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医基础理论》开门课的故事性教学设计
中医系列基础理论教学设计

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禁忌、服药食忌等。如十八反、十九畏等是中药配伍禁忌的重要内容;某些中药具有损害胎 元以致堕胎的副作用,所以应作为妊娠禁忌的药物;在服药期间,一般应忌食生冷、辛热、油腻、腥膻、有刺激 性的食物。
04
经络与腧穴理论
经络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 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浮络、孙络。
六腑生理功能与特性
胆贮存和排泄胆汁,胃受纳腐熟水谷,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大肠 传化糟粕,膀胱贮存和排泄尿液,三焦通行元气运行水液。
奇恒之腑生理功能与特性
脑为髓海主神明,女子胞主月经孕育胎儿。
气、血、津液理论
01
气的基本概念与生理功能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具有推动、温煦、防
御、固摄气化作用。
中医系列基础理论教 学设计
汇报人:XX
2024-01-26
目录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中医哲学思想 • 中药基础知识 • 经络与腧穴理论 • 诊断方法与技能培养 • 针灸推拿技术教学 • 养生保健与康复指导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性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药学的核心,对于理解中医诊疗思想、掌握中医技能具有重要 意义。
藏象学说
藏象基本概念
阐述人体内脏和表现于外的生理 病理征象及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
和现象。
藏象
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 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
的事物和现象。
脏腑
内脏的总称,包括五脏、六腑和 奇恒之腑。
藏象学说
精气血津液神
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很具体)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很具体)《中医基础理论》教案(供本科90学时用)目录绪论 (4)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9)第二章精气血津液 (22)第三章藏象 (34)第四章经络 (56)第五章体质 (64)第六章病因 (68)第七章发病 (78)第八章病机 (81)第九章防治原则 (97)绪论【学时】6【目的要求】1.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2.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和发展概况。
3.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特性,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
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时期:战国至秦汉。
2.基础:(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2)医药知识的大量积累。
3.方法:(1)古代医家先后采用直接观察法和整体观察法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观察,以探求人体生命的奥秘及生命活动与外界环境的关系;(2)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中国古代哲学中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4.标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
(简介这四部医学典籍的作者、成书年代、主要内容及学术成就)(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1.魏晋隋唐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得以充实和系统化。
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教学设计

04
教材选用及参考书目推荐
主流教材介绍及特点分析
《中医基础理论》
该教材系统介绍了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体系, 是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教材,具有权威性和全面性 。
《中医古籍选读》
该教材选取了部分中医经典古籍进行介绍和解读,有助于 学生了解中医古籍的精髓和特点,提高中医理论素养。
实践教学环节优化策略探 讨
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制度完善
实验室设备更新与升级
购置先进的中医学实验设备,提升实验室硬件水平,满足实践教 学需求。
实验室安全管理
制定严格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和教师的安全教育和 培训,确保实践教学安全有序进行。
实验室开放与共享
鼓励实验室对外开放,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实验室利用率,同时促 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终结性评价(期末成绩)形式和要求说明
形式
终结性评价以期末考试的形式进行,占总成绩的60%,主要考察学生对中医学 基础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要求说明
考试内容应涵盖课程大纲要求的知识点,题型应多样化,难度适中,以检验学 生的真实水平。同时,应制定严格的考试纪律和评分标准,确保考试的公平性 和准确性。
诊法与辨证施治原则
诊法的基本内容
介绍望闻问切等四诊方法及其在中医学诊断中的应用。
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
阐述辨证施治的含义、基本步骤和方法,包括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
诊法与辨证施治原则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分析诊法与辨证施治原则在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治疗效果等方面的作用。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相结合
01
02
03
04
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基本概 念、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设计

体质形成及分类方法
体质形成因素
先天禀赋、年龄因素、性别差异、饮食因素、劳逸所伤、 情志因素、地理因素、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
01
体质分类方法
根据形态特征、心理特征、发病倾向等 方面进行分类,如阴阳平和质、偏阳质 、偏阴质等。
02
03
体质与疾病关系
不同体质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 有重要影响,因此了解患者体质对于 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藏象学说
03
