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概况 气候

合集下载

武汉农业气候分析

武汉农业气候分析

姓名:***学号:************* 班级:园艺0901武汉农业气候分析一.武汉农业气候概况1.1.地理位置武汉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地理位置东经113°41’~ 115°05’,北纬29°58’~ 31°22’。

武汉气象站位置:北纬30°38′,东经114°04′,海拔高23米。

长江与其最大的支流汉水交汇于此,将武汉分为汉口、汉阳以及武昌等三部分,俗称武汉三镇。

武汉地形以平原为主,丘陵为辅,且市内湖泊塘堰众多。

武汉素有“百湖之市”的美誉,现有湖泊147个,水域总面积2187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4强。

在中国经济地理中,武汉处于优越的中心位置。

水、陆交通十分发达,自古就有“九省通衢”的美称。

武汉地形以平原为主,兼有少量低山丘陵以及岗地。

河流水系由北部丘陵向南发展,注入长江。

平原部分湖泊众多,地势低平,近代冲积层厚达30~50米,是很好的农耕地区。

1.2.农业气候特征武汉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

总体气候环境良好,近30年来,年均降雨量1269毫米,且多集中在6-8月。

年均气温15.8℃-17.5℃,年无霜期一般为211天-272天,年日照总时数1810小时-2100小时。

二.太阳辐射和日照2.1.太阳辐射的年变化表一:太阳辐射月平均总量(1971—2000)(单位:万焦/平方米)图一:逐月太阳辐射直方图根据武汉1971年至2000年的累计平均气候资料(表1),逐月太阳辐射直方图(图1)显示,武汉的总太阳辐射从1月到7月是逐月上升的,7月份达到最大值(5379.1M J/m2·月),7月8月基本持平;而从8月到12月,总太阳辐射是逐月递减的,到一月份太阳直接辐射最小为(1983.9MJ/m2·月)。

由于武汉夏季中太阳高度角最大,冬季太阳高度角最小,所以在一年中,对武汉来说,直接辐射最大值出现在7月,最小值出现在1月,总辐射的年变化与直接辐射的年变化基本上一致。

武汉简介

武汉简介

1、地理区位湖北省省会,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汉水交汇处。

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

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是全国七大中心城市之一。

为华中地区最大都市,中国华中地区的金融中心、交通中心、文化中心,长江中下游特大中心城市。

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长支流汉水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唐朝诗人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

2、四季气候武汉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具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等特点。

一年中,1月平均气温最低,1℃;7、8月平均气温最高,28.7℃,夏季长达135天。

由于武汉处于北纬30度,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可达83°,居于内陆、距海洋远,周围地形如盆地、集热容易散热难,河湖多、晚上水汽多,加上城市热岛效应和伏旱时副高控制,因而城区气温最高可以达到42℃,十分闷热,是中国三大火炉之一。

极端气温最高44.5℃,最低-18℃.初夏梅雨季节雨量较集中,年降水量为1050~1200毫米。

武汉活动积温在5000℃~5300℃之间,年无霜期240天。

3、行政区划武汉市辖江岸(07)、江汉(08)、硚口(09)、汉阳(10)、武昌(11)、青山(12)、洪山(06)、蔡甸(03)、江夏(05)、黄陂(01)、新洲(13)、东西湖(02)、汉南(04)13个区。

前7个为中心城区。

下辖108个街道办事处,21个镇,15个乡,群众组织3140个,其中社区居民委员会1107个,村民委员会2033个。

4、自然资源武汉市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这在国内外大城市中不多见。

一是充足的水资源。

全市江河纵横,湖港交织,长江、汉水交汇于市境中央,且接纳南北支流入汇,众多大小湖泊镶嵌在大江两侧,形成湖沼水网。

全市共有水域面积2205.0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5.79%,居全国大城市之首。

武汉概况

武汉概况

【地理位置】武汉,简称“汉”,俗称“江城”,位于中国腹地中心、长江与汉江交汇处,是湖北省省会,华中地区和长江中游的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全国特大城市和重要的交通枢纽。

