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及古诗词归纳复习(完整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文汇总

八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文汇总

001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 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

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

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

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

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

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

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

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

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老年人和小孩儿,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

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

八下人教版语文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

八下人教版语文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

八下人教版语文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八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如下:-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八下语文必背期末古诗词及文言文

八下语文必背期末古诗词及文言文

八下语文必背期末古诗词及文言文《观刈麦》唐代: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悯农》(其一)唐代: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其二)唐代: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望岳》唐代: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唐代: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登高》唐代: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赤壁》唐代: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泊秦淮》唐代: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题临安邸》唐代: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黄鹤楼》唐代: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滕王阁序》节选唐代:王勃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以上为八年级下学期语文必背的古诗词及文言文部分内容,供同学们复习参考。

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文言文)

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文言文)

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1.《桃花源记》1)主旨①寄托了自己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②表达了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愿望2)虚词乃见渔人,乃大惊:副词,于是,就。

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然,居然。

的忘路之远近:助词,可译为“的”。

渔人甚异之:代词,代指见到的景象。

具答之:代词,代指问题。

处处志之:助词,无实义。

闻之,欣然规往:代词,代指这件事情。

2.《小石潭记》3.《诗经》二首4.《庄子》二则5.《礼记》二则6.《马说》1)手法借物喻人(托物寓意)的手法: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

2)主旨①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②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3)虚词之虽有千里之能:的,结构助词。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的,结构助词。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它,代词。

食之不能尽其才:它,代词。

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但是。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表修饰。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表顺承。

其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千里马的。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词,千里马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及诗词知识点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及诗词知识点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及诗词知识点第三单元梳理一、课文内容梳理《桃花源记》是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

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

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核舟记》使用从中间到两头,先整体后局部,从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和总-分-总的叙述顺序介绍了“核舟”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和对民间艺术的赞扬。

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

作者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核舟”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景物的特点,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艺,同时也高度赞扬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

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给人以隔雾观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蒹葭》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

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即,中间阻隔千重,诗人因而思心徘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

二、课内文言文梳理9.桃花源记(一)课文字词详解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①为业。

②缘溪③行,忘路之④远近。

⑤忽逢桃花林,①为业:作为生计。

为,作为。

②缘:沿着,顺着。

③行:前行,这里指划船。

④远近:偏义词,这里指远。

⑤忽逢:忽然遇到。

①夹岸数百步,中无②杂树,③芳草④鲜美,⑤落英⑥缤纷。

渔人⑦甚①夹(jiā):沿,靠。

八年级下册文言及古诗文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下册文言及古诗文知识点归纳

《与朱元思书》1、作者:吴均,南朝梁文学家。

解题:“与”:给予。

“书”:信。

题目的意思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

信中述说旅行所见,寥寥一百四十余字,把富春江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悠然神往,就像置身于奇山异水之间,是六朝骈体文中描写山水景物的妙品。

2、解释重点字。

①风烟:指烟雾。

②共色:同样的颜色。

③俱:都。

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

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

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7)急湍:急流的水(8)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9)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

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

(10)轩邈:轩,高;邈,远。

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11)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

(12)相鸣:互相和鸣(13)⑥戾天:到天上;戾,至(14)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15)经伦:筹划、治理。

(16)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17)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

上,在上,(18)犹:好像,如同。

(19)交映:互相掩映。

(20)见:同“现”,显现,显露。

(21)缥碧:青白色。

3、中心:.《与朱元思书》一文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历历如画,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

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4、结构:第一段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第二段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了富春江的异水。

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的特点:。

第三段描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全文分三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

下文就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奇山异水”来写;第二自然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水清、急的特点)形象地表现出来;第三自然段写“奇山”(紧扣山高、树多、景美的特征):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古诗文复习集合(超全、超精)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古诗文复习集合(超全、超精)

八年级(下)古诗词、名著试题一、名句填空(186分,每空1分)1.吴均在《与朱元恩书》中描写水尤清澈的文句,“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作者发表议论,流露出对鄙视名利、爱慕自然、归隐避世的高洁志趣的句子: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描绘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语句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洁,箪瓢屡空,晏如也。

”文中与“不慕荣利”相呼应的评论性赞语是“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文中“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对我们读书学习很有启示.3.韩愈《马说》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文中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乎,骈死于槽枥之间!”写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写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人们常用“千里马”来比喻人才,用“伯乐”比喻发现人才的人。

怀才不遇的人时常感叹的两句话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4.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自己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的句子是:“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有关刻苦读书的故事还有:“程门立雪、囊萤夜读、凿壁借光、悬梁刺股、孙康映雪、王冕僧寺夜读”。

5、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达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或:喻含新事物不断涌现的理趣,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饱含诗人无限辛酸,流露出内心的愤懑不平的诗句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6.杜牧的《赤壁》一诗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7.《过零丁洋》中用比喻抒写国破家亡悲哀的句子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初二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本文言文古诗词知识梳理

初二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本文言文古诗词知识梳理

初二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本文言文古诗词知识梳理一、文言文梳理(一)桃花源记【魏晋】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文学常识1.《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言,有“田园诗人”之称,他也是田园派的鼻祖。

2.记,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

可记人和事,可记山川名胜,可记器物.建筑等。

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二)重点词语实词【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明亮的样子。

