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运营隧道衬砌安全等级评定暂行规定 铁运函[2004]174号

合集下载

铁路隧道衬砌混凝土施工质量后期检测和评价

铁路隧道衬砌混凝土施工质量后期检测和评价

892023年12月上 第23期 总第419期工艺设计改造及检测检修China Science & Technology Overview1雷达无损检测1.1检测仪器采用美国(GSSI)制造的SIR-4000型地质雷达,及400MHz、900MHz 屏蔽天线;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生产的LTD 2000型地质雷达,及400MHz、900MHz 屏蔽天线,检测隧道衬砌质量。

1.2检测原理地质雷达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图1 地质雷达工作原理图1.3检测内容地质雷达法主要针对衬砌背后空洞、脱空、不密实、欠厚及钢筋和钢拱架分布不均等缺陷进行扫描检测[1]。

1.4注意事项(1)现场踏勘。

在检测前,应进一步对隧道现场进行确认,在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对待检隧道进行现场踏勘,主要包括查验收集到的资料是否真实准确、检测里程是否满足检测条件、记录待检段落内对检测工作有影响的环境干扰因素,为数据分析处理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对现场的踏勘资料分析,针对各种不利因素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将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

与现场对接,确定待检隧道具体里程位置,若发现待检隧道内有妨碍检测车通行的情况,督促现场进行清除障碍工作,确定待检隧道电磁波波速标定位置[2]。

(2)介电常数(r ε)的确定。

通过对已知厚度的部位(隧洞口)标定,确定适合隧道二衬混凝土的相对介电常数r ε值,r ε值在8.0~9.0范围。

1.5检测成果1.5.1混凝土厚度的检测混凝土与围岩间会存在明显的反射层,可以利用反射层探明二衬混凝土的厚度。

1.5.2二衬缺陷及衬砌背后缺陷在混凝土内存在不密实以及背后存在空洞(脱空)时,根据地质雷达剖面图上反映的信息进行判断。

《铁路隧道衬砌质量无损检测规程》(TB10223-2004)中涉及“不密实”的内容,“衬砌混凝土背后存在不密实时地质雷达剖面图上的波形杂乱,同相轴呈绕射弧形,且不连续较分散”。

检测人员在实际检测中发现,不密实分不同的类型,经打孔、取芯验证,将“不密实”细分为“衬砌内部不密实”和“衬砌背后不密实”两类[3]。

铁路运营隧道衬砌安全等级评定

铁路运营隧道衬砌安全等级评定

铁路运营隧道衬砌安全等级评定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2004年目录第一章总则 (3)第二章基本要求 (4)第三章隧道衬砌状态分类 (5)第四章隧道衬砌缺陷及病害的量化指标 (6)第五章隧道衬砌安全等级评定 (8)本规定用词说明………………………………………………………………………10编制说明………………………………………………………………………………11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运营隧道病害整治和新建隧道工程质量评定的需要,实现铁路运营隧道衬砌状态管理信息化和安全等级评定工作规范化,使隧道病害整治及养护管理工作有重点有秩序地进行,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行车时速160km以下的单线铁路运营隧道,双线或多线铁路隧道可参照执行。

新建铁路隧道竣工交验时衬砌质量评定亦可参照执行。

第三条铁路运营隧道安全等级评定除应符合本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当现行有关标准与本规定不一致时,以本规定为准。

第四条术语和符号一、术语1. 隧道衬砌状态作为隧道主要承载结构的衬砌(包括仰拱、底板)的状态2. 内部结构衬砌内部钢筋及钢架的分布情况等3. 内部缺陷衬砌内部的空洞、蜂窝、疏松等缺陷4. 基床仰拱(含回填混凝土)、底板的通称5. 基底基床底部与围岩连接处,简称基底。

6. 基底不密实基底有虚碴、淤泥或吊空充泥充水7. 净空不足衬砌内部实际拥有的空间不能满足隧道建筑限界的要求,习称限界不足。

二、符号1. 测线Lc ——检测衬砌厚度不足地段的测线连续长度Lq ——检测衬砌混凝土强度不足地段的连续长度kLc——衬砌背后回填有空洞地段测线连续长度sLc ——衬砌背后回填不密实地段的测线连续长度dLc ——基底不密实地段的测线连续长度2. 材料指标q ——设计衬砌混凝土强度q——检测断面衬砌混凝土测点的平均强度13. 几何特征h ——设计衬砌厚度——检测衬砌厚度,当衬砌混凝土存在内部缺陷时,检测衬h1砌厚度应换算为有效衬砌厚度,即将检测衬砌厚度减去内部缺陷削弱的部分厚度。

