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编辑出版史各章重点整理
编辑出版史复习笔记

编辑出版史复习笔记一、填空1、字书《尔雅》:首创按容、性质分类释辞的体例,开古代词典之先河。
《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东汉许慎编撰。
《方言》:我国第一部方言词典。
2、《史记》和《汉书》《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12本纪(帝王)、10表(大事记)、8书(天文、水利等)、30世家(贵族王侯)、70列传(不同阶层、职业)《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班固著。
12帝纪、8表、10志、列传70创新:1.变通史为断代史。
2.改书为志。
新创刑法、五行、地理和艺文四志,加上《食货志》一门,成功地展示了西汉一代的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
3、图书市场的萌芽:西汉已经形成自发的图书交换场所。
1.槐市,汉长安市场名,在城东南,因其地多种槐树而得名,最初为官学学生进行书籍交换的综合市场,后被借用为官学的代名词。
2.书肆,杂群书的书铺。
3.书肆的出现,催生“佣书”——专职的抄书职业。
后出现写经生:从佣书人中分化出一批专门抄写佛经的人。
4、初兴时期(晋南北朝)政府主要的图书编纂机构是秘书监,设置有著作郎和秘书郎《三国志》:晋初,著作郎寿著。
《文选》:现存最早的古代诗文选集型总集,南朝梁萧统所编。
《玉台新咏》:梁徐陵编。
供皇宫后庭歌咏的诗歌总集。
徐陵与郭茂倩并称“乐府双璧”,与庾信齐名。
韵书:古代最早的韵书是时期登所编的《声类》和西晋吕静所编的《韵集》。
《文心雕龙》: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评论专著,勰撰,探讨文学创造与批评的原则方法等《诗品》:钟嵘撰,是一部专论五言诗创作的诗论专著,南朝《齐民要术》:贾思勰撰,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农书。
医学专著:西晋王叔和的《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针灸甲乙经》、《涓子鬼遗方》南北朝时期三大名注:裴松之《三国志注》,郦道元《水经注》,孝标《世说新语注》《水经注》:成书于东汉、三国时期,我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著。
《本草经集注》:南朝弘景。
《尔雅注》:东晋郭璞。
《出三藏记集》:南朝梁释僧佑编撰,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佛典目录。
10 中国编辑出版史

10.魏晋南北朝时期书籍传播扩大的具体表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籍传播扩大的具体表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籍传播扩大的具体表现 11.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文化及技术条件; 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文化及技术条件; 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文化及技术条件 12.印刷术发明的意义; 印刷术发明的意义 印刷术发明的意义; 13.人类的传播活动的发展阶段; 人类的传播活动的发展阶段; 人类的传播活动的发展阶段 14.手写传播时代的特征; 手写传播时代的特征; 手写传播时代的特征 15.隋唐五代时期在编辑出版方面所发生的重 隋唐五代时期在编辑出版方面所发生的重 大事件; 大事件; 16.《资治通鉴》的编纂体例、编辑方法及其 《资治通鉴》的编纂体例、 重大影响; 重大影响;
17.监本在古代出版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原因; 监本在古代出版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原因; 监本在古代出版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原因
18.宋代坊刻本的文化影响; 宋代坊刻本的文化影响; 宋代坊刻本的文化影响 19.宋版书的文化价值; 宋版书的文化价值; 宋版书的文化价值 20.元刻本的特点; 元刻本的特点; 元刻本的特点 21.明代刻书的特点; 明代刻书的特点; 明代刻书的特点 22.《永乐大典》的价值; 《永乐大典》的价值; 23.《四库全书》的编纂和流通的意义; 《四库全书》的编纂和流通的意义;
24.民国时期民营出版机构及出版特色; 民国时期民营出版机构及出版特色; 民国时期民营出版机构及出版特色 25.新文学运动与编辑出版; 新文学运动与编辑出版; 新文学运动与编辑出版 26.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过程 27.1921-1927年大革命时期党的出版发行机 年大革命时期党的出版发行机 构及其出版活动。 构及其出版活动。
中国编辑出版史 期终复习
编辑出版史各章重点

第一章思考题1、试析甲骨文的内容和价值图书的起源内容:少数为记事刻辞;多数为殷商王室的占卜记录..价值:1 可真实地了解殷商社会的方方面面;2 可与古文献和其他文物资料相比较印证考证历史;3 保存许多珍贵的科学和艺术资料、历法气象、图书音乐等;4 与金文、篆字、隶书一脉相承;可检视汉字的演变发展规律;5 早期图书在竹木简牍无存的情况下;可了解原始编辑活动..2、为什么说殷商、西周时期的史官是早期编辑活动的开创者和推动者从商周时期史官的职守来看1 商朝史官负有记录先公先王世系和商王行事、言论及国家大事的职责;2 史官典藏朝廷的文献档案;3 周初外史有“掌达书名于四方”之责..从史官文化的特点来看1 学在王宫;贫民百姓没有文化;2 职在史官;史官之外的官吏无权记录;3 记载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国家大事的方方面面;4 史官记录的目的是档案保存和向执政者提供国情咨询..殷商时期史官的活动完成了我国早期图书文献的积累、编次和纂集;形成了我国早期编辑活动中最早的编辑体式——编年体;外史“掌达书名于四方”的职责已涉及传播和出版问题..这一段是早期编辑出版活动的意义综上所述;商周时期的史官是我国早期编辑活动的开创者和推动者..第二章思考题一、孔子编订六经的思想与原则1、广泛搜集材料;去除重复● 搜集诗3000余首;最后编定为305篇的诗经删掉重复篇目;按乐曲的正确音调进行篇章上的调整2、述而不作对待古代文化只是阐述而不进行创作;旨在传述历史的时候做到实事求是、尊重事实;不去篡改、歪曲历史事实..3、无征不信、多闻阙疑没有经过验证的证据;决不轻率下笔对阙文切忌独断妄改4、排除虚妄强调实事求是..在编辑过程中;孔子对于没有见过的超自然现象和他自己无从探究无法理解的事物;从不提及..