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门铃课程设计
叮咚门铃课程设计前言

叮咚门铃课程设计前言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分为三个维度: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并记忆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掌握相关的方法和技能。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XX学科的兴趣和热情,使其认识到XX学科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并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XX学科的方法和技能:通过实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学会运用XX学科的方法和技能解决问题。
3.实际问题分析: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用于讲解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并探讨实际问题,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增强其对XX学科方法和技能的掌握。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学资源为了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国内权威的XX学科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材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参考书,拓展其知识面。
3.多媒体资料: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资料,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设备,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具体评估方式如下: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课程设计叮咚门铃试验说明书

课程设计叮咚门铃试验说明书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使学生掌握门铃的基本原理和电路实现方法,了解门铃的工作原理,巩固和拓宽电路的基本知识和实践能力。
二、实验器材:1.门铃电路实验箱2.电源3.多用电表4.开关5.电阻器6.铜导线三、实验原理:门铃是应用于家庭、办公及其他场所的声光提示器,用于通知进入者的到来。
其原理为通过触发器电路和振荡电路产生与按下按钮频率相同的声音信号,同时通过发光二极管发出光线提示。
四、实验步骤:1.将电源的正极与电源开关连接,在电源的负极连接下表的实验线路;2.控制电源开关,使门铃电路正常工作;3.通过拨动开关试验,即可实现门铃提示音的发声和发光功能;4.测量电流和电压,记录数据;5.可根据需要调整电阻器的大小来改变门铃的音量大小。
五、实验数据记录:实验中记录以下数据:1.电源电压2.电流大小3.电阻器的阻值六、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可以计算得到门铃的音量大小。
如果音量太大或太小,可以通过调整电阻器的阻值来调整门铃的音量大小。
七、实验注意事项:1.在操作实验时,需遵守电路实验的安全规范,确保实验安全;2.需要正确连接电路,确保实验电路的正确性;3.测量时,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量程以及正确使用多用电表;4.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电源的正负极连接的正确性;八、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门铃的基本原理和电路实现方法,了解了门铃的工作原理,巩固并拓宽了电路的基本知识和实践能力。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调整电阻器的阻值来改变门铃的音量大小。
九、实验拓展:基于本实验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尝试设计其他类型的门铃电路,探索不同的功能和应用。
十、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门铃的工作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电路的基本知识有了更加牢固的掌握。
通过实践操作,我们巩固了门铃电路的实现方法。
同时,我们也学到了安全操作电路的重要性。
实验的成功举行进一步提高了我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叮咚音响门铃课程设计

叮咚音响门铃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叮咚音响门铃的基本工作原理,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2. 学生能了解并描述影响音响门铃音质的主要因素,如频率、振幅、材质等。
