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连与拉斯蒂涅形象比较

合集下载

背景相同追求不一——拉斯蒂涅与于连形象比较

背景相同追求不一——拉斯蒂涅与于连形象比较
背景 相 同追 求不 一
拉 斯蒂涅 与于连 形象 比较
◎刘 琳 谷彩平
( 石 家庄 学院, 河北 石 家庄 0 5 0 0 3 5 )


引 言
的大 染缸里 , 他也渐渐地被腐蚀掉 了。在复辟 王朝时 期 ,拉斯 蒂涅这个人物就 是被资本 主义社会 的金钱 观念所腐蚀 的贵族子 弟的典型 。最初 , 拉斯 蒂涅爱憎 分明, 心地善 良。然 而金 钱的诱惑 , 和对 更高身份地 位 的渴 望又极具诱惑 。于 是拉斯蒂涅一 直生活在 内
的堕落提供 了客观环境 。 于连处于复 辟王朝 时期 ,即波 旁王朝第 二个 国
王查理十 世( 1 8 2 4 -1 8 3 0 ) 上 台到七月 革命这个 王朝 被推翻前夕 的法国 ,封建 贵族在资 产阶级 的逼 攻下
日趋没落 , 即将让权 。封建贵族 阶级谈革 命而色 变 , 对平民青年 更是 满怀恐惧 ,于是他 们极力 阻止 平 民 青年进入上流社 会 , 在 这样 的历 史大背景 之下 , 于连
洁的心 中逼 出来 的眼泪 ,从它堕落 的地 下立刻 回到 天上的眼泪。” 于连也进入 了贵族社 会 ,凭借他 的野心 与才能
人奋斗动机侧重于实现 自身的价值 , 渴望靠 才能创造 番伟业 。 前者是清醒地盯准金钱 、 地位 , 而后者则有 火一样 的热情和勃勃的事 业雄心 , 有 更高 的生活理想
四、 拉斯蒂涅与于连 的追求
拉斯蒂涅 出生在外省 的没落贵族 家庭 ,带着人 口众 多的 家庭 为他省 吃俭用 积攒 下的 1 2 0 0法 郎学 费, 带着 家庭 的期 望 , 来到巴黎求学。在豪华奢侈 、 灯 红酒绿的上流社会 与破烂 、 充满着霉 臭的伏盖公 寓 , 两个天壤之 别的环境 刺激着他 , 更加坚 定了他“ 出人 头地” “ 进入上流社会” 的决心。 于连贫穷 的出身和饱受野 蛮父兄凌辱 的家庭地 位, 使他从 小就有着不满现 实的思想 , 从少 年时就抱 定出人头地的决心 , 他做过无数英雄伟人梦 。他羡慕 拿破仑时代 ,青年人 可 以仅凭 自 己的 才华打 拼就能 够出人头地 。然而现 实是拿破仑 时代一去不 复返 了 , 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秩序 绝不容许 一介平 民靠着个 人 的正当努力顺利地跃入 上流社会 。但 他始终 没有 动摇内心深处的拿破仑 信仰 ,卧室里 私藏拿破 仑的 画像就 足以证明这一 点。

比较巴尔扎克笔下的拉斯蒂涅和司汤达笔下的于连两个人物形象的异同

比较巴尔扎克笔下的拉斯蒂涅和司汤达笔下的于连两个人物形象的异同

比较巴尔扎克笔下的拉斯蒂涅和司汤达笔下的于连两个人物形象的异同司汤达和巴尔扎克都是十八、十九世纪之交闻名世界的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红与黑》和《高老头》是他们各自的代表作品之一,他们生活的年代相差无几,写作背景也十分相似,前者中的男主人公于连和后者中的重要人物拉斯蒂涅也就具备极强的可比性。

(1)于连和拉斯蒂涅的相同之处:于连与拉斯蒂涅都天资聪颖,热情而富有才气,在同龄人中都是出类拔萃。

他们都是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经济条件都不是很好,自从他们目睹了上流社会的灯红酒绿,都无比向往,经历了各种磨难。

