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教案(很具体)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难点:①证的基本概念:证,是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是中医治病的依据。②证的时相性与空间性特征:证反映疾病的阶段性本质,表明了其时相性特征;证反映疾病不同类型的本质,表明了它的空间性特征。③辨证:是通过分析综合症病当时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确立一个“证候”概念的思维和实践过程,不是指“辨析症状和体征”,与其后的“辨症求因”之“辨症”的涵义不同。
2.了解中医学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
(包括教授的重点内容,所要解决的疑难点)
1.辨证论治的概念和思维过程:
(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阐释病、证、症的基本概念及其区别和联系,指出证的时相性和空间性特征。
(2)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①辨证的基本概念和思维过程,如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性,辨病势等。
教学时间安排:
(总体安排及每部分内容教学时间安排)
1.中医药学的概况5′
2.中医学及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15′
3.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30′
4. 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 40′
复习思考题及课堂作业
1.何谓中医基础理论?
2.中医基础理论形成的时代、基础、标志如何?
3.“金元四大家”的姓名、派别、学术观点各如何?
2如何理解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3怎样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④整体观念构建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课堂测验及提问试题
如何理解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备注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教学单元题目
绪论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辨证论治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很具体)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很具体)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很具体)《中医基础理论》教案(供本科90学时用)目录绪论 (4)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9)第二章精气血津液 (22)第三章藏象 (34)第四章经络 (56)第五章体质 (64)第六章病因 (68)第七章发病 (78)第八章病机 (81)第九章防治原则 (97)绪论【学时】6【目的要求】1.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2.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和发展概况。

3.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特性,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

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时期:战国至秦汉。

2.基础:(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2)医药知识的大量积累。

3.方法:(1)古代医家先后采用直接观察法和整体观察法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观察,以探求人体生命的奥秘及生命活动与外界环境的关系;(2)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中国古代哲学中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4.标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

(简介这四部医学典籍的作者、成书年代、主要内容及学术成就)(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1.魏晋隋唐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得以充实和系统化。

中医基础理论说课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说课教案
3、设置问题 明确重点(10 分钟) 在学生已经了解到外感病的基本概念和六气的基本概念后,展示一 系列系统性疾病,围绕六气与外感病之间的关系,设置疑问,让学生 讨论图片显示的几类外感病分别在何季节发生,发病的主要因素是什
3
么,以使他们充分明确学习重点—六淫。 此法能使学生充分明确学习目标,围绕目标展开讨论。 4、自主学习 讨论分析(10 分钟) 全班前后邻排成立小组围绕疑问展开讨论,历时约 6 分钟后,由小
2
《中医基础学》课程教案
教学内容及过程 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
(一)教学流程: 1、联系生活,情景导入(5 分钟) 2、联想回忆,拓展认知(5 分钟) 3、设置问题 明确重点(10 分钟) 4、自主学习 讨论分析(10 分钟) 5、评价比较 强化结果(10 分钟) 6、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5 分钟)
《中医基础理论》说课教案(总 3 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中医基础学》课程教案
授课题目: 次序学时数
1
授课类型: √理论课 □实践课
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外感的概念; 2、掌握六气与六淫之间的关系 3.掌握六淫的致病特点。 教学重点: 1、六气与六淫之间的关系。 2、六淫的致病特点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辩证求因”的方法,辨别病因 教学方法和手段: 理论教学;使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讲授(PPT) 作业布置: 分析几种常见病如下肢水肿、面部湿疹、面瘫是否为六淫所致,并解释原因. 课后小结: 本节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六淫与六气之间的关系,六淫的致病特点,做到熟练运 用所学知识鉴别六淫疾病。 其它:教学内容及过程(附后)
旁批
多媒体教学系 统
(二)教学环节: 1、联系生活,情景导入(5 分钟)