二、试论述先秦古籍概貌及其编辑特点先秦图书文献的编辑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主要成果:儒家六经、历史书籍、诸子着述..出现许多新创的编辑体例:编年体、国别体、纪事本末体、谱录;以及语录体、专题、汇编等..一、编年体编年体例早在殷商时期就出现;但当时史官缺乏时间意识..孔子编次春秋;首次严格将史事发生的时间按年月日排列开来;开创了以注意时间的准确性和连贯性为特色的编年体史书编纂体例..春秋左传竹书纪年以时间为中心二、国别体国语战国策从“语”和“策”字来看;都是以记言为主兼以记事的史书;采用以国别为纲的编辑体例编辑成书;是为其记载各国诸侯言行的着述内容所规定的..三、纪事本末体铎氏微虞氏春秋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读史者先秦各诸侯国的编年史时;一时难以从多国编年史中观览始末;因此楚大夫铎椒就将分书于春秋中的有关史事的记载分类采录出来;使其首尾完整;得见成败;便观始末..运用抄书改编的方法;按新的利用或阅读要求对史料进行重新组合排列..以事件为中心四、语录体论语孟子管子韩非子是一种以问答之语为主要内容;采用摘字名篇的标题方式而无严格的篇章结构的图书编辑体例..五、法规性书籍李悝法经内容全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法典..三、吕氏春秋的编辑目的及编辑特点目的:战国末期吕不韦利用门客有组织、有计划集体编纂的一部政治书..编纂目的在于为秦帝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参考编辑特点1、具有战国末期各派学说资料汇编的性质..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家等;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收并蓄;所以汉书·艺文志把它列为杂家类..2、内容庞杂;但体例严谨;系统整齐..共分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六卷;每览各有8篇;每论各有6篇;每纪各有5篇;合计160篇;20余万字..3、成功地使用两级分目法览、论、纪与篇将160篇文章编成一部完整的书籍;标志着书籍编辑正逐渐走向成熟..第三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1个:史籀篇:史籀篇是见于着录最早的一部字书;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原书四字一句;编成韵语;是教学童识字的课本;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汉书·艺文志和说文解字·叙都认为是周宣王太史籀所作..近人王国维则认为“籀”是诵读之意..史籀篇出现的文字被称为“籀文”;又称大篆..焚书坑儒:秦始皇三十四年;儒人淳于越反对秦朝“郡县制”;主张师承古法;分封诸侯..丞相李斯严词抨击;提出焚书之议..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国以外的各国史记;以及民间所藏诗书和诸子百家之书..禁止谈论诗书;禁止私学和以古非今..咸阳两术士暗地里诽谤秦始皇并逃亡;秦始皇大怒;把犯禁者儒生四百六十余人全部坑杀..两件事合为“焚书坑儒”..天禄阁:是西汉宫中藏书和整理校勘图书之所;主要存放国家文史档案和重要图书典籍;西汉着名学者杨雄、刘向、刘歆都曾在天禄阁中从事过校书活动..石渠阁:汉代诸儒讨论经学的场所;所存图书以儒家典籍为主..阁藏档案和图书十分丰富;宣帝时着名学者韦玄成、梁丘贺等曾于此论定五经;编修史书;故石渠阁也是当时研究学术和修史的地方..兰台:东汉政府的档案、典籍库;也是当时名儒着述的地方..集藏书、校书、写书于一体..班固、班超等学者曾担任兰台令史;在兰台中从事校书和着述活动;着有汉书..东观:东汉政府最主要的藏书处;主要收藏东汉王朝建立后积聚的图书..是当时学者校书、读书、着述之所..秘书监:秘书监是我国古代专门主持图书编校工作的中央机构;始于东汉;南北朝升为秘书省..隋唐时期;秘书省为执掌国家图书事业的政府机构;主持国家藏书的整理、抄写、校勘和编目..宋代;秘书省成为有名无实的空头机构;职责完全被三馆取代..金元时期;再降为秘书监;至明初被取消..历史长达一千二百余年..槐市:汉代长安读书人聚会、贸易之市..因其地多槐而得名..后借指学宫、学舍..熹平石经:刻于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一称“汉石经”..其字体为一种字体:隶书;故又称“一字石经”..正始石经:在正始年间公元240-249年;用先秦古文、秦小篆和隶书三种字体;重刻了一次石经..这部石经称为“正始石经”、“魏石经” 或“三体石经” ..三体石经刻有春秋尚书及部分左传;是继东汉熹平石经后建立的第二部石经;在中国书法史和汉字演进史上有重要意义..开元石经开成石经:为了使儒家经典规范化;唐代沿用东汉蔡邕刊石碑于太学的办法;将12种儒家经典刻到石碑上;树立在长安的国子监内..这次刻的石经采用当时流行的楷体字书写..从大和七年公元833年开始动工;于开成二年公元837年完成;所以又称“开成石经”二、两汉的文化政策对图书出版事业的影响1、经学出版物大量出现2、官方对编辑、整理、出版活动都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和准绳3、发展经学教育事业;对出版事业影响甚大4、大一统的文化格局与对外交流的文化政策也对出版事业产生了很大影响三、汉代编辑出版事业的整体特征1、出版历史与两汉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事业的发展紧密相关;但也有其自身相对独立的演进特征2、从事出版活动的主体是政府;民间的图书编撰、出版活动也初步出现;与政府的出版活动互为补益3、出版活动有很强的政治性与学术性;商业性相对比较淡薄4、出版物的商品性逐步凸显;贸易活动开始出现..5、出版物数量大增;内容得到极大的拓展;形制进一步制度化、系统化6、出版物载体丰富多样;发明改进纸张;在中国乃至世界出版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7、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图书编辑家、出版家、他们撰写、编辑、出版了一大批十分优秀的传世之作四、简述司马迁史记的编辑体例、编辑思想和编辑方法编辑体例1、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皇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2、全书一百三十篇;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裁组成..12、10、8、30、703、史记五体有因有创;而创制多于因革4、开创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各种知识的综合撰史方法5、秉笔直书;史实可靠;并有极高的文学价值编辑思想1、具有明确的编辑意图: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2、表彰六经;尊崇孔子但不拘泥于儒学的教条3、明确提出“发愤着书”并将其付诸实践4、在对史实的考辨上;博综兼览;实事求是;体现出通达和审慎的态度编辑方法1、正式确立了史书的论赞形式2、首创编辑中的“互见之法”3、首创“寓论断于叙事之中”的编辑方法五、论述刘氏父子编校整理活动及贡献活动:1、组织起中青年结合、包括专家、助手在内的编辑机构;使编校工作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2、取本参校..