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探析——以《乌托邦》为例
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主要阶段和代表人物

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主要阶段和代表人物篇一: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和主要观点分析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经历的不同阶段空想社会主义是伴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而产生的思想体系。
从1516年莫尔的《乌托邦》算起,到1848年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前,它经历了三百多年的盲目徘徊、寻求和探索。
在这漫长的过程中,空想社会主义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十六、十七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出现的只是关于理想社会制度的空想描写。
这一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莫尔、意大利的康帕内拉和德国的闵采尔。
以莫尔的《乌托邦》一书为先声,继之有康帕内拉的《太阳城》、闵采尔关于“千载太平天国”的幻想、英国“掘地派”领袖温斯坦莱的《自由法》等。
这一阶段的空想家门关于理想社会的描绘,还流于单纯的幻想,还只是“共产主义思想的微光”。
一般来说,在这个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萌芽阶段,只不过是粗线条的划出了自己的思想领域,用游记、小说的形式引起了人们的兴趣,还完全缺乏现实主义精神,而且还参杂了小资产阶级乃至剥削阶级的思想杂质。
第二阶段,是十八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这时候在形式上已经发生了重大突变,出现了理论上论证社会主义理想的著作。
这一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摩莱里、马布利和巴贝夫。
我们从摩莱里的《自然法典》、马布利的论战著作、巴贝夫的论文和演说中,可以看到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突破《乌托邦》以来的传统的文学游记的形式,利用资产阶级理性主义和人性论,赋予它以崭新内容,着重从理论上探讨社会主义的一些重大原则,论证社会主义的合理性。
在内容上,它们超过了同一时期的启蒙学派所宣扬的观点,初步大批判的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制度。
在这一阶段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中,在由幻想故事走向理论化的过程,这些空想家们开始寻求在现实世界实现理想社会制度的道路。
马布利一方面幻想通过立法措施对现实社会进行逐步改革,经过一个过渡阶段,最后实现他的理想社会;另一方面又提出人民有权通过革命手段推翻暴君统治的主张。
应该如何理解和看待莫尔创作出的《乌托邦》

莫尔创作出《乌托邦》,对社会主义的诞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看待这部著作?一、人物及概念界定托马斯·莫尔(1478-1535):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和政治家,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
毕业于牛津大学,曾当过律师、国会议员、财政副大臣、国会下院议长、大法官。
1535年因反对亨利八世兼任教会首脑而被处死。
莫尔生活在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原始积累的初始时期。
这时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已经产生并有所发展,其中发展最快的是毛纺织业。
毛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对羊毛需求的激增从而导致大规模的“羊吃人”的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所造成的深重灾难,引起了莫尔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理想社会的探索和向往,从而使他超越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界限,形成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1516年,莫尔写成并发表了人类思想史上第一部空想社会主义著作《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即《乌托邦》,对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产生过十分深远的影响。
乌托邦:汉语中乌托邦一词是由英文中utopia音译过来的,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不存在,寓意是那些不可能出现的理想社会和事物。
古希腊乌托邦思想分为神话乌托邦、政治乌托邦、远地乌托邦,对后世、特别是16世纪以来的社会空想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英语中乌托邦意为“好地方”,所以这个词有双重意义。
现代对“乌托邦”的定义一般采用后者,用来描述一种理想社会和文学虚构的社会,有时也被用来表示某些好的,但是无法实现的(或几乎无法实现的)建议、愿望、计划等。
空想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了一个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