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设计

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设计

体质形成及分类方法
体质形成因素
先天禀赋、年龄因素、性别差异、饮食因素、劳逸所伤、 情志因素、地理因素、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
01
体质分类方法
根据形态特征、心理特征、发病倾向等 方面进行分类,如阴阳平和质、偏阳质 、偏阴质等。
02
03
体质与疾病关系
不同体质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 有重要影响,因此了解患者体质对于 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藏象学说
03
五脏六腑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五脏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肺主气司呼 吸、肾主水藏精。
六腑生理功能
胆主决断、胃主受纳、小肠主吸收、大肠主传 导、膀胱主排泄、三焦主气化。
五脏六腑相互关系
五脏与六腑通过经络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生理上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 影响。
气血津液生成与输布规律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人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其 生命活动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因而在生理上可表现为其身心机 能和体质特点有一定差异。
辨证论治
01
02
03
04
辨病因
分析疾病的原因,是外感 六淫、疫疠邪气,还是内 伤七情、饮食劳倦,或是 外伤、虫兽伤等。
辨病性
辨别疾病的寒热虚实病性 。
辨病位
确定疾病发生的部位,如 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 。
气血津液失常和脏腑功能失调病机
气血津液失常
气、血、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其生成、运行和代谢失常可导致多种疾病,如气虚、 血虚、血瘀、津液不足等。
脏腑功能失调
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 焦),脏腑功能失调是中医学病机理论的核心,可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中医基础理论》说课说课稿

《中医基础理论》说课说课稿

《中医基础理论》说课说课稿《中医基础理论》说课稿一、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药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它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中医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学习中医药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重点难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诊法与辨证论治等。

藏象学说、经络学说和病因病机学说是最为重要的内容。

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深入理解中医的理论体系,掌握中医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将抽象的中医理论形象化、生动化,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

通过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我们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来探索中医的奥秘。

四、教学资源与支持为了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配备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支持条件。

这包括教材、讲义、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料,以及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参考书籍、网络资源等。

我们还拥有一支高素质、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他们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学生成长,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

五、评价方式与标准本课程的评价方式包括平时成绩、期末考试和实践活动三部分。

平时成绩主要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

通过这些评价方式,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质量,为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供依据。

《中医基础理论》是一门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程。

我们将竭尽全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支持条件,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我们也期待学生们能够珍惜学习机会,努力掌握中医精髓,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医基础理论》说课说课稿(1)《中医基础理论》说课稿一、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药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它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1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3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4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5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6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7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8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9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0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1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3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4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5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6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7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8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9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0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1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2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3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4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5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6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7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8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9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0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1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3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4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5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6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7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8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9中医基础理论学科40中医基础理论学科41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4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43中医基础理论学科44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45Welcome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设计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设计

阐述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以及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内伤病因对 机体的影响。
病理机制
病因病机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介绍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以及 津液代谢失常等病理机制,阐述疾病的发 生、发展和转归过程。
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阐述疾病的预防 和调护原则。
03教学方法与手段源自讲授法系统讲解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针灸疗法的科学性
介绍针灸疗法的历史渊源、作用 原理及现代研究成果,增强学生 对针灸疗法的认同感和信心。
05
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实验教学内容安排
中医基础实验操作
包括针灸、推拿、拔罐、 艾灸等常用中医技术的实 验操作,通过模拟练习培 养学生实践技能。
中药药理实验
通过中药药理实验,让学 生了解中药的药效、药代 动力学及药物相互作用等 方面的知识。
总评成绩计算方法及标准
总评成绩计算方法
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综合计算得出总 评成绩。
总评成绩标准
90分以上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70-79分为中等,6069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
特别说明
对于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和小组讨论等方面有突出表现 的学生,可适当加分。同时,对于期末考试不及格的学生 ,可提供一次补考机会。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让学生了解中医基础理论在实际应用 中的具体体现和作用。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
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以图文 并茂的方式展示中医基础理论的 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积极性。
播放教学视频
播放与中医基础理论相关的优质 教学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