五脏六腑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五脏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肺主气司呼 吸、肾主水藏精。
六腑生理功能
胆主决断、胃主受纳、小肠主吸收、大肠主传 导、膀胱主排泄、三焦主气化。
五脏六腑相互关系
五脏与六腑通过经络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生理上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 影响。
气血津液生成与输布规律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人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其 生命活动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因而在生理上可表现为其身心机 能和体质特点有一定差异。
辨证论治
01
02
03
04
辨病因
分析疾病的原因,是外感 六淫、疫疠邪气,还是内 伤七情、饮食劳倦,或是 外伤、虫兽伤等。
辨病性
辨别疾病的寒热虚实病性 。
辨病位
确定疾病发生的部位,如 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 。
气血津液失常和脏腑功能失调病机
气血津液失常
气、血、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其生成、运行和代谢失常可导致多种疾病,如气虚、 血虚、血瘀、津液不足等。
脏腑功能失调
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 焦),脏腑功能失调是中医学病机理论的核心,可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中医学基础》教案

《中医学基础》教案《中医学基础》教案一、文章类型与目标受众本文将呈现一份《中医学基础》教案,旨在为中医学教师提供教学指导,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本文主要面向中医学教师、学生以及对该领域感兴趣的读者。
二、关键词中医学基础、理论知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实践操作。
三、教案大纲1、引言1、介绍中医学基础的重要性2、阐述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中医学的历史背景与理论体系1、中医学的起源与发展2、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框架: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3、中医学基础知识1、藏象理论:脏腑功能、气血运行与平衡2、经络理论:经络系统、穴位及其功能3、病因理论:六淫、七情、饮食劳逸等因素对疾病的影响4、中医诊断方法1、四诊合参:望、闻、问、切2、辨证分析: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5、中药与方剂1、中药基本知识:性味功能、配伍禁忌等2、方剂基本知识:组方原则、常用方剂等6、实践操作与临床应用1、针灸疗法:基本操作、穴位应用等2、推拿按摩:基本手法、常用穴位等3、方药应用:中药与方剂的实践操作7、课堂互动与问题解答1、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加深对中医学基础知识的理解2、解答学生疑问,增强教学效果8、作业与课外阅读1、布置相关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2、推荐课外阅读材料,拓宽学生视野四、教案详细内容1、引言1、简要介绍中医学基础课程的目标和意义。
2、强调中医学基础在中医学专业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于实践操作和临床应用的重要性。
2、中医学的历史背景与理论体系1、通过讲解中医学的起源、发展和理论框架,帮助学生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重点阐述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等基本理论,并解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中医学基础知识1、系统介绍藏象理论,包括脏腑功能、气血运行与平衡等,帮助学生了解人体生理机能的基本概念。
2、详细讲解经络理论,包括经络系统、穴位及其功能等,帮助学生理解针灸疗法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3、分析病因理论,包括六淫、七情、饮食劳逸等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帮助学生了解疾病的产生和预防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设计

阐述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以及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内伤病因对 机体的影响。
病理机制
病因病机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介绍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以及 津液代谢失常等病理机制,阐述疾病的发 生、发展和转归过程。
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阐述疾病的预防 和调护原则。
03教学方法与手段源自讲授法系统讲解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针灸疗法的科学性
介绍针灸疗法的历史渊源、作用 原理及现代研究成果,增强学生 对针灸疗法的认同感和信心。
05
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实验教学内容安排
中医基础实验操作
包括针灸、推拿、拔罐、 艾灸等常用中医技术的实 验操作,通过模拟练习培 养学生实践技能。
中药药理实验
通过中药药理实验,让学 生了解中药的药效、药代 动力学及药物相互作用等 方面的知识。
总评成绩计算方法及标准
总评成绩计算方法
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综合计算得出总 评成绩。
总评成绩标准
90分以上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70-79分为中等,6069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
特别说明
对于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和小组讨论等方面有突出表现 的学生,可适当加分。同时,对于期末考试不及格的学生 ,可提供一次补考机会。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让学生了解中医基础理论在实际应用 中的具体体现和作用。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
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以图文 并茂的方式展示中医基础理论的 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积极性。
播放教学视频
播放与中医基础理论相关的优质 教学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