空想社会主义又称乌托邦社会主义,是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尚未成熟时期的一种社会主义学说,是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终结于19世纪30-40年代,是在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代无产阶级先驱者的思想体系。
共分三个阶段:16-17世纪,代表人物有托马斯·莫尔、闵采尔;18世纪,代表人物有摩莱里、巴贝夫;19世纪初期,代表人物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
空想社会主义发展不同阶段 论文2

空想社会主义发展不同阶段论文2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出版,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平等、和谐安宁的社会,这是社会主义思想的最初萌芽。
社会主义的发展,迄今已经有500多年了。
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可以让我们了解社会主义思想、运动和制度的产生、演变,及发展规律。
另外,我们还要从社会主义500多年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力量和信心,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
空想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和成长时期剥削者与被剥削者间对立的反映,是现代无产阶级先驱者的思想体系。
空想社会主义在3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6世纪初到17世纪末,为早期空想社会主义阶段。
这一阶段是对理想社会制度的空想描写阶段。
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托马斯·莫尔和温斯坦莱,德国的闵采尔和康帕内拉。
第二个阶段是18世纪。
这一阶段,空想社会主义摆脱了早期纯粹虚构的幻想,开始更多地面向现实,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摩莱里、马布利和巴贝夫。
第三个阶段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
这一阶段,空想社会主义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达到了一个高峰,出现了一批杰出代表人物,比如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他们揭示了资本主义在政治、经济上的不平等和贫富的对立,批判了资本主义剥削压迫制度和一切私有制形式,论证了消灭私有制度和建立共有制度的必要性,更是用理论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并且对未来社会提出很多天才的预见。
这些预见使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更加系统,并成为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直接来源。
虽然,空想社会主义为人类思想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受限于时代条件,还存在着许多片面性和不成熟性,具体表现为:始终未能摆脱唯心史观的束缚,不能科学地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找不到实现理想社会的正确道路和改造现实社会的主体力量。
因此,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只能从他们天才的头脑中想出。
浅谈中国近现代史的空想社会主义

浅谈中国近现代史的空想社会主义浅谈中国近现代史的空想社会主义【内容摘要】空想社会主义也叫做乌托邦主义,是一种普遍的历史现象,据《简明哲学百科辞典》解释“乌托邦主义是缺乏科学根据而设想建立社会制度的社会政治思想。
通常指空想社会主义,也形容空想的、不能实现的改革。
”所以根据这一概念,中国在近现代的发展历程中也产生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譬如康有为的“大同”思想,甚至付出的实际的行动譬如太平天国运动,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大锅饭。
上述三者都是中国人民在寻求自强,致富道路上进行的探索。
特别是康有为的“大同”思想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大锅饭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西欧空想社会主义或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影响。
但殊途同归,都以失败而告终。
本文就是从早期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形成以及对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的影响以及失败的原因进行简要的分析论述。
关键词空想社会主义中国近现代影响原因苏联科学院院士鲁缅采夫主编的《科学共产主义辞典》:“社会主义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并实行全社会规模的有计划的商品生产特征的、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是共产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第一阶段。
”为实现这一目标先人们经过了数百年的探索,逐渐从空想社会主义发展成为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人民也在做同样的努力,逐步的探索新的出路。
而正是这些艰辛的过程才会有历史的逐步进步,使后人踏在先人的脚印上前进。
一,西欧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空想社会主义从产生到19世纪初的300年间,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1)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以英国的托马斯·莫尔(1478-1535)、德国的托马斯·闵采尔(约1490-1525)和意大利的托马斯·康帕内拉(1568-1639)为代表。
