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六知识汇编教学提纲

合集下载

(原创精品)高中历史必修三基础知识学习提纲(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

(原创精品)高中历史必修三基础知识学习提纲(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

(原创精品)高中历史必修三基础知识学习提纲(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高中历史必修三基础知识学习提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知识分子中的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 1.形成原因①政治:社会大变革――奴隶制瓦解,确立;社会从走向。

各阶级、阶层提出不同的政治主张和哲学看法。

②经济:的使用,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③文化:的兴起,有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群“士”形成,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2.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的代表和主张①儒家A.孔子(春秋晚期,儒家学派创始人)政治主张:a.提出“ ”的学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b.维护“ ”―― 要求人人要“克己复礼”,即遵守周礼。

维护周朝分封制与宗法制下形成的贵贱有序的等级制度。

这是其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礼实质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

c.主张“ ”――即希望统治者要爱惜民力,正身律己,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宇宙观: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怀疑鬼神的客观存在,主张人应当把放在第一位。

教育贡献:a.主张“ ”、“ ”,开创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打破奴隶社会贵族垄断教育局面,使平民子弟也有受教育机会。

b. 从礼乐射御书数方面培养学生,注重人的。

c.编订和整理古代文化典籍:《诗经》《书经》《礼》《易》和《春秋》”。

1B.孟子(战国,被称为“亚圣”,与孔子合称“孔孟”)a.提出“ ” 学说和“ ”思想(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

认为“ ”,具有早期民本思想。

b.认为“性本善”,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 C.荀子(战国)a.主张“ ”(自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和“人道有为”,“ ”(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具有思想。

b.提出“ ”的政治观点。

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专题六复习提纲

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专题六复习提纲

高二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儒家思想演变脉络:①春秋:孔子创立②战国:孟子、荀子继承发展,形成一套完善的体系③秦始皇时期,由于“焚书坑儒”,儒学遭到沉重打击④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正统地位;⑤宋明:吸取佛道思想发展为理学,重新确立统治地位;⑥明清:提出经世致用,批判继承儒家思想;一:百家争鸣课标要求:了解诸子百家中儒、道、法、墨诸家的代表人物以及百家争鸣的影响(一)儒家学派:孔子、孟子、荀子。

1、孔子的思想主张及评价(1)思想主张:①政治思想:“仁”和“礼”(核心)。

“为政以德”,以德治国。

②教育思想:开办私学,“有教无类”;(2)评价:①孔子的思想在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并未受到太多重视。

②汉代大一统之后逐渐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孟子:主张①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②伦理观:人“性本善”3、荀子:主张 A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论)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B政治主张:①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②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的观点。

注:春秋战国时期儒学不受重视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手段实现统一;儒家学说倡导“仁”“仁政”,不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故不受重视。

(二)道家:老子、庄子(1)老子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2、主张: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是永恒不变的。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2)庄子的思想:“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三)法家:韩非子(代表新兴地主的利益)(1)思想主张:①主张法、术、势结合,坚持加强君主专制;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2)评价:为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巩固了秦朝的统一。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纲要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纲要

必修三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孔子、孟子、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朱熹的理学思想(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一、百家争鸣1、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点①经济上: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逐步瓦解,奴隶制经济崩溃。

而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

③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1.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在这样的形势下,不同阶层,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

他们互相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

2、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学派代表人物思想观点儒家孔子①核心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仁者爱人,克己复礼)②政治思想:主张“德治”(含民本思想)③鬼神观:重人事,远鬼神;(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④教育思想: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六艺教学,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各种教育理论(教学对象、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学习态度)⑤整理文化典籍:《六经》(《五经》)孟子①“仁政”②“民贵君轻”荀子①天人关系:“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思想(唯物主义);②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道家老子哲学思想:①提出“道”的哲学概念,“道”是世界的根本②朴素辩证法思想: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庄子“道”为世界的最高原理,强调事物的自生自灭“无为”人必须服从自然规律“齐物”任何事物本质都相同,没有区别“逍遥”的人生观念超然脱世在文学界艺术上《庄子》法家韩非①法、术、势结合,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高中历史必修三提纲-推荐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三提纲-推荐下载