铁路第三方检测总结

铁路第三方检测总结

铁路第三方检测总结(总9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金华至温州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工务工程专业第三方检测工作总结(JWJC-Ⅰ标)甘肃环通工程试验检测有限公司2015年8月26日金华至温州铁路扩能改造工程隧道衬砌、路基填筑、路基挡墙、抗滑桩和锚杆(索)第三方检测工作总结报告检测:报告编写:审核:批准:检测单位(盖章):甘肃环通工程试验检测有限公司地址:兰州市和政路131号电话:目录一、工程概况 (2)1.工程概况 (2)2.本标段检测项目 (2)3.参建单位 (3)二、检测依据 (3)三、检测内容、检测方法 (5)1.检测内容 (5)2.检测方法 (5)四、检测仪器设备 (6)五、检测完成工作量 (7)1.隧道工程: (7)2.路基工程: (7)六、检测中发现问题及整改复测情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重大质量事故处理情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八、检测结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九、检测成果资料........................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工程概况1.工程概况金华至温州铁路扩能改造工程(以下简称金丽温铁路)正线东孝站(含)至温州南站(含),线路全长,其中东孝至金华南段(增建第二线),金华南至温州南新建双线;金华南至塘雅上下行客、货联络线(单线公里),温州南上下行客车联络线(单线公里),设东孝站、金华南站、武义北站、永康南站、缙云西站、丽水站、陈篆(祯埠)站、青田站和温州南站,其中东孝站为沪昆线既有车站,金华南站、丽水站、青田站为金温线既有车站(改建共用),温州南站为杭深线既有车站,武义北站、永康南站、缙云西站、陈篆(祯埠)站为本线新建车站。

永康南、丽水、青田设综合维修工区。

2.本标段检测项目甘肃环通工程试验检测有限公司承担金华至温州铁路扩能改造工程3个站前工程施工标段(JWSG-Ⅰ标、JWSG-Ⅱ标、JWSG-Ⅲ标)范围内隧道衬彻、路基工程的第三方检测工作,于2012年12月10日开工,至2015年8月31日结束。

三分部隧道衬砌缺陷碳纤维布、W钢带补强施工方案

三分部隧道衬砌缺陷碳纤维布、W钢带补强施工方案

目录一、工程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编制依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现场缺陷情况 (2)四、处理方案 (4)五、施工注意事项 (8)六、环境保护措施 (8)云桂铁路云南段二标段三分部隧道衬砌缺陷碳纤维布、W钢带补强施工方案一、工程概况:红石岩隧道位于富宁〜白腊寨区间,隧道所在地段行政区划属云南省广南县八宝镇;双线隧道,全长14580m,设计标准为时速200km, 预留时速250km。

隧道进口接路基,出口接桥梁,最大埋深约450m。

辅助坑道设计方案为“2个横洞+横洞间平导+1个斜井+1个泄水洞”。

平导设置于线路左侧,起讫里程为PDK378+360〜PDK388+130,全长 9770m,平导中线距离左线线路中线30m,平导纵坡设置与正洞保持一致,平导与正洞间设置22个横通道,所有横通道断面与平导保持一致。

里叩隧道位于富宁〜白腊寨区间,双线隧道,左右线间距为4.6 米,设计为千分之五的单面下坡,隧道进口里程DK374+725,出口里程DK375+185,全长 460m。

二、编制依据:1、云桂铁路(沪昆客专)云南有限责任公司《关于要求编制隧道等工程施工质量缺陷整治参考图的函》(云桂云铁安函[2016]71号)。

2、《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05)3、《新建时速200〜2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5]140 号)4、《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10621—2010)5、《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3—2010)6、《铁路运营隧道衬砌安全等级评定暂行规定》(铁运函[2004]174 号)7、《高速铁路桥隧建筑物修理规则》(试行)(铁运[2011]131号)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9、《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建010]241号)10、《铁路隧道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TB10304-2009)11、《地下工程渗漏治理技术规程》(JCJ/T 212-2010)12、《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13)13、《铁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高强钢筋设计规定》(铁总建设[2015]343 号)14、2014年12月13日《云桂铁路云南段隧道实体质量缺陷处理专家评审意见》三、现场缺陷情况:1、红石岩隧道 DK379+736-738.5、DK383+962-966、DK384+735-741、 DK385+056-060段二次衬砌结构存在不同位置的二次衬砌厚度不足,应采用措施进行加厚。

