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南安军》教案、译文、赏析

合集下载

《南安军》文天祥赏析【部编版九下】

《南安军》文天祥赏析【部编版九下】

《南安军》文天祥赏析【部编版九下】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原诗】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译文】由南往北走过大庾岭口,一路风雨打湿衣裳。

想到去南岭时有哪些同伴,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

祖国的河山千年万世永存,城郭只是暂时落入敌手。

绝食而死是我真正的意愿,梦中也学夷齐,吃野菜充饥等死。

【作者】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

江西吉州庐陵(今属江西吉安)人,南宋末大臣,政治家、文学家,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

宝祐四年(1256年)状元,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

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

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

祥兴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

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

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

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背景】公元1279年(帝昺祥兴二年),南宋厓山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

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在五月四日出大庚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时写此诗。

【主题思想】表达诗人对民族危亡的深沉的忧患,以及他视死如归,坚贞不屈, 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

【赏析】一二两句略点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

作者至南安军,正跨越了大庾岭(梅岭)的南北两路。

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

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濡湿了押着兵败后就擒、往大都受审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此时,一阵冰袭上了他的心头。

颔联两句,上句是说行程的孤单,而用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沉痛。

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本来可以回到故乡庐陵,但身系拘囚,不能自由,虽经故乡而犹如不归。

这两句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而两“出”字和两“归”字的重复对照,更使得声情激荡起来。

唐诗赏析-《南安军》原文译文古诗赏析

唐诗赏析-《南安军》原文译文古诗赏析

《南安军》原文|译文|古诗赏析'《南安军》是南宋诗人文天祥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化用社甫诗句,抒写自己的胸怀,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显示出民族正气。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南安军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宋代:文天祥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译文梅花岭上的南北路口,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

越过梅岭谁与我同路,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

山河将存在万古千秋,城郭却哲时落入敌手。

饿死家乡是我的愿望,梦里采蔽在首阳山头。

注释⑴梅花南北路:大庾岭上多植梅花,故名梅岭,南为广东南雄县,北为江西大庾县。

⑵采薇:商末孤竹君之子伯突、叔齐,当周武王伐纣时,二人扣马而谏,商亡,逃入首阳山,誓不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

一二两句略点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

作者至南安军,正跨越了大庾岭(梅岭)的南北两路。

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

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濡湿了押着兵败后就擒、往大都受审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此时,一阵冰袭上了他的心头。

颔联两句,上句是说行程的孤单,而用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沉痛。

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本来可以回到故乡庐陵,但身系拘囚,不能自由,虽经故乡而犹如不归。

这两句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而两“出”字和两“归”字的重复对照,更使得声情激荡起来。

颈联两句承首联抒写悲愤。

上句化用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名句。

而说“山河千古在”,意思是说,宋朝的山何是永远存在的,不会被元朝永远占领,言外之意是宋朝还会复兴,山河有重光之日。

下句是化用丁令威化鹤歌中“城郭犹是人民非”句意,是说“城郭之非”只是暂时的,也就是说,宋朝人民还要继续反杭,继续斗争,广大的城池不会被元朝永远占据。

这两句对仗整饰,蕴蓄着极深厚的爱国感情和自信心。

最后两句表明自己的态度:决心饿死殉国。

他出之以言,继之山行,于是开始绝食,意欲死在家乡。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南安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南安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南安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南安军》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南安军》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第一首诗歌。

【设计说明】《南安军》是文天祥被俘虏期间所作的诗篇,表现了其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高尚品格。

本教学设计旨在带领学生在声韵分析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这首诗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精神,感受诗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人格力量。

【教学目标】(1)抓住“梅花"、“风雨”、“采薇"等意象,深入理解诗歌含义,能熟读成诵,准确默写诗歌。

(2)结合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通过声音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感悟其心境。

(3)体会诗人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高尚品格。

【教学准备】学生:用《中华经典吟诵》读本预习,吟诵九下的诗词;搜集文天祥的材料。

教师:从“语文吟诵系统”调取资源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一)知人论诗,了解作者。

1)作者简介:文天祥(1236年-1283年),原名云孙,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人。

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政治家、军事家、爱国诗人。

代表作品《正气歌》《过零丁洋》。

2.作者生平:1256年进士考试第一名(状元)。

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征兵勤王。

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

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

1278年在五坡岭(海丰)被俘,次年写《过零丁洋》诗以明志。

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途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

1283年1月9日从容就义。

3.播放作者介绍小视频,加深记忆。

(二)背景介绍,加深理解帝昺[bǐng]祥兴二年(1279年),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崖山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

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庚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时写此诗。

本诗与《过零丁洋》是写于同一年,所表达的情感也是近似的。

(三)一吟品析品析意象明诗文,起承转合总关情首联“起":渲染气氛,奠定基础。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文天祥《南安军》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文天祥《南安军》教案

