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综述)
非洲猪瘟科普知识

非洲猪瘟科普知识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主要影响家猪和野猪。
自从20世纪初首次在非洲被发现以来,非洲猪瘟逐渐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给养猪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本文将围绕非洲猪瘟的病因、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及其对养猪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非洲猪瘟的基本概念与病因1.1 病毒特性非洲猪瘟病毒(ASFV)是一种大型的双链DNA病毒,属于非洲猪瘟病毒科。
该病毒具有高度的变异性,能够在不同的宿主之间传播。
ASFV对外界环境非常耐受,可以在饲料、土壤、设备及动物尸体中存活较长时间。
这使得非洲猪瘟的防控工作更加复杂。
1.2 临床症状感染非洲猪瘟的猪只表现出多种临床症状,主要包括高热、食欲减退、呼吸急促、皮肤出血、流产等。
在急性病例中,猪只可能在几天内死亡。
慢性病例则可能表现为持续的低热和其他不典型症状,这使得一些病例容易被忽视。
二、传播途径与流行病学2.1 传播途径非洲猪瘟的传播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的动物、污染的环境和物品、以及食物传播。
感染猪只的分泌物、排泄物、甚至是血液都可能成为传播源。
此外,野猪作为病毒的自然宿主,其活动区域的猪只也容易受到感染。
2.2 地理分布与流行趋势非洲猪瘟在非洲最初被发现,随后传播到欧洲、亚洲等地区。
2018年,中国爆发了大规模的非洲猪瘟疫情,严重影响了国内养猪业。
随着疫情的发展,非洲猪瘟的传播区域不断扩大,给全球猪肉供应链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2.3 风险因素非洲猪瘟的流行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养猪场的管理水平、动物密度、饲养方式、运输途径以及气候条件等都可能影响病毒的传播。
此外,野猪的栖息地和人类活动的交互作用也可能成为重要的传播途径。
三、预防措施与控制策略3.1 生物安全措施针对非洲猪瘟的防控,生物安全措施至关重要。
养猪场应严格实施生物安全管理,包括限制外来人员和车辆的进入、定期对设施和设备进行消毒、以及保持良好的猪只健康监测。
此外,猪只饲养环境应尽量减少与野猪的接触,避免疾病的传播。
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及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及防控措施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
该病主要感染猪类动物,严重危害养猪业的发展。
以下是非洲猪瘟的病理特征及防控措施。
病理特征:1.高度致死性:非洲猪瘟病毒对猪类动物的感染性极强,致死率可达到90-100%。
2.高传染性:非洲猪瘟病毒在病猪的体液、排泄物和组织等中广泛存在,能够通过直接接触、空气传播和污染的饲料、水源等传播给其他健康猪。
3.多系统受累:非洲猪瘟病毒能够侵犯多个器官和系统,包括皮肤、呼吸道、消化道、淋巴系统和造血系统等。
4.临床症状:病猪出现发热、厌食、粪便变稀、呕吐、充血、出血和溃疡等症状,并逐渐出现全身衰竭的表现。
防控措施:1.加强疫情监测:加强对猪类屠宰场、养殖场、交易场等场所的疫情监测,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进行隔离和治疗,减少病毒传播。
2.加强消毒措施:严格执行养殖场、交易场等场所的消毒制度,对病猪死后的留下的分泌物、排泄物和用具等进行彻底的消毒,减少病毒的存活和传播。
3.控制病媒传播:加强对虱子、蜱、蚊等病媒动物的防制,减少疫区之间的病媒昆虫传播,避免疫情扩散。
4.采用严格的检疫措施:对进入疫区的猪类动物进行严格检疫,确保无病毒感染,减少病毒的输入。
5.开展免疫措施:根据疫情情况和养殖条件,采取疫苗免疫措施,提高猪类动物的抗体水平,减轻病毒感染带来的损失。
6.禁止非法活禽交易:严禁非法活禽交易,严格管控本地市场和跨地域流通,避免病毒通过野生动物和非法市场进入养殖场。
