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材料题及答案
高一历史试题及答案人教版

高一历史试题及答案人教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1.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 秦朝实行了三公九卿制B. 唐朝的科举制度开始于唐太宗时期C. 宋朝的宰相权力大于皇帝D. 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答案:D2.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最早为欧洲人所知的是哪一项?A. 造纸术B. 火药C. 印刷术D. 指南针答案:A3. 下面哪一位历史人物不是唐朝的?A. 李白B. 杜甫C. 王安石D. 玄奘答案:C4. 清朝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对西藏地区的管理采取了哪些措施?A. 设立驻藏大臣B. 实行改土归流C. 建立金瓶掣签制度D. 派遣驻藏军队答案:A5-10. (略,类似结构的题目)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1. 唐朝时期,科举考试中的最高级别是________。
答案:进士12.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一部纪传体通史,它的作者是________。
答案:司马光13.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了________。
答案:非洲东海岸14-20. (略,类似结构的题目)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21. 简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的中央集权措施。
答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中央集权措施,包括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以利于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修建长城,以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实行焚书坑儒政策,加强对思想文化的控制。
22. 描述一下宋朝的经济发展特点。
答案:宋朝的经济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
农业方面,宋朝推广了新的农业技术,如水稻的“两熟法”和新型农具的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手工业方面,宋朝的瓷器、丝织品、造纸和印刷业等都有显著的发展。
商业方面,宋朝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贸易繁荣,城市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20分)23. 论述明清时期中国与西方的科技差距及其原因。
高一历史必修一参考答案

高一历史必修一参考答案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20分,共计40分。
)
16.(1)外邦人、妇女和奴隶等。
(3分)
(2)变化:英国不断降低财产要求,成年男子最终获得选举权。
美国黑人从没有选举权到拥有选举权。
英美两国妇女从没有选举权到拥有选举权。
(6分)
原因:①政治方面:没有选举资格的人不断为争取选举权而斗争,如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新兴资产阶级争取选举权;宪章运动中工人阶级争取普选权;黑人和妇女争取选举权等。
②经济方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思想文化方面:启蒙运动和马列克思主义的影响。
(9分)
(3)少数人的民主思想逐渐变为多数人的民主。
(2分)
17.(1)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加强皇帝权力;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削弱相权。
(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组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形成相互牵制。
)(6分)
(2)(中)内朝制度;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内阁制度或内阁;(6分)
(3)答案: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废除。
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8分)。
高一历史经典题(有答案)

高一历史假期作业1、公元前323年,魏国将领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运动,即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并带动了中原各国国君纷纷称王。
这一事件直接()A、破坏了当时的分封制B、确立了中央集权制C、否定了当时的宗法制D、动摇了王位世袭制2、《吕氏春秋•宰分览•慎势》言:“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
疑生争,争生乱。
”这表明宗法制的目的是()A、维护宗族内部的稳定与团结B、保证各级贵族的特权C、消除诸子矛盾D、实现中央集权3、2014年度百度搜索风云榜,“网络反腐”倡导“正能量”成为当下搜索热词。
中国自秦汉开始,就已经确立官员监察制度。
下列哪一官职(或官员)不具备监察官员的职权()A、中正 B、刺史 C、御史大夫 D、通判4、清朝雍正帝统治时,创立军机处。
关于设立军机处的理解,正确的是()A、从此使内阁成为法定最高行政机关B、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成为中枢决策机构C、机构简单,有官无吏,行政效率低D、面聆皇帝旨意撰拟机要文书强化了皇权5、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祔(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
”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
使武则天“感悟”的历史因素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世卿世禄制D、三省六部制6、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曾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评述西周某一政治制度,对其评述理解最准确的是()A、西周政治统治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B、血缘政治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C、宗法制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D、宗法制度减少了天子的决策失误7、秦统一后,秦始皇认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采纳李斯的建议,“不立尺土之封,公天下为郡县”。