【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阡陌:田间小路。

【未果】没有实现。

【无论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

【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

扶,延.顺着。

向,从前的,旧的。

【寻病终】随即,不久。

通假字便要还家。

(通“邀”,邀请。

)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食物味道好。

)(2)豁然开朗(古义:地方开阔,光线充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水调歌头》的作者苏轼,宋代文学家,这首词表 达了词人思念手足,心情郁闷惆怅之情,但以乐观旷达的 情怀作结。 1)词中写由月光转为思绪的过渡排比句是: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2)表达了作者旷达胸襟,感悟人生哲理的词句是: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3)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句是: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作者韩愈,唐代文学家。 (一)本文中心句: (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二)本文写法: 托物寓意(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统治者不能识人
才,埋没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1)表明食马者无知的句子或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4)请找出文章里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异水”“奇山”的句子
异水: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
奇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 5)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找出具体语句 :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 猿则百叫无绝。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闲适安静,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 2、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他)喜欢读书,(却)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 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3、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的志向而感到快乐。 4、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升官发财。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策之不以其道 策:用鞭子打 以:按照 道:正确的方法 2、执策而临之 策:鞭子 临:面对 3、其真无马邪 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4、其真不知马也 其:表推测语气,相当于“恐怕” 5、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餐 或:有时 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材:通“才”,才能
6、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喂
7、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8、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是:这样
虽:即使
且:尚且
等:一样,等同
9、 才美不外见
10、故虽有名马 11、安求其能千里也
见:通“现”,表现出来 故:所以,因此
安:怎么
虽:即使
千里:日行千里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所以即使有好马,只是屈辱在奴役的(养马)人的手里。 2、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的诗句(对历史的评价)是: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过零丁洋》作者是南宋的文天祥,这首七律表现 了诗人忧国之痛和舍生取义,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1)写出国家和个人的境遇的诗句是: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2)概括写出两次抗元,遭受失败后的心情句是: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3)表现诗人爱国情怀与坚贞的民族气节的名句是: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那空间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和山呈现相同的颜色。 2、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急速的水流比飞箭还快,迅猛的波浪有如飞奔的马。 3、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那一座座高山)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4、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那些像鸢飞到天上一样极力为名利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 就会平息他那热衷功名利禄的心。 5、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忙于经营俗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 文中的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 3)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 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现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 恶。(重点)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20.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 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
21.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蛇 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22.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势像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23.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周有竹子和树林环绕着,静悄悄的没 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 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24.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 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俱:全,都 1、 风烟俱净 从:顺,随 2、 从流飘荡 缥碧:青白色 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甚:比得过 奔:飞奔的马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负:凭依 5、负势竞上 转:通“啭”,鸟叫声 6、蝉则千转不穷 戾:到 息:平息 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8、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经纶:筹划 反:通“返”,返回 柯:树木的枝干 9、横柯上蔽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致:得到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援:引,提出 质:询问 2、援疑质理 益:更加 道:学说,学问 3、益慕圣贤之道 4、俟其欣悦 俟:等待 5、滕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 汤:热水 衾:被子 6、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再:两顿 7、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走:跑 逾约:超过期限 支:通“肢”,肢体 8、四支僵劲不能动 被:通“披”,穿 9、同舍生皆被绮绣
(5)《山坡羊•潼关怀古》作者张养浩,元代散曲作家。这首曲 表现了作者关心百姓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1、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都城由盛到衰令人伤心的句是: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2、说明无论朝代的兴或亡,最苦的都是老百姓的诗句是(主旨 句):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3、《潼关怀古》中从视觉和听觉写出其险要,并暗示它是历 来兵家必争之地的句子是:

《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 以后写的《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 记》,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 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周围幽深冷寂的 景色和气氛。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3)写食马者的愚妄(平庸浅薄)的句子: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其真不知马也”的作用: 与开头呼应,点明全文主旨。
5)《马说》中写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6)在《马说》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对“千里马”的摧残、埋没体现在哪 三个方面? 答:①策之不以其道。②食之不能尽其材。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马说》中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8)《马说》的主旨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千里马常用,而伯乐不常有。 9)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的两句话是: 10)对食马者进行强烈讽刺是哪一句?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佁然:呆呆的样子 以:因为 清:凄清 隶:跟从。 居:停留
8.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9. 下见小潭 10. 日光下澈 11. 皆若空游无所依 12.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3. 其岸势犬牙差互 14. 似与游者相乐 15.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6. 乃记之而去
西:向西 行:走 下:在下面 下:往下 空:在空中 斗:像北斗星一样 蛇:像蛇那样 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乐:逗乐 凄:使……凄凉 寒:使……寒冷 乃:就 去:离开。
3、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 容臭,烨然若神人。
同宿舍的学生都穿着绣花绸缎衣服,戴着缀有红缨带和宝 石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腰刀,右边挂香袋, 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5、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我站着陪侍在老师身边,提出疑问,询问道理。 6、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用被子(将全身)蒙盖好,好久才暖和过来。 7、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却一点也没有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也就不 感觉吃的、穿的不如他人了。 8、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总之我求学时的辛勤与艰苦就是如此罢。 9、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所以我即使愚笨,但终究获得了学识。
二、句子翻译。
17.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 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 18.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于是砍伐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19.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4) 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 答: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5) 课外积累。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 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 绳系头悬屋梁。 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 晋朝,车胤(yì n)囊萤 读书。 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是唐代的刘禹锡,这首七 律诗通过写自身的坎坷遭遇和无限感慨,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乐 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诗中揭示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千古名句是: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赤壁》的作者是唐代的杜牧,这首七绝借赤壁之战这则 历史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棚里,不能用“千里马”(的称号)去称呼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