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 苏幕遮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苏幕遮》教学实录

《苏幕遮》教学实录

《苏幕遮》教学实录三维目标:1、学问目标:(1)“知人”明“志”。

(2)背诵本词。

2、技能目标:(1)用“缘景明情”的的方法赏析诗歌。

(2)品尝本词重点语言。

(3)学习从“对方落笔”的抒情方式。

(4)把握“诵读”的其它要点。

3、情感目标:(1)连续通过“诵读”,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和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喜爱。

(2)通过图文统一的课件制作,使学生在情操上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技能目标”中的(1)(2)(3)三大点及“情感目标”中的第一点。

教学难点:“技能目标”中的(1)(2)两大点。

教学思路:“诵读”为鉴赏本词钥匙,把握本词的各项学问只是手段,培育学生的语文力量和语文素养才是最终目的。

教学内容:《苏幕遮》整首词教学方法:诵读法,争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步骤:初步诵读“知人”明“志”重难点赏析整体理解诵读“诵读”要素总结本词相关琏接背诵课文教学设计理念:1、声情并茂的“诵读”为学生品尝诗文语言,提升语文素养的最正确途径。

学生唯有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能”才能真正意义上地翻开“语文”的大门,走进“语文”缤纷的世界,才能去爱“语文”并享受语文!2、语文的工具性:着重培育学生的语文实践力量,为此“听、说、读、写”贯穿课堂。

3、重视语文课的熏陶感染:据本词“荷”的特点,精选了与之有关的国画和现实中荷花、荷叶美图来制作课件,尽最大可能做到图文合一,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4、教材整体教学观:“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为《中国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三单元的教学目的,所以,“诵读”作为手段贯穿整个单元教学;又《中国诗歌散文观赏》中“诗歌观赏”内容为第一、二、三单元,三个单元的教学目的依次是“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为此,教师在教学后一单元时,皆应以前一或前全部单元为根底。

那么,《苏幕遮》一文的教学也不例外。

附:这三个单元诗鉴的三个层次(即三个单元的教学目的)根底:以意逆志诗作主旨、创作本意提升:缘景明情诗作的情感(意境)共鸣:因声求气诗作神韵、气概、风格(“声”是诗作思想情感的声韵表达)4、由于本首词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观赏》“诗歌局部”的最终一首,故要对三个单元以来始终以“诵读”为授课手段的“诵读”其它要点进展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第5课《苏幕遮》优秀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第5课《苏幕遮》优秀教案

板书设计苏幕遮周邦彦燎香消暑沉闷羁旅之思愁苦风荷上片鸟雀呼晴欢快下片写景(触景生情)抒情思乡之情伤感风荷出水欣喜一、导入说到荷花,我们都会想起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写尽荷花品格的诗句——“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而历代文人中吟咏荷花的作品也是数不胜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宋时期婉约派词人周邦彦的一首咏荷佳作——《苏幕遮》。

展示课件学习目标(齐读)知人论世二、诵读词作,初步感知我们一起来初读这首词,首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词,朗读时一定要注意易错的字音,另外要注意节奏、语气、重音,及作者情感的变化。

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作品内容)思考:1、这首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板书)2、本词主要写了什么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明确:本词主要写的景是荷塘美景,抒发的是思乡之情。

四、内容赏析(一)赏析上阕展示课件思考:景中出现了哪些主要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哪几幅图画?展示课件一开始描述了室内的活动。

梅雨季节,一场连阴雨过后的清晨,房间里又潮又闷,词人点起沉香,驱赶室内的暑气。

人的心情也是烦闷的。

——燎香消暑(板书)接着我们又看到一幅图画,跟刚才的静物相比,充满了动感!鸟雀呼晴(板书)主要是通过哪个字或哪几个字表现出来的?(让学生说)......古人比较重视对动词的锤炼。

“呼”这个字,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和“呼”有关的四字词语——呼朋引伴,欢呼雀跃。

我们仿佛听见了什么?“窥”这个字,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词人把鸟儿们写的这么可爱,说明作者心情怎样?——高兴鸟雀的叫声仿佛为这个潮湿闷热的早晨带来了一股清新凉爽的气息,于是作者由室内走到户外。

心情也随之转晴了,接着映入眼帘的又是什么画面呢?在这个雨后初晴的早晨,明丽的阳光照在翠绿的荷叶上,荷叶上还有昨夜的雨滴在滚动,一颗颗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慢慢被晒干,这是一个特写镜头。