彻底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这是郡县制在中国确立的标志,也是中国和世界行政区划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从当时的背最看,郡县制的进步性主要表现在()①中央集权取代了地方分权②精英政治取代了大众政治③直接管理取代了间接管理④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8、《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高一 历史材料题

高一历史半期复习材料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封诸侯,班赐宗彝,作分殷之器物。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襃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
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封召公奭于燕。
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
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材料三周人将畀虢公政。
四月,郑祭足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
——《左传·隐公三年》材料四遂至洛,观兵于周郊。
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
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
”(楚)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请回答:(1)据材料一,周武王分封的主要对象有哪些?(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诸侯对周王有何义务?诸侯与天子之间形成何种关系?(3)材料三、材料四的性质是否相同?为什么?2.阅读下面材料:材料: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了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明朝思想家李贽请回答:(1) 秦始皇是怎样“掀翻一个世界”的?(2) 李贽认为秦始皇“未可轻议”,其理由是什么?试结合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的特点说明。
(3) 李贽是针对汉代以来的什么倾向发表这些见解的?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国古代史》材料二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古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
中书省也称都里,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
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
《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请回答:(1)材料—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起了什么作用?三省中门下省的职能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说明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下图是1842年,中英双方在英国军舰“皋华丽”号上签订条约的场景。
高一历史主观题[资料]
![高一历史主观题[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59a61c1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26.png)
高一历史主观题1.国歌是一个国家民族气质和精神面貌的综合体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大清帝国国歌——《巩金瓯》:“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
真熙皞,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注:“金瓯”在中国古代比喻疆土之完固。
)(1)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清政府为何采用《巩金瓯》作为国歌?(4分) (1)晚清列强人侵,清政府国土沦丧,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革命党人武装斗争,清朝统治岌岌可危。
(4分)材料二1912年元旦,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国歌》:“东亚开化中华早,揖关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秀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中华民国国歌表达了怎样的政治愿望?(2分)为实规“揖美追欧”,民国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面有何措施?(各举一例)(3分) (2)愿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世界和平。
(2分)措施:政治——颁布《临时约法》,确立共和政体。
(1分) 经济——奖励实业,鼓励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
(1分) 文化生活——剪辫子,称呼改大人为先生、礼仪上改跪拜为握手等。
(1分)材料三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
在讨论新中国国歌时,徐悲鸿建议采用1935年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但有代表认为,这首歌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已不可行,主张修改歌词。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的背景是什么?(2分)你是否同意有关代表主张修改歌词的建议?为什么?(2分) (3)背景:30年代日本大举侵华,民族危机严重。
(2分) 同意:新中国即将成立,原歌词已经不符合新中国的国情。
不同意:它能时刻提醒国人不忘历史,居安思危,勿忘国耻,进一步鼓舞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2分)2.(1)概括中国近代前期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
内容:对外反抗列强的侵略,维护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国家主权。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考试总分:100 分)一、单选题(本题共计24小题,总分48分)1.(2分)周公东征胜利后,对殷贵族改用分散迁移的办法,在新征服的商代原有王畿、东方夷族地区和北方戎狄地区推行分封制,分封了大大小小很多的诸侯,以便加强控制,并图谋进一步对东、北两个方向开拓和开发。
