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疫苗的研究进展
新型猪瘟疫苗研究进展

接触性传染 病 , 养猪业 危 害极 大 , 病 原猪瘟 病毒 对 其
( lsi ls n e e i s C F 为 单 股 正 链 Casc wie fvr vr , S V) a u R NA病毒 , 于 黄 病 毒 科 ( lvrd e 属 F a iia )瘟 病 毒 属 ( et iu ), P si r s 研究 证 明 , v 猪瘟 病 毒 的抗 原 蛋 白主要 是 E 。E 、 2 0世 纪 7 、 1 E 。2 O年 代 后 期 , 瘟 的 流行 猪 形 式发生 了很 大变 化 , 区散 发 性 流 行 及 非 典 型猪 地 瘟 症状 的发生 , 明猪 瘟病 毒 的抗 原 性 可 能 存 在 着 表 变异 , 特别是 近年来 国 内外 应 用 单 克 隆抗 体 对 C株 检 测时发现 有不 同 的反 应模 式 , 瘟 兔 化 弱 毒疫 苗 猪 免 疫失败 也有报 道 , 示 随着 传 代 次 数 的 增 加 和对 提 不 同细胞 的适 应性 繁殖 , 苗 毒 株 可 能 发 生 异质 性 疫 或抗 原漂移 。加之数 十年 来猪瘟 病 毒在 大规 模 免疫 接种 压力下 出现抗 原 变 异 , 有 的传 统疫 苗 已不 能 现 完全适 应新形 势 的需 要 , 究 和 开 发 新 型猪 瘟 疫 苗 研 成为 大势所趋 , 分子 生物 学技术 的发展 , 新 型猪 而 为 瘟疫苗 的研究和 开发奠 定 了基础L 。 1 ] 1 猪瘟 病毒基 因缺 失型弱 毒疫 苗 病毒 编码毒 力 的 基 因可 以删 除 , 当某 些 与 病毒 复制无关 的毒 力基 因缺 失突 变 后 , 毒 毒 力 丧 失 或 病 明显减弱 , 但病毒 复制能 力并 不丧 失 , 同时还保 持 着 良好的免疫 原性 , 因此 , 过基 因工 程 技术使 病 毒基 通 因组 中的毒力基 因缺 失 , 以 获 得基 因缺 失 型 弱 毒 可 疫苗株 。
非洲猪瘟疫苗研发的进展与挑战

非洲猪瘟疫苗研发的进展与挑战一、非洲猪瘟疫苗研发的进展(一)传统疫苗的探索在疫苗研发的早期阶段,科学家们首先尝试了传统的疫苗类型,如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
灭活疫苗是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将病毒灭活,使其失去感染能力,但保留免疫原性。
然而,非洲猪瘟病毒的结构复杂,灭活过程往往会破坏其关键的抗原位点,导致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不佳。
减毒活疫苗则是通过对病毒进行减毒处理,使其毒力降低但仍能激发免疫反应。
但非洲猪瘟病毒的减毒过程难以控制,存在毒力返强的风险,因此这两种传统疫苗的研发均未取得理想的成果。
(二)基因工程疫苗的突破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基因工程疫苗逐渐成为非洲猪瘟疫苗研发的新方向。
其中,重组亚单位疫苗和病毒载体疫苗是研究的热点。
重组亚单位疫苗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非洲猪瘟病毒的关键抗原蛋白在体外大量表达,然后制成疫苗。
这种疫苗具有成分明确、安全性高的优点。
目前,已经有多个研究团队成功表达了非洲猪瘟病毒的主要抗原蛋白,如 p72、p54 等,并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一定的免疫保护效果。
病毒载体疫苗则是利用其他病毒作为载体,将非洲猪瘟病毒的抗原基因插入其中,构建重组病毒疫苗。
常用的载体病毒有腺病毒、痘病毒等。
这种疫苗能够同时激发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
例如,有研究将非洲猪瘟病毒的抗原基因插入腺病毒载体中,免疫猪后能够产生一定程度的抗体反应和细胞免疫应答。
(三)核酸疫苗的潜力核酸疫苗包括 DNA 疫苗和 RNA 疫苗,是一种新型的疫苗技术。
DNA 疫苗是将编码抗原蛋白的基因直接导入动物体内,使其在细胞内表达抗原蛋白,从而激发免疫反应。
RNA 疫苗则是将编码抗原蛋白的mRNA 直接注射到动物体内,诱导免疫应答。
核酸疫苗具有制备简单、易于改造等优点,在非洲猪瘟疫苗研发中也展现出了一定的潜力。
