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门铃设计说明书
第四章19叮咚门铃

第四章19叮咚门铃第四章19"叮咚"门铃第四章19"叮咚"门铃19.“叮咚”门铃1.实验任务当按下控制器sp1,at89s51单片机产生“叮咚”声从p1.0端口输入至lm386,经过压缩之后送进喇叭。
2.电路原理图图4.19.13.系统板上硬件连线(1.把“单片机系统”区域中的p1.0端口用导线相连接至“音频压缩模块”区域中的spk(2.在“音频放大模块”区域中的spkout端口上接上一个8欧或者是16欧的喇叭;(3.把“单片机系统”区域中的p3.7/rd端口用导线相连接至“独立式键盘”区域中的sp1端口上;4.程序设计方法(1.我们用单片机实定时/计数器t0来产生700hz和500hz的频率,根据定时/计数器t0,我们挑定时250us,因此,700hz的频率必须经过3次250us的定时,而500hz的频率要经过4次250us的定时。
(2.在设计过程,只有当按下sp1之后,才启动t0已经开始工作,当t0工作完,返回(3.“叮”和“咚”声音各占用0.5秒,因此定时/计数器t0要完成0.5秒的定时,对于以250us为基准定时2000次才可以。
5.程序框图t0中断服务程序框图图4.19.26.编订源程序t5hzdely10ms:int_t0:next:equ30hequ31hequ32hequ33hbit00hbit01hbitp3.7org00hljmpstartorg0bhljmpint_t 0movtmod,#02hmovth0,#06hmovtl0,#06hsetbet0setbeajbsp1,nsplcalldely10msjbsp1,ns psetbtr0movt5hz,#00hmovt7hz,#00hmovt05sa,#00hmovt05sb,#00hclrflagclrstopjnbsto p,$ljmpnspmovr6,#20movr7,#248djnzr7,$djnzr6,d1retinct05samova,t05sacjnea,#100, nextmovt05sa,#00hinct05sbmova,t05sbcjnea,#20,nextmovt05sb,#00hjbflag,stpcplfla gljmpnextsetbstopclrtr0ljmpdonejbflag,s5hzinct7hzmova,t7hzcjnea,#03h,donemovt7hz,#00hcplp1.0ljmpdones5hz:inct5hzmova,t5hzcjnea,#04h,donemovt5hz,#00hcplp1.0ljmpdonedone:retiend7.c语言源程序#includeunsignedchart5hz;unsignedchart7hz;unsignedinttcnt;bitstop;bitflag;voidmain(void)unsignedchari,j;tmod=0x02;th0=0x06;tl0=0x06;while(1)if(p3_7==0)for(i=10;i>0;i--)for(j=248;j>0;j--);if(p3_7==0){ t5hz=0;t7hz=0;tcnt=0;flag=0;stop=0;tr0=1;while(stop==0);}voidt0(void)interrupt1using0{tcnt++;if(tcnt==2000)tcnt=0;if(flag==0)flag=~flag;}stop=1;tr0=0;}if(flag==0)t7hz++;if(t7hz==3)t7hz=0;p1_0=~p1_0;}t5hz++;if(t5hz==4){t5hz=0;p1_0=~p1_0;}。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告叮咚门铃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告叮咚门铃一、设计背景与目的随着智能家居的迅猛发展,人们对家庭安全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传统的普通门铃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功能和安全性的要求。
因此,设计一种能够实现远程监控、语音通话和智能识别等功能的智能门铃是十分有必要的。
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学习电子技术的相关原理,设计一个能够满足上述需求的智能门铃系统。
二、设计方案1.系统功能需求(1)远程监控:通过智能手机等设备可以远程监控门铃周围的环境。
(2)语音通话:能够实现与访客的远程语音通话,方便与访客进行交流。
(3)智能识别:能够通过人脸或语音等方式进行访客的智能识别,确保安全性。
