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精品课程网站

地理学精品课程网站
地理学精品课程网站

地理学相关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网站中国开放式共享资源网:https://www.360docs.net/doc/2311453757.html,/

《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综合自然地理(Synthesize physical Geography) 课程编码: 12014006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范围:04地理科学 学时数: 54 其中实践学时 学分数: 3 先修课:气象气候学、地质学、水文学、地貌学、 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动物地理学、 地球概论等 考核方式:考查制定单位: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制定日期:2010年执笔人:陈永金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综合自然地理学>>是高校地理系的专业选修课, 旨在使学生从系统的角度认识地球表层的性质、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以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地表环境的形成、发育、演化过程等.同时进行相应的技能训练,为建立科学的自然观、资源观、发展观和人地关系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并应用于生产实践.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结合较大量的实例,锻炼综合技能。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后续课程主要有:区域自然地理学等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者:伍光和等高教出版社 2001年11月出版 教学参考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者:刘南威等科学出版社 《综合自然地理》作者:景贵和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绪论 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从系统理论看地理学分科 三、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及其基本特征 四、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五、自然地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六、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实践意义 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重点、难点)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认识的发展

2018年尔雅网课《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试题答案.

温馨提醒:下载后用word查找速度更快 --蜡笔小兴整理 2018年尔雅网课《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试题答案以下哪种岩石的层理比较明显? 1.0分 窗体顶端 A、 方解石 B、 玄武岩 C、 沉积岩 D、 浮石 窗体底端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2 黄土的地貌可分为(。 1.0分

窗体顶端 A、 沟谷地貌和沟间地貌 B、 纹沟和细沟 C、 细沟和冲沟 D、 沟间地貌和切沟 窗体底端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3 液态水占总水量的( 1.0分 窗体顶端A、 0.9723 B、 0.99 C、 0.9785

D、 0.95 窗体底端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4 冰川气候区的主要地貌特征是1.0分 窗体顶端A、 多边形地面 B、 刃脊 C、 泥流阶地 D、 石海 窗体底端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5 大气上升运动的主要方式不包括( 1.0分 窗体顶端A、

热力对流 B、 动力抬升 C、 大气波动 D、 蒸发 窗体底端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6 发展经济,发展社会主要依靠的是什么: 1.0分 窗体顶端A、 资源 B、 知识的创新 C、 科技的进步 D、 窗体底端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7 以下是土壤控制因素中,不是实在因素的是: 1.0分窗体顶端A、 母质 B、 生物 C、 时间 D、 气候 窗体底端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8 地球上人类生存的原因是: 1.0分 窗体顶端A、 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 B、 地球的质量及其环境效应 C、

日地距离及其环境意义 D、 窗体底端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9 以下哪个地方地震比较少? 1.0分 窗体顶端A、 日本 B、 智利 C、 南京 D、 汶川 窗体底端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10 在厄尔尼诺年,地球的自转速度会如何变化: 1.0分窗体顶端A、 增快