而且,于连和拉斯蒂涅两人本性都是善良的。

《红与黑》开场时,于连尽管贫穷,但是在市长家当家教,仍要求和主人同桌吃饭。

可见,他既希望受到市长他们的尊重,也不甘于向他们逢迎。

《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初入社会就热情地帮助孤独无助的高老头。

但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两人心理逐渐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于连和拉斯蒂涅逐渐受到外在环境的压力,迫使他们重新认识社会和自身。

(2)于连和拉斯蒂涅的不同之处:①追求不同拉斯蒂涅的个人奋斗动机更多在于对上流社会奢华生活的向往,对物*欲与虚荣心的满足。

于连的个人奋斗动机则侧重于实现自身的价值,渴望靠才能创造一番伟业。

拉斯蒂涅出身于外省破落小贵族,生活的贫穷与家庭的义务,使他“对于权位的Y望与出人头地的志愿增加了十倍”。

起初,他是想通过勤奋地读书一步一步稳稳地向上爬,然而身边的现实,一次又一次地使他清楚地看到金钱血淋淋的效力。

这一切都使拉斯蒂涅看清社会的本相:财产就是一切。

从此,他开始了追逐金钱的旅程。

他不断地盘算从哪去弄钱,怎样去挣钱。

最终,对金钱、权势的崇拜成了拉斯蒂涅追求的人生目标。

于连是维里埃尔市里一个已经发迹的锯木厂主的儿子,低下的社会地位与家庭环境的歧*视与压抑给了于连奋斗的决心。

不能否认,对舒适奢侈生活与高贵社会地位的向往也是于连奋斗的动力。

但是,他有更高的人生目的,那就是他的“价值”与“荣誉”。

于连和拉斯蒂涅的比较

于连和拉斯蒂涅的比较

于连和拉斯蒂涅的比较一、于连和拉斯蒂涅的相同处于连和拉斯蒂涅两个人物形象是在十九世纪欧洲启蒙文学以来法国文学史上出现的“向上爬”的青年①,他们在为实现个人目标而进行奋斗的道路上有很多相似处:首先他们有着共同的心理特征。

于连是一个平民知识青年,父亲老索列尔是一个见利忘义的人,对于连没有付出多少父爱。

因于连“身体显得孱弱,样子文秀”②干不了重活,便躲着一边看书,父亲可不愿白养着儿子,经常打于连,如一次于连在看书“老索列尔顾不上大把年纪……挥手一拳,于连手上的书便飞落到河中。

再一老拳,绝不比头一下留情,打在耳朵前的颧骨上……”③从而使于连难以容忍家庭乃至社会的不公平.。

他富有才智、热情勇敢,却因出身低贱遭人白眼。

小资产阶级的粗俗教育与封建等级制度的戕害在于连心灵深处形成逆反心理。

而他极力崇拜拿破仑,如他被父亲打的脸上淌血后,却是“于连满心忧伤地望着河中漂流远去的那本《圣赫勒拿岛回忆录》,那是他看的比什么都宝贝的。

”④]从有关拿破仑的英雄事迹和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的著作里接受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思想,但他对拿破仑的崇拜,是当时中小资产阶级青年被社会风气腐蚀、被排斥在社会政治权力之外的现实下形成的心理变态的反映;还有德·瑞那市长、拉莫尔侯爵令于连目睹上流社会的奢侈与荣华,他门又容不下一个下等阶级的成员成长起来,所以于连要向上爬,要出人头地是不容易的。