广泛搜集各种不同的版本作为校书依据;剔除重复篇章;已确定全书的基本内容;有疑问的文章作为附录保留在卷末..采用“本校法”与“对校法”仔细地校对全文;校出脱简;审定语句;厘正文字;编成高质量的定本..3、编次定名..确定合适的书名根据逻辑顺序或者时间顺序确定各篇次第4、撰写叙录..每校完一书;就撰写叙录一篇;对作者生平、全书思想、学术价值和校雠经过作扼要介绍;内容包括:1、定本篇目;2、校定过程书稿来源、总篇数及校定篇数、文字脱误情况;3、作者事迹及背景材料;4、对篇章、全书的价值评定和真伪评定..5、杀青定稿;缮写上素..6、分类编目..将典籍进行分类编目;对各类学术源流加以考证;并给每本书作简明的提要;1、刘向将所校诸书的“叙录”从原书抽出;编为别录;别录是我国第一部提要目录专着..2、刘向死后;刘歆继承父业继续校书..后刘歆摘取别录编成七略;七略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综合性图书分类目录;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起来的图书分类体系..3、创最早的分类方法——“六分法”..按六类编排图书目录..东汉班固作汉书·艺文志继承了六分的体例..贡献1、使儒学着作首次得到系统整理2、奠定古代目录学的基本框架和方法3、开创古代书籍整理定着“新书”之例第四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汲冢书: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汲郡人不凖zhǔn盗发了魏襄王墓安厘lí王冢;得数十车用科斗文写在竹片上的图书;这些图书保存大量极其珍贵的文献资料..皇览:皇览是已知最早的类书;由魏文帝曹丕召集王象、刘劭等群儒编纂..供皇帝阅读;故称为“皇览”..皇览全书40余部、1000余卷..后散佚;后世虽有一些辑佚本;但所存不多;难以窥其全貌..文选:昭明文选又称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古代诗文选集性总集;由南朝梁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萧统死后谥“昭明”;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称作昭明文选..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评论专着;作者为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的文学理论专着..全书分上、下部;各25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等部分..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佣书业:佣书业是指写本时代图书文献再生产和出版的行业;它是以社会上一个贫穷的、有文化的群体为主力军;受雇为官方、私人、书商、寺观等抄书;以此获取报酬的一种行业..佣书业始于汉代;兴于六朝;至唐代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发明而衰落..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府有哪些大的编纂活动一政府对书籍出版的重视二设立图书编纂机构——秘书监三编修史书陈寿的三国志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史书编纂中创实录之体四汲冢书的出现与整理五编纂类书皇览由魏文帝曹丕召集王象、刘劭等群儒编纂..修文殿御览北齐祖珽、魏收等编撰创四部分类法三、四部分类法是如何确立的时代背景:1、藏书量大..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藏书量很大;私人藏书数量也很可观..2、图书品种多..如出现了别集、总集、韵书、类书等..3、史书大量出现四部分类法的确立:西晋初年;晋武帝命令秘书监荀勖和中书令张华按照刘向校理典籍的方法;整理和编次古籍..二人在郑默魏中经簿的基础上;重新编辑了一部国家藏书总目晋中经簿;又称中经新簿..中经新簿开创了四部分类法;为中国较早的一部四部分类为主的书目..中经新簿把图书以甲、乙、丙、丁分为四部;每一部分有不同类别的图书..东晋;着作郎李充依荀勖的晋中经簿编成元帝四部书目;更换了乙、丙部所收录的图书;李充所修订的四部次序;成为后世四部分类法的永制.. 四部分类法由此确立起来..四、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哪些新的编着形式有哪些代表作一别集..别集是一人的诗文集;其编撰与出版始于汉魏之际..如:孔融集、嵇康集、陶渊明集等..二总集..总集是指汇集二人以上作品编纂而成的出版物;可分为全集与选集两种..南朝梁萧统昭明文选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南朝齐、梁间钟嵘:诗品三韵书曹魏李登声类西晋吕静韵集四校注着作南朝刘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南朝梁人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五科技着作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晋王叔和脉经六道教典籍东晋葛洪所撰抱朴子七佛经东晋法显法显传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第五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弘文馆:唐太宗李世民设立“弘文馆” ;掌校正图籍;教授生徒;并备顾问;参议国家大事..集贤院:唐玄宗时设;初为乾元殿书院;后改名丽正书院..开元十三年改丽正书院为集贤殿书院;简称集贤院..是唐代从事图书典藏、校理、搜访并编刊的最大机构..政书:政书是一种典志体史书;专记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由于它具有资料汇编性质;所以一般也把它作为工具书使用..政书的编辑从唐代开始..“五代监本”或“监本九经”:五代政府刻书业兴起;冯道进行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九经的刻制..九经的校刻;是在国子监完成;并由国子监主持;书版也收藏在国子监;所以历史上称为“五代监本”..也有人称为“监本九经”..二、隋唐时期政府有哪些大规模的编纂活动1、大型类书的编纂..·隋朝虞世南编北堂书钞;是现存最早的类书..·唐欧阳询、令狐德棻等十余人奉诏编撰的艺文类聚新创体制;首次采用兼取事文的编纂方式..