-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地壳:是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35km,在大洋下平均厚5km。 克拉克值:把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即元素的丰度。 解理:是指矿物受外力作用沿一定结晶方向分裂为解理面的能力。 岩石:造岩矿物按一定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根据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岩浆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岩浆作用主要有两种方式:①岩浆在地壳深处冷凝→深层侵入岩;在浅层冷凝→浅层侵入岩②岩浆喷出地表→喷出岩(火山岩)。 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层理:是指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粒度、颜色等表现出来的成层性。 成岩过程:先成岩石的破坏(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等四个阶段。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各种外力作用的剥蚀破坏,然后再把破坏产物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等四个阶段而形成岩石,称沉积岩。可分为碎屑岩类、粘土岩类、生物化学岩类 变质作用: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为变质作用,其形成的岩石就是变质岩岩相:反映沉积环境的岩性、结构、构造、化石及其组合特征叫做岩相。通常分为:海相、陆相和过渡相,以下又可各自细分。沉积建造:是彼此共生关系的地层或岩相的组合,或岩性大致相同的沉积物组合。类型有地槽、地台、过渡型建造。地质构造: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而发生的变形与变位称为地质。地质构造是地质运动的形迹。引起地质构造的力主要有压应力、张应力、扭应力三类构造。分别形成压性、张性与扭性构造。层次岩石受地应力的作用后,构造变动表现最明显,主要有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褶皱:岩层在侧向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的现象成为褶皱,其中的单个弯曲则叫褶曲。褶皱能直接反映构造运动的性质和特征。主要是由于构造运动形成的,可能是由升降运动使岩层向上拱起和向下坳曲,但 大多数是在水平运动下受到挤压而形 成的,而且缩短了岩层的水平距离。基 本形态只有背斜(上凸)和向斜(下凹) 两种。 断裂:岩石因所受应力超过自身强度而 发生破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的现 象称为断裂。虽破裂但破裂面两侧岩块 未发生明显滑动、位移的断裂构造叫做 节理。岩块沿着断裂面有明显位移的则 称断层。断层面两侧的岩块称为断层 盘,其中位于倾斜断面之上者为上盘, 位于倾斜面之下的为下盘,两盘沿水平 方向相对位移为水平断层;上盘相对上 升的是逆断层而上盘相对下降的断层 称为正断层。正断层与逆断层相间分布 时上升盘形成地垒,下降盘形成地堑。 火山地震都是快速构造运动。火山喷 发:即岩浆喷出地表,是地球内部物质 和能量快速猛烈的释放形式。火山喷出 物很复杂,有气体、液体和固体。火山 喷发形式有两类:①裂隙式喷发;②中 心式(或管状)喷发。火山喷发则形成 火山,无一例外分布在大小板块边界 上。 地震:是构造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即 大地的快速震动。当地球聚集的应力超 过岩层或岩体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地壳 发生断裂、错动,急剧的释放积聚的能 量,并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引 起地表的震动。地震只发生于地球表面 至700km深度以内的脆性圈层中。地 震时,地下岩石最先开始破裂的部位叫 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位置叫 震中。从震源发出的地震波在地球内部 传播的称为体波(纵波和横波)沿地面 传播的称面波,实际上也是一种纵波, 对地表建筑物破坏性最大。地震释放能 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通常采用美国里 克特提出的标准来划分称为里氏级。世 界地震区呈带状分布并与板块边界非 常一致,板块间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 的主要因素。 板块: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并非 是整体一块,而是被许多构造活动带如 大洋中脊、海沟、深大断裂等分割成不 连续的独立单元(块体),这些块体就 是所说的板块。板块浮在软流层上,其 内部稳定,边缘是比较活跃的活动带, 有强烈的构造运动。 板块的边界有三种类型: ①扩张(或增生)型边界:是新地壳增 生的地方,也是海底扩张的中心地带, 主要以大洋中脊为代表,如美洲板块与 非洲板块之间的边界。喷出物多为玄武 岩,以张应力产生的正断层和节理为 主。震源浅烈度小。大洋中脊:由于海 底扩张形成的,位于大洋中间、纵贯世 界大洋的巨大海底山脉。是大洋板块新 生的地方,是板块发散型边界。 ②俯冲(或汇聚)型边界:见于两个板 块挤压、汇聚、俯冲、消减的地方。又 分为海沟岛弧型(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 块之间的边界)和地缝合线型(印度洋 板块和亚欧板块之间的边界)。地缝合 线:两陆地板块的碰撞结合地带就是地 缝合线。两个大陆板块汇聚时,在原弧 沟系中发生碰撞,于是产生大规模的水 平挤压,褶皱成巨大的山系。现在阿尔 卑斯—喜马拉雅地带,就是古特提斯海 消失形成的一条地缝合线。 ③转换断层(或次生)型边界:在这种 边界上,没有板块的新生和消亡,是由 于前两类边界的活动导致板块间的其 他部分作剪切向水平错动而形成,仅见 于大洋地壳中。 地质年代:在内外力作用下,地壳的组 成、构造及外部形态不免经常发生变 化,一系列变化构成的连续时间,可以 清晰的反映地壳演化的历史,通常以地 质年代表示这种演化的时间和顺序,地 质年代又有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之分。 相对年代法(古生物地层法):依据地 层下老上新的沉积顺序,地层剖面中的 整合与不整合关系,标准古生物化石与 生物群体进行对比,确定某个地层或事 件的相对年代的方法。此法虽能分清地 质时间的先后,却不能确定其具体时 间。 绝对年代法:通过矿物或岩石的放射性 同位素的测定,依据放射性元素蜕变规 律计算其绝对年龄,即距今天的年数。 第三章:大气和气候 大气:连续包围地球的ˉ气态物质称为 大气。地球大气是多种物质的混合物, 由干洁空气(是指除去水汽、液体和固 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简称干空 气)、水汽、悬浮尘粒或杂质组成。大 气中悬浮均匀分布的固体杂质和液体 微粒,如海盐粉粒、灰尘(特别是硅酸 盐)、烟尘和有机物等多种物质,所构 成的稳定混合物,称为气溶胶粒子。半 径10ˉ2——10ˉ8 cm主要来源有自 然源和人工源两种。 气压:定义从观测高度到大气上界单位 面积上(横截面积1平方cm)铅直空 气柱的重量为大气压强,简称气压。国 际单位制用帕斯卡(Pa),气象学采用 白帕(hPa)为单位。1hPa=10ˉ2N∕ cm2 对流层:是大气的最底层。平均高度 11km。①以空气垂直运动旺盛为典型 特点,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②云、雾、雨、雪等主要天气现象都出 现在此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③气温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平均每升高 100m下降0.65℃。 平流层:从对流层到55km左右的大气 层,气流稳定。温度随高度不变或微升, 由等温分布变为逆温分布。水汽、尘埃 等非常少,很少出现云和降水,大气透 明度良好。 中间层:从平流层到85km高度的气层, 也叫高空对流层。温度随高度升高迅速 下降。80km高度上,有一个白天出现 的电离层,也叫D层。暖层和散逸层。 太阳常数:在日地平均距离 (D=1.496×108km)上,大气顶界垂 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上每分钟接 受的太阳辐射,称为太阳常数。事实上, 由于太阳光谱辐照度随波长的变化曲 线而有年际变化,太阳常数并非保持恒 定。 温室效应(花房效应):大气本身太阳 辐射直接吸收很少,而水陆植被等下垫 面却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并经潜热和 感热转化给大气。大气获得热能后依据 本身温度向外辐射,称为大气辐射。其 中一部分外逸到宇宙空间,一部分向下 投向地面。后者既是大气逆辐射,他的 存在使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略少于长 波辐射放出的热量,地面得以保持一定 的温度。这种保温作用,即大气的温室 效应(花房效应)。使地球表面温度 及近地面大气温度维持在一定的范围 内,以适合地球生物和人类的生存,这 些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既包括自然大 气中固有的CO2、水汽、O3、CH4、 N2O等成分,也包括人类活动释放的污 染物质,主要有氟氯烃化合物(CFCs) 及CO2、CH4等。在某一时段内物体 能量收支的差值,称为辐射平衡或辐射 差额。一天之内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 差叫气温日较差。在等温线图上垂直 等温线方向上,单位距离内温度的变化 值,称为水平温度梯度,方向从高值指 向低值。等温线愈密,温度梯度愈大; 反之愈小。封闭等温线表示存在温暖或 寒冷中心。 饱和空气:温度一定时,单位体积空气 中容纳的水汽量有一定的限度,达到这 个限度,空气呈饱和状态。饱和空气的