2.系统设计(1)硬件设计:选择合适的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借助图像传感器、语音模块和无线通信模块等,实现拍摄和传输图像、语音的功能。
(2)软件设计:通过编程实现图像处理、语音通话和智能识别的功能。
使用C语言等编程语言进行开发。
三、系统实现过程1.搭建硬件平台(1)选择并搭建适合的硬件平台,包括单片机、图像传感器、语音模块和无线通信模块等。
(2)连接各个模块,实现数据的传输和控制。
2.实现图像处理(1)采集图像:通过图像传感器采集门铃周围环境的图像。
(2)图像处理:对采集到的图像进行处理,包括人脸识别和动作识别等。
(3)图像传输:将处理后的图像传输到远程监控设备上。
3.实现语音通话(1)采集语音:通过语音模块采集访客的语音。
(2)语音处理:对采集到的语音进行处理,实现语音的压缩和编码。
(3)语音传输:将处理后的语音传输到远程监控设备上。
4.实现智能识别(1)人脸识别:设计算法实现对访客人脸的识别,判断是否是合法访客。
(2)语音识别:设计算法实现对访客语音的识别,判断是否是合法访客。
5.系统调试与测试(1)针对每个功能模块进行调试,确保其正常工作。
(2)整体系统联调测试,验证系统的功能和性能。
四、结论与展望经过系统设计与实现,我们成功地设计了一款能够实现远程监控、语音通话和智能识别的智能门铃系统。
课程设计叮咚门铃试验说明书

课程设计叮咚门铃试验说明书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使学生掌握门铃的基本原理和电路实现方法,了解门铃的工作原理,巩固和拓宽电路的基本知识和实践能力。
二、实验器材:1.门铃电路实验箱2.电源3.多用电表4.开关5.电阻器6.铜导线三、实验原理:门铃是应用于家庭、办公及其他场所的声光提示器,用于通知进入者的到来。
其原理为通过触发器电路和振荡电路产生与按下按钮频率相同的声音信号,同时通过发光二极管发出光线提示。
四、实验步骤:1.将电源的正极与电源开关连接,在电源的负极连接下表的实验线路;2.控制电源开关,使门铃电路正常工作;3.通过拨动开关试验,即可实现门铃提示音的发声和发光功能;4.测量电流和电压,记录数据;5.可根据需要调整电阻器的大小来改变门铃的音量大小。
五、实验数据记录:实验中记录以下数据:1.电源电压2.电流大小3.电阻器的阻值六、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可以计算得到门铃的音量大小。
如果音量太大或太小,可以通过调整电阻器的阻值来调整门铃的音量大小。
七、实验注意事项:1.在操作实验时,需遵守电路实验的安全规范,确保实验安全;2.需要正确连接电路,确保实验电路的正确性;3.测量时,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量程以及正确使用多用电表;4.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电源的正负极连接的正确性;八、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门铃的基本原理和电路实现方法,了解了门铃的工作原理,巩固并拓宽了电路的基本知识和实践能力。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调整电阻器的阻值来改变门铃的音量大小。
九、实验拓展:基于本实验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尝试设计其他类型的门铃电路,探索不同的功能和应用。
十、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门铃的工作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电路的基本知识有了更加牢固的掌握。
通过实践操作,我们巩固了门铃电路的实现方法。
同时,我们也学到了安全操作电路的重要性。
实验的成功举行进一步提高了我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单片机课程设——叮咚门铃设计

单片机课程设计报告课程单片机课程设计设计题目“叮咚”门铃设计年级专业 12级自动化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设计题目:一、要求要求按下按键时,蜂鸣器发声,并播出“叮咚-叮咚-叮咚”声音二、分析系统方案本次课设是基于STC89C51单片机的叮咚门铃设计。
STC89C51单片机是一款性能稳定,价格比较低廉的单片机,用STC89C51作为主控芯片,结合外设蜂鸣器电路,可使门铃性能更加优良,更适合用于现实生活中去。
在该设计中,STC89C51单片机是整个系统主控芯片,它主要负责输出不同频率的PWM脉宽,从而控制三极管通断次数来使扬声器发出不同频率的声音。