而拉斯蒂涅出生于外省一个败落的贵族家庭,家里省吃俭用,每年熬出一千二百法郎的生活费供他到巴黎读书。

刚开始,他是一个“有热情有才气”的青年,在穷困窘迫的生活中,只想“通过没头没脑的用功”⑤以求以后毕业做一名“清廉正直的法官”⑥但是不久后,他亲眼看到当时社会的尔虞我诈的种种画面,并在上流社会目睹阿瞿达侯爵为二十万法郎利息的陪嫁致使“巴黎社交界的妇女领袖”①鲍塞昂夫人含着眼泪离开了巴黎;而在下层社会,“凶狠残暴的‘鬼上当’”伏脱冷为金钱掠夺别人,这时拉斯蒂涅在伏脱冷的对社会老道的议论中洞悉这个世界可怕的奥密。

《高老头》拉斯蒂涅和《红与黑》的于连形象对比

《高老头》拉斯蒂涅和《红与黑》的于连形象对比

一声叹息窥万象——《高老头》拉斯蒂涅和《红与黑》于连,两个外省的年轻人形象对比拉斯蒂涅和于连,都是世界文学史上“为了出人头地不择手段”的两个年轻人,他们为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在权力与金钱的诱惑下,以不同的方式不择手段地演绎着各自的人生。

最终,拉斯蒂涅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于连却以他独特的姿态走上了灵魂的祭坛。

阶级出身和个人性格不同拉斯蒂涅贵族出身,幼年优越的生活使他带有高雅的习惯。

他是一个被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社会原则所腐蚀的贵族子弟,为重振家业来巴黎寻找出路,想通过勤奋读书取得功名,既是当时法国青年野心家的一个典型,也是贵族子弟资产阶级化的典型。

他有突出的个性,也有很深的社会基础。

于连出生在维立叶尔市一个锯木厂老板家庭,从小备受歧视,因体弱多病不能干活受父兄虐待。

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形成了他的自尊、倔强和反抗心理。

他愤世既俗的本性与社会环境的冲突碰撞造就了于连复杂多变,既坚强又软弱的性格。

也因此早已注定其不能像拉斯蒂涅那样,只要在别人的“教导”之下就能以自身的才智轻松地进入上流。

他的悲剧决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一个平民青年英雄无用武之地,无法实现自身价值的悲剧。

于连始终无法摆脱他自身善良、正直的品质,于连有良知,他聪慧而又冲动的,高傲而又自尊,这使他无法做出伤天害理的事;而拉斯蒂涅完全是一个没良心、没骨气的野心家。

从他们不同的结局可以看出资产阶级的残暴,腐朽、冷酷,还可以看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穷苦。

于连高傲的奋斗了一生,不愿向贵族和权利低头,最终失败了。

而拉斯蒂涅虽然良心泯灭越爬越高,但,他成功了。

性格发展与社会诱因不同拉斯蒂涅一心一意想着凭个人奋斗,有朝一日飞黄腾达。

起初,他的性格是双重的、矛盾的。

他有高雅的习惯,所以童年的幻想和纯朴的天良道德占着主导地位。

然而由于缺钱,他心中又时刻盘算着如何捷足先登地去榨取社会,这样他的心思、他的聪明就不能专心用在正道上。

随着在巴黎这个大染缸里越泡越深,其天性中美好的一面便逐渐泯灭,而邪恶的一面却不断发展。

浅谈于连与拉斯蒂涅的形象比较

浅谈于连与拉斯蒂涅的形象比较

浅谈于连与拉斯蒂涅的形象比较有这样两个年轻人:他们地位卑微,却不屈从命运的安排;他们一方面迷恋新的优越的环境,渴求得到社会的认可,另一方面却又受到现实社会的排挤和压制;他们的性格是复杂多元的,既有对社会抗争的进取精神,又有世俗的自私自利的功利思想;他们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却又最终不得不服从社会的判决。

他们就是巴尔扎克笔下的拉斯蒂涅和司汤达《红与黑》中于连。

他们都是风云突变的十九世纪法国社会的产物。

他们因不满足自己卑微的地位和令人沮丧的境遇,而开始寻找他们的人生出路,他们采用各种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理想。

