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小检测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试题(附答案)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试题(附答案)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贞元,年号。
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
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萎婉说法。
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
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
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衹、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2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弹劾”是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
B.“经略”是指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职位高于总督。
C.“世荫”是指在封建时代,子子孙孙因为先人或祖上有卓越的功勋而世袭官职。
D.“屯田”是指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有官屯与民屯之分,以官屯为主。
2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弘治,是中国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祜樘的年号。
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
高中语文专题练习:古代文化常识(附详解答案)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1、(2018浙江学考)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匾上大书“敕造..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宁国府”五个大字 B.寡人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
寡人:古代君王的自称。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句读:句子末尾的停顿。
君子:先秦儒家著作中常指古代贤人。
2、(2018浙江学考) 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道.芷阳间行C.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3、(2018浙江学考) 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萦青缭白,外与天际。
——青山白水相互萦绕,远处与天交会。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猪狗吃人吃的食物却不知道检讨。
C.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于是酒喝得很欢畅,拍打着船舷赞美它。
D.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使秦国受损而让晋国受益,只有您会考虑这么做。
4、(2018浙江学考) 下列对《琵琶行》节选部分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卧病”“地僻”等词语点出诗人也是“沦落人”。
A.“辞京”“苦竹”“杜鹃”等意象营造了住地凄清的氛围。
B.“黄芦”C.两处问答照应“终岁不闻丝竹声”,写出诗人“无音乐”的苦闷。
D.春花秋月的美景让诗人暂时忘却痛苦,自斟自饮中独得其乐。
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B.“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C.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D.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6、下列对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古代文学文化常识专项练习(共25题,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文学文化常识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拜”指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迁”指调动官职,一般指贬官。
B.“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C.“侍郎”是汉代的官名,地位次于尚书。
“进士”指唐代凡参加礼部考试者。
D.“未第”指应科举考试未中榜。
“及第”则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
2.下列文学常识正确的是()A.“迁”是古代官吏调动常用的词语,具体表示升官之意常用“左迁”一词。
B.寒食,节令名,在清明节前的一天或两天。
寒食节这一天禁止生火,只吃冷食。
C.古人的称谓有谦敬之分,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时用“令尊”,称呼对方的父亲时用“家父”。
D.《诗经》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的车轮一般由三十根辐条构成。
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轼,车厢前边可以手扶的横木,扶轼低头是表示敬意。
B.佾是奏乐舞蹈的行列,也是表示社会地位的乐舞等级、规格。
一佾指一列八人,八佾八列六十四人。
按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士用四佾,大夫用二佾。
C.在古代家和国是有区别的,家指诸侯下面分的大夫建立的地;国指天子分封的诸侯建立的地。
而当时周天子统治的整个“天下”被称为“邦”。
随着汉语的发展,在“兴国安邦”中“邦”和“国”已是同义词,都是“国家”的意思了。
D.古代汉语中有些与走路有关的词语,有其特殊的含义。
如“鲤趋而过庭”的“趋”,是小步快走,表示恭敬;“企者不立”的“企”是踮起脚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跬”是跨出两脚的距离。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到彦之字道豫,彭城武原人。
及文帝入奉大统,以徐羡之等新有篡虐,惧,欲使彦之领兵前驱。
彦之曰:“了彼不贰,便应朝服顺流;若使有虞,此师既不足恃,更开嫌隙之端,非所以副远迩之望也。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100题

