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区域成矿研究
全国重要矿产和区域成矿规律研究进展综述

全国重要矿产和区域成矿规律研究进展综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综述全国重要矿产和区域成矿规律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展示中国地质矿产勘查和成矿规律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
通过对全国范围内的矿产资源和区域成矿规律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提升矿产资源勘查的精准度和效率,促进矿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全国重要矿产资源的分布、成矿地质背景、成矿规律、勘查技术方法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我国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概述全国重要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包括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等主要类型。
通过对各类矿产资源的分布范围、储量和开采利用现状的梳理,为后续的成矿规律研究和勘查技术方法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本文将深入探讨成矿地质背景与成矿规律。
通过对不同区域的地质构造、岩浆活动、沉积作用等地质因素的分析,揭示各类矿产资源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
同时,结合国内外成矿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全国重要矿产的成矿模式进行归纳总结,为矿产勘查提供理论支撑。
本文还将关注勘查技术方法的创新与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勘查技术方法在矿产勘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近年来在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遥感技术等领域的最新进展,并探讨这些新技术方法在矿产勘查中的应用效果与前景。
本文将对全国重要矿产和区域成矿规律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结合国家矿产资源战略需求和科技发展趋势,分析未来矿产勘查和成矿规律研究的方向和重点,为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和从业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全国重要矿产和区域成矿规律研究的最新进展,为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推动中国矿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成矿地质背景研究全国重要矿产和区域成矿规律研究进展中,成矿地质背景研究是理解矿产资源形成与分布规律的关键环节。
在这一部分,我们主要探讨了成矿作用与地壳构造、岩浆活动、地层岩性、变质作用以及区域地质演化等多方面的关系。
控矿条件和成矿规律

区和成矿带的形成和分布。
二、控矿构造条件
• (二)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第 一
– 中、小型控矿构造是区域性大型控矿构造的次级控 矿构造,其形成和演化受控于区域性大型控矿构造。
节
– 中、小型控矿构造包括矿田构造、矿床构造等。矿
田构造是指在矿田范围内,控制矿床的形成和分布
控
的地质构造总和。矿床构造是指控制矿体的形态、
火山岩、侵入岩、深源包体等)地球化学丰度的对比研
第 一 节
究也发现,区域矿床类型与下地壳-上地幔元素丰度间 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近年来人们又注意到加拿大科迪 勒拉成矿带内不同构造单元中均有铜矿床产出,包括斑 岩铜矿、块状硫化物铜矿和层状铜矿。不同成因类型铜
