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2005年版《傲慢与偏见》对女主形象的塑造

合集下载

《傲慢与偏见》的女性形象解读

《傲慢与偏见》的女性形象解读

傲慢与偏见的女性形象解读1. 简介《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主人公伊丽莎白·班内特如何在19世纪社会中面对固有的傲慢和偏见,并最终找到真爱的故事。

本文通过对小说中女性角色形象的解读,探讨了作者试图传达的现实生活中女性所面临的种种局限、挑战以及个体力量等方面内容。

2. 主要角色分析2.1 伊丽莎白·班内特伊丽莎白是小说中的主角兼叙述者,她聪明、独立、机智,拥有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事物的能力。

尽管生活在一个约束女性自由发展的社会,但她勇敢地追求自己真正的幸福。

她在面对傲慢和偏见时坚持原则,并且不愿意妥协自己的价值观。

2.2 简·班内特简是伊丽莎白跟随的姐姐,相对于伊丽莎白来说更加含蓄和温柔。

她被早期女性社会角色定位所限制,努力追求婚姻是她唯一的出路。

然而尽管如此,她的善良和纯真使得她在男性角色中找到了一个真正懂得欣赏她的人。

2.3 卡洛琳·宾利卡洛琳是伊丽莎白和简的亲友,以表面端庄、礼貌而闻名,但实际上却掩饰着自私、功利的内心。

她通过虚情假意来取悦社会上层,并试图抢夺达西先生,展示了贵族阶级社会中女性间相互竞争和明显的阶级分化。

3. 女性形象所传递的信息3.1 女性局限与挑战小说揭示了当时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受到的各种限制和束缚。

对于绝大多数女性来说,婚姻是唯一能改变命运和获得地位提升的途径。

然而,作者通过伊丽莎白等角色的塑造,表达了对婚姻制度的批判,并强调女性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价值。

3.2 个体力量与抗争尽管生活在一个受限制的社会环境中,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展现出了独立、机智和勇敢的一面。

她们坚守原则,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不畏惧社会上流行的偏见观念。

正是这些个体力量,使得她们能够追求自由和真爱。

3.3 社会反思与变革通过描写各种不同类型女性形象,小说展示了当时整个社会结构中旧有观念和偏见对女性发展和幸福所造成的困境。

并且在人物塑造上突出强调了女性独立思考和表达自我的重要性。

论2005年版《傲慢与偏见》对女主形象的塑造

论2005年版《傲慢与偏见》对女主形象的塑造

论2005年版《傲慢与偏见》对女主形象的塑造第一篇:论2005年版《傲慢与偏见》对女主形象的塑造论2005年版《傲慢与偏见》对女主形象的塑造(原创)摘要:2005版电影《傲慢与偏见》曾获得四项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提名,该片营造一种清新田园风格,将简·奥斯汀笔下十九世纪初英国乡村生活和社会风貌,重新展现在大银幕上。

本文将着重从电影的视听特性出发,以两个简短片段为切入点,围绕该片影像、声音等本体特征对影片进行解读和评论,分析其对女主形象的塑造与心理活动,场景等细节的刻画,并从中探索该影片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视听特性精神内涵一、影片简介2005版《傲慢与偏见》改编自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同名小说,片长共计2小时零8分19秒,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初英国的田园乡村,围绕乡绅贝内特女儿伊丽莎白(keira·knightley饰)与贵族公子菲茨威廉·达西(matthew·macfadyen饰)之间的爱情故事而展开,在影片中,两人经过一番傲慢与偏见针芒相对的较量,最终消解误会,冰释前嫌,并冲破世俗社会的种种封建阻碍,走到一起。

达西和伊丽莎白的爱情故事也藉此奉为经典。

该片的拍摄可谓是“古典精美文学与现代商业大片的最佳融合体”,它以其华丽的视觉效果及清新隽永的艺术风格获得观众的好评如潮,同时,也是较之“1995版老气横秋的人物景物包装以及1940年版繁琐俗套的叙事风格”[1]的一种无可比拟的艺术性跨越。