3.4.古代文化常识专项练习100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衔枚”是古代行军时,士卒口中衔着形状如筷子的器具,防止喧 哗,以免被发觉。
B. “出”是指京官因获罪被贬谪到地方任职,如白居易《琵琶行》中 “ 予出官 ~年 "C. “布衣交”,指贫贱之交,也指有地位的人与平民的交往,布衣是 古代平民的衣着。
D. “赌赠”是指封建时代,死者的上司及亲戚朋友拿出钱财帮助丧家 办理丧事的习俗。
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长恨歌》中“梨园弟子白发新”的“梨园弟子”,是指唐玄宗在 梨园里教练出来的一批艺人,后来称戏曲界为“梨园行”。
B. 《过小孤山大孤山》中“列置烽燧”的“烽燧”即烽火,是古代边 防报警信号,夜间燃的火称为烽,白天烧的烟称为燧。
C. 《伶官传序》中“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的“少牢”指祭祀时用 的牛、羊、猪各一头,羊、猪各一头则称为“太牢”。
D. 《祭十二郎文》中的“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韩老成,他在家族中 排行第十二,唐代习惯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别人。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 吾妻归宁B.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癸丑年。
C. 太史文起文公D.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选项御史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拥有弹劾纠察之权。
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秦始皇时始设太学。
五经指儒家经典《诗》《书》《礼》《乐》《春秋》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
)归宁:出嫁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
癸丑:这里以干支纪年,永和九年为太史:官名,负责修史等事。
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
)(5. A.B.C.D.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整理编 写,共33卷,分为十二策。
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 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B. 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测试卷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之姓名称谓(精练)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2.(2017 ·全国卷Ⅰ) 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3.(2015 ·全国卷Ⅱ) 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4.号,与名和字没有根本区别,一般由父亲或尊长所定,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
对人称号也是一般敬称。
()5.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死后会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是对死者的美誉,谥号一定是朝廷颁布的。
()6.(2015 ·全国卷Ⅱ) 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7.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叫“庙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8.(2015 ·全国卷Ⅰ)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9.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以后每一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作“改元”。
()10 .“郡望”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如韩愈虽是河内河阳人,但因昌黎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
()11 .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辞。
如“家父”,又作“家严”“家君”;“家母”,又作“家慈”;舍弟、舍妹、舍侄。
()12 .古人称对方时,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常用“令”“尊”“贤”等敬辞。
其中“令”用以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令堂、令兄、令郎、令爱等;“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 称对方的父母) 、“尊意”( 对方的意思) ;“贤”,用于尊称平辈或晚辈,如“贤郎”( 对方的儿子) 、“贤弟”等。
新教材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过关检测《宗法礼俗》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过关检测《宗法礼俗》判断题新教材高中语文《宗法礼俗》选择题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
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B.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诸侯、卿、大夫祭祀宗庙时所用的牲畜,用羊、豕各一,称为“少牢”。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居住之地称为‘闾左’。
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
B.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
也可用于皇帝的各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C.郊祭犹郊祀。
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衹、人鬼。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
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庙。
B.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