尔雅现代自然地理学(王建)网络课程习题及答案

现代自然地理学 学科发展趋势的多角度分析 1关于李吉均院士对现代地理学的看法,说法错误的是()。 A、 B、 C、 D、 正确答案: D 220世纪地理学的发展不包括()。 A、 B、 C、 D、 正确答案: C 3分析地理学发展的趋势一般不需要分析()。 A、 B、

D、 正确答案: B 4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地理学的影响之一是,分析实验技术的发展使得对地表环境的丁莲观测越来越广泛。正确答案:× 5人类经历了一个从依赖适应自然,到修饰改造自然,最后达到相互协调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理学学科的变化。() 正确答案:√ 科学的、技术的、哲学的地理学 1地理学发展的背景与趋势不包括()。 A、 B、 C、 D、 正确答案: D 2自然地理环境所指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特殊圈层不包括()。

B、 C、 D、 正确答案: C 3科学的地理学的主要变化是()。 A、 B、 C、 D、 正确答案: C 4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是指受到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为发生明显变化的天然环境。()正确答案:× 5地理学的视角包括地方的综合、地方间的相互依存、尺度间的相互依存人地相互依存等四个视角。() 正确答案:√ 系统的、统一的、全球的、发展的、生活的地理学 1()已经成为地理学的性质和特征。

B、 C、 D、 正确答案: C 2地理学的发展未来不太会成为()。 A、 B、 C、 D、 正确答案: B 3自然地理学是()的核心学科。 A、 B、 C、 D、 正确答案: D

4人文地理学家对于自然因素对人文过程作用考虑得比较全面,而自然地理学家对人文因素考虑较为欠缺。() 正确答案:× 5要研究区域分异,必须从整个地表环境着眼,才可能得出比较全面和准确的认识。() 正确答案:√ 现代自然地理学绪论 1一般来说,地理学家需要的专业基础是()。 A、 B、 C、 D、 正确答案: C 2对地理学家提出的新要求中的“三种技术”是()。 A、 B、 C、 D、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

