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2)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难点:①证的基本概念:证,是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是中医治病的依据。②证的时相性与空间性特征:证反映疾病的阶段性本质,表明了其时相性特征;证反映疾病不同类型的本质,表明了它的空间性特征。③辨证:是通过分析综合症病当时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确立一个“证候”概念的思维和实践过程,不是指“辨析症状和体征”,与其后的“辨症求因”之“辨症”的涵义不同。
2.了解中医学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
(包括教授的重点内容,所要解决的疑难点)
1.辨证论治的概念和思维过程:
(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阐释病、证、症的基本概念及其区别和联系,指出证的时相性和空间性特征。
(2)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①辨证的基本概念和思维过程,如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性,辨病势等。
教学时间安排:
(总体安排及每部分内容教学时间安排)
1.中医药学的概况5′
2.中医学及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15′
3.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30′
4. 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 40′
复习思考题及课堂作业
1.何谓中医基础理论?
2.中医基础理论形成的时代、基础、标志如何?
3.“金元四大家”的姓名、派别、学术观点各如何?
2如何理解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3怎样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④整体观念构建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课堂测验及提问试题
如何理解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备注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教学单元题目
绪论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辨证论治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

中医基础理论说课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说课教案
3、设置问题 明确重点(10 分钟) 在学生已经了解到外感病的基本概念和六气的基本概念后,展示一 系列系统性疾病,围绕六气与外感病之间的关系,设置疑问,让学生 讨论图片显示的几类外感病分别在何季节发生,发病的主要因素是什
3
么,以使他们充分明确学习重点—六淫。 此法能使学生充分明确学习目标,围绕目标展开讨论。 4、自主学习 讨论分析(10 分钟) 全班前后邻排成立小组围绕疑问展开讨论,历时约 6 分钟后,由小
2
《中医基础学》课程教案
教学内容及过程 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
(一)教学流程: 1、联系生活,情景导入(5 分钟) 2、联想回忆,拓展认知(5 分钟) 3、设置问题 明确重点(10 分钟) 4、自主学习 讨论分析(10 分钟) 5、评价比较 强化结果(10 分钟) 6、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5 分钟)
《中医基础理论》说课教案(总 3 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中医基础学》课程教案
授课题目: 次序学时数
1
授课类型: √理论课 □实践课
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外感的概念; 2、掌握六气与六淫之间的关系 3.掌握六淫的致病特点。 教学重点: 1、六气与六淫之间的关系。 2、六淫的致病特点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辩证求因”的方法,辨别病因 教学方法和手段: 理论教学;使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讲授(PPT) 作业布置: 分析几种常见病如下肢水肿、面部湿疹、面瘫是否为六淫所致,并解释原因. 课后小结: 本节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六淫与六气之间的关系,六淫的致病特点,做到熟练运 用所学知识鉴别六淫疾病。 其它:教学内容及过程(附后)
旁批
多媒体教学系 统
(二)教学环节: 1、联系生活,情景导入(5 分钟)

第二篇中医基础理论教案(精)

第二篇中医基础理论教案(精)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以上重点是心与肾、肺与肾、肝与肾的关系;难点是心与肾的关系
归纳本次课程,布置思考题。
思考题:1.如何理解肾主纳气的功能?
2.三焦有哪些涵义?在临床上有何应用?
3.如何理解心与肾、肝与脾的关系
任课教师签名:
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案
编号:5
课题
第四章气血津液授课专业:护理学年级班级人数授课日期:年月日
课时目标
掌握1.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2.脏腑的组成;3.五脏、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
熟悉1.五行学说的概念、五行特性及其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 2.五脏与形窍志液的关系了解
教学活动
课型:理论√实验见习其它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指导示教其它
教学资源多媒体√模型标本实物示教其它
教学过程
导言
第二节五行学说
一、概述:五行学说的基本定义
三、讲解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讲授四、十二经脉表里关系。讲授(重点:经络的基本概念。十二经脉的名称。十二经脉走向交接规律。十二经脉表里关系。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难点:经络是如何形成的?十二经脉循行包括直行和分支。第六章病因病机第一节病因一、外感致病因素(一)六淫1.阐释风邪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性:讲授、举例2.阐释寒邪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性:讲授、举例3.阐释暑邪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性:讲授、举例4.阐释湿邪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性:讲授、举例5.阐释燥邪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性:讲授、举例6.阐释火邪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性:讲授、举例7.总结二、厉气:厉气的概念、发病特点、传染方式、发病原因重点:风、寒、湿、火邪的致病特点难点:风邪、湿邪的致病特点课堂讨论题、复习思考题:1.如何理解风为百病之长? 2.寒性主收引的主要机理和病理表现是什么? 3.如何理解湿邪阻遏气机的特点? 4.火邪与暑邪都能引起发热,机理有何不同?5.为什么说燥易伤肺?任课教师签名: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 (2)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 (2)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1 2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3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4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5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6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7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8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9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0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1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2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3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4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5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6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7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8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9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0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1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2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3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4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5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6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7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8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9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0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1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3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4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5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6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7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8中医基础理论学科39中医基础理论学科40中医基础理论学科41中医基础理论学科4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43中医基础理论学科44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45。