有研究表明,非洲猪瘟病毒的 DNA 疫苗和 RNA 疫苗在小鼠和猪的模型中能够诱导产生特异性抗体和细胞免疫反应。
新型猪瘟疫苗的研究进展

Fc3和 Fc2,l 3仅编码 E l 2 l Fe 2 2 的 N一端和 c一端 , 失 了 缺 2 5个 氨基 酸 , 留了原来 的蛋 白酶切 割位点 ;l 2因缺失 1 保 Fc 2 了E 中间 6 6个 氨基 酸 , 不被 E 而 抗 体所 识别 。Fc3和 l 2
Fc2只 能 在 S 6 2 l2 K一 c6互 补 细 胞 中存 活 , 收 到 的 病 毒 可 以 回 感 染 S 6细 胞 并 进 行 复 制 , 不 能 产 生 具 有 感 染 性 的 病 毒 , K 但 E 特 异 性 中 和抗 体 试 验 表 明 , 生 型 病 毒 和 重 组 病 毒 完 全 野 相 同 。 由 此 可 见 ,K一 c6细胞 表 达 的 E S 62 已 经 参 与 组 成 病
近年来 , 随着分子生 物学 技术 的迅速 兴起 和发 展 , 为新 型猪 瘟疫苗 的研究 和开发 奠定 了基 础。现将 新 型猪瘟 疫苗 的研
究现状概述如下 。
毒颗粒 。分别 用二者免疫猪均 可抵抗 致死 量 Bec r i s a株强毒 的攻击 。互补 转染 的缺 损病 毒 为开发 非传 播 的活的修 饰疫
疫 苗 和 法 国 的 T i vl 苗 … 。 hr a 疫 e
2 0世纪 7 O年代后期 , 猪瘟 的流行形 式发生 了很大变化 。
地 区 散 发 性 流 行 及 非 典 型猪 瘟症 状 的发 生 , 明 猪 瘟 病 毒 的 表
株感染性 拷贝。S K一62 e 6所 产 生 的 E 蛋 白和 其 他 C F E SV 蛋 白具 有 相 同 的 生 化 特 性 。 构 建 的 2个 E 缺 失 突 变 株
.
兰州 7 04 ) 30 6
兰州
7 04 ; . 国农 业 科 学 院 兰 州 兽 医研 究所 , 肃 30 6 2 中 甘
非洲猪瘟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非洲猪瘟的现状及研究进展1. 引言1.1 非洲猪瘟简介非洲猪瘟,又称非洲疫黄热病,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急性传染病,主要传染猪科动物,对猪的危害性极大。
该病最早在非洲被描述,后经过传播到欧洲、亚洲及其他地区。
非洲猪瘟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力较强,能通过感染病猪、瘟疫鼠和野猪等作为媒介而传播扩散,对养猪业造成严重危害。
该病的高死亡率和易传播性使得防控工作面临着极大挑战,也成为全球猪业发展的重要隐患之一。
非洲猪瘟对于疫苗的免疫效果依然不明确,在疫情爆发后有效的防治手段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各国都在加大防控力度,同时也在不断进行相关的研究工作,希望能够尽快找到有效的防治措施,控制病情的蔓延。
1.2 非洲猪瘟疫情扩散情况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主要感染猪科动物。
自2018年以来,非洲猪瘟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养猪业的重大影响。
非洲猪瘟疫情呈现出迅速扩散的特点,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病猪、病死猪及其排泄物、兽医设备工具等传播途径进行传播。
疫情扩散的速度和范围让人担忧,不仅在非洲地区造成了巨大影响,而且近年来还在亚洲地区出现了多起非洲猪瘟疫情,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疫情的扩散给养猪业带来了严重的危机,造成了养猪户的巨大经济损失,影响了猪肉供应和市场价格。
由于非洲猪瘟的高度致病性和容易传播性,养猪业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国际合作、加大科研投入、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合作努力,才能更好地控制和预防非洲猪瘟的蔓延,保障养猪业的发展和猪肉供应的稳定。