中医基础理论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医基础理论论文题目一、最新中医基础理论论文选题参考1、PBL教学方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应用中的几点体会2、《中医基础理论》实验课的教学改革思路3、关于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若干思考4、代谢组学与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进展5、《中医基础理论》课程PBL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6、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学的探讨7、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概况8、试论中医基础理论名词术语英译的标准9、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现代研究10、中医基础理论中概念的困惑与思考诠释11、对于中医基础理论的科学哲学思考12、《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内涵的嬗变13、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医学进步14、中医基础理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15、试论纳米技术进入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可能性16、“问题与课时目标相结合”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课堂教学中的应用17、临床流行病学方法与中医基础理论研究18、《中医基础理论》案例式教学改革方案探讨19、《中医基础理论》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20、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方向——由现象描述向本质阐明的变革二、中医基础理论论文题目大全1、《中医基础理论》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与研究2、《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传统板书与多媒体教学效果的比较研究3、互动式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探索4、关于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思考5、互动式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探索6、中医基础理论双语教学法探讨7、《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理念的探索与实践8、中医基础理论课堂教学改革及反思9、多元化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10、中医发展的哲学局限性——关于中医基础理论问题的探讨11、论中医思维方法及其在《中医基础理论》"三基"教学中的应用12、《中医基础理论》课堂教学改革及反思13、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看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14、框架式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应用15、别失去自我——关于中医基础理论发展的思考16、浅谈PBL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应用17、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危机的思考18、西医院校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模式探讨19、古天文历法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思辨框架20、中医基础理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三、热门中医基础理论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人体时间系统与中医基础理论2、新概念:理论前提,揭示概念内涵、朝向现代科学--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系列研究(上篇I)3、创建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的思路与举措4、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战略思考5、《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方法初探6、三论中医基础理论之现代研究--关于坚持中医药学科的主体性与现代多学科研究的思考7、建设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学科的思路与举措8、如何提高《中医基础理论》课多媒体教学水平9、微生态学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的运用10、“三焦”概念的再认识——与新世纪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商榷11、启发式教学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运用12、“讨论式教学”模式教学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应用的探讨13、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科学基础初探14、《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改革的实践及理论依据15、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案例式教学模式初探16、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分化的必要性及其意义17、关于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几点思考18、实验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应用19、《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学导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20、关于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思考四、关于中医基础理论毕业论文题目1、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思路2、干细胞与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先天之精学说3、基因组学发展对中医证实质研究的启示——兼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发展的前景4、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调查情况分析5、浅析人体电磁辐射与中医基础理论6、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进展7、中医基础理论研究8、从现代科技革命谈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与突破9、PBL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应用10、案例教学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运用11、