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答谢中书书》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背景、赏析、注释、译文

答谢中书书南北朝:陶弘景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夕日一作:阳)文言知识古今异义①四时俱备(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备古义:具备今义:准备、具备)②晓雾将歇(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晓古义:清晨今义:知道)③夕日欲颓(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④古来共谈(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一词多义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念无与为乐者:和。
书-----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谢答中书“书”:书信。
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注释答:回复。
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山川:山河。
之:的。
共谈:共同谈赏的。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树林。
翠竹:翠绿的竹子。
四时:四季。
俱:都。
歇:消。
乱: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竞相跳跃。
实:确实,的确。
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
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人教版语文八上三单元《答谢中书书》课文详解

人教版语文八上三单元《答谢中书书》课文详解一、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梁时思想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2.背景链接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就属于此类。
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3.文体知识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二、字词积累1.读准字音。
歇(xiē)颓(tuí)沉鳞(lín)能与其奇者(yù)2.理解词语。
(1)五色交辉(交相辉映)(2)四时俱备(四季)(3)晓雾将歇(消散)(4)夕日欲颓(坠落)(5)沉鳞竞跃(指水中潜游的鱼)(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3.古今异义(1)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2)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精神萎靡)4.一词多义(1)欲夕日欲颓(将要)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2)自自康乐以来(从)自非亭午夜分(如果)5.词类活用夕日欲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坠落。
)三、重点句子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四、整体感知1.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0课《答谢中书书》文本解读

《答谢中书书》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因为各种矛盾非常尖锐,政局极度动荡,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旨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因而他们常在书信中描述山水,来表明自己的所好,并从而作为对友人的问候和安慰,这类作品虽然没有表现出多么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是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触,创作了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的文学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2.文题诠释《答谢中书书》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同时也是陶弘景先生写给朋友的一封书信。
文题中的“答”是“回复”“写给”的意思。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3.主旨文章通过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象,表达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作者从欣赏景物中发现无穷的乐趣。
同时能与谢灵运这样的林泉高士有志向道同之处,生发出无比的自豪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喜爱之情以及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4.内容解读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接着写高山、流云、溪流、石壁、青林、翠竹等景物,“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5.结构分析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部分,从“高峰人云”到“沉鳞竞跃”,写景。
第三部分,最后两句话,感慨自然之美景。
6.写作特色结构巧妙,杂而不乱,结合有序。
起首之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虽然平和却很自然,且立意高远;接着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至“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不足五十个字,却涉及到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
8上文言文《答谢中书书》ppt

课
文
4、思考下面问题
解 读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隐含着什么感情?
明确:带有自豪之感,也有与谢 灵运比肩之意。
课
文
5、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解 读
思想 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和古今 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课
文
解
清晨的薄雾
读
原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歇:消散 夕日欲颓:太阳将要落山了。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借代)争相跳出水面。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水中的鱼儿争相跳
出水面。
原 译
课 文 解 读 实是欲界之仙都。
美
课
文
3、作者怎样描绘景物的?
解 读
观察角度:
仰视
(高峰入云)
俯视
(清流见底)
时间跨度:
早晨
(晓雾将歇)
黄昏
(夕日欲颓)
景物状态:
静景
(高峰……具备)
动景
(晓雾……竞跃)
感官冲击:
视觉
(高峰入云)
听觉
(猿鸟乱鸣)
3、作者怎样描绘景物的?
高峰如云 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理清课文结构
一、总写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二、分写 三、总写 抒怀
四季之景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晨昏之景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及习题

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答谢中书书》一、文学常识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朝代)著名文字家、思想家、医药家,被称为山中宰相。
著有《陶隐居集》。
二、古今异义①四时俱备(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②夕日欲颓(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③晓雾将歇(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晓古义:清晨今义:知道)④古来共谈(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三、一词多义与: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②念无与为乐者:和。
书:①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②谢答中书“书”:书信,是一种文体。
(与之类似的有《与朱元思书》吴均)③乃书诗四句:动词,书写(来自《伤仲永》王安石)四、问题探究1、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①“美”字②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③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3、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表现作者的自得之情。
4、“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好在哪里?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
5、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好在哪里?它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答谢中书书》PPT课件(8篇)

PPT课件:www.1ppt. co m/ ke jian/ 数学课件:www.1ppt.c om/keji an/shuxue/ 美术课件:www.1ppt.c om/keji an/mei shu/ 物理课件:www.1ppt.c om/keji an/wuli / 生物课件:www.1ppt.c om/keji an/sheng wu/ 历史课件:www.1ppt.c om/keji an/lishi /
总之,先仰视“高峰人云”,再俯视“清流见 底”,又平看“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最后又分 “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 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体悟感情
有个词叫“文如其人”,也就是说通过文章可以窥出作 者当时写作的心情,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格。从这篇文章中 你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想象拓展
陶弘景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人间仙境图,其实我 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梦想的人间仙境,你能描绘一 下你心目中的人间仙境吗?
布置作业 背诵《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识记重点注释及语句翻译,背诵课文。
PPT模板:www. 1ppt.co m/ mob an/
PPT素材:/s ucai/
与
念无与为乐者
连词,和,跟
五色交辉
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夕日欲颓
形容词用作动词, 坠落
四时俱备
Hale Waihona Puke 四季晓雾将歇消散沉鳞竞跃
指水中潜游的鱼
与其奇者
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林,一年四季都有。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以来,还没有人能置身这 佳美的山水之中。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知识梳理(解析版)