5、宋明理学的历史作用: ① 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② 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四、明末清初思想家
1、“异端”李贽:反对“存天理,灭人欲”,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认为理在 百姓日常生活之中,对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
①“诗仙”李白:浪漫主义。其诗风狂放炽烈,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想象丰富,手 法夸张,意境深远。是盛唐气象在文学上的体现;(《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②“诗圣”杜甫:现实主义。其诗风凝重沉郁,忧国忧民,语言深沉。其生活在唐朝 由盛转衰时期,经历了离乱和漂泊。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三吏”“三别”) 5、宋词:
义)
哲学思想:① “道”是世界的根本

老子
② 朴素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权,厉行赏罚、奖 法
韩非 励耕战 家
② 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兼爱”、“非攻”、“节俭”( 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
墨子

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全册知识纲要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学 代表人
思想观点
派物
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思想
孔子 核心是“仁”

②政治思想:主张“德治”(含民本思想)
家 孟子 ① “仁政” ②“民贵君轻”
“天行有常”,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唯物主 荀子

新人教版历史必修三全册复习提纲

新人教版历史必修三全册复习提纲

必修三知识整理复习(核心知识) 整理人:尹凤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一、魏晋南北朝南北朝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魏晋南北朝佛道盛行三教相互影响、发展隋唐时期隋朝: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唐朝:三教并行政策,挑战儒学正统地位第4课一、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1、“离经叛道”的李贽生活经历:求学做官入狱性格特点:“离经叛道”思想代表作:《焚书》、《藏书》思想主张挑战孔子,揭露道学家虚伪;击传统观念评价:具有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小结: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一、时代背景:希腊工商业发展繁荣,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平民的地位提高。

二、主要代表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思想观点的异同(1)共同点:都把人类以及人类的生存环境作为探究的对象,由“自然”转向“自我”,由“神本”转向“人本”。

在强调人类的理性,否认绝对权威方面与智者是一致的。

(2)不同点:①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追求人生真谛,主张“知识就是道德”;反对智者学派的为我主义和怀疑主义,认为真理应该有客观标准。

②智者学派主张民主政治,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主张有知识、有道德的少数人治国,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

第6课一、文艺复兴(1)文艺复兴的背景:西欧商品经济发展,意大利各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形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打破封建神学的束缚;意大利所具有的古代希腊罗马丰厚的文化遗存。

(2)实质:反映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3)成就:二、1、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天主教会的精神统治与经济掠夺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根因);文艺复兴运动宣扬人文主义,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教会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直因)。

2、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1)认为信仰上帝就可得救,不是靠善行来赎罪。

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婚配和还俗。

反映了资产阶级建立廉价教会的要求,符合新兴资产阶级进行原始积累的需要。

(2)坚持《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并依据希腊文原本把《圣经》翻译成德文。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完整版)(DOC)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完整版)(DOC)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形成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文化上: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阶级上:士阶层兴起并受到重用。

二、各家代表人物及主张1、儒家思想(1)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

A.主要思想主张:A.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①“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

②“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

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

③“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B.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C.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

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当仁不让于师”: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D.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E.评价——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

②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2)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A.思想——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伦理观:“人性本善”说。

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B.评价——①“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②“重义”对今天的精神文明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精华_高中历史必修3上课提纲和高考考点归纳

精华_高中历史必修3上课提纲和高考考点归纳

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3第一单元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背景:①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③文化:士人活跃,百家争鸣。

2、儒家(重点)、道家、法家、墨家主要代表有谁?他们的主要观点和现代价值是什么?答:1、儒家代表:孔子、孟子、荀子,以仁为核心,主张为政以德、以民为本,能缓和矛盾、构建和谐社会;2、道家代表:老子、庄子,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3、法家代表商鞅、韩非子,主张中央集权、严刑重罚、变法革新,有利于国家统一稳定;4、墨家代表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尚贤,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

儒家的形成:孔子(春秋)一儒家创始人,主张:①核心思想:仁、礼;②民本思想:以德治国;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整理六经。