·徐坚等奉诏撰集初学记2、刊定五经·颜师古刊定五经定本..五经定本是南北统一后由官方颁行的第一种有关五经的标准文本..·孔颖达主持撰定五经正义;消除了汉代以来经义异说纷纭的状况;统一了儒学思想..3、首创政书体制·唐六典唐玄宗时官修;李林甫、张说、张九龄等人编纂..·通典唐代杜佑编纂;凡二百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典章制度的通史;也是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4、地志的发展元和郡县图志;现存最早的地理总志;李吉甫编撰..5、修史制度的确立与编修史书唐代是史馆修史制度正式确立的时期..贞观三年;唐太宗将史馆从秘书省中分离出来;置于禁中;使其取代着作局的修史之职;成为独立修史机构..有了严格的组织分工;又有优厚的待遇;唐史书编纂规模扩大正史类: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北周书隋书别史类:唐实录三、简述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及意义..发明:一雕版印刷术产生的需要与可能:·社会对印刷品的需求扩大·佛教徒非常追求偶像崇拜;印制佛教宣传品二发明时间长期以来众说纷纭..学术界较倾向唐代贞观年间;即公元627—649年之间..三技术基础雕版印刷的发明与我国古代的印章和捶拓石经的方法有关..四印刷方法写板、雕版、刷油墨、印刷四个步骤意义:1.开创了照一个版本原样复制的图书生产技术;宣告人类的文化知识传播活动进入了印刷新时代;2.极大地加快了图书的生产速度;促进了中国出版业的发展与传播;3.促进了世界出版业的发展..四、五代雕印儒经的意义有哪些1它开创了经书采用印刷之先河;2印刷术由民间进入官府;3国子监刻书是政府刻书的主体;4标志着图书形式的主流开始由写本时期进入印本时期..第六章思考题名词解释:崇文总目:宋代的官修书目;着录经籍共3445部;30669卷;是北宋最大的目录书..仁宗景间1034~1037;王尧臣、张观、欧阳修诸人奉诏整理编撰;其中每类图书皆有叙录;每种书皆有解题;是中国较早的解题书目..仁宗赐名崇文总目..神宗以崇文院为秘书省;又命访遗书增补入总目;徽宗时更名为秘书总目..宋初四大书:指同时编纂的百科类图书太平御览、小说类图书太平广记、文学类图书文苑英华及稍后的史学类书册府元龟..官刻:政府刻书的统称..可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大系统;中央以国子监刻书为多;地方上主要是公使库本..“监本”:继五代之后;宋朝政府刻书仍主要由国子监负责承担;其所刻书;世称“监本”..公使库本:公使库为地方负责招待往来官员的机构;经费有余;多用于刻书;所刻书有时注明为公使库刻印;因而得名..家刻:亦称私刻、家塾刻本;是指私人出资刻印图书..坊刻:指书商刻印之书..刻书坊肆的刻书以售卖营利为目的..所刻多为民间实用书;还冒险刻禁起源最早;唐代即十分兴盛;宋代更为普遍..“三通”:唐代杜佑的通典、南宋郑樵的通志、元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合称“三通”二、司马光资治通鉴在编辑方法上有何创新1、编纂方法:先作丛目;次作长编;最后定稿..2、编纂体例上有两点创新:其一;另编目录30卷;年经国纬;略举事目;并注明某事在某年;某年在某卷;便于检索;其二;撰着通鉴考异30卷;辨历史记载的真伪..3、编纂了枝属辅助之作..三、简述宋代三大刻书系统的特点..三大刻书系统:官刻、家刻、坊刻官刻特点:1政府重视;皇帝参与;把出版作为教化及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2宗旨明确;内容集中;多为经史御纂之书;3人才荟萃;管理严格;刊本质量有保证;4财力雄厚;不惜工本;纸墨装帧属上乘;5地位显赫;带动全国出版业..家刻特点:1选择优秀底本;2精审校勘;3请名家手写上版;4请名工巧匠刻版印书;5刻书不为牟利..坊刻特点:1编、刻、印、售合一;2经营自主灵活;行销各地;3扩大稿源;不顾版权;4广告书目;注意宣传;5旨在牟利;不择手段..四、简述元代刻书事业的发展及刻本特点..1.官刻书1中央政府刻书中央政府刻书有兴文署;艺文监的广成局;太史院的印历局;以及太医院的广惠局或医学提举司等..中央官刻以兴文署刻本为最着名..2地方政府刻书地方政府刻书主要是以各路儒学刻书和书院刻书为最着名..2. 私刻书元代私家刻书;质量较高的为数不少;有的甚至超过宋版..3. 坊肆刻书元代的坊刻书比官刻、家刻本数量多、规模更大;流传比较广远..刻本特点:1、内容上;正经正史、文人别集之外;供市民阶层阅读的医书、类书较宋代更多;还出现了小说、元杂居刻本等;2、字体上;有三个是宋代及明清时期所少见的:一是刻书字体多用赵孟頫体字;二是元版书中无讳字;即不避讳;三是书中多用简体字或俗字..3、版式上;版心多为黑口;双鱼尾..早期沿习宋本;字大行疏;多左右双边..中期行格趋密;多四周双边..第七章思考题名词解释:永乐大典:明代官修的大型综合性类书..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类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全书计22877卷;11095册;3.7亿字;历时4年完成..主编为解缙、姚广孝等..全书按韵纂辑;篇幅大;搜罗广;缮写工整;装潢精湛;为当时世界上罕见的珍品..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时期“文字狱”背景下编纂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着录书籍三千多种;七万多卷;装成三万多册..以纪昀、陆锡熊、孙士毅为总纂官;陆费墀为总校官;整个团队四千多人;历经14年完成..经厂本:明代中央内府刻书由司礼监掌管;司礼监的附属机构经常刻印的书即经厂本..内容大部分是以明朝皇帝名义编着的有关政教礼制的书..特点为版框宽大、行疏字大;赵体为主;刻有句读..纸墨雕印质量高..但由于校勘不够精审;不受读书人重视..藩刻本:又称藩府本;是明代诸王藩府刊刻的图书;也是明代地方官刻中质量最好的刻本..藩刻本多由当时一些有名的学者负责具体的校刻工作;加之资金充足;刻工和纸墨都比较精良..“饾dòu版”:也称为彩色雕版印刷..将彩色画稿按不同颜色分别钩摹下来;每色刻成一块小木版;然后逐色由浅入深依次套印..因其形似“饾饤”而得名..清代中期以后;称为木板水印..“拱花”:明末兴起的一种不着墨的刻版印刷方法..用凸凹两版嵌合;使版面拱起花纹;以凸出的线条来表现花纹;衬托画中的行云流水﹑花卉虫鱼;使画面更富立体感..与现代印刷术中的凹凸印刷相似..殿本:清代武英殿官刻本的简称..内容以钦定书最多;刻书范围广;种类多..刻工精整;印刷优良..墨海书馆:1843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等在上海创建的专门的翻译出版机构;是中国境内第一家近代印刷所..也是上海最早采用西式汉文铅印活字印刷术的印刷机构..一、你认为应如何评价四库全书的编纂1优点:考证校勘;厘清版本源流;使文献典籍得到保存和流传..2局限:①排斥了许多与统治阶级思想不合的着作;②收入四库全书的图书中;有不少删节或增改;使许多书已经失去了原书面貌;③收进一些清代统治阶级的御制诗文集和一些对统治者歌功颂德的着作..。