该片以唯美的拍摄画面,恬静淡雅与奔放轻盈交替融合的音乐伴奏,传统的故事叙述方式,给人们以全新的视觉表现与视觉冲击效果,且在场景布局、对女主形象塑造及心理刻画等细节方面,可谓独出心裁,别具匠心。

二、从视听角度分镜头具体分析影片片段影片的开始,即镜头①,还未见画面就能听到鸟儿清脆悦耳的啾啾鸣叫,紧接着画面变亮,随着太阳的升起,色调由冷转暖,一曲舒缓而明快的钢琴曲就在这太阳初升的清晨铺展开来,勾勒出了一幅静谧美好的山村风光图,使得观众的心情在瞬间平静下来,并不由自主地跟随镜头的拍摄,深入到接下来的故事当中去。

《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人物形象分析报告

《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人物形象分析报告

《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人物形象分析报告《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伊丽莎白·班内特(Elizabeth Bennet)这个独立自主,机智聪慧的女主角展现了奥斯汀对于女性的理想化塑造。

伊丽莎白作为小说中最突出的角色之一,她的人物形象丰满且复杂,既有可爱的一面,也有些许缺点。

下面将从她的外表、性格特点以及与其他角色的互动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伊丽莎白的外表并非小说中最美丽的女性,但她却是最受欢迎的。

她有浓密的黑发,白皙的肌肤,一对明亮聪慧的眼睛。

她虽不能算是美人,却有一种娴静而散发着智慧的气质。

她在小说中与其他妹妹们形成鲜明对比,她们虽然比她们年轻漂亮,但在性格和思想上却逊色于伊丽莎白。

其次,伊丽莎白的性格特点令人难以忽视。

她是一个非常独立自主的女性,不愿受到社会观念和传统的束缚。

她拒绝成为一个权威性的女性形象,坚持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独立。

她机智聪慧,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主张,对于爱情和婚姻不会盲从他人的意见。

她充满正义感,对于那些傲慢自大的人极为不耐烦,她勇于为自己维权并对错误的观念提出批评。

然而,伊丽莎白也有自己的缺点,她有时会过于冲动和情绪化,容易被第一印象左右,导致对一些人产生错误的判断。

伊丽莎白在小说中与多个角色的互动也展现了她的人物形象。

她与长相帅气但傲慢自大的达西先生展开了一段充满矛盾和阻力的爱情故事。

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印象一开始是负面的,她被他的傲慢态度和冷淡冷漠所激怒,但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和交流,她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重新评价了达西。

这段爱情故事既展现了伊丽莎白的坚守原则和独立思考的态度,也展示了她的成长和重新认识他人的能力。

伊丽莎白与其他姐妹和家人之间的互动也是小说中重要的一部分。

她与姐姐简的关系非常亲密,她们之间有着深厚的情感纽带,互相给予支持和鼓励。

伊丽莎白也与母亲和父亲有着不同的关系,她是父亲的宠儿,而对母亲的婚姻观念持有批判和保留态度。

对《傲慢与偏见》的女性角色分析

对《傲慢与偏见》的女性角色分析

对《傲慢与偏见》的女性角色分析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经典之作,这部小说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对社会风俗的生动刻画而闻名于世。

其中,丰富多样的女性角色更是为作品增添了无尽的魅力。

伊丽莎白·班纳特是小说的女主角,她聪明、机智、勇敢且有主见。

她不会被社会的陈规陋习所束缚,对于爱情和婚姻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在面对达西先生最初的傲慢时,伊丽莎白并没有因为他的财富和地位而妥协,反而对他的态度感到厌恶。

她坚信爱情应该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而不是金钱和地位的考量。

这种坚定的信念使她在面对母亲急于将她嫁出去的压力时,依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不随波逐流。