(孔子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孟子(战国)主张:提出“仁政”思想、主张“民贵君轻”、“性善论”荀子(战国)主张:①主张“仁义”和“制天命而用之”,学习的最高目标是“礼”3、“百家争鸣”的意义:(重点)1、背景学为基础,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家学说,创立新儒学。

2、董仲舒的思想内容: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统一来维护政治统一);②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3、政治上主张循天道、行仁政,提出灾异说;4、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倡孝道。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3、意义:董仲舒的主张适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和大一统需要,汉武帝通过起用儒士参政(察举制)、兴办太学背景:学,并在明初成为官方哲学。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有谁?主要思想主张是什么?答:北宋二程(程颢、程颐)主张:①天理是万物的本源,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联系起来南宋朱熹:理学集大成者,著有《四书章句集注》主张:①“理在气先”,天理就是“三纲五常”②“格物致知”③“存天理灭人欲”。

南宋陆九渊:心学创始人,主张:①“心即理也”②“发明本心”——注重内心反省。

高中历史人教版新课标必修3提纲(方便复习,不下后悔)

高中历史人教版新课标必修3提纲(方便复习,不下后悔)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社会原因(1)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3)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2、主要流派: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3、“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1)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1)政治:核心是“仁”含义:仁者爱人道德: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政治:以德治民(民本思想);“克己复礼”(2)教育:举办私学,“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局面,推动“学在民间”2、战国时期儒家代表1)孟子(孟轲,亚圣)的思想:(1)“仁政”思想;(2)“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3)“性善说”,以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2)荀子(荀况)的思想:(1)“仁义”、“王道”;(2)“君舟民水”;(3)“性恶论”,以礼乐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儒学境遇春秋:应运而生战国:蔚然大宗秦朝:遭打击西汉初期:逐渐复苏三、道家和法家(一)道家:1、春秋晚期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老子》(《道德经》)1)世界万物本原是“道” (核心)2)“无为”思想--顺其自然(1)人生:清静无为,知足寡欲(2)社会关系:小国寡民(3)政治:“无为而治”3)朴素辩证法思想2、战国时期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观点,把世间的事物都看成是相对的;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二)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法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集大成者,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1)君主要以法治国(2)利用权术驾驭大臣(3)以绝对权势震慑臣民。

(核心)作用: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从“无为”到“有为”1、汉初,吸取道家“无为而治”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三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一、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古希腊)(一)智者运动(公元前5世纪中叶)1、背景:①希腊工商业的发展,平民地位的提高;②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期;③个人主义的成长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2、性质:是一场反对旧思想方法和传统的运动。

3、特点:②言论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注重实利。

③怀疑神灵,否认绝对权威,批判传统,敢于创新。

4、代表:普罗塔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即万物的存在与否,事物的形态性质,全在于人的感觉。

5、评价:积极:①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这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第一次觉醒;②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普罗塔戈拉是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

消极:①过分强调个人主观感受,忽视道德,追求功利,带有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倾向;②为极端个人主义打开方便之门,不利于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德的建立。

(二)苏格拉底的贡献:1、重要主张:⑴致力于人的道德哲学,提出“美德即知识”。

⑵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

(与智者学派不同)⑶强调人类的理性,否定绝对权威。

(与智者学派相同)⑷强调“认识你自己”,这是他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自我”。

2、人格魅力:“苏格拉底之死”——既遵守了城邦的法律,又捍卫了思想自由和人格的尊严。

3、影响:①在哲学上的重大贡献是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自我”;②对理性的尊崇和对理想自由的追求,被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视为先驱和战友。

4、苏格拉底与智者运动的比较:(三)斯多亚学派(公元前4世纪末—公元前3世纪初)1、代表人物:芝诺(创始人)、西塞罗、塞内卡等2、思想主张:(逻各斯:规定着的理性)①逻各斯是贯穿万物的永存不朽的理性;→结论:“顺乎自然的生活就是至善”;②人人与生俱来带有理性;→结论:“人生而平等”。

3、历史意义: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这一西方人文主义的核心理论。

二、西方人文精神的复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14—17世纪)(一)文艺复兴运动(14—17世纪)1、背景:⑴经济:西欧经济复苏发展和城市兴起,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根本原因)⑵政治:基督教在中世纪的欧洲建立了神权统治,禁欲主义盛行;⑶思想:人们追求世俗人生的乐趣。