关于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研究几个问题的思考12、中医基础理论数据库的学术建构思路13、胃肠道微生态与中医基础理论14、“取象比类”思维方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运用15、浅谈《中医基础理论》课的兴趣教学16、微生态学与中医基础理论相关性探讨17、中医基础理论概念界定及其发展态势思考18、《中医基础理论》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9、亚健康与中医基础理论述要20、宋金元时期中医基础理论创新研究五、比较好写的中医基础理论论文题目1、谈《中医基础理论》开门课的故事性教学设计2、论肺阳虚──中医基础理论疑难点探讨之一3、学贵有疑,教贵设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优化问题设计的思考与实践4、论肾与血行——对中医基础理论教材提点建议5、《中医基础理论》双语教学的实践及体会6、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必须更新思维方式7、中医基础理论与分子生物学结合的探讨8、关于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学科建设问题的讨论9、《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结构及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考10、用技术方法学的创新促进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与发展11、《中医基础理论》课程CAI课件的制作及实践12、《中医基础理论》若干理论问题的商榷(Ⅰ)——脏象(脏腑)、藏象(藏府)13、多途径调动学生《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兴趣之方法与实践14、重视《中医基础理论》思维方法教学的体会15、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现状与思考16、《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心肾相交”“心肾不交”概念的辨析17、试论中医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关于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法的思考18、PBL方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运用探讨19、"文化自觉"与中医基础理论研究20、中医基础理论重大突破的两个步骤。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02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孙广仁主编)
课 题
绪论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
授课时数
2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的
1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
教
学
过
程
1阐述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约5分钟)
2难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一个整体系统,它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
3思考题:①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形成标志是什么?②金元四大家的代表人物、学术特点各是什么?③明清时期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④中医学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2003年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供中医本科用)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01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孙广仁主编)
课 题
绪论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授课时数
2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参考文献
1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1-2
2孙广仁.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与其现代化刍议.中国医药学报,2002,17(2):68-71
3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15
4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30-3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 盈 医 学Biblioteka 课 堂天津 中医学院学报:ora fTaj iesy o rdt nlC iee Me iie Jun lo ini Unvri fTa io a hn s dc n t i n
箜 堂 第3 20 年9 期 02 月
知盈医学课堂 /
维普资讯
知 盈 医 学 课 堂
天津中医学 院学报: u a 0 i i n e i f rd oa C i s M d ie J r l f a i U i r t 0 a i nl h L e e i n on T n n v sy T t r i e c
良好 的开 端 是 成 功 的 一 半 。 于 学 习 中 医 的人 对 来 说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 的 重 要 性 不 言 而 喻 , 其 《 课 而
数千年来 中国人 与疾病 的艰辛斗争史 , 并对古人 的 医学智慧作 了高度评价 , 以下典故可为佐证。 11 神 农 尝 百 草 神农 氏一 日曾 中 七 十 毒 虽 是 传 . 说, 却形象地反 映了先人探 寻药物 的艰辛 , 此外 , 从 神农 氏 以赭鞭鞭 草木 的浪 漫幻想 中不 难体 味古人 对药物极度渴求的心情 。 据史家推 断 , 针刺 、 艾灸术 源 自原 始 人 对 被 多 次刺 伤 、 伤 后 某 些 疾 患 意外 减 灼 轻 的领悟 。 总之 , 要学习的传统 医学来 之不易 , 因为 它们来 自先辈对切肤之痛的无奈后 的经验 总结 。 1 伊尹创汤剂 . 2 商初名厨伊尹“ 以亚圣 之才” 皇 (
兴 趣 为第 一 ” 理 念 , 者 对 于 绪 论 中 的 开 始 部 分 的 笔
“ 中医的形成与发展” 的讲授做 了较大的扩充 , 以有 血有 肉的中医典故 、 传记 去填润干枯 的史实 , 用激
1 民族 医药的交流 . 4
在唐代 , 松赞干布组织人力
起学生去 思考典故 内涵 的旁敲侧 击法代替 书上过 于 直 露 的历 史 意 义 表 白 。 以下 就是 笔 者 对 中 医基 础
令笔者感到欣慰 的是 , 生的宣讲效果 意外地 新 好 ,大多数学生都是 在热烈的掌声 中迈 下讲 台的 , 虽然他们其实并没有搞懂 自己说 出的 “ 素问玄机 《 原病式》 、相火论 ” ”“ 之类是什么意思 , 但不 难预料 , 这种 良性刺 激将大大增 强 以后 他们学 习 中医的信 心 与兴趣 。
又畏 又 烦 , 正确 也 不爱 学 。 再 32 医史 佐 助 , 得 益 彰 . 相 教 材 对 “ 医 的形 成 与 中
基于启蒙课应 以鼓励 为主的考虑 , 笔者打分 的 起点很高 , 即使偶 有宣讲不佳者 , 也给 8 分 , 0 其实 台
下学 生们 掌 声 的热 烈 与 否 已准 确地 给 予 了评 判 。
V11 o2 .