-第二章地壳 1、地壳的组成从微观到宏观概括哪些:元素、矿物、岩石; 地壳元素丰度前两位的是:O、SI; 矿物的分类; 1.自然元素矿物:金刚石、石墨、自然金 2.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方铅矿、黄铜矿、雄黄、雌黄 3.卤化物:萤石、石盐、钾石盐 4.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刚玉、磁铁矿、石英 5.含氧盐:橄榄石、方解石、白云石、石膏、石英、滑石 主要造岩矿物前两位的是:石英和长石; 按成因把岩石分为三类是:火成岩、变质岩、沉积岩; 2、矿产资源的概念、特点和合理利用; 1)概念:是指赋存在地壳中的,具有开采经济价值或潜在经济价值的有用岩石、矿物和元素的聚集体。2)矿产资源的特点: ⑴数量的有限性; ⑵分布的不均衡性; ⑶赋存状态的复杂性。 3)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 ⑴建立合理的经济模式: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模式 ⑵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率; ⑶积极寻找新的矿源; ⑷开发替代资源。 3、地壳运动的概念和按照向量的分类; 地壳运动:是指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机械运动。又称构造运动。按向量分为三类: ①水平运动即地壳岩层或部分地壳岩层在水平方向上发生位移。又称造山运动。 ②垂直运动即地壳岩层或部分地壳岩层在垂直方向上发生位移,有上升或沉降。又称造陆运动。 ③旋扭运动即既有水平运动又有垂直运动的结合。 4、地质构造的概念和分类;世界主要地震和火山带的分布是?如何应对地质灾害? 1、概念:地壳运动所造成的岩层产状和构造形态的改变称为地质构造。 2、4 种主要地质构造类型: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 3、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大洋中脊带、东非大裂谷带 火山带: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火山带、大西洋海底隆起带、东非火山带 4、1)加强监测和预报; 2)加强对地震和火山的科学研究; 3)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建设; 4)进行地质灾害预防应急知识的普及和教育。 5、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①地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如大洋中脊、裂谷、海沟、转换断层等分割成相互独立的构造单元,称之为板块; ②板块内部是比较稳定的区域,板块接合处则是相对活动的地带; ③刚性的板块在软流层上作大规模的水平运动,驱动板块运动的机制主要是由于地幔物质的对流,其中地幔上升流导致板块分离,下降引起板块汇聚; ④板块可以增生也可以消减。 主要分为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三个部分

尔雅网课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试题答案

尔雅网课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试题答案精 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温馨提醒:下载后用word查找速度更快 --蜡笔小兴整理 2018年尔雅网课《》期末考试试题答案 以下哪种岩石的层理比较明显? 分 窗体顶端 A、 B、 C、 D、 窗体底端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 黄土的地貌可分为()。 分 窗体顶端 A、 B、 C、 D、

窗体底端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3 液态水占总水量的() 分 窗体顶端A、 B、 C、 D、 窗体底端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 冰川气候区的主要地貌特征是 分 窗体顶端A、 B、 C、 D、 窗体底端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5 大气上升运动的主要方式不包括() 分 窗体顶端A、 B、 C、 D、 窗体底端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6 发展经济,发展社会主要依靠的是什么: 分 窗体顶端A、 B、 C、 D、 窗体底端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7

以下是土壤控制因素中,不是实在因素的是: 分 窗体顶端A、 B、 C、 D、 窗体底端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8 地球上人类生存的原因是: 分 窗体顶端A、 B、 C、 D、 窗体底端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9 以下哪个地方地震比较少?

分 窗体顶端A、 B、 C、 D、 窗体底端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0 在厄尔尼诺年,地球的自转速度会如何变化: 分 窗体顶端A、 B、 C、 D、 窗体底端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11 区域的内部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分 窗体顶端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自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次生自然环境 “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三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 “三重性”: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地理学研究、区域地理学研究 “表层”的别称:“地理圈”、“地理壳”、“景观壳”、“地球表层” 部门自然地理学:气候学、地貌学、土壤地理学、水文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 宇宙天体:恒星、行星、卫星、陨石、小行星、彗星、星云、等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类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被规定为矮行星) 地球的三个切片:赤道面(与地轴垂直所截出最大截面所在面)、黄道面(地球轨道所在面)、白道面(月球轨道所在面) 科里奥利力方向:南左北右 地球圈层内三圈:地核、(古登堡面)、地幔、(莫霍面)、地壳 地球圈层外三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地理学六圈层: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智慧圈 陆地水: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矿物水 海陆两半球:海半球(新西兰东南)、陆半球(法国南特附近) 大洲分界:(亚欧)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脉、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亚非)苏伊士运河;(欧非)直布罗陀海峡;(亚美)白令海峡;(美洲)苏伊士运河; 岛屿:大陆岛、海洋岛(火山岛、珊瑚岛) 造岩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钛、氢、磷、碳、锰…… 造岩物质:硅酸盐类、含氧盐类、氧化物、氢氧化物、硫化物、硫酸盐、卤化物、单质 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普通辉石、普通角闪石、橄榄石 岩石种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浆岩(按矿物分):酸性岩、中性岩、基性岩、超基性岩 岩浆岩(按形成分):喷出岩、侵入岩 岩浆岩构造:块状构造、斑杂构造、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杏仁状构造 沉积岩:碎屑岩类(砾岩&角砾岩、砂岩、粉砂岩)、黏土岩类(钙质页岩、铁质页岩、炭质页岩)、生物化学岩类(硅质岩、石灰岩、白云岩) 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接触热变质作用、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超变质作用) 构造运动特性: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匀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 构造运动基本方式:水平运动、垂直作用 沉积建造:地槽型建造、地台型建造、过渡型建造 地层接触关系:整合、假整合、不整合、侵入接触、侵入体的沉积接触 地质构造: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 水平构造:桌状地台、平顶山、方山 倾斜构造:单面山、猪背岭 褶皱构造:向斜山、背斜谷、背斜山、向斜谷 断裂构造:一线天、试剑石、断层崖、断层三角面、断层悬谷、错断山脊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