伊丽莎白的聪明才智在她与他人的对话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她能够敏锐地洞察到人们言语背后的真实意图,并用巧妙的语言予以回应。

她的勇敢则体现在敢于挑战权威和传统观念,为自己的幸福而努力奋斗。

简·班纳特是伊丽莎白的姐姐,她温柔、善良、美丽且极具亲和力。

简是那种典型的淑女形象,她总是以善良的眼光看待世界,对他人充满了信任和关爱。

她对待爱情的态度是含蓄而深沉的,即使心中对宾利先生有着深厚的感情,也不会轻易表露出来。

简的性格使得她在面对爱情时过于被动,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和干扰。

但正是这种温柔善良的品质,让她最终赢得了宾利先生的爱情。

夏洛特·卢卡斯则是一个务实的女性形象。

她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婚姻市场上的处境,明白爱情对于她来说是一种奢侈品。

因此,她选择嫁给了愚蠢而又自负的柯林斯先生,只为了获得一个稳定的生活和经济保障。

夏洛特的选择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一部分女性的无奈和妥协,她们不得不放弃对爱情的追求,转而追求物质上的安稳。

这种务实的态度虽然让她获得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但也让她失去了追求真正幸福的机会。

莉迪亚·班纳特是班纳特家最小的女儿,她轻浮、鲁莽、无知且缺乏自我约束。

她对爱情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被军官的外表所迷惑,不顾家人的反对与威克姆私奔。

试论《傲慢与偏见》的女性主义

试论《傲慢与偏见》的女性主义

试论《傲慢与偏见》的女性主义[内容摘要] 简·奥斯丁是女性文学写作的历史中具有开拓性贡献的一位作家。

她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从女性的视角审视以伊丽莎白为主的一系列人物的命运,展示出女性自我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为中心的独特见解和深沉思考,高扬了一向备受压抑和漠视的女性主义文学。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简·奥斯丁女性主义伊丽莎白“妇女们再也没有比十八世纪那么不受尊重了”[1]她们一直处于从属、依附的地位。

随着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与英国进入欧洲启蒙运动的历史时期的到来,“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思想对人们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使人们关注到性别歧视,让许多英国中产阶级妇女开始诘问她们的屈从地位,并向父权制传统宣战,想方设法摆脱这种屈辱状态。

1792年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在她的《女权辩》中,号召确认女性应享有与男性同等的权利。

此时,许多目光敏锐的英国作家都从不同角度表现了对女权问题的关注。

文学开始从女性的角度、观点来描写生活,女性作为创作主体进入文学领域。

简·奥斯丁就是在女性文学写作的历史中具有开拓性贡献的一位作家。

她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一反传统文学对于女性的歧视、偏见乃至非人化描写,独出机杼的消解以男权为中心的叙述方式,以可贵的艺术勇气高扬了一向在文学中备受压抑和漠视的女权,树立了一定程度上的女性文学主体意识。

虽与勃朗特发出的“救救妇女”的激愤呐喊相比较,奥斯丁所传达出的女性解放的声音微弱了些,她对社会的批判是温和的、婉而多讽的,但却不失为二百年前那个妇女创作备受父权制重压致使妇女不能暴露自己深层心理的社会所响起的空谷足音。

《傲慢与偏见》的女性意识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作者把她们放在特定的时代和社会中,用女性的视角审视以伊丽莎白为主的一系列人物的境况、心态、命运,展示出女性主义的独特见解和深沉思考。

一、将女性形象放在文学创作的中心地位《傲慢与偏见》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是奥斯丁塑造的一个理想女性形象。

对《傲慢与偏见》的女性角色分析

对《傲慢与偏见》的女性角色分析

对《傲慢与偏见》的女性角色分析《对〈傲慢与偏见〉的女性角色分析》《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经典之作,这部作品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描绘了众多生动的女性形象。