这表明分封制()A.维护了贵族利益B.拓展了西周疆域C.巩固了西周政权D.增强了地方实力2.(2分)《史记·商君列传》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
”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商鞅“作法自毙”说明()A.变法需要统治者支持 B.变法总会有牺牲 C.商鞅变法的最终失败 D.变法的深人人心3.(2分)观察下图。
图中现象有助于()A.加速西周灭亡B.增强秦国实力C.延缓统一进程D.促进民族交融4.(2分)在中国国度思想即将形成的关键时期,秦始皇统一了天下,并进一步铲除了诸侯割据称霸的制度基础,从此,无论时局如何变迁,各地百姓期盼的都是国家的统一。
这种国度思想形成的关键是()A.儒家思想极力维护B.郡县制的全面推行C.商鞅变法奠定基础D.君主专制制度建立5.(2分)汉武帝时推行“均输平准政策”王安石变法推行“均输法”,隋唐则设有“常平仓”,古代政府出面平衡粮食价格的主要意图是( )A.增加财政收人B.政府与民争利C.政府屯粮备荒D.保护自耕小农6.(2分)开皇15年,隋文帝下令在西北地区实行义仓管理试点:将这里的义仓改由州或县管理,义仓粮食由劝募形式变成按户等定额征收,即上户不过1石,中户不过7斗,下户不过4斗。
后来隋朝中央政府逐渐在其他地区将其推广。
这一变化( )A.使得义仓管理的层级下移B.缓和了隋朝的社会矛盾C.不利于义仓发挥赈济功能D.社会保障能力得到增强7.(2分)安史之乱以前,各边镇屯田、营田,所有权概属封建国家,收成必须全部申报中央。
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考试总分:100 分)一、单选题(本题共计31小题,总分70分)1.(2分)古书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芒芒禹迹,划为九州”。
这些记述体现了( )A.对立阶级产生B.早期国家出现C.内外服制实行D.分封制度确立2.(2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芍陂(quèbēi)、都江堰等,农业的进步推动了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
上述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铁器牛耕的使用B.井田制走向瓦解C.诸侯割据的出现D.中央集权的建立3.(2分)钱穆先生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其中后一段落的“郡县政治”( )A.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B.建立了第一个大一统封建国家C.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D.终结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分封制4.(2分)汉武帝即位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 )①采取“与民休息”政策①颁布“推恩令”①设刺史①铲除宦官势力A.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5.(2分)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先后入主中原,他们千年传承的乳制食品也随之在中原地区广泛流行。
这说明( )A.统治者重视农业B.民族矛盾消除C.少数民族封建化D.民族交融加强6.(2分)2014年,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隋朝时大运河首次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
这体现了( )A.南北经济交流加强B.开明政治局面出现C.商人群体正式形成D.重农抑商政策实施7.(2分)《资治通鉴》记载:“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计入。
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材料反映的是( )A.初税亩B.租庸调制C.两税法D.摊丁入亩8.(2分)胡旋舞是唐代盛行的西域“三大乐舞”之一。
它源于中亚,经由西域传入中原,因舞姿旋转蹬踏而得名。
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考试总分:100 分)一、单选题(本题共计25小题,总分50分)1.(2分)墨西哥的特瓦坎山谷是最早的植物栽培中心之一,那里的原始农业从公元前7000年前后开始,但在公元前1500年前,当地印第安人通过栽培获得的食物不过占其粮食消费总量的10%左右。
这说明( )A.世界农业源于美洲地区B.农业发展历程艰难漫长C.农业难以提升生活质量D.采集经济占据主要地位2.(2分)埃及第五王朝(公元前2494年~公元前2345年)大臣普塔赫舍普舍斯死后,在自己的铭文中特别写明:“当陛下因为一件事而赞扬他时,陛下允许他吻他的脚,不允许他吻地。
”这反映出古埃及( )A.种姓制度贵贱有序B.官僚系统较为完备C.借助神权强化君权D.君主具有无上权威3.(2分)古罗马帝国留下很多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一个城市的发达不是要看这个城市的建筑物的华丽程度,而是要看这个城市排污能力”。
这些谚语从侧面反映出古罗马( ) A.工商业经济比较繁荣 B.城市的建筑水平高超 C.与世界各地联系密切D.环境污染问题较严重4.(2分)斯芬克斯最初源于埃及神话,著名的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位于埃及哈扶拉金字塔的东面。
后来在希腊神话中,斯芬克斯是一个长着狮子躯干、女人头面的有翼怪兽。
这一现象表明( )A.希腊神话源自埃及B.世界文明大同小异C.文明发展交流借鉴D.埃及文化多元并存5.(2分)在中世纪西欧,封臣每年都要为封君服兵役,12世纪时一般为每年服役40天,超过40天之外的服役,需由封君提供一定的报酬。
从12世纪开始,在英、法等国,国王开始征收“盾牌钱”来取代封建军役,且这项义务常常改为货币支付。
这表明当时西欧( )A.商品经济有所发展B.人身依附逐渐强化C.王权摆脱教会控制D.封君封臣义务对等6.(2分)公元6世纪的《查士丁尼法典》记载了古罗马法学家将法律分为公法和私法,直到今天这仍旧是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
这说明罗马法( )A.法理精深B.言简意赅C.影响深远D.内容全面7.(2分)16世纪50年代开始,沙皇伊凡四世用忠于自己的人组建新一任政府,称之为“重臣拉达”,这些人指派军事总督到所有城市和公国去,对各个领地的领主们进行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Q1:“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A1:欧洲各国和日本实力下降,而逐渐形成了以美苏为主导的两极格局,美国和
苏联两分天下
Q2:“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强大。
这意味着,我
们拥有这样的力量,就得挑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
”——杜鲁门现在和过去不同了:无论谁占领了土地,也就在那里强加它自己的社会制度。
不可能有别的情况——斯大林A2: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存在冲突。
苏联成为美国称霸道路上最大的障碍
Q3:为什么采取“冷战”?