自然地理学知识整理 题型: 填空题1分*16=16分名词解释3分*7=21分作图题6分*3=18分简答题6分*6=36分论述题9分*1=9分 二○一○年十二月

绪论 ★1·地球表层的空间界限: 大多数学者:上界为对流层顶,下界为沉积岩底部,包括大气圈的对流层,岩石圈的沉积岩部分,整个水圈和生物圈,共十几千米。 ★2·地球表层的特征:P40-41 1 太阳能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转化主要发生在地表。 2 固液气三态并存于地表,且相互转化。 3 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生物,土壤层)--这是 负熵增长的表现。 4,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 6,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 ★3·环境:是指主体或研究对象以外的,围绕主体占据一定空间,构成主体生存条件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环境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第一章地球 1·天体的概念 广义的天体 宇宙间各种物质客体通称天体,表现为多种存在形式:一部分物质以电磁波、星际物质等形式弥散在空间;另一部分则积聚、堆积成团,表现为各种堆积形态的积聚实体,如恒星、行星、彗星、星云等,称为积聚态天体。通常将包括星际物质和各种积聚态天体在内的宇宙物质,统称为天体,而不包括电磁波。 ★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名称、排序、运动特征、显著特点 3·日地距离:1.496×108 km,一个天文单位。 ★4·地球形状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球形形状使得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并由此形成地球上的温度带。这是地域分异规律得以产生的一个根本原因,也是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脚点。 ★5·地球大小的地理意义 版本一: 地球的大小适中。如果太大,超过太阳质量的0.07,则产生热核反应,演变为恒星;如果质量太小,则无法吸引大气,不会产生大气圈,地球就会像月球一样,不会孕育出生命,而且将会被小行星、流星和彗星撞击得千疮百孔。 版本二:地球的巨大质量,可以吸引周围的气体,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有了大气圈,才能保住水圈,形成生物圈。

自然地理学教案

《自然地理学》教案 绪论 一、章节教案 1.教学目的和要求:阐明‘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在地理学中的位置及其任务。 2.讲授课时数2 3.重点和难点:重点在于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综合自然地理学与地理学三分支、三层次、三重性的关系。 4.主要内容提示:自然地理环境也称为自然综合体或景观,是一个物质整体,它与外界环境保持着不断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使其内部维持着有序的结构和稳定的功能,是为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系统。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把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着重研究其整体的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阐明其结构特点、功能效应、发展动态等基本问题。 5.教学方式:讲授法,讨论法 6.复习题、思考题及作业题: A.自然地理环境是否包括人为环境? B.谈谈你对地球表层尺度的认识, 为什么? 二、每课时单元教案 1.教学时数 2学时 2.教学方式(手段) 讲授法 3.师生活动设计 提问和探讨 4.讲课提纲、板书设计 5.教学内容 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 (一)地理学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科学。

地理学的“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地理学的“三层次”——统一、综合、部门 地理学的“三重性”——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 (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地域分异规律。 (三)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 二、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三、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四、本书的内容和结构 第一章地球 一、章节教案 主要章节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四节地理坐标 第五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教学重点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形状、大小、圈层结构及表面形态结构特征,掌握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活动

2015尔雅网络课程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王建)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1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内容是: A、人地相互作用 B、利用环境 C、空间组成与结构 D、成因与变化过程 正确答案:B 2不属于陆地生态系统的是? ?A、近岸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 ?C、荒漠生态系统 ?D、河流生态系统 ? 正确答案:A 3冰川气候区的主要地貌特征是 ?A、多边形地面 ?B、刃脊 ?C、泥流阶地 ?D、石海