7.加强养殖管理:加强养殖场环境卫生管理,定期进行饲养设施、猪圈、饮水设备等的清洁消毒,提高猪类动物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非洲猪瘟是一种对养猪业造成严重危害的疾病,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通过加强疫情监测、消毒措施、控制病媒传播、严格的检疫、免疫措施、禁止非法活禽交易和加强养殖管理等,可以有效减少非洲猪瘟的传播和威胁。
非洲猪瘟调研报告

非洲猪瘟调研报告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猪病,是猪业面临的严重威胁之一。
本报告旨在调查非洲猪瘟在非洲地区的流行情况、病原体特性、疫情防控措施以及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一、非洲猪瘟在非洲地区的流行情况非洲猪瘟最早发现于肯尼亚。
目前,在非洲大陆上,非洲猪瘟已经蔓延至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南非、乌干达、刚果民主共和国等。
该病毒以极高的传染性而闻名,能在病猪体内大量繁殖,迅速传播给其他猪只。
这使得疫情迅速扩散,给猪业带来了重大损失。
二、非洲猪瘟的病原体特性非洲猪瘟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是一种复杂的DNA 病毒。
该病毒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如直接接触病猪、疫区的饲料或水源,以及受污染的物品等。
它能够在野猪、家猪和软体动物中存活,这种特性使得疫情更加难以控制。
三、非洲猪瘟的疫情防控措施为了控制和阻止非洲猪瘟的传播,非洲国家和地区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控措施,包括禁止病猪和肉类的流动、加强养殖场的管理和卫生监测、提高对疫情的警觉性、加强国际间的合作等。
然而,由于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多样和控制措施实施效果有限等因素,非洲猪瘟的防控依然面临许多挑战。
四、非洲猪瘟对农业经济的影响非洲猪瘟的暴发直接导致猪存栏的急剧减少,给猪肉供应和经济损失带来了巨大冲击。
由于非洲国家和地区对猪肉的依赖度较高,疫情导致的供应短缺不仅会加剧肉类价格上涨,还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和饥荒问题。
此外,由于非洲猪瘟的爆发,一些农民的收入来源受到了重创,导致了农村经济的困境。
综上所述,非洲猪瘟是一种具有严重传染性的猪病,在非洲地区的流行情况严重,并对当地农业经济造成了巨大影响。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各国和国际组织需要加强合作、加大科技投入,并加强畜牧业管理和卫生监控,以减少非洲猪瘟对农业和经济的损害。
同时,还需要加强公众的宣传教育,增强人们对非洲猪瘟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共同努力保障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非洲猪瘟净化总结汇报

非洲猪瘟净化总结汇报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高传染性的猪类疾病,可以导致猪只的严重生病甚至死亡。
自2018年以来,ASF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严重威胁了全球猪肉产业的发展。
为了应对ASF的蔓延,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净化ASF。
本文将从各国的防控措施、应对措施和经验教训三个方面对非洲猪瘟的净化进行总结汇报。
首先,各国在防控ASF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
各国政府加强了对养猪场、交易市场和屠宰场的管控,加强了猪群的监测和检测。
同时,强化了国际合作,共同交流经验和信息,共同应对ASF的蔓延。
此外,各国还加强了宣传教育,提高了养殖户和民众的防控意识。
其次,各国在应对ASF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对于受感染的猪群,各国采取了快速处置和淘汰的措施,以减少疫情的传播风险。
在养殖环节中,加强了卫生检查和消毒措施,确保猪只的健康和生存环境的卫生。
此外,一些国家还制定了紧急预案和应急措施,以及加强了执法和处罚力度,以阻止非法交易和运输。
