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数学公式大全(1)

中职数学公式大全(1)
中职数学公式大全(1)

中职数学常用公式及常用结论

1.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U x A x C A ∈??,U x C A x A ∈??.

2.德摩根公式

();()U U U U U U C A B C A C B C A B C A C B ==I U U I .

3.包含关系

A B A A B B =?=I U U U A B C B C A ???? U A C B ?=ΦI U C A B R ?=U

4.集合12

{,,,}n a a a L 的子集个数共有2n 个;真子集有2n –1个;非空子集有2n –1

个;非空的真子集有2n

–2个.

5.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1)一般式

2

()(0)f x ax bx c a =++≠; (2)顶点式

2

()()(0)f x a x h k a =-+≠; (3)零点式

12()()()(0)f x a x x x x a =--≠.

6.闭区间上的二次函数的最值

二次函数)0()(2

≠++=a c bx ax x f 在闭区间[]q p ,上的最值只能在a b

x 2-

=处及区

间的两端点处取得,具体如下:

(1)当a>0时,若

[]q p a b

x ,2∈-

=,则{}min max max ()(()(),()2b f x f f x f p f q a =-=;

[]q p a b

x ,2?-

=,{}max max ()(),()f x f p f q =,{}

min min ()(),()f x f p f q =.

(2)当a<0时,若[]q p a b

x ,2∈-=,则{}min ()min (),()f x f p f q =,若

[]q p a b

x ,2?-=,则{}max ()max (),()f x f p f q =,{}min ()min (),()f x f p f q =.

7.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根分布

8充要条件

(1)充分条件:若p q ?,则p 是q 充分条件.

(2)必要条件:若q p ?,则p 是q 必要条件.

(3)充要条件:若p q ?,且q p ?,则p 是q 充要条件. 注:如果甲是乙的充分条件,则乙是甲的必要条件;反之亦然. 9.函数的单调性

(1)任取 []2121,,,x x b a x x ≠∈那么

[]1212()()()0x x f x f x -->?[]b a x f x x x f x f ,)(0)

()(2

121在?>--上是增函数;

[]1212()()()0x x f x f x --

()(2

121在?<--上是减函数.

(2)设函数)(x f y =在某个区间内可导,如果0)(>'x f ,则)(x f 为增函数;如果

0)(<'x f ,则)(x f 为减函数.

10.如果函数)(u f y =和)(x g u =在其对应的定义域上都是减函数,则复合函数

)]([x g f y =是增函数.

11.奇偶函数的图象特征

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反过来,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那么这个函数是奇函数;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那么这个函数是偶函数.

12.多项式函数

1

10()n n n n P x a x a x a --=+++L 的奇偶性 多项式函数()P x 是奇函数?()P x 的偶次项(即奇数项)的系数全为零. 多项式函数()P x 是偶函数?()P x 的奇次项(即偶数项)的系数全为零. 13.函数()y f x =的图象的对称性

(1)函数()y f x =的图象关于直线x a =对称()()f a x f a x ?+=-

14.两个函数图象的对称性

15.若将函数)(x f y =的图象右移a 、上移b 个单位,得到函数b a x f y +-=)(的图象;

16.几个常见的函数方程 (1)正比例函数()f x cx =,

(2)指数函数()x

f x a =,. (3)对数函数

()log a f x x =,.

(4)幂函数

()f x x α

=, (5)余弦函数()cos f x x =,正弦函数()sin g x x =,

17.分数指数幂

(1)

m n

a =

(0,,a m n N *

>∈,且1n >). (2)

1

m n

m n

a

a -

=

(0,,a m n N *

>∈,且1n >).

18.根式的性质

(1

n a =. (2)当n

a =; 当n

为偶数时,

,0||,0a a a a a ≥?==?

-

(1)

(0,,)r s r s

a a a a r s Q +?=>∈. (2)

()(0,,)r s rs a a a r s Q =>∈. (3)

()(0,0,)r r r ab a b a b r Q =>>∈. 注: 若a >0,p 是一个无理数,则ap 表示一个确定的实数.上述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对于无理数指数幂都适用.

20.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式

log b

a N

b a N =?=(0,1,0)a a N >≠>. 21.对数的换底公式

log log log m a m N

N a =

(0a >,且1a ≠,0m >,且1m ≠, 0N >).

推论 log log m n a a n

b b

m =(0a >,且1a >,,0m n >,且1m ≠,1n ≠, 0N >). 22.对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若a >0,a ≠1,M >0,N >0,则

(1)

log ()log log a a a MN M N =+;

(2)

log log log a a a M M N

N =-; (3)

log log ()n

a a M n M n R =∈. 23. 平均增长率的问题

如果原来产值的基础数为N ,平均增长率为p ,则对于时间x 的总产值y ,有

(1)x y N p =+.

24.数列的同项公式与前n 项的和的关系

11,

1,2n n n s n a s s n -=?=?

-≥?( 数列{}n a 的前n 项的和为12n n s a a a =+++L ).

25.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11(1)()n a a n d dn a d n N =+-=+-∈;

其前n 项和公式为

1()2n n n a a s +=

1(1)

2n n na d

-=+

211()22d n a d n =+-. 26.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1*11()n n

n a a a q q n N q -==

?∈;

其前n 项的和公式为

11

(1)

,11,1n n a q q s q na q ?-≠?

=-??=?

或11

,11,1n n a a q

q q

s na q -?≠?

-=??=?.