? 正确答案:B 4中国泥石流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是? ?A、河南 ?B、福建 ?C、云贵 ?D、山西 正确答案:C 5水的分布的改变会影响地球自转的速度,如果水更多的分布在中高纬度地区,地球的自转速度会: ?A、变快 ?B、变慢 ?C、没变化 ?D、都不对 正确答案:A 6地壳最后的地区是哪儿? ?A、平原 ?B、盆地 ?C、高原

正确答案:C 7以下不是地质与地貌环境评估的途径的是: ?A、海拔高度 ?B、地貌的起伏 ?C、地貌的部位位 ?D、地下组成 正确答案:D 8在生物起源过程中,什么生物出现后大气中氧含量才升高??A、蓝藻 ?B、真核生物 ?C、植物 ?D、动物 正确答案:A 9不属于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是()。 ?A、水星 ?B、木星 ?C、火星

正确答案:D 10我国东南地区潮湿而西北内陆干燥的气候是收到了()的影响。?A、季风气候 ?B、海洋洋流 ?C、地球自转 ?D、地形差异 正确答案:A 11以下对降水和气温不具有调节作用的是哪一项? ?A、湖泊 ?B、水库 ?C、沼泽 ?D、岩石 正确答案:D 12地球上人类生存的原因是: ?A、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 ?B、地球的质量及其环境效应 ?C、日地距离及其环境意义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地理专业)

楚地理科学与旅游管理系(院、部) 地理科学专业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022105104 课程中文名称:综合自然地理学 课程英文名称: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使用专业:地理科学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总学时:5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6,实验学时:4) 总学分:2.5学分 预修课程:地球概论、地质学基础、部门自然地理学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地理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系统讲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和分析方法,主要内容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区划的理论与方法,土地分类与结构、土地评价与土地变化、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 教材建议:伍光和,蔡运龙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参考书: [1]刘南威、郭有立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景贵和主编,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 陈传康,伍光各,李昌文编,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33。 [4] 赵松乔等编著,现代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5] 刘南威主编,自然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6] 黄秉维,郑度,赵名茶等著,现代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7] 王建主编,现代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 蒙吉军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二、课程性质、目的及总体教学要求 课程的基本特性:综合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主干基础理论课程。它是在各部门自然地理学基础上研究地球表层整体性特征及其结构、功能和演变规律的科学。特别着重研究地球表层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机制、地球表层区域分异规律和地域分异规律。 课程的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较好地认识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地位、特点与任务,熟悉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与趋势,深入认识和掌握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技能,从而为全面、科学地从事相关工作和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奠定较为坚实的理论与方法基础。“综合自然地理学”又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要求理论与实践并重,故该课程除了课堂理论知识讲授外,还要求通过相关的专题讨论和实践教学等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际工作能力。 课程的总体教学要求:学习本课程应着重掌握地球表层系统、耗散结构、时空尺度、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综合体、地域分异、土地、景观、土地分类、土地分等等基本概念;重点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域分异规律、时间演化规律、自然区划的理论与方法、土地分类和分级理论等基础理论;应掌握的基本技能有:土地类型划分和应用地域分异原理分析各大洲的地域分异规律。 三、章节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绪论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中的地位(2学时)本章的内容、地位与作用分析,重点难点、总的教学要求与说明: 本章主要介绍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地位、任务与特点,它是对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一个总体介绍或概述。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是:重点在于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综合自然地理学与地理学三分支、三层次、三重性的关系。 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并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系统)的概念、范围、组成、特征。 (2)了解本学科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3)了解本学科的形成及发展趋势。 各节内容的教学要求: 第一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地位和特点(1学时)理解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分科;理解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地位和特点;掌握自然地

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070501) 一、学科简介 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以及空间分异规律,它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在全球环境变化所引起的自然灾害频发、人类生存环境压力大等突出问题情况下,为发挥我校在3S技术应用、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土壤学、生态学、气象学、林学等多学科的研究优势,本学科着重开展3S技术在区域环境变化中的应用、水土资源与环境、生态恢复与环境变迁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培养具有高层次科学研究、高水平教学及高级管理与决策的自然科学学术人才。 四川农业大学现有从事自然地理学及相关学科的教学和科研人员10余人,其中,副高级以上5名,讲师6名,具有博士学位人数7名,具有硕士学位人数4名。学术队伍涵盖了我校土壤学、生态学、气象学、农业资源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等学科的教学科研人员,初步形成了3S技术应用、水土资源与环境、生态恢复与环境变迁等3个研究方向。 本学科目前已承担省部省级科研项目8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地学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被SCI、EI收录17篇,获部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次奖1项。 二、培养目标 1、本专业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地理科学理论基础,较好地掌握现代自然地理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学科发展的现状和动态; 2、应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3、掌握3S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能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从事自然地理学研究工作,从事本领域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二级学科及研究方向设置 四、课程设置 (二)主干课程说明 为使硕士研究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相关专业知识,必须十分重视课程学习,特别是学位课程和必修课程的学习。课程学习可根据课程性质采取教师讲授、师生讨论、学生自学、读书报告等多种形式。任课教师应着重启发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研究生根据研究方向需要跨学科(门类)选修课程。 1、《现代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大纲(伍光和)[1]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绪论 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 (一)地理学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科学。 地理学的“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地理学的“三层次”——统一、综合、部门 地理学的“三重性”——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 (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地域分异规律。 (三)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 二、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三、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四、本书的内容和结构 第一章地球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四节地理坐标

