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赏析杜甫《登岳阳楼》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阅读练习及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读理解《登岳阳楼二首》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读理解《登岳阳楼二首》含答案阅读下面宋诗,完成1-2题。
登岳阳楼二首(其一)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①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注)①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帘旌在落日的辉煌的映照下熠熠生辉,恢弘绚丽,富有诗情画意。
B.颔联写眼前的湖光山色已被沉沉的暮霭淹没,黄昏时的诗人登临“吴蜀横分地”,抚今思昔,感慨万千,为后文抒情蓄势。
C.颈联中“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心中的苦闷,只好在“远望”中消解。
D.“风霜”既指秋色的浓重,与自己的“白头”互相映衬,又暗喻政治局势的严峻,一语双关。
2.有人说,因人生经历相似,陈与义诗歌思想情感最接近杜诗,但“杜诗意境更为开阔,陈素来学杜,但远未及”请结合本诗和杜甫的《登岳阳楼》谈谈你对这种看法的理解。
【答案】1.A2.本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同写岳阳楼,本诗从大处着墨,视野宏观,借景抒怀;杜诗今昔对照,虚实交错,书写壮阔景象。
本诗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老木沧波”是作者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气韵苍凉;杜诗写出了诗人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和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同样的国破家亡,天涯沦落,此时此刻,杜甫成了诗人患难中的知己,因此,陈诗自然有了杜诗那雄阔慷慨的风格。
只不过陈诗以“老木苍波”喻“己悲”之愁绪,侧重表现逃难之危境,吊古之悲情;杜诗抒情虽低沉抑郁,却吞吐自然,即使在孤舟漂泊之际仍心系国家,显得雄浑大气。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A.“帘旌在落日的辉煌的映照下熠熠生辉,恢弘壮丽,富有诗情画意”理解错误,诗歌中的“帘旌不动夕阳迟”写举目所见的是苍茫的暮色,帘旌一动不动,夕阳缓缓西沉,残阳如血,惨淡凄凉,以景之凄迷衬托人之悲秋。
古诗词杜甫《登岳阳楼》阅读练习及答案

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今”“昔”二字之间有一段漫长的时间,诗人没有简单地用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和回味。
B.颔联承接首联的“水”字,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C.颈联写诗人被亲友无情地断绝来往,年老多病,飘流湖湘,前途茫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是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D.本诗运用了多样的表现手法,既叙述了诗人登临岳阳楼的缘由,又描绘了岳阳楼的宏阔壮观的图景,最后两句抒发了复杂的情感。
14.尾联“凭轩涕泗流”包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全诗分析。
五、情景默写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
(苏轼《赤壁赋》)(2)齐人未尝赂秦,_______,何哉?_______。
(苏洵《六国论》)(3)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_____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4)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化用诗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
(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将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治理为“_______,_______”。
13.C14.对国家时局动荡、长安危急、百姓遭遇灾难的深切忧虑,对自己年老多病、远离亲人、孤苦漂泊的无限感伤。
【分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
C.“诗人被亲友无情地断绝来往”错误。
指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飘泊度日,消息断绝。
15.侣鱼虾而友麋鹿举匏樽以相属终继五国迁灭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古诗词杜甫《登岳阳楼》阅读练习及答案

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昔闻”“今上”对照,扩大了时空领域,道出渴望一见而夙愿终偿的喜悦心情。
B.颔联写自身凄惨境况:亲朋没有消息,自己年老多病,孤独的晚年只有孤舟相伴。
C.诗人写景摒弃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使全诗风格雄浑高昂,成为杜诗五律中的名篇。
D.诗歌以喜登开始,以“涕泗流”做结,情感波澜起伏,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