《中医基础理论》说课说课稿

《中医基础理论》说课说课稿

《中医基础理论》说课说课稿《中医基础理论》说课稿一、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药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它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中医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学习中医药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重点难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诊法与辨证论治等。

藏象学说、经络学说和病因病机学说是最为重要的内容。

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深入理解中医的理论体系,掌握中医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将抽象的中医理论形象化、生动化,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

通过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我们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来探索中医的奥秘。

四、教学资源与支持为了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配备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支持条件。

这包括教材、讲义、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料,以及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参考书籍、网络资源等。

我们还拥有一支高素质、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他们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学生成长,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

五、评价方式与标准本课程的评价方式包括平时成绩、期末考试和实践活动三部分。

平时成绩主要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

通过这些评价方式,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质量,为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供依据。

《中医基础理论》是一门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程。

我们将竭尽全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支持条件,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我们也期待学生们能够珍惜学习机会,努力掌握中医精髓,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医基础理论》说课说课稿(1)《中医基础理论》说课稿一、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药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它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版教学设计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版教学设计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版教学设计一、前言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础性学科,是中医临床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版是在上一版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更新了内容,更符合现代中医学的发展。

本教学设计旨在为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提供参考,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知识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历史渊源、基本概念、学科内容和发展特点;2.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知识,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脏腑经络理论、病因病机学说、诊断学说等;3.能够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分析和诊断一般疾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三、教学内容1. 历史渊源1.中医基础理论的起源和发展;2.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方法和特点。

2. 基本概念1.阴阳五行学说;2.气血津液理论;3.脏腑经络理论;4.病因病机学说;5.诊断学说。

3. 学科内容1.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及应用;2.气血津液理论的理论及应用;3.脏腑经络理论的理论及应用;4.病因病机学说的理论及应用;5.诊断学说的理论及应用。

4. 教学方法1.理论讲解:讲授中医基础理论的历史渊源、基本概念、学科内容和发展特点;2.病例分析:通过临床病毒的实例,进行中医基础理论的应用;3.实践操作: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中医基础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四、教学资源1.教材: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版);2.讲义: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版教学讲义;3.实践操作:中医基础理论实践操作视频。

五、考核评价1.学生参加课堂互动和讨论:占总分的30%;2.学生参加病例分析和案例分析:占总分的30%;3.学生完成实践操作和实验报告:占总分的40%。

六、教学计划第一周时间授课内容授课方式第一天中医基础理论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特点理论讲解第二天阴阳五行学说理论讲解 + 病例分析第三天气血津液理论理论讲解 + 病例分析第四天脏腑经络理论理论讲解 + 病例分析第五天病因病机学说理论讲解 + 病例分析第二周时间授课内容授课方式第一天中医诊断学说理论讲解 + 病例分析第二天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医学的关系理论讲解第三天实践操作1 实践操作第四天实践操作2 实践操作第五天总结和案例分析理论讲解 + 病例分析七、教学反思本教学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进行教学,使学生学得更加深入和具体。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精编版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精编版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供本科90学时用)教材主编:孙广仁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供中医药类专业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福建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编写说明本教案根据现行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要求,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第二版)为蓝本,结合我室教学特点,按90学时设计、编写而成。

本教案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康复学、美容学等专业本科学生授课时使用。

本教案中教学目的要求,按主次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教学内容除明确概念外,对重点、难点、疑点,以及教学上的详略处理等均加以标示,并提出注意点,以突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加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每一章后面附有主要参考书目和复习思考题,以供教师备课时参考,并便于学生课后复习。

福建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2007年8月目录绪论 (4)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9)第二章精气血津液 (22)第三章藏象 (34)第四章经络 (56)第五章体质 (64)第六章病因 (68)第七章发病 (78)第八章病机 (81)第九章防治原则 (97)绪论【学时】 6【目的要求】1.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2.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和发展概况。

3.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特性,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