程序方案本次课设主要用高级语言C语言来实现,通过KEIL公司的U vision4软件编译,stc-isp下载工具下载程序三、设计1、硬件设计(包括设计方案及说明、完整的硬件连接图等)叮咚门铃硬件电路主要包括单片机最小系统、蜂鸣器电路、按键。
电路图如下蜂鸣器电路最小系统总电路图2、软件编程(包括流程图、完整的汇编源程序及其注释)软件设计流程图程序代码#include <AT89X52.H>unsigned char obuf1;unsigned char obuf2;unsigned int obuf3;bit stopb;bit flagb;void delayms(unsigned int k){unsigned char p;for(; k > 0; k--)for(p = 110; p > 0; p--);}void main(void){unsigned char i,j, k;TMOD=0x02; //定时器T0初始化TH0=0x06;TL0=0x06;ET0=1;EA=1; //允许总中断while(1){if(P1_0==0) //检测K1按键{for(k = 0; k < 3; k++){ // 三重循环P1=0x00;for(i=10;i>0;i--)for(j=248;j>0;j--);if(P1_0==0){obuf1=0;obuf2=0;obuf3=0;flagb=0;stopb=0;TR0=1; //启动定时器T0,发出"叮咚"声while(stopb==0);P1=0xff;}delayms(3000); // 延时函数}}}}void t0(void) interrupt 1 using 0{obuf3++;if(obuf3==3000){obuf3=0;if(flagb==0){flagb=~flagb;}else{stopb=1;TR0=0;}}if(flagb==0){obuf2++;if(obuf2==1){obuf2=0;P1_6=~P1_6;}}else{obuf1++;if(obuf1==25){obuf1=0;P1_6=~P1_6;}}}3、调试说明在对系统设计以及实现后,需要进入调试阶段,以检查系统所存在的缺陷,以便排除各种可能出现的不利于系统正常运行的因素。
叮咚门铃 设计电子门铃 电子电路设计

总成绩:一、设计任务①使用555定时器设计一个按下按钮后能发出“叮咚”声响的门铃。
②发出“叮”时,电路振荡频率约为1230Hz,发出“咚”时,电路振荡频率约为680Hz。
③用示波器观察振荡波形。
④写出设计总报告。
二、设计条件本设计基于学校实验室的EEL-69模拟技术试验箱、集成运算放大器实验插板、直流稳压电源、双踪示波器等实验仪器设计出符合要求的电子门铃电路。
三、设计要求要求熟悉555定时器的引脚排列和工作原理;设计相应的电路图,标注元件参数,分析工作原理,并进行仿真验证。
四、设计内容1.电路原理图(含管脚接线)2.计算与仿真分析当闭合开关时,测量电路发声“叮”的振荡频率:当闭合断开时,测量电路发声“咚”的振荡频率:3.元器件清单NE555芯片*1;电阻:30kΩ*1、39kΩ*1、91kΩ*1、100kΩ*1;电容:47μF*1、68μF*1、10nF*1;二极管1N4936*2;开关一个、导线若干。
4.调试流程按照实验电路图连接好电路,适当的更改R2、R3、R4和C2的数值,相应的会改变电路的振荡频率,并通过控制开关的通断,使扬声器分别发出频率不同的“叮”和“咚”声。
5.设计和使用说明利用一块时基电路集成块和外围元件设计一个能发“叮、咚”声的门铃。
NE555集成电路与外围元件构成一个音频振荡器电路,其振荡频率由R2、R3、R4和C2的数值决定。
接通开关,振荡器振荡,振荡频率约1222Hz,扬声器发出“叮”的声音并给二极管D2给C3充电。
断开开关时,C3便通过电阻R1放电,维持振荡。
但由于开关的断开,电阻R2被串入电路,使振荡频率有所改变,大约为700Hz 左右,扬声器发出“咚”的声音,直到C3上电压放到不能维持555振荡为止。
“咚”声的余音的长短可通过改变C3的数值来改变。
没有接通开关时,NE555的4引脚电位为0V,此时4引脚电位低于1v较多时3引脚对外输出的信号将被关断,该电路不能发出声音。
课程设计叮咚门铃试验说明书

目录1.设计指标 (2)2.设计方案及其比较 (2)2.1 方案一 (2)2.1.1原理图 (2)2.1.2电路原理 (2)2.1.3电路数据 (3)2.1.4数据计算 (3)2.1.5 调节数据 (3)2.1.6元器件功能 (4)2.2方案二 (4)2.2.1原理图 (4)2.2.2电路原理 (5)2.2.3电路数据 (5)2.2.4数据计算 (5)2.3方案三 (6)2.3.1电路原理图 (6)2.3.2电路原理 (6)2.3.3参数计算 (7)2.3.4调节数据 (7)2.4方案比较 (7)3实现方案 (8)3.1器件介绍 (8)3.2原理图 (11)3.3电路器件 (11)3.4电路数据 (11)3.5电路原理 (11)3.6参数计算 (12)3.7 调节数据 (12)3.8元器件功能 (12)3.9布线图 (13)3.10思考题 (13)4调试过程及结论 (14)4.1调试过程 (14)4.2 设计结论 (14)5心得体会 (14)6参考文献 (16)叮咚门铃电路设计1.设计指标设计一个叮咚门铃电路,设一个按钮,按下按钮时发出门铃的较高频率“叮”声,松开按钮,发出较低频率的“咚”声。