一般认为,英国人托马斯·莫尔1516年出版的《乌托邦》是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部代表作。
托马斯·莫尔《乌托邦》思想文化渊源初探

托马斯·莫尔《乌托邦》思想文化渊源初探邓洁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应用英语学院,四川成都611844一、引言《乌托邦》原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谈到一个不合理的社会,熟悉英国这个时期历史的人一望而知,这指的是莫尔置身其中的英国社会。
这一部分抨击了英国政治和社会的种种黑暗。
然而作者点染巧妙,隐约其词,运用虚实相生的影射手法,使得倔强固执的君主也无从问罪作者。
第二部分描绘乌托邦这个理想国,它同第一部分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照。
作者关于未来的完美社会的全部设想都包含在这一部分。
《乌托邦》开创了英国哲理幻想小说传统的先河,这一传统从培根的《新大西岛》,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一直延续到20世纪的科幻小说。
二、词源“乌托邦”一词是莫尔据古希腊语虚造出来的,其词源意义有两种说法:一说由“没有”(ou)和“地方”(topos)组成,意思是“虚无之乡”或“乌有乡”。
另一种说法是它还包含有希腊语谐音的ou(不)与eu(好)的双重含义,是由“没有的地方”(outopia)和“好地方”(entopia)合成虚造出来的,是一个美好却不存在的地方。
实际上,这两种说法都与作家的创作意图相吻合,二者合在一起正是“乌托邦”一词的基本含义,即客观世界中不存在的、完美理想化的社会。
乌托邦由此代表了一种想象中的理想国度或者空想主义的社会,莫尔的《乌托邦》也被视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开山之作。
三、翻译严复1896年翻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其中一篇标题就是《乌托邦》。
在这一篇中赫胥黎按照莫尔小说的叙述,设计出一个众善皆备、富强平等、通力合作的理想国的草案。
严复的译文说:“夫如是之郡,古今之世将未有也,古称之曰乌托邦。
乌托邦者,犹言无是之国也,仅为涉想所存而已。
”由于音译与意译巧妙结合,“乌托邦”一词开始了它广泛深远的影响。
1939年商务印书馆的《辞源》有“乌托邦”词条,释文是:“Utopia,假想之国名。
即无所在之意。
”1950年的《四角号码新词典》中“乌托邦”一词注明:“空想社会(凡不能实现的计划、主张、幻想等都叫做乌托邦)”。
乌托邦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霍华德倡导“田园城市”,1915年格迪斯提出区域原则,倡导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 相结合的学说。他们的学术思想对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影响深远。同时代的恩文所著《城市规划实践——城市和 郊区设计艺术概念》一书,总结城市发展的史例和他本人的规划实践经验,可视为建筑师对城市规划领域的开拓。 随后,越来越多的建筑师以及社会学家、地理学家、经济学家等投入城市规划理论的研究。
小说中的乌托邦地图藉由扩大描绘某一概念(正义或自由),以基于这种概念而建构之理想社群的形式,来 展现该概念的若干根本性质。在某些其他的场合例如莫尔(Sir Thomas More)的《乌托邦》(Utopia,1516), 其目标则主要是批判和讽刺:将乌托邦中的善良人民和作者当时社会的罪恶作巧妙的对比,而藉之谴责后者。只 有极少数的乌托邦作者––贝拉密(Edward Bellamy)的《回顾》(Looking Backward)即是佳例––企图根 据其乌托邦中所认真规划的蓝图来改造社会。就其本质而言,乌托邦的功能乃是启发性的。
对外联系
空想社会主义者设计的理想社会,不是闭关自守的社会,而是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外联系。在他们的新世界和 资本主义旧世界之间存在着贸易关系。新世界要通过多种途径从外国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生产。为此,居 民注意学习外语和有关外国的各种知识,尽可能多地了解外国情况,不能让旧世界的旧风尚败坏新世界的新风尚。
在19世纪,影响最广的城市规划实践是法国官吏奥斯曼1853年开始主持制定的巴黎规划。尽管巴黎的改建, 有镇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市人民起义和炫耀当权者威严权势的政治目的,但巴黎改建规划将道路、住房、市政建设、土地经营等 作了全面的安排,为城市改建做出有益的探索。影响所及,科隆和维也纳等城市也纷纷效法。
小论文 空想社会主义

谈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认识在一个名叫乌托邦的海岛上,有54座城市均匀地分布于广阔的乡村之间。
这些城市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彼此密切联系,一切财产归全民所有,大家共同使用;实行有计划、有组织的生产,实行普遍的义务劳动制度,主张“在一切人之间平均分配劳动”,这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
托马斯•莫尔在其1516年出版的《乌托邦》一书中第一次为人们虚构出了这样一个海外仙岛,标志着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
作为社会主义理论的第一种形态或初级形态,空想社会主义几乎与资本主义同时产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到19世纪上半叶发展到顶点,直至19世纪40年代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空想社会主义大体经历了300多年的漫长岁月。
期间可分为三大发展阶段,这三个阶段又与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时期相对应。