《南安军》教案一、导入新课文天祥数年坚持抗元斗争,终于无力回天,他不得不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

被俘后,他自杀未成,只能随元军北行。

梅岭依旧,身边却没有战友陪伴,只剩下元军的脚步,何等孤独!家乡近在眼前,成为囚徒而归故里,还不如不归!山河依旧,城郭沦丧,一切都无可挽回。

他决心绝食,死在家乡,好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宁静和安慰,诗人以高亢的诗篇,唱出了他的爱国之志,唱出了他的“一片丹心”。

二、学习目标1、复习有关文天祥的文学常识;2、积累文言词汇;3、结合写作背景,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4、学习诗人强烈的爱国感情,凛然的民族正气;5、背诵、默写诗歌。

三、师生探究1、作者简介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

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爱国诗人。

20岁中进士第一名,官至刑部郎官,1275年被任命为右丞相,派往元营谈判,遭扣留。

后脱险,到福建坚持抗元。

1278年,文天祥兵败被俘。

他被元军一路押解北行,于1279年5月4日出大庚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时写下此诗。

本诗选自《文天祥诗集校笺》2、写作背景帝昺(bǐng)祥兴二年(1279年),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厓山被元军攻陷,南宋朝庭灭亡。

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庚yú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时写此诗。

3、朗读诗歌南安/军文/天祥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4、字词注释【1】南安军:诗人被俘押解北上,途经家乡江西南安军,曾绝食。

【2】梅花南北路:大庾岭上多植梅花,故名梅岭,南为广东南雄县,北为江西庾县。

【3】采薇: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当周武王伐纣时,二人扣马而谏,商亡,逃入首阳山,誓不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

5、翻译诗歌梅花岭上的南北路口,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

越过梅岭谁与我同路,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

山河将存在万古千秋,城郭却哲时落入敌手。

九年级语文下册《南安军》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南安军》教案、教学设计
2.练习内容主要包括:解释生字词、分析修辞手法、理解诗句意义、体会诗人情感等。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课文《南安军》的内容,分析了其中的修辞手法,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感。下面,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们在本节课中学到了什么?”
“边塞军人的忠诚和勇敢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南安军》正是反映了边塞军人的英勇事迹。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首诗歌所传递的崇高精神。”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纠正字音,解释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首先,请大家跟随我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读完课文后,我们来解释一下生字词,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了解其在诗歌中的作用,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4.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古代边塞军人的艰苦生活,体会诗人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和敬意。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节课中,教师将采用以下过程与方法,帮助学生达成教学目标:
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了解南安军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家长参与:与家长共同探讨边塞军人的精神品质,了解家族中是否有类似英雄人物,增强学生的家族荣誉感。
“请同学们与家长交流,了解家族中是否有类似边塞军人的英雄人物,感受他们的精神品质,培养自己的家族荣誉感。”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通过作业的完成,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同时,期待大家在课堂上的优秀表现,共同进步!
-通过讲述相关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对英雄事迹的敬仰之情,为学习课文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
2.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他们自主探究课文内容,查阅资料,解决生字词和疑难问题。

《南安军》、《别云间》赏析

《南安军》、《别云间》赏析

南安军文天祥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诗歌翻译〗由南往北走过大庾岭口,一路风雨打湿衣裳。

想到去南岭时有哪些同伴,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

祖国的河山千年万世永存,城郭只是暂时落入敌手。

绝食而死是我真正的意愿,梦中也学夷齐,吃野菜充饥等死。

〖内容理解〗《南安军》是南宋诗人文天祥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前两联叙述了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以及作者的感慨,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

颈联以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

尾联表明自己的态度:决心饿死殉国,显示出了高尚的民族正气。

〖巩固练习〗1.诗中“归乡如此归”一句的“如此”指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行程悲苦(路途坎坷),拘囚身份,山河沦陷(事业失败)。

不正确的一项是(A )A. 首联叙写行程中的时间与景色,借“梅花”与“风雨”对照,突出了作者心情的沉重。

B. 颔联写作者以拘囚身份途径故乡,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悲苦之情跃然纸上。

C. 颔联将山河依旧与城郭一时沦陷作对比,突出作者亡国之痛和对恢复大宋江山的坚定信念。

D. 全诗逐层递进,声情激荡,不假雕饰,写出了诗人被俘后经过家乡时真切的思想感受。

3.“风雨湿征衣”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描绘了阴雨绵绵,征衣被雨水湿透的凄凉景象。

表达了诗人兵败被俘的沉重心情。

4.请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

被捕归来,壮志未成,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5.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

(或答“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

”)6.诗的尾联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的尾联用了周武王伐纣灭商,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采薇首阳山,最终饿死的典故。