C.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
“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的父亲。
皇考,就是在位的皇帝对先皇的称呼。
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已故的母亲称为“妣”、“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
B.寝庙:古代宗庙的正殿曰庙,后殿曰寝,合称寝庙。
宗庙是古代帝王、诸侯或士大夫为维护宗法制度而设立的用于祭祀其祖先的礼制性建筑。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50题检测题(含答案)

文化常识50题检测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得分:1、明代提出“心学”的著名学者是?(____________)2、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部丛书是?(《____________》)3、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部类书是?(《____________》)4、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
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
少牢没有(___)。
5、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平民教育开始于哪个时候?(____________)6、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____________)7、“马踏匈奴”雕塑最可能出自(____)。
A、秦陵兵马俑B、敦煌石窟C、云冈石窟D、霍去病墓石雕8、梨园用来指代什么界?(____________)9、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什么?(____________)10、青铜器上的铭文,在书法字体中属于(____ )A、隶书B、草书C、楷书D、篆书11、古人对“死”多讳称,见背、孤露、弃养等是什么人之死的讳称?(____________)12、“宋四书家”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以下哪个字不含“黑色”的意思?(____)A、玄 B、皂 C、青 D、苍14、俗语说“化干戈为玉帛”,干戈都是兵器,其中哪个指的是防御武器?(____)15、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代表着金、木、水、火、土。
后来又增加了两根弦,这两根弦代表(____________)16、中国戏曲中的人物按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哪一个是女角色的统称?(__)17、篆刻分为阴文印和阳文印,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是(_____)印.18、秦朝标准字体是秦朝李斯受命统一的文字,秦朝标准字体是什么?(______)19、《石头记》指的是那部古代小说的别名?(____________)20、《红楼梦》中“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高中语文必修选修教材文化常识选择题教师版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化常识选择题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知识表述正确的一项:A.孝悌:孝,指兄弟姐妹的友爱;悌,指对父母还报的爱,也包括和朋友之间的友爱。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B .君子:特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君子”一词出自《易经》,被全面引用最后上升到士大夫及读书人的道德品质,始自孔子,并被以后的儒家学派不断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
C.统治天下的君主、帝王均称为“皇帝”,又称为“天子”。
古人认为君主、帝王是上天的儿子,其政权是受天命建立的。
D.连衡:苏秦游说六国诸侯实行联合,一起对抗强大的秦国的政策。
B(A.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姐妹的友爱C.“皇帝”始于秦王嬴政。
公元前221年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其臣下依据三皇之名,上尊号为秦皇。
嬴政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自称为“始皇帝”。
此后,历代封建君主均称为“皇帝”,俗称皇上。
D.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也作“连横”.选项说的是“合纵”)2. 下列有关古代文化知识表述错误的一项:A.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古称梁州、南郑、天汉,是汉王朝的发祥地,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的源头,秦巴山片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
B 战国“四公子”:以养“士”著称的有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孟尝君田文、齐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
因其四人都是王公贵族(一般是国家君王的后代),后人称之为战国“四公子”。
C.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
也叫“百粤”。
D.阡陌:在广袤田野上呈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并且相互交错的田埂。
阡,南北走向的田埂;陌,东西走向的田埂。
B应为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3.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八荒:八方最偏远的地方,也代指天下。
B.郡:古代的行政区域。
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化常识题小检测(一)
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御史,是中国古代一种官名。
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
国君置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B.左丞:在唐代,左丞相的就是在皇帝左手站立的丞相,也称主相;右丞相的就是在皇帝右手站立的丞相,也称副相。
所以左丞更大。
C.丁卯,丁卯年是干支历里干支纪年的其中之一。