控
矿床在同一成矿带内产出表明铜矿的形成并不只是受地
矿
壳表层地质构造因素控制,其富铜的原因可能要归结于
条
该带内高铜丰度值的上地幔。
件 • 上述几个典型地区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虽然还是初步的,
但已较明确地显示地壳中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主要是由
于上地幔化学成分的不均匀性所引起。将地壳作用和上
地幔作用联系起来研究成矿物质来源,可以合理地解释
不同区域内成矿专属性问题。这类研究也是目前国际地
时代是石炭-二叠纪、侏罗-白垩纪、第三纪和第四纪;
在我国以石炭-二叠纪最为重要。铁矿主要产于前寒武
纪地层中,大部分条带状含铁建造形成在距今
2600~1800Ma的时段里。
五、岩性条件
• 岩石物理化学性质对于成矿作用方式、矿
化强度、矿体产状及矿床类型等均有明显
第 一
的控制作用。
节 • 岩石物理性质方面,岩石的孔隙度、裂隙
矿 规 律
生在某个或某些地质时期内。这样的矿 化比较集中的时期称为成矿时代。
区域成矿学3050405

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类:Cr、Ni、Cu、 Pt、V、Ti 、金刚石、金红石等; 碱性岩类:REE、稀有、Au、P等; 酸性岩类:W、Sn、Mo、Bi等
花岗岩类型、来源及其地球动力学环境
(Barbarin,1999)
花 岗 岩 类 型 来源 壳源 过铝质花岗岩类 混合源 (地壳+地幔) 偏铝质和钙碱性 花岗岩类 地球动力学环境 含白云母过铝质花岗岩类 MPG 含堇青石过铝花岗岩类 富钾钙碱性花岗岩类 (高钾-低钙) CPG KCG I S
粤北层控矿床成矿模式示意图
(据陈学明,1992)
粤北层控矿床成矿模式简表
(据陈学明,1992)
红岩型 主要成矿时间 岩浆活动 物质循环深度 泥盆系及 前寒武系 建造水 海水硫酸盐 (微生物还原) 泥盆系 (及基底) 盖层与基底 建造水、 深部循环水 海水硫酸盐 (有机物还原) 盖层与基底 上地壳 海水、建造水 深部循环水 海水硫酸盐 (有机物还原) 基底和盖层 海底和沉积物 的成岩空间 早期成岩 马口型 后生 凡口型 沉积-成岩 大宝山型 沉积-成岩,后生 火山-沉积, 岩浆叠加 下地壳 (上地幔) 海水、建造水、 深部循环水,部 分岩浆水 岩浆硫, 海水硫 岩浆,盖层 海底和沉积物的 成岩空间、岩石 中后生裂隙
)
After Hill et al. (1990)
(二)岩浆(体)的控矿作用
岩浆活动是地球物质运动的重要形式,可形成多 种矿床类型, 可以成矿系统观作全面分析 1. 岩浆(体)本身的成矿作用
岩浆矿床、伟晶岩矿床、岩浆热液矿床(云英岩型、夕卡
岩型、斑岩型等) 被后期热液改造、成矿,如华南的、铀矿、萤石矿,多为 脉状矿体 岩体的风化壳矿床:如花岗岩高岭土矿床、藏 超基性 岩的风化壳型镍矿
区域成矿学在地质矿产找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Coal Mining Technology︱432︱2017年12期区域成矿学在地质矿产找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杨海波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0六地质队,四川 成都 611130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对矿产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我国地质条件复杂,找矿工作难度日益增大,如何科学进行地质矿产找矿,满足各个领域的矿产资源需求,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必须重视与解决的问题。
因此,相关研究人员应加大对新型地质找矿理论的运用力度,区域成矿学是其中典型代表,研究人员可结合找矿区域地质条件,科学运用区域成矿学理论,保障矿产资源的有效、顺利进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提升整体经济效益。