接着,词人的视线推向整片荷塘。

放眼望去,水面上的荷叶就像玉盘一样圆满,经过雨水的洗涤有那么清新润泽,一片一片在微风中亭亭玉立。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苏幕遮》课堂实录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苏幕遮》课堂实录

《苏幕遮》课堂实录师:上课,起立!生:老师好。

师:请坐。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才华横溢、玉树临风的李白。

今天一起走入周邦彦的《苏幕遮》。

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

一生在仕途上不得意,几度奔波于地方州县,深切感受到漂泊的滋味,于是羁旅愁思成为他词作的重要题材。

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新月、荷花、梅花、梨花、杨柳等都是他吟咏的对象。

周邦彦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

周词语言富丽精工,音调和谐,讲究格律,被称为“词中老杜”,技法上成为婉约词的集大成者。

羁旅诗歌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类:思乡怀人之情,第二类羁旅之愁,孤寂之感,第三类主要是壮志难酬。

这是羁旅诗的大致情感。

师:对准字音,辨形注音。

请对照着将课本上的汉字标注音标。

请各位同学自由诵读诗歌,时间两分钟左右。

(学生自用诵读诗歌 2分钟左右)师:好,现在请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

(生读)师:请看PPT上的两个问题:1、本词上、下片分别侧重写什么?2、主要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讨论,讨论时间到后,请同学回到上述问题。

)师:张涛涛同学你从这首诗歌中读到了一些什么?生:我从这首诗歌中读到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师: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生:“久作长安旅”生:读到了漂泊之苦。

师:你读到了漂泊之苦,那么你怎么样看出诗人漂泊之苦的?生:“久作长安旅”。

师:刚才张涛涛说的这句话,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这么“苦”啊?生:壮志难酬就会苦,有家难回也会苦。

师:有家为什么不能回呢?生:远。

师:哪个字能够展现出这种“苦”呢?生:久作长安里的“久”字师:对了!“久作长安旅”中的“久”字。

“旅”字表现漂泊在外,久字突出了时间之长久。

这个“久”字就是诗人内心的苦。

用久字突出漂泊之长,漂泊之久。

再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才会用“永”久字来表达情感的?生:孤寂师:有时候,你要是喜欢一个地方,待多久都不会心生怨倦。

诗人是经常在外漂泊之人,漂泊时间之长之久,已经对这种漂泊生活已经心生厌倦,所以一个“久”在蕴含了诗人的丰富的情感。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_苏幕遮_教学设计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_苏幕遮_教学设计

苏幕遮【原文】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曰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因声求气,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词的意境美;吟咏诗韵,体会诗词的语言美。

. 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合作探究等方法,进一步掌握吟诵诗词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词人浓郁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诵读指导,品味语言,体会意境。

【教学难点】: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①诵读讨论法②提问点拨法③自主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先请大家一齐回忆学过的有关荷的诗文,师总结)自古以来,“荷”就是文人骚客钟爱的景物,周敦颐的《爱莲说》“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尽荷花高洁品格。

朱自清带着淡淡的忧愁看到: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田田的叶子。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那零星地点缀着的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柳永《望海潮》“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把杭州特色广而告之。

还有,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落上头”,更是让人流连忘返啊。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篇咏荷名作------《苏幕遮》。

二、诵读感知,初步赏析1、学生自读词文,揣摩词人感情变化。

2、指定两名学生演读,学生互评、教师评点。

3、教师范读,学生点评。

4、学生自读中反复揣摩。

(你认为每句中哪些字词最富表现力,该重读,为什么这样处理?)5、请几名学生分析怎样朗读。

教师:有感情朗读要注意语调,停顿、节奏。

学生1:“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学生2:“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学生3:“叶上初阳”三句,此人已经置身室外,视野开阔,境界清远,诵读时语势要连贯,中音中速,“风荷举”重读,要读出英姿飒爽的感觉。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第5课《苏幕遮》教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第5课《苏幕遮》教学案

《苏幕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因声求气”、“吟咏诗韵”,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3、理解周邦彦词以咏雨后荷花为中心,表现思念故乡的情怀,感受作者久居京华的羁旅思乡之情。

