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要成矿区域及特征共20页

合集下载

中国岩金矿床,砂金矿床分布及成矿规律

中国岩金矿床,砂金矿床分布及成矿规律

中国岩金矿床,砂金矿床分布及成矿规律中国岩金矿床1.中国岩金矿床成矿的层控特征1)大多数岩金矿床产在一定的大地构造环境的某一特定含矿建造中。

矿床(点)密集分布,成群成带产出,其延伸与地层产状总体是一致的。

2)矿化围岩的含金丰度往往大于地壳中同类岩石丰度值的几倍至数十倍。

3)多数金矿矿体与围岩的同位素组合特征基本相似。

如河南省小秦岭地区文峪金矿,矿石硫同位素δ34S为1.35‰,杨砦峪矿区硫同位素δ34S为1.55‰,金洞岔矿石硫同位素δ34S为-3.58‰,而两矿区地层δ34S 为3.39‰,表现出矿石硫与地层硫特点相似。

以此说明容矿层往往是矿源层。

4)我国岩金矿床产出的地层以太古宇为主,其次为元古宇、古生界、中生界均有金矿产出,但发育程度不一。

矿化围岩有变质岩、沉积岩、火成岩类,其矿化情况各异。

现就其主要矿化密集区的层控性概述如下:(1)华北地台金矿成矿域 本区金矿床(点)集中分布于板块的边缘及基底构造层的隆起区,并且主要产于太古宇结晶基底的中深变质岩系中。

①燕山金矿密集区 金矿集中分布于山海关及密云隆起区,容矿岩层为太古宇迁西群马兰峪组。

该组混合岩化作用较强。

岩层含金丰度0.7~0.83×10-6,高于同类岩石的25~200倍。

本区已知金矿床(点)115处,有109个产于本岩层中。

②辽西建平-北票金矿密集区 区内金矿床(点)80%以上集中分布于建平隆起区内。

容矿岩层为建平群小塔子沟组的斜长角闪岩及斜长角闪片麻岩类。

③夹皮沟金矿田 金矿床主要产于太古宇鞍山群三道沟组下部的角闪斜长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及角闪岩中。

围岩含金丰度值平均41.5×10-9。

根据320个硫同位素的研究,矿石硫δ34S平均为5.6‰;围岩硫δ34S为2.1‰。

二者相近,硫源相同。

④小秦岭金矿田: 金矿围岩为太华群下部岩组,岩石类型为斜长角闪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及斜长角闪岩等。

岩层含金丰度值平均为1.24×10-9。

中国锰矿

中国锰矿

y o u j i n x u 中国锰矿什么是锰矿在现代工业中,锰及其化合物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其中钢铁工业是最重要的领域,用锰量占90%~95%,主要作为炼铁和炼钢过程中的脱氧剂和脱硫剂,以及用来制造合金。

其余10%~5%的锰用于其他工业领域,如化学工业(制造各种含锰盐类)、轻工业(用于电池、火柴、印漆、制皂等)、建材工业(玻璃和陶瓷的着色剂和褪色剂)、国防工业、电子工业,以及环境保护和农牧业,等等。

总之,锰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锰矿矿业简史锰矿物的利用历史十分悠久,据文献记载,世界上利用锰矿物最早的国家有埃及、古罗马、印度和中国。

我国利用锰矿物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约4500~7000年前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彩陶文化)时期。

由于软锰矿呈土状,它的颜色呈黑色,极易染手,在古人看来,这是一种奇妙的陶器着色颜料。

可是锰元素的发现却比较晚,到1774年才由瑞典矿物学家甘恩(J.G.Gahn)从软锰矿中还原出了金属锰。

锰在钢铁工业上的应用是各国冶金学家几十年不懈努力的结果。

1875y ou j i n x u 年以后,欧洲各国开始用高炉生产含锰15%~30%的镜铁和含锰达80%的锰铁。

1890年用电炉生产锰铁,1898年用铝热法生产金属锰,并发展了电炉脱硅精炼法生产低碳锰铁。

1939年开始用电解法生产金属锰。

最早开采的锰矿山是美国田纳西州惠特福尔德(Whitifeld)锰矿,始采于1837年,到1884年锰矿石年产量已达4万t。

印度也是开采锰矿较早的国家之一,始采于1892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印度出口锰矿石一直居世界首位。

