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二查三画四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说过:“学习语文主要是读,自己读,七读八读,课文读熟了,内容也就理解了。”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更有助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增强听课的目的性。所以,“读”在预习中是最不能忽视的一个首要环节。应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进而从读中悟理、悟情、悟法,并发现疑难。可以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读,如高声朗读,轻声读,默读等等。

二查。初读一篇新文章,学生总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生词。这时,老师应提醒学生请来工具书帮忙,并把易错的字音、较难记的字形、字义,记录在书上或预习本上。特别是一些多义字,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理解,鼓励学生反复体会,自查自悟。切忌学生从现成的参考书上照抄答案。碰到一些历史名词、科学术语,可让学生到网上、图书室翻阅有关资料或者请教老师。

如《燕子》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五线谱”到底是什么样子?为什么这样比喻?可以指导学生去翻阅一些乐谱,形象感受它的样子,这样不仅理解了生词,也领悟了这样写的好处。一些历史体裁的课文,如《赤壁之战》《景阳冈》《将相和》更应提前布置学生查阅原著,了解其梗概及背景,以便更好地领会课文。

三画。画出关键词,重点句段。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可指导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如“---”“──”“~”“√”(依学生喜好而定)

勾画文中的重点、难点。比如预习《詹天佑》一课,文中第一句话“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具有统领全文、揭示中心的作用,就可以在这句话的下面画上一道“---”并在重点词“杰出”“爱国”的下面用“△”标出。另外,学生自己认为精彩的描写、含义深刻的句段及对自己有所触动、有所启发的片段,都可以选用自己喜爱的固定标志画出来。

四问。课堂上许多学生往往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就是认为反正老师上课要讲,不愿花费时间去自查自找自问,养成一种懒散的学习习惯。针对这种心态,老师在给学生讲清道理之外,还应要求他们把疑难问题在书上标识出来,看谁提的问题最多。孩子们为了发现问题,会纷纷开动脑筋挖空心思找出疑点:有关于字词的,有关于内容的,也有关于布局谋篇的,还有关于文章作者的和时代背景的。对此,老师应该对他们认真的态度充分肯定,对提问题较有质量的提出表扬,以此激励他们质疑的积极性,并鼓励他们自己动脑筋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学习《威尼斯小艇》这篇文章时,学生在预习后发现课文第后一小节写“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的入睡了”,变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威尼斯怎么会入睡呢?”笔者当场肯定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十分有价值,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分小组讨论。学生对这种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的方式十分感兴趣,讨论的十分认真、热烈。所以在集体讨论时学生都很积极,发言的面较广,而且许多小组都解决了问题,效果很好。

再如《金色的鱼钩》中描写老班长“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

嚼着几根草根……”,批写上自己的感受“多么感人的场面!”“多么让人钦佩的老班长!”等等,《梅花魂》中第13自然段“旁的花大抵是在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为什么称植物梅花为“她”?学生搞不懂,就可以在“她”字旁边批注:为什么用“她”,而不用“它”?

古人讲“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边说边批,并且鼓励学生:批的越多越细,表明你们动脑越多,学的越深越透。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自能探索能力会逐渐提高。

设置好这一层面的前提和关键是:教师要充分做好三个准备:一是大纲,二是教材,三是学生。据此设置好“三度”,即深度、坡度、密度适宜的问题,为此教师要精研大纲,熟悉教材,摸清学生,做到胸有成竹。

设置这一层面的问题,老师的着力点在于:一是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阅读教材,进而发现、解决问题;二是使学生了解知识、疑点、难点,通过反馈,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盲目性,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三是使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练就自学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