27.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22sin cos 1θθ+=,tan θ=θθ

cos sin ,tan 1cot θθ?=.

28.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

21

2(1)sin ,sin()2(1)s ,

n

n n co απαα-?

-?+=??-?

2

12(1)s ,s()2(1)sin ,

n

n co n co απαα+?

-?+=??-?

29.和角与差角公式

sin()sin cos cos sin αβαβαβ±=±;

cos()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m ;

tan tan tan()1tan tan αβ

αβαβ±±=

m .

22sin()sin()sin sin αβαβαβ+-=-(平方正弦公式); 22cos()cos()cos sin αβαβαβ+-=-.

sin cos a b αα+

=

)α?+(辅助角?所在象限由点(,)a b 的象限决

定,

tan b

a ?=

). 30.二倍角公式

sin 2sin cos ααα=.

2222cos 2cos sin 2cos 112sin ααααα=-=-=-.

22tan tan 21tan α

αα=

-.

31.三角函数的周期公式

函数sin()y x ω?=+, x ∈R(A,ω,?为常数,且A ≠0,ω>0)的周期2T π

ω=

.

32.正弦定理

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 ===.

33.余弦定理

2222cos a b c bc A =+-; 2222cos b c a ca B =+-; 2222cos c a b ab C =+-.

34.面积定理

(1)

111

222a b c S ah bh ch =

==(a b c h h h 、、分别表示a 、b 、c 边上的高). (2)

111

sin sin sin 222S ab C bc A ca B

===. 35.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在△ABC 中,有()A B C C A B ππ++=?=-+

222C A B π+?

=-222()C A B π?=-+.

36.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如果e1、e 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有且只有一对实数λ1、λ2,使得a=λ1e1+λ2e2.

不共线的向量e1、e2叫做表示这一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底. 37.向量平行的坐标表示 设a=11(,)x y ,b=22(,)

x y ,且b ≠0,则a//b(b ≠0)

12210x y x y ?-=.

38. a 与b 的数量积(或内积) a ·b=|a||b|cos θ.

39.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1)设a=

11(,)x y ,b=22(,)x y ,则a+b=1212(,)x x y y ++. (2)设a=11(,)x y ,b=22(,)x y ,则a-b=1

212(,)x x y y --.

(3)设A

11(,)x y ,B

22(,)x y ,则

2121(,)

AB OB OA x x y y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

(4)设a=(,),x y R λ∈,则λa=(,)x y λλ.

(5)设a=11(,)

x y ,b=2

2(,)x y ,则a ·b=1212x x y y +.

40.两向量的夹角公式

cos θ=

(a=

11(,)x y ,b=22(,)x y ).

41.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AB u u u

r = (A 11(,)x y ,B 22(,)x y ).

42.向量的平行与垂直 设a=

11(,)x y ,b=22(,)x y ,且b ≠0,则

A||b ?b=λa

12210x y x y ?-=.

a ⊥b(a ≠0)?a ·b=0

12120x x y y ?+=. 43.一元二次不等式

20(0)ax bx c ++><或2(0,40)a b ac ≠?=->,如果a 与2ax bx c ++同号,则其解集在两根之外;如果a 与2ax bx c ++异号,则其解集在两根之

间.简言之:同号两根之外,异号两根之间.

121212()()0()x x x x x x x x x <?--><或.

44.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当a> 0时,有

2

2x a x a a x a

22x a x a x a

>?>?>或x a <-.

45.指数不等式与对数不等式

(1)当1a >时,

()()()()f x g x a a f x g x >?>;

()0log ()log ()()0

()()a a f x f x g x g x f x g x >??

>?>??>?

.

(2)当01a <<时,

()()()()f x g x a a f x g x >?<;

()0log ()log ()()0

()()a a f x f x g x g x f x g x >??

>?>??

46.斜率公式

21

21y y k x x -=

-(111(,)P x y 、222(,)P x y ).

47直线的五种方程 (1)点斜式

11()y y k x x -=- (直线l 过点111(,)P x y ,且斜率为k ).

(2)斜截式 y kx b =+(b 为直线l 在y 轴上的截距).

(3)两点式 11

2121y y x x y y x x --=

--(12y y ≠)(111(,)P x y 、222(,)P x y (12x x ≠)). (4)截距式 1x y a b +=(a b 、分别为直线的横、纵截距,0a b ≠、)

(5)一般式 0Ax By C ++=(其中A 、B 不同时为0).

48.两条直线的平行和垂直 (1)若111:l y k x b =+,222:l y k x b =+

①121212||,l l k k b b ?=≠; ②

12121l l k k ⊥?=-.

(2)若

1111:0l A x B y C ++=,2222:0l A x B y C ++=,且A1、A2、B1、B2都不为零,

111

12222||A B C

l l A B C ?=≠;

②1

212120l l A A B B ⊥?+=;

49.四种常用直线系方程

(1)定点直线系方程:经过定点

000(,)P x y 的直线系方程为00()y y k x x -=-(除直线0x x =),

(3)平行直线系方程:直线y kx b =+中当斜率k 一定而b 变动时,表示平行直线系方程.与直线0Ax By C ++=平行的直线系方程是0Ax By λ++=(0λ≠),λ是参变量.

(4)垂直直线系方程:与直线0Ax By C ++= (A ≠0,B ≠0)垂直的直线系方程是

0Bx Ay λ-+=,λ是参变量.