2、发源地:意大利(发展到整个西欧)。

3、方式:借助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形式来表达资产阶级新的文化主张。

4、旗帜:人文主义。

(即: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个性,要求把人从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①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是自希腊智者运动以来欧洲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②打破了中世纪天主教神学的束缚,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解放了人的思想;③人文主义思潮为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提供了精神武器,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灭亡和资本主义兴起;④为近代欧洲文化艺术的繁荣和自然科学的兴起提供了必要条件。

(二)宗教改革(16世纪)1.欧洲宗教改革的背景:(1)经济上,天主教的神权统治(经济、政治、思文、社会生活)阻碍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2)政治上,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和民族国家发展,使天主教对西欧的控制受到挑战。

(3)思想上,文艺复兴运动对天主教的统治形成巨大冲击。

2.欧洲宗教改革的内容(1)德国马丁·路德改革原因:①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阻碍了德国的统一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直接原因:1517年,教会在德国兜售赎罪卷。

开始标志: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主要教义:①核心教义:“因信称义”,即每个人都可以凭借自己的虔诚信仰得到拯救。

②将《圣经》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个人信仰不是尊崇教皇和教会,而是崇拜《圣经》和自己对《圣经》的理解。

③提出“信徒皆为祭司”的思想。

④建立廉俭教会。

取消不必要的宗教节日,只保留洗礼和圣餐礼;撤销多余的宗教职务,限制挥霍浪费;允许神职人员结婚,禁止教徒乞讨。

⑤指出生活中从事一切正当手艺和职业都是善功。

⑥建立民族教会。

德国总主教管理教会,世俗当局主持召开宗教会议。

(世俗权力高于宗教权力)结果:①点燃了德国人民反对教会的烈焰,德国社会接受了马丁·路德的宗教主张。

②路德教获得合法地位。

标志:《奥格斯堡和约》。

A.政治上,承认信仰路德教的诸侯与信仰天主教的诸侯享有同等的权利,承认诸侯有权决定臣民的宗教信仰。

(教随国定)B.经济上,以1552年为准,属于路德教的财产归还路德教,天主教也有权保有尚未失去的权益。

(2)日内瓦卡尔文改革主要教义:①信奉“因信称义”。

②“先定论”(意义:为资产阶级的剥削提供了理论辩护,符合资产阶级利益,同时又是劳动人民的精神鸦片)③彻底改组教会,建立民主教会。

规定神职人员全部由选举产生,长老会负责监督所有人行为。

④建立更加廉俭教会,严禁偶像崇拜,精简神职人员,反对铺张浪费。

结果:①1541年,日内瓦建立起共和性质的神权国家。

为资产阶级勾画了政治蓝图,提供了未来资产阶级政权的雏形。

②造成思想专制,卡尔文的思想被奉为指导思想,所有与之相左的思想都被严厉禁止。

③在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地区和国家得到广泛传播。

(原因:卡尔文教更好地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

)(3)英国亨利八世改革背景:①15世纪后期,英国国王依靠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不断强化王权,到亨利八世时,王权已凌驾于议会之上;②但英国教会仍然从属于罗马教廷。

(反映了王权和教权的斗争)内容:①1534年,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

②英国教会与罗马教廷断绝关系,英国民族教会产生,称“安立甘教”或英国国教。

③以英语为做礼拜时的语言,保持天主教基本教义、主教制度和宗教仪式。

结果:由国王领导的宗教改革不彻底,随即出现更激进的清教运动,几十年后清教徒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力量。

特点:①由中央政府推动,自上而下展开②没有触动天主教的教义和仪式,英国国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4)尼德兰宗教改革背景:①工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较早。

②卡尔文教流行。

③西班牙对尼德兰实行专制统治。

性质: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的性质的宗教改革过程:1566年,尼德兰人民起义,冲进教堂,捣毁圣像,强迫当局限制天主教活动,允许新教徒信仰自由。

