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后现代主义时代下的消费文化

合集下载

后现代主义评介

后现代主义评介

文史哲园地后现代主义评介张文瑜摘 要 理论学家通常认为后现代主义源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继承和反拨。

但要确切理解两者的关系需从美学和社会学这两个层面进行分析比较。

现代主义源自广义上被称为现代主义!的美学运动。

后现代主义吸纳了现代主义的美学观点,但它在对待许多趋势的态度上根本不同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关注知识的组织这一问题,后现代主义似乎提供了进入全球消费文化的一些方法,后现代主义是信息时代的产物。

关键词 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这一术语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方出现在学术研究领域。

我们很难给它下定义,因为它是出现在艺术、建筑学、音乐、电影、文学、社会学、交际学、技术等各种学科和研究领域的一种文化倾向,是文化哲学和精神价值取向的思想观念。

该术语本身就引发了两个问题:一是后!产生的时间划分问题;二是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关系,它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动,还是对现代主义的继承?两者的文化精神究竟是什么?本文主要从美学和社会学这两个层面就这两个问题对后现代主义作一简要介绍和评价。

在后现代主义兴起的时间上,理论家们各持己见,至今未达成理性共识!。

荷兰学者汉斯∀伯斯顿对此问题提出了比较中肯切实的意见。

他在与佛克马合编的#走向后现代主义∃(1986年)一书中,认为后现代主义的概念经历了四个衍化阶段。

1934~ 1964年是后现代主义这一术语开始应用和歧义迭出的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后现代主义表现出一种与现代主义作家的精英意识彻底决裂的精神,禀有了一种反文化和反智性的气质;1972~1976年,出现存在主义的后现代主义思潮;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后现代主义概念日趋综合和更具有包容性。

这一发展轨迹显示出这样一种内在逻辑:后现代主义既具有颠覆精神和反文化姿态,以及对传统的绝决态度和价值消解策略,同时在一定情境下,他自身具有的悖论性格使它反对自己。

根据种种说法,基本上可以认为,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后现代社会(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等)的产物,它孕育于现代主义的母胎(30年代)中,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与母胎撕裂,而成为一个毁誉交加的文化幽灵,徘徊在整个西方文化领域。

论当代社会的消费主义特征

论当代社会的消费主义特征

论 当代社会 的消费主义特征
宋 红 岭 ( 州师 范 大 学文 学 院 徐 I 江 苏徐 州 2 10 2 00)
摘要 :当代 消费文化模 式是一种 基于 市场平 台的文化产品 的生 对 马 克 思 ・ 韦伯 所 谓 “ 教伦 理 ”的背 离 : “ ‘ 新 从美 国社会 高 消 产、消费和传播流程。 它打破 了传统精英社会的文化垄断标示着一个 费 经 济 状 态 下新 的购 物 习 惯 的 发展 ,及 其 对 新 教伦 理 和 清 教 精 真正的 消费民主化的时代正在来临。但是另一方面 ,后 现代社 会 中, 神 ( 两项 准 则支 持着 美 国资产 阶级 社会 的传 统价 值体 系 )的 侵 这 商品 活 动 的 一 个 重 要 特 征 是 商 品 原 有 的 “ 自然 ” 使 用 价 值 消 失 了 ,商 蚀 中 ’ ,我们 可 以看 出变化 。 ” 传统 的 勤劳 、尽 职 、 禁欲 等清 品逐 渐 成 为 一 种 交换 符 号 。 也 就 是 说 商 品 的 使 用 价 值 、 实 物 用 途被 代 教徒 式 的工 作态 度被 商 品时代 的消 费欲 望 所替 代 。经济 发展 刺激 之 以不稳定的 、漂浮的能指描 述。在这种状态之 中,电影、电视 、网 了 消费 ,消 费欲 望使 “ 资本 主义 新教伦 理 ”瓦 解 :人们 不 再认 为 络媒体扮演 了符号交换与复制等一 系列文化 活动 的直接推 手,认识 当 勤俭 持家 是 美德 了 。新 的文化 意 识形态 是 消 费而不 是节 俭 。劳动 代社会的消费文化特征 , 有助于判断文学、文化 的未来走 势和发展 与积 累不 是 目的,只 是消 费 的手段 ,享 乐 才是 根本 。 “ 将 人们 在休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识到体验的范围是开放的,他们在具体场合与社区中经常缺乏定

后现代消费主义范式下的休闲研究

后现代消费主义范式下的休闲研究

( 后现代 消费主义产生的基础 一) 1社会基础。从生产到消费的社会转型是后 .