门铃叮咚声的声音频率和声音持续时间可调。
正常人听力范围在20Hz~20000Hz,而1000Hz~5000Hz则是人耳最敏感的声音频率范围,因此,“叮咚”声最好在这个范围内或者左右。
“叮咚”两声频率要求差距比较大,声音持续时间要求适合。
电路最好能功耗低。
2.设计方案及其比较2.1 方案一2.1.1原理图a. 方案一原理图2.1.2电路原理本电路是以一块NE555时基电路为核心组成的叮咚门铃。
NE555和R1、R2、R3、D1、D2、C2组成了一个多谐振荡器,SA是门上的叮咚门铃的按钮开关,在平日,按钮开关处于断开的状态,此时C2通过R2R3充电,C2处电压接近电源电压。
由于D1D2的阻截,C1没法充电,因此C1处电压为零,使NE555的4端口一直处于低电平,而NE555的4接口是复位段,低电平使其复位,所以3端口输出为0,扬声器不响。
电子综合实训-叮咚门铃电路的设计

电子综合实训-叮咚门铃电路的设计
叮咚门铃电路设计
本文主要介绍了一款叮咚门铃电路的设计,该电路采用的是一个多功
能可编程的电子组件,单片机(MCU),以及一些电源安装组件、及一些
基本的电路元器件。
1.首先,施工方应确定要安装的电路的功能,以及其所涉及到的元器件,以便确定所需组件的规格和数量。
2.确定元器件后,可以开始电路的设计,主要分为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
(1)硬件设计:
a.从电源开始,选择合适的电源,例如市电220V或者其他电源,然
后将电源通过继电器控制按钮与电路连接。
b.接下来主要是MCU电路部分,使用Atmel89C2051系列型号的MCU,便于编程和使用,并且可以连接两个按钮,一个用于开门铃,另一个用于
关闭,读取键盘数据,或者控制播放音乐文件等。
此外,还可以连接一些
外部控制组件,如数码显示器,音频模块等,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c.最后,可以选择一些用于接收和发射门铃声音的发射器和接收器,可以让用户收到门铃声音,从而实现开门的功能。
(2)软件设计:
a.使用单片机(MCU)提供的软件开发软件,可以轻松设计出一个叮
咚门铃程序,实现在按钮按下后播放叮咚音乐。
叮咚叮咚 智能家居 无线门铃报警器 用户使用说明书

本产品是一款具有高音质、高音量的无线门铃,集成了58首8和弦曲目,一个门铃可以配对多个按钮,一个按钮也可以配对多个门铃。
不同的门铃可以设置不同的音乐。
本产品也是一款高性能的通过2.4GHz Wi-Fi802.11b/g/n网络传输报警信息的智能报警器,先进的全无线方式连接传感器。
主机实时在线,用户通过手机APP随时随地可以操控和监控主机。
用户通过遥控器或APP控制主机布撤防,当发生非法侵入时,主机启动现场报警和闪灯提示,并通过推送报警信息到用户手机通知用户。
当有客人来访按下门铃、用户开门关门或者外出门窗未关好时,均会推送信息到用户手机。
内置高性能锂电池,在停电时,后备电源可以连续工作5小时以上。
装箱清单无线门铃(报警器)x1门铃按钮(发射器)x1门铃按钮安装不干胶贴x1用户使用说明书x1门窗感应器x1人体移动感应器(选配件)遥控器(选配件)产品描述无线门铃门铃按钮音量/关机按钮Wi-Fi 配置/上一曲按钮配对/初始化/下一曲按钮AC 电源插头指示灯圈指示灯圈按钮防拆开关电池后盖遥控器门窗感应器撤防键布防键紧急求救键在家布防键防拆开关电池后盖指示灯传感器磁条安装对齐标志人体移动感应器安装无线门铃选择一个一直供电并且周围Wi-Fi 信号良好的电源插座,插上门铃。
按任意按钮开机,灯圈依次显示绿蓝红色后,进入工作状态。
提示:建议选择高于地面50cm 的电源插座,门铃离地面太近会影响信号强度。
门铃按钮用双面胶将按钮安装在干净平整的墙面上。
提示:安装点尽量远离金属物件(如铁门,金属门框等),否则会影响无线通讯距离。
门窗感应器使用贴纸将门窗感应器安装在门框上,将磁条安装在门上。
安装时,要求将感应器和磁条按照侧边的对齐线相靠近并对中,注意感应器和磁条之间的最大缝隙不能超过1.5厘米。
红外人体移动探测器使用前将感应器背面电池开关拨向ON 打开电源。
安装高度离地面2~2.2米左右,应尽量安装在室内的角落以获得最大的探测范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方案二 2.2.1 原理图
b. 方案二原理图
-4-
பைடு நூலகம்