2024年度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2024年度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对立的双方,在 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 转化,阴可以转化为 阳,阳可以转化为阴 。
2024/3/23
8
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五行的生克制化
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关系。相生即相互资生和助长,相 克即相互制约和克制,相乘即相克太过,超过正常制约程度,相侮即反克,又 称反侮。
2024/3/23
9
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 构
解释人体的生理功 能
说明人体的疾病变 化
指导疾病的诊断
指导疾病的防治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体内部各组成部分及 各个脏腑组织器官之间 存在着阴阳五行的联系 。
2024/3/23
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 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 结果。
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 和机体内在环境的平衡 协调,是人体正常生理 活动的基础。
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变 化的内在原因在于阴阳 失调,所以任何疾病, 尽管它的临床表现错综 复杂,千变万化,但都 可以用阴证和阳证来加 以概括。
10
调整阴阳,补其不足, 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 相对平衡是治疗的基本 原则。
03
24
七情内伤与饮食劳倦
2024/3/23
怒伤肝
肝气上逆,血随气升。
喜伤心
心神涣散,气缓不收。
思伤脾
脾气郁结,运化失常。
25
七情内伤与饮食劳倦
忧伤肺
肺气郁闭,宣降失常。
恐伤肾
肾气不固,气下不收。
饮食劳倦
饮食不节、过劳过逸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的 疾病。
2024/3/2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很具体)《中医基础理论》教案(供本科90学时用)福建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编写说明本教案根据现行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要求,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xx年1月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第二版)为蓝本,结合我室教学特点,按90学时设计.编写而成。

本教案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康复学.美容学等专业本科学生授课时使用。

本教案中教学目的要求,按主次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教学内容除明确概念外,对重点.难点.疑点,以及教学上的详略处理等均加以标示,并提出注意点,以突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加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每一章后面附有主要参考书目和复习思考题,以供教师备课时参考,并便于学生课后复习。

福建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xx年8月目录绪论·················································4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9第二章精气血津液····································22第三章藏象·········································34第四章经络·········································56第五章体质·········································64第六章病因·········································68第七章发病·········································78第八章病机·········································81第九章防治原则·····································97 绪论【学时】6【目的要求】1.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2.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和发展概况。

3.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特性,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

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时期:战国至秦汉。

2.基础:(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2)医药知识的大量积累。

3.方法:(1)古代医家先后采用直接观察法和整体观察法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观察,以探求人体生命的奥秘及生命活动与外界环境的关系;(2)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中国古代哲学中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4.标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

(简介这四部医学典籍的作者.成书年代.主要内容及学术成就)(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1.魏晋隋唐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得以充实和系统化。

(1)晋·王叔和编撰的《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2)晋·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3)隋·巢元方等人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4)唐·孙思邈编撰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可称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并开中国医学伦理学之先河。

2.宋金元时期:学派纷呈,某些理论有新的突破。

(1)南宋·陈言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系统阐述了三因理论,对其后病因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2)金元四大家①刘完素:倡导火热论,在治疗中力主以寒凉清热,后人称其为“寒凉派”。

②张从正:提倡攻邪论,治病以汗.吐.下三法攻邪为主,后人称其为“攻邪派”。

③李杲:创立内伤脾胃学说,治病善用温补脾胃之法,后人称其为“补土派”。

④朱震亨:力倡在“相火论”基础上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学说,治疗上倡导滋阴降火,后人称其为“滋阴派”。

3.明清时期:中医学理论的综合汇通和深化发展阶段。

(1)编撰了大量的医学全书.丛书和类书(举例介绍)。

(2)明·张介宾.赵献可等倡言.发展了命门学说。

(3)温病学说的成熟是中医学理论的创新和突破(简要介绍明·吴有性及清·叶桂.薛雪.吴瑭等医家的主要著作和学术成就)。

(4)清·王清任著《医林改错》,改正了古医籍中在人体解剖方面的某些错误,肯定了“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并发展了瘀血理论等。

4.近代与现代(1)近代时期(鸦片战争后):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呈现出新旧并存的趋势:一是继续收集和整理前人的学术成果(举例);二是出现了中西汇通和中医学理论科学化的思潮(举例)。

(2)现代时期(建国后):国家大力提倡中西医结合,继而倡导以现代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

(简介现代时期中医学理论的发展所呈现出的三个方面的主要趋势)(四)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以自学为主,提示学习要点)1.继承与创新的关系2.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性研究应达到的基本目标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创新思路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重点)(一)整体观念1.基本含义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关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或称“完整性”),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统一性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