2生产力与科学技术基础。社会再生产是 由 . 四个环节组成 的循环往 复的过程 : 生产——分配

交换——消费。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农耕社
现代消费主义产生 的基 础。所谓 消费就是 : 在 “ 现在经济与社会条件下 , 人们为了满足其需求 和
涵一直存在。正如凡勃伦在其 《 闲阶级论》 有 一
书中, 美 国暴 发户式 的 “ 对 炫耀性 消 费” 以批 予 判, 直到 2 0世界 中叶, 消费才 由“ 政治经济术语 转化为一般大众用法 ”2m) [( 。这样的词语更替 , ]
折射出的是社会 的历史 演变。2 0世纪 中叶正是
西方 从 生产 到消 费 的重 要 转型历 史 时期 。
收稿 日期 :0 9一o 20 3—2 0
普及 、 科学的市场营销手段的进步与分期付款消费
作者简介 : 郭凌(91 , 四川成都 ^, 18 一) 女, 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讲师 , 博士生 , 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与乡村旅游 。 基金项 目: 国家社 会科 学基金规划项 目“ 球知识城市范式与 中国城镇化进程 中的新路 径研究” 0 B H 2 ) 全 (8 S 00 。
需要 , 终极产 品、 施或劳务 的选择 、 买、 对 设 购 维
会与生产力初步发展 的工业社会 , 生产被视为社 会再生产 的起点 、 动力与终点 , 社会再生产的 目的 无非就是积累更多的财富以及进一步扩大生产规
模, 特别是 在 工业社 会 初期 , 也是 资本 金进 行原 这
护、 修理与使用的过程 。该过程被赋予一种意义 , 并导致一 定 的满足 、 挫折或失 望 的体验。 … ”

后现代主义与未来文化发展的关系

后现代主义与未来文化发展的关系

后现代主义与未来文化发展的关系在当今时代,文化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和多变的态势,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思潮,对未来文化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要探讨后现代主义与未来文化发展的关系,我们首先需要理解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兴起于 20 世纪后半叶,它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反思和批判。

现代主义强调理性、秩序、确定性和统一性,而后现代主义则挑战这些观念,主张多元性、不确定性、碎片化和相对性。

后现代主义认为,世界并非是一个可以用单一的逻辑和体系来解释的整体,而是由无数的碎片和差异组成的。

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未来文化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重要的特点。

其一,文化的多元化将更加突出。

后现代主义强调尊重差异和多样性,这意味着未来的文化将不再有单一的主流,而是各种不同的文化元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不同的民族、地域、群体的文化都将有平等的展示和发展机会。

比如,原本处于边缘地位的小众文化、亚文化,可能在未来获得更多的关注和发展空间,与主流文化共同构成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其二,文化的消费性将进一步增强。

后现代主义使得文化产品更加注重娱乐性和消费性。

未来的文化市场可能会充满大量的娱乐化、快餐式的文化产品,以满足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的消遣需求。

但这也可能导致文化深度的缺失,人们在追求轻松愉悦的同时,可能会忽略对文化内涵的思考和探索。

其三,文化的虚拟性将成为重要趋势。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为文化的传播和体验提供了新的方式。

后现代主义对真实与虚拟界限的模糊化处理,使得未来的文化在虚拟世界中能够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体验。

人们可以在虚拟的空间中参与文化活动,与他人互动,甚至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内容。

其四,文化的融合与创新将成为常态。

后现代主义打破了传统的文化边界,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碰撞、融合。

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跨文化、跨领域的文化创新成果。

例如,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创造出全新的文化形式。

后现代主义对个人主义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个人主义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个人主义的影响在当今社会,各种思潮相互碰撞、交融,后现代主义便是其中一股颇具影响力的思潮。