二、教学重点:1、“因声求气”、“吟咏诗韵”,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体会词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鉴赏词人表情达意的不同手法及其巧妙之处。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五、教学方法:诵读体味、合作探究、问题引导六、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李白的《静夜思》因为秋夜一轮高悬的明月而触发思乡之情;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因为重阳节的来临写下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乡名句。

那么我们今天学习的《苏幕遮》,周邦彦又是因为什么触发情思呢?[设计说明]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做好上课的心理准备和情绪准备。

二、作者及作品风格简介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妙解音律,善于作词,宋徽宗时曾任大晟乐府提举官,进一步完善了词的体制形式。

他是继柳永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

周词语言富丽精工,音调和谐,讲究格律。

被称为是“词中老杜”,“词家之冠”。

著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羁旅愁思是他词作的重要题材。

[设计目的]“知人论世”,让学生对作者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三、诵读词作,初步感知1、全班齐读(检查预习)初读要求:读准字音燎(liáo) 溽(rù) 侵(qīn) 窥(kuī) 楫(jí) 浦(pǔ)2、教师点评,指导诵读:注意节奏、语气、重音,初步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

3、请同学示范朗读。

[设计说明]在反复诵读过程中体会词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突出了教学重点。

四、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作品内容)思考:从结构看词的上下片分别侧重写什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哪里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说明]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词的结构和内容,积极酝酿感情进入词的赏析。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 《苏幕遮》高中语文精品公开课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 《苏幕遮》高中语文精品公开课
潮湿的暑气
香,消溽暑,鸟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唤晴。旧 有鸟鸣可 占晴雨之
呼晴说,。 侵
快天亮的时 候。 侵,渐近。
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意为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荷叶都挺出水面。举,擎起 清润圆正。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客居
[ jí] 划船用具,短桨。
“风荷”。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红。”
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上片先描写室内活动燎香消暑,继写词人听到鸟雀在屋檐下欢快 的叫声,再写词人走到室外,看风荷摇摆的美景,词境活泼清新, 结构意脉连贯自然,视点变换极具层次。 B.“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呼”字表 现出小鸟在骤雨初晴后欢快的叫声和呼朋引伴的情态;“窥”字把 鸟儿们东张西望的神态刻画得活灵活现。 C.“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寥寥几笔,写尽荷的摇曳多姿和神 清骨秀。尤其是“举”字炼字精妙,将荷亭亭玉立的姿态,英姿飒 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D.“五月渔郎相忆否?”一句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友人,而是以肯定无 疑的反问语气写朋友此时正在远方思念自己,更加衬托出我对家乡 亲朋的思念,突出了词人乡愁之深。 E.下片虚实结合,“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实写自己客居异乡 的境况;“小楫轻舟,梦人芙蓉浦”虚写自己的梦境,这种虚实结合 的手法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思乡之情。
意象:沉香、鸟雀、初阳、 荷叶、水面、荷花。
燎香消暑
画面: 鸟雀呼晴
风荷摇曳
上片(写景)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苏幕遮》优选教学设计 (6)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苏幕遮》优选教学设计 (6)

《苏幕遮》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2、感受诗创造的意象和意境,品味诗意。

3、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诗词创造的意象和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

学情分析:我校是普通中学,学生基础较差,在文章的选择上要侧重于文字浅显的课文,问题的设计也不能太难。

以基础为主,但又要有所提升。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荷花”一直是古代诗人吟咏的对象,描写荷花的诗句非常多,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等。

苏邦彦的《苏幕遮》又是怎样写荷花的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词。

二介绍作者: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宗正少卿等职。

由于他精通音律、善作词,被提举为大晟府。

有《清真集》,又名《片玉集》。

周邦彦作词不重感发而重思力,在艺术形式和技巧极尽能事,是婉约派之大宗。

其词富艳精工,但多是些泛咏之作。

他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

三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1、听范读。

2、学生自由读,抽读。

3、思考:词的上下片分别侧重写什么?词的下片抒情,抒了什么情?明确: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抒思乡之情。

四赏析词的上片。

思考问题一: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意象: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风荷问题二: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大家用自己的话描绘这幅画面?从感官上来说,作者是从哪三个角度来描绘这幅画面的?整幅画面清新自然,淡雅脱俗。