N. o 3
Sp 02 e. 0 2
谈《 中医基础理论》 开门课的故事性教学设计
李 晓康
关键词 中医基础 理论 ; 医学典故 ; 教学设计
中 图 分 类 号 : 6 2 4 G 4 .1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10 — 15 2 0 )3 0 4 —0 0 5 7 4 (0 2 0 — 0 0 2
整三鲞 笙 ! 塑
兰
! 旦
V11 o2 .
N. 0 3
S .0 e2 2 p0
两节课 的“ 名人崇拜 ” 式的故事会 , 将会随机请学 生 上 台宣讲名 医故 事 , 大家 准备讲稿 。 体安排方 请 具 法是 :笔者在黑板上列 出 2 余 位名医的姓名 与籍 0 贯 , 学生各选一位名人 ( 请 最好是本省的 ) 作为讲稿 主题 , 查阅《 中国医学史》 等书, 摘抄 出 20 30 0 - 0 字的 讲稿 。 防止选 择过 于集 中 , 为 请班 长课 后在 同学 自 愿选择的基础上去协调 , 以确保至少有 1 位名医被 6 选 中( : 注 列举 的名 人在 《 中国医学史》 的记 述资 上 料较 丰富 , 生容易 自主完成写稿 任务 ; 新 且多数 名 人故事性强 , 可避免学生写出乏味的讲稿) 。 在第 2 次上课时 , 笔者花 2 个课时随机请 1 位 6 学生上台宣讲 了 1 位名医功绩与故事 。 6 学生宣讲时 间共 约 8 i, 0mn 其余 的时 间 由笔者穿插 补充 、 点评 及 打分 。 此外 , 所有未 被抽上 的学生也须 当堂交讲 稿, 以避免某些学生抱有被抽上 的机率不太大 的想
此 加 以这 样 的称 赞 :我 听 说 一 百 年 来 , “ 中国 人 就 有
第 1次上课 时 ,先请 学 生 读 绪论 的第 1 :中 段 “ 国 医药 学有 数 千 年 的历 史 , 中国人 民长期 和疾 病 是 作 斗 争 的极 为 丰 富 的经 验 总 结 , …加 上 中外 医 学 …
笔 者 以 为 ,教 材 中枯 涩 的 医史 术 语 让 新 生 稀 里 糊
涂, 只会挫伤他们要求 理解 事情 , 掌握知识 的需要 , 而简单的典 故则“ 平易近人 ”2 自我提高内驱力 : ;) 是
开 门课 中就花大力气与长时 间请学 生上台 , 深人参 与 , 正 确 引 导其 内,N 向 , 以 当 场 打 分 与 评 价 以 t  ̄ - 并
的手 段 从 外 部 加 以强 化 。 者 感 悟 到 , 蒙 教 师 最 笔 启
重要 的任务其实并不在 于知识讲解 , 而在 于激发学 生 的学习兴趣 , 偏激一点来说 , 宁可讲 错 , 可讲乏 不 ( 际 也 不 大 会谬 之 千 里 ) 因为 即使 为 了有 意思 一 实 , 点而讲 的不够严格 , 但只要能激发起学生 的学 习热 情, 他们会 自己认 真看书 , 在思 考中发 现教师讲 的 不 当之 处 ; 之 , 果 教 师 为 避 免 专 家 非 议 , 力 求 反 如 而 字 字正确 , 只讲 中规 中矩 的话 , 则讲 的课 就容 易像 某 些字字推敲 、有逻辑而无文采 的哲学 书一样 , 令 人 敬 而 远 之 。 生 虽 然 知 道 学 的是 “ 识 ”但 却 会 学 知 ,
甫谧语 ) ,把 自己加 工 食 物 的经 验 转 而 用 到对 药物
“ 绪论” 作为开端 的开端 , 师如能讲 的精 彩 , 课 教 定
会 让 学 生 终 身 难 忘 。 所 以如 何 使 开 门课 成 为 “ 凤