3. 学生能掌握基本的物理概念,如振动、声音、电路等,并将其与音响门铃相结合。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叮咚音响门铃,展示其功能和特点。
2. 学生能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动手能力、观察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学生能运用科学方法,对音响门铃进行测试和优化,提高其音质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科学探究保持好奇心和热情,培养勇于尝试、不断探索的精神。
2. 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技创新,认识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以致用的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科学实践课,以探究和实践为主要教学方式,结合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动手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探索和实践。
教学要求:教师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关注个体差异,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在课程中能够实现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叮咚音响门铃的基本原理:-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接收与放大- 电路原理及其在音响门铃中的应用2. 影响音响门铃音质的主要因素:- 频率与音调的关系- 振幅与响度的关系- 材质与音色的关系3. 制作与优化叮咚音响门铃:- 设计与制作简易音响门铃- 测试与优化音响门铃音质- 探讨影响音质的因素,并进行调整4.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 第一课时:介绍音响门铃的基本原理,学习声音的产生、传播与接收- 第二课时:探讨影响音响门铃音质的主要因素,分析教材相关章节- 第三课时:指导学生设计并制作简易音响门铃,实践操作- 第四课时:测试与优化音响门铃,总结制作过程中的问题与经验5. 教材章节及内容列举:- 第四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五章:声音的接收与放大- 第六章:简单电路原理- 第七章:影响音质的因素及优化方法教学内容科学性和系统性相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为主要目标。
叮咚小门铃教案

叮咚小门铃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叮咚小门铃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2.掌握叮咚小门铃的安装和设置方法;3.能够使用叮咚小门铃实现远程监控和语音对话功能;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叮咚小门铃的基本介绍叮咚小门铃是一款智能门铃,可以实现远程监控和语音对话功能。
它采用高清晰度摄像头和高保真音响,支持手机APP远程控制,让你随时随地了解家里的情况。
2. 叮咚小门铃的安装和设置2.1 安装首先,需要将叮咚小门铃安装在门口,可以选择自行安装或请专业人员安装。
安装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确保门铃安装在门口的合适位置,方便拍摄和对话;2.确保门铃与手机APP的连接稳定,可以正常使用。
2.2 设置安装完成后,需要进行一些设置,包括:1.下载并安装叮咚小门铃APP;2.注册并登录账号;3.将门铃与APP连接;4.设置门铃的基本参数,如拍摄角度、对话音量等。
3. 叮咚小门铃的使用方法3.1 远程监控当有人按下门铃时,叮咚小门铃会自动拍摄照片或视频,并将其发送到手机APP上。
用户可以通过APP随时查看门口的情况,了解来访者的身份和目的。
3.2 语音对话叮咚小门铃还支持语音对话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手机APP与门口的来访者进行实时对话。
这种功能可以让用户随时随地与家人或朋友进行交流,也可以用于远程办公或教育等场景。
4. 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叮咚小门铃实现更多的功能,如:1.利用叮咚小门铃进行家庭安防监控;2.利用叮咚小门铃进行远程教育或远程办公;3.利用叮咚小门铃进行智能家居控制等。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方法本教案采用讲授、实践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具体包括:1.讲授叮咚小门铃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方法;2.实践操作叮咚小门铃,体验其功能;3.讨论如何利用叮咚小门铃实现更多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触摸式叮咚门铃课程设计