最后,各国在净化ASF方面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首先是加强监测与检测的重要性,及时发现和隔离受感染的猪只。
其次是宣传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养殖户和消费者的防控意识和知识水平。
此外,国际合作也是非常关键的,各国应加强信息共享和经验交流,共同应对ASF的威胁。
总之,净化非洲猪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各国政府、养殖户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防控措施、应对措施和经验教训的总结汇报,可以更加有效地应对ASF的蔓延,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造成的损失。
希望各国共同合作,共同努力,最终成功净化非洲猪瘟。
关于非洲猪瘟那些事情

关于非洲猪瘟那些事情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病毒性疾病,其感染主要对象为猪。
非洲猪瘟的病原体广泛存在于猪肉和猪肠中,被感染猪的尿,粪便,唾液,汗液和鼻涕等可带菌物质散播至周围环境,易造成传染。
非洲猪瘟的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对猪业的经济和社会影响巨大。
在中国,2018年8月份,非洲猪瘟在河北省廊坊市被首次发现。
之后,多个省份也相继发生疫情,造成了重大损失。
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直接传染:和感染猪进行了密切接触的猪很容易被传染上非洲猪瘟。
2. 其他动物媒介:如蜱虫、苍蝇、蚊子等会沾染带有非洲猪瘟的物质,再传播给其他猪只。
3. 间接传染:间接传染途径有多种,如对受感染病毒的污染物被污染的物品、设施进行隔离。
物品、设施的污染又包括了动物生活设备、工作人员的鞋、衣物、车辆等。
1. 隔离措施:对受感染的猪进行隔离和治疗,阻断病毒的传播。
2. 脱毒浴:确保猪群处于无病毒状态,保持猪群清洁,减少病毒的传播。
3. 消毒措施:彻底清洗消毒动物场、设施和猪群周围环境等地,将污染物清除干净,加强消毒工作。
4. 疫苗预防:可通过注射疫苗提高猪群的免疫力,减少被感染的机会,预防非洲猪瘟的发生。
但是,由于非洲猪瘟病毒传播途径多,防控难度大,目前还没有能够彻底治愈非洲猪瘟的药物和疫苗。
因此,防控非洲猪瘟需要大力加强措施,提高防控意识,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制定更为有效的防疫政策和法规,以降低疫情的发生率。
非洲猪瘟的疫情对于猪肉生产和猪肉消费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也引发了许多社会关注和讨论。
目前,猪肉的价格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需要广泛参与到非洲猪瘟防控工作中的人们,共同努力,切实提高非洲猪瘟的防控能力,保障猪肉业的健康发展,维护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非洲猪瘟综述

健康养殖·防控2021.04 畜牧业环境65摘 要:本文将介绍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疾病的防治等方面,为防范非洲猪瘟疫情的再发生和漫延和防控和根治非洲猪瘟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洲猪瘟;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疾病控制1 前言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的猪高传染性高致死率性疾病。
ASF是最严重的猪病之一,它会严重影响和破坏与动物和动物产品的区域贸易。
ASFV可以通过三种不同的模式进行传输:直接,间接和媒介传播。
直接传播通过与受感染的猪及其产品接触来实现;间接传播是由受污染的蜱虫引起的;媒介传播的传播是通过鸟类进行的。
该病的特征是皮肤和内脏出血,高烧不退,突然死亡。
控制和根除措施以早期发现为基础,加上严格的检疫和生物安全措施。
2 临床症状ASFV通过扁桃体和呼吸道侵入,并在病毒血症发生之前在鼻咽的淋巴组织中复制,该病毒血症在感染后48~72h 内发生。