隧道缺陷整治方案

隧道缺陷整治方案

隧道缺陷整治方案一、编制范围及说明本方案为隧道缺陷整治整体指导性方案,严重、极严重衬砌厚度缺乏、较严重、严重、极严重衬砌背后空洞,极严重钢筋缺失需一处一案。

一处一案技术措施和本方案相同,不再单独报审建指审批,由工区编制、指挥部审核、监理单位审批,作为本方案附件指导具体整治。

一处一案应写明缺陷范围、判定、处理方案、整治负责人,附缺陷范围示意图、凿除范围示意图、注浆钻孔范围示意图等针对性资料。

二、编制依据1.?铁路运营隧道衬砌平安等级评定暂行规定?〔铁运函【2004】174号〕2.?铁路隧道衬砌质量无损检测规程?(TB 10223-2004)3.?铁路隧道设计标准?〔TB 10003-2005〕4.?铁路混凝土工程质量验收标准?〔TB 10424-2021〕5.?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质量标准?〔TB 10417-2003〕6.?铁路隧道防排水施工技术指南?〔TZ 331-2021〕7.?铁路隧道工程施工平安技术规程?〔TB 10304-2021〕8.?铁路工程根本作业施工平安技术规程?〔TB 10301-2021〕9、施工图三、缺陷判定1.衬砌厚度缺乏说明:其中h1为检测厚度〔破检验证〕,h为设计厚度,Lc为地质雷达检测或钻孔验证缺陷连续长度。

2.衬砌背后空洞说明:1〕、衬砌背后未回填深度及直径大于10cm,即属于有空洞。

2〕、空洞位置位于拱脚以上1m范围时,缺陷等级提高一等〔即边墙位置设计盖板顶向上1m〕。

3、钢筋缺失四、整治原那么及验收标准1、整治原那么设计图整治原那么:衬砌欠厚范围位于拱部,欠厚缺陷等级评定为:“极严重、严重〞以上或最小衬砌厚度小于25cm的,采用拱部140°进行拆换处理。

衬砌欠厚范围位于拱部,欠厚缺陷等级评定为“较严重、轻微〞的地段,根据?阳安二线及大岭铺直通线隧道质量缺陷整治专题会会议纪要?的通知〔西建函【2021】96号〕的要求,对欠厚隧道进行结构检算〔详见二衬欠厚结构检算报告书〕,并编制补强方案。

隧道衬砌拱顶带模注浆技术要求

隧道衬砌拱顶带模注浆技术要求

隧道衬砌拱顶带模注浆技术要求前言为规范隧道衬砌拱顶带模注浆技术在京沈客运专线隧道衬砌拱顶带模注浆中的应用,统一衬砌台车注浆设计要求、及时带模注浆工艺、预埋注浆管及微膨胀注浆料的技术要求,确保衬砌拱顶带模注浆的质量,特制订本技术要求。

本技术要求依据《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规程》、《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中国铁路总公司工管中心《铁路隧道二次衬砌预防拱顶空洞实施意见》(工管桥隧函[2015]199号文)、《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以及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编制而成。

本技术要求负责起草单位:中国铁路总公司工程管理中心、京沈铁路客运专线京冀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中国铁路总公司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本技术要求主要起草人:龚成明李喜军李强段铮韩自力代鸿明朱嘉斌贾征程森马伟斌安哲立傅俊佘海龙宋建雷吕彪王勃汪强本技术要求由京沈铁路客运专线京冀有限公司负责解释。