在平面直角坐标上,武汉市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南北最大纵距约155公里,形如一只自西向东翩翩起舞的彩蝶。

【历史文化】长江、汉江纵横交汇通过市区,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鼎立的格局。

现辖江岸、江汉、硚口、汉阳、武昌、青山、洪山、蔡甸、江夏、黄陂、新洲11个城区,东西湖、汉南2个郊区;区下辖108个街道办事处、21个镇、15个乡。

全市群众自治组织3154个,其中,社区1096个,村民委员会2058个。

全市土地面积8467.11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7703.6平方公里,郊区面积763.51平方公里。

2002年末,武汉市户籍人口总数为768.10万人,其中,男性396.22万人,女性371.88万人;农业人口308.76万人,非农业人口459.34万人;城区人口733.70万人,郊区人口34.40万人。

全市人口出生率为7.05‰,死亡率4.89‰;自然增长率2.16‰。

武汉市是一个多民族散杂而居的城市。

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全市共有50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49个,共5.4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0.7%。

少数民族中,回族人口最多(2万多人),其次是土家族(1万多人);2000人以上的其他民族有4个,即满族、壮族、蒙古族、苗族;100人以上的民族有12个,即侗族、瑶族、朝鲜族、畲族、白族、土族、布依族、彝族、黎族、维吾尔族、藏族、锡伯族。

全市13个区均有少数民族居住,其中,洪山区人数最多(1.43万人),汉南区最少(119人)。

【自然资源】(一)地质、地貌:武汉市地质结构以新华夏构造体系为主,几乎控制全市地质构造的轮廊。

地貌属鄂东南丘陵经汉江平原东缘向大别山南麓低山丘陵过渡地区,中间低平,南北丘陵、岗垄环抱,北部低山林立。

武汉四季

武汉四季

武汉四季
武汉市处于中纬度地带,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常年气候四季分明,水、热、光等气候资源十分丰富。

同时受大陆性气候影响,冬冷夏热显著、旱涝灾害突出。

武汉市常年平均气温为17.1℃,其中7月气温最高,为29.1℃,1月气温最低仅4.0℃,两者相差为25.1℃。

夏季平均长4个多月,35℃以上的高温日数平均每年为21天,近百年极端最高气温达41.3℃(1934年8月10日),解放后极端最高气温为39.6℃(2003年8月1日)。

冬季长为3~4个月,极端最低气温为-18.1℃(1977年1月30日);春秋两季较短,各两个月左右,且灾害甚少,气候适宜,是旅游休闲的黄金季节。

武汉市地处长江中游,南北气流交换频繁,雨量十分丰沛,年平均降水量为1316毫米。

其中大部分降水量集中在4~8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7成。

武汉市7月降水量最多,为224.7毫米,12月份降水最少,仅为29.7毫米。

分别占全年降水量的17%和2%。

常年暴雨渍涝灾害比较频繁,暴雨日数每年平均约5天,最多达12天(1991年)。

武汉市季风性气候特点比较显著,是我国气候灾害比较频发地区之一,有持续时间较长的旱、涝、连阴雨,也有突发性的冰雹、龙卷风和雷暴雷击等。

对农业危害最大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冬季寒潮,春季低温阴雨,初夏暴雨洪涝,盛夏高温伏旱以及秋季连阴雨等。

武汉属于南方还是北方

武汉属于南方还是北方

武汉属于南方还是北方武汉是一个南方城市,属于我国的中部城市,在历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现在是在华中地区比较发达的城市,但在历史上是属于北方的,武汉属于南方还是北方呢?武汉位于长江中游地区,武汉市位于湖北省中部地区。

武汉和其他大城市并列为我国四大一线城市之一,其地位十分重要。

自古以来中国的传统都是以南方城市为主建立,同时也包括北方城市。

在这几个地区都有自己特有的地域特征,其中在武汉和重庆两个城市之中并不是很接近,不能够很好地进行沟通交流,那么武汉到底属于南方还是北方呢?这要从武汉的地理位置说起,湖北位于我国中东部中心,位于长江中游,东临黄海,西接蒙古国,南与江西相连,北与河南接壤。