关键词:找矿;区域成矿学;地质环境;应用作用中图分类号:TD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8465(2017)12-0432-01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的关键时期,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较大,虽然我国地域面积广阔,但矿产资源依旧有限,因此,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提升矿产开发的有效性成为地质矿产找矿过程的研究重点[1]。
随着地质矿产找矿工作难度的增加,传统、单一的找矿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其无法有效、全面发现区域矿床的存在,也会出现分析区域矿产资源结构、种类不全的问题,不仅会直接造成较大经济损失,也不利于地质矿产找矿工作的持续发展。
1 某区域地质矿产资源的基本特点 为科学分析区域成矿学在地质矿产找矿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以某区域为例,通过分析其矿产资源的分布特征,以期合理运用区域成矿学,从而促进地质找矿工作的顺利进行。
本区域的矿产资源丰富[2],属于我国重要的矿产分布区域,其矿产资源数量较多、矿床集中,且种类繁多。
但此区域的地质地貌条件复杂,找矿工作难度较大,传统的找矿方法、理论已经无法全面适应其发展需求。
因此,近年来,找矿研究人员加大了对区域成矿学的重视程度,并已经建立起成矿区域,推进了区域地质矿产找矿工作的进行,通过应用新方法、技术,使得此区域发现了更多的矿产种类,如稀土矿产、轴矿产、铁矿、煤矿、钨矿等。
第十二章 区域成矿研究

成矿作用的发生是一种随机和非线性的事 件,受多种因素的控制,即使构造环境和物 质组分相同或相似,经历了相同的地质— 地球化学过程,也并非必定出现某类矿床。
碰撞造山过程会使早期演化时期形成 而深埋的矿床回返到近地表的部位
沿阿尔卑斯— 喜马拉雅中新生代碰撞造山带分布着许多 蛇绿混杂岩,其中有不少铬铁矿床、镍- 铂族元素矿床、裂 谷型块状硫化物矿床及金刚石矿床等,它们是深埋在洋中脊
围向大陆一侧推移,且 火山岩数量减少,深成 岩增加,矿化的种类和 成因类型也发生变化。
俯冲带矿床分布特点
主弧内—斑岩铜矿床、含铜多金属角砾岩筒、矽卡 岩型矿床、与金银有关的脉状矿床、卡林型金矿 床 主弧靠大陆一侧—接触交代型银铅锌矿床、多金属 脉状矿床、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矿床 在弧后裂谷盆地和弧间裂谷盆地中— 与火山岩有 关的块状硫化物多金属矿床(黑矿型)、克莱马 克斯型斑岩钼矿床、石油和天然气矿床
新生洋壳岩石为主,则主要形成塞浦路斯型块状硫化物矿床, 矿化以 Cu, Zn, Fe 等为主。基底岩石性质对中低温热液矿 床矿种的影响显著。
碰撞构造环境
碰撞带包括:陆—陆碰撞和弧—陆碰撞
陆- 陆碰撞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不同陆块成 分之间的差异和成矿物质再循环预富集差异明显, 碰撞以后的演化可能受到深部垂向地质过程的很大 影响,因此,不同碰撞构造环境形成的造山带可能 具有自己独特的成矿作用系统,不易具有较为统一 的成矿作用规律性。
地幔热柱早期主要提供大量热能引起地壳物质的重熔和地
壳结构的改变,柱头的活动性组分随着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 成为流体并与地壳中的流体一起活动,搬运成矿物质和推动 矿化的发生。地幔热柱晚期主要是地幔物质直接或间接成矿。
区域岩石圈物质组分的不均一性控制了一定区域可能出现 的优势矿种
区域成矿学

第一章1.区域成矿学:研究区域的成矿环境,成矿条件,成矿过程和成矿演化,阐明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的地球系统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2.区域成矿学的研究内容:(1)研究区域中矿床形成和分布的地质构造背景和环境。
(2)研究区域的控矿条件和因素(3含矿岩石建造的形成和分布特征(4)研究区域的地球化学特征(5)区域内已知的矿种和矿床模型(6)研究区域内各矿种,各矿床类型之间的相互联系(7)研究和建立区域成矿系统(8)研究区域内主要成矿系统的形成演化过程(9)综合研究和阶段性总结区域成矿规律(10)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对区域矿产资源的潜力和前景作出基本评估,提出矿产资源量增长的途径,提出区域矿产预测和普查找矿的方向,原则和基本方法,以及在必要的和可能的提出有关区域矿业开发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建议等。
