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说难》阅读练习
阅读答案《智子疑邻》

阅读答案《智子疑邻》阅读答案《智子疑邻》「篇一」智子疑邻朝代:先秦作者:韩非原文: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译文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墙坍塌下来。
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
”他们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
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韩非子·说难》名篇《智子疑邻》,说明交浅不能言深的世故教训。
高分网整理了《智子疑邻》阅读题答案:阅读文言文,完成习题。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解释加点的字。
①其子曰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邻人之父亦云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暮而果大亡其财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而疑邻人之父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文言句子。
①天雨墙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家甚智其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主旨,至少有两种角度的.解释。
请按要求填空:①从消极方面来说,这篇文章的主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积极方面来说,这篇文章的主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1.①他的②说③丢失④的2.①天下大雨,墙坍塌下来。
②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
《晏子春秋》《韩非子 难二》(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景公藉重而狱多,拘者满圄,怨者满朝。
晏子谏,公不听。
公谓晏子曰:“夫狱,国之重官也,愿托之夫子。
”晏子对曰:“君将使婴勅其功①乎?则婴有一妾能书,足以治之矣;君将使婴勅其意乎?夫民无欲残其家室之生,以奉暴上之僻者,则君使吏比而焚之而已矣。
”景公不说,曰:“勃其功,则使一妾;勃其意,则比而焚。
如是,夫子无所谓能治国乎!”晏子曰:“婴闻与君异。
今夫胡貉戎狄之蓄狗也,多者十有余,寡者五六,然不相害伤。
今束鸡豚妄投之,其折骨决皮,可立见也。
且夫上正其治,下审其论,则贵贱不相逾越。
今君举千钟爵禄而妄投之于左右,左右争之甚于胡狗,而公不知也。
寸之管无当②,天下不能足之以粟。
今齐国丈夫耕,女子织,夜以接日,不足以奉上,而君侧皆雕文刻镂之观,此无当之管也,而君终不知。
且夫饰③民之欲,禁其心,圣人所难也。
而况夺其财而饥之,劳其力而疲之常致其苦而严听其狱痛诛其罪非婴所知也。
”(选自《晏子春秋》,有删减)材料二景公过晏子,曰:“子宫小,近市,请徙子家豫章之圃。
”晏子再拜而辞曰:“且婴家贫,待市食,而朝暮趋之,不可以远。
”景公笑曰:“子家习市,识贵贱乎?”是时景公繁于刑。
晏子对曰:“踊贵而屦贱。
”景公曰:“何故?”对曰:“刑多也。
”景公造然变色曰:“寡人其暴乎!”于是损刑五。
或曰:晏子之贵踊,非其诚也,欲便辞以止多刑也。
此不察治之患也。
夫刑当无多,不当无少。
无以不当闻,而以太多说,无术之患。
败军之诛以千百数,犹且不止;即治乱之刑如恐不胜,而奸尚不尽。
今晏子不察其当否,而以太多为说,不亦妄乎?夫惜草茅者耗禾穗,惠盗贼者伤良民。
今缓刑罚,行宽惠,是利奸邪而害善人也,此非所以为治也。
(选自《韩非子难二》)【注】①功,事务,指狱事。
②当,器物的底。
③饰,通“饬”,整治。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文言文阅读训练:《韩非子-说难》(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韩非子•说难》(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凡说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之难也,又非吾辩之能明吾意之难也,又非吾敢横失而能尽之难也。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
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
此不可不察也。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
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
”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
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
郑人袭胡,取之。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
故此不可不察。
昔者弥子瑕宠于卫君。