50.点到直线的距离

d =

(点

00(,)P x y ,直线l :0Ax By C ++=).

51. 圆的2种方程

(1)圆的标准方程 222

()()x a y b r -+-=. (2)圆的一般方程

220x y Dx Ey F ++++=(224D E F +->0). 52.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00(,)P x y 与圆2

22)()(r b y a x =-+-的位置关系有三种

d =

d r >?点P 在圆外;d r =?点P 在圆上;d r

53.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直线0=++C By Ax 与圆2

22)()(r b y a x =-+-的位置关系有三种: 0相离r d ;

0=???=相切r d ; 0>???<相交r d .

其中

2

2B A C Bb Aa d +++=

.

②过圆外一点的切线方程可设为

00()y y k x x -=-,再利用相切条件求k ,这时必

有两条切线,注意不要漏掉平行于y 轴的切线.

③斜率为k 的切线方程可设为y kx b =+,再利用相切条件求b ,必有两条切线.

(2)已知圆222x y r +=.

①过圆上的000(,)P x y 点的切线方程为20

0x x y y r +=; 54.双曲线的方程与渐近线方程的关系

(1)若双曲线方程为12

222=-b y a x ?渐近线方程:22220x y a b -=?x a b

y ±=. (2)若渐近线方程为

x a b

y ±=?0=±b y a x ?双曲线可设为λ=-222

2b y a x . (3)若双曲线与122

22=-b y a x 有公共渐近线,可设为λ=-222

2b y a x (0>λ,焦点在x 轴

上,0<λ,焦点在y 轴上).

55.二次函数2

2

24()24b ac b y ax bx c a x a a -=++=++

(0)a ≠的图象是抛物线:(1)顶

点坐标为2

4(,)

24b ac b a

a --; 56.抛物线的内外部

(1)点

00(,)P x y 在抛物线2

2(0)y px p => (2)点00(,)P x y 在抛物线22(0)y px p =->的内部22(0)y px p ?<->.

00(,)P x y 在抛物线22(0)y px p =->的外部22(0)y px p ?>->.

(3)点

00(,)P x y 在抛物线22(0)x py p =>的内部2

2(0)x py p ?<>. 点00(,)P x y 在抛物线22(0)x py p =>的外部

22(0)x py p ?>>. 晖

(4)点00(,)P x y 在抛物线22(0)x py p =>的内部

2

2(0)x py p ?<>.点00(,)P x y 在抛物线22(0)x py p =->的外部

2

2(0)x py p ?>->.57.

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的弦长公式

AB =

AB =A ),(),,(2211y x B y x ,由方程?

??=+=0)y ,x (F b

kx y 消去y 得到02

=++c bx ax ,0?>,α为直线AB 的倾斜角,k 为直线的斜率).

58.证明直线与直线的平行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判定共面二直线无交点;

(2)转化为二直线同与第三条直线平行;(3)转化为线面平行;(4)转化为线面垂直;(5)转化为面面平行.

59.证明直线与平面的平行的思考途径(1)转化为直线与平面无公共点;(2)转化为线线平行;(3)转化为面面平行.

60.证明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思考途径(1)转化为判定二平面无公共点;(2)转化为线面平行;(3)转化为线面垂直.

61.证明直线与直线的垂直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相交垂直;(2)转化为线面垂直;

(3)转化为线与另一线的射影垂直;(4)转化为线与形成射影的斜线垂直.62.证明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该直线与平面内任一直线垂直;(2)转化为该直线与平面内相交二直线垂直;(3)转化为该直线与平面的一条垂线平行;(4)转化为该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行平面;(5)转化为该直线与两个垂直平面的交线垂直.63.证明平面与平面的垂直的思考途径(1)转化为判断二面角是直二面角;(2)转化为线面垂直.向向量)

64.直线AB 与平面所成角65.二面角l αβ--的平面角66.三余弦定理

设AC 是α内的任一条直线,且BC ⊥AC ,垂足为C ,又设AO 与AB 所成的角为1θ,

AB 与AC 所成的角为2θ

,AO 与AC 所成的角为θ.则

12cos cos cos θθθ=.

.

67.点B 到平面α的距离

68.分类计数原理(加法原理)

12n N m m m =+++L .

69.分步计数原理(乘法原理)

12n N m m m =???L .

70.排列数公式

m n A

=

)1()1(+--m n n n Λ=!!

)(m n n -.(n ,m ∈N*,且m n ≤).

注:规定1!0=. 71.组合数公式

m n C =m n m m A A =m m n n n ???+--ΛΛ21)1()1(=!!!)(m n m n -?(n ∈N*,m N ∈,且m n ≤).

72.组合数的两个性质

(1)m n C =m

n n C - ; (2)

m n C +1-m n C =m n C 1+. 注:规定

10=n C .

(6)n n n r n n n n C C C C C 2210=++++++ΛΛ. (7)14205312-+++=+++n n n n n n n C C C C C C ΛΛ.

73.排列数与组合数的关系

m m n n

A m C =?! .

74.二项式定理

n

n n r r n r n n n n n n n n b C b a C b a C b a C a C b a ++++++=+---ΛΛ222110)( ;

二项展开式的通项公式

r r n r n r b a C T -+=1)210(n r ,,,Λ=.

75.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

()m

P A n =

.

76.互斥事件A ,B 分别发生的概率的和 P(A +B)=P(A)+P(B).