于连和拉斯蒂涅在性格和行为以及人生境遇上虽然都有一些相似之处,然而两个人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首先谈谈于连,于连生活在新旧交替的复辟社会里,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观念同时影响着人们,资产阶级大革命随着拿破仑的步伐深入人心,作为极其崇拜拿破仑的于连,他的目标就是像拿破仑一样成为一位大人物,他想出人头地,从小人物变成受人瞩目的大人物。

但是作为一个锯木厂老板的儿子,他没有显赫的地位,也没有足够的金钱。

于是不甘贫贱的他便开始走上了一条复杂的人生道路。

在于连的性格里充满了强烈的反抗意识,时代压抑着他,他反抗;自己的人生理想无法实现,他反抗。

“反抗”可以说是于连的第一性格特征。

然而处于那样的复杂的适社会,于连的性格里又充满了虚伪,他崇拜拿破仑,想成为拿破仑一样的大人物,但是,他又公开批判拿破仑。

虽为一个资产阶级野心家,他表里不一,性格中充满了矛盾。

总的说来,于连的一生都充满了悲剧性,他反抗,是因为环境的不利,当他处在顺境中时,他就妥协了。

于连虽然具有极强的个人主义,但是,他的这种个人主义并没有发展成利己主义,所以,他不能算是一位真正的野心家。

最终,于连自愿地走上了断头台,结束了他的一生。

因为,他明白了,在一个大资产阶级当政的社会里,是不允许他这样的小资产阶级登上上流社会舞台的,他不希望自己再与这个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所以他走上了断头台,用死捍卫了他最后人格的清白。

《红及黑》中于连及《高老头》中拉斯蒂涅形象的对比解析

《红及黑》中于连及《高老头》中拉斯蒂涅形象的对比解析

《红与黑》中于连与《高老头》中拉斯蒂涅形象的对照纲要:拉斯蒂涅和于连相同作为个人奋斗者形象,因为在奋斗过程中人生目标、思想性格、使用手段不一样,形成了不一样的争运和结局.文章就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和巴尔扎克的小说《高老头》中的人物拉斯蒂涅进行比较,简洁论述了这两个人物的人生经历和命运的决断。

重点词:拉斯蒂涅于连比较形象塑造拉斯蒂涅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所塑造的形象,于连是法国作家司汤达在《红与黑》中所塑造的形象。

这两个形象的共同点是:有才华、有热忱、有志向,童年时代的教育及所受的影响使他们想凭自己的才能出类拔萃。

然拿破仑时代的结束宣布了他们自由竞争时代的结束,复辟王朝加深了他们的难过,出路问题烦恼着整整一代中基层青年。

面对现实,他们走上了个人奋斗的道路,代表了法国中基层绝大部分有志向青年的思想动向。

他们的不一样点是:相同作为个人奋斗者,因为在奋斗过程中人生目标、思想性格、使用手段不一样、投奔的社会力量不一样,形成了不一样的命运和结局。

第一,追求的人生目标不一样。

拉斯蒂涅和于连生擅长同一期间,身世都贫困,生活环境滋长了两位青年向上爬的野心,这是他们的共同点。

但是,面对相同的处境,拉斯蒂涅的个人奋斗动因重视于对上流社会豪华生活的神往,对其虚荣心的知足。

于连的个人奋斗动因则重视于实现儿时的英豪梦,盼望靠才能、英勇,创业绩,获地位。

不一样的思想动因,使两者在人生目标的追求中做出不懈的努力。

于连完整崇敬绝世英豪拿破仑,想从《懊悔录》和《圣赫勒拿岛回想录》中认识世界,但在复辟王朝的期间,那个“穿红色军装”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自然就致使他童年的梦幻和理想的幻灭,这也成了他成功道路上的一个小小的绊脚石。

而拉斯蒂涅想经过自己努力学习,把学科作为适合社会发展的动力,以便利足先登,榨取社会,这些固然没有行通,但他经过念书跻身于上流社会的想法,是切合当时社会的某种需要,也能够说是他成功道路上的一个闪光点。