在那个时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和选择受到诸多限制,但小说中的女性角色们却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展现了坚韧、智慧和对爱情、婚姻的不同追求。

伊丽莎白是小说的核心人物,她聪明、机智、有主见。

她不被世俗的眼光所束缚,敢于挑战传统的观念。

在面对达西先生最初的傲慢时,她没有轻易屈服,而是保持着自己的尊严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伊丽莎白的爱情观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她拒绝了柯林斯先生那种为了财产而结合的婚姻,坚持等待真正属于自己的爱情。

她善于观察和分析,不会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

在认清达西先生的真实品质后,她勇敢地放下了偏见,接受了他的爱情。

伊丽莎白的形象代表了一种新女性的觉醒,她追求平等的爱情和婚姻,不愿意为了物质或者社会地位而牺牲自己的幸福。

简是伊丽莎白的姐姐,她温柔、善良、美丽。

她对待爱情充满了期待和憧憬,性格中的单纯使她总是把人往好处想。

简在爱情面前显得有些被动和含蓄,她明明深爱着宾利先生,却因为过于矜持而没有及时表达自己的感情,导致两人之间产生了不少误会。

然而,她的内心始终保持着对爱情的坚定信念。

简的形象展现了传统女性的美好品质,她的温柔和善良让人感到温暖,但她在爱情中的被动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表达情感的束缚。

夏洛蒂则是一个务实的女性形象。

她深知自己没有美貌和财富,在婚姻市场上处于劣势。

因此,当柯林斯先生向她求婚时,尽管她并不爱他,但为了有一个稳定的生活,她还是接受了。

夏洛蒂的选择反映了当时一部分女性的无奈和现实。

她明白爱情在现实生活中是一种奢侈品,对于她来说,婚姻更多的是一种生存的手段。

这种务实的态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让我们看到了女性在面对生活压力时的妥协。

莉迪亚是个轻浮、鲁莽的女孩。

她年少无知,被韦翰的外表所迷惑,不顾家人的反对,与他私奔。

《傲慢与偏见》伊丽莎白形象

《傲慢与偏见》伊丽莎白形象

浅析05年版电影《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形象摘要:05年版影片《傲慢与偏见》是根据简.奥斯汀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由Joe Wright所导演的影片,影片主要讲述男女主角经过相识、误会、相知等过程,最终走到一起的故事,其中也生动形象地反映了那时期出于保守或闭塞状态下的乡镇生活和事态人情,剧中将女主角伊丽莎白的神态、举止、语言刻画的极为细致,她那聪明机智、美丽善良、坦诚直率的形象令人由生喜爱。

关键词:善良、机智、独特、直率其实,随着电影场景的变换,对伊丽莎白的认识也是逐渐深入的,就连主人公自己的也是,伊丽莎白在遇到爱情的时候也会变得盲目而失去睿智的洞察力。

主题本身就是“傲慢与偏见”,由达西的傲慢而来的对达西的偏见,然而达西认识到自身的傲慢,为了伊丽莎白而改变自己,并且去帮助私奔的两人的,所以也渐渐的没了偏见。

随着镜头的切换,我们可以渐渐深入了解她。

I.家中伊丽莎白的懂事、贴心、活泼,面对他人瞧不起自己的家庭背景,轻视自己家人时,她则尽力维护家人的颜面——跟着伊丽莎白轻盈的步伐,依次可见长长的木板小桥、结对而过的猪、鸡鸭鹅等家禽、晾晒的白色衣物,生动地将英国农家小院及伊丽莎白家周围的环境勾勒出来了。

伊丽莎白在家中排行老二,父亲聪明洒脱而疏散随便,母亲是个心智低下、缺乏教养、急于把女儿嫁出去的世俗小女人,姐姐吉英貌美善良但懦弱,无主见,三个妹妹浅薄轻浮、头脑简单。