中国编辑出版史肖东发课后题

中国编辑出版史肖东发课后题中国编辑出版史是一部揭示中国出版业发展历程的专著,由肖东所著。
这本书详述了中国编辑出版从传统手工印刷时代到现代数字出版时代的演变过程。
肖东发表了一系列课后题来帮助读者巩固对中国编辑出版史的理解。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编辑出版史和肖东发出的一些课后题。
第一章:传统手工印刷时代在第一章中,肖东详述了中国编辑出版业在传统手工印刷时代的起源和发展。
这个时期,书籍的印刷和出版主要依赖于人工操作。
由于技术和技能的限制,书籍的生产速度较慢,品质也较为一般。
然而,手工印刷时代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课后题:1. 传统手工印刷时代对中国文化传承的贡献是什么?第二章:活字印刷的兴起随着活字印刷技术的引入,中国编辑出版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活字印刷技术的使用使得书籍的生产速度大大提高,印刷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这个时期,一些著名的出版社和印刷机构得以兴起,书籍的流通范围也大大扩展。
课后题:1. 活字印刷技术对于中国编辑出版业的发展有哪些重要影响?第三章:现代印刷技术的引入现代印刷技术的引入标志着中国编辑出版业的进入现代化阶段。
蒸汽动力印刷机的发明和引进极大地提升了印刷速度和效率。
印刷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编辑出版业的蓬勃发展,不仅缩短了印刷周期,还带来了更多创新和多样化的印刷产品。
课后题:1. 现代印刷技术对中国编辑出版业的改变有哪些?第四章:数字出版时代的到来数字出版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中国编辑出版业迈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随着互联网和电子设备的普及,数字化阅读逐渐成为主流。
数字出版技术的应用使得图书的制作、发布和销售更加高效和便捷。
然而,数字出版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课后题:1. 数字出版技术对中国编辑出版业产生了哪些影响?同时,它又带来了哪些新的问题?通过回答这些课后题,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发展脉络以及不同时期的特点。
同时,这些问题也为读者提供了思考和讨论的机会,加深了对中国编辑出版史的理解与思考。
编辑出版史复习

【重点】出版委员会p31.成立背景、领导人2.主要工作【重点】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版事业采取的重要措施p14(一)新华书店的统一 p14(二)出版发行印刷实行专业化分工(编印发)p15(三)对私营出版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p17(四)加大建设国营出版社的力度p19(五)“一五”计划 15年远景规划p26(六)处理反动的、淫秽的、荒诞的图书p32(七)重视提高出版物的质量p201、重视书评工作的开展 p342、重视图书校对工作 [三审三校制度五审五校制度(一校样,二校样,清样)]3、为提高出版物的质量而奋斗4、建立“三审制”(一稿二稿清样)【重点】出版事业在曲折的道路上前进(1957.1—1966.4)p53/54第一节: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中的出版事业1957.4.27《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 P54—P58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第二节:“大跃进”运动期间的出版工作一、出版界的“大跃进”运动从上海开始迅速推向全国 P601957.5 反浪费反保守1958 “双反”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倡议书1958.3.10全国出版工作跃进会议“学先进、赶先进、比先进”二、出版数量大幅上升,出版质量大幅下降(一)追求数量指标(多、快)(二)图书质量低劣 1、滥编书籍 2、出版技术问题多 3、图书装帧质量差(三)滥出丛书三、发行部门“放卫星”“夺冠军”,大搞群众运动(一)积压(二)强行摊派(三)四处建书店四、中共中央对书籍出版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一)制定每年度出版指标(二)制定正确的选题策划(三)加强图书组织、审稿工作(四)提高员工的知识业务水平(五)各出版社之间发挥共产主义精神,共同合作第三节:出版事业的全面调整一、整顿、精简中央一级出版社和刊物(一)合并出版社:把相同性质出版部门并为一家,由精干人员领导(二)严格执行书稿三审制(三)《关于中央一级机关精简刊物工作的报告》二、检查和处理内容有错误的图书有错误的图书做停售处理三、压缩和控制报刊书籍用纸(一)调整新闻出版用纸供应计划(二)一般图书用灰黑色纸印制(三)保证教科书、马列经典、毛泽东著作的图书用纸量四、缓和图书供应紧张状况七项措施:改进图书分配,加强计划发行,重印急需图书,挖掘存书潜力,收购旧书再售,开展租书业务,改善服务态度五、对历年出版的图书进行重点清理分四类清理:1、马恩列、斯大林、毛著作,党、国重要文件2、质量好,内容重要,有好评的书3、内容基本上好,有局部缺点但材料丰富的书4、内容错误,停售的书六、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订制改进出版工作的条例【重点】第四节:文化思想领域的错误批判p76文化思想领域“左倾”错误的发展对出版工作的影响1962年八届十中全会“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导火线:刘志丹第五节:1957年—1966年4月出版工作的主要成就一、图书出版(一)各类图书出版成绩显著1.