比较分析于连与拉斯蒂涅的人物形象 邹诚裔

比较分析于连与拉斯蒂涅的人物形象 邹诚裔

比较分析于连与拉斯蒂涅的人物形象衢州学院邹诚裔十九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和巴尔扎克分别写出了他们的著作《红与黑》和《高老头》。

而于连和拉斯蒂涅这两个人物形象分别是《红与黑》和《高老头》两部现实主义著作的产物。

同是波旁王朝复辟的历史时期,两位青年知识分子探寻自己的前途,追求自己的目标,试图爬上上流社会。

两个人物的相同点:两个人物形象都是在阶级更替时期试图从社会底层走向上层社会的青年才俊,在他们个人奋斗的过程中有不少相同点:首先于连和拉斯蒂涅都是有知识、有能力的青年。

于连精通拉丁文,且有超常的记忆力,轻轻松松能背完一本书,还帮德·拉莫尔侯爵记住秘密会议内容,中途遇危险且灵机应变,最后与外国使节接上了头。

拉斯蒂涅则是大学毕业,拥有众多学位证书。

其次他们都拥有英俊的外表,诱惑了许多有权有势的女人的心,借助这些上层社会的女人来达到成功,正如《高老头》中的鲍塞昂夫人所说,“你若没有一个女人的关切,你在这个社会便一钱不值”。

再者他们都拥有相同的心里转变,都立志向上爬。

他们都从底层向上,从外省或者乡下来到巴黎,经过社会的大染缸最后成型,变的不再单纯,希望更进一步得到权力和满足欲望,出人头地,拥有自己的地位。

两个人物的不同点:于连和拉斯蒂涅拥有这么多的相同,拥有英俊的外表、不凡的才能,以及类似的起点——于连的底层地位和拉斯蒂捏的没落贵族身份。

但无疑两人也有很多不同。

两人的出发点不同。

于连社会地位低下,是维里埃尔市里一个木匠的儿子。

他从小体弱,干不了重活,常常被父亲和兄弟殴打,并受到家庭成员的歧视,再加之底层的社会地位,这所有给了于连个人奋斗的决心。

他崇拜拿破仑,喜欢阅读《圣赫勒拿岛回忆录》,希望拥有平等的生活。

高贵的地位和个人价值成了他奋斗的目标,是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者的典型,希望像拿破仑一样干出一番事业,他说:拿破仑啊,在你的年代里,是怎样的善良,人们从战争的危险里才能取得富贵,而不是从贫贱人的痛苦里卑鄙地从事掠夺。

青年野心家的抉择于连和拉斯蒂涅的比较

青年野心家的抉择于连和拉斯蒂涅的比较

青年野心家的抉择于连和拉斯蒂涅的比较一、本文概述本文将深入探讨法国文学中两位著名的青年野心家——于连和拉斯蒂涅,通过对他们的人生抉择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出这两位角色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社会意义和人性复杂性。

于连和拉斯蒂涅分别是司汤达作品《红与黑》和巴尔扎克作品《高老头》中的核心人物,他们各自在追求个人野心和社会地位的过程中,展示了不同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以及命运轨迹。

本文将首先概述两位角色的基本背景及成长环境,进而分析他们面临的社会压力和内心挣扎。

随后,文章将详细比较他们在面对人生重大抉择时所做出的不同选择,包括职业道路、爱情观念以及权力欲望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选择背后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弱点,从而揭示出这两位青年野心家的悲剧性命运。

通过对于连和拉斯蒂涅的比较研究,本文旨在引发读者对于个人野心与社会现实之间复杂关系的思考,同时也为理解19世纪法国社会风貌提供一扇独特的窗口。

二、于连的野心与抉择于连,这个法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青年形象,以其复杂的性格和矛盾的行为,成为了野心与抉择的典型代表。