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
弥子瑕母病,人间往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
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忘其刖罪。
”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
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
”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
”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前之所以见贤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
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
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
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
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节选自韩非《说难》)材料二: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朕观前代,谗佞之徒,皆国之蟊贼也。
或巧言令色,朋党比周。
若暗主庸君,莫不以之迷惑,忠臣孝子所以泣血衔冤。
故丛兰欲茂,秋风败之;王者欲明,谗人蔽之。
此事著于史籍,不能具.道。
至如齐、隋间谗谮事,耳目所接者,略与公等言之。
斛律明月,齐朝良将,威震敌国,周家每岁斫汾河冰,虑齐兵之西渡。
【名师讲题】《吕氏春秋 乐成》《韩非子 难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大智不形,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禹之决江水也,民聚瓦砾。
事已成,功已立,为万世利。
禹之所见者远也,而民莫之知。
故民不可与虑化举始,而可以乐成功。
孔子始用于鲁,鲁人诵之曰:“麋裘而韠,投之无戾。
幄而廨裘,投之无邮。
”①用三年,男子行乎涂右,女子行乎涂左,财物之遗者,民莫之举。
大智之用,固难逾也。
子产始治郑,使田有封洫,都鄙有服。
民相与诵曰:“我有田畴,而子产赋之。
我有衣冠,而子产贮②之。
孰杀子产,吾其与之。
”后三年,民又诵之曰:“我有田畴,而子产殖之。
我有子弟,而子产诲之。
子产若死,其使谁嗣之?”使郑简、鲁哀当民之诽訾也,而因弗遂用,则国必无功矣,子产、孔子必无能矣。
非徒不能也,虽罪施,于民可也。
今世皆称简公、哀公为贤,称子产、孔子为能。
此二君者,达乎任人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乐成》)材料二:郑子产晨出过东匠之闾闻妇人之哭抚其御之手而听之。
有间,遗吏执而问之,则手绞其夫者也。
异日,其御问曰:“夫子何以知之?”子产曰:“其声惧。
凡人于其亲爱也,始病而忧,临死而惧,已死而哀。
今哭已死,不哀而惧,是以知其有奸也。
”或曰:子产之治,不亦多事乎?奸必待耳目之所及而后知之,则郑国之得奸者寡矣。
不任典成③之吏,不察参伍④之政,不明度量,恃尽聪明劳智感而以知奸,不亦无术乎?且夫物众而智寡,寡不胜众,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
下众而上寡,寡不胜众者,言君不足以遍知臣也,故因人以知人。
是以形体不劳而事治,智虑不用而奸得,不修其理,而以己之胸察为之弓矢,则子产诬矣。
老子曰:“以智治国,国之贼也。
”其子产之谓矣。
(节选自《韩非子·难三》)【注】①鲁人歌词的意思是:穿着鹿皮衣又穿蔽膝,抛弃他没关系。
穿着蔽膝又穿鹿皮裘,抛弃他没罪尤。
韠,蔽膝,古代一种遮蔽在身前的皮制服饰。
②贮:古代一种财务税。
③典成:主管诉讼案件。
④参伍:错综比较,以为验证。
10.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韩非子.说难》详解 含题解、简体字原文、注释和译文

《韩非子•说难》详解提示:1.本详解由耕夫编辑、修订、制作,供国学爱好者下载学习;2.本详解内容包括《韩非子•说难》篇的题解、简体字原文、注释和译文。
如有问题请加微信公众号“失耕园”进一步联系、交流。
题解《韩非子•说难》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作品《韩非子》中的一篇,且为其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说难二字,说读作shuì,是游说的意思;难读作nán,是困难的意思。
说难,即游说的困难。
作者韩非认为,游说的真正困难在于所要游说的对象(指君主)的主观好恶,即“知所说之心”,指出为了游说的成功,一要研究人主对于宣传游说的种种逆反心理,二要注意仰承人主的爱憎厚薄,三是断不可撄人主的“逆鳞”。
韩非(约前280-前233)是战国末期的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的著作《韩非子》共有五十五篇,《说难》是他后期的作品。
原文(1)凡说1之难:非吾知2之有以说之之难也,又非吾辩3之能明吾意之难也,又非吾敢横失4而能尽之难也。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5。
所说出于为名高者6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7而遇卑贱,必弃远8矣。