马列毛著作2、文学著作《星火燎原》丛书《红旗飘飘》3古籍整理《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4、学术论著5辞书出版《辞海》中华书局《辞源》商务印书馆(二)中小学教材的分、合阶段第一阶段:分教科书地方化第二阶段:合教科书集中编制(12年制)(三)高等教育、材出版取得硕果二、出版教育与出版科研(一)出版教育与培训1、高等教育: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出版专业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文化学院2、员工培训(二)出版科研1949-1957翻译苏联图书 1958-1966自主科研工作第三章:“文革”时期的出版事业【重点】“文革”发动的导火索p100导火索:对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批判(1965)标志:1966.5.16 《五一六通知》《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十六条》【重点】出版系统的“文化大革命”一、“文化大革命”对出版事业的摧残(一)出版界成为被“彻底批判”的“五界”之一(二)出版机构遭到破坏,编辑人员遭批斗下放 1966—1970(三)图书品种、数量锐减(四)大量图书被封存、销毁二、极左思潮下图书出版业的畸形发展(一)配合政治运动的图书大量出版1、毛泽东著作数量剧增(毛泽东著作、语录、画像)2、样板戏图书大量出版(二)批林批孔运动中的出版工作(三)评法批儒图书泛滥《论尊儒反法》(四)评水浒批宋江大量出版各种版本的水浒传三、文化大革命时期图书发行工作(一)破坏1、新华书店的破坏2、超量发行毛泽东著作(二)恢复1、业务恢复(新华书店统计工作)2、包扎机械化四、出版革命力量与极左思潮的斗争(一)周恩来纠正极左思潮,恢复出版工作的重要措施1、开始关注出版工作的恢复《新华字典》的修订出版2、1971年召开“全国出版工作座谈”(1)不要割断历史(2)“否定一切”就是极左思潮(3)封存图书就是搞思想垄断(4)多出书,广开言路3、宣传毛泽东思想要讲究时效4、从推动《新华字典》的修订到批准中外语文词典十年出版规划邓小平三项指示为纲理论指示,反修防修;保证人民安定团结;发展好国民经济十六字方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编辑出版史复习

复习题:1.我国文字产生于何时?经经过哪几个阶段?如何分析仓颉造字的传说?答:结绳记事——契刻——图画——文字四个阶段。
我们既不能将仓颉造字当做史实,也不能将它当做迷信简单地完全摒弃,而是应该把它看做对现实事物所作的非现实的反映。
这反映了人民对发明文字的祖先的无限敬仰和钦佩,也表达了对文字产生及其价值的高度评价。
把发明文字的功劳归于仓颉,并不是说在他们之前没有这些活动和成果,而是后人将祖先的创造力人格化,赋予一身,这些传说才如此神奇动人,流传不断。
6. 为什么说编辑活动在殷周时期就已经产生?原始的文献编辑管理工作包括哪些内容?答:因为在殷周时期已有成熟的甲骨文。
1材料加工:通过加工龟甲和兽骨,以专门的工艺使之成为专门进贡给商王做占卜用的材料。
2辩词成册:卜辞如果一块甲骨容纳不下,就可以刻在若干块甲骨上,穿上编绳后连成册。
3集中典藏:甲骨有固定的收藏处所,不仅十分集中而且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收藏,专为王室服务。
4分类管理:a甲骨与其他文献严格分开。
b甲骨的埋藏有四类情况:储存,埋藏,散佚及废弃。
c刻辞甲骨与备用甲骨区分,龟甲与兽骨区分,备用甲骨以原料和成品区分。
d龟甲兽骨以时代为序,同一时刻的甲骨存放比较集中。
e成套甲骨集中储存。
f记事刻辞所用文字非常简练。
5行文格式:甲骨文具备较为固定的行文格式(由上而下,由右至左),有原始的一套“编辑规范”。
6反复使用:a反复使用历书。
b频繁省视验证。
C查阅参考引用。
名词解释:甲骨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殷墟甲骨:甲骨文这种文字记录最早发现于商代后期盘庚迁都至殷的废墟遗址。
周原甲骨:1977年陕西岐山凤雏(亦称周原)出土,直接记载了周初王室最高统治阶级的活动青铜器铭文:刻铸在钟鼎等青铜上的文字。
利簋:(簋,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圆口,两耳)青铜器,记载了武王克商,腹内有铭文四行,32字,是迄今为止所见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毛公鼎:毛公鼎铭文长达497字,为现在所发现的铭文最长的一件古代青铜器。
中国编辑出版学笔记整理

中国编辑出版学笔记整理填空题(10个)名词解释(5个)简答题(4个)论述题(2个)第一章古代出版(上):竹木简牍时代第一节文字的产生及图书的起源一、文字的产生“有声无言”“有言无文”传说:1)神农结绳记事说2)庖牺氏(伏羲)八卦造字说3)仓颉象形造字说1、结绳记事2、契刻记事3、图画记事4、陶器刻符5、甲骨文字二、图书的起源(1)始于带刻划符号的陶器(2)始于“河图洛书”《易经》:“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3)始于《三坟》、《五典》、《八索》、《九丘》(4)始于甲骨、青铜、石头的书(5)始于简册书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图书的构成要件:知识信息;著作方式;文字;物质载体;文字制作技术;装订形式三、早期的文字记载载体1、甲骨和甲骨文2、青铜器和铭文3、石刻文字4、竹木简牍(简策)——制作过程:1)截制竹简2)杀青3)零简编连成册4)缮写正文5)收尾工作:切边、卷起、加帙5、帛书用于书写的丝织品统称,有素、绢、纨、缯、缣之分。
第二节上古至西汉的图书出版业一、古代“编著合一”现象1、编辑活动的起源1)起源于殷商许慎《说文解字》:“唯殷先人,有典有册”。
2)起源与春秋孔子“作春秋”、“删诗经”,而且主张“述而不作”。
3)源于五代至北宋时期雕版印刷普及兴盛于北宋2、“编著合一”古代编辑活动的一大特色,指作者既是著作者又是编辑加工者。
二、先秦的图书出版业1、史官制度与史书编纂1)起源于夏代《吕氏春秋·先识篇》:“夏桀荒淫无道,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进行劝谏,无效,即弃而奔商”。
2)秦汉以后史官制度改革:职能分化,出现注史官和史馆史官。
3)史官记事制度的发达,使先秦出现了一批由史官编录的历史文献,世族谱系和官方大事记。
如《尚书》2、私学兴起与子书的编纂1)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统于王官”——私学兴起2)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墨翟)、道家(李耳、尹文子、庄子)、法家(商鞅、韩非子)、名家(公孙龙、惠施)、阴阳家(邹衍)、兵家(孙武、孙膑)等。
中国编辑出版史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1 印刷术: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原稿图文进行复制的技术。
2 出版:是指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将著作制成各种形式的出版物,并使之进入流通领域,以保存和传播人类知识和社会专业化活动,包括排版、印刷、装帧和发售等环节。
活韵目编排,主要供寻检查考的图书品种。
9 总集:指汇集二人以上作品编纂而成的出版物,可分为全集与选集两种。
10 别集:总汇一个人多篇作品的著作。
11 韵书:是一种按照声、韵、调三者关系来编次汉字的字书,在编纂上以分韵编排为特点,以审音辨调为目的。
12 图书:以记录和传播知识为目的,用文字、图画或其他符号,手写或印刷于纸或其他载体之上,并且有一定篇幅的出版物。
秦王朝:书同文,禁私学。
《说文解字》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字典。
东汉、许慎《周髀算经》是现存最古的天文学著作。