他的野心不仅仅是对社会地位和权力的渴望,更多的是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

于连生活在一个充满等级观念和阶级固化的社会里,他深知自己的出身低微,但这并没有熄灭他内心的火焰。

相反,这种社会背景反而激发了他更加坚定的野心。

他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打破社会的束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于连的抉择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青年在面对现实与理想冲突时的挣扎与痛苦。

他深知,要实现自己的野心,就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

这种代价可能是对自己尊严的牺牲,也可能是对爱情的放弃。

但于连并没有退缩,他选择了勇敢地面对,用自己的行动去证明自己的价值。

于连的野心与抉择,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成长历程,更是对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一个青年都应该有追求自我价值的勇气和决心,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实现野心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院0801
2008101010118刘若荔
于连和拉斯蒂涅形象比较分析
1830年法国两位著名的作家司汤达、巴尔扎克、分别写出了他们的传世之作《红与黑》、《高老头》、二部作品以鲜明的艺术形象在世界文学名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司汤达《红与黑》中的于连和巴尔扎克《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作者赋予一定的思想性格特征,具有了充实的社会含义,成了那个时代的代名词。

司汤达与巴尔扎克生活的年代相差无几,写作背景也十分相似,于连与拉斯蒂涅也就具备极强的可比性。

他们都天资聪颖,热情而富有才气,在同龄人中都是出类拔萃。

但两人在社会大环境这个染缸的作用下,最终都走向坠落,不同的在于前者走向了出生之后就注定的失败,后者则平步青云,成为社会的附庸,一个实实在在的野心家。

他们的相同点是于连和拉斯蒂涅两人本性都是善良的,都有强烈的个人主义奋斗理想,是法国王朝复辟时期探索自己的前途、寻找自己的地位、期盼成为“豪富和伟人”的青年,两个人都试图努力从社会底层爬进上流社会。

于连出生平民,受压迫的地位使他滋长了对现实的不满情绪。

启蒙思想和拿破仑的影响,培养了他的反抗性格。

他立志要像拿破仑那样靠个人才智建立功勋,飞黄腾达。

但是在复辟时期,社会不允许拿破仑式的晋身之道。

门第、血统、资历的障碍,于连得不到发迹的机会,还不断遭到迫害。

于连就是面对这样的环境中开始自已的人生处世哲学。

在德·雷纳尔市长家里他第一次开始接受社会教育。

于连
开始认识到在这个利己主义的沙漠里,要想立足升迁,只能以虚伪的手段保护自己的利益去猎取功名财富。

在趾高气扬的贵族面前,他不但不卑躬屈膝,反而以高傲来对抗贵族的傲慢。

蒂涅虽出生贵族却也早已败落,他是一个被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社会原则所腐蚀的贵族子弟的典型。

蒂涅天性善良,一心一意想着凭个人奋斗,有朝一日飞黄腾达。

开始他的性格是双重的、矛盾的。

他有高雅的习惯,所以童年的幻想和内地人的观念亦即纯朴的天良道德占着主导地位。

他是外省破落贵族子弟,为重振家业来巴黎寻找出路,本想通过勤奋读书取得功名,但很快就被巴黎的花花世界所腐蚀,产生了迅速爬上去的欲望。

随着在巴黎这个大染缸里越泡越深,其天性中美好的一面便逐渐泯灭,而邪恶的一面却不断发展。

他逐渐认识到只顾没头没脑地读书,一辈子是不会出人头地的,于是恍然悟到有“应酬交际的必要”,决定要投身上流社会。

在有着出身和理想等共同点的同时他们的也有很多不同点。

首先他们向上爬的奋斗目标不同。

阿斯蒂涅的个人奋斗动机更多在于对上流社会奢华生活的向往,对物欲与虚荣心的满足。

他不断地盘算从哪去弄钱,怎样去挣钱,“奢侈的欲望象魔鬼般咬着他的心,攫取财富的狂热煽动他的头脑,黄金的饥渴使他喉干舌燥。

”最终,对金钱、权势的崇拜成了拉斯蒂涅追求的人生目标。

而于连的个人奋斗动机则侧重于实现自身的价值,于连这个19世纪20年代法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性格中最特质的东西是自我奋斗,具有积极向上的进步意义。