初级复制发生在最接近病毒进入点的淋巴结的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中。
病毒通过与红细胞膜相关的血液途径或淋巴途径传播。
病毒血症通常在感染后2~8d开始,由于缺乏中和抗体,因此会持续很长时间。
随着ASFV扩散到不同的器官,如淋巴结,骨髓,脾脏,肾脏,肺和肝脏,会发生继发性复制和特征性出血性病变。
感染的猪在患病3~4天后的48h内会出现血小板减少症。
ASFV通过影响血管内皮对止血机制的作用而引起大出血。
大约4~5天后,由于严重的水肿和出血,血管损伤扩展到了基底膜并导致死亡。
3 病理变化非洲猪瘟按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分为过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型。
过急性可能不存在病理性病变。
急性型的特点是淋巴结,脾脏,肾脏大量出血,偶尔在心脏也有出血。
淋巴结看起来像是红色的深色血肿,有水肿和脆性。
脾脏可能变得弥漫性肿大,梗塞且易碎。
可能会观察到肾脏的小出血点。
还经常观察到心外膜和心内膜中的胸膜、心包膜和腹膜液的瘀点过多。
关于非洲猪瘟那些事情

关于非洲猪瘟那些事情非洲猪瘟,又称非洲疫病性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传染的疾病,其传播速度极快,死亡率极高。
该病毒对猪的感染性极强,感染后的猪很快出现明显的体温升高,厌食、精神萎靡、呼吸急促、出现咳嗽、粪便改变等症状,最终导致大量猪只死亡。
非洲猪瘟对猪的生产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给养猪业和相关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非洲猪瘟最早于1903年在非洲被发现,并直到现在仍然是全球范围内的一种重要传染病。
非洲猪瘟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吸入病原体颗粒、消化道摄入、皮肤损伤或咬伤传播给猪只。
病毒可以通过猪体分泌物、排泄物、呼吸道分泌物、血液和组织传播给其他猪只,也可以通过人员、设备、车辆以及饲料等中介传播给猪只,非洲猪瘟的传播风险非常高。
在近几年,非洲猪瘟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情况十分严重,特别是在一些养猪大国如中国,非洲猪瘟的传播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给猪肉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据统计,自2018年以来,全球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现了非洲猪瘟的疫情,其中包括了欧洲的东部国家,亚洲的一些国家以及大洋洲地区。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养猪国家,非洲猪瘟对中国的养猪产业造成了严重的打击,据统计,仅在2019年,中国因非洲猪瘟的疫情损失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
由于非洲猪瘟的高度传染性和严重的危害,各国政府和相关机构对此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防控措施。
加强对进口猪肉产品的检疫,严格要求农民做好养猪场的防疫工作,控制生猪运输,禁止生猪屠宰场的病死猪处理等。
各国也加大了非洲猪瘟病毒的检测和监测力度,及时发现并隔离病例,防止疫情的蔓延。
除了政府和相关机构的努力之外,各界也积极加入到非洲猪瘟的防控工作中。
一些科研机构积极投入到非洲猪瘟病毒的疫苗研发工作中,希望尽快研发出一种安全、有效的疫苗,以保障猪只的健康。
一些养猪企业也主动加强了养猪场的生猪防疫工作,加强生猪的屠宰检测,以保障生猪肉产品的质量和食品安全。
除了猪肉产业,非洲猪瘟对社会和环境也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非洲猪瘟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非洲猪瘟的现状及研究进展1. 引言1.1 非洲猪瘟简介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主要影响猪只。
该病毒对猪的感染率极高,病死率也较高,给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非洲猪瘟的传播速度很快,往往可以在短时间内蔓延到整个养猪场或周围地区。