3.成矿规律:矿床形成的空间关系,时间关系,物质共生关系及内在成因联系。
4.区域成矿学的研究意义:(1)提出矿产预测和普查找矿的科学依据,指导发现新新矿床(2)研究区域内各类矿产的成矿潜力,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矿产资源方面的系统咨询和建议(3)它专门研究在一定区域中化学元素及其组成的高度富集的地质作用。
它的研究成果能丰富和充实整个地球科学的理论体系,是整个地球科学链中的重要一环。
第二章1.成矿系统:在一定地质时空域中,控制矿床形成和保存的全部地质要素和成矿作用过程,以及所形成的矿床系列和矿化异常系列构成的整体,是具有成矿功能的一个自然系统。
(包括成矿系列)2.成矿系列:翟裕生:与同一建造有成因联系的各种成因类型矿床类型构成的四维整体。
陈毓川:具有成因联系的矿床所组成的自然体,是四维空间中有内在联系的矿床组合。
程裕其:在一定地质时期和一定地质环境中,在一定的主导地质成矿作用下形成的,在时间,空间和成因联系上都有密切联系,但其具体生成条件是有差别的一组(两个以上)矿床类型的组合。
3.成矿区带:是一个地质域概念,是经长期地质演化的一个或几个地质体组成的复杂的地质巨系统,包括成矿系统。
浙江省萤石矿床区域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研究

浙江省萤石矿床区域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研究浙江是我国重要的萤石矿产区之一,其中以浙南地区发育的萤石矿床最为丰富。
浙南地区的萤石矿床由于地质构造复杂,因此成矿规律复杂多变,找矿工作难度较大。
经过多年的地质勘探和研究,人们逐渐掌握了浙南地区萤石矿床的区域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
1. 成矿规律浙南地区的萤石矿床主要分布在龙泉、缙云、青田等县市,主要形态有脉状、层状、肢体状等。
矿体一般以主矿带为中心向两侧展布。
通过对矿体结构、岩浆岩、蚀变岩、矿物、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总结了以下成矿规律:(1)矿床与蚀变作用有密切联系,常见的蚀变类型有碳酸岩化、硅化、金伯利和半金伯利化等。
因此,在找矿时要密切注意地质体的蚀变状况。
(2)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密切,萤石矿矿体在构造控制下发育,一般都是在断层、褶皱、岩浆岩边缘等构造带中出现。
因此,在找矿时要注重地质构造的探测和分析。
(3)环境与成矿有一定的关联性,萤石矿床主要形成于古生代晚期至中生代,当时浙南地区处在大陆构造背景下,成为了萤石矿床的有利环境。
2. 找矿方向通过对浙南地区萤石矿床成矿规律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找矿方法和方向:(1)多角度提高找矿精度。
采用多种地质勘探技术,综合分析各种地质信息,可以提高找矿精度和效率。
例如,在区域勘探时,可以采用遥感技术探测地表特征;在局部勘探时,可以采用重力、电磁等物探技术。
(2)注重地质构造探测。
因为萤石矿床与地质构造关系密切,因此找矿工作要重点关注地质构造探测。
一般来说,断裂-褶皱是最常见的控矿构造类型,因此在勘探过程中应对地质剖面、构造图等进行详细解剖。
(3)加强矿体岩性分析。
萤石矿床矿体多种多样,岩性也有很大差异。
因此,对不同岩性的矿体进行分析,找出其地质规律和特征,可以加快找矿速度。
总之,浙南地区萤石矿床的成矿规律复杂多变,不同的矿化类型要采用不同的勘探方法和技术。
在找矿过程中,需要多方位综合分析地质信息,注重地质构造和岩性分析,才能提高找矿精度和效率。
区域成矿学在地质矿产找矿中的作用

区域成矿学在地质矿产找矿中的作用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区域成矿学在地质矿产找矿过程中的得到广泛应用。
区域成矿学在地质矿产找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简化了地质矿产找矿过程,并且也为研究新的地质矿产找矿过程的理论、技巧、方法提供了新的方向,也因此它可以帮助人们很好的分辨出矿产的各种资源及其基本特征,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区域成矿学也会逐步的完善,在地质矿产找矿过程中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文就区域成矿学在地质矿产找矿中的作用展开探讨。