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

1、湖北地处我国中东部地区,长江中游地区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中心,也为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历史上曾经涌现出了许多著名人物。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的伟大人物,其中有很多都是来自于河北等地区。

我们的湖北地区是一个不太出名的地区,其所在的区域大多为平原,没有河流,也没有其他的河流,所以这里人口稀少。

因此这里非常适合人们生活。

同时这里还是我国的水陆交通枢纽所在,许多军事工业都被分布于这里。

而且此地距离长江两岸大约有1500公里到2000公里左右,是比较容易获得发展的地区之一。

同时此地也形成了独特的环境和气候:降水多,冬春季节降水量相对较少;日照充足、风速小、温差小;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气候温和干燥季节少;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四季分明,寒暑错落变化大;土壤肥力较高或含有矿物质较多等特点。

2、湖北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地处长江中游地区。

从地理位置上看,位于我国中东部,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东南部和南部分别是珠江三角洲和珠江中游地区,中部和西部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

湖北地处长江中游地区,处于华北和华东之间,是我国中日友好往来与发展的重点地区之一。

虽然安徽与湖南是邻国,但由于受到湖北和湖南人民影响严重、相互影响甚深,因此湖北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最受欢迎的省份之一。

武汉概况

武汉概况

武汉概况武汉,简称汉,是中国湖北省的省会,常住人口858万人,登记在册的外来人口为112万(2007年8月),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长江、汉水交汇处。

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

华中地区的最大都市,中国大陆七大中心城市之一,邮政编码:430000,区号:027。

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的支流汉水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唐朝诗人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

在清代末期、国民政府时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武汉经济繁荣,一度是中国内陆最大的城市,位居亚洲前列,故武汉曾有“东方芝加哥”的美誉。

武汉也是中华民国的诞生地。

武汉得名武汉有武昌、汉阳、汉口三镇,其发展的历史、规模、速度各有不同的特色。

武昌之名始于东汉末三国初,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武昌之名是与今鄂州市互换的。

从考古发掘来看,武昌在新石器时代的水果湖放鹰台和南湖老人桥、洪山区花山乡的许家墩和棋子墩等处,就是古人栖居之地。

旧时的武昌手工业发达,以造船、冶金、铸造钱币为主,武昌的陶瓷名叫影青瓷。

另外,,在武昌最值得一提的事情就是黄鹤楼的屡次兴废,从三国时代至今已历十余次,每次重建都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反映出各个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汉阳一名的来历与汉水密切相关,古语“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称阳,故名汉阳。

公元606年,即隋朝大业二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名称自此开始。

唐代将县治移至汉阳市区后,才迅速发展起来。

汉阳,特别是鹦鹉洲一带,历来是长江中游商船集散的地方。

唐宋元明各朝代,商业手工业很是繁华。

同时,汉阳还是游览胜地,位于汉阳的归元寺是武汉市佛教丛林保护得最好的一处,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汉概况 气候

武汉概况  气候

武汉气候背景湖北武汉武汉-武汉市年内的气候变化较大。

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长江、汉水交汇处,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

初夏从每年的五月中旬开始,7月进入盛夏,气温最高气温大部分时候在37-39 度,但最低气温比较高,一般在29-30度,加上湿度往往较大,常令人感到闷热难受。

十月之后进入初秋,气温逐渐下降,平均气温在20-25度,天气干燥,有时候气温也会异常达到接近30度或超过。

从秋天步入冬天往往很快,只要有冷空气南下,气温迅速下降。

12月底到次年2月是冬季,冬季的平均气温在一般在1-3度,天气好时可以有7-8度,但是有寒潮或雨雪时常常在0度以下,比较阴冷。

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长江、汉水交汇处,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

武汉概况武汉位于中国中部,是湖北省省会和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

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的支流汉水在此相汇,市区由隔江鼎立的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组成,通称武汉三镇。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使这座中国腹地的特大中心城市自古有着“江城”的美誉。