目前,非洲猪瘟已经成为全球猪业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
非洲猪瘟的症状主要包括高烧、食欲下降、呕吐、腹泻等,病猪会出现运动障碍、呼吸困难等症状。
由于病毒高度传染性,一旦有猪只感染,往往会导致整个养猪场的疫情爆发,造成大量猪只死亡。
为了遏制非洲猪瘟的传播,各国政府和兽医部门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疫情监测、严格管控猪只流通、加强生物安全等。
科研人员也在不断探索新的防控方法,希望能够有效控制这一疾病的传播。
2. 正文2.1 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传染性的病原体,对猪的威胁极大。
非洲猪瘟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源或受污染的物品传播。
传播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直接接触:病毒可通过猪之间的密切接触传播,包括嗅、舔、咀嚼和接吻等方式。
感染的猪体内分泌物或排泄物中含有病毒,接触这些物质会导致健康猪感染。
2. 食用感染源:病毒存在于感染猪的血液、组织和排泄物中,如果没有经过严格的处理和检疫,这些食品和饲料都可能成为传播媒介。
3. 虫媒传播:某些昆虫也可能传播非洲猪瘟病毒,如蜱、苍蝇等。
病毒可在这些昆虫体内繁殖,然后通过叮咬健康猪传播病原体。
4. 人为传播:人类在处理感染猪或污染物时未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会把病毒带入其他猪群。
要遏制非洲猪瘟的传播,需要加强对感染猪群的隔离管理,加强饲养环境的清洁和消毒,避免食用来源不明的猪肉制品,并严格实施检疫措施,阻断病毒传播链。
2.2 非洲猪瘟的症状和影响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急性危害性传染病,对猪群的健康和养殖业产生了严重影响。
该病主要通过受感染的猪或病毒携带者传播,病毒在环境中可以存活较长时间,因此传播速度较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 2019年第39卷第08期 总第271期 |非洲猪瘟(综述)张军杰,郭小勇 译自Antiviral Research ,Vol.165(2019), № 5:34~41宋庆庆 审全球肉类需求增长,猪肉是高质量蛋白质及其产品的重要来源。
然而,猪会受到传染病的威胁,其中非洲猪瘟是目前最热门的话题,因为中国饲养着世界上一半的猪,这导致了人们对2018年传入中国的非洲猪瘟高度关注。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能够感染家猪和野猪,并会导致感染猪几乎100%的死亡。
由于缺乏确实有效的疫苗,在部分地区,一些野生动物感染非洲猪瘟后会导致疫情更加复杂。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rld Organization for Animal Health,OIE)规定,非洲猪瘟新传入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时必须上报,并且会对发病国家或地区进行贸易限制。
控制该疾病需要各国在疫苗开发和其他防控策略上进行合作。
OIE 的世界动物卫生信息系统提供了家猪和野猪最新的暴发情况(http://www.oie.int/wahis_2/public/wahid.php/Diseaseinformation/diseasehome)。
这包含日常的或特定时间的疫情上报信息、后续报道和相关疾病分布图。
联合国粮农组织也通过以下网址报道非洲猪瘟最新的情况(/ag/againfo/programmes/en/empres/ASF/situation_update.html)。
1 非洲猪瘟病毒非洲猪瘟是猪感染大型双链DNA 病毒——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后引发的疾病,该病毒能够在猪的细胞质中复制,并且是非洲猪瘟病毒科的唯一成员,尚未发现有亲缘的病毒。
ASFV 复制的主要靶细胞是猪的巨噬细胞,病毒感染引起的巨噬细胞功能转换对于引起病毒的致病性和免疫逃避机制非常重要。
ASFV 基因组介于170 kbp ~193 kbp,可编码150~167个蛋白,包括病毒复制所需要的蛋白。
许多基因对于ASFV 复制是不必要的,其中包括一些抑制机体免疫防御的蛋白,例如抑制I 型干扰素产生和引起细胞凋亡的蛋白。