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9而远事情10,必不收11矣。
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
此不可不察也。
注释(1)1.说(shuì):游说、进言、劝谏。
2.知(zhì):智慧、才智。
3.辩:口才。
4.横失(hâng yì,读hãng shī也可):极骋智辩,无所顾忌。
5.当之(dāng zhī):适应它。
6.为名高者:想要追求美名的。
7.见下节:见读xiàn,见下节即显得节操低下。
8.弃远:抛弃和疏远。
9.见无心:显得没有心计。
10.远事情:脱离实际。
11.收:接受、录用。
译文(1)凡是进说的困难,不是难在我的才智能够用来向君主进说,也不是难在我的口才能够阐明我的意见,也不是难在我敢毫无顾忌地把看法全部表达出来。
《韩非子·难一》阅读练习及答案

《韩非子·难一》阅读练习及答案晋文公将与楚人战,召舅犯问之,曰:“吾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奈何?”舅犯曰:“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君其诈之而已矣。
”文公辞舅犯,因召雍季而问之,曰:“我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奈何?”雍季对曰:“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以诈遇民,偷取一时,后必无复。
”文公曰:“善。
”辞雍季,以舅犯之谋与楚人战以败之。
归而行爵,先雍季而后舅犯。
群臣曰:“城濮之事,舅犯谋也。
夫用其言而后其身,可乎?”文公曰:“此非君所知也。
夫舅犯言,一时之权也;雍季言,万世之利也。
”仲尼闻之,曰:“文公之霸也,宜哉!既知一时之权,又知万世之利。
”【注】①咎犯:春秋时晋国的卿。
②厌:满足。
③雍季:春秋时期晋国大臣。
④遇:对待。
⑤权:权宜,变通。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晋文公将与楚战城濮上使外将兵B.战陈之事,不厌诈伪禽兽之变诈几何哉C.虽愈利,后无复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D. 城濮之战,咎犯之谋也肉食者谋之2.下列选项中的“以”与“以诈伪遇人”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B.皆以美于徐公C.虽不能察,必以情D.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3.翻译句子。
(2分)焚林而猎,愈多得兽,后必无兽。
译文:4.晋文公不用雍季之计却赏赐他,从中可以看出晋文公是位的君主。
(3分)答案:1.B2.A3. 放火焚烧山林来打错,尽管暂时能打获到很多野兽,但是最终会到无兽可猎的地步。
4.深谋远虑(远见卓识)【参考译文】晋文公要在城濮和楚军交战,文公征询咎犯的意见,问咎犯:“这仗该怎样打?”咎犯说:“如果是做仁义的事,那就不该讨厌忠诚守信用;如果是和敌军开战,那最好是兵不厌诈。
现在既然是和楚军交战,君王你就只管使用欺诈就可。
”文王辞别咎犯后,又去请教雍季,雍季回答说:“放火来焚烧山林,尽管暂时能打获到很多野兽,但是最终会到无兽可猎的地步;用欺诈手段对付人,虽然一时能获得很多利益,但到最后一定会无利可图。
《韩非子-难三》与王充《论衡-非韩篇》对比阅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韩非子•难三》与王充《论衡.非韩篇》对比阅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鲁穆公①问于子思曰:“吾闻庞氏之子不孝,其行奚如?”子思对曰:“君子尊贤以崇德,举善以观民。
若夫过行,是细人之所识也,臣不知也。
”子思出。
子服厉伯人见,问庞氏子,子服厉伯对曰:“其过三。
皆君之所未尝闻。
”自卷之后,君贵子思而贱子服厉伯也。
或曰:鲁之公室②,三世劫于季氏,不亦宜乎?明君求善而赏之,求奸而诛之,其得之一也。
故以善闻之者,以说善同于上者也;以奸闻之者,以恶奸同于上者也:此宜赏誉之所及也。
不以奸闻,是异于上而下比周于奸者也,此宜毁罚之所及也。
今子思不以过闻而穆公贵之,厉伯以奸闻而穆公贱之。
人情皆喜贵而本贱,故季氏之乱成而不上闻,此鲁君之所以劫也。
且此弋国之俗,瓯、鲁之民所以自美,而穆公独贵之,不亦倒乎?(节选自《韩非子•难三》有删改)材料二鲁缪公问于子思、子服厉伯后,君贵子思而贱子服厉伯。
韩子闻之,以非缪公,以为明君求奸而诛之,子思不以奸用,而厉伯以奸对,厉伯宜贵,子思宜贱。
今缪公贵子思贱厉伯失贵贱之宜故非之也。
夫韩子所尚者,法度也。
人为善,法度赏之:恶,法度罚之。
虽不闻善恶于外,善恶有所制矣。
夫闻恶不可以行罚,犹闻善不可以行赏也。
非人不举奸者,韩子之术也。
使韩子闻善,必将试之:试之有功,乃肯赏之。
夫闻善不辄加赏,虚言未必可信也。
若此,闻善与不闻,无以异也。
夫闻善不辄赏,则闻恶不辄罚矣。
闻善必试之,闻恶必考之。
试有功乃加赏,考有验乃加罚。
虚闻空见,实试未立,赏罚未加。
赏罚未加,善恶未定,未定之事,须术乃立,则欲耳闻之,非也。
(节选自王充《论衡・非韩篇》有删改)【注】①鲁缪公:战国时鲁国君主。
②公室:春秋战国时诸侯的家族。
也用以指诸侯王国或政权。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缪公A贵B子思C贱D厉伯E失F贵G贱H之宜I故J非之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是“这”的意思,与《〈老子〉四章》“自是者不彰”中的“是”意思相同。
新人教版备考2020年小升初考试语文复习专题16:文言文阅读B卷