它的出现,对个人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价值观到行为方式,从社会关系到个人内心世界。

要理解后现代主义对个人主义的影响,首先得明白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对现代主义的反思和批判,它反对现代主义所强调的理性、中心、确定性和统一性。

后现代主义认为,世界是多元的、复杂的、不确定的,不存在绝对的真理和权威。

个人主义,通常强调个人的自主性、独立性和自我实现。

在现代社会中,个人主义得到了广泛的倡导和追求,人们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可以实现个人的价值和梦想。

然而,后现代主义的出现,给这种传统的个人主义观念带来了冲击。

后现代主义使得个人主义的内涵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在后现代的视角下,个人不再被简单地定义为一个孤立的、自主的个体,而是处于各种关系和情境中的复杂存在。

个人的身份和价值观不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境和经历而不断变化和重构。

这就打破了传统个人主义中对个人本质的固有认知,让人们更加意识到个人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后现代主义还挑战了个人主义中的自我中心观念。

传统个人主义往往强调个人的利益和欲望至上,而后现代主义则提醒人们,个人是与他人和社会相互依存的。

个人的行为和选择不仅仅影响自己,也会对周围的人和环境产生影响。

这种相互依存的观念,促使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过度自我中心的个人主义倾向。

在价值观方面,后现代主义对个人主义的影响也十分显著。

它打破了现代主义所倡导的单一、普适的价值观,主张价值观的多元化和相对性。

每个人都有权利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背景来选择和构建自己的价值观。

这意味着个人在价值观的选择上有了更大的自由,但同时也可能导致价值判断的混乱和迷茫。

有些人可能会在众多的价值观中迷失方向,难以确定自己真正信奉和追求的东西。

文化消费学

文化消费学

文化消费学名词解释4个20分简答4个20分分析论述2个40分写作1个20分1、“消费”词义的演变从人类开始有意识地对物品进行使用和消耗,就开始了所谓的“消费”。

“消费”作为一个具有明确意义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中国的汉朝,但那时多指“消磨、浪费”,具有明显的贬义色彩。

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的词性色彩也开始由贬义过渡到中性,有时甚至有了褒义的色彩。

《汉语大词典》中“消费”被定义为“为了生产和生活而消耗物质财富”,这时的“消费”已经.“消费”的意义与文化消费品的形态(1)贬义“消费”时代:文化消费品是私人化、奢侈化、精英化的垄断品(2)中性“消费”时代:文化消费品是一种满足物质文化正常需要的商品(3)褒义“消费”时代(消费主义时代)文化消费品是一种意义符号的象征完全成为一个现代商品社会的一个核心理念。

2、复制与“消费控制”的关系20世纪初,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创造的“福特制”流水线的生产复制,缔造了一个卓别林在电影《摩登时代》中所演绎的工业生产社会,在这个时代,批量复制成为机械生产的主要生产方式。

1936年,德国哲学家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对“复制”予以了文化阐释,赋予其文化生产的技术内涵,“机械复制”从而也成为工业时代以来文化生产的主要方式。

20世纪末期以来,数字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复制”更为简单可行,“复制”观念也更深入人心。

“复制”技术生产了大量雷同的物质与文化消费品,逐渐形成一种“消费控制”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够越发方便地通过铺天盖地的雷同消费品来限制人们的消费趣求,使人们的文化消费品味越发雷同化、单一化,铺天盖地的雷同消费品同时也会成为人们生活的文化环境,批量复制产品中所附加的意识形态也会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

文化精英阶层向来反对大众文化产品,精英艺术家向来标举文化意识不屈从于工业意识的独立性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并不界限分明,被大众普遍接受的精英文化产品会转化成大众文化产品,历史悠久的大众与精英文化产品中的“经典”也会被大众与精英阶层普遍接受,同时,精英文化产品也常常借助工业复制的生产方式得以传播。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杰姆逊与他的《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杰姆逊是美国当代最有影响、著述最丰富的文学理论家和文化批评家,也是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的最富活力、最雄心勃勃、最多产和系统的实践者。