基因组长短的变化主要来自于不同基因组家庭的插入或缺失。
该病毒编码的68种病毒蛋白组成了多层结构。
2 宿主范围和发病机理ASFV 能够感染家猪和野猪,包括非洲的疣猪、山猪和欧亚大陆的野猪。
软蜱可以长时间地感染此病毒,并且能够作为病毒的储存宿主。
在东非,ASFV 可以在疣猪和软蜱体内持续循环。
感染该病毒的这些野生动物并不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仅在年轻的动物中呈现短暂一过性的病毒血症。
20世纪初,ASFV 会导致家猪出现高致死性和出血性临床表现。
从那时起,几种不同致病性病毒感染后的表现形式在田间和实验室试验中均有呈现。
高致病性毒株在感染猪后4 d ~15 d,可以导致感染猪几乎100%的死亡;中等致病性毒株能导致感染猪30%~70%的死亡。
在最急性的ASF 疫情中,病猪表现出高烧41 ℃以上,食欲不振,精神萎靡。
猪感染后3 d ~4 d,由于感染的程度中图分类号:S855.3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9)08-0010-03摘 要:欧洲、俄罗斯联邦、中国和最近暴发非洲猪瘟的蒙古及越南已经更加意识到非洲猪瘟给全球养猪业和食品安全造成了致命性的打击。
我们将在本综述中阐述什么是非洲猪瘟,它会导致什么情况,非洲猪瘟如何传播,以及非洲猪瘟当前全球流行情况。
同时,我们还讨论防控非洲猪瘟在家猪和野猪中传播的方法以及疫苗的开发前景。
关键词:非洲猪瘟;流行病学;疫苗;传播| 2019年第39卷第08期 总第271期 |11不同,临床症状表现不一。
随着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感染猪会表现出采食停止、萎靡加重、拉血便、呕吐和流产。
特征性病变主要表现为皮肤出血、肺水肿、脾脏充血肿大、淋巴结出血以及肾脏、肺脏和膀胱出血等。
感染与血液(109 TCID 50/mL)和组织中的病毒含量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脾脏和淋巴结。
猪感染后会出现血小板含量减少、血管内皮细胞被破坏和血管内形成血栓。
急性ASF 的一个特征是病毒会在感染的组织和血液中诱导未被感染的淋巴细胞凋亡。
这一现象出现在感染的巨噬细胞周围,表明被感染细胞的表面或者其分泌的某种因子诱导了巨噬细胞凋亡。
低毒力的毒株感染猪后会引发较低的死亡率,且不会出现血管损伤,但感染猪会出现生长迟缓、消瘦、关节肿胀和皮肤溃疡等特征。
野猪感染后会表现出和家猪同样的症状。
3 传播的方式3.1 家猪之间的传播ASFV 很容易通过感染猪之间的直接接触感染,包括通过口鼻途径或者皮肤损伤处进行感染。
当感染猪的血液中含有非常高水平的病毒时,可为直接和间接接触的猪提供大量的病毒来源,另外病毒也会出现在一些感染猪的排泄物和分泌物中,包含尿、粪和唾液。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ASFV 可通过气溶胶短距离传播。
猪采食含有ASFV 的饲料和水时也会引起感染。
东非一些地区的软蜱是ASFV 的储存宿主,它们在传播ASFV 的过程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其他地方并非如此。
感染中等毒力或者低毒力ASFV 后恢复的猪可能还存在持续的病毒感染,并且还有可能通过直接接触将病毒传播给其他猪。
然而,频繁持续地排毒对ASFV 传播所起的作用尚不明确。
一些研究已经表明ASFV 在短时间内可以被清除掉,因此病毒的传播方式有限。
最近一些相关网站和发表的综述报道,有效的生物安全措施可以减少ASFV 传入,并可阻止其在猪场之间的传播。
3.2 野生生物之间的传播非洲的野猪能够持续地感染ASFV,且还能够生长,但不表现出发病症状和病毒血症。
非洲钝缘蜱能够从年幼的疣猪(一过性病毒血症)感染ASFV。
ASFV 可以在不同的扁虱之间传播,也可以在扁虱幼虫的不同阶段和相互交配时传播。
钝缘蜱在非洲疣猪之间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恰恰相反,欧亚的野猪感染ASFV 后会表现出和家猪相似的症状,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含有高水平的病毒。
因此,野猪很容易直接或者间接接触到被感染的动物或者被污染的食物和饮水。
另一个感染的途径是直接接触死亡动物的尸体。
这也意味着ASFV 在很长时间内还具有传染性。
因此,死亡的猪应立刻从猪场中清除掉。
3.3 从野生动物传播到家猪在非洲的森林中,蜱在脱落之前短时间寄生在疣猪身上,并且以吸食它们的血液为食,因此它们传播病毒的能力有限。