2. 正文2.1 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其传播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直接接触感染:非洲猪瘟病毒可以通过病猪的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粪便等直接传播给健康猪只。
在养殖密集的环境中,病毒很容易在猪圈、运输工具等场所传播,因此直接接触感染是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
非洲猪瘟疫苗的研究进展

非洲猪瘟疫苗的研究进展非洲猪瘟是一种严重威胁猪养殖业的传染病。
由于该病毒的高度致死性和易传播性,非洲猪瘟给全球畜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控制该病的传播,研究人员们一直努力寻找有效的疫苗。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非洲猪瘟疫苗的研究进展。
1. 传统非洲猪瘟疫苗传统非洲猪瘟疫苗一般使用活疫苗,如经过弱化的非洲猪瘟病毒。
这些疫苗可以激发猪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活疫苗的生产和使用需要高度的专业技术,可能在制备和传递过程中带来潜在的风险。
其次,这种疫苗无法区分感染病毒和疫苗接种引起的免疫反应,给疾病的监测和控制带来困难。
2. 重组非洲猪瘟疫苗为了克服传统非洲猪瘟疫苗的局限性,研究人员们开始探索重组疫苗的开发。
重组非洲猪瘟疫苗通过将非洲猪瘟病毒的相关基因与其他病毒或载体结合,实现基因重组并产生新的疫苗。
这种疫苗在引起免疫反应的同时,不会导致非洲猪瘟的严重症状。
3. DNA疫苗DNA疫苗是近年来非洲猪瘟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DNA疫苗通过将非洲猪瘟病毒的基因片段注入猪体,使其自身产生相关抗体。
这种疫苗的优势在于可以针对不同的亚型病毒进行定制,提供更广泛的保护。
4. 合成疫苗合成疫苗是近年来研究的新兴方向。
通过使用生物技术手段,研究人员可以人工合成非洲猪瘟病毒的关键蛋白质,使用这些合成的蛋白质制备疫苗。
合成疫苗不需要使用活病毒,避免了传统疫苗中存在的风险。
5. 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为非洲猪瘟疫苗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通过编辑非洲猪瘟病毒的基因,研究人员可以减弱其致病性,同时保留其免疫原性。
这种方法可以获得更安全和有效的疫苗,有望在猪瘟的控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总之,非洲猪瘟疫苗的研究一直在不断取得进展。
传统疫苗的使用虽然能够提供一定的保护,但仍然存在一些限制。
近年来,基因重组、DNA疫苗、合成疫苗和基因编辑技术等新兴技术为非洲猪瘟的控制和预防提供了更多选择。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相信我们能够找到更加安全、有效的疫苗来控制非洲猪瘟的传播。
非洲猪瘟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非洲猪瘟的现状及研究进展1. 引言1.1 非洲猪瘟简介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主要影响猪只。
该病毒对猪的感染率极高,病死率也较高,给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非洲猪瘟的传播速度很快,往往可以在短时间内蔓延到整个养猪场或周围地区。
目前,非洲猪瘟已经成为全球猪业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
非洲猪瘟的症状主要包括高烧、食欲下降、呕吐、腹泻等,病猪会出现运动障碍、呼吸困难等症状。
由于病毒高度传染性,一旦有猪只感染,往往会导致整个养猪场的疫情爆发,造成大量猪只死亡。
为了遏制非洲猪瘟的传播,各国政府和兽医部门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疫情监测、严格管控猪只流通、加强生物安全等。
科研人员也在不断探索新的防控方法,希望能够有效控制这一疾病的传播。
2. 正文2.1 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传染性的病原体,对猪的威胁极大。
