遍论调使后现代主义者陷入克里特人的那种逻辑困境中;克里特人说,所有的克里特人都是说谎者。

新自由主义将竞争性的利己主义视作人类的天性,它在生物学家中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

社会生物学家们所谓的“自私基因”中也出现了同样的自私自利算计。

竞争性个体主义被当作生物尤其是人类的推动力量,而嵌在西方本体论和学术领域中。

所以即使不考虑新自由主义思想作为社会科学的主导范式,它也已经扎根于物种生物学中,并由此连接了文化和自然;它野心勃勃地企图成为有关人的条件的霸权哲学,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亦如此……但唯一的问题是,如果按这个理论去理解人性,我们就不得不放弃对按文化存在而生活的几乎所有已知知识。

二、新自由主义忽视了社会的文化价值如果按经济学家的方式理解市场经济,我们不得不放弃有关价值的文化形式的所有知识。

虽然经济学声称是一门经验科学,但它本质上是一门柏拉图式的学科,它是基于一种理想的经济人假设;这门学科把个体主体理念上的理性行为作为其智识对象。

通过这种假定的合法“抽象”,为物质生活提供意义的整个社会和文化秩序就被化约为主观行动的一种特殊形式,而这种主观行动本身则被剥去任何实质性的社会内容:将稀缺的手段理性地分配给不同的目的,为的是获得最大的回报。

经济学家们抛弃了关于人和物的文化图式(schemes)。

北美洲的消费者们认为,可食动物的肉和吃它们的场合之间的关系,只是一种简单的公式:菲利牛排之于汉堡包,如同一顿精美的晚餐之于普通的午餐。

我们总是忽视了理性外表之下潜在的东西:我们并不会买汉堡包招待尊贵的晚宴客人;这是文化价值的整套编码,它与所谓的营养价值几乎毫无关系,反而更多牵涉到肉的这样一些区别:比如肌肉和内脏,外部的肉和里面的肉,切割的肉和研磨的肉,精细准备的菜肴和三明治等等。

想想美国超市里顾客在不同肉类之间做选择的时候,并不是出于实用的考虑,而是为了做一些与前一天晚餐不同的东西,而这种不同是由一套复杂的“主菜”谱系、烹调方式决定的。

再想想西方服饰的有意义的差异。

我们用在买衣服上的金钱理性并不能解释服饰风格的差异。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被意义地建构起来、与文化相关的物品所迷惑的世界里,比如黄金、石油、钻石、黑比诺葡萄、奔驰轿车、Heirloom番茄、丝质衣服、麦当劳的汉堡包、古琦的钱包。

这就是由特定的文化价值所建构的自然;然而这种文化价值的象征性品质却被纯粹地理解成物质品性,它的社会资源却被归因于个体欲望,它恣意的满足却被神秘化为普遍的理性选择。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通过供-求-价格机制自行运转的,因此显得与其他关系和机构相脱离,它不同于宗教、政府、亲属制度,以及其他类似的社会“外在”部门。

但是如何解释牛排和汉堡包,男装和女装之间的意义差别呢?供-求-价格体系本身也被嵌在更大的文化图式中,因此是由文化价值所驱动的。

市场通过供求来运作,其实它是以物质的词汇来实现这种文化整体性的象征价值的一种有效方式。

三、亲属关系是对自私自利人性观的否定事实上,西方社会哲学长久以来就有另一种理解:把经济人作为人性和文化秩序范式。

我们关于人性的各种理论忽视了有关人的条件,也忽视了唯一真正作为人类社会性的普遍准则:亲属关系。

在一个自我和利益与他人的存在不可分开的地方,在自我和利益是一种非个人的关系、而不是个体属性的地方,利己主义还能意味什么呢?亚里士多德在谈到亲属关系时,将这种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作为自我存在的本质;他对于普遍人类社会性的定义在某种程度上人类学家们至今仍未超越。

亲人是彼此从属的人;亲属关系是一种相互存在的关系。

亲人之间互为彼此的一部分,正如亚里士多德所强调的,这种相互关联也许是存在的同一性关系,比如同胞兄弟或共同祖先的后代;或者是一种互惠的、补充性的关系,比如夫妻关系。