结果:北部独立为荷兰共和国,南部仍处于西班牙的控制之下。

(5)天主教会内部的改革背景:天主教地位受到严重威胁。

内容:①清除内部积弊,重新审定教义、教规。

②继续强化异端裁判所。

③组建反对新教改革的团体,破坏宗教改革。

结果:暂时摆脱了困境。

3.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①政治:沉重打击了天主教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②经济:剥夺大量原属教会的财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思想: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思想武器三、西方人文精神的成熟:启蒙运动(17、18世纪)1、背景:①经济上:新航路的开辟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②政治上:英、法等中央集权民族国家的形成,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日益严重;③思想上: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近代科学的兴起。

2、范围:从英、法开始、扩展到德国等欧洲国家。

3、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4、旗帜:理性主义。

(理性:指人运用自己的智力去独立思考、判断和认识事物)5、主要启蒙思想家及主张(1)荷兰:斯宾诺莎发表《神学政治论》①认为天赋人权就是自然权利;主张:②国家权力来源于人们通过签订社会契约而转让的部分自然权利;③人们保留的另一部分自然权利既不能转让,也不能被剥夺。

作用:后经霍布斯与洛克发扬光大,由卢梭等人完成系统化,为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思想奠定重要基础。

(2)英国:主张: A.自然权利学说:每个人都有天赋的自然权利;①霍布斯社会契约论:按照人们的共同意志订立契约,成立国家,保护人民的公共权利。

作用:推翻君权神授理论背景:英国1688年的“光荣革命”结束了动荡,需要捍卫资产阶级革命成果A.认为君主和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人民有权更换国王和政府,是最高的裁判官(人民主权说);②洛克主张: B.提出分权学说:主张国王和政府应在立法权控制下行使行政权;C.认为人们的自由应以法律为准绳并共同遵守,即“法律至上”;D.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能凭借特权逃避法律。

著作:《政府论》影响:为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基础;也对其他国家反专制暴政斗争产生广泛影响。

(3)法国:①伏尔泰:地位:启蒙运动的领袖主张:①自然赋予人类自由、平等的自然权利,但不反对财产上的不平等;②反对君主专制,但又赞成“开明专制”地位:资产阶级国家学说和法学理论的奠基者。

②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学说,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立,三者互相独立又互相监督。

影响:①是古希腊、罗马政治理论的发展;②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地位: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激进的思想家;“浪漫主义之父”。

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等 A.认为社会不平等经历三个阶段:①私有财产权确立;②富人订立契约产生国家;③合法权力转变为专制暴力。

不平等即是骗人的契约所导致。

B.宣扬天赋人权的自然权利学说; 主张: C.提出社会契约论:国家是自由的人民自由协议的产物;D.提出人民主权说:国家主权源于人民,如果自由被强力所剥夺,那么人民有权用强力夺回自由E.最好的政体应是民主共和国。

F.质疑“理性”,认为情感和本能更可靠,知识有害幸福,形成充满个性的浪漫主义③卢梭 A.第一次系统的阐述了人民主权论,否定封建王权的合法性,描绘资产评价 阶级共和政体蓝图;B.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导;C.直接影响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建立及宪法的颁布.①指出理性的局限,揭示科学是“双刃剑”的道理,凸现人的情感和个性;积极 ②使人从冰冷的理性原则统治下解放出来,重新体会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③拉近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确立了对自然的尊重态度;④让人们对不同文明保持一种宽容心态,丰富了人文精神的内涵。

消极 ①使个人主义膨胀,为张扬个性而造成混乱和无序;②排斥和拒绝现代科技等。

④狄德罗宣扬科学和理性,反对迷信与专制。

影响:体现民主与科学精神,成为法国启蒙运动中坚力量,为法国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

(3)德国:主张:在卢梭“人生而自由”(人身自由)基础上,提出了思想的自由(人能自觉运用自己的理智,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言论)康德:意义:对理性做了哲学的探讨,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道出了启蒙的真谛。

6、启蒙运动的历史意义:(1)对欧洲:①政治:为推翻欧洲封建专制制度的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和舆论的准备;为未来的资产阶级政权设计了蓝图。

②思想: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给人类留下了充满个性的浪漫主义;③经济: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社会进步;④最重大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对人本身的彻底解放:即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