他对西方后工业时代的文化做了深入、精湛的分析,尤其是他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的描述已经成为经典。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这本书是人们根据他在北大演讲的讲稿整理而成。

一.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提出与界定在北大的这次演讲中,杰姆逊在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指出资本主义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国家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阶段)和晚期资本主义(或多国化的资本主义)。

与这三个阶段对应的分别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并把后现代主义作为晚期资本主义的主导文化形式来加以阐释。

这部著作跨越了诸多界限,从建筑、美术、音乐、文学、摄影、电影、电视等不同的领域选取了不同的作品加以分析,以感性的方式揭示后现代主义的特性。

有趣的是,杰姆逊并非单刀直入,从理论层面对后现代的概念与特质加以直接限定,而是在与现代主义的联系与比照中,在对不同作品的分析中缓缓行进,娓娓道来,既揭示了后现代与现代的区别,又显现出二者之间的深层联系,在并且揭示了后现代主义文化所发生的三个转向:二.后现代主义的文化三个转向:1. 文化大众化杰姆逊指出:在19世纪,文化还被理解为只是听高雅的音乐、欣赏绘画或看歌剧,文化仍然是逃避现实的一种方法。

到了后现代主义阶段,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距离正在消失,后现代主义文化已经从过去那种特定的“文化圈层”中扩张出来,开始与市场社会相联系,并通过日常生活本身被消费,从而出现了消费文化。

他指出后现代社会中,出现了文化工业。

文化工业打破了文化与商品的界限。

不仅商品化的形式遍布于文化之中,而且伴随着文化的彻底大众化,艺术作品及美学理论和文学理论等也变成了日常生活中的商品。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期发生的一股哲学和文化运动,它反对现代主义的历史决定论和信仰,强调了既定的传统和价值观的相对性,以及混杂性和多元性的存在。

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如下。

1. 时间和空间的变化20世纪末的全球化使世界变得更加连通,时间和空间更加密集和混乱,这导致了传统的空间和时间结构的解体,这种变化促进了对时间和空间的重新定义。

2. 反对现代主义范式的挑战20世纪末,现代主义范式的破裂和缺陷变得更加明显,这启发了对现代主义进行反思和批判。

后现代主义运动特别强调了现代主义中的建构和正统性的文化形式,并试图寻找一种更加容纳多样性和零散性的范式。

3. 对知识的怀疑和批判后现代主义运动质疑了知识的统一性与普遍性,主张知识是一种生产,而不是一种象牙塔里纯粹的生成物。

后现代主义强调了不同文化、性别、阶层背景的人们对知识的不同观念和理解。

4. 语言、符号和象征的反思后现代主义运动主张语言、符号和象征是一种社会产物,符号和意象并不具有单一的和固定的意义,而只是暂时和相对性的。

符号和意象因其在不同历史和文化环境中的不同的意义而变化。

5. 消费主义文化的流行后现代主义的形成在流行文化、商业和娱乐中占有重要位置。

后现代主义强调了娱乐文化和消费主义文化的重要性。

流行文化中的图像和文化符号被广泛地用于创造新的形象、新的潮流和新的市场产品。

总之,后现代主义运动的产生是对现代主义范式的反思和批评的结果。

它认为现代主义的范式导致它的理论和理念变得僵化、机械和固执。

它尝试通过重新定义知识、文化和艺术、娱乐等领域,重新推进文化和人类学科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后现代主义时代下的消费文化
摘要:
“后现代”是一个以信息、传媒为主导的时代。

宣扬反权力、反神圣、反主流、反英雄化,强调颠覆性和解构性,否定一切事物的终极价值。

后现代消费文化的表现可以概括为“日常生活审美化”即艺术生活化、生活审美化。

消费文化的影响是一柄双刃剑,我们可以看到后现代足以带给人们的经验体验,同时消费文化中的大众沉浸在日常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

因此针对上述现象,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我们应该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互利、共生、共赢的关系下构建和谐消费文化。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
后现代主义坚持本体论意义的多元论与方法论,它完全摒弃了对事物确定性的追求。