2.2.2 电路原理
该叮咚电子门铃电路由触发控制电路、音频振荡器 A,音频振荡器 B 和音频输出电路组成。 触发控制电路:由门铃按钮 SA、二极管 V D5、电容器 C2 和电阻器 R1,R2 组成 音频振荡器 A:由四与非门集成电路 IC (D1 一 D4)内部的 D1, D2 和电阻器 R3、电容器 C3 组成 音频振荡器 B:由 IC 内部的 D3、D4 和电位器 RP,电容器 C4 组成 音频输出电路:由电阻器 R4、R5、二极管 VD6、V D7、晶体管 V 和扬声器 BL 组成。 平时,两个音频振荡器均不工作,扬声器 BL 不发声。当客人按下门铃按钮 S 时,C2 快速 放电,两个音频振荡器同时工作,产生的音频信号经 VD6, VD7 混合后通过 V 放大,驱动 BL 发出“叮”声。当客人松开 S 时,C2 快速充电,音频振荡器 A 停止工作,音频振荡器 B 产生的音频信号经 V 放大后,推动 BL 发出“咚”声
2.2.3 电路数据
R1=12k ;R2=12k ;R3=20k ;R4=100k ;R5=1k ;Rp=6k;C1=47u ;C2=0.022u ;C3=0.1u
2.2.4 数据计算
按下 SA 后: 叮的频率:f=1/(2.2R3*C3)+1/(2.2Rp*C4)=1790.6Hz 松开 SA 之后: 咚的频率:f=1/(2.2Rp*C4)=757.6Hz C1 充电的时间:t=C1*R2=1.128s 咚声持续的时间为 1.128s
-2-
电压。由于 D1D2 的阻截,C1 没法充电,因此 C1 处电压为零,使 NE555 的 4 端口一直处于 低电平,而 NE555 的 4 接口是复位段,低电平使其复位,所以 3 端口输出为 0,扬声器不 响。 当闭合 SA 时,D1 正向导通,通过 R1 向 C1 充电,C1 处电压升高,NE555 的 4 端为高电 平,无法复位,于此同时,C2 则通过 R3 向 NE555 的 7 端口放电,它们以及 NE555 和 C3 构成了一个多谐振荡器,此时 f=1.44/(R+2R3)C2 约等于 1230Hz(R 为 D1D2 的电阻,约为 400 欧) 松开 SA 时,已经充满电的 C1 开始放电,R2、R3、C2 和 NE555 构成一个多谐振荡器, 此时 f=1.44/(R2+2R3)C2 约等于 680Hz
2.设计方案及其比较
2.1 方案一 2.1.1 原理图
a. 方案一原理图
2.1.2 电路原理
本电路是以一块 NE555 时基电路为核心组成的叮咚门铃。 NE555 和 R1、R2、R3、D1、D2、C2 组成了一个多谐振荡器,SA 是门上的叮咚门铃的按 钮开关,在平日,按钮开关处于断开的状态,此时 C2 通过 R2R3 充电,C2 处电压接近电源
目
录
1.设计指标 ............................................................. 2 2.设计方案及其比较 ...................................................... 2 2.1 方案一 .............................................................. 2 2.1.1 原理图 ......................................................... 2 2.1.2 电路原理 ....................................................... 2 2.1.3 电路数据 ....................................................... 3 2.1.4 数据计算 ....................................................... 3 2.1.5 调节数据 ....................................................... 3 2.1.6 元器件功能 ..................................................... 4 2.2 方案二 ............................................................... 4 2.2.1 原理图 ......................................................... 4 2.2.2 电路原理 ....................................................... 5 2.2.3 电路数据 ....................................................... 5 2.2.4 数据计算 ....................................................... 