全市现辖13 个区、3个国家级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吴家山台商投资区),总面积849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58万人。

武汉是一座典型的山水园林城市。

上百座大小山峦遍布三镇,近两百个湖泊座落其间,水域面积占到全市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居全国大城市之首。

其中东湖水域面积33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

历史文化名城武汉的城市文明历史可追溯到3500年前的盘龙城。

这是长江流域发掘出的最古老的城池,被学者认为是长江流域文明和黄河流域文明融合的突破口。

3500 年间,因水运发达,物产丰富,这里从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并由军事中心进而发展为区域性政治商贸中心,武汉也因此拥有融汇多元文化的优势和特质。

辛亥革命的首义文化铸就了武汉人敢为天下先的人文精神。

武汉概况 气候

武汉概况  气候

武汉气候背景湖北武汉武汉- 武汉市年内的气候变化较大。

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长江、汉水交汇处,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

初夏从每年的五月中旬开始,7月进入盛夏,气温最高气温大部分时候在37-39度,但最低气温比较高,一般在29-30度,加上湿度往往较大,常令人感到闷热难受。

十月之后进入初秋,气温逐渐下降,平均气温在20-25度,天气干燥,有时候气温也会异常达到接近30度或超过。

从秋天步入冬天往往很快,只要有冷空气南下,气温迅速下降。

12月底到次年2月是冬季,冬季的平均气温在一般在1-3度,天气好时可以有7-8度,但是有寒潮或雨雪时常常在0度以下,比较阴冷。

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长江、汉水交汇处,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

武汉概况武汉位于中国中部,是湖北省省会和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

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的支流汉水在此相汇,市区由隔江鼎立的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组成,通称武汉三镇。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使这座中国腹地的特大中心城市自古有着“江城”的美誉。

全市现辖13 个区、3 个国家级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吴家山台商投资区),总面积8494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58 万人。

武汉是一座典型的山水园林城市。

上百座大小山峦遍布三镇,近两百个湖泊座落其间,水域面积占到全市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居全国大城市之首。

其中东湖水域面积33 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

历史文化名城武汉的城市文明历史可追溯到3500 年前的盘龙城。

这是长江流域发掘出的最古老的城池,被学者认为是长江流域文明和黄河流域文明融合的突破口。

3500 年间,因水运发达,物产丰富,这里从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并由军事中心进而发展为区域性政治商贸中心,武汉也因此拥有融汇多元文化的优势和特质。

辛亥革命的首义文化铸就了武汉人敢为天下先的人文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概况气候武汉气候背景湖北武汉武汉- 武汉市年内的气候变化较大。

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长江、汉水交汇处,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

初夏从每年的五月中旬开始,7月进入盛夏,气温最高气温大部分时候在37-39度,但最低气温比较高,一般在29-30度,加上湿度往往较大,常令人感到闷热难受。

十月之后进入初秋,气温逐渐下降,平均气温在20-25度,天气干燥,有时候气温也会异常达到接近30度或超过。

从秋天步入冬天往往很快,只要有冷空气南下,气温迅速下降。

12月底到次年2月是冬季,冬季的平均气温在一般在1-3度,天气好时可以有7-8度,但是有寒潮或雨雪时常常在0度以下,比较阴冷。

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长江、汉水交汇处,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

武汉概况武汉位于中国中部,是湖北省省会和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

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的支流汉水在此相汇,市区由隔江鼎立的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组成,通称武汉三镇。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使这座中国腹地的特大中心城市自古有着“江城”的美誉。

全市现辖 13 个区、 3 个国家级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吴家山台商投资区),总面积 8494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 858 万人。

武汉是一座典型的山水园林城市。

上百座大小山峦遍布三镇,近两百个湖泊座落其间,水域面积占到全市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居全国大城市之首。

其中东湖水域面积 33 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

历史文化名城武汉的城市文明历史可追溯到 3500 年前的盘龙城。

这是长江流域发掘出的最古老的城池,被学者认为是长江流域文明和黄河流域文明融合的突破口。

3500 年间,因水运发达,物产丰富,这里从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并由军事中心进而发展为区域性政治商贸中心,武汉也因此拥有融汇多元文化的优势和特质。