77.n 个互斥事件分别发生的概率的和

P(A1+A2+…+An)=P(A1)+P(A2)+…+P(An). 78.独立事件A ,B 同时发生的概率 P(A ·B)= P(A)·P(B).

79.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某事件恰好发生k 次的概率

()(1).k k n k n n P k C P P -=-

80.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的两个性质 (1)0(1,2,)i P i ≥=L ; (2)

121P P ++=L .

小学数学公式大全(最新最全)

最新小学数学公式大全 公式定义 第一部分:概念 第二部分:定义定理(算术方面) 第三部分:计算公式 第四部分:几何体 第一部分:概念 1,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和不变。 3,乘法交换律: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如:(2+4)×5=2×5+4×5 6,除法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O 除以任何不是O 的数都得O。 简便乘法:被乘数,乘数末尾有O 的乘法,可以先把O 前面的相乘,零不参加运算,有几个零都落下,添在积的末尾。 7,什么叫等式等号左边的数值与等号右边的数值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8,什么叫方程式答: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式。 9,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式答: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一次的等式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式。 学会一元一次方程式的例法及计算。即例出代有χ的算式并计算。 10,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分的数,叫做分数。 11,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12,分数大小的比较: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大,分子小的小。 异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先通分然后再比较;若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13,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14,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为分母。 15,分数除以整数(0 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16,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17,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18,带分数:把假分数写成整数和真分数的形式,叫做带分数。 19,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0 除外),分数的大 小不变。 20,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分数的倒数。 21,甲数除以乙数(0 除外),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 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分数的乘法则:用分子的积做分子,用分母的积做分母。 22,什么叫比:两个数相除就叫做两个数的比。如:2÷5 或3:6 或1/3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 除外),比值不变。 23,什么叫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如3:6=9:18 24,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外项之积等于两内项之积。 25,解比例: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如3:χ=9:18 26,正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的比值(也就是商k)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正比例关

小学四年级数学公式大全(整理).doc

小学四年级数学公式大全 1L=1000mL=1000cm3 1米(m)=100厘米(cm)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同学们: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厘米”通常叫“公分”。(1厘米≈1公分) Δ:a×a=a2a×a×a=a3 500g=1斤1kg=2斤1000g=1kg1吨(t)=1000kg1米=100厘米 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分米=100毫米1里=500米 1公里=1000米1km=1000m1元=10角1角=10分1年=365天(平年)=366天(闰年)1小时(时)=60分钟1天=24小时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乘法的分配律:(a+b)×c=a×b+b×c 乘法的结合律:(a-b)×c=a×c-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 ×b)×c=a×(b×c) 1: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2:1倍数×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 间=速度 4: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7:被减数-减数=差

数差+减数=被减数 8:因子×因子=积积÷一个因子=另一个因子9: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被减数-差=减数商×除数=被除数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1:正方形C:周长S:面积a:边长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S=a×a 2:正方体V:体积a:棱长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 3:长方形 C:周长S:面积a:边长周长=(长+宽)×2 C=2×(a+b)面积=长×宽S=a×b 4:长方体 V:体积S:面积a:长b:宽h: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2)体积=长×宽×高V=a×b×h 5:三角形 S:面积a:底h:高面积=底×高÷2 S=a×h÷2三角形高=面积×2÷底三角形底=面积×2÷高 6:平行四边形 S:面积a:底h:高面积=底×高S=a×h 7:梯形S:面积a:上底b:下底h:高面积=(上底+下底)×高÷2S=(a+b)×h÷2 ▲8:圆形 S:面积C:周长∏d=直径r=半径 (1)周长=直径×∏=2×∏×半径C=∏d=2∏r (2)面积=半径×半径×∏ ▲9:圆柱体

最新中职数学公式大全

中职数学常用公式及常用结论 1.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U x A x C A ∈??,U x C A x A ∈??. 2.德摩根公式 ();()U U U U U U C A B C A C B C A B C A C B ==. 3.包含关系 A B A A B B =?=U U A B C B C A ???? U A C B ?=ΦU C A B R ?= 4.集合12{,,,}n a a a 的子集个数共有2n 个;真子集有2n –1个;非空子集有2n –1 个;非空的真子集有2n –2个. 5.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1)一般式2()(0)f x ax bx c a =++≠; (2)顶点式2()()(0)f x a x h k a =-+≠; (3)零点式12()()()(0)f x a x x x x a =--≠. 6.闭区间上的二次函数的最值 二次函数)0()(2≠++=a c bx ax x f 在闭区间[]q p ,上的最值只能在a b x 2-=处及区间的两端点处取得,具体如下: (1)当a>0时,若[]q p a b x ,2∈-=,则{}m i n m a x m a x ()(),()(),()2b f x f f x f p f q a =-=; []q p a b x ,2?- =,{}max max ()(),()f x f p f q =,{}min min ()(),()f x f p f q =. (2)当a<0时,若[]q p a b x ,2∈-=,则{}m i n ()m i n (),()f x f p f q =,若[]q p a b x ,2?-=,则{}max ()max (),()f x f p f q =,{}min ()min (),()f x f p f q =. 7.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根分布 8充要条件 (1)充分条件:若p q ?,则p 是q 充分条件. (2)必要条件:若q p ?,则p 是q 必要条件. (3)充要条件:若p q ?,且q p ?,则p 是q 充要条件. 注:如果甲是乙的充分条件,则乙是甲的必要条件;反之亦然. 9.函数的单调性 (1)任取 []2121,,,x x b a x x ≠∈那么 []1212()()()0x x f x f x -->? []b a x f x x x f x f ,)(0)()(2 121在?>--上是增函数; []1212()()()0x x f x f x --'x f ,则)(x f 为增函数;如果0)(<'x f ,则)(x f 为减函数.