《答谢中书书》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本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中书,古代掌朝廷机密文书的官。
书,即书信。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齐梁时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等。
二、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释义1、四时俱备四时:四季。
俱:都2、晓雾将歇歇:消散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欲:将要。
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4、未复有能与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5、五色交辉交辉:交相辉映(二)古今异义(1)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某个时候(2)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停止、休息(3)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衰败,萎靡(4)古来共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三)词类活用(1)五色交辉(名词做动词,辉映)(2)夕日欲颓(形容词做动词,坠落)(四)一词多义(1)与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②念无与为乐者(动词,和)(2)书:①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②谢答中书书:书信,是一种文体。
③乃丹书帛曰:动词,书写四、重点句子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译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六、文章主旨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七、理解性默写:1、总领全文的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俯视的句子:清流见底。
仰视的句子:高峰入云。
平视的句子: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的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4、描写晨景的句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描写傍晚景色的句子: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答谢中书书》是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这个单元的古诗文,都是我国古代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优秀篇章。
学习本单元,要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山水景物表达的情感,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本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用凝练的语言、精巧的构思、优美的意境,给我们展现出一幅清丽脱俗的山水画卷。
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新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根据以上要求和本文特点,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知识与能力: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意义;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3、背诵本文。
过程与方法:以诵读贯穿教学始终,以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为主要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诗文中优美意境。
”依据单元要求和教材的特点,为此,我确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重点: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二、学情分析作为初级中学的八年级学生,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学生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更要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三、教法学法和教学手段(一)教法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整体感知—疏通文意—理清结构—研读品析—看图背诵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为此,我主要采用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
(二)学法1、诵读法,指导学生诵读时的要点,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一、总起句,以 感慨发端。
二、分写山水景物的美。
1、先仰视“高峰如云”,再俯 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 石壁”、“青林翠竹”。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交相辉映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四季
都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消散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坠落
潜游在水 中的鱼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指人间
实是欲界之仙都。
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或指天堂。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参与,文中指欣赏
六、作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背诵并默写《答谢 中书书》。 2、预习《记承天寺夜 游》,赏析其写景特色, 体会作品情感。
信
陶弘景
陶弘景
陶弘景: (456——536),字通 明,丹阳秣陵(今江 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 医学家。隐居茅山。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 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 见,时人称为“山中 宰相”。
写作背景简介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 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 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 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 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徵﹚的 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 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二、翻译句子,整体感悟。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 者。 同学们,竞赛开始 啦,每人选一句翻译, 你愿意服输吗?
二、翻译句子,整体感知
小结
•本文主题: 本文以清峻的笔调描绘了秀美
的山川,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 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 美景的得意之感. •结构: 总--分--总
一层(1句)概述山川之美的无穷魅力. 二层(2-6句)具体描绘“四时”“晨 昏”的山 川之美. 三层(7句)总体评价,侧面衬托山川之 美.
五、小试牛刀,背诵课文。
2、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 写
三、感慨自然之美景。 结束全文,呼应前文。
高峰如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相配之美
青林翠竹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晨昏变化之美
意 境 美
高峰……俱备 沉鳞……猿鸟
动静结合之美
2、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 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陶 弘景的《答谢中书书》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青 林 翠 竹,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实在是人间仙境。从谢灵运以来,就再 也没有能欣赏这奇异景色的人了。
三、再读课文,理清 文章思路。
•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 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 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 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 有何联系?
“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
泰山之雄峻
黄山之幽奇
答谢中书书
匡庐之韶秀
答谢中书书
峨嵋之清凉
黄河之浑茫
长江之浩渺
洱海之绚丽
西湖之妩媚
答谢中书书
南朝 陶弘景
书:即书信,古人 的书信又叫“尺牍” 或曰“信札”,是 一种应用性文体, 多记事陈情。
答谢中书书
答复
谢徵,作者的 朋友。中书, 是谢徵的官 职。
一、朗读课文,正音并解释重点词语。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交相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全、都 辉映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季节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潜游在水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消散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中的鱼 神仙生活的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美好世界, 坠落 实是欲界之仙都。 或指天堂。 自康乐以来, 指人间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yù)欣赏
明确:文章状写高峰清流、石 壁青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 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 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 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 悠然自在之情,体现了作者酷爱自 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3、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说说 这句话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实是欲界之仙都” 言简而意蕴丰。自从谢灵运以 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 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 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 肩之意溢于言表。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山 川 之 美, 古 来 共 谈。
高 峰 入 云, 清 流 见 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晓 雾 将 歇, 猿 鸟 乱 鸣;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夕 日 欲 颓, 沉 鳞 竞 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两 岸 石 壁, 五 色 交 辉。 四 时 俱 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