从社会经济范畴来看,“后现代”是一个以信息、传媒为主导的时代。

从文化范畴来看,“后现代”的基本策略就是反权力、反神圣、反主流、反英雄化,强调颠覆性和解构性,否定一切事物的终极价值。

从时序上来说,后现代主义是相对于“现代主义”之后。

是工业化大生产以及资本的福特式积累,它的轴心原则是功能理性,调节方式是秩序和纪律、节俭和勤奋,在文化上则体现为对“元叙事”和基础理论的强调。

当现代主义的基础福特式的积累遭遇了危机,通货膨胀扩大到相当程度,社会就会呈现出混沌无序的状态。


在后现代主义阶段,以大众传媒为中介所培养起来的不再是“组织人”的观念而是“个体”偏好的思想,是个人的欲望的复苏,感觉的复活。

“后现代”提倡“新前卫文化艺术”,强调平民化、生活化,反对正典化、经典化,宣告“艺术之死”。

意大利画家达·芬奇创作的《蒙娜丽莎》,这幅最杰出的半身肖像画中女主人公“神秘的微笑”,引起了无数观众的神思遐想。

在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熏染下,有人将这幅油画临摹下来,在蒙娜丽莎嘴上添一道胡须,再加上一个刺眼的标题:
《瞧,这个婊子》,一幅后现代主义的美术作品就诞生了。

消费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人们在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社会生活以及消费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消费行为和消费环境的总和。

在马克思的时代,消费主要表现为对生理的需求和满足,对商品的使用价值的消①王倩,《浅析后现代主义消费时代下的大众文化》,四川外语学院。

费,而在后现代主义社会里,由于后现代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反省,是无主体、无中心、无权威对于秩序、权威的颠覆和消解,是对既定的统治结构的揭露和批判。

当一个人的消费不仅仅只是使用价值的需要,而是对附着在商品上的符号意义的迎合,消费就成为人们自我表达与身份认同的途径,这是进入“后现代”社会的标志之一,也是进入消费社会的标志之一。


后现代消费文化的思想与表现
据研究表明,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已经初次显露了消费文化的发展迹象:
广告、电影业、时尚和化妆品生产、交相传阅的大众小报、杂志和拥有无数观众的体育运动,使得众多的新品位、新秉性、新体验和新理想广泛传播开来。

后现代主义的消费主要表现为对物的购买和消费,体现为一种“符号消费”。

人们对商品的消费不仅是其使用价值,还消费商品的形象,并从这种消费中获得后现代主义的情感体验。

后现代主义所关注的大众文化、形式与称号、影像、无秩序、生活的审美呈现等等,也是消费文化的特征,这种消费文化体现着梦想、欲望和离奇的幻想。

②简单的一个例子,如可口可乐饮料瓶上印着“享受可乐”——enjoy cockle,提倡为了达到“享受”的目的,可以不断地制造消费、超前消费、负债消费、寅吃卯粮。

充分显示了西方的消费主义文化理念是“享受”。

后现代消费文化的表现可以概括为“日常生活审美化”。

一方面艺术生活化:
生活艺术化是把一些生活方面的东西用艺术化的手段来表达。

通过将生活中的庸常事物用审美的方式加以呈现,消解了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

艺术家们希望打碎艺术的光环、让艺术出现在任何地方、任何事物之上,艺术作品的对象成为日常生活中形形色色之物,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不清。

在当下这个多元文化的社会,行为艺术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理所当然地进入了我们的生活,行为艺术往往出忽我们意料,甚至远远超越了我们对常态生活的理解,猛烈地撞击着我们感官和精神的承受极限。

一名韩裔美籍的美女摄影师米鲁·金在纽约举办“The Pig That Therefore I Am”自拍摄影展,照片中她裸体躺在猪圈里,任凭猪只靠近甚至紧贴彼此肌肤,米鲁-金想透过自拍,探索人类与动物之间相似之处,并批判人类自以为比动物优越。

再如,
2012年6月23日的峨眉山大型行为艺术秀,专业模特身着一身白衣,吸引了大众对峨眉山的关注,此次行为艺术秀,①
②李娟,《迈克•费瑟斯通后现代消费文化思想研究》,兰州大学,
2011年5月。