目录1 适用范围 .......................................................................................... - 3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3 -3 术语和定义 ...................................................................................... -4 -4 衬砌台车注浆设计 .......................................................................... -5 -5 性能要求 .......................................................................................... - 7 -6 设备及器具 ...................................................................................... - 9 -7 试验方法 ........................................................................................ - 11 -8 注浆施工 ........................................................................................ - 13 -9质量检查及验收 ............................................................................. - 18 -附录A ................................................................................................. - 21 -附录B ................................................................................................. - 22 -附录C ................................................................................................. - 24 -附录D ................................................................................................. - 25 -附录E ................................................................................................. - 27 -附录F ................................................................................................. - 29 -附录G ................................................................................................ - 30 -附录H ................................................................................................ - 30 -隧道衬砌拱顶带模注浆技术要求1 适用范围本技术要求适用于新建隧道衬砌拱顶带模注浆。

公路隧道技术状况评价体系研究

公路隧道技术状况评价体系研究

与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今后的发展方向与整改措施,最终达到降低隧道运营中的结构破坏、 设施故障事故对运营的影响。 2 组成部分的独立性 隧道各组成部分应尽量避免包容、耦合和隐含的相关系,否则会对评价带来很多不必要的 困难,并可能造成评价的失真。 3 科学性原则 评价体系只有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才能反映客观实际并对事件具有指导作用。 4 系统性原则 公路隧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土建、机电、管理等诸多方面,因而在分析问题时要从 全局出发,把评价对象当做一个整体或大系统来加以考虑 5 可比性原则 建立评价体系时应考虑选取一段时间内的通用指标。这样既便于同一隧道不同时期的指标 进行比较,又便于同一时期不同的隧道进行比较。 6 具有重点与层次原则 体系设置要有重点和层次,以简化工作。层次性为衡量方案的效果和确定指标的权重提供 方便。 (三)评价体系的层次结构 在建立公路隧道技术状况评价体系时,考虑评价体系是由复杂的系统组成,故体系建立时 应采用系统科学中的层次性法原理,即大系统理论中的分解协调原理,将影响技术状况的因素 条理化、层次化,从而建立递阶层次分析模型。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简称 AHP 法)[13]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 T.L.Saaty 于 20 世纪 70 年代初,提出的一种将思 维量化、将复杂系统简化的、简洁的、实用的系统分析方法。目前,我国已经颁布的《公路养 护技术规范》 (JTG H10-2009)[14]和《公路桥梁技术状况评定标准》 (JTG/T H21-2011)等[15]均 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相关项目评估。 在建立评价体系时应充分考虑现有各种规范对公路隧道体系的划分,又应涵盖未来隧道的 发展所产生的新的组成部分,将隧道成百上千的组成部分有机的组合在一起,综合进行隧道技 术状况评价。课题组参考相关研究与规范,建立具有区域特点的公路隧道技术状况评价体系, 该体系将隧道技术状况评价分为 4 层,第 1 层为隧道总体技术状况,第 2 层为隧道技术状况各 组成部分,第 3 层为部件、设施或状态,第 4 层为构件、设备或子状态技术状态指标值。由于 隧道的特殊性,运营管理对隧道技术状况的影响远大于桥梁等其他公路结构与设施,综合考虑 将运营安全管理纳入到隧道技术状况评价体系中。因此,隧道总体技术状况分为土建结构技术 状况、机电设施技术状况、其它设施技术状况和运营安全技术状况共 4 部分。各层次关系见下 图所示:

国家铁路局关于发布铁道行业标准的公告(工程建设标准2024年第3批)

国家铁路局关于发布铁道行业标准的公告(工程建设标准2024年第3批)

国家铁路局关于发布铁道行业标准的公告(工程建设标准2024年第3批)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铁路局•【公布日期】2024.03.18•【文号】国家铁路局公告2024年第5号•【施行日期】2024.03.1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铁路正文国家铁路局公告2024年第5号关于发布铁道行业标准的公告(工程建设标准2024年第3批)为提升铁路隧道设计水平,从强化防护设施方面完善设计标准,保障铁路隧道运营安全,国家铁路局组织对《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 10003-2016、《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 10621-2014等2项铁路工程建设标准相关内容进行局部修订。

现公布局部修订条文,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一、《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 10003—2016(一)新增第4.1.5条。

新增正文为:危岩落石发育的隧道洞口可采用遥感、无人机探测、现场调查等方法,查明洞口上方高陡边(仰)坡危岩落石的分布范围、高度、规模,判识和评估危岩落石危害程度,并提出避让或针对性控制措施建议。