南宋-文天祥《南安军》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宋-文天祥《南安军》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宋-文天祥《南安军》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帝昺祥兴二年(1279年),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厓山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

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庚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时写此诗。

原文:
南安军
南宋-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翻译: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梅花岭南北路口,凄风苦雨湿透了征衣。

出岭同谁出?
穿过梅岭的人和我同路?
归乡如此归!
回到家乡却是俘虏。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山河将存在千古千秋,城郭却暂时落入敌手。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饿死在家乡是我的愿望,梦中采蔽在首阳山头。

注释:
选自《文天祥诗集校笺》卷十一(中华书局2017年版)。

南安,今江西大余。

文天祥被元军押解北行,路过此地。

军,宋代行政区划名,与府州监同属于路。

〔梅花南北路〕指经过梅岭。

梅岭,即大庾岭,山上多梅树,是广东和江西的分界岭。

〔采薇〕周武王伐纣灭商,伯夷叔齐(商末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不食周粟,逃到首阳山,采薇而食,后来饿死。

薇,一种野菜。

文天祥到了南安军曾绝食八天。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南安军》教案_8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南安军》教案_8

《南安军》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南安军》是南宋诗人文天祥继《过零丁洋》之后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此诗作于1279年5月,文天祥于前一年兵败被俘,被元军从广东押往大都,途经江西境内,行至南安军大庾岭,面对故乡,有感而发。

前两联叙述了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以及诗人的感慨,抒写了这次行程中凄楚悲苦之情。

颈联以祖国山河万世长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

尾联表明自己的态度:决心饿死殉国,完成“首丘”之义的心愿。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在学习《过零丁洋》一诗后对南宋的社会背景及文天祥起兵勤王的过程较为熟悉,几年古诗的学习,学生对律诗的特点有所累积,可以以自学为主。

可是此次录课的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对于把握古诗意象及古诗结构与诗人内心情感波动的内在联系领会不够深入,故教师的讲解会穿插其中,在品析中加强指导,深度体会诗人内心的信念,才能明悟诗人以死报国、归正首丘的决绝。

【教学方法】朗读品析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全诗。

2. 品析诗歌意象及结构特点,感受诗人情感表达的波动。

3. 赏析诗歌语句,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凛然的民族正气。

【学习重点】品析诗歌意象及结构特点,感受诗人情感表达的波动。

【学习难点】赏析诗歌语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凛然的民族正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齐读“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引出作者介绍(屏显作者介绍),引入新课。

二、抓一字破题,入情。

1.屏显“歸”字,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找出诗歌中对应的字。

2.解读成语“归正首丘”,请学生齐读拓展阅读,感知诗歌内容和背景,明确诗人内心的愿望(魂归故里,完成首丘之志)。

(屏显相关内容)三、析意象结构,悟情。

面对沉重的国难,脚踏故土,诗人会在诗中流露出怎样的心迹呢?1.学生齐读诗歌(一读),教师配乐范读诗歌,比较诵读时的语调和情感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南安军》教案、译文、欣赏
一、导入新课
文天祥数年坚持抗元斗争,终于无力回天,他不得不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

被俘后,他自杀未成,只能随元军北行。

梅岭依旧,身边却没有战友陪伴,只剩下元军的脚步,何等孤独!家乡近在眼前,成为囚徒而归故里,还不如不归!山河依旧,城郭沦丧,一切都无可挽回。

他决心绝食,死在家乡,好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宁静和安慰,诗人以高亢的诗篇,唱出了他的爱国之志,唱出了他的“一片丹心”。

二、学习目标
1、复习有关文天祥的文学常识;
2、积累文言词汇;
3、结合写作背景,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4、学习诗人强烈的爱国感情,凛然的民族正气;
5、背诵、默写诗歌。

三、师生探究
1、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

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爱国诗人。

20岁中进士第一名,官至刑部郎官,1275年被任命为右丞相,派往元营谈判,遭扣留。

后脱险,到福建坚持抗元。

1278年,文天祥兵败被俘。

他被元军一路押解北行,于1279年5月4日出大庚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时写下此诗。

本诗选自《文天祥诗集校笺》
2、写作背景
帝昺(bǐng)祥兴二年(1279年),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厓山被元军攻陷,南宋朝庭灭亡。

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庚yú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时写此诗。

3、朗读诗歌
南安/军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4、字词注释
【1】南安军:诗人被俘押解北上,途经家乡江西南安军,曾绝食。

【2】梅花南北路:大庾岭上多植梅花,故名梅岭,南为广东南雄县,北为江西庾县。

【3】采薇: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当周武王伐纣时,二人扣马而谏,商亡,逃入首阳山,誓不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