家中的伊莉莎白,与姐姐吉英和父亲的关系最好,与姐姐无话不谈,而班纳特先生认为伊莉莎白是众女儿中跟自己性格较像的,最聪明独特、最令自己自豪骄傲的一个女儿。

面对母亲的偏心、情绪多样、无知愚昧,她则包容理解她,尊重她;面对妹妹们不得体的举止、轻浮、不礼貌,她则在旁提醒着。

II.舞会上伊丽莎白的健谈、大方、活泼——第一次在舞会上,当彬格莱先生一行人走向人群时,她向好友打听一行人的来头,“长着奇怪眉毛的人,一个痛苦的半个德贝郡”是她对达西的第一印象,之后,主动邀请达西先生跳舞,而达西一句“不,你如果想跳的话,我可以带你跳”回应,听到这一答复后,她笑笑的离开了,和好友夏洛特一起聊天,无意中听到她对自己的评价“她还可以,但是还没漂亮到打动我的心。

对《傲慢与偏见》的女性角色分析

对《傲慢与偏见》的女性角色分析

对《傲慢与偏见》的女性角色分析《对<傲慢与偏见>的女性角色分析》《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的经典之作,这部作品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描绘了 19 世纪英国乡村的生活画卷,尤其是其中丰富多样的女性角色,展现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生存状态、价值观和爱情观。

伊丽莎白·班纳特是小说的核心人物,她聪明、机智、有主见,是一位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女性。

她不会轻易被他人的外表和财富所迷惑,而是更注重一个人的内在品质。

在面对达西先生最初的傲慢时,她毫不退缩,坚决捍卫自己的尊严。

伊丽莎白的爱情观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的,她渴望的是一份平等而真挚的感情。

她拒绝了柯林斯先生看似安稳但毫无感情基础的求婚,也没有被威克姆的花言巧语所蒙骗,这都体现了她的清醒和坚定。

在与达西先生的相处过程中,她逐渐发现了他傲慢外表下的善良和正直,最终放下了偏见,收获了美好的爱情。

伊丽莎白的形象代表了一种追求真爱和自由的精神,她不随波逐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简·班纳特则是另一种类型的女性,她温柔、善良、美丽,是传统意义上的“淑女”形象。

她对待爱情充满了期待和憧憬,但又过于含蓄和内敛。

在与宾利先生的交往中,她因为自己的矜持和害羞,差点错失了这段感情。

简的性格使得她在面对爱情时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需要他人的推动和帮助。

不过,她内心的纯真和善良最终还是打动了宾利先生,两人得以终成眷属。

简的形象反映了那个时代一部分女性的特点,她们温柔贤淑,但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可能会因为性格的原因而遭遇挫折。

夏洛特·卢卡斯是一个现实而务实的女性。

她深知自己在婚姻市场上的处境,为了获得稳定的生活,她选择嫁给了愚蠢而自负的柯林斯先生。

夏洛特的选择并非出于爱情,而是基于现实的考虑。

她清楚地知道自己已经过了青春美貌的时期,能够找到一个有经济基础的丈夫已经是不错的选择。

这种婚姻观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反映了女性在经济上的依赖和无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2005年版《傲慢与偏见》对女主形象的塑造(原创)
摘要:2005版电影《傲慢与偏见》曾获得四项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提名,该片营造一种清新田园风格,将简·奥斯汀笔下十九世纪初英国乡村生活和社会风貌,重新展现在大银幕上。

本文将着重从电影的视听特性出发,以两个简短片段为切入点,围绕该片影像、声音等本体特征对影片进行解读和评论,分析其对女主形象的塑造与心理活动,场景等细节的刻画,并从中探索该影片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视听特性精神内涵
一、影片简介
2005版《傲慢与偏见》改编自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同名小说,片长共计2小时零8分19秒,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初英国的田园乡村,围绕乡绅贝内特女儿伊丽莎白(keira·knightley饰)与贵族公子菲茨威廉·达西(matthew·macfadyen饰)之间的爱情故事而展开,在影片中,两人经过一番傲慢与偏见针芒相对的较量,最终消解误会,冰释前嫌,并冲破世俗社会的种种封建阻碍,走到一起。