小学数学公式大全(完整版)

小学数学公式大全整理(完整版) 一、小学数学几何形体周长面积体积计算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C=(a+b)×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4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S=ab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S=a.a= a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的底=面积×2÷高a=2S÷h 三角形的高=面积×2÷底h=2S÷a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平行四边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h=S÷a 平行四边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高a=S÷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梯形的上底=面积×2÷高-下底 梯形的下底=面积×2÷高-上底

梯形的高=面积×2÷(上底+下底)a=2S÷(a+b) 直径=半径×2 d=2r 半径=直径÷2 r= d÷2 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 c=πd =2πr 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公式S= a×h÷2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公式S= a×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公式S= a×b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S= 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公式S=(a+b)h÷2 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公式:V=abh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公式: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公式:V=aaa 圆的周长=直径×π公式:L=πd=2πr 圆的面积=半径×半径×π公式:S=πr2 圆柱的表(侧)面积:圆柱的表(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公式:S=ch=πdh=2πrh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再加上两头的圆的面积。公式:S=ch+2s=ch+2πr2

小学四年级数学公式大全(打印版)

小学四年级数学公式大全(请同学们妥善保管) 1L=1000mL=1000cm3 1米(m)=100厘米(cm)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同学们: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厘米”通常叫“公分”。(1厘米≈1公分) Δ:a×a=a2 a×a×a=a3 500g=1斤1kg=2斤1000g=1kg 1吨(t)=1000kg 1米=100厘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分米=100毫米 1里=500米1公里=1000米1km=1000m 1元=10角1角=10分 1年=365天(平年)=366天(闰年)1小时(时)=60分钟1天=24小时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的分配律:(a+b)× c=a×b+b×c 乘法的结合律:(a-b)× c=a×c-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 ×b)× c=a×(b×c) 1: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2:1倍数×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4: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 8:因子×因子=积积÷一个因子=另一个因子 9: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正方形 C:周长S:面积a:边长 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S=a×a 2:正方体 V:体积a:棱长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 3:长方形 C:周长S:面积a: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S=a×b 4:长方体 V:体积S:面积a:长b:宽h: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中职数学相关公式

第一章 集合 1、集合与元素:如果一个元素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元素a 属于集合A ,记做A a ∈,反之,记做A a ?。 2、集合与集合:如果集合B 的元素都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集合B 是集合A 的子集,记做A B ?或者B A ?,如果集合B 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 ,就说B 是A 的真子集,记做A B ?≠或者B A ≠ ? 3、交集:}|{B x A x x B A ∈∈=且 。例:A={1,2,3,4,5},B={0,2,4,6},则}4,2{=B A 4、并集:}|{B x A x x B A ∈∈=或 。例:A={1,2,3,4,5},B={0,2,4,6},则 }6,5,4,3,2,1,0{=B A 5、补集:全集U ,A 是U 的子集。A 在U 中的补集记做A C U 。}|{A x U x x A C U ?∈=且 例:U={1,2,3,4,5,6,7,8,9},A={2,3,5,6},则}9,8,7,4,1{=A C U 第二章 不等式 b a b x a x >>--,0))((,则b x a x <>或 b a b x a x <>--,0))((,则a x b << c b ax >-||,则c b ax c b ax -<->-或 c b ax <-||,则c b ax c <-<- 第三章 函数 函数的单调性:如果D x f x x 定义域函数)(,21∈,21x x <且,若0)()(21<-x f x f ,则称) (x f 为增函数;若0)()(21>-x f x f ,则称)(x f 为减函数。 函数的奇偶性:若)()(x f x f =-,则函数)(x f 为偶函数 若)()(x f x f -=-,则函数)(x f 为奇函数 一次函数 b kx y += 0,0>>b k ,函数经过一、二、三象限;0,0<>b k ,函数经过一、三、四象限 0,0>

小学数学公式大全(整理版)

小学数学公式大全 几何形体周长、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 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C=(a+b)×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4a 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 c=πd =2πr 圆的直径=半径×2 d=2r 半径=直径÷2 r= d÷2 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S=ab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S=a×a(a= a)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S=π×r2 圆柱的表(侧)面积:圆柱的表(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 公式:S=ch=πdh=2πrh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再加上两头的圆的面积。 公式:S=ch+2s=ch+2πr2 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 公式:V=Sh 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 公式:V=1/3Sh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公式S= a×h÷2 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 体积

单位换算 1公里=1千米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2)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3)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厘米=1000立方毫米(4)1吨=1000千克1千克= 1000克= 1公斤= 2市斤 (5)1公顷=10000平方米1亩=666.666平方米 (6)1升=1立方分米=1000毫升1毫升=1立方厘米 (7)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 (8)1世纪=100年1年=12月平年2月28天, 闰年2月29天平年全年365天, 闰年全年366天 。 大月(31天)有:1\3\5\7\8\10\12月 小月(30天)的有:4\6\9\11月 1日=24小时1时=60分1分=60秒1时=3600 秒数量关系计算 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1倍数×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 数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 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 算术 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和不变。

小学数学公式大全(完整版)