16.清人黄白山认为这首诗“胸襟气象,一等相称”,请结合诗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五、情景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洵《六国论》中用对偶的手法,写六国先人“_________,_________”才拥有弹丸之地,表现开国的艰难。
(2)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所用的意象,容易让人联想到苏轼“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两句词。
(3)六朝古都南京常常引发诗人的兴亡之感。
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诗人看到眼前景象,抚今追昔,就发出过这样的感慨:“________,_________。
”15.A16.“胸襟气象,一等相称”是对本诗意境、襟怀、气度的高度评价。
关山与乾坤、吴楚的广阔境界相当,而且从东南拓到北方,所以说气象相称;凭栏洒泪的诗人与“老病有孤舟”相呼应,诗人“涕泗”是因北方的戎马战乱而流,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颗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所以说胸襟极宽。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A.“夙愿终偿的喜悦心情”错,表面上有初登的喜悦,其实抒发的是诗人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
17.暴霜露斩荆棘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
杜甫《登岳阳楼》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诗歌欣赏(4分)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色? 2.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中的“无”和“有”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3.请你写出一联与岳阳楼或洞庭湖有关的古诗句。
参考答案:1.描绘了波澜壮阔的洞庭湖分开吴楚两地,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的气势恢弘的景象。
2.表现了作者年老多病且远离故乡亲人,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凄凉的心境。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描述洞庭湖)。
古诗词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阅读练习及答案

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小题。
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洞庭青草”点出地点,照应题目;“无一点风色”营造了清幽、静谧的环境氛围。
B.“素月分辉,明河共影”,暗点月华星辉,明写波光水色,表现了上下通明的境地。
C.“肝胆皆冰雪”与上阕的“表里俱澄澈”互为呼应,象征词人胸襟坦白与人格高洁。
D.这首词在情与景的交融上有独到之处,物境与心境;昨日与今夕,和谐融会在一起。
16.全词蕴含了作者哪些丰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中,看似叙写作者练书法、品茗茶的悠闲,实际上却暗藏诗人无限感慨和牢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公孙丑上》中“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说明人才的重要性。
刘克庄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反问的手法也表达了这一观点。
(3)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上阕写出了元夕夜晚人们满城狂欢的景象,“_____”一句从听觉角度写出了乐器声四处回荡的热闹,“____________”一句则从视觉角度写出了人们彻夜狂欢的景象。
15.B16.(1)写洞庭湖的平静优美,表达对洞庭湖景色的喜爱之情;(2)写洞庭湖的浩淼和开阔,流露出作者以世间万物主人公自居的豪迈之情;(3)“无人可说”,表明作者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4)写月夜之景,流露出作者的悠然自得和坦荡旷达之情;(5)以孤月为伴,引清光自照,表现了不为人所了解也无须别人了解的孤高之情;(6)为人高洁而遭贬,流露出不改初衷的超然物外的自信与旷达之情。
张孝祥《念奴娇 过洞庭》阅读答案及解析

念奴娇·过洞庭①宋张孝祥洞庭青草②,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短发萧疏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尽吸西江③,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①这首词作于孝宗乾道二年。
当时,词人因谗言而被贬职,从广西经洞庭湖北归。
②青草:指与洞庭湖相连的青草湖。
③西江:长江连通洞庭湖,中上游在洞庭以西,故称西江。
19. 词的上片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来营造月下洞庭湖广阔清净、上下澄明的美好意境。
20. 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赏析。
【答案】19. (1). 比喻 (2). 夸张20. ①“孤光自照”,写出了词人不被人理解的孤独。
②“肝胆皆冰雪”,用比喻的手法表明自身的清白,表达了自己对高洁品质的坚守。