《方言》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方言字典。
《文心雕龙》使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评论专著。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农书。
《脉经》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西晋、王叔和《水经》是我国第一部技术河道水系的专著。
②魏晋到唐代盛行纸写本,主要为卷轴制度,有卷轴装(东汉—宋初)、旋风装(产生于唐代)、经折装(始于佛家经书);③宋代到近代为册页制度,有蝴蝶装(宋代流行)、包背装(元明时期流行),以印本书为主。
2 秘书监的发展、设立、兴盛答:①秘书监始设于东汉。
当时的秘书监主要为藏书功能,东汉宫中建有多出藏书之处,其中兰台、东观既是藏书之室,又为著述之所。
监。
、史馆、著作局等种多文化编纂机构的职能。
3 政府图书编校机构有哪些?答①汉高祖刘邦定都长安后,丞相萧何在未央宫建立石渠阁、天禄阁、麒麟阁,作为皇家藏书和图书编校场所。
②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后,在宫中建造并确立兰台、东观、仁寿阁、石室、宣明殿藏书及校书之所。
③汉桓帝延熹二年,东汉政府创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主持图书编校的政府专门机构——秘书监。
②刘氏父子编纂整理活动的意义和影响是我国文化史上首次对先秦以来流传的文化典籍所进行的大规模整理,编校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思考题1、试析甲骨文的内容和价值(图书的起源)内容:少数为记事刻辞,多数为殷商王室的占卜记录。
价值:1) 可真实地了解殷商社会的方方面面;2) 可与古文献和其他文物资料相比较印证考证历史;3) 保存许多珍贵的科学和艺术资料、历法气象、图书音乐等;4) 与金文、篆字、隶书一脉相承,可检视汉字的演变发展规律;5) 早期图书在竹木简牍无存的情况下,可了解原始编辑活动。
2、为什么说殷商、西周时期的史官是早期编辑活动的开创者和推动者从商周时期史官的职守来看1) 商朝史官负有记录先公先王世系和商王行事、言论及国家大事的职责;2) 史官典藏朝廷的文献档案;3) 周初外史有“掌达书名于四方”之责。
从史官文化的特点来看1) 学在王宫,贫民百姓没有文化;2) 职在史官,史官之外的官吏无权记录;3) 记载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国家大事的方方面面;4) 史官记录的目的是档案保存和向执政者提供国情咨询。
殷商时期史官的活动完成了我国早期图书文献的积累、编次和纂集,形成了我国早期编辑活动中最早的编辑体式——编年体,外史“掌达书名于四方”的职责已涉及传播和出版问题。
(这一段是早期编辑出版活动的意义)综上所述,商周时期的史官是我国早期编辑活动的开创者和推动者。
第二章思考题一、孔子编订六经的思想与原则1、广泛搜集材料,去除重复● 搜集诗3000余首,最后编定为305篇的《诗经》•删掉重复篇目,按乐曲的正确音调进行篇章上的调整2、述而不作对待古代文化只是阐述而不进行创作,旨在传述历史的时候做到实事求是、尊重事实,不去篡改、歪曲历史事实。
3、无征不信、多闻阙疑•没有经过验证的证据,决不轻率下笔•对阙文切忌独断妄改4、排除虚妄强调实事求是。
在编辑过程中,孔子对于没有见过的超自然现象和他自己无从探究无法理解的事物,从不提及。
二、试论述先秦古籍概貌及其编辑特点先秦图书文献的编辑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主要成果:儒家六经、历史书籍、诸子著述。
出现许多新创的编辑体例:编年体、国别体、纪事本末体、谱录,以及语录体、专题、汇编等。
一、编年体编年体例早在殷商时期就出现,但当时史官缺乏时间意识。
孔子编次春秋,首次严格将史事发生的时间按年月日排列开来,开创了以注意时间的准确性和连贯性为特色的编年体史书编纂体例。
《春秋》《左传》《竹书纪年》(以时间为中心)二、国别体(《国语》《战国策》)从“语”和“策”字来看,都是以记言为主兼以记事的史书,采用以国别为纲的编辑体例编辑成书,是为其记载各国诸侯言行的著述内容所规定的。
()三、纪事本末体(《铎氏微》《虞氏春秋》)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
读史者先秦各诸侯国的编年史时,一时难以从多国编年史中观览始末,因此楚大夫铎椒就将分书于《春秋》中的有关史事的记载分类采录出来,使其首尾完整,得见成败,便观始末。
运用抄书改编的方法,按新的利用或阅读要求对史料进行重新组合排列。
(以事件为中心)四、语录体(《论语》《孟子》《管子》《韩非子》)是一种以问答之语为主要内容,采用摘字名篇的标题方式而无严格的篇章结构的图书编辑体例。
五、法规性书籍李悝《法经》内容全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法典。
三、《吕氏春秋》的编辑目的及编辑特点目的:战国末期吕不韦利用门客有组织、有计划集体编纂的一部政治书。
编纂目的在于为秦帝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参考编辑特点1、具有战国末期各派学说资料汇编的性质。
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家等,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收并蓄,所以《汉书·艺文志》把它列为杂家类。
2、内容庞杂,但体例严谨,系统整齐。
共分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六卷;每览各有8篇,每论各有6篇,每纪各有5篇,合计160篇,20余万字。
3、成功地使用两级分目法(览、论、纪与篇)将160篇文章编成一部完整的书籍,标志着书籍编辑正逐渐走向成熟。
第三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1个):《史籀篇》:《史籀篇》是见于著录最早的一部字书,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
原书四字一句,编成韵语,是教学童识字的课本,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
《汉书·艺文志》和《说文解字·叙》都认为是周宣王太史籀所作。
近人王国维则认为“籀”是诵读之意。
《史籀篇》出现的文字被称为“籀文”,又称大篆。
焚书坑儒:秦始皇三十四年,儒人淳于越反对秦朝“郡县制”,主张师承古法,分封诸侯。
丞相李斯严词抨击,提出焚书之议。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国以外的各国史记,以及民间所藏《诗》《书》和诸子百家之书。
禁止谈论《诗》《书》,禁止私学和以古非今。
咸阳两术士暗地里诽谤秦始皇并逃亡,秦始皇大怒,把犯禁者儒生四百六十余人全部坑杀。
两件事合为“焚书坑儒”。
天禄阁:是西汉宫中藏书和整理校勘图书之所,主要存放国家文史档案和重要图书典籍,西汉著名学者杨雄、刘向、刘歆都曾在天禄阁中从事过校书活动。
石渠阁:汉代诸儒讨论经学的场所,所存图书以儒家典籍为主。