非洲猪瘟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源或受污染的物品传播。
传播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直接接触:病毒可通过猪之间的密切接触传播,包括嗅、舔、咀嚼和接吻等方式。
感染的猪体内分泌物或排泄物中含有病毒,接触这些物质会导致健康猪感染。
2. 食用感染源:病毒存在于感染猪的血液、组织和排泄物中,如果没有经过严格的处理和检疫,这些食品和饲料都可能成为传播媒介。
3. 虫媒传播:某些昆虫也可能传播非洲猪瘟病毒,如蜱、苍蝇等。
病毒可在这些昆虫体内繁殖,然后通过叮咬健康猪传播病原体。
4. 人为传播:人类在处理感染猪或污染物时未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会把病毒带入其他猪群。
要遏制非洲猪瘟的传播,需要加强对感染猪群的隔离管理,加强饲养环境的清洁和消毒,避免食用来源不明的猪肉制品,并严格实施检疫措施,阻断病毒传播链。
2.2 非洲猪瘟的症状和影响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急性危害性传染病,对猪群的健康和养殖业产生了严重影响。
该病主要通过受感染的猪或病毒携带者传播,病毒在环境中可以存活较长时间,因此传播速度较快。
猪瘟预防免疫研究进展

1 8 年被 国际兽疫局 ( I) 为A类动物传染病。 4 9 OE 列
尽管每年我 国都投 入大量 的人 力、 力进行猪瘟疫 病 的 物
性 大剂量 ( 5头份 ) 免疫 , 抗体 有效效价高于2 次免疫猪 ( 3 5日
龄首免 3 头份 ;5 6 日龄二免 5头份)与2 , 次免疫相比 , 既节省免疫 防疫和 科研工作 , 使该病得到 了较 大程度的控制 , 由于 种种 费用 , 但 又可获得较好的免疫保 护力。 蔡葵蒸等试验指 出 , 在猪瘟 原因, 近年来仍 有猪瘟 发生。 因此 , 如何提高猪 瘟免疫效果 , 是 威胁区 , 免疫母猪所产仔猪 以 2 8日龄首免 4头份疫苗 , 55日 当前兽 医工作者 需要解决 的重点课 题。 本文就 猪瘟疫苗 免疫 龄二免 2头份疫 苗的免疫程序效果较 为可靠 。 程序研 究进展作 简要概述 , 以期 为猪瘟 的最终 控制和 消灭提 2 免疫 程序 的研 究进 展 供理论 依据 。
乳前 免疫 的一般做法是仔猪出生后肌 肉注 射猪瘟疫苗 1 头
种免疫程序的猪瘟抗体 检测结果 为 , 超前一次免疫和超前 二次 份 、 ~4 h 2 后吃初乳 。 关于乳前 免疫的主要争论 在于注 射疫苗 免疫 2 倍量 猪瘟 单价 苗 , 月龄时 , 在6 其抗体阳性率分 别为8 % 后吃初乳的 时间问题 。 翠玲 试验结果表 明 , 生仔猪接种疫 5 衣 初 和8 % ,MT O G 分别为1 15 :5 2 日龄首免2 :O 和18 。0 倍量猪瘟单价苗 苗 后间隔6 ~10 mi吸吮初乳的免疫效果最好。 O n 2 罗才文等将 后 .O 6 日龄 二免 2 倍量猪瘟 猪肺疫 猪丹毒三联苗 . O 在6 日龄和 仔猪出生后立即与母猪 隔开 , 肉注射猪瘟疫苗 1 肌 头份 , 注苗后
非洲猪瘟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非洲猪瘟的现状及研究进展1. 引言1.1 非洲猪瘟概述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主要感染猪类动物。
这种疾病最早起源于非洲大陆,并逐渐传播到其他地区。
非洲猪瘟的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给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非洲猪瘟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病猪或者食用感染病猪的肉或血液而传播。
在野生猪和疾病携带者的情况下,还会通过空气、粪便、尿液等途径传播。
一旦发生疫情,病猪往往会表现出发热、食欲下降、呼吸困难、猪皮出现皮肤出血点等症状。
目前,预防非洲猪瘟的主要措施包括隔离病猪、消毒场地、严格管控疾病传播途径等。
尽管疫苗研究正在不断推进,但目前尚无特效的疫苗可以完全预防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的爆发给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不仅使得养猪户面临生产困难,还导致了市场价格波动。