③“短发萧疏襟袖冷”,抒发了词人年华逝去的感叹和仕途失意的落寞、苍凉。
④词的后五句,运用想象,通过动作和心理描写抒发了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豁达和豪迈。
【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
常见的修辞包括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比拟、拟物、夸张等。
鉴赏时首先要准确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的具体运用,并指出其作用。
上片“玉鉴琼田三万顷”一句中,“玉鉴”就是玉镜;琼是美玉,“琼田”就是玉田。
把湖水比作“玉鉴琼田”,运用比喻的手法,形容湖水的平静、明净、光洁。
“三万顷”,运用夸张的手法,形容湖面广阔。
因此,作者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营造了月下洞庭湖广阔清净、上下澄明的美好意境。
【20题详解】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赏析诗词情感类的题目,首先要通读诗词,在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可以通过题目、作者、注释、意象特点、抒情的词句、抒情手法等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登岳阳楼、金陵怀古、过洞庭、罗皂袍理解性默写、简答及答案

必修下全册古诗词练习及答案【高中部编语文2020版】登岳阳楼/杜甫练习及答案一)理解性默写:①杜甫《登岳阳楼》中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基础的诗句是: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②《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诉,乾坤日夜浮”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③《登岳阳楼》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两句,写诗人年老多病,远离亲友,以舟为家,流落在外,表现了诗人的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
④《登岳阳楼》中“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两句,写诗人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凭倚窗轩,胸怀家国,不禁涕泪交流。
二)赏析简答:1、这首诗中写景的是哪几句?这几句诗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1、答:写景的诗句是:“吴楚东南诉,乾坤日夜浮。
”这两句诗既是写实,又寓想像、一“诉”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丽而又生动。
2、赏析颔联“吴楚东南诉,乾坤日夜浮”。
2、答:“吴楚东南诉,乾坤日夜浮”,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
3.“吴楚东南诉,乾坤日夜浮”一句中“诉”和“浮”有何妙处?3、答:一“诉”一“浮”,摊贩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牛动。
“诉”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水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下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形在读者眼前。
4.“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答:I文两句诗写出了诗人政治牛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Q“亲朋无一字”,表达了诗人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帮助;“老病有孤舟”,写出了诗人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泊,以舟为家,前途茫茫,无处安身的孤苦无依。
古诗词杜甫《登岳阳楼》阅读练习及答案

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借“昔”与“今”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了基础。
B.第四句的“日夜浮”三字,寓情于景,隐含着诗人长期飘泊无归的感情。
C.在老病而唯有孤舟的情况下,亲朋们谁也不肯来信,让诗人感到很孤独。
D.首联喜悦,颔联雄壮,颈联凄苦,尾联悲伤,全诗的情感跳跃性非常强。
16.昔人评《登岳阳楼》:“雄浑博大,不独洞庭,物境心境,两相谐也。
”请结合诗歌内容对此作简要解析。
五、情景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暂、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假设问句,肯定了公西华管理宗庙之事的才能。
(2)杜牧《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人同此心的道理,也引出了天下百姓也非常顾念自己家庭的说法。
(3)苏洵在《六国论》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而深刻地揭示了贪欲无法满足的暴秦所获越多,其侵略就越变本加厉的规律。
15.C16.①物境,指颔联所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②心境,指诗人在艰难之中,不以一己为念,想到的却是关山以北战乱不止,这是胸怀天下苍生。