1928年以后其地位被原苏联所取代。

从本世纪20年代末原苏联的锰矿石产量一直居世界领先地位。

此外,开采锰矿石比较早的还有巴西、加纳、澳大利亚、南非和加蓬等国。

我国锰矿的地质找矿工作开始得也比较早,据所见资料,从1886年开始,并于1890年首先在湖北兴国州(今阳新)发现锰矿,随后于1897年和1907年又先后在湖南发现安仁、攸县和常宁、耒阳锰矿;1910年发现广西防城大直、钦州黄屋屯锰矿;1913年和1918年,前后发现了湖南湘潭上五都锰矿(1937年改称为湘潭锰矿)和广西木圭、江西乐华锰矿。

铜矿资源地质特征

铜矿资源地质特征

铜矿资源地质特征一、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中国铜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有以下特征:(一)成矿时代相对集中中国铜矿成矿时代虽然从太古宙至第三纪都有不同程度的分布,但主要集中于中生代,其次是中新元古代和新生代。

从探明的大中型矿床的储量在时代占有情况来看,据王之田(1988)统计的各时代铜矿储量比例:太古宙0.6%,古元古代7.8%,中-新元古代16.5%,早古生代3.5%,晚古生代6.2%,中生代49.8%,新生代15.3%。

从各期的地壳运动来看,自寒武纪以来,历经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各期的地壳运动,每期虽然都有相应的铜矿成矿作用,并形成矿床,但以燕山期生成的矿床最多。

据郭文魁主编的1∶400万中国内生金属成矿图说明书(1987)统计了115个铜矿的床(点)在各成矿期的比例,其中燕山期占46%。

可见铜矿床的形成在整个地史成矿期中,燕山期成矿作用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二)成矿空间分布相对集中从成矿环境来看,中国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南部,东与太平洋板块相连,南与印度板块相接。

地层发育较齐全,沉积类型多样,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变质作用也较强烈。

这种复杂多样的地质环境,形成了多种铜矿类型,主要分布在赣东北、长江中下游、祁连山及邻区、中条山、西昌-滇中、三江地区以及黑龙江嫩江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等。

在这些成矿区带已探明的铜储量占全国铜总储量的80%以上。

(三)主要铜矿类型的成矿环境从板块构造成矿环境来看,据王之田等人研究认为,斑岩型铜矿产于会聚板块边界,包括大陆边缘(含活动陆内古板边)和岛弧环境挤压弧系里,都与发生大幅度相对运动正负构造单元之间的区域性深大断裂有关;夕卡岩型铜矿与斑岩型铜矿成矿环境基本类似,但成矿围岩有所不同;海相火山岩块状硫化物型铜多金属矿在离散板块边缘和会聚板块边缘以及岛弧环境等均有产出,主要为大陆边缘斜坡已跨上洋壳部位的优地槽,或经洋壳俯冲送到海沟地带的原来生成在洋中脊的蛇绿岩套环境;海相沉积岩块状硫化物型铜矿,产于大陆壳海西-印支期海相断裂拗陷带环境,并受中生代岩浆岩的活化改造富集;海相沉积(变质)岩型铜矿,产于稳定大陆边缘裂谷或类似张裂构造的早期阶段,属冒地槽环境;镁铁-超镁铁质岩型铜镍矿,产于大陆边缘和增生褶皱带边缘深大断裂环境。

中国新疆优势金属矿产成矿规律

中国新疆优势金属矿产成矿规律

中国新疆优势金属矿产成矿规律
中国新疆地区拥有丰富的金属矿产资源,这些资源的成矿规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地质构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新疆地区独特的金属矿产分布格局。

首先,新疆地区的金属矿产主要分布在天山、阿尔泰山和昆仑山等大型山脉地区。

这些地区的岩浆活动较为频繁,为金属矿产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

同时,这些地区的变质作用也比较强烈,对金属矿产的富集和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新疆地区的金属矿产类型较为多样,主要包括铁、铜、铅、锌、金等。

其中,铁矿主要分布在哈密地区和吐鲁番盆地,铜矿主要分布在南疆的且末、若羌和北疆的富蕴等地,铅锌矿则主要分布在哈密地区和吐鲁番盆地。

这些不同类型的金属矿产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岩浆成分、成矿时代、构造环境等。

此外,新疆地区的金属矿产还具有明显的成矿期次,主要集中在早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这些成矿期次与全球地质板块运动和岩浆活动周期密切相关,对金属矿产的形成和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矿床主要成矿规律概述

中国矿床主要成矿规律概述

中国矿床主要成矿规律概述摘要:经过我国广大学长多年来地质勘探的汇总最终概述出了我国矿床的成矿规律。

本文通过对我国自地球地壳形成开始所有矿床的成矿规律做出来细致的阐述,其中包括时间与空间的分布规律,并总结了矿床成矿的物质来源和矿床共生规律。

关键词:时空分布;物质来源;矿床共生;一、简述成矿规律成矿规律是指矿床(矿体)形成和分布在时、空上的不均匀分布与集中分布规律,及其物质共生组合关系和内在的成因联系等[1]。