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至关重要,在疫情爆发前及时采取措施,是预防非洲猪瘟扩散的关键。
2. 正文2.1 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非常多样,主要包括直接接触、间接接触、空气传播以及食品传播等途径。
通过直接接触是非洲猪瘟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
当患有非洲猪瘟的猪只与健康猪只相互接触时,病毒可以通过皮肤和黏膜进行传播,从而导致健康猪只感染疾病。
这种接触方式往往发生于猪圈、转运车辆、人为传输等场合。
间接接触也是非洲猪瘟传播的重要途径。
病毒可以通过污染的环境物体(如粪便、衣物、器具等)传播给健康猪只,使其感染疾病。
在猪场、养殖场等密集饲养的环境中,这种传播方式尤为容易发生。
非洲猪瘟还可以通过空气传播进行传播。
在病毒高度扩散的场所,如猪场内猪只密集饲养、病毒浓度较高时,病毒可以通过空气中的气溶胶传播,感染其他猪只。
食品传播也是非洲猪瘟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
当病毒污染了猪肉、猪产品或者饲料等食品,食用这些被病毒污染的食品会导致健康猪只感染疾病。
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非常多样,养猪户和养殖场需要加强对疫情的监测和控制措施,避免病毒传播给健康猪只,从而减少疫情的蔓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瘟疫苗的研究进展刘萍(中农威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兰州 730046) 摘要: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是危害世界养猪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以很强的传染性和高致死率为特征。
目前猪瘟的流行趋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呈现典型猪瘟和非典型猪瘟共存、持续感染与隐性感染共存、免疫耐受和带毒综合征共存等现象,给猪瘟的防制带来新的挑战。
目前,免疫接种依然是猪瘟防制的主要措施,因而开发新型、高效、稳定的猪瘟标记疫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猪瘟;标记疫苗中图分类号:S852.6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7236(2008)0720095204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 CSF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它对全世界的养猪业构成巨大威胁。
不同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猪均能感染,死亡率高达80%~90%。
近年来,该病在美洲、亚洲、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呈现复发的趋势,一些宣布已消灭猪瘟的国家(如法国、荷兰、德国、比利时等)又见猪瘟复发的报道。
在我国,猪瘟流行呈现典型猪瘟和非典型猪瘟共存、持续感染与隐性感染共存、免疫耐受和带毒综合征共存等现象。
猪瘟新的流行形式给全世界养猪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我国,免疫接种仍是防制猪瘟的重要措施,疫苗对预防猪瘟起重大作用。
因而研制新型、安全、高效、稳定的猪瘟疫苗对于预防和控制猪瘟具有重要意义(仇华吉等,2005;Morilla2 G onzfih,2002)。
1 猪瘟疫苗的现状当前使用的猪瘟疫苗均是用兔化弱毒株C株生产的活疫苗,根据生产工艺的不同分为:猪瘟活疫苗(细胞源),即猪瘟细胞苗;猪瘟活疫苗(兔源),即猪瘟组织苗,猪瘟组织苗又根据生产用成年兔还是乳兔分为猪瘟脾淋苗和猪瘟乳兔苗。