(一)16世纪和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5世纪末16世纪初,英国的封建制度逐渐解体,开始了以“圈地运动”为代表的大规模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带给广大劳动人民的不是财富和自由,而是变本加厉的掠夺和剥削,他们最先遭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带来的苦难,因而英国也就成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发源地。
随后的16~17世纪,世界历史进入资本主义时期,新的生产技术迅速发展,加速了社会劳动分工,促进了商品生产;新航道的开辟、新大陆的发现,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当时英国的资本主义最为发达,意大利和德国也有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在这些国家出现了空想社会主义者,英国的莫尔是最早期的代表,除此还有德国的闵采尔和意大利的康帕内拉。
17世纪,空想共产主义在意大利独领风骚,这不仅同它是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有关,而且与意大利经济的衰落、尖锐的民族危机和广大劳动人民所遭受的巨大灾难有密切关系。
康帕内拉是意大利早期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他一生有33年在牢狱中度过,在监狱中的写成《太阳城》一书阐述了共产主义理想,设想出没有私有制、没有社会不平等和压迫,为科学技术和艺术繁荣创造前提的社会,成为继《乌托邦》之后空想社会主义的又一代表作。
对《乌托邦》的辩证看待

对《乌托邦》的辩证看待【摘要】现今大家普遍把乌托邦和空想联系在一起,但如果乌托邦仅仅是空想,那显然没有实践它的必要。
这也是对所有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所为之付出的努力以及空想社会主义对之后马克思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的贡献的完全否定,必须承认的是,有了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性继承才有了后来的科学社会主义,可见,我们对于空想社会主义、对于乌托邦如果只是简单地否认、抛弃,显然犯了形而上学的哲学思维性错误,不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所以正确的态度是:从历史的角度完整地理解乌托邦的概念1,辩证看待乌托邦的历史功绩。
【关键词】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辩证如果说要从阅读名著开始对空想社会主义进行研究的话,很多学者都会将目光投向柏拉图的《理想国》。
确实,柏拉图是西方文学史上第一个写出乌托邦式的理想国的人。
然而和空想社会主义的源起有最紧密联系的作品,还是16世纪由英国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和政治家,西方近代乌托邦思想的奠基者——莫尔写成的《乌托邦》最能直接反映空想社会主义的中心思想。
一、对于《乌托邦》及空想社会主义的否定性评价1、《乌托邦》的写作背景15世纪末的英国,封建制度逐渐解体,许多英国封建主开始抛弃原有的那种需要劳动力较多而收入较少的土地经营方式,转而经营大规模的牧羊业。
原来那些对耕种其世袭领地的农民进行剥削的封建领主已不再满足于获得传统的地租。
圈地运动使大量农民离开自己的耕地,背井离乡,到处流浪。
16世纪初期,百姓在都铎王朝和血腥统治下处于水深火热当中,大贵族、大商人为了聚敛钱财,不惜和反动政府狼狈为奸,剥削并镇压劳动群众。
在这个封建旧体制逐渐崩溃,资本主义的胚胎及新体制、新观念逐渐成型的时代。
莫尔对当时欧洲各国尤其是对英国的普遍经济状况和社会环境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和控诉,并指出私有制是一切社会罪恶的根源并设想出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欺诈、没有私有财产和贫富差距的理想社会,并提出了一系列诸如人人劳动、按需分配、助人为乐、人人平等的理想和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探析——以《乌托邦》为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班级研究生2011级学号 2010102040学生于娴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探析——以《乌托邦》为例【摘要】空想社会主义又称“乌托邦”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以前的带有空想性质的社会主义学说,也是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
空想社会主义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建立理想的意识形态社会,并为之不懈努力奋斗。
这种学说最早见于16世纪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盛行于19世纪初期的西欧。
理想的“乌托邦”因其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性而成为“空想”,但其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及在未来社会的设想中提出的某些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对我们当今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空想社会主义;乌托邦;理想据《简明哲学百科词典》解释:“乌托邦主义是缺乏科学根据而设想建立社会制度的社会政治思想。
通常指空想社会主义,也形容空想的、不缝实现的改革。
”事实上,只要人们提到“乌托邦”一词,就会首先想到空想社会主义,乌托邦与空想社会主义几乎是同义语,都表达了思想家们对现实丑恶的批判和对美好社会理想的憧憬。
托马斯·莫尔在他的名著《乌托邦》中虚构了一个航海家航行到一个奇乡异国“乌托邦”的旅行见闻,描写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贫困、一切归全民所有、全体公民过着平等富足生活的完美的理想社会,这是人类历史上首幅空想社会主义蓝图。