成矿规律是我国地质工作者找矿的基础。

经过我国广大地质工作者在成矿规律方面的不懈努力,最终总结出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

二、矿床时间分布规律在我国,从古生代的前寒武纪到新生代都有矿床的形成,可以说我国矿床的时间分布是广泛且不均匀的。

我国主要有六大成矿区,这六大成矿区主要由时间顺序来划分。

下面以这六个成矿期阶段为例,做简要介绍。

1.前寒武纪成矿期该成矿期又划分为三个成矿期,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地壳随着地球的形成,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演化,从开始形成到趋于稳定的过程。

在整个地壳的形成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基性、超基性岩浆活动以及与火山喷发有关的岩浆活动。

2.加里东成矿期这个时期的地壳演化进一步稳定,浅海地带矿床较为发育,著名的宣龙式铁矿和瓦房子锰矿便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3.海西成矿期、印支成矿期、燕山成矿期在这三个成矿期内,仍然发生着剧烈地由基性、超基性岩浆活动向酸性、中酸性火山活动转化的一些构造运动。

这三大成矿期都进入了地槽演化的阶段,从加里东成矿期末期开始一直到燕山期地槽阶段结束,而内生成矿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并繁盛。

4.喜马拉雅成矿期该成矿期正好与前寒武纪成矿期相反。

喜马拉雅成矿期间,除了喜马拉雅山地区还存在着比较活跃的构造运动,并伴随着一些基性—超基性岩浆活动,其余地区的大多数构造活动都慢慢变弱了。

三、矿床空间分布规律与时间分布规律相类似,矿床的空间分布规律同样是不均匀的,具体表现为有丛聚性分布、带状分布等特点而在个别地区存在分布均匀的现象,为等距性分布。

中国锶矿典型矿区

中国锶矿典型矿区

中国锶矿典型矿区(床)案例1. 四川合川干沟锶矿矿区地处华蓥山帚状褶皱束西北分支,沥鼻峡背斜北东段的西北翼。

出露地层有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上三叠统须家河组。

地层走向北东50°~55°,倾向北西,倾角60°~85°。

矿区断裂发育,主要有三组:一组为层间滑动断裂带,二组为纵向陡倾角断裂(成矿后断裂),三组为斜向(北东东)断裂。

区内无岩浆岩出露。

锶矿体产出受层位严格控制,主要赋存于嘉陵江组第四段第二亚段(T1j4-2)微晶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和膏盐溶蚀角砾岩内。

含矿带长约650m,水平厚度5~25m,共圈定主矿体5个、次要矿体10个、溶蚀残留矿体9个。

主矿体一般呈似层状、透镜状,长50~275m,延深20~130m,厚度变化较大,变化系数0.49~0.90。

矿石矿物成分以天青石为主,少量钡天青石和菱锶矿;脉石矿物以白云石、方解石、石英为主,少量(硬)石膏、菱镁矿、水云母、萤石、黄铁矿等。

矿石平均含SrSo446.22%,划分为4个自然类型:①条纹条带状天青石矿石,含SrSo473.93%,最高达82.83%;②块状天青石矿石,一般含SrSo479.12%,最高达95.9%;③网脉状天青石矿石,一般含SrSo410%~35%;④角砾状天青石矿石,SrSo4含量与网脉状矿石相当。

各类矿石化学组分大体一致,详见表3.21.4。

表3.21.4合川干沟锶矿石多项分析结果表为大型矿床,探明储量(SrSo4)38.23万t。

矿床成因属沉积 热卤水叠加型(层控型)。

2.四川铜梁玉峡锶矿矿区地处华蓥山锶矿带的南段,矿体受西山背斜轴部鞍状虚脱构造所控制。

出露地层主要有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和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层。

地层走向北东50°~55°,分别倾向北西和南东,地层倾角分别为65°~85°和35°~45°。

第二章 矿山地质概况

第二章 矿山地质概况

第二章矿山地质概况1.矿区概况吉林大黑山钼矿位于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境内,是我国 20 世纪 50 年代发现和勘探的大型钼矿之一。

矿床属斑岩型钼矿床,钼金属量达 109 万吨,是我国的第二大钼矿床。

大黑山、福安堡、季德屯等钼矿同处吉黑成矿省吉中-延边(活动陆缘)成矿带,它们在成矿背景、矿床地质特征方面具有很多相似之处,选择大黑山钼矿作为研究对象在区域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这些钼矿床与小兴安岭地区的霍吉河、鹿鸣等大型-超大型钼矿产出背景及成矿时代均相似,共同构成了我国东部环太平洋钼成矿带的北部。