除了继嗣和婚姻,人类学家们已经记载了大量社会手段,包括共居、共食和礼物交换等;亲属关系通过它们才得以建立。

亲人之间经历着互相的生与死。

亲人们依照彼此的关系行事,他们是自身能动性的内在资源。

他们的身体甚至并不是个人的私有财产。

身体状况是村落关注的事,因为它表明社区关照其成员的能力,以及其成员关照它的能力。

随之而来的是,经验也并不是一种排斥性的个体功能。

只要人们互为他者,他们就会共享某些经验。

当然不是在感觉的层面,而是在意义的层面。

人可能会因为他们的亲人在道德方面的违规而生病。

在许多社会,亲属遭到伤害,亲属必须由此得到补偿,死亡补偿则更多;同样,许多社会还存在着象征性地与亲人共死的方式:不仅通过自我伤害的方式,还包括一些否定其正常社会人性的哀悼实践。

自私自利是自然而然的?对于世界上绝大部分地方来说,西方人所了解的自私自利其实是非自然的。

自私自利被视为一种人性的缺失。

另一方面,如果说自我、身体、经验、愉悦、苦难、能动性、意向乃至死亡,在如此众多的社会中都是超越个体的关系,那就意味着西方社会关于人的利己主义的动物本性的看法,无非是世界人类学领域中的一个幻象罢了。

实际上,绝大多数社会认为,不仅动物具有与人类主体相同的本性,无数的植物,天和地的“自然”属性,甚至人造物也同样被认为是“人”,或者至少在物质构造上是跟人一样的,即便程度上不同。

早期来中国的耶稣会传教士对此感到困惑不解。

利玛窦认为整个这些看法都是疯癫的,并且嘲笑它:“如果让我告诉外国人,在中国,受过教育的人认为动物、植物、金属、石头都有像人一样的智慧,他们一定会目瞪口呆的。

”利玛窦无法理解的地方在于,中国人并没有在自然和文化之间作出极端的区分,他们也没有在有智识者和物质之间作出系列区分,而这些区分长期以来已经嵌刻在基督教没有灵魂的自然世界观念中,后来笛卡尔则把这些区分加以系统化。

但是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哲学家们并不支持笛卡尔;对他们来说,存在的基础是人性而不是物质性。

在印第安人看来,包括动物、植物、天体、河流、岩石和其他陆地上的事物,以及刮风或打雷等现象,还有烟斗、罐子等人造物,所有这些事物都有灵魂,相应地具有意识和意向,其中绝大多数都有清晰的交流能力。

四、文化即人性我们过的是象征性地组织过的生活,与自然的区别就是我们能如此生活的能力和需要。

何谓象征性地组织过的生活呢?就人性的意义而言,依据文化而生活,就意味着依照我们有意义的决心和生存对象而生活。

因此,人的文化一定先于我们作为物种的自然性:文化存在了200万年乃至更久,在时间上它要早于智人10到15倍。

事实上,人类生物学家所谓的“解剖学上的现代人”仅仅出现在5万年前。

相应地,人类生物学家正接近这样的观点,即人的大脑是一种社会器官。

它是在为维持相对扩大、复杂而团结的社会关系的压力下进化的。

这种“压力”将其变成文化性动物。

在200万年中,我们在文化的选择下生物性地进化。

我们并不是、曾经也不是一块“白板”。

除了那些认为孩子是已故亲人化身的人外,普遍的看法是,婴儿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孩子也不是未经驯化的动物。

社会化是一个过程,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思想或精神的成熟而成为人。

如果说只有当孩子们参与到相应的社会实践中才成为完整的人,那么,人性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

没有什么事情,比如人性,不是依赖于文化的。

概括地说,物种的生物性特征其实是象征性地被赋予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说文化即人性。

例如,最能说明文化和人性之间关系的,不是所有文化都有性,而是所有的性都有文化的内涵。

除了性,其他内在的需求、冲动或性情,都取决于象征性定义,因而也就取决于文化秩序。

我的谨慎结论就是,西方文明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人性的错误观念之上的。

像新自由主义那样,将人贪得无厌的自私自利提升到普遍美德的地位,这种做法确实危及到我们的存在。

萨林斯(Marshall Sahlins),芝加哥大学荣誉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