五月盛夏的早晨,消暑用的沉香散发出淡淡的香味。

(嗅觉)昨夜刚下完雨,天放晴了,鸟儿在屋檐下欢快地叫着,吱吱喳喳,异常可爱。

(听觉)初升的太阳照着屋外茂盛的荷花,荷叶上的雨珠渐蒸干。

清平的水面上挺立着一枝枝荷叶,荷叶在风中摇曳。

(视觉)五赏析词的下片。

1、学生齐读下片。

2、思考:哪些句子能看出作者表达的是思乡之情?从词中找出并分析?明确:1、“故乡遥,何日去”路途遥远,有家不能回,直言对家乡的思念。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苏幕遮》 教案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苏幕遮》 教案

苏幕遮【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朗读,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走进诗人情感,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重点难点】词中独到的景物描写及词中流露的思乡之情【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说到荷花,我们都会想起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写尽荷花品格的诗句——“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而历代文人中吟咏荷花的作品也是数不胜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宋时期婉约派词人周邦彦的一首咏荷佳作——《苏幕遮》二、作者简介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中国北宋词人,妙解音律,善于作词,羁旅愁思是他词作的重要题材,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周邦彦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

周词语言富丽精工,音调和谐,讲究格律,被称为“词中老杜”,“词家之冠”。

技法上成为婉约词的集大成者。

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要求:1、读准字音;2、读出节奏;(注意停顿和节拍)3、读出情感。

(注意语气和情感的把握,词语的抑扬轻重,文句的舒缓起伏)思考:1、从结构看,词的上下片分别侧重写什么?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2、词的下片抒情,抒发了一种什么情感?思乡之情四、合作探究(一)、上片1、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风荷。

2、这些意象的前面后者后面有一个动词,请同学们找出。

燎呼窥举3、这些动词很好的体现了景物的意境,请同学们赏析动词的作用。

燎、烧,点燃沉香,驱赶室内湿热的暑气。

呼、窥:拟人的修辞手法呼:充满人性化,表现了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

窥:把鸟儿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

举:十分逼真的写出了荷叶雨后舒展而挺立于水面的勃勃生机,使人眼前浮现出绿荷的动态美。

4、王国维认为“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这个评价?(1)这两句词有一种简约的构图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幕遮》课堂实录
师:在学习新课之前,请大家欣赏一首邓丽君《芳草无情》。

歌曲可以静心、可以怡情。

而好的歌词是词人的诗心。

《芳草无情》的歌词是出自谁的手笔呢?
生:范仲淹(齐答)
师:伴随优美的旋律,让我们一起走入范仲淹的这篇经典杰作《苏幕遮》。

请大家自由朗读诗词板书苏幕遮范仲淹
师:谁愿意给我们诵读这首词?(二生读僮祗良李月明)
读得如何?点评一下
生:自由点评(王译唯):流畅、熟练、预习较充分。

教师指导:上阕中有关颜色的词和整首词中一些程度副词都要重读,下阕中感情纠结的词句语速要缓慢,音调要低沉。

要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时间。

运用刚刚归纳的学到的朗读技巧,谁来给我们诵读?(生读)教师点评:读出词中的意境特点、作品的感情基调把握较好。

为我们同学的进步加油,大家鼓掌。

我们师生共同深情朗读这首词。

(齐读)
师:古人说“口诵其言,心惟其文”。

通过这几遍朗读,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生:伤感、惆怅、思乡
师:这种感伤之情在诗中如何表现出来?
(三生答)
同学们找到了很多句子,说明大家领悟较好。

现在让我们走入词中,细致深入地解读作品。

请齐读上阕。

(齐读)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师:结合诗中意象特点谁能用最优美的语言描绘上阕的景致?
生:云彩变成了深蓝色的天空,下面是铺满黄页的原野。

充满秋色的天地,一直向前方伸展,同江水连接融合在一起。

江面上笼罩了一层薄薄的烟雾,山峰反射着落日的余晖,远处水天相接。

岸边的芳草凄凄生长着,生长着,直到消失在斜阳之外。

师:这画一般的意境如何表现感伤之情?
(五生答)
碧:时至傍晚,天空当为深蓝色,为冷色,虽境界阔远,但反生渺小、孤独之感。

黄:本身亮丽的颜色,但落叶满地,凄凉萧瑟的深秋景色。

寒:秋景涂抹上了一层迷蒙的烟雾,词人心中倍添寒意。

山映斜阳天接水:满眼的秋色,一直向远方伸展,同一派滔滔滚滚的江水连接融合起来,斜阳之下,江水和天空都模糊难辨了。

境界越远思绪越长词人心中的愁绪越浓。

师:芳草有什么寓意?举我们学过的诗句说一说?崔颢的《黄鹤楼》中写道了芳草。

生:崔颢的《黄鹤楼》中写道了芳草。

师:如何理解“无情”二字?
生:小草是没有生命的
生:小草长势好,无边无际,象征思绪
师:同学从不同角度合理的解读诗句,可见我们同学的探究钻研精神,应该多向他们学习。