触摸式叮咚门铃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触摸式叮咚门铃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相关的电子电路知识。
2. 学生能描述触摸式叮咚门铃中各电子元件的作用,并了解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3. 学生掌握基本的电路图识别和电路搭建技能。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触摸式叮咚门铃的组装和调试。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触摸式叮咚门铃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3. 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电子科技的兴趣,激发创新意识,提高科学素养。
2.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养成积极探索、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3. 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学会尊重他人,培养集体荣誉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课程,结合电子技术与实际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电子知识基础,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动手操作。
教学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内容,组织以下教学大纲:1. 触摸式叮咚门铃基础知识:- 简介触摸式门铃的工作原理。
- 介绍触摸式门铃中使用的电子元件,如触摸传感器、集成电路、蜂鸣器等。
2. 触摸式叮咚门铃组装与调试:- 分析触摸式门铃的电路图,解读各元件功能。
- 演示并指导学生完成触摸式门铃的组装过程。
- 教授调试方法,确保门铃正常工作。
3. 实践操作与问题解决:- 安排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独立完成触摸式门铃的组装与调试。
- 针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解决。
4. 扩展与应用:- 探讨触摸式门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对触摸式门铃进行创新与改进。
教材章节关联:本教学内容与教材中“电子技术应用”章节相关,涉及触摸传感器、电子电路、电路图识别等内容。
课程设计叮咚门铃

课程设计叮咚门铃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叮咚门铃的工作原理、安装方法和维护技巧。
知识目标包括:了解叮咚门铃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功能特点;掌握叮咚门铃的安装步骤和方法;了解叮咚门铃的维护保养知识。
技能目标包括:能够正确安装叮咚门铃;能够对叮咚门铃进行简单的故障排查和维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对科技产品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品质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叮咚门铃的基本知识、安装方法和维护技巧。
具体内容包括:叮咚门铃的种类、结构和工作原理;叮咚门铃的安装步骤和方法;叮咚门铃的常见故障及解决方法;叮咚门铃的维护保养知识。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演示法、实践操作法和小组讨论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结合理论知识,通过实物演示和操作实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叮咚门铃的相关知识。
同时,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教材《叮咚门铃安装与维护手册》;参考书《智能家居设计与应用》;多媒体资料(包括叮咚门铃的图片、视频等);实验设备(包括叮咚门铃、工具等)。
这些教学资源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叮咚门铃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和实践操作。
平时表现主要评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和团队协作等情况;作业包括课后练习和研究报告,用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考试分为期中和期末考试,全面检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实践操作评估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估方式将客观、公正地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将紧凑合理,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课程将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每个章节安排相应的课时。