基于以上的原因,在一些靠近野生动物的村庄,家猪被疣猪、蜱和非洲野猪传染的机会非常小。
与此相反,欧亚大陆的家猪很容易通过直接接触或者间接接触感染。
很多国家的野猪显著被感染,它们可以很容易通过边界迁入其他地方,这构成了病毒传染家猪的一个重要机制。
特别是在一些没有规模化农场和生物安全薄弱的地区,大量的野猪与户外放养的家猪接触,极大地增加了家猪感染ASFV 的概率。
3.4 人为行动的传播人类活动能够导致ASFV 在短时间内长距离传播。
ASFV 可以在肉中存活数周甚至数月,家猪采食这些肉后同样也会被感染。
食物加热后,病毒会被杀死,因此加热后的食物不会增加传播的风险。
其他形式的肉类加工,如风干腊肉,不会立刻使ASFV 失去活性,这也使得病毒在不同时期仍然具有感染性。
其他被污染的物品也是病毒传播给家猪的一个来源,例如衣服、靴子、运输工具和手术刀。
家猪或者野猪吃到被ASFV 污染的肉后,ASF 会呈现12 | 2019年第39卷第08期 总第271期 |长距离跳跃式的暴发,这一点在中国和比利时都受到怀疑。
感染猪的长距离运输也能够导致ASFV 的传播。
尸体、排泄物和分泌物中的ASFV 比较稳定,这导致了其他野猪和家猪的感染,特别是在寒冷季节。
在非常低的温度下,病毒能存活数周甚至数月。
被ASFV 污染的食物,如杂草,用其饲喂动物时也会让动物感染。
ASF 发生的早期没有特定的临床症状,只是发烧,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
被认为没有引入ASFV 的区域很难做出早期诊断,这会导致疾病发生显著的传播。
□□(待续)原题名:African swine fever(英文)原作者:L. K. Dixon、H. Sun 和H. Roberts(英国)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抗体间接ELISA 检测方法的建立李 群,范 娟,魏荣荣,叶正琴,丁国伟* (扬州优邦生物药品有限公司,江苏 扬州 225008)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患病母猪发热、厌食、流产和产死胎、木乃伊胎和弱仔等繁殖障碍以及仔猪严重的呼吸道疾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1]。
由于病死猪呈特征性的耳朵发绀现象,该病又被称为猪蓝耳病。
该病目前存在于我国的大部分省市,给我国的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2006年夏季,我国南方部分省市大规模暴发以高热、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为特征的“猪高热病”,后确诊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其病原为PRRSV 的变异株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Highly Pathogenic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HP-PRRSV),与经典的PRRS 病毒株相比,以非结构蛋白(Non-Structural Protein 2,Nsp2)中有一个特征中图分类号:S852.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0769(2019)08-0012-07摘 要:猪感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14 d 后就可以产生针对非结构蛋白(Non-Structural Protein 7,Nsp7)的抗体,而且抗体水平很高,与N 蛋白抗体水平相似,但比N 蛋白抗体持续时间更长。
另外,检测Nsp7抗体可用于区分PRRSV I 型和II 型的感染。
本试验旨在建立一种快速、特异且敏感的检测血清中PRRSV 抗体的方法。
试验根据NCBI 数据库录入的Nsp7蛋白序列(GenBank:EF536003)设计引物,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Nsp 7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8a-Nsp 7,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并诱导重组蛋白表达。
利用亲和层析纯化重组蛋白,Western Blot 鉴定表达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