关键词:区域成矿学;地质矿产找矿;作用引言近年来,区域成矿学在地质矿产找矿过程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其发挥出的积极作用也越来越突出。
在经过了长时期的发展完善之后,区域成矿学的理论体系逐渐趋于完善,技术也日渐成熟,在这样的情况下,其实用价值也得到了大幅提高。
因此,在地质矿产找矿过程中合理利用区域成矿学的相关理论,能够显著提高成矿预测的准确性,对于提高找矿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1区域成矿学概述1.1区域成矿学区域成矿学是属于矿床地质学的一个分支研究领域,它是在区域构造发展演化的背景上来研究矿床的形成条件和时空分布规律,以及在区域成矿物质来源等方面的问题。
它是进行地质矿产找矿和成矿预测的重要理论基础。
区域成矿学的研究就是针对矿产的分布、结构以及找矿的方法和技术来进行的研究,它是一种更综合的理论,它的完善与发展给地质矿产找矿过程中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也强化了人们对于找矿的预测性与准确性,而且也能通过此理论对成矿区域的结构类别、空间分布等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分析,这样有利于地质矿产找矿工作的开展与实施。
1.2研究内容对于地质矿产找矿来讲,区域成矿学理论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其技术思路的应用对于提升找矿效率大有裨益。
大体来讲,区域成矿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一、研究地质构造特征、发展历程、地质机理,可以作为开矿的指导和参照。
二、研究地球化学的总体特点、水系物质、分布演变过程等。
三、研究地质构造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区域成矿研究第一节区域成矿研究的发展随着矿产发现和勘查资料的积累,地质学家注意到在各大陆都分布着一些以集中产出某一种或几种矿床为特征的含矿地区。
20世纪初以来,提出了成矿区域和成矿时代的概念,并对世界各地重要成矿区进行了综合研究。
起初认识到很多重要金属成矿区内矿床的形成与一定地质时代内强烈的地壳构造变动和岩浆活动有成因联系;到50年代中期,前苏联地质学家在开展区域矿产预测和找矿工作基础上提出了地壳活动带成矿规律的研究成果,总结了这类地区从地槽到褶皱带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与一定的构造环境、沉积建造和岩浆活动有关形成一定类型矿床的矿床组合,而且这些类型的矿床组合常按一定的顺序产出的规律性;之后,他们又对地壳稳定地区即地台和地盾内的成矿规律也按照相似的原则进行了总结。
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为区域成矿研究提供了新的基础。
矿床学家首先注意到在年代较新的成矿地带中一些矿床的形成与大陆分裂扩张机制相伴发生。
稍后,又把如斑岩型矿床、块状硫化物矿床等一些矿床的形成与板块边缘俯冲带构造和岩浆作用联系起来。
研究成果的继续积累表明板块构造理论能够成功地解释板块边缘俯冲带及碰撞带构造演化中发育的矿床,大陆内热点、裂堑和裂谷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矿床以及大洋中脊地带及大洋盆地中形成的各类矿床。
到20世纪80年代初,一批关于矿床与板块构造关系的综合研究成果问世,在Mitchell和Garson等人的著作中把几乎所有矿床类型产出的构造位置都放到一定的板块构造背景中。
板块构造这种关于全球构造的模式在近30年来为区域成矿研究提供了一个可以较为广泛使用的理论框架。
区域成矿近期研究中在多方面继续取得了进展。
关于成矿时代最初是按照地质历史中几次重要造山运动划分为前寒武纪、加里东、海西、中生代中晚期(燕山、金墨里)和新生代(喜马拉雅或阿尔卑斯)几个成矿时代。
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地球早期历史研究认识到太古宙和早元古代地壳的发育程度和特点决定了其成矿作用的特殊性。