第五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教学重点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形状、大小、圈层结构及表面形态结构特征,掌握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活动 实习与实验:在野外或者实验室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形状、大小、圈层结构、表面形态结构特征以及地球运动规律。 检索分析:在图书馆文献信息系统或者网络上,检索“地球运动”、“地球圈层结构”,分题名检索和关键词检索,看有哪些图书、论文和网站与之有关,并了解该领域的新进展。 参考文献 1. Arthur N Strahler, Pysical Geography, John Wiley & Sons, 4th. Ed 1975. 2. 王维.地球的形状——人类对它认识的历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3. J.H.塔齐. 地球的构造圈.北京:地质出版社,198 4. 4. 弗兰克.普内斯等.地球.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一、宇宙和天体 二、太阳和太阳系 9大行星、50个卫星、50万个小行星、少数彗星 三、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 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 旋转椭球体黄赤交角太阳高度角自然现象的地带性分布

《综合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Ⅳ》教学大纲

《综合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Ⅳ)》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一、课程性质、目的及开课对象 (一)课程性质:综合自然地理学是高师四年制本科地理科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二)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性、地域分异规律、综合自然区划、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等方面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使他们能够独立对一个地区进行地域分异、自然区划、土地类型等方面的分析和研究能力,帮助他们树立系统观、协调观、可持续发展观。为今后学习后继课程和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地理学方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开课对象:地理系地理科学教育专业本科生 二、先修课程 所有部门自然地理学科。 三、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一)教学方法:讲授为主、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积极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结合教学内容开展课堂讨论;运用相关理论分析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实际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考核方法:考试 四、学时数分配 总学时:51学时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 绪论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中的地位(2学时) 【主要内容】: 0.1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0.2从系统论看地理学的分科 0.3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基本特征 0.4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0.5自然地理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 0.6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实践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实践意义,难点是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学生掌握要点】: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实践意义,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4学时) 【主要内容】: 1.1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的发展 1.2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及能量基础 1.3 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 1.4 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物质交换 1.5 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化 【重点难点】:太阳辐射的地理分布特征,地理环境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化 【学生掌握要点】:太阳辐射的地理分布特征,地理环境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化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8学时) 【主要内容】: 2.1 地域分异:概念、因素与尺度 2.2 纬度地带性分异与自然地带学说 2.3 非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

网课现代自然地理学新版答案

1 关于李吉均院士对现代地理学的看法,说法错误的是()。 A、现代地理学是全球地理学 B、现代地理学是建设地理学 C、现代地理学是统一地理学 D、现代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 正确答案: D 2 20世纪地理学的发展不包括()。 A、从经验的地理学走向实验和实证的地理学 B、从定性描述的地理学逐步走向定量分析的地理学 C、从区域性的地理学走向普遍性的地理学 D、从站在地表看地表的地理学走向从地表以外来看地表的地理学 正确答案: C 3 分析地理学发展的趋势一般不需要分析()。 A、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其对学科的要求 B、国家政策变化的趋势对学科的导向 C、学科自身的发展趋势 D、教育发展的趋势 正确答案: B 4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地理学的影响之一是,分析实验技术的发展使得对地表环境的丁莲观测越来越广泛。

正确答案:× 5 人类经历了一个从依赖适应自然,到修饰改造自然,最后达到相互协调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理学学科的变化。() 正确答案:√ 科学的、技术的、哲学的地理学 1 地理学发展的背景与趋势不包括()。 A、宏观、微观分析的深化到宏观、微观的有机结合 B、分析、综合的分离到分析、综合的统一 C、人文、自然、技术的相对分离到文、理、工的紧密结合 D、独立、整体的割裂到独立、政体的融合 正确答案: D 2 自然地理环境所指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特殊圈层不包括()。 A、大气圈 B、生物圈 C、气候圈 D、岩石圈 正确答案: C 3 科学的地理学的主要变化是()。