新增条文说明为:危岩落石对铁路运营安全影响极大,近年各铁路项目建设过程中常出现新增危岩落石隐患及发生较多整治变更,加大工程投资,因此勘察设计阶段加强危岩落石勘察十分必要。

在勘察阶段需对拟建铁路隧道洞口上方高陡边(仰)坡危岩落石的分布范围、高度、规模进行现场调查、探测、核查和确认,尤其是桥隧、路隧重点结合部和隧道群、深路堑、高陡山体等重点区段,在此基础上判识和评估危岩落石对铁路的危害程度,并提出避让或针对性控制措施建议。

(二)合并修改第5.2.8、5.2.9条,原第5210条改为第5.2.9条。

正文修改为:隧道衬砌上的外水压力应按下列规定计算:1排水型隧道衬砌可不考虑外水压力,有特殊环境要求需采取“限量排放”的隧道可适当考虑外水压力。

2不排水型隧道,衬砌的外水压力应根据设防水位以及施工阶段、运营阶段可能发生的地下水位最不利情况计算水压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铁运函[2004]174号发布,2004年6月1日起试行铁路运营隧道衬砌安全等级评定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2004年目录第一章总则 (3)第二章基本要求 (4)第三章隧道衬砌状态分类 (5)第四章隧道衬砌缺陷及病害的量化指标 (6)第五章隧道衬砌安全等级评定 (8)本规定用词说明 (10)编制说明 (11)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运营隧道病害整治和新建隧道工程质量评定的需要,实现铁路运营隧道衬砌状态管理信息化和安全等级评定工作规范化,使隧道病害整治及养护管理工作有重点有秩序地进行,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行车时速160km以下的单线铁路运营隧道,双线或多线铁路隧道可参照执行。

新建铁路隧道竣工交验时衬砌质量评定亦可参照执行。

第三条铁路运营隧道安全等级评定除应符合本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当现行有关标准与本规定不一致时,以本规定为准。

第四条术语和符号一、术语1. 隧道衬砌状态作为隧道主要承载结构的衬砌(包括仰拱、底板)的状态2. 内部结构衬砌内部钢筋及钢架的分布情况等3. 内部缺陷衬砌内部的空洞、蜂窝、疏松等缺陷4. 基床仰拱(含回填混凝土)、底板的通称5. 基底基床底部与围岩连接处,简称基底。

6. 基底不密实基底有虚碴、淤泥或吊空充泥充水7. 净空不足衬砌内部实际拥有的空间不能满足隧道建筑限界的要求,习称限界不足。

二、符号1. 测线Lc ——检测衬砌厚度不足地段的测线连续长度Lq ——检测衬砌混凝土强度不足地段的连续长度kLc——衬砌背后回填有空洞地段测线连续长度sLc ——衬砌背后回填不密实地段的测线连续长度dLc ——基底不密实地段的测线连续长度2. 材料指标q ——设计衬砌混凝土强度q1 ——检测断面衬砌混凝土测点的平均强度3. 几何特征h ——设计衬砌厚度h1——检测衬砌厚度,当衬砌混凝土存在内部缺陷时,检测衬砌厚度应换算为有效衬砌厚度,即将检测衬砌厚度减去内部缺陷削弱的部分厚度。

第二章基本要求第五条衬砌安全等级评定按图1所示程序进行。

图1 衬砌安全等级评定程序第六条 搜集资料应包括下列内容:1.隧道修建资料: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资料、隧道设计图、竣工图、施工记录、工程日志、工程总结等。

2.隧道运营资料:检查记录、秋检评定记录、状态报告、大修及技改记录、病害观测记录及隧道设备图表等。

3.衬砌病害调查与观测可采用目视观察、摄制影像或仪器量测等方法进行。

调查与观测的内容应包括:衬砌渗漏水、衬砌裂纹、衬砌位移或变形、衬砌净空变化、衬砌腐蚀、衬砌压溃或剥落、整体道床裂损、仰拱或底板裂损、基床软化及翻浆等病害情况。

必要时,应调查山顶变形开裂、塌陷资料。

第七条衬砌状态检测,应包括下列项目:1. 衬砌厚度及其内部钢筋、钢架设置情况;2. 衬砌混凝土强度;3. 衬砌内部缺陷情况;4. 衬砌背后有空洞及回填状况(按不密实、密实分类);5. 仰拱、底板裂损及基底密实情况;6. 衬砌背后及基底地下水状况(地下水是否发育,水质有无腐蚀性)。