世界公认中国C株兔化弱毒的突出优点是,用其接种的猪不产生收稿日期:2008201208病毒血症和脑炎病变,可以安全地免疫接种任何怀孕期的母猪和哺乳仔猪,不影响受精率及存活率,不引起流产、死胎,可安全地用于建立种猪群(Tesmer 等,1973)。
常用的还有日本GPE株、法国Thiver2 val株等都是广泛应用的CSFV疫苗株,一般均可提供终生免疫。
由于近年来猪瘟流行和发病特点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呈周期性、波浪形的地区性散发流行的温和型猪瘟,其特点是:无名高热、症状不典型,持续性感染,新生仔猪先天性震颤和母猪繁殖障碍。
用传统疫苗免疫常常造成免疫失败,甚至免疫次数增加和免疫剂量加大到600个兔体反应(我国规定是150个兔体反应)也不能预防其感染,且有蔓延之势。
在妊娠早期接种疫苗常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造成死胎或弱仔并成为持续性带毒者,成为新疫源。
因此,必须研制安全有效的新型疫苗来加强猪瘟的免疫防制(Uttenst hal等,2001;Stegeman 等,2000)。
弱毒疫苗已延用了近40年,在长期的免疫压力下,猪瘟流行毒株已向远离疫苗毒的方向演化,这种流行毒株的变化趋势在国内外情况基本一致,所以研制针对当前流行毒株的新型疫苗迫在眉睫(Dong等,2002)。
另外,注射普通弱毒疫苗已影响到国际贸易,因为在美国、欧盟等国家停止了弱毒疫苗免疫,他们采肺炎的直接原因。
仔猪的抵抗力较弱,许多外界刺激(如长途运输、天气变化、冲洗降温以及转栏等因素),极易造成散发性的仔猪感冒,在饲养员忽视的情况下,极易继发肺炎。
建仪养猪场在饲养过程中,重视外界因素引起的致病环节,以免造成损失。
地塞米松具有抗炎、抗病毒和抗过敏的作用,与青霉素配伍,可产生较大的药物协同作用,治疗效果显著增强。
银翘柴芩汤、鱼腥草水煮液合用,具有较好的抗炎、抗病毒效果,主要用来治疗猪风热性感冒和由感冒引起的继发性肺炎,辨证加减对预防仔猪的流行性感冒和肺炎,也可以产生较好的预防作用。
取扑杀的办法净化疫区。
由于担心在普通免疫的“保护伞”下隐藏有猪瘟野毒,所以,美国、加拿大、欧盟等发达国家,严密关注其他国家的疫情,不从任何有猪瘟和注射猪瘟弱毒疫苗的国家进口猪类制品,主要原因是不能用血清学方法鉴别诊断感染猪和注苗猪。
有必要研究和开发新型的免疫效果良好的新型猪瘟疫苗。
最近国际上兴起的标记疫苗有助于从疫苗接种猪群中筛查出野毒感染猪,从而有可能监测CSFV在猪群中的传播和再度传入。
因此,研究能区别感染猪和免疫猪的标记疫苗势在必行(Bot u2 na等,2000;Steget ran等,2000)。
2 新型标记疫苗2.1 亚单位标记疫苗 亚单位标记疫苗就是应用化学方法从病毒粒子中分离出保护性抗原制成亚单位疫苗。
不含有核酸,即不含有感染性组分,因而无需灭活,也无致病性,非常安全。
实际上也就是猪瘟病毒E2、E2B/C区或E2A区亚单位疫苗,同时建立了相应的区别疫苗接种猪和自然感染猪的诊断方法,目前所建立的诊断方法多是以猪瘟病毒E0基因表达蛋白为抗原,因为疫苗接种猪不会产生针对E0的抗体,而自然感染猪则产生针对E0的抗体,从而达到区别诊断的目的(朱良全等,2005)。
其产品已被载入《欧洲药典》。
Van等(1999)在实验室利用杆状病毒表达了CSFV E2(不包括跨膜区),E2的A区及E2的B/C区制成亚单位标记疫苗,结果均能使免疫猪产生抵抗强毒攻击的保护。
随后, Moormann等(2000)报道以CSFV E2亚单位标记疫苗1次鼻内接种免疫猪,结果免疫后3周及6个月攻毒免疫猪不表现临床症状,不散毒;免疫后1周攻毒免疫猪死亡,散毒,能使哨兵猪感染;免疫后2周攻毒免疫猪部分散毒,不能使哨兵猪感染;同时以此疫苗免疫怀孕母猪,结果1次免疫1/9母猪发生垂直传播而2次免疫则无。
Smit等(2001)利用E2亚单位标记疫苗1次免疫猪得到了相似的结果,免疫期可长达13个月,但免后13个月攻毒时,1/4免疫猪中和抗体阴性,攻毒后死亡。
Uttent hal等(2001)利用E2蛋白标记疫苗1次免疫哺乳仔猪的结果与Moormann等的结果相似,免后21d及14d 攻毒组免疫猪不表现临床症状,但可传播病毒给哨兵猪,其中25%免疫后21d攻毒免疫猪可从白细胞中分离到病毒,而免疫后14d攻毒50%的免疫猪可从白细胞中分离到病毒;免疫后10d及7d攻毒免疫猪均可分离到病毒,其中免疫后10d攻毒及7d 攻毒免疫猪出现慢性感染的分别为5%和30%,致死率分别为20%和20%~80%。