一同学从芳草自身含义来解读词句,另一位同学从它的象征意义上来解读,两种解读都合情合理。

芳草不顾及词人的情感,缠绵生长至斜阳以外更远的地方,它的生长加重了词人思乡之愁。

因此它在词人眼里是无情之物,正是这无情之物反衬了词人的情深、情浓。

家乡不惦念远在异地的词人,而词人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

师:在接下来的下阕中词人又将如何体现这种思乡之情。

(齐读)从哪里可以看到词人的情怀?
生:(三生答赵玉尧、刘聪刘敏)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黯:伤心,忧愁的样子。

追:追随,这里当做纠缠讲。

萦绕心头的乡思使得词人只有好梦才能入睡,但好梦不长,一旦醒来,景物依旧,就又陷入彻夜难眠、辗转反侧的境地。

好像是说乡愁在睡梦中消散,实际上它们无时无刻不横梗在心头。

表达的情意更为深切。

生:明月楼高休独倚:我们同学却认为倚楼增添了一份孤独。

楼为制高点,
登楼可以远望,作者为何说“休独倚”?
望月,圆月高挂天空,反衬词人身在异地他乡,倍感孤独寂寞。

生:登楼远望可以赏景、可以望人、望故乡,然而它们却都在视线之外,从而引发怀人、思乡愁绪。

生: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借酒消愁,愁仍然不能解。

于是诗人黯然伤神,泪流而下。

《渔家傲》中也有: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御街行》中他又写道: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三句中都写到了“泪”,可见“泪”绝不是作者矫情造作之笔,而是真情的流露。

“泪”字让诗人把抽象的情怀具体而形象的表现出来。

师:至此我们已经分析了整首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那么,从这首词的学习中,你掌握了哪些表达情感的技巧呢?
生:借景抒情,直抒胸臆
师: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细想起来,天地间有哪一样景色不是通过人才获得它的意义呢?这首词也是如此。

上阕引导我们走入秋天的氛围里,又用了一系列典型的秋的意象使我们沉入了辽阔迷蒙秋景中,下阕循着这种意境,让汹涌而来的情感喷薄而出,然而词人寻梦、倚楼、喝酒都不能消解愁情,最后以泪作结,将对家乡亲人的无限的眷念之情,无奈之心推向了高潮。

这样景、人、情就更为紧密的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让我们再次深情诵读全词,体会这首词的独具匠心之处。

生:齐读
师:词人范仲淹是北宋一代名臣,政治上雷厉风行、权倾朝野;军事上叱咤风云、威震敌营。

他也同其他文人一样,用诗歌来记录自己复杂的情感历程。

同为诗人边塞作品的《渔家傲》与今天所学《苏幕遮》在情感上有何异同之处?以行为组来进行讨论。

(生讨论)
向大家汇报一下每一组讨论的结果。

(四生答)
师总结:前者色彩斑斓、意境辽阔,情怀黯然凄怆,低回婉转,柔情缠绵,
真挚而不显颓靡。

后者充满肃杀,情感复杂,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

情感苍凉悲壮。

(板书硬汉柔情铁骨豪情)
如果说《渔家傲》展现了范仲淹的铁骨豪情,那么《苏幕遮》则让我们看到他的情感的另一面——缠绵真挚。

至此,词人在我们心中的形象更具体、全面、丰富。

他既有士大夫的高尚情操,更有硬汉的一份柔情。

那思乡的梦魂,那梦里的微笑,那倚楼的孤影,那带泪的苦酒,已然定格在我们心里,即使合上读本也已挥之不去。

让我们奏响悠扬的旋律,再次走进作品,倾听词人的心声。

(播放泛读录音)
参照图片朗读这首经典绝唱。

生:配乐朗诵这首词。

师:这首词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威震边关的铁骨男儿的细腻缠绵之情。

千年之后,我们依然感到这份异地他乡的隔离与思乡之苦。

如果可以,请让我们跨越千年,传递一份对词人的感动与祝福
出示结束语(投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