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海南岛的气候和河流
关于海南的地理知识

关于海南的地理知识
海南是中国最南端的省级行政区,简称“琼”,省会是海口市。
海南岛是海南的主要岛屿,形状类似一个椭圆形的大雪梨,长轴呈东北至西南走向,长约290公里,西北至东南宽约180公里,面积约为3.39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岛。
海南岛的北部与广东省的雷州半岛隔琼州海峡相望,西部临北部湾,南部和东南部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
海南岛的地势特点是中部高四周低,中间高耸,呈穹隆山地形。
岛上的地形主要由山地、丘陵、台地和平原构成,其中山地主要分布在中部偏南,海拔多在800至1100米之间。
海南岛的主要山脉有三列,呈东北至西南走向平行分布,包括五指山、黎母岭山脉和雅加大岭山脉。
海南岛的海岸线长达1944公里,东线海湾秀美瑰丽,西线海岸粗犷豪壮,各有千秋。
海南岛的气候属于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暖热,雨量充沛。
海南省的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
西沙群岛位于海南岛东南面约300海里的南海海面上,中沙群岛主体部分是一组未露出水面的大环礁,黄岩岛是其中唯一有礁石出露的环礁。
南沙群岛是南海诸岛中位置最南、岛礁最多、范围最广的一组群岛,其中永暑岛上有中国建设的为世界海洋气象服务的海洋观测站。
海南岛是中国的经济特区、自由贸易试验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景观,被誉为“天然物种基因库”和“自然博物馆”。
海南岛地理知识点总结(一)

海南岛地理知识点总结(一)前言海南岛是中国最大的岛屿,地处南海之滨,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
了解海南岛的地理知识,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片美丽的土地,还能增加对海南岛旅游的兴趣和理解。
正文位置•位于中国南海东部,北纬18°10′—20°10′,东经108°37′—111°03′之间。
•距离广东省约300千米,距离台湾约400千米。
面积•海南岛总面积约34000平方千米,占中国陆地面积的约%。
地形地貌•海南岛地势从北向南逐渐升高