一、关于莫尔和他的《乌托邦》托马斯·莫尔(1478-1535)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人文主义者和空想社会主义者。
莫尔出生于伦敦一个富裕的法官家庭,1535年,因为在宗教问题上违抗英王指令而被处死。
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孩提时代被送到伦敦的圣安东尼学校,14岁进入牛津大学,他大量研读了古希腊罗马哲学家的著作,并深受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影响,柏拉图的《理想国》对其后来创作《乌托邦》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资本原始积累时代的英国,奠尔深切感受到圈地运动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
作为一名律师,他接触了大量涉及下层社会的诉讼案件,目睹了广大人民群众所遭受的苦难,同时也对当时的社会黑暗有了深刻的了解,因而对下层人民给予深深的同情。
他看透了社会不平等和下层民众日益贫困化的原因,即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以剥削为特征的私有制,这使他开始思考如何建立更美好的社会制度。
尽管他对英国的社会与政治非常不满,但王朝的专制统治和他曲折的从政经历,使他不能发出公开的批判声音,然而他所生活的大航海时代,却让他可以通过一个虚构的“乌托邦岛”来阐发他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1516年,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文献《乌托邦》应运而生,托马斯·莫尔因此也成为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人。
《乌托邦》全书分为两部分,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揭露了当时英国君主统治下社会的黑暗, 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英国农民的悲惨境遇作了极其深刻的描绘, 在第二部分中, 描述了所谓“乌托邦”的理想国家。
莫尔仿效柏拉图写《理想国》的方式,使用简明的对话方式来讲述他的故事,并假托一个外国人拉斐尔·希斯拉德之口,描绘出一个人类美好生活的远景。
《乌托邦》以对话形式将理想国与现实社会进行比较,集中反映了莫尔的政治思想。
莫尔反对以剥削为特征的私有制,主张财产公有,财产公有是乌托邦中的最大特点。
莫尔认为私有制是万恶的根源,私有制存在就不可能根除贪婪、掠夺、战争及一切造成社会不安的因素。
人口占多数的劳动人民,对社会做出极大贡献,却穷困潦倒,生活无着,这样的社会是何等的不公正。
在莫尔的乌托邦社会里,全体社会财富为大家所公有,按需分配,整个乌托邦就是一个共产主义大家庭。
莫尔憎恨剥削,反对不劳而获,因此,在乌托邦没有贵族、地主阶层,除了少数人外,人人都参加劳动。
乌托邦的劳动是生产性的,都是用于增进国家财富,提高社会福利,有利于人们衣食住行各种生活状况的改进。
乌托邦尤其重视农业劳动,农业是一项受人尊敬的劳动,无论男女从小就在学校接受农业教育,并到田地上实践,城市中每个公民都须在农村住两年,以种田为业,城市居民如到本城郊区观光,必须参加当地的农业劳动才能得到食物供应。
莫尔生活的时代,无数因圈地运动而失地的农民流落城市,居无定所,生活状和健康状况恶化,他们的子女也无法拥有受教育的权利,因此,莫尔在乌托邦里也对住房、卫生和教育问题提出了许多美好的设想。
城市人口问题在乌托邦里受到一定的重视,乌托邦的城市具有严格的人口限制,如果一座城市人口超过限制.多余的人口则被要求前往人口稀少的城市,且定期轮换住房。
此外,乌托邦城市的市场、医院、公共食堂等一切设施都免费为公民服务。
乌托邦人重视卫生健康问题.他们把卫生健康当成大事来抓,有完备的医疗体系。
乌托邦人除每天6小时工作时间外,还有l小时娱乐时间,他们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
鉴于当时英国社会下层民众生活健康状况的恶劣.莫尔还特别指出,乌托邦人的健康状况是好的。
乌托邦人重视国民教育,他们对推行教育不遗余力,任何儿童都要接受教育,而且他们的教育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此外他们还重视社会教育,着重提倡公共道德、集体义务、正当娱乐,以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乌托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进行学术研究的入可以不必参加体力劳动。
参加公开举行的学术报告会是乌托邦人公共生活的重要内容,国家的重要公职必须要由有学识的人来担任,包括城市首长的职位和充当外交使节的人。
对于外来的技术,他们除领会其理论外,更重视亲手实践。
莫尔在《乌托邦》里描述的是一个富足的公有制社会,但是从其经济状况来看,还保留了大量自然经济的特点,基本上反映了英国16世纪的社会经济水平。
时代的局限限制了他的认知水平,他没有认识到生产力的重要性,也没有清楚地认识到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因而他的理想国也就变成了真正的“乌托邦”。
二、乌托邦空想思想的局限性“乌托邦”作为一种理想社会,它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彻底实现的,其具体的时代局限性表现在:一、乌托邦空想的思想具有片面形而上学的性质,使社会主义脱离了现实。
莫尔抱定非此即彼的公式,有决不相容的对立思维。
他只看到事物的差别,看不到它们的联系,看到联系时又看不到差别,这表现在对资本主义持全盘否定的态度上。
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尖锐的批判,这对工人阶级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启发工人的觉悟是非常有用的。
但是,空想社会主义只看到资本主义同想象中的社会主义的区别,而没有看到资本主义作为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同社会主义是有着联系的,看不到联系同看不到区别一样都是错误的。