达西和伊丽莎白的爱情故事也藉此奉为经典。

该片的拍摄可谓是“古典精美文学与现代商业大片的最佳融合体”,它以其华丽的视觉效果及清新隽永的艺术风格获得观众的好评如潮,同时,也是较之“1995版老气横秋的人物景物包装以及1940年版繁琐俗套的叙事风格”[1]的一种无可比拟的艺术性跨越。

该片以唯美的拍摄画面,恬静淡雅与奔放轻盈交替融合的音乐伴奏,传统的故事叙述方式,给人们以全新的视觉表现与视觉冲击效果,且在场景布局、对女主形象塑造及心理刻画等细节方面,可谓独出心裁,别具匠心。

二、从视听角度分镜头具体分析影片片段
影片的开始,即镜头①,还未见画面就能听到鸟儿清脆悦耳的啾啾鸣叫,紧接着画面变亮,随着太阳的升起,色调由冷转暖,一曲舒缓而明快的钢琴曲就在这太阳初升的清晨铺展开来,勾勒出了一幅静谧美好的山村风光图,使得观众的心情在瞬间平静下来,并不由自主地跟随镜头的拍摄,深入到接下来的故事当中去。

而女主也就在此刻出现,即镜头②,女主在逆光中手捧书本出现,饱满、明丽、澄澈的逆光(太阳光),清晰地勾勒出女主的脸庞、发型,以及噙在嘴上的那抹微笑,把清新美丽的女主形象展现在银屏上。

随之而来以俯视角度对女主合书动作的特写,即镜头③,加上明晰的修饰光为辅助,更细心突出地描绘出了女主的优雅知性。

接下来,摄影机的一路跟拍,镜头④⑤便是对女主生活环境的一个介绍:结对而过的牛羊群,嘎嘎叫唤的鸡鸭鹅,晾晒在庭院的白色衣物,辛勤劳作的女佣??随之镜头偏离停顿下来,不再跟随女主,而是穿堂过屋,以镜头的摇移连续地对室内环境进行拍摄,有嬉戏打闹的莉迪亚和凯蒂,正在弹钢琴的简,以及杂而不乱的室内摆设,井然有序地介绍了女主的家居环境,然后镜头透过窗口,此时女主再度出现于全景中,然后镜头再转为近景,对女主进行跟拍,贝内特家族人物也以此方式依次出场,给观众留下了第一印象,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又余味绵长。

导演对影像、声音、光线、色彩等的处理,使得这一组镜头的拍摄,将清新美丽、优雅知性的女主形象跃然于银屏上,一开始便吸引住了观众的眼球,舒缓祥和恬静的钢琴曲以及温暖柔和的暖色调,营造出一种温暖和谐的田园风,给人以视觉听觉美的享受,同时也是此时女主轻快明朗心情的真实写照。

而最后长镜头的拍摄,既巧妙地安排了人物的出场,又以生动、鲜明的具象与声响再现生活场景,对女主的生活环境与家庭成员进行了介绍,使接下来影片的叙事得以顺利展开。

这组镜头是在女主伊丽莎白拒绝达西的求婚之后,对女主心理活动详尽的细节刻画,她虽然不可避免地为达西先生的学识所折服,但因威克汉姆的挑拨以及之前对达西先生的门户之见,她严词拒绝了达西先生的求婚,而之后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动态则在这组镜头里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女主对爱情婚姻的追求,以及男女平等地位的向往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实现,所以决定听从姑父姑母的建议,借游览自然山河来放松自己的心情。

镜头①利用不断闪烁变幻的橘红色光线以及掠过的斑驳黑影,来模拟马车行进时阳光透过树枝的间隙投射在紧闭双眼的女主脸上的主观视觉感受,随着光线与色彩的不停转换,给观众造成了一种摇摆不定的动感与眩晕感,而舒缓平静的音乐,细腻而直接地表达出女主此刻的心境,略显平静,却又怅然若失,略带迷茫,对自己前途的不可预知。