阁藏档案和图书十分丰富,宣帝时著名学者韦玄成、梁丘贺等曾于此论定五经,编修史书,故石渠阁也是当时研究学术和修史的地方。
兰台:东汉政府的档案、典籍库,也是当时名儒著述的地方。
集藏书、校书、写书于一体。
班固、班超等学者曾担任兰台令史,在兰台中从事校书和著述活动,著有《汉书》。
东观:东汉政府最主要的藏书处,主要收藏东汉王朝建立后积聚的图书。
是当时学者校书、读书、著述之所。
秘书监:秘书监是我国古代专门主持图书编校工作的中央机构,始于东汉,南北朝升为秘书省。
隋唐时期,秘书省为执掌国家图书事业的政府机构,主持国家藏书的整理、抄写、校勘和编目。
宋代,秘书省成为有名无实的空头机构,职责完全被三馆取代。
金元时期,再降为秘书监,至明初被取消。
历史长达一千二百余年。
槐市:汉代长安读书人聚会、贸易之市。
因其地多槐而得名。
后借指学宫、学舍。
熹平石经:刻于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
一称“汉石经”。
其字体为一种字体:隶书,故又称“一字石经”。
正始石经:在正始年间(公元240-249年),用先秦古文、秦小篆和隶书三种字体,重刻了一次石经。
这部石经称为“正始石经”、“魏石经” 或“三体石经” 。
三体石经刻有《春秋》《尚书》及部分《左传》,是继东汉熹平石经后建立的第二部石经,在中国书法史和汉字演进史上有重要意义。
开元石经(开成石经):为了使儒家经典规范化,唐代沿用东汉蔡邕刊石碑于太学的办法,将12种儒家经典刻到石碑上,树立在长安的国子监内。
这次刻的石经采用当时流行的楷体字书写。
从大和七年(公元833年)开始动工,于开成二年(公元837年)完成,所以又称“开成石经”二、两汉的文化政策对图书出版事业的影响?1、经学出版物大量出现2、官方对编辑、整理、出版活动都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和准绳3、发展经学教育事业,对出版事业影响甚大4、大一统的文化格局与对外交流的文化政策也对出版事业产生了很大影响三、汉代编辑出版事业的整体特征1、出版历史与两汉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事业的发展紧密相关,但也有其自身相对独立的演进特征2、从事出版活动的主体是政府,民间的图书编撰、出版活动也初步出现,与政府的出版活动互为补益3、出版活动有很强的政治性与学术性,商业性相对比较淡薄4、出版物的商品性逐步凸显,贸易活动开始出现。
5、出版物数量大增,内容得到极大的拓展,形制进一步制度化、系统化6、出版物载体丰富多样,发明改进纸张,在中国乃至世界出版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7、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图书编辑家、出版家、他们撰写、编辑、出版了一大批十分优秀的传世之作四、简述司马迁《史记》的编辑体例、编辑思想和编辑方法编辑体例1、《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
记载了从皇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2、全书一百三十篇,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裁组成。
12、10、8、30、703、《史记》五体有因有创,而创制多于因革4、开创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各种知识的综合撰史方法5、秉笔直书,史实可靠,并有极高的文学价值编辑思想1、具有明确的编辑意图: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表彰六经,尊崇孔子但不拘泥于儒学的教条3、明确提出“发愤著书”并将其付诸实践4、在对史实的考辨上,博综兼览,实事求是,体现出通达和审慎的态度编辑方法1、正式确立了史书的论赞形式2、首创编辑中的“互见之法”3、首创“寓论断于叙事之中”的编辑方法五、论述刘氏父子编校整理活动及贡献?活动:1、组织起中青年结合、包括专家、助手在内的编辑机构,使编校工作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
2、取本参校。
广泛搜集各种不同的版本作为校书依据,剔除重复篇章,已确定全书的基本内容,有疑问的文章作为附录保留在卷末。
采用“本校法”与“对校法”仔细地校对全文,校出脱简,审定语句,厘正文字,编成高质量的定本。
3、编次定名。
确定合适的书名根据逻辑顺序或者时间顺序确定各篇次第4、撰写叙录。
每校完一书,就撰写叙录一篇,对作者生平、全书思想、学术价值和校雠经过作扼要介绍;内容包括:1、定本篇目;2、校定过程(书稿来源、总篇数及校定篇数、文字脱误情况);3、作者事迹及背景材料;4、对篇章、全书的价值评定和真伪评定。
5、杀青定稿,缮写上素。
6、分类编目。
将典籍进行分类编目,对各类学术源流加以考证,并给每本书作简明的提要;•1、刘向将所校诸书的“叙录”从原书抽出,编为《别录》;•《别录》是我国第一部提要目录专著。
•2、刘向死后,刘歆继承父业继续校书。
后刘歆摘取《别录》编成《七略》;•《七略》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综合性图书分类目录,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起来的图书分类体系。
•3、创最早的分类方法——“六分法”。
•按六类编排图书目录。
•东汉班固作《汉书·艺文志》继承了六分的体例。
•贡献1、使儒学著作首次得到系统整理2、奠定古代目录学的基本框架和方法3、开创古代书籍整理定著“新书”之例第四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汲冢书: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汲郡人不凖(zhǔn)盗发了魏襄王墓(安釐lí王冢),得数十车用科斗文写在竹片上的图书,这些图书保存大量极其珍贵的文献资料。
《皇览》:《皇览》是已知最早的类书,由魏文帝曹丕召集王象、刘劭等群儒编纂。
供皇帝阅读,故称为“皇览”。
《皇览》全书40余部、1000余卷。
后散佚,后世虽有一些辑佚本,但所存不多,难以窥其全貌。
《文选》:《昭明文选》又称《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古代诗文选集性总集,由南朝梁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
萧统死后谥“昭明”,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称作《昭明文选》。
《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评论专著,作者为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
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的文学理论专著。
全书分上、下部,各25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