5、翻译诗歌
梅花岭上的南北路口,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

越过梅岭谁与我同路,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

山河将存在万古千秋,城郭却哲时落入敌手。

饿死家乡是我的愿望,梦里采蔽在首阳山头。

6、分析诗歌
首联:风雨梅花,心情沉重。

颔联:自我反问,行程孤单。

颈联:悲愤激昂,希望复国。

尾联:典故明志,饿死殉国。

7、问题探究
【1】请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

诗人被捕归来,壮志未成,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

【2】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

(或答“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

”也可)
8、归纳主题
这首诗化用社甫诗句,抒写自己的胸怀,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显示出凛然的民族正气。

这首诗逐层递进,声情激荡,不加雕饰,而自见功力。

四、诗歌赏析
首联略点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

作者至南安军,正跨越了大庾岭(梅岭)的南北两路。

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

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濡湿了押着兵败后就擒、往大都受审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此时,一阵冰袭上了他的心头。

颔联两句,上句是说行程的孤单,而用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沉痛。

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本来可以回到故乡庐陵,但身系拘囚,不能自由,虽经故乡而犹如不归。

这两句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
情,而两“出”字和两“归”字的重复对照,更使得声情激荡起来。

颈联两句承首联抒写悲愤。

上句化用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名句。

而说“山河千古在”,意思是说,宋朝的山何是永远存在的,不会被元朝永远占领,言外之意是宋朝还会复兴,山河有重光之日。

下句是化用丁令威化鹤歌中“城郭犹是人民非”句意,是说“城郭之非”只是暂时的,也就是说,宋朝人民还要继续反杭,继续斗争,广大的城池不会被元朝永远占据。

这两句对仗整饰,蕴蓄着极深厚的爱国感情和自信心。

尾联表明自己的态度:决心饿死殉国。

他出之以言,继之山行,于是开始绝食,意欲死在家乡。

而在绝食第五天时,即已行过庐陵,没有能死在家乡。

又过了三天,在监护人的强迫下,只好开始进食。

诗中用伯夷、叔齐指责周武王代商为“以暴易暴”,因而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以至饿死的故事(见《史记·伯夷列传》),表示了蓄不投降的决心。

“饿死真吾事”,说得斩钉截铁,大义察然,而且有实际行动,不是徒托空言,感人肺腑。

五、课堂小结
作者对杜甫的诗用力甚深,其风格亦颇相近,即于质朴之中见深厚之性情,可以说是用血和泪写成的作品。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南安军》;
2、预习《别云间》
《南安军》译文、欣赏原文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词句注释
⑴梅花南北路:大庾岭上多植梅花,故名梅岭,南为广东南雄县,北为江西大庾县。

⑵采薇: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当周武王伐纣时,二人扣马而谏,商亡,逃入首阳山,誓不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

译文
梅花岭上的南北路口,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

越过梅岭谁与我同路,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

山河将存在万古千秋,城郭却哲时落入敌手。

饿死家乡是我的愿望,梦里采蔽在首阳山头。

南安军创作背景
帝昺祥兴二年(1279年),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厓山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

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庚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时写此诗。

鉴赏
一二两句略点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

作者至南安军,正跨越了大庾岭(梅岭)的南北两路。

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
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

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濡湿了押着兵败后就擒、往大都受审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此时,一阵冰袭上了他的心头。

颔联两句,上句是说行程的孤单,而用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沉痛。

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本来可以回到故乡庐陵,但身系拘囚,不能自由,虽经故乡而犹如不归。

这两句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而两“出”字和两“归”字的重复对照,更使得声情激荡起来。

颈联两句承首联抒写悲愤。

上句化用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名句。

而说“山河千古在”,意思是说,宋朝的山何是永远存在的,不会被元朝永远占领,言外之意是宋朝还会复兴,山河有重光之日。

下句是化用丁令威化鹤歌中“城郭犹是人民非”句意,是说“城郭之非”只是暂时的,也就是说,宋朝人民还要继续反杭,继续斗争,广大的城池不会被元朝永远占据。

这两句对仗整饰,蕴蓄着极深厚的爱国感情和自信心。

最后两句表明自己的态度:决心饿死殉国。

他出之以言,继之山行,于是开始绝食,意欲死在家乡。

而在绝食第五天时,即已行过庐陵,没有能死在家乡。

又过了三天,在监护人的强迫下,只好开始进食。

诗中用伯夷、叔齐指责周武王代商为“以暴易暴”,因而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以至饿死的故事(见《史记•伯夷列传》),表示了蓄不投降的决心。

“饿死真吾事”,说得斩钉截铁,大义察然,而且有实际行动,不是徒托空言,感人肺腑。

这首诗化用社甫诗句,抒写自己的胸怀,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
显示出民族正气。

这首诗逐层递进,声情激荡,不假雕饰,而自见功力。

作者对杜甫的诗用力甚深,其风格亦颇相近,即于质朴之中见深厚之性情,可以说是用血和泪写成的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