而Dewulf等(2001)利用E2亚单位标记疫苗2次免疫怀孕母猪的结果与Moormann的结果不同,免后10d攻毒, 3/8怀孕母猪可发生垂直传播,造成胎儿感染。
Ah2 rens等(2000)报道利用CSFV标记疫苗Porcilis Pesti免疫母猪,免疫次数为2次,免疫间隔为4周,首免后35d所有免疫猪E2中和抗体水平为5.0~7.5log2,首免后125d低毒力毒株攻毒,免疫组2/ 10猪在攻毒后第5d出现中等程度白细胞数减少,所有猪均不表现临床症状,血中及鼻拭子中不能分离到病毒,9/10免疫母猪所产仔猪未发生感染,血样、淋巴结和骨髓病毒检测阴性。
由于该疫苗具有安全、稳定、可规模化生产等优点,同时又根据流行毒株的变化,可更换合适的E2基因,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2 猪瘟C株突变株疫苗 对猪瘟兔化弱毒进行改造,使其缺失或替换某一段基因,而其免疫原性不改变,缺失或替换的基因所表达的蛋白则可作为诊断抗原,从而达到疫苗接种猪和自然感染猪相区别的目的。
目前所研究的猪瘟C株突变株标记疫苗多是对猪瘟兔化弱毒E2或E0基因的进行部分缺失、全缺失或替换(Dep rer等,2001;Ahrens等, 2000)。
2.2.1 缺失标记疫苗 构建猪瘟兔化弱毒株的感染性克隆,在cDNA水平上缺失某些与病毒复制无关的毒力或毒力相关基因后,其毒力丧失或明显减弱,但病毒复制能力并不丧失,同时保持着良好的免疫原性。
因此,通过基因工程技术使病毒基因组中负责毒力的基因缺失,可获得基因缺失型弱毒疫苗株。
人为地将病毒的毒力基因切除,往往不可能完全自行修复,发生返祖现象的概率较低,在遗传特性上比较稳定,是今后弱毒疫苗的研究方向之一。
采用缺失的方法可能会制造出免疫原性好,且在安全性上更有保证的弱毒疫苗株。
K idjojoat2 modjo等(2000)报道利用猪瘟C株感染性克隆在S K6细胞系上连续传代制备了2株E rns基因突变株,F1c22突变株是在E rns内缺失了66个氨基酸, F1c23突变株只包括E rns最C端和最N端氨基酸,缺失了215个氨基酸。
以此突变株免疫猪能抵抗强毒Brescia株的致死性感染。
另外,Gennip等(2002)报道制备了3株C株E2基因突变株F1c4、F1c47及F1c48。
其中Flc4缺失E2基因B/C区6932746氨基酸,Flc47缺失E2基因A区8002864氨基酸,F1c48缺失整个E2基因68921062氨基酸,以此3个突变株皮内接种免疫猪,结果Flc4能完全保护CSFV强毒的致死性攻击,而F1c47及F1c48只能对强毒致死性攻击提供部分保护。
同时利用F1c23进行了不同接种途径的筛选试验,结果皮内接种能完全保护免疫猪对CSFV强毒的致死性攻击,而肌肉接种和鼻内接种只能对强毒致死性攻击提供部分保护。
Mayer等构建了基于CSFV Alfort/187株(中等毒力株)、Eystrup株(强毒株)的Npro基因缺失病毒,Npro基因缺失后毒力减弱,用这两种突变毒株免疫猪后,可产生很强的抗体应答,并可抵抗致死剂量的强毒株攻击,说明Npro基因缺失突变株是很好的基因修饰活病毒候选疫苗。
2.2.2 嵌合病毒标记疫苗 猪瘟病毒属的3种病毒在核苷酸序列、抗原结构和血清学反应上关系密切,因此可将对应的基因互换,构建嵌合病毒免疫动物,嵌合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血清学反应与亲本病毒不同,可作为一种标记疫苗。
Moormann等(2000)用CSFV Brescia株E2基因5’端编码主要抗原表位的序列置换C株E2基因的对应序列,获得了抗原性不同的猪瘟杂交病毒Flc2h6,Flc2h6与亲本C株的抗原性差异可用特异单抗区分。
二者细胞培养的生长特性相同。
随后,Smit等(2001)报道构建了2株C株E2基因突变株Flc9和Flc11,其中Flc9突变株是将C株E2基因C端由BVDV 5250株同源部分替代,Flc11突变株是将C株E0基因用BVDV同源基因替代,将2个突变株一次免疫接种敏感猪,免疫1~2周后用强毒Hrescia株或Behring株攻击,结果均能提供较好的临床保护。
Reimarm等以BVDV cDNA为骨架,用CSFV Al2 fort/187E2基因置换BVDV的E2基因,构建了嵌合病毒CP72E2alf,用其转染牛和猪源细胞,嵌合CP72E2alf RNA能自我复制,但与亲本病毒BVDV CP7株不同,嵌合病毒CP72E2alf只能在猪源细胞中有效生长,在牛源细胞中感染和增殖能力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