干支纪年使用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相配,组成六十干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当六十干支轮回一次时又称之为一甲子。
D.阁臣,明、清大学士的别称。
大学士入阁办事,故称。
自朱元璋废中书省、罢宰相,到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并逐渐发展成为明代替代宰相制的政治机构。
解析B 在唐代,左丞相的就是在皇帝左手站立的丞相,也称副相;右丞相的就是在皇帝右手站立的丞相,也称主相。
所以右丞更大。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人”原指被荐举的人,唐宋时指地方推举赴京应科考者,明清时指在每年一次的乡试中合格者。
B.“刑部”又称“秋官”“宪部”,与吏、户、礼、兵、工并称古代六部,负责审定律令及审核刑狱。
C.“河阳”中“河”专揩“黄河”,古人认为“山南水北为之阳”,故“河阳”指黄河北岸的某地区。
D.《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二十一卷,分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件。
解析A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
唐宋时称"乡贡"、"解试"。
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幼孤,随母适胡氏”,古人有“鳏寡孤独”之说,其中“鳏”指无妻或丧偶,“寡”指女子丧夫,“孤”指幼年丧父,“独”指老而无子。
B.“洪熙元年”中,“洪熙”足指明仁宗年号。
年号始于汉武帝,此后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庆历四年”“元和十年”均是如此。
C.“海盐民”中,“民”是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和足下等。
D.由于受时代的限制,^人对四方异族的了解有限,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对南方各族常称“百越”或“越族”。
解析C“足下”不是对百姓的称谓,而是常用于对平辈或是朋友之间的敬称。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中国汉族男性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
未冠又称弱冠,即不到二十岁。
白居易就是在尚未成年时得到了顾况的高度称赞。
B.擢进士,指被选拔为进士。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
C.浮屠,亦作浮图、休屠。
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都是佛陀的异译。
后人认为佛陀二字太麻烦,于是简化成了一个字“佛”。
D.“赞”是纪传体史书中写在篇末的评论性文字,可用来表达对传主的肯定和赞美。
本文篇末的“赞”中称赞白居易为贤者。
解析A “未冠”指尚未加冠。
古礼男子年二十而加冠,故未满二十岁为"未冠";而“弱冠”是指男子20岁。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亭长,属于低于县一级的行政建制长官。
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亭有亭长,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多以服兵役已满期之人充任。
B.除、召、拜、迁,是古代官员官职升降任免的称谓。
除、召、拜属于授职荐举。
除,任命,授职。
召,征召,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
官员。
迁,属于调动职务,一般指降职。
C.外戚,指帝王的母族、妻族。
小侯,旧时称功臣子孙或外戚子孙之封侯者。
以其非列侯,故称。
外戚小侯,指承继侯爵的外戚子弟。
D.服丧,指丧事办完后,死者亲属还要在一定时间内在衣着、饮食、起居以及日常生活某些方面遵守一些特殊的仪节,以示哀悼,叫做“服丧”。
凡是在职官员,须立刻向上级申报,离职去官,回家奔丧,并在家为父母守丧三年(实为二十七个月),此叫做“守制”。
否则,以“不孝”论罪。
而在古代刑法中,“不孝”属于“十恶不赦”的大罪之一。
解析 B 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左迁”则是降职贬谪。
古代文化常识题小检测(二)
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帝是皇帝谥号,“武”是褒扬皇帝生前德行之词,有“威武睿智”之意。
B.吕望即姜子牙,他与文王相遇渭滨,因功封于吕地,后代指辅佐国君的贤才。
C.尚书原指掌管文书及群臣章奏的官;南北朝时期,事实上为最高行政长官。
D.年号是皇帝用来纪年的名号,也可以用作表示年份,如景平、元嘉、贞观等。
解析C 尚书是一种官职,比如南北朝设尚书省都官曹长官,即都官尚书(或称尚书),属于三品;在文中“弘入为相,举鲜之为尚书右仆射”‛这句话说明当时的尚书之上还有宰相。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是考取贡士的考试,考中的前三名分别叫状元、榜眼、探花。
B.“勤王”,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C.“工部”,三省六部是西汉以来逐步形成的封建王朝最高政府机构。
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D.“敕”,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
解析A在会试中考中的生员,再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殿试一般分为三甲(宋
代为五甲),其中第一甲的前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士院,官署名,掌起草任免将相、号令征伐等机密诏令,并备皇帝顾问,宋称翰林学士院。
B.转运使,主管运输的巾央或地方官职,宋时该职曾为一个地区实际上的最高行政长官。
C.遮道,又称“拦路”“借留”,典出东汉寇恂,指地方百姓要求留用政绩卓著、深得民心的官吏。
D.致斋,指精致的书斋学舍,内涵文房四宝,琴棋书画,茗香绕竹,无不精致,文化韵味浓厚。
解析D 致斋,有精致的书斋学舍和行斋戒之礼的意思,但是在选文中指的是行斋戒之礼以致敬。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人幼时取字,成年取名。
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或尊敬,如文中“刘文静字肇仁。
”
B.高祖,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C.关,古代在险要地方或国界设立的守卫处所。
如:关塞,关卡,关隘。
D.践,文中特指皇帝登临帝位,如:践作,践极。
解析A 幼时取名,成年取字。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B.“吏部”掌管全国文武官员的选用、任免、考核、调动等事务,主管是吏部尚书和吏部侍郎。
C.“春秋”既可指春季秋季,也可指我国特定的历史时代,还可指儒家经典,文中用以指年龄。
D.“少牢”指我国古代祭祀时用羊和猪当祭品,“太牢”则指祭祀帝王时用牛、羊和猪当祭品。
解析B 吏部掌管全国文官,兵部掌管全国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