新人教版备考2020年小升初考试语文复习专题16:文言文阅读B卷姓名: 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__ 成绩: ___________________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一、文言文阅读(共16题;共207分)1.(5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智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①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②。
”其邻人之父③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④,而疑邻人之父。
(《韩非子?说难》)【注】①雨(y d)的:下雨。
②盗:小偷。
③父(f 0):老人。
④智其子:认为他的儿子很聪明。
(1)朗读下面这句话,停顿正确的是()A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B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C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部人之父。
D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翻译:宋国有个富人,天下雨毁坏了墙。
B .暮而果大亡其财。
翻译: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钱财。
C .不筑,必将有盗。
翻译:不把它修好,一定会被偷。
翻译:他家人以为儿子很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D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3)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A .听取意见要看对方是否亲近B .富人儿子非常聪明C .做人不要多管闲事D .评价一个人要客观公正2.(15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_____________ 。
孔君平___________ 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________________ ,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 ___________ 。
”儿应声答曰:“ ______________ 。
”(1)按原文内容填空。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_____________ 。
孔君平___________ 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________________ ,果有杨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非子.说难》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
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
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
此不可不察也。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
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
”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
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
郑人袭胡,取之。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
此不可不察。
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
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
弥子瑕母病,人间往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
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忘其刖罪。
”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
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
”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
”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
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
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
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
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注】①选自韩非子《说难》,有删节。