头 ”是 教师不能轻 视 的课题 。 , 此外 , 讲好它对 于巩 固 和 提 高 中医 院校 新 生 尚未 稳 固 的 专 业 思 想 具 有
31 由 内而 外 , 动 兴趣 . 调
兴趣 意 味着 有 强 烈 的 动
机, 奥苏伯 尔在《 学校 学习》 书中提出 , 一 学校情境 中 的成 就 动 机 主 要 由 以 下 三方 面 的 内驱 力 组 成 :) 1 认 知 内驱 力 : 指 要 求 理 解 事情 , 握 知 识 的需 要 。 是 掌
身 为长 沙 太 守 , 于处 理 公 务 之余 , 怕 同僚 非 议 , 不 亲 自在 衙 门 大 堂 上 为 百 姓 看 病 , 同仁 堂 、 仁 堂 等 药 达 店 之 所 以称 为 “ ”即源 于 此典 故 。 堂 ,
外, 并不能使新生 “ 胃”倒 容易让他们要 么畏步 开 , 疑 虑 , 么 不 当一 会 事 。 此 , 着 “ 蒙课 必 须 以 要 因 本 启
这 种习惯 , 这被认为是全世界最聪 明最讲 礼貌的一 个民族的伟 大先例和榜样 ” 。 在讲述 了 以上典故后 , 学生 的眼神 中 , 从 笔者 看到他们对课 文的空洞无味感逐渐消失 了 , 代之而
起 的是 对 民族 医学 智 慧 的 钦 佩 感 。这 些 精 选 的 典 故 , 功地 调 控 了新 生 的心 理认 知 状 态 。 成
2 学 生 宣讲
告 诉学生 , 这段文字看 似套话 , 实际上却浓缩 了 但
作 者 单 位 : 0 1 3 天 津 中 医 学 院 309
作者简介 :李晓康 (9 5 , , 17 一) 男 助教 。 主要从 事 中医基础理
论的教学 工作。
40
在第 1 次课结束前 , 笔者告诉学生 , 下次课要搞
的相互影响 , 中医学逐渐形成并发展 了 自己独 特 使 的医学理论体 系 , 中国人 民的保健事业和中华 民 为 族 的繁衍 昌盛作 出了巨大 的贡献 。 ”然后提问学 生 对 这 段 话 的读 后 感 。 般 学 生 都 以空 洞 的教 条 式词 一
语 作 答 , 的 甚 至 径 直 回答 “ 有 感 想 ” 于 是 笔 者 有 没 。
的 ;) 3 交往 内驱 力 : 是指 为 了获 取 长 者 ( 教 师 ) 如 的赞
许和 同伴的接纳而要把工作 、学 习做好 的需求 。 没 有哪位学生不怕在众 目睽睽的讲 台上 丢脸 , 也没有 谁不 喜欢或容 易忘 记教师 的高 度评价 与 同学 的掌
声 。 是 基 于 对 这 种 心 理 的把 握 , 者 才 大 胆 地 在 正 笔
课 开篇 中“ 中医 的形 成 与发 展 ” 的教 学设 计 。
1 典 故讲 评
把 文 成 公 主 带 去 的医 书译 编 成 为 第 一 部 藏 族 医 书—— 《 畏的武器》 无 ;鉴真东渡 日本讲授 医学 ; 阿 拉伯药商把香药运人 中国等 。 1 人痘接种术 . 5 在对付天花的斗争 中 , 中国人约 在 1 世纪前就发 明了人痘接种术 。康熙 曾力排众 6 议 , 持提倡此术 , 坚 自称 “ 全 此 千 万 人 之 生 ”人 痘 遂 。 接种术也流传到 欧洲各地 , 国大思想 家伏尔泰对 法
特 殊 的 重 要 性 。 者 在 与 毕 业 生 、 年 级 学 生 的 交 笔 高 流 中发 现 , 门课 的成 败 甚 至 可 能 会 对 一 些 学 生 的 开 专业 思想 产 生决 定 性 的作 用 。 但 编 写 教材 要 受 多方 面 主客 观 因素 的 约束 , 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