文九,《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消费文化》,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6月第26卷第6期。

通过艺术与旅游的结合,体现出佛教所说“万事万物自“空”而来,从而滋养出自然,又孕育出山水人灵”。

展现了一个既有古老文化又现代时尚元素的新峨眉山形象,并深刻表达了“慢生活”的深层意义。

另一方面表现为艺术生活化:
指搞艺术的人要把所创造的艺术品结合到生活中去艺术作品富于生活气息,接近于生活。

如奥体中心的“水立方”就是艺术生活化,它即是艺术品,又是实用品。

流行出现的“商品美学”,即商品的外观设计、包装、广告等,可以说后现代消费文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看待这个世界和自身的基本态度。

消费主义的盛行使人们把追求和占有物质,追求享受作为人生目的的价值观念,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成为消费生活中的主流价值和规范,人变得越来越现实,变得越来越功利。

这种生活方式使人们生活在时尚与流行之中,娱乐、
消遣、休闲、消费具有新的生活价值,寻求更新更好的消费成为人们新的价值观和生活追求目标,人们关心的只是消费时的情感快乐及梦想与欲望等问题。

消费生活延伸了现实世界的浪漫情调,把追求崇高信仰的幸福感,变成了具体的消费中的快感,变成新的无数个体验中的幸福。

后现代消费文化的反思
在进行日常生活审美化时,消费主义对文化的影响是一柄双刃剑,我们可以看到后现代足以带给人们的经验体验,不能忽视了沉溺于消费文化中的大众沉浸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社会问题:
凸显文化的娱乐功能却淡化了文化的教化功能。

文化向商业化妥协,文化中最宝贵的东西常常就被扼杀了。

比如学术著作、严肃读物的学术价值弱化、审美平面化、一些“文化节日”泛滥成灾,像豆腐节、板栗节、裤子节这类“人造节日”层出不穷。

由于追求短暂,即时性的审美趣味使消费文化全然摒弃了对深度意义、永恒价值、理性蕴涵的追求。

在大众文化中,由于人们对商品的消费不仅是其使用价值,而主要是消费它们的形象,即从形象中获取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

因此,影像就替代了使用价值,成为使用价值的代用品。

非连续、逻辑和时间关系模糊的电视镜头就可以拼接成一则广告,情感诉求和深度意义难觅踪影。

如“尖叫”饮料广告,一个年轻英俊的青年阔步走出地铁青年在迪吧狂舞;青年在篮球场扣篮后满头大汗地喝着“尖叫”饮料;画外音:
“随时放松自己”。

显然,这则广告镜
头就是碎片的移动组合,充满了断裂感和非连续性,广告的深度意义消失,有的只是浅显的平面意义。

后现代消费文化因之也沦落为一种“引用”文化,一种平淡或缺乏深度感的文化。

如对于政治权利、公民权利,公共领域中的重大问题视而不见。

这种“对消费者创造性的过于乐观导致忽视社会结构对于消费者的控制,对观众快感的赞美导致对于最肤浅的文化产品的随意肯定”。


在符号化的理想世界与现实生活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应该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互利、共生、共赢的关系下构建和谐消费文化。

要求我们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既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要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和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保持目的合理性与过程合理性的统一,关注人类生存状况和人类未来。

参考文献:
[1]文九,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消费文化[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6月第26卷第6期.
[2]祝杨军、毛先荣,后现代语境中的生态消费[J],社会观察,20l1.
1.[3]郑艳,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视阈下的和谐消费文化构建[J],陕西泾阳县云阳中学.
[4]党丽萍、田建伟,论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对休闲体育发展的影响[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8年9月,第16卷第9期.
[5]陈漱渝,消费主义·国学热·后现代主义——对当前几种文化现象的思考[J],武陵学刊,
2011年7月,第36卷第4期.
[6]李娟,迈克·费瑟斯通后现代消费文化思想研究[J],兰州大学,2011.
5.[7]王倩,浅析后现代主义消费时代下的大众文化[J],四川外语学院.①郑艳,《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视阈下的和谐消费文化构建》,陕西泾阳县云阳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