5 2.3 方案三 ............................................................... 6 2.3.1 电路原理图 ..................................................... 6 2.3.2 电路原理 ....................................................... 6 2.3.3 参数计算 ....................................................... 7 2.3.4 调节数据 ....................................................... 7 2.4 方案比较 ............................................................. 7 3 实现方案 .............................................................. 8 3.1 器件介绍 ............................................................. 8 3.2 原理图 .............................................................. 11 3.3 电路器件 ........................................................... 11 3.4 电路数据 ............................................................ 11 3.5 电路原理 ............................................................ 11 3.6 参数计算 ............................................................ 12 3.7 调节数据 ........................................................... 12 3.8 元器件功能 .......................................................... 12 3.9 布线图 .............................................................. 13 3.10 思考题 ............................................................. 13 4 调试过程及结论 ....................................................... 14 4.1 调试过程 ............................................................ 14 4.2 设计结论 ........................................................... 14 5 心得体会 ............................................................. 14 6 参考文献 ............................................................. 16
2.1.3 电路数据
R1=10k ;R2=10k ;R3=5.6k ;R4=150 ;C1=100u ;C2=0.1u ;C3=0.01u ;VCC=4.5V
2.1.4 数据计算
按下 SA 之后: 叮的频率 f=1.44/(2R+2R3)*C2= 1230Hz C2 充电时间 t11<C2*(R3+2R)= (5.9e-4)s C2 放电时间 t12<C2*R3=(5.6e-4)s 由于叮间隔的间隔特别的小,人耳无法分辨出间断的叮声,所以人们听到的是持续的叮声 松开 SA 之后: 咚的频率 f=1.44/(R2+2R3)*C2=680Hz C2 充电时间 t11<C2*(R3+R2)=(1.56e-3)s C2 放电时间 t12<C2*R3=(5.6e-4)s C1 放电时间 t=C1*R1=1s 咚声持续的时间为:1s (R 为二极管导通后电压,约为 150 欧) (同上)
2.1.5 调节数据
叮的频率:减小 R、R3,频率变大,反之则变小;减小 C2,频率变大,反之则变小 咚的频率:减小 R2、R3,频率变大,反之则变小:减小 C1,频率变大,反之则变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