2.矿区自燃及经济地理吉林大黑山位于永吉县境内,属于长白山系哈达岭山脉,主体由海西和燕山晚期两次构造—岩浆活动形成。

哈达岭山脉东起松花湖,向西分布在旺起、口前、五里河、西阳、大岗子、双河镇、黄榆等乡镇。

蜿蜒起伏的哈达岭主脉脊岭,构成永吉县与桦甸县的天然分界线。

岭北一则有 5 条向北伸入县内的支脉:大顶子-花砬子支脉,摩天岭-大砬子-青山子支脉,荒沟岭-白马虎山支脉,西大山-大黑山-磨盘山支脉,白石砬子-华道山-后老虎林子支脉。

其中大黑山属于西大山-大黑山-磨盘山支脉,该支脉由主脉至西大山向西北至大黑山,再逶迤向北至磨盘山,南北近 40 公里,南段分别为西阳镇、双河镇界山,向北分布在大岗子、西阳,拉溪、搜登站、春登和大绥河等乡镇;由西大山至北分支抵西阳镇马鞍山,长约 11km。

大黑山主峰位于西阳镇西南 12.5km 处,海拔位高度671.3m,为西阳镇与双河镇的界线,山体狭长,走向北东。

永吉县大黑山钼矿床位于永吉县西阳镇前撮落屯,距沈吉铁路线最近的长岗火车站仅 4km,据口前镇 32km,交通十分方便(图 1)。

该矿床在五十年代中期已完成地质勘探工作。

矿区大地构造位置为吉黑造山带,位于永吉复背斜西翼,在北东走向的吉林盘石构造带与近东西走向的桦甸-双河镇构造带的交汇部位。

永吉县属中温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 4.9℃,年平均降水量 690mm,无霜期 130 天左右。

西北地区重要金属矿产成矿特征及其找矿潜力

西北地区重要金属矿产成矿特征及其找矿潜力

西北地区重要金属矿产成矿特征及其找矿潜力摘要:西北地区是我国主要金属矿产种类较多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的重点工作区之一,其总体上处于古亚洲造山区,东接环太平洋造山区,南接特提斯造山区,大约有309处大中型金属矿床。

本文通过总结分析了西北地区金属矿产区域成矿特征和背景,重新整理了成矿区域划分,并探索勘查可能存在巨大找矿力的地区,以实现找矿重大突破。

关键词:重要金属矿产;成矿特征;找矿潜力西北地区包括宁、甘、新疆、青、陕五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面积约占全国陆地的1/3,约有320万平方千米。

西北地区金属矿产资源经过半个世纪的找矿勘查和开发利用,在我国已占有一定的地位,如镍金属储量占全国的76.7%,铂金属储量占58.1%,但仍有部分重要金属矿产储量(如铅、铁、锌、铜等)还不足全国的20%,这表明西北地区重要金属矿产资源找矿空间还很大,有待加强勘查工作。

根据原有的矿产资源资料和对地质调查工作的最新进展,需基于西北地区辽阔的找矿面积和良好的成矿条件来重新认识成矿地质背景,集中勘查新发现的(超)大型金属矿床潜力,加强综合性研究,以在地质找矿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1、西北地区重要金属矿产成矿特征西北地区主要分为三大成矿域,即古亚洲成矿域、秦祁昆成矿域和特提斯成矿域。

其中各自成矿特征均不同,且各区域成矿时空分布因其所有的重要金属成矿类型和时间的不同而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

古亚洲成矿域主要体现作用是华力西期成矿作用,同时还有加里东期和元古代成矿作用。

古亚洲成矿域的主要成矿时期是华力西期,主要是造山带受到急剧的壳幔,然后伴随着再次发育逐渐演化形成铜、铅锌、稀有稀土、镍、钼、钨和金等矿床。

在古亚洲成矿域整个古生代发育史中,泥盆纪-中石炭世的岩浆作用主要体现在中国新疆北部,但可能被华力西的强烈作用掩盖或与新疆地区的加里东构造作用表现不明显有关,古生代岩浆作用分布有限。

然而随着再次发育,逐渐地形成了阿舍勒的铜锌矿床,该矿床是一种块状硫化物,与海相火山作用有关;科克塔勒的铅锌矿床;可可托海的稀有稀土矿床;喀拉通克和黄山的铜镍矿床,与镁铁-超镁铁岩有关;白山堂、喇嘛苏、土屋-延东和公婆泉的斑岩型铜矿,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但这类矿床的形成环境还存在着些许争议,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