小学数学公式大全整理(完整版) 小学数学几何形体周长面积体积计算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 C=(a+b)X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X 4 C=4a 长方形的面积=长乂宽S=ab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X边长S=a.a= a 三角形的面积=底乂高* 2 S=ah^2 二角形的底=面积X 2—咼a=2S*h 三角形的高二面积X 2一底h=2S一a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乂高S=ah 平行四边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底h=S 一a 平行四边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高a=S 一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X咼* 2 S= (a+ b)h*2 梯形的上底=面积X 2一高-下底 梯形的下底=面积X 2一高-上底

梯形的咼=面积x 2*(上底+下底) a=2S *( a + b ) d *2 圆的周长=圆周率X 直径=圆周率X 半径X 2 c= n d =2 n r 圆的面积=圆周率X 半径X 半径 三角形的面积=底乂高* 2。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X 边长 长方形的面积=长乂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乂高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 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 长方体 的体积=长乂宽X 高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 底面积X 高 公式: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X 棱长X 棱长 公式:V=aaa 圆的周长=直径X n 公式:L =n d = 2 n r 圆的面积=半径X 半径X n 公式:S = n r2 圆柱的表(侧)面积:圆柱的表(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 公式:S=ch=n dh = 2 n rh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再加上两头的 圆的面积。 公式:S=ch+2s=ch+2 n r2 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公式: V=Sh 圆锥的体积=1/3底面X 积高。公式:V=1/3Sh 直径二半径x 2 d=2r 半径二直径*2 r= 公式 S= a X h *2 公式S= a Xa 公式S= a Xb 公式S= a Xh X 咼* 2 公式 S=(a+b)h *2 180 度。 公式:V=abh

小学四年级数学公式大全91794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1 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2 1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1倍数=倍数 几倍数÷倍数=1倍数 3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4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5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 加数+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 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8 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1 正方形 C周长S面积a边长 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 S=a×a 2 正方体 V:体积a:棱长 表面积=棱长×棱长×6 精选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3 长方形 C周长S面积a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4 长方体 V:体积s:面积a:长b: 宽h:高(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 V=abh 5 三角形 s面积a底h高 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2÷底 三角形底=面积×2÷高 6 平行四边形 s面积a底h高 面积=底×高 s=ah 7 梯形 s面积a上底b下底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8 圆形 S面积C周长∏d=直径r=半径 (1)周长=直径×∏=2×∏×半径 C=∏d=2∏r (2)面积=半径×半径×∏ 9 圆柱体 v:体积h:高s;底面积r:底面半径c: 底面周长 (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精选

-中职数学基础知识汇总.doc

职教单招数学总复习 中职数学基础知识汇总 预备知识: 1.完全平方和(差)公式:(a+b)2=a2+2ab+b2 (a-b)2=a2-2ab+b2 2.平方差公式:a2-b2=(a+b)(a-b) 3.立方和(差)公式:a3+b 3=(a+b)(a2-ab+b2) a3-b3=(a-b)(a 2+ab+b2) 第一章集合 1.构成集合的元素必足三要素: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2.集合的三种表示方法:列法、描述法、像法(文氏)。 3.常用数集: N(自然数集)、 Z (整数集)、 Q(有理数集)、 R(数集)、 N +(正整数集) 4.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之的关系: (1)元素与集合是“”与“ ”的关系。 (2)集合与集合是“í” “ ”“=”“/í”的关系。 注:(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做多考Ф是否足意) ( 2)一个集合含有 n 个元素,它的子集有2n个,真子集有 2n-1 个,非空真子集有2n-2 个。 5.集合的基本运算(用描述法表示的集合的运算尽量用画数的方法) (1)A B = { x | x 挝A且x B}:A与B的公共元素成的集合 (2)A B = { x | x 挝A或 x B}:A与B的所有元素成的集合(相同元素只写一次)。 ( 3)C U A:U中元素去掉A中元素剩下的元素成的集合。 注: C U(A B) C U A C U B C U(A B)=C U A C U B 6.会用文氏表示相的集合,会将相的集合画在文氏上。 7. 充分必要条件: p是q的??条件p 是条件, q 是 如果 p q,那么 p 是 q 的充分条件 ;q 是 p 的必要条件 . 如果 p q,那么 p 是 q 的充要条件 第二章不等式1.不等式的基本性:(略) 注:( 1)比两个数的大小一般用比差的方法;另外可以用平方法、倒数法。 (2)不等式两同乘以数要号!! (3)同向的不等式可以相加(不能相减),同正的同向不等式可以相乘。 2.重要的不等式: ( 1)a2b22ab ,当且当 a b ,等号成立。 ( 2)a b ab a b R 2 ( , ) ,当且当 a b ,等号成立。(3) 注:a b (算平均数)ab (几何平均数)2 3.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略) 4.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1)保二次系数正 (2)分解因式(十字相乘法、提取公因式、求根公式法),目的是求根:

小学一至六年级数学公式大全(最新最全)

小学一至六年级数学公式大全 (最新最全) 小学一至六年级数学公式大全(最新最全) 1.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2.1 倍数×倍数=几倍数几倍数÷ 1 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 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4.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

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被减数- 减数=差被减数- 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

8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 正方形C周长S面积a 边长周长=边长× 4 C=4a 面积=边长×边长 S=a×a 2.正方体 V:体积a: 棱长表面积=棱长×棱长× 6 S 表=a× a× 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3.长方形 C周长S面积a 边长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4.长方体V:体积s: 面积a: 长b: 宽h: 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 ×2 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 V=abh 5.三角形s 面积a 底h 高面积=底×高÷ 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 2÷底三角形底=面积× 2÷高