从显生宙以来发育典型板块构造并表现出与之有关的造山运动与成矿作用的旋回性。
就整体而言,成矿作用是随着地球和地壳各层圈的演化而表现出长期演化的。
以前成矿区域研究一般只着重分析岩浆作用或沉积作用等与成矿有关的某个单一地质条件,而且这种情况下只是把成矿区看作是一种成矿构造单元。
现在研究成矿区带则是从区域地质发展历史探讨成矿作用的时空域及其变化,板块构造为基础的成矿区带研究目的是揭示出板块构造各发展阶段中出现的每种成矿有利构造背景和地质环境。
成矿有利构造背景和地质环境也已成为建立矿床成因模式首先考虑的条件之一。
278第十二章区域成矿研究第二节成矿时代和地质历史中成矿作用的演化在很长一个时期里,人们把成矿时代看作是地质历史时期中若干特殊的有利于形成矿床的时间阶段,并首先与地史中各期大的造山旋回联系起来。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和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为此时的一些矿床学家们对各种矿床在地质历史时期中形成的不均衡性带来认识上的重要突破,这就形成了成矿作用是随着地球历史中地质环境演化而演化的认识。
这种认识大致可归结为:①许多矿床各有其特别发育的地质时代,如镍、铬、铁、金等都是在太古宙、早元古代形成巨大矿床,而钨、锡、汞等则在中-新生代才出现广泛重要的聚集;②一种金属或非金属矿在不同地质时代里可能以不同形式富集,形成不同类型矿床,铁最明显,铜、铅锌、铀等也有同样情况;③在地球发展历史中矿床类型随时间发生演化,原有的一些类型可能发生了改变以至消失,而为新的类型所代替,总的表现出由简向繁发展趋势(图12 - 1),如磷块岩、盐类矿床是从元古代晚期或显生宙开始出现的,重要的斑岩铜矿主要是中-新生代才大量形成;④地质历史中成矿作用发生较大变化有4个时期,即太古宙与元古宙之间大约2500 Ma,早元古代与晚元古代之间大约1800 ~ 2000 Ma,元古宙与显生宙之间,大约在600 Ma,再后是在早、晚古生代之间约有400 Ma,在这4个时期地球上的成矿作用和矿床类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图12 - 1 主要矿床类型的演化关系 (据Hutchinson, 1983) 太古宙时只有薄的原始地壳,其总成分偏基性,接近上地幔的成分。
薄且不稳定的地壳容易破裂,强烈的火山活动频繁发生,大量形成拉斑玄武岩类火山岩,在地表高热流值、基础矿床学279地热梯度大的条件下广泛发生低压区域变质作用而形成绿岩带。
玄武质岩浆喷溢时可以带来地幔中较富集的多种金属。
有关的成矿作用主要有产在绿岩带中的火山热液型Cu、Zn、Au矿及与火山岩关系密切的沉积型Fe (Mn) 矿床,还有与基性侵入岩或喷出岩有关的岩浆型铜镍矿床。
某些与绿岩带相邻近的花岗岩可能形成含稀有金属伟晶岩。
总的来说矿床类型较少。
元古宙地壳成分和性质有了重大改变。
元古宙大陆地壳逐渐增生加厚约达到20多千米,并形成稳定基底。
富钾花岗岩在大陆壳上部广泛发育,地壳中的“玄武岩层”和“花岗岩层”两个层圈也已形成。
当时的大陆地壳相当均匀,在广阔的大陆架上开始形成长石砂岩、石英岩和砾岩及碳酸盐岩类沉积岩。
火山活动则集中在一些分隔的原始地槽内。
这一时期重要的成矿作用有大的克拉通盆地中的含金-铀砾岩,金来自太古宙绿岩带火山岩。
还有分布非常普遍的条带状硅铁质建造(BIF),含矿岩系为很少或无火山岩的巨厚沉积岩系。
生成时代通常较晚一些的还有与火山活动有一定关系的含硼建造、明显与硅质白云岩有关的菱镁矿和滑石矿床。
此外在古太古代至中元古代特征的成矿作用还有与稳定克拉通发生破裂,沿巨型断裂系侵入的幔源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中的岩浆型Cr、Cu-Ni、Pt族金属矿床。
从古元古代到中元古代大约以1800 ~ 2000 Ma为界,正是地球表面化学条件发生过重要变化的时候;此时海水中因绿藻的繁殖有了多余的氧并进入大气圈,古元古代时因大气圈、水圈缺乏自由氧,因而在金-铀砾岩中存在未氧化的黄铁矿、铀矿碎屑和碳质在沉积物中不再出现了;还有盛极一时的条带状硅铁建造大大减少了。
1700 Ma前后,出现了最早的红层,随后大量形成沉积岩容矿的层状铜铅锌矿床以及早期的硫酸盐类蒸发岩矿床。
到新元古代还开始出现沉积型赤铁矿矿床。
前寒武纪和寒武纪之间大约以600 Ma为界,开始进入以生物大量出现为特征的显生宙。
显生宙以来,地壳运动表现为典型的板块构造体制,以洋壳再循环带动大规模的板块运动,出现了围绕大陆边缘的火山岛弧,生成了以断裂为边界的弧后盆地以及广阔的陆表海。