辛亥革命的首义文化铸就了武汉人敢为天下先的人文精神。

九省通衢武汉历来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它距离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等中国大城市都在 1000公里左右,是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维系四方的作用。

独特的区位优势造就了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

京广、京九、武九、汉丹 4 条铁路干线,以及京珠、泸蓉等 6 条国道在此交汇,武汉正在成为全国四大铁路运输枢纽之一。

水运已形成“干支一体,通江达海”的客货运网络,武汉港是我国长江流域重要的枢纽港和对外开放港口。

华中地区最大的航空港武汉天河机场,是华中地区唯一可办理落地签证的出入境口岸,第二航站楼投入使用后,它将迈入全国四大枢纽机场的行列。

巨大的区位交通优势推动了武汉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以建设国家级物流枢纽城市为目标,合理规划布局以现代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为节点的现代物流体系,武汉作为联结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促进中国东、中、西部互动的桥梁纽带功能逐步显现。

工业基地武汉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现已形成门类比较齐全、配套能力较强的工业体系。

武汉正在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着力推进产业技术升级、集群发展。

重点发展钢铁、汽车及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环保、烟草及食品、家电、纺织服装、医药、造纸及包装印刷十大主导产业。

同时运用产业政策,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

重点发展钢铁化工及环保产业聚集区、汽车及机电产业聚集区、光电子及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食品工业聚集区、都市工业聚集区。

一批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大型企业,以及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武汉制造”知名品牌正在涌现。

商贸金融中心武汉一直是长江中游的商贸金融中心,历史上流传着“货到汉口活”的说法。

明末清初,汉口就跻身全国四大名镇之列,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

上个世纪初,汉口一度成为中国第二大对外通商口岸,中国四大金融中心之一。

今天,这座商家必争之地仍然商贾云集,千街熙攘。

目前,全市拥有商业网点12万余个,有3家商业企业跻身全国连锁经营企业30强行列,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千亿元大关。

法国“家乐福”、德国“麦德龙”、美国“沃尔玛”等国际零售商业巨头相继进入武汉,推动了武汉商业贸易发展。

武汉金融、证卷交易同样活跃,中国人民银行和一批国有商业银行在武汉建立了区域性的机构,法国兴业银行在汉设立了分行,10多家外国银行和保险公司在武汉设立了办事机构。

科教基地武汉是国家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大城市第三位。

拥有包括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 52 所普通高校, 70 万在校大学生。

成人高校在校学生近 12 万人。

各类科研机构 106 所,国家实验室 1 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13 个,在汉中国科学院与工程院院士 47 名。

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十分丰富,“武汉·中国光谷”所在地武汉东湖地区是我国第二大智力密集区,在光通讯、生物工程、激光、微电子技术和新型材料等领域,科技开发实力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开放先导武汉是国家首批沿江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一直是外商投资中西部的热点地区和首选城市之一。

武汉坚持“开放先导”战略,一大批枢纽性、功能性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同时,从转变政府职能入手,对外来企业实行“一条龙”联合办公制度、市长对话会制度、受理投诉制度、投资环境责任制度等等,投资环境日益改善。

2005 年,外商投资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全市新批合同外资额 19.89 亿美元,增长 65.6 %,实际利用外资 17.47 亿美元,增长 14.5 %。

世界 500 强企业已有 60 家在汉投资,另有 300 多家跨国公司在汉设立了办事处,其中地区性、区域性总部达到 100 余家。

2003年武汉市环境状况公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关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之规定,现将2003年武汉市环境状况公报如下:一、环境质量现状(一)水环境1、地表水环境质量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按功能区类别,以国家标准规定的24项监测指标评价,我市主要地表水体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1)河流全市10条主要河流符合水质标准类别如下:水质符合Ⅲ类标准的有6条河流:长江武汉段、金水河、倒水、举水、沙河, 汉江武汉段除粪大肠菌群超标外,其他指标均达标;水质符合Ⅳ类标准的有2条河流:滠水、东荆河;水质符合Ⅴ类标准的有1条河流:青山港;水质未达到Ⅴ类标准的有1条河流:府河。