A、从实验、实测到经验 B、从分析到描述 C、从定性到定量、半定量 D、从机制探索到过程研究 正确答案: C 4 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是指受到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为发生明显变化的天然环境。() 正确答案:× 5 地理学的视角包括地方的综合、地方间的相互依存、尺度间的相互依存人地相互依存等四个视角。() 正确答案:√ 系统的、统一的、全球的、发展的、生活的地理学 1 ()已经成为地理学的性质和特征。 A、独立性 B、拓展性 C、系统性 D、关联性 正确答案: C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 第一章 重点总结

第一章地球 1、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14960×104km),即天文单位。 2、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94605×108km),即一个光年。 3、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小而平均密度大,自转速度慢,卫星数少,称为类地行星。 4、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体积大而平均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多,称为类木行星。 5、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运动的基本特征? 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 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 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 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 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也较接近。 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6、行星是绕太阳系运动,自身不发光却能反射阳光的天体。 太阳系的行星须符合的3个条件: ①在绕太阳系运动的前提下,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而成为其所在空间的最大天体。 ②具有足够大的质量,能够靠自身的引力使形状呈近似球形。 ③内部不发生核聚变反应。 7、矮行星是绕太阳系运动,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固体应力而使自己呈圆球状,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 8、当月球阻挡阳光照射地球时,发生日食;当地球阻挡阳光照射月球时,发生月食。 9、地球沿着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太阳处在椭圆形轨道的一个焦点上。每年1月初地球和太阳最接近,地球的这个距离称为近日点;7月初地球和太阳最接远,地球的这个距离称为远日点。 10、一日的定义,如果取春分点为标准,则春分点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面的时间,叫做一恒星日。如果取太阳为标准,则地球上同一地点连续两次通过地心和日心连线所需的时间,叫做一个太阳日。 1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球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2)地球自转使所有在北半球做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移,在南半球则向左偏移。 3)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4)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 5)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要密

最新整理自然地理学重点知识点资料

一、名词辨析,四题,每题6分 天气与气候: 一个地方短时间内,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 一个地区内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区别:天气短时间多变、气候长时间较稳定,相同:二者均指大气状况 雅丹地貌与丹霞地貌: 雅丹地貌和丹霞地貌在形成原理上完全不一样: 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由于风的磨蚀作用,小山包的下部往往遭受较强的剥蚀作用,并逐渐形成向里凹的形态。如果小山包上部的岩层比较松散,在重力作用下就容易垮塌形成陡壁,形成雅丹地貌,有些地貌外观如同古城堡,俗称魔鬼城。 丹霞地貌是水成的红色砂砾岩地貌。是指厚层、产状平缓、节理发育、铁钙质混合胶结不匀的红色砂砾岩,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侵蚀、溶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形。因在中国广东省北部仁化县丹霞山有典型发育而得名。 霜与露: 日没后,地面开始冷却,近地面层空气也随之冷却,温度降低。当气温降低到露点以下时,水汽即凝附于地面或地面物体上。当时的温度如在0℃以上,水汽凝结为液态,这就是露;如温度在0℃以下,水汽凝结为固态——冰晶,这就是霜。 水循环与水平衡: 地球表面各种形式的水体是不断相互转化的,水以气态、液态、固态的形式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不断循环的过程就是水循环。 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间内,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等于该地区的储水变化量。 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 趋同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通过变异和选择,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特征和适应方式的现象。 趋异适应或称辐射适应是指同一种生物的若干个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长期生活,形成了不同的适应特征和适应方式。 矿物与岩石: 地质作用中产生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物理性质、晶体结构的元素或化合物的均匀固体称矿物 岩石是矿物(部分为火山玻璃或生物遗骸)的自然集合体,主要由一种或几种造岩矿物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是构成地壳和地幔的主要物质,是地球发展至一定阶段,由于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坚硬产物。 雾和霾: 雾是自然天气现象,虽以灰尘为凝结核,但总体无毒无害, 霾的核心物质是大量烟、尘埃等微粒,空气相对湿度低于80%,颜色发黄,气体能直接进入并黏附在人体上下呼吸道和肺叶中,引起鼻炎、支气管炎等病症,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会诱发肺癌 雾霾是雾和霾的混合物,我国多发生在中东部地区的冬季,尤以城市为重。早晚湿度大时,雾的成分多;白天湿度下降,霾占据主力,相对湿度在80%~90%之间。 层理构造和层面构造: 层理构造:由于先后沉积下来的矿物或岩屑的颗粒大小、成分、颜色和形状的不同而显示的成层现象,主要是沉积环境的改变所造成。主要有水平层理、交错层理、递变层理、波状层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