6.平行四边形s 面积a 底h 高面积=底×高s=ah 7.梯形s 面积a 上底b 下底h 高面积=(上底+下底) ×高÷ 2 s=(a+b) ×h÷ 2 8 圆形S面积C周长∏ d=直径r=半径(1) 周长=直径×∏ =2×∏×半径C=∏d=2∏r (2) 面积=半径×半径×∏ 9.圆柱体 v: 体积h: 高s; 底面积r: 底面半径c: 底面周长(1) 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 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 2 (3)体积=底面积×高 (4)体积=侧面积÷ 2×半径 10.圆锥体v: 体积h: 高s; 底面积r: 底面半 径体积=底面积×高÷ 3 11.和差问题的公式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 和+差) ÷2=大数(和- 差)÷2=小数 12.和倍问题和÷ (倍数-1)= 小数小数×倍数 =大数( 或者和- 小数=大数) 13.差倍问题 差÷ (倍数-1)= 小数小数×倍数=大数 (或小数+差=大数) 14.植树问题:

中职数学公式大全(1)

中职数学常用公式及常用结论 1.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U x A x C A ∈??,U x C A x A ∈??. 2.德摩根公式 ();()U U U U U U C A B C A C B C A B C A C B ==I U U I . 3.包含关系 A B A A B B =?=I U U U A B C B C A ???? U A C B ?=ΦI U C A B R ?=U 4.集合12 {,,,}n a a a L 的子集个数共有2n 个;真子集有2n –1个;非空子集有2n –1 个;非空的真子集有2n –2个. 5.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1)一般式 2 ()(0)f x ax bx c a =++≠; (2)顶点式 2 ()()(0)f x a x h k a =-+≠; (3)零点式 12()()()(0)f x a x x x x a =--≠. 6.闭区间上的二次函数的最值 二次函数)0()(2 ≠++=a c bx ax x f 在闭区间[]q p ,上的最值只能在a b x 2- =处及区 间的两端点处取得,具体如下: (1)当a>0时,若 []q p a b x ,2∈- =,则{}min max max ()(()(),()2b f x f f x f p f q a =-=; []q p a b x ,2?- =,{}max max ()(),()f x f p f q =,{} min min ()(),()f x f p f q =. (2)当a<0时,若[]q p a b x ,2∈-=,则{}min ()min (),()f x f p f q =,若 []q p a b x ,2?-=,则{}max ()max (),()f x f p f q =,{}min ()min (),()f x f p f q =. 7.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根分布 8充要条件 (1)充分条件:若p q ?,则p 是q 充分条件. (2)必要条件:若q p ?,则p 是q 必要条件. (3)充要条件:若p q ?,且q p ?,则p 是q 充要条件. 注:如果甲是乙的充分条件,则乙是甲的必要条件;反之亦然. 9.函数的单调性 (1)任取 []2121,,,x x b a x x ≠∈那么 []1212()()()0x x f x f x -->?[]b a x f x x x f x f ,)(0) ()(2 121在?>--上是增函数; []1212()()()0x x f x f x --'x f ,则)(x f 为增函数;如果 0)(<'x f ,则)(x f 为减函数. 晖

小学数学公式大全

小学数学公式大全 1、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C=(a+b)×2 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4a 3、长方形的面积=长×宽S=a 4、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S=a×a 5、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6、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S=ah 7、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8、直径=半径×2 d=2r 半径=直径÷2 r= d÷2 9、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 c=πd =2πr 10、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11、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ab+ac+bc)×2 12、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V =abh 13、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S =6a 14、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 15、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圆的周长×高S=ch

16、圆柱的表面积=上下底面面积+侧面积 17、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18、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3 V=Sh÷3 1、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2、1倍数×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4、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 8、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

(通用版)小学数学公式归纳整理大全

小学数学公式大全 一、小学数学几何形体周长面积体积计算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C=(a+b)×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4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S=ab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S=a.a= a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S=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直径=半径×2 d=2r 半径=直径÷2 r= d÷2 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 c=πd =2πr 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公式S= a×h÷2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公式S= a×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公式S= a×b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S= 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公式S=(a+b)h÷2 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公式:V=abh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公式: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公式:V=aaa 圆的周长=直径×π 公式:L=πd=2πr 圆的面积=半径×半径×π 公式:S=πr2 圆柱的表(侧)面积:圆柱的表(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公式:S=ch=πdh =2πrh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再加上两头的圆的面积。公式:S=ch+2s=ch+2πr2 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公式:V=Sh 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公式:V=1/3Sh

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分数的乘法则:用分子的积做分子,用分母的积做分母。 分数的除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二、单位换算 (1)1公里=1千米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3)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厘米=1000立方毫米 (4)1吨=1000千克1千克= 1000克= 1公斤= 2市斤 (5)1公顷=10000平方米1亩=666.666平方米 (6)1升=1立方分米=1000毫升1毫升=1立方厘米 (7)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 (8)1世纪=100年1年=12月大月(31天)有:1\3\5\7\8\10\12月小月(30天)的有:4\6\9\11月 平年2月28天, 闰年2月29天平年全年365天, 闰年全年366天1日=24小时1时=60分 1分=60秒1时=3600秒 三、数量关系计算公式方面 1、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2、1倍数×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4、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