(2)湖泊全市51个主要湖泊符合水质标准类别如下:水质符合Ⅱ类标准的有1个湖泊:梁子湖;水质符合Ⅲ类标准的有5个湖泊:斧头湖、鲁湖、木兰湖、汤逊湖、道观河水库;水质符合Ⅳ类标准的有10个湖泊:青菱湖、严东湖、后官湖、涨渡湖、柴泊湖、后湖、野湖、五加湖、车墩湖、马子湖;水质符合Ⅴ类标准的有1个湖泊:北湖;其它湖泊中:东湖除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石油类、粪大肠菌群、化学需氧量超标外,其它指标均达到水质保护目标;龙阳湖除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石油类、化学需氧量超标外,其它指标均达到水质保护目标;严西湖除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总氮、石油类、化学需氧量超标外,其它指标均达到水质保护目标;东西湖除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超标外,其它指标均达到水质保护目标;金银湖除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超标外,其它指标均达到水质保护目标;三角湖除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总磷、总氮超标外,其它指标均达到水质保护目标;墨水湖、月湖、紫阳湖除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超标外,其它指标均达到水质保护目标;南太子湖除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超标外,其它指标均达到水质保护目标;。

其它小型湖泊主要是总磷、总氮等指标超标。

(3)湖泊水质的营养状态按照《湖泊(水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及分级技术规定》,51个湖泊水质营养状态的评价结果为:中营养程度的湖泊22个,富营养程度的湖泊29个。

2、污染物排放和处理2003年,全市废水排放量72026.27万吨,其中工业废水34577.27万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48.01%;生活污水37449万吨,占废水排放量的51.99%,生活污水排放量仍超过工业废水排放量。

排放的工业废水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别为:六价铬2.97吨,氨氮1734.86吨,化学需氧量42115.34吨。

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0.42%,与上年持平。

工业重复用水率66.97%,与上年持平。

重点污染企业拥有工业废水处理设施315台(套),正常运行率100%。

2003年我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21.2%。

3、饮用水源水质2003年,市区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8.91%,比上年上升1. 7个百分点。

(二)空气质量1、城区环境空气质量2003年全市空气质量状况优良的天数占全年天数的67.4%,比上年增加6.03个百分点;空气污染指数(API)年平均值由上年的98下降为91,属良好。

城区5个自动监测站监测数据显示:2003年城区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日平均值为0.119毫克/立方米,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96)中的二级标准0.019毫克/立方米,比去年下降0.012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日平均值分别为0.042毫克/立方米、0.049毫克/立方米,符合国家二级标准。

城区降尘月平均值为13.09吨/平方公里,比上年下降0.86吨/平方公里。

2003年,城区酸雨样品出现频率为30.1%,较上年增加8.4个百分点,城区降水PH年均值为4.98。

2、污染物排放及处理2003年,全市工业废气排放总量2374.93亿标立方米,较上年增加140.02亿标立方米,其中,燃烧过程排放的废气1110.33亿标立方米,生产工艺过程排放的废气1264.60亿标立方米。

全市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1.83万吨,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1.11万吨,比上年减少0.52万吨,二氧化硫去除率19.97%。

全市烟尘排放总量5.75万吨,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5.63万吨,比上年减少0.28万吨,工业烟尘去除率96.17%。

全市工业粉尘排放量1.89万吨,比上年减少0.34万吨,工业粉尘去除率97.74%。

全市重点污染企业拥有工业废气处理设施962台(套),其中脱硫效率达到40%以上的脱硫设施有13台(套)。

3、汽车尾气排放情况2003年,全市汽车年检达标率89.65%,汽车路(抽)检达标率83.20%。

(三)声环境1、区域环境噪声2003年,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5.1分贝(A),与上年持平。

声源构成:生活噪声源占70.48%,交通噪声源占12.4%,工业噪声源占6.2%,其他噪声源占10.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