由于莫尔认为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没有任何联系,空想问题,并且打算为人类指出未来发展的道路,连细枝末节都给规定下来,这是空想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事实上,社会主义不是抛弃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联系的方面凭空产生的,恰恰相反正是在这些联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制度。
二、空想社会主义者反对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幻想通过和平途径实现社会改造。
他们努力探究社会矛盾的症结所在,寻找社会发展的良策。
莫尔认为阶级融合乃是协作结构的基础,即富有阶级、中产阶级和贫苦阶级接近统一和融合,富人为穷人服务,穷人为富人服务。
由于空想社会主义者在阶级观点上不明确,所以他们由调和阶级矛盾走向反对阶级斗争,寄希望于资产阶级的良心发现,这样不能阐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找不到明确的革命对象,看不到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根本对立,这就离开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现实。
从根本上说他们不了解阶级和阶级斗争,不懂得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因而无法找到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现状的正确道路。
三、空想社会主义者始终无法埋葬资本主义旧制度。
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社会力量在空想社会主义者眼里,工人阶级仅仅是需要同情和怜悯并等待另外的人去帮助和搭救的受苦阶级,根本不懂得无产阶级就是旧世界的掘墓人和新世界的创造者,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因而找不到新社会的创造者。
同时他们对富人和统治阶级寄予厚望,试图说服他们进行改革,他们企图靠乞求统治阶级发善心来帮助他们实现社会主义方案,始终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是推翻旧制度和建立理想制度的物质力量。
他们认为群众的物质力量只有依靠天才人物才能显示出来,他们没有找到真正的依靠力量,这样就离开了轰轰烈烈的群众革命斗争的现实,离开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现实。
当然,空想社会主义具有这些缺陷,决不是偶然的。
正如恩格斯所说:“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18世纪末19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很不发展.无产阶级还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阶级,解决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物质条件和社会力量尚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
所以,他们不得不从头脑中构思出新社会的轮廓,因为这些轮廓在旧社会本身还没有普遍地明显地表现出来。
尽管空想社会主义具有空想性但我们也应该看到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直接的和主要的思想来源。
三、乌托邦思想对我国和谐社会的重要启示在我国当今社会,构建和渚社会已成为人们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主题。
《乌托邦》中理想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框架和自由、平等的理念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启示。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大都思想比较先进,反对中世纪的禁欲观念和神权主义,坚持以人为本,相信人的力量,力求满足人的情感和兴趣。
近代西方人本主义反对专制、崇尚自由,反对神性、张扬人性。
而中国古代思想家也早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强调要利民、惠民。
在《乌托邦》中,乌托邦是一个由诸多城市组成的联邦,由元老院和民众大会这两个政治机构共同管理国家事务,其管理方式完全是公开性的,是在全民的监督下进行的。
国家官员与老百姓互敬互爱。
每个公民都有宗教信仰自由,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他们崇尚和平,厌恶战争,热爱民主,享受自由。
莫尔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原则和理想为后来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从人的发展角度,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在当今社会,各国政府大力提倡民主,让老百姓有权说话、有权选举、有权接受教育,让老百姓得到了充分的尊重,成为了掌握自己命运的真正主人。
二、强调依法治国在莫尔笔下,乌托邦不但是一个民主国家,同时也是一个高度重视法制的国家,乌托邦人深深懂得法制能保护人民大众的利益,法律能使他们幸福安宁地生活,法律能给他们带来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平等。
乌托邦的法律并不繁杂,一切法律条文的制定都以普通老百姓能看懂为前提,在乌托邦人看来,任何公正的法律,都是简单而又明了的,越简单越明了的法律就越为广大人民所学习和掌握,而一个人人懂得法制和人人掌握法律的社会就必定是安定幸福的社会。
马克思认为社会制度的评判标准在于是否实现人的自由,而其中法律作为规范人类行为的主要手段,应该反映当代经济关系并以经济发展作为改革的动力,最终保障人类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