A3:①世界人民在战后的和平思潮、反战思想。
②双方势均力敌,都拥有核武器,不敢贸然开战。
材料:(世界已经分成两个敌对营垒)“几乎所有国家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中挑
选一种”一种是“自由国家”,一种是“极权政权”。
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
“我相信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
征服企图。
我相信我们必须协助自由国家人民依照其自己的方式,造成其本身
的命运。
──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的演讲Q4:(1)“自由国家”指什么?“极权政权”“外来压力”分别指的是什么?
A4: 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影响
Q5:(2)材料表明了美国对外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A5:公开打出反共、反苏的旗号,干涉别国内政、遏制共产主义、称霸全球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材料:材料一:“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国语·晋语》
材料二: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
——《礼记·曲礼》
材料三:(官府工匠)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
——《管子·小匡》
材料四: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
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弱下去。
材料五:长期以来官营作坊的工匠主要来自官奴婢、刑徒和征调来无偿服役的
民间工匠。
在强制劳动、囚徒式管理下,工匠常常怠工、逃亡和起义。
Q6: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古代官营手工业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A6:优势:国家扶持;资金充足,设备先进;经营规模大,分工细密;工匠技术
水平高。
劣势: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工匠劳动积极性低。
材料:清朝雍正帝谕: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今若于器用服玩争
尚华巧,将多用工匠。
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中少一耕稼之人。
Q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古代官营手工业相比民营手工业发展艰难
的原因有哪些??
A7:①官营手工业的压制②重农抑商政策的限制
③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市场狭小;购买力低下)
材料:明清时期,,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
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
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
材料八:万历年间, “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
Q8;根据上述材料分析长期占据古代手工业主导地位从明朝中叶开始为什么会
被民营手工业超越?
A8:①官营手工业自身的弊端
②明清时期生产力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原料;市场扩大;经营方式变化)
③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提供劳动力
材料:明中后期,在著名的纺织业中心苏州和杭州,一些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
户,利用积累的资金,购买几张至几十张织机,开设机房——手工工场,雇佣几名至几十名机工进行生产。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两者形成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清朝时,具有
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也增多了,,———新人教版教材P10『学思之窗』Q9: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明中后期手工业的发展出现了什么新变化,有何特征,出
现这种新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有何局限?
A9:变化:民营手工业领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特征:机户与机工之间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局限性:①局限于某些地域和行业;
②始终处于萌芽状态,自然经济的主体地位没有改变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材料一: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
日入前七刻,击钲(zhēng )三百下,散。
——《唐六典》
材料二:有人曾这样描述宋代东京的商业繁荣“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
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Q10:分析上述材料,从经营的时间上看,“市”有什么发展变化?
A10:“市”突破时间限制,夜市繁荣。
材料一:(汉)当市楼有令署,以察商贾货财买卖贸易之事,三辅都尉掌之。
——《三辅黄图》卷二《长安九市》
材料二:(宋太祖赵匡胤说)“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
”
——《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七》
Q11:分析上述材料,政府对“市”的控制有什么发展变化?
A11:控制越来越松,宋代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直接控制。
材料:外国“朝贡”方物,明朝政府“赐赉”礼品等方式进行的,素有“厚往
薄来”特征,明朝政府对朝贡使者均是“以礼待之”,即使“私货来,皆倍偿其价”。
定义: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
特点:厚往薄来、倍偿其价
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