然而,究其本质,其深层结构依然是平民意识,自我意识,
这个于连的出身和启蒙教育有关。

渴望靠才能创造一番伟业。

于连想干一番拿破仑式的大事业。

于连曾满腔热情地说:“拿破仑啊,在你的年代里,是怎样的善良,人们从战争的危险里才能取得富贵,而不是从贫贱人的痛苦里卑鄙地从事掠夺。

”他的奋斗从某些方面是带有积极意义的,他们俩的形象因此有了本质的区别。

其次两位主人公为各自不同的目标奋斗着,但是各自的路线和结局却不相同。

拉斯蒂涅的奋斗过程可以概括为反抗一妥协。

拉斯蒂涅在追求金钱的过程中完全腐化。

他的世俗化的追求只属于经济范畴,没有触犯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于是他成功了,终于爬上了欲望的顶峰。

拉斯蒂涅妥协的过程实际上是人性中善的泯灭的过程,这实质上是一个人格沦丧,人性异化的过程。

拉斯蒂涅不断向上爬的过程,也就是道德良心不断沦丧的过程。

于连的奋斗历程是妥协一反抗,他在不断追求政治地位的过程中,彻底醒悟,认清了残酷的现实,终于对复辟社会深感绝望,悔恨自己为了虚荣而放弃真理。

在法庭上,他有力地控诉了上层社会对平民青年的压制和摧残。

被判死刑后,他拒绝上诉、营救和赦免,以死相抗,决不妥协,这是他平民意识和反抗性格发展的高峰。

第三,他们奋斗的手段和途径不同因为奋斗目标不同,他们的奋斗途径也各不相同,拉斯蒂涅和于连都生有一副漂亮的外表,常受上流社会女子的青睐。

拉斯蒂涅在不断向上爬的过程中懂得凭自己的热情和才气,加之风流倜傥的仪表,去征服几个可以做他后台的妇女,就可以投身于上流社会了。

而于连在追求女人的动机上与拉斯蒂涅有着
很大区别。

因为于连认为:自己从小就有远大抱负,并且不愿做出低三下四的事来糟蹋自己,如果自己都瞧不起自己,那他什么都不剩了。

他的爱情更多的是出自心理征服的满足,而非想借助她们青云直上。

第四,本身的性格就不同拉斯蒂涅是复辟王朝时期为资本主义社会金钱所腐蚀的贵族子弟的典型。

起初,拉斯蒂涅心地善良,也有着是非善恶之心。

同时,对金钱与地位的渴望又时时召唤着他。

这就使得拉斯蒂涅的思想性格、行为举止常出现矛盾的地方。

司汤达自己对于连的评价:“我们的主人公缺的就是敢于真诚”,于连只是不停地为自己戴上假面具,在“利”与“欲”的大磁场上扭曲自我,否定了自己的原则。

事实上,在他所处的那个环境中他不能不虚伪。

他不得不先把自己变成虚伪的人,以虚伪狡诈来掩饰自己的真实目的。

而于连奋斗的一生一切与他的内心世界有着激烈的矛盾冲突,因此他总是处于草木皆兵的紧张状态,以至于形成于连勇敢与怯懦、骄傲与自卑、狂热与郁闷的性格上的矛盾综合体。

于连的社会成功从未给他带来过幸福,这反而淹没了他真实的自我,他为表面而牺牲了本质。

蒂涅和于连同样作为个人奋斗者形象,由于在奋斗过程中人生目标、思想性格、使用手段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命运和结局。

他们的过程是相似的,是在典型环境中突现出来的的典型形象,他们恰恰也是当时社会上的两种极端性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