教学时间将分配给理论讲解、实践操作和互动讨论等环节。
双音叮咚门铃课程设计报告

双音叮咚门铃课程设计报告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双音叮咚门铃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相关的电学知识,如电路的闭合、电流的流动等。
2. 学生能够掌握门铃声音的产生原理,了解声音的音调、响度等基本概念。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并掌握双音叮咚门铃的组装与调试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搭建一个简单的双音叮咚门铃电路。
2. 学生能够运用问题解决策略,对门铃电路进行故障排查和调试。
3. 学生能够通过团队合作,完成门铃的制作任务,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激发创新意识,提高探索精神。
2. 学生能够认识到科技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以致用的意识。
3. 学生能够通过课程学习,培养环保意识,关注电子废弃物的处理与回收。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探究性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学生特点:四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电学知识基础,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践,但需引导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课程目标的分解,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电路基础知识:介绍电路的组成、电路的闭合与断开,引导学生回顾电流的概念,理解电流在电路中的作用。
教材章节:第四章第二节《简单电路的组成与原理》2. 声音产生原理:讲解声音的产生、传播,介绍音调、响度等声音特性,分析双音叮咚门铃声音的产生原理。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四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3. 门铃电路设计:教授如何设计双音叮咚门铃电路,包括选择合适的元件、电路图的绘制等。
教材章节:第四章第三节《电路图的绘制与应用》4. 实践操作:指导学生进行门铃电路的组装、调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相关知识。
教材章节:第五章《电子制作实践》5. 故障排查与解决: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教授如何对门铃电路进行故障排查和解决。
ne555叮咚门铃课程设计

ne555叮咚门铃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NE555定时器的工作原理,掌握其电路组成及应用方法。
2. 学生能了解门铃电路的设计原理,掌握叮咚门铃的制作步骤。
3. 学生能了解并掌握基础电子元件的使用,如电阻、电容、二极管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通过动手实践,完成NE555叮咚门铃的制作,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参与课程实践,培养对电子技术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互相帮助,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 学生在课程实践中,体验创新乐趣,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 学生能够关注电子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以致用的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电子技术实践课程,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电子元件的使用和电路制作。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电子技术基础,对实践操作充满兴趣,但需加强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于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内容,组织以下教学大纲:1. NE555定时器原理及应用-NE555定时器内部结构-NE555定时器工作原理-NE555定时器应用案例2. 基础电子元件介绍-电阻、电容、二极管等元件的作用和选型-电子元件的连接方法3. 