显生宙不但具有与太古宙和元古宙相似的成矿作用类型,并且还出现了以前还未出现过的因增生板块机制及硅质岩浆极端发育而出现的新的成矿类型。
矿床类型明显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包括产于镁铁质侵入岩中的岩浆矿床、产于火山岩中的热液矿床和热水沉积矿床、产于沉积岩中的沉积矿床和层控矿床及与花岗岩类有关的热液矿床。
从古生代加里东期开始,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VMS)又在各个时期造山带中成为主要矿床类型,包括富铜矿床和更富铅锌的矿床,在这类成矿地区同样也有超基性岩中的规模不等的岩浆型铬铁矿床。
一些古生代褶皱带内虽有斑岩铜矿出现,但中新生代斑岩铜矿才成为铜的最重要矿床类型。
此外,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钼也是从海西期开始至中生代发展到成矿的高潮期。
显生宙还有一个成矿作用发生显著变化的界线,即大约在400 Ma前后的早、晚古生代之间。
早古生代中沉积物中有机碳增加,生物碎屑质碳酸盐岩、黑色页岩、硅质岩大量发育和广泛分布;其中常产出磷块岩,并有以碳酸盐岩为容矿岩石的铅锌矿。
晚古生代地壳进一步加厚,大陆逐渐扩大,生物活动从海洋大量向陆地迁移,大陆地质作用和陆生生物对成矿的影响变得突出了;有关的成矿作用是陆相和海陆交互相的煤、石油、褐铁矿、菱铁矿、铝土矿以及典型的陆相红层中的铜矿、铜-钒-铀矿。
280第十二章区域成矿研究第三节 成矿区及有利成矿构造背景一、早期地壳中的成矿区分布在各个大陆中的最古老地壳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高级变质区,常由达到麻粒岩相深变质的岩石类组成;另一类即是花岗岩绿岩带,主要由绿片岩相浅变质镁铁质喷出岩组成,其中常有时代不同的花岗岩类侵入体,这类地区岩石形成时代从太古宙延续至古元古代。
高级变质区内很少有具重要工业意义的矿产,绿岩带中则有很多非常重要的成矿区(带)。
1. 绿岩带中的铁、铜、锌、金成矿区绿岩带镁铁质火山岩岩浆是地幔来源的,是持续频繁喷出和侵入活动环境的产物。
绿岩带中铁矿床是阿尔戈马型铁建造,以加拿大安大略矿床为代表,澳大利亚中部、非洲斯威士兰、挪威北部也有分布;铁建造产于拉斑玄武岩-钙碱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系中,层状矿体中可以是铁的氧化物、碳酸盐、硫化物及硅酸盐相,形成于低E h的火山-沉积环境中,这类铁建造邻近地区常有块状硫化物矿床伴生产出。
太古宙块状硫化物矿床以富铜、锌为特征,并伴生金、银;矿床主岩为玄武质-流纹质火山质,常与火山穹窿、火山角砾岩筒有关;加拿大阿比提比等绿岩带中的这类矿床最为典型,时代属太古宙及早元古代。
绿岩带型金矿分布广,规模大,在世界金矿资源中占重要位置,主要产地包括加拿大、美国、非洲南部、印度、巴西、西澳大利亚等;金矿容矿岩石原岩为拉斑玄武岩、长英质火山岩,并见复成分砾岩和浊积岩;金矿主要出现在绿岩带边部离花岗岩不远的地方,一些金矿常与块状硫化物矿床产于同一地区。
绿岩带中的镍矿床主要产于科马提岩质超基性火山岩系中,典型产地如南非、西澳大利亚等。
2. 古老大陆上巨型盆地中的金-铀、铁(锰)建造成矿区南非的Witwatersrand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金矿床之一;金矿产于巨厚的变质古老火山岩和沉积岩系中,金矿体产在石英砾岩层中,是随着最早的沉积盆地出现而形成的,金来自附近绿岩带;含金砾岩层中存在黄铁矿、沥青铀矿碎屑表明当时的还原性大气是使这些物质得以保存下来的必要条件;南非含矿岩系的形成时代为25亿 ~ 29亿年前,除南非外,巴西、加纳也有类似矿床。
这里所说的铁(锰)建造称为苏必利尔型,各大洲都有分布,在包括北美五大湖区、巴西、澳大利亚、欧洲、乌克兰等地都是很大的铁矿床;这类在稳定的大陆盆地内和边缘形成的含铁建造主要是浅海碎屑岩系和碳酸盐岩,含矿层主要由铁氧化物和硅氧化物矿物组成;世界上这类铁建造集中形成的时代是在2600 ~ 1800 Ma 前的一段时间,在同一时期和稍晚一些类似的环境中也形成重要的碳酸盐类沉积中的沉积锰矿床,南非、巴西、印度都有此类矿床。
3. 古大陆裂谷系中大型镁铁质、超镁铁质岩浆岩体中的铬、铜-镍、铂族、钒钛-铁成矿区典型成矿区有南非布什维尔德岩体和津巴布韦大岩墙等。
布什维尔德岩体中有大型的铬铁矿床、铜-镍硫化物矿床和铂族元素矿床;津巴布韦大岩墙产铬铁矿床。
岩体规模巨大,有的可横贯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