2024年度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2024年度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对立的双方,在 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 转化,阴可以转化为 阳,阳可以转化为阴 。
2024/3/23
8
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五行的生克制化
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关系。相生即相互资生和助长,相 克即相互制约和克制,相乘即相克太过,超过正常制约程度,相侮即反克,又 称反侮。
2024/3/23
9
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 构
解释人体的生理功 能
说明人体的疾病变 化
指导疾病的诊断
指导疾病的防治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体内部各组成部分及 各个脏腑组织器官之间 存在着阴阳五行的联系 。
2024/3/23
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 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 结果。
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 和机体内在环境的平衡 协调,是人体正常生理 活动的基础。
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变 化的内在原因在于阴阳 失调,所以任何疾病, 尽管它的临床表现错综 复杂,千变万化,但都 可以用阴证和阳证来加 以概括。
10
调整阴阳,补其不足, 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 相对平衡是治疗的基本 原则。
03
24
七情内伤与饮食劳倦
2024/3/23
怒伤肝
肝气上逆,血随气升。
喜伤心
心神涣散,气缓不收。
思伤脾
脾气郁结,运化失常。
25
七情内伤与饮食劳倦
忧伤肺
肺气郁闭,宣降失常。
恐伤肾
肾气不固,气下不收。
饮食劳倦
饮食不节、过劳过逸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的 疾病。
2024/3/2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明清时期:①张介宾(景岳)、赵养葵(献可)等的命门学说;②吴又可(有性)、叶桂(香岩,天士)、薛雪(生白,一瓢)、吴瑭(鞠通)等在温病学方面的贡献,温病学的理论渊源。
(4)近代与现代提出的新观点:如中西汇通等。
5.中医学的继承与创新:举例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
重点:①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和形成基础及标志;②金元四大家的学术创新点;③明清命门学说与温病学说的新理论。
教学时间安排:
(总体安排及每部分内容教学时间安排)
1.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约5分钟)
2.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约30分钟)
3.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约30分钟)
4.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约20分钟)
5.整体观念与现代医学模式之比较(5分钟)
复习思考题及课堂作业
1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重点:①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②人体有机整体的构成;③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难点:①人体怎样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要求从“五脏—体观”和“形神—体观”两个方面来阐释。②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教学方法:
(包括课堂讲授、讨论、参观学习、电化教育、实验、实习等。同时注明所用挂图、标本、课堂示教等)
讲授,辅以图表、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安排:
(总体安排及每部分内容教学时间安排)
1.中医药学的概况5′
2.中医学及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15′
3.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30′
4.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40′
复习思考题及课堂作业
1.何谓中医基础理论?
2.中医基础理论形成的时代、基础、标志如何?
3.“金元四大家”的姓名、派别、学术观点各如何?
4.清代温病学派的主要医家及其贡献如何?
课堂测验及提问试题
提问:对中医基础理论形成影响较深的历史时期,有几个,各期的主要代表人物?
备注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教学单元题目
绪论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
教学要求
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
教学内容:
(包括教授的重点内容,所要解决的疑难点)
1.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
2.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1)生理上的整体性:五脏—体观和形神—体观,说明结构的完整性及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2)病理上的整体性:局部病变与整体病理反映的统一关系。
(3)诊治上的整体性:以表知里,整体调节。
3.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1)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①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如四时平脉及人的排汗与气候的关系,说明人体的适应性调节;②地域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如水土不服等。
(2)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病理的影响:①四时多发病;②昼夜变化对疾病的影响;③地域环境对发病的影响。
(3)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因时、因地制宜。
4.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1)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2)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3)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5.整体观念与现代医学模式之比较
教学方法:
(包括课堂讲授、讨论、参观学习、电化教育、实验、实习等。同时注明所用挂图、标本、课堂示教等)
讲授,辅以图表、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安排:
(总体安排及每部分内容教学时间安排)
1.辨证论治的概念和思维过程:
(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约20分钟)
②论治的基本概念和思维过程,如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等。
(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涵义:阐释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涵义,指出中医治病着眼于证的异同。
(4)辨证与辨病相结合:①辨病论治的由来;②“以辨病为先,以辨证为主”的临床诊治原则。
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简介。
重点:证、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概念。
难点:①证的基本概念:证,是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是中医治病的依据。②证的时相性与空间性特征:证反映疾病的阶段性本质,表明了其时相性特征;证反映疾病不同类型的本质,表明了它的空间性特征。③辨证:是通过分析综合症病当时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确立一个“证候”概念的思维和实践过程,不是指“辨析症状和体征”,与其后的“辨症求因”之“辨症”的涵义不同。
2.难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含义及特征: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一个整体系统,它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
教学方法:
(包括课堂讲授、讨论、参观学习、电化教育、实验、实习等。同时注明所用挂图、标本、课堂示教等)
讲授,辅以图表、多媒体课件
2如何理解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3怎样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④整体观念构建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课堂测验及提问试题
如何理解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备注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教学单元题目
绪论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辨证论治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
1.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辨证论治;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教学单元题目
绪论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教学要求
1.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熟悉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的五个时期及各期的主
要代表著作
3.了解中国医药学的概况
教学内容:
(包括教授的重点内容,所要解决的疑难点)
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
2.了解中医学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
(包括教授的重点内容,所要解决的疑难点)
1.辨证论治的概念和思维过程:
(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阐释病、证、症的基本概念及其区别和联系,指出证的时相性和空间性特征。
(2)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①辨证的基本概念和思维过程,如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性,辨病势等。
2.中医学理论பைடு நூலகம்系的基本概念:
3.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
4.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1)魏晋隋唐时期:①王叔和《脉经》;②巢元方《诸病源候论》;③孙思邈《千金方》等。
(2)宋金元时期:①陈言《三因方》;②钱乙《小儿药证真诀》③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守真,河间,寒凉派)、张从正(子和,戴人,攻邪派)、李杲(明之,东垣,补土派)、朱震享(彦修,丹溪,滋阴派)以及李杲的老师、易水学派的代表人物张元素(洁古,易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