第三章隧道衬砌状态分类第八条根据保证隧道衬砌正常使用和行车安全的要求,衬砌状态可分为完好、缺陷和病害三类。

第九条隧道衬砌状态完好是指隧道衬砌结构状态符合设计要求,无任何缺陷或病害。

第十条隧道衬砌缺陷是指隧道交付运营时业已存在的可见的或隐蔽的质量缺陷,主要指衬砌厚度不足、衬砌混凝土强度不足、衬砌背后有空洞或回填不密实、基底不密实等。

第十一条隧道衬砌病害是指隧道交付运营时业已存在的或运营期间出现的影响衬砌使用寿命或行车安全的劣化状态,主要指衬砌漏水、衬砌位移或裂纹、衬砌变形、净空不足、衬砌压溃或剥落、衬砌腐蚀、整体道床裂损、仰拱或底板裂损、基床软化及翻浆等。

第四章隧道衬砌缺陷及病害的量化指标第十二条隧道衬砌存在缺陷及病害时,为了病害整治与工程质量评定的需要,可按隧道衬砌缺陷与病害项目以及严重程度划分为轻微、较严重、严重、极严重四个等级。

第十三条隧道衬砌厚度及混凝土强度缺陷的量化指标,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隧道衬砌厚度及混凝土强度缺陷的量化指标注:1.检测衬砌厚度当相邻测线三条及以上均连续不足时,其缺陷等级应提高等一级。

2.检测断面衬砌混凝土的最低强度当低于平均值的0.85时,其缺陷等级应提高一级。

3.表中数据用于双线及多线铁路隧道时,应适当修正测线连续长度。

第十四条隧道衬砌背后有空洞或回填不密实、基底不密实的量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 隧道衬砌背后有空洞或回填不密实、基底不密实的量化指标注:1.衬砌背后未回填深度及直径大于10cm,即属于有空洞。

2.衬砌背后有空洞或回填不密实,当位于拱脚以上1m范围内时,其缺陷等级应提高一级。

3.表中数据用于双线及多线铁路隧道时,应适当修正测线连续长度。

第十五条隧道衬砌病害的量化指标,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 隧道衬砌病害的量化指标注:1. 衬砌裂纹均指尚在发展中的裂纹。

当裂纹已稳定,其病害程度应降低一级;当裂纹发展较快,其病害程度应提高一级。

2. 衬砌裂纹呈密集状态、平行裂纹多于三条或出现大量环向非施工缝裂纹时,其病害程度应提高一级。

衬砌裂纹如以斜向受力裂纹为主,其病害等级应提高一级。

3. 发现衬砌有位移或变形时,用净空位移计量测其发展速度;当衬砌位移或变形发展趋势呈加速趋势时,其病害等级应提高一级。

衬砌位移或变形速度V的变形值,是基于直边墙无仰拱的衬砌结构,当为曲边墙有仰拱衬砌结构时,其病害等级应提高一级。

4.在仰拱或底板裂损病害项目中,其裂损连续长度值是基于底板结构,当为仰拱结构时,其病害等级应提高一级。

5. 因滑坡或其他原因增加外力引起的衬砌裂纹、变形或轨道中线位移,其病害量化指标应另行确定。

第五章隧道衬砌安全等级评定第十六条根据隧道衬砌缺陷及病害的分布情况,应分段评定隧道衬砌缺陷及病害的等级。

当同一地段有多项缺陷或病害项目时,应按严重程度最高的项目判定其等级。

第十七条隧道衬砌安全等级分段评定时,其每段的长度不宜小于隧道内净空最大宽度。

否则,应视为相邻段病害等级中高等级地段。

第十八条隧道衬砌安全等级不仅与竣工时衬砌的状态有关,而且与运营期间通过的机车车辆轴重、运量及养护维修是否到位有关。

推定隧道衬砌状态的变异原因时,除应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外,尤应注意具有主导性的因素。

第十九条隧道衬砌的安全等级,可按衬砌状态及危及行车安全的程度划分为完好(D)、轻微(C)、较严重(B)、严重(A1)、极严重(AA)五个等级,并应按表4规定的标准评定。