③物境之大,心境之广,完全相衬,表现了诗人非同寻常的眼光和胸怀气度。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亲朋们谁也不肯来信”错,不是不肯来信,而是诗人收不到来信。
国家战乱,动荡难安,诗人正经受离乱之苦。
17.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第一题需要重点把握的字词是赤、孰;第二题“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呼应了题干“人同此心”的要求;第三题的重点词语是奉、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 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群红上衣红裤子的人,就像一个模子里倒出来,一样的耀眼炫红。
后面的拥着大鼓,前面的手拿铜镲。
(① );铜镲闪间,似高天亮起的闪电。
①雷,闪,雷,闪,雷闪、雷闪、雷闪!一只只甩起的重头鼓槌,一片片拍天的金黄镲片……
②鼓槌和花镲变换起花样,一两百人的阵容,起伏推涌,推涌起伏。
让人想到一次次洪峰冲击,一座座堤坝高垒,一排排人墙坚持。
③领舞的女子忍不住,从高台上跳下,跳入这波涛中,波涛更加亢奋了。
从小就见识过漫漫大水、以前担惊受怕的这群汉子、这群婆娘,把自己变成了涛,化作了浪。
大雁列阵而过,台风要来了,后面还有霜雪,还有冰凌。
(② ),他们站在这坚固的黄河大堤上,看着滔滔涌涌的黄浪,就像看着十万亩小麦浩荡的景象。
威风锣鼓仍然在响,众志所趋的气势,和黄河,和野荷,和苇丛,和如林的抽油机涌在一起。
女声的尖嗓,男声的粗吼,同锣鼓铜镲混在一起。
那是痛快的迸发,是放浪的欢畅。
你看呐,随着鼓、随着镲、随着吼叫,他们匍匐又起来,跳起再蹲下;他们往左边歪,他们往右边歪;他们不停地起伏,不停地斜歪,不停地狂喊,直搅得这一片天地山海轰鸣,烟尘蒸腾!④入海口一片苍茫,从天上飞驰而下的黄河,浩浩汤汤,又流到了天上。
18.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①句一连串独词成句,表现出大鼓和铜镲击打由缓到快的节奏变化,状难以描摹的事物如在眼前。
B. ②句运用顶针和排比,形象地表现了人阵的连绵起伏,也活现出洪峰来临的力度和抗击洪峰的坚韧。
C. ③句运用比喻和拟人,将个体和群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把舞蹈阵势的激昂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D. ④句运用夸张和拟人,表现出因黄河入海口地势开阔,远望水天相接,好像黄河又流向天上的场景。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他们起来再蹲下,左倒右歪,不停地起伏、斜歪、狂喊,这一片天地山海呈现轰鸣、烟尘蒸腾的景象!”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0. 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个字。
21.语文课上,老师组织同学们讨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
你的任务是阅读下面连环画,就印象和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一段点评(可以点评诸葛亮的精神境界,也可以点评他的所作所为),准备发言。
要求:(1)内容符合要求,语言使用得当。
(2)字数在100-150 之间。
18. D
19. ①“匍匐、跳、蹲、搅”这几个动词的使用,准确的描绘了黄河口的人们敲锣打鼓时的动作和状态,富有力量美和感染力;②“左边歪、右边歪”重复,强调了人们舞动鼓槌时的动态美;③“不停地……不停地……不停地……”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人们动作的连续,渲染了黄河口锣鼓的威力,这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与黄河一路奔波,浩浩汤汤奔流入海的壮观景致相一致;④短句的使用,使得此处韵律感非常强,读起来有气势,朗朗上口。
如果换成修改后的语段,则不能突出这几个方面的效果,所以修改的语段不如原文表达效果好。
20. ①鼓声起处,如大地滚过的闷雷②但河口人已没有什么好怕的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乙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15. 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诗首联虚实结合,蕴含强烈的今昔对比之感:早闻盛名却暮年才见,表面写喜悦之情,却意含抱负难酬之意。
B. “近中秋”看似平淡,却有多重作用:交代节令时间,又便下文写月;此时月明,又呼应下阙“孤光自照”之意。
C. 通过两诗的题目和诗句可知,两诗作者观察洞庭湖景色的角度有所不同:前者登楼俯瞰,后者荡舟平视。
D. “不知今夕何夕”与《赤壁赋》里的“不知东方之既白”都写了诗人饮醉后宠辱皆忘之状,皆有曲终奏雅之效。
16. 两诗都写到洞庭湖的恢弘之气,而由此抒发的诗人感情一样吗?请加以简析。
五.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用连禽、兽都难以越过蜀道中的高山来衬托蜀道难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中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劝学》中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木”和“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15. D
16. 不一样。
甲诗作者由洞庭湖的壮阔恢宏,联想到自身的病老之悲,进而抒发了对国家安危和时局动荡的忧思,有着心系天下的胸怀。
乙诗通过“悠然、妙处”抒发了诗人愉快的心情,而“肝肺皆冰雪、稳泛、独啸”等则彰显了他磊落的襟怀,以及虽受冷落却依然超脱的气度。
17.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