叮咚门铃电路设计-门铃电路原理图绘制-叮咚门铃电路元件选型-电路搭建与调试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NE555叮咚门铃的制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学生完成作品,进行功能测试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课时:NE555定时器原理及应用第二课时:基础电子元件介绍第三课时:叮咚门铃电路设计第四课时:实践操作(1)第五课时:实践操作(2)及成果展示教学内容与教材紧密关联,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电子技术基础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学院《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题目“叮咚”门铃学生王芳芳专业班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一班学号201247003院(系)电气工程学院 __ 指导老师杰完成时间2014年5月9日目录绪言 (1)1 电路设计任务与要求 (1)2 设计方案与论证 (2)2.1原理图 (2)2.2电路原理 (2)2.3 电路数据 (3)2.4各元器件功能 (3)3 电路原理 (4)4 电路仿真 (5)5 设计结论 (6)6 心得体会的 (6)7 参考文献 (7)附录1:实物图 (8)附录2:元器件清单 (9)绪言在近代“门铃”不再是有钱人家的专项,“门铃”已在平民百姓人家广泛普遍应用。
各式各样的“门铃”比比皆是,“门铃”的作用也不仅仅是局限于给客人叫门用。
近代市民最常见的“门铃”是电子类的占多数。
最常见的是前几年流行的“电子门铃”;一般安放两节5号电池在,门外的触发电钮被人按动后,门的“门铃”就“叮咚”地响几声。
也有的是由IC片播放一段电子音乐的。
后来演变到客人可以在门口与楼上家里的主人讲话,验明真声后主人再给客人开门。
它们的缺点就是要消耗电源,特别是用电池的毛病较多,但用交流电的又怕临时停电。
高级公寓里的“门铃”算是这类中造价最昂贵的,不但可以叫门对话,还可以通过摄像头让家中的主人在屏幕上看到远在门外楼下的来客,用这样的“门铃”顺便监看放在楼下的车辆倒也不错。
作为初学者,这次我们的课程设计就是制作一个简单的叮咚门铃,它是利用一块时基电路集成块和外围元件组成的,它的装调简单容易、成本较低,一节6V的电池可用三个月以上,耗电量较低。
我们常常由于工作可能会没有注意到亲朋好友的到来,但是只要我们装上了我们所设计的叮咚电子门铃,我想我们就可以很清晰的听见并且知道有人来到了自己的家里。
1 电路设计任务与要求设计一个叮咚门铃电路,按下按钮时发出较高的频率叮声,松开按钮,发出较低频率的咚声。
门铃叮咚声的声音频率和声音持续时间可调。
正常人听力围在20Hz~2000Hz,而300Hz~5000Hz则是人耳最敏感的声音频率围,因此,叮咚声最好在这个围或者左右,叮咚两声频率要求差距比较大,声音持续时间要求恰当,电路最好具有低功耗。
要求:1.设计简单并且节约资源,有良好的应用性。
2.门铃电路由555产生680-1230Hz左右的频率工作。
3.电路均安装音频放大器,实现音频放大。
4.电路统一工作在6V。
5.通过电路的装配和调试进一步掌握用555集成电路组成的叮咚电子门铃电路工作、振荡频率的调整方法及简单故障的排除。
2 设计方案与论证方案一:2.1 原理图2.2 电路原理本电路十一块以NE555时基电路为核心组成的叮咚门铃。
电路图中的NE555和R1、R2、R3、D1、D2、C2构成了一个多谐振荡器,SW是叮咚门铃的按钮开关,在平日,按钮开关处于断开的状态,此时D1没有导通,D2反向截止,R3接地,所以NE555的4号端口一直处于地电平,而NE555的4接口是复位段,当接入低电平时使其复位,所以3号端口无输出,扬声器不响。
并且C2通过R1、R2充电,充电完成后C1两端电压约等于电源电压。
当SW闭合时,D1正向导通,通过R3向C1两端电压升高,此时NE555的4号端处于高电平,无法使其复位,与此同时,C2则通过R2向NE555的7端口放电,它们以及NE555和C3构成了一个多谐振荡器。
松开SW时,已经充满电的C1开始放电,R2、R3、C2和NE555构成一个多谐振荡器。
2.3 电路数据R1=10K;R2=5K;R3=10K;R4=120;C1=10u;C2=0.1u;C3=0.01u;VCC=5V2.4 各元器件功能R1:SW断开后,给C2充电R2:给C2充放电R3:给C1充放电R3:限制电流,防止三极管被烧坏C1:充放电控制NE555,使其发出脉冲波C2:充放电来控制NE555,使其发出脉冲波C3:滤波,防止干扰D1、D2:单向导电,防止闭合SA后,还有电流流过CI使其充电SW:开关按钮,控制叮咚声的开始和叮咚声的结束VT:放大电流,使电流能够驱动扬声器扬声器:使其发出叮咚的声音方案二:它是利用一块时基电路集成块和外围元件组成,按下按钮AN,振荡器谐振,振荡频率约为700Hz,扬声器发出“叮”的声音,与此同时电源通过二极管D1给C1充电。
放开按钮时,C1便通过电阻R1放电,维持振荡,但由于AN 的断开,电阻R2被串入电路,使振荡频率有所改变,大约为500Hz左右,扬声器发出“咚”的声音。
直到C1上电压放到不能维持555振荡为止。
“咚”声的余音的长短可通过改变C1的数值来改变。
方案三以一块555时基电路为核心组成的叮咚门铃,SA为门上的按钮开关,平时处于断开状态,在SA断开情况下,555的4脚呈低电位,使555处于强制复位状态,3脚引出呈低电位。
当有人按压SA后,电源VDD通过SA,D1对C1快速冲电压至VDD,555的4脚为糕点位,555振荡器起振。
放电中C1电压变低,当降至0.4伏以下时,555处于强制复位状态,即停振。