表4 隧道衬砌安全等级评定标准注:表中当衬砌缺陷等级为注有“*”者的等级时,该段衬砌安全等级应通过综合判释确定。

第二十条隧道衬砌安全等级的评定应按下列步骤进行:1.详细研究分析所搜集的隧道修建、运营资料,衬砌病害调查与观测资料,衬砌状态检测资料;2.对照隧道衬砌缺陷的量化指标(表1、表2)及衬砌病害的量化指标(表3),分段评定隧道衬砌缺陷及隧道衬砌病害等级;3.依据分段评定的衬砌病害及衬砌缺陷等级,结合隧道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对行车安全的影响情况,按评定标准(表4)综合评定该段隧道衬砌的安全等级。

4.一座隧道衬砌的安全等级,应在分段评定的基础上,按各段中病害最严重地段的安全等级确定。

本规定用词说明执行本规定条文时,对于要求严格程度的用词说明如下,以便在执行中区别对待: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均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可”。

《铁路运营隧道衬砌安全等级评定暂行规定》编制说明本规定是根据铁道部下达的科研项目“铁路运营隧道安全评估及病害综合整治研究”的成果,依据《铁路隧道设计规范》、《铁路隧道施工规范》、《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铁路桥隧建筑物大修维修规则》、《铁路桥隧建筑物状态评定标准(草案)》、《铁路桥隧建筑物劣化评定标准.隧道》、《铁路隧道衬砌质量无损检测规程》等有关规定,结合铁路隧道多年养护经验编制的。

本规定内容包括:总则、基本要求、隧道衬砌状态分类,隧道衬砌状态缺陷及病害的量化指标,隧道衬砌安全等级评定等5章。

本规定系首次编制,希望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结合运营隧道养护实践,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并将有关意见反馈铁道部运输局和科技司。

本规定由铁道部运输局和科技司负责解释。

本规定主编单位:北京交通大学隧道及地下工程试验研究中心。

本规定参编单位:北京、成都、兰州、沈阳、哈尔滨、郑州、上海铁路局,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北京中铁瑞威铁道工程技术公司。

一、编制的必要性(一)铁路运营跨越式发展的需要部党组提出了铁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总体思路,要求铁路客货运输速度大幅度提高,对运营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必须对不适应跨越式发展要求的既有铁路设施进行技术改造。

为了使既有线隧道技术改造达到对症、根治、节省投资的效果,应有计划的进行检测,摸请既有线隧道结构物状态的现状,掌握其衬砌病害及缺陷,对隧道衬砌安全等级做出准确地评定,以便为有计划的进行技术改造提供依据。

(二)铁路运营隧道病害整治的需要截至2003年底,全路共有运营隧道6087座,计3247.663km,其中因病害失格的隧道有3739座,占全路运营隧道总座数的61.4%,有的病害相当严重,已危机行车安全。

多年来隧道病害失格率居高不下,其主要原因是:①建国前修建尚在运营的隧道有565座/153946m,因修建时期不同,标准不同,导致大量隧道衬砌限界不能满足当前的运营需要;②新建隧道设计标准偏低或设计考虑不周;③隧道施工未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遗留问题较多;④增建复线施工,未对邻线隧道结构状态可能产生的影响采取相应措施或措施不当,诱发既有线隧道病害数量上升;⑤隧道病害检查和检测手段落后,基本沿用眼看尺量的方法,隧道隐蔽病害难于发现,病害整治治表不治本,导致一些隧道病害反复投资整治,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收效不大,如嫩林线西罗奇隧道、成昆线沙马拉达隧道、京广线南岭隧道和大瑶山隧道、京原线驿马岭隧道等,从竣工验交就开始整治病害,几十年未断,至今仍是病害失格隧道。

(三)新建隧道工程质量评定的需要新建铁路隧道竣工验交按《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办理。

该标准规定检查验收按10m~20m一个断面,外观质量采用目视观察、内在质量采用钻孔抽查、检查资料的方法进行。

这样的检验方法,主要是验收外观质量,对其内在质量缺乏全面的了解,使新建隧道可能留下这样或那样的隐蔽缺陷。

如今《铁路隧道衬砌无损检测技术规程》已发布,作为一种隧道衬砌质量缺陷检测更加科学的手段,将得到普遍采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