小学四年级数学公式大全

小学四年级数学公式大全 (请同学们妥善保管)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一些定义、定律、计算公式和法则 一、四则混和运算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在四则混合运算中,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的运 算, 就从左至右依此计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就要先算乘除,后算加 减;如果有括号,就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如果既有小括号, 又有中括号,就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二、乘除法的关系和运算律 乘除法的关系: 一个因子二积啰一个因子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 除数我除数嘀被除数二商>除数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0不能作除数在有余数的除法 里,被除数与商、除数、余数之间的关系: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除数二(被除数-余数)嘀 商二(被除数—余数)T除数 一个整数除以另一个不为0 的整数,商是整数,没有余数,我们就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如:6 + 2=3就是6能被2整除,或者说2能整出6。乘法交换律:两个因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就是乘法交换律。如果用a, b表示两个数,乘法交换律可以表示为:a x b=b x a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乘积不变, 这就叫乘法结合律。如果用a, b, c表示3个数,乘法结合律可以表示为: (a xb) x c=a x (b x c)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两个数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将两个

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律。如果用如果用a,b,c 表示3个数,乘法分配律可以表示为:(a+b)x c=a x c+b x c 简便计算的方法很多:如,利用上面的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还可以用凑整法,分解法,一个数连续减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两个数的和,等都可以使计算简便。在简便计算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该用什么方法才能使计算简便,就用什么方法,要灵活运用。 因子与积的变化规律: 一个因子不变,另一个因子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一个因子扩大(或缩小)几倍,另一个因子也扩大(或缩小)几倍,积就扩大(或缩小)两个因子扩大(或缩小)的倍数之积。 如果一个因子扩大几倍,另一个因子缩小相同的倍数,积不变。 三、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小数的意义:像0.7, 0.45, 0.025, 0.107…?这样,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小数的计数单位有0.1,0.01,0.001 -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小数的读法: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部分从左到右顺次读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 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小数大小的比较:两个小数比大小,整数部分大的那个就大,整数部分相同,十分位元元上的数较大的那个就大,整数部分相同,十分位元元也相同,百分位上的数较大的那个数就大……以此类推。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小数的小数点向右(或左)移动一 位、两位、三位?…原来的小数就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以此类推。 小数的近似数:求小数的近似数,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取近似数,即:保留整数,就要看十分位是几,要保留一位小数,就看百分位是几… …然后按“四舍

中职数学常见公式及结论

中职数学常见公式及结论 第一章 集合 一、集合的概念 1、集合中元素的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A a A a ?∈, 3、常用数集 二、集合之间的关系 注:1、子集:一个集合中有n 个元素,则这个集合的子集个数为n 2,真子集个数为12-n 。 2、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三、集合之间的运算 1、交集:{}B x A x x B A ∈∈=且|I 2、并集:{} B x A x x B A ∈∈=或|Y 3、补集:{}A x U x x A C U ?∈=,|且 四、充要条件: q p ?,p 是q 的充分条件,q 是p 的必要条件。 q p ?,p 是q 的充要条件,q 是p 的充要条件。 第二章 不等式 一、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加法法则: 2、乘法法则: 3、传递性: 4、移项: 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注:当0<-<>?>>a x a a a x a x a x a a x )0(||)0(||或 第三章 函数 一、函数的概念: 1、函数的两要素:定义域、对应法则。 函数定义域的条件: (1)分式中的0≠分母; (2)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0≥; (3)对数的真数0>,底数10≠>且; (4)零指数幂的底数0≠。 2、函数的性质: (1)单调性:一设二求三判定 设:21,x x 是给定区间( )上的任意两上不等的实数 函数为减函数函数为增函数00) ()(121 2??-=?-=?x y x y x f x f y x x x

小学数学公式大全(完整版)

小学数学几何形体周长面积体积计算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C=(a+b)×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4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S=ab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S=a.a= a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S=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直径=半径×2 d=2r 半径=直径÷2 r= d÷2 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 c=πd =2πr 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公式S= a×h÷2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公式S= a×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公式S= a×b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S= 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公式S=(a+b)h÷2 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公式:V=abh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公式: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公式:V=aaa 圆的周长=直径×π公式:L=πd=2πr 圆的面积=半径×半径×π公式:S=πr2 圆柱的表(侧)面积:圆柱的表(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公式:S=ch=πdh=2πrh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再加上两头的圆的面积。公式:S=ch+2s=ch+2πr2 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公式:V=Sh 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公式:V=1/3Sh 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分数的乘法则:用分子的积做分子,用分母的积做分母。 分数的除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二、单位换算 (1)1公里=1千米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3)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厘米=1000立方毫米

小学数学计算公式

小学数学的全部概念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公式S= a×h÷2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公式S= a×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公式S= a×b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S= 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公式S=(a+b)h÷2 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公式:V=abh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公式: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公式:V=aaa 圆的周长=直径×π公式:L=πd=2πr 圆的面积=半径×半径×π 公式:S=πr2 圆柱的表(侧)面积:圆柱的表(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 公式:S=ch=πdh=2πrh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再加上两头的圆的面积。 公式:S=ch+2s=ch+2πr2 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公式:V=Sh 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公式:V=1/3Sh 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分数的乘法则:用分子的积做分子,用分母的积做分母。 分数的除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读懂理解会应用以下定义定理性质公式 1、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和不变。 3、乘法交换律: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如:(2+4)×5=2×5+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