3 电路原理电容原理:电容用在直流电路当中基本都是短接在正负极之间的,如果串连在电路中那就相当于开路,短接在正负极之间的电容有两个作用,一是滤波,在整流桥整流以后容易出现交流干扰,通过电容把交流干扰给短路掉,另一个作用是降低脉冲,整流桥整流出来的直流电,如果用示波器来看的话其实跟直流电源的电压是不同的,虽然是直流,电流是由正极流向负极,但是电压是周期性的不断起伏变化的,加电容以后,当电压处于波峰的上升沿的时候电容充电,让电压降低一些,当电压处于下降沿的时候低于电容的电压以后电容放电,所以在示波器的效果上看,电容的作用是不断的削平波峰,填充波谷,这样就使直流电的波动性变小,经过多级滤波电容以后,曲线已经基本接近纯直流电源的一条直线了。
555定时器有八个脚1脚:GND(或Vss)外接电源负端VSS或接地,一般情况下接地。
8脚:VCC(或VDD)外接电源VCC,双极型时基电路VCC的围是4.5~16V,CMOS型时基电路VCC的围为3~8V。
一般用5V。
3脚:OUT(或V o)输出端。
4脚:R是直接清零端。
当R端接低电平,则时基电路不工作,此时不论TR、TH处于何电平,时基电路输出为“0”,该端不用时应该接高电平。
5脚:CO(或VC)为控制电压端。
若此端外接电压,则可以改变部两个比较器的基准点压,当该端不用时,应将该端串入一只0.01Uf电容接地,以防引入干扰。
2脚:TR低触发端。
6脚:TH触发端。
7脚:D放电端。
该端与放电管集电极相连,用做定时器时电容的放电。
3.NE555的介绍555定时器是一种将模拟功能和逻辑功能结合在同一块芯片上的集成电路,八脚封装。
最初由美国SIGNETICS公司在1972年推出投放市场,很快得到广泛应——也因为应用广泛,许多其他公司也推出了功能一样的类似型号。
此芯片使用了3个精度较高的5K分压电阻,型号由此而得名。
NE555是双极性器件的集成电路,含2个555电路的型号为NE556,为14脚。
NE555电压使用围为3V-15V。
NE555时基电路主要有3种基本应用:多谐振荡器、单稳态触发器、RS触发器在平日没有按下开关的时候,C1无法接通不进行充电,因而C1处的电压为0,NE555的4端口一直处于低电平,导致3端口输出一直为0,扬声器无法工作。
而C2通过R2.R3.R4进行充电,其电压约等于电源电压。
当按下SA时,当VCC的电流流过二极管对C1进行充电,其两端电压升高,4端口的电压也开始逐渐升高。
同时C2开始对端口7进行放电,电容的电压下降,当其由VCC下降到三分之二VCC时,3端口输出为低电平,但当下降到三分之一VCC时,放电管电压也开始逐渐升高。
同时C2开始对7进行放电,电容的电压下降,当其由VCC降到三分之二的VCC 时,放电管导通,3端口输出为低电平,但当下降到三分之一VCC时,放电截止,C2则开始充电,3端口理应输出高电平,但是由于控制4端口的电容C1的电压还没有充好电,4端口仍旧输出0使输出端口3强制输出0,扬声器不工作。
当C1充电之后,4端口为高电平,然后输出端3即可输出1,这时扬声器可以工作,发出“叮”的响声。
当松开SA时,VCC则不能通过二极管对C2充放电,只能通过R2.R3.R4充放电,由于电阻值的改变,使其频率发生改变,电阻变大,频率变低,发出“咚”的声响。
与此同时,C1开始放电,当使其的电压不断下降,最终4端口输入为低电平,强制将其复位,扬声器不再工作。
4. 电路仿真确定好电路图后,开始进行仿真,仿真开始先初步熟悉这个过程,仿真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在找元器件的时候可能会找不到需要的型号,这时就得自己找相近的替代。
仿真完成后开始排元器件,安装元件之前需要对电子元件的引脚进行加工,即需要把电子元件的引脚弯曲,使之适合电路板上的孔距。
具体做法是:用大拇指顶住引脚与电子元件连接段,用力使引脚弯曲,弯曲呈弧形。
将加工好的电子元件安装在电路板上指定的位置,以便焊接。
安装的时候应注意,大功率的电子元件应与电路板相隔一定的距离,以便散热,TAD2030需要与散热器相连。
之后开始焊接,焊接前需要将元器件的阴险砂光,便于焊接,全新的电子元件可以不进行砂光。
焊接时间过长,或探头过用力地压在印制板上,容易使印制板烧穿.焊接时,使用的焊锡数量应该适量,焊锡太少,可能导致元件之间焊接不牢,易掉落,焊锡太多,易将多个元件相连,使电路中元件短路,甚至烧毁.另外焊锡过多堆积,也影响美观.焊接的时候先焊接大功率的电子元件,后焊接小功率的电子元件,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焊接大功率电子元件的时候将小功率的电子元件烧坏。
电烙铁与水平面呈45°角,先用电烙铁对引脚进行预热,预热结束后,将锡丝接触电烙铁使其融化,待锡汁包围引脚,同时铜箔上的锡饱满就可以先移开锡丝,随后把电烙铁沿引脚向上提,以移开引脚,焊接即完成。
当焊接不足或者虚焊的时候需按照以上方法进行补焊或者用电烙铁把已经焊好的锡溶化,用吸锡器吸掉后再进行焊接。
焊接完成后需要把长的引脚剪掉。
还应及时切断电源,避免电烙铁由于长时间接电,导致烧毁电线线路.电路板焊接完成后,先进行全面的检查。
检查无误后,开始进行电路板的有源调试.5 设计结论设计应从各方面入手对于设计电路进行考虑,多设计几种方案进行比较,选择出最适合的方案或者多种方案好的地方进行结合,得到最终的实现方案.在实现方案中,要进行全方面的考察和调试,得到最完美的电路.6 心得体会的在这次课程设计中,我学到了很多,尤其是在调试程序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自己摸索着改正了一些,还有一些错误我没有发现,经过老师的指导就的不足,明白了许多。
课程设计过程中,思路也很重要,在设计之前要有明确的设计思路,同时要有一定的耐心,不能过于急躁和马虎,更不能因为受到一点挫折或做不出来就放弃,要有持之以恒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