随着镜头②的切换,观众随之看到的便是一幅场景开阔,山色青翠,气势浑然天成的远景图,女主静静地伫立在悬崖边上,被风撩起的长裙,悬崖下广袤无垠的平原与澄碧如洗的天空,共同构成了一幅唯美而壮阔的画面,而此刻,钢琴曲的节奏不断加强、加快,且加入了略显悲沉的小提琴伴奏,给了观众以越加强烈的感情冲击,为表现女主此刻内心的挣扎增添了一种推波助澜的力量。

她在残酷的现实与理想间徘徊挣扎,心境跌宕无常,有若江上浮萍,最终,理想占据上风,她的独立自主与勇敢坚强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

而镜头③跳跃式的切换,是对女主的一个由远景到近景的仰角拍摄,即是对女主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决定坚持自我崇高形象的塑造。

女主如释重负而略带坚毅的表情,眼里泛起的希冀之光,画面此刻以身后开阔明朗的天空为背景,给观众以更强烈的希望之感,此时音乐声也逐渐趋于平缓,预示着此刻女主的心情已经归于平静。

该片段在场景选取与场景调度,色彩与音乐处理等细节方面,深刻而细腻地展现出女主此刻的心理动态与思想斗争,同时也给我们塑造出了“一个独立自主、勇敢坚强追求爱与自由,追求男女地位平等”[2]的女主形象,对影片人物形象塑造、表现影片主旨、揭示社会意义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影片精神内涵
众所周知,简·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以其女性细腻敏锐的观察力,充满自信的笔
触,与不畏强权与封建世俗压迫的自由意识,在书中以浪漫委婉的手法,给我们展现了五对夫妇不同的婚姻观,并藉此痛斥了在当时时代下男女不平等地位与门户之见的封建腐朽观念。

而2005年版《傲慢与偏见》影片对女主形象的塑造,虽然在电影中增加的场景或删改的情节并不完全遵从原著,但“在丰富人物形象、表现细节和推动故事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原著中增加了新鲜的元素”[3],尤其是影片特别注重场景的选取与人物心理方面的细节塑造,极大程度的丰满了伊丽莎白这一经典女性形象,将其率真、聪颖而独立的自由人格展现于屏幕上,给观众发以心灵的震撼与深思。

当然,影片中还有更多精彩的经典片段,如达西向伊丽莎白表白,两人之间的经典对白与各种细节的处理刻画,以及伊丽莎白遭达西的姨母奚落,一夜辗转未眠,在原野上与达西相遇,深情对白之后两人于金光中亲密相依的画面定格等等,都非常细致而唯美地揭露出了
影片的内涵与主旨,表现出新的时代主题。

总而言之,该影片给了人们一场唯美的视听盛宴。

注释:
[1]《2005版电影&lt;傲慢与偏见&gt;的特点评析》·汪淇·电影文学2011年第23期 [2]《浅析&lt;傲慢与偏见&gt;中女主人公形象—伊丽莎白》·刘辉·文学界
(理论版) [3]《&lt;傲慢与偏见:小说到电影的华美转变》·曹晖·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
参考文献:
[1]《2005版电影&lt;傲慢与偏见&gt;的特点评析》·汪淇·电影文学2011年第23期 [2]《浅析&lt;傲慢与偏见&gt;中女主人公形象—伊丽莎白》·刘辉·文学界(理论版) [3]《大学影视欣赏》·姚军·上海人民出版社
[4]《论电影评论与影评写作——&lt;电影评论写作学&gt;第二章》·李广德·湖州师专学报 [5]《&lt;傲慢与偏见:小说到电影的华美转变》·曹晖·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 [6]《电影艺术欣赏》·李标晶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