说难(shuì nán):游说进言的困难。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则见下节而遇卑贱下节:节操低下
B.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显:显赫
C.人间往夜告弥子间:抄小路
D.柔可狎而骑也狎:戏弄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而说之以厚利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B. 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
武公怒而戮之
C. 因问于群臣
我欲因之梦吴越
D.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大凡游说进言的困难:在于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让自己的说法适合他
B. 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
那么不是了解情况有困难,而是处理所了解的情况很困难
C. 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
这人原本就曾假托君命私自驾驭我的车子,又曾经把吃剩的桃子给我吃
D. 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
所以对君主有爱时,就显得智慧并且更加亲近君主
11. 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5分)
①(2分)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3分)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12. 第五段中“此二人说者皆当矣”,“二人”指的
是和。
(2分)
13. 上文三个寓言故事对游说进言的人有何启示?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概括,并加以评价。
(6分)
答案:
8.(3分)B(显:表面)
9.(3分)D(见:助词,表被动;A以:介词,用;连词,因;B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接;C因:连词,表承接;介词,依据、凭借)
10.(3分)D(正确的理解是:所以被君主宠爱时,才智就显得恰当而更受亲近)
11.(5分)
①(2分)这家富人认为儿子很聪明,却对邻居老人起了疑心
②(3分)游说进言的人能不触动君主的逆鳞,就差不多(成功)了
12.(2分)关其思和邻人之父
13.(6分)(概括启示、观点3分,评价3分)
【相关启示、观点】:
郑武公伐胡:进言者要考虑自己的地位和处境,不要触及听者所刻意隐匿之事。
智子疑邻:进言者要考虑自己的身份,要注意自己和听者关系的远近。
弥子瑕失宠:进言者要注意听者的主观爱憎,以及这种爱憎的前后变化。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大凡进说的困难:在于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使自己的说法适合他。
进说对象想要追求美名的,却用厚利去说服他,就会显得节操低下而得到卑贱待遇,必然受到抛弃和疏远。
进说对象想要追求厚利的,却用美名去说服他,就会显得没有心计而又脱离实际,必定不会被接受。
进说对象暗地追求厚利而表面追求美名的,用美名向他进说,他就会表面上接受而实际上疏远进说者;用厚利向他进说,他就会暗地采纳进说者的主张而表面上抛弃了他。
这是不能不明察的。
事情因保密而成功,谈话因泄密而失败。
未必进说者本人泄露了机密,而是谈话中触及到君主心中隐匿的事,如此就会身遭危险。
从前郑武公想讨伐胡国,故意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国君主来使他快乐。
然后问群臣:“我想用兵,哪个国家可以讨伐?”大夫关其思回答说:“胡国可以讨伐。
”武公发怒而杀了他,说:“胡国是兄弟国家,你说讨伐它,是何道理?”胡国君主听说了,认为郑国和自己友好,于是不再防备郑国。
郑国偷袭了胡国,攻占了它。
宋国有个富人,下雨把墙淋塌了,他儿子说:“不修的话,必将有盗贼来偷。
”邻居的老人也这么说。
到了晚上,果然有大量财物被窃。
这家富人认为儿子很聪明,却对邻居老人起了疑心。
关其思和这位老人说的话都恰当,而重的被杀,轻的被怀疑;那么,不是了解情况有困难,而是处理所了解的情况很困难。
这是不可不明察的。
从前弥子瑕曾受到卫国国君的宠信。
卫国法令规定,私自驾驭国君车子的,论罪要处以刖刑。
弥子瑕母亲病了,有人抄近路连夜通知弥子瑕,弥子瑕假托君命驾驭君车而出。
卫君听说后,却认为他德行好,说:“真孝顺啊!为了母亲的缘故,忘了自己会犯刖罪。
”另一天,他和卫君在果园游览,吃桃子觉得甜,没有吃完,就把剩下的半个给卫君吃。
卫君说:“多么爱我啊!不顾自己口味来给我吃。
”等到弥子瑕色衰爱弛时,得罪了卫君,卫君说:“这人原本就曾假托君命私自驾驭我的车子,又曾经把吃剩的桃子给我吃。
”所以,虽然弥子瑕的行为和当初并没两样,但先前称贤、后来获罪的原因,是卫君的爱憎有了变化。
所以被君主宠爱时,才智就显得恰当而更受亲近;被君主憎恶时,才智就显得不恰当,遭到谴责而更被疏远。
所以谏说谈论的人不可不察看君主的爱憎,然后进说。
龙作为一种动物,驯服时可以戏弄着骑它;但它喉下有一尺来长的逆鳞,假使有人动它的话,就一定会被杀掉。
君主也有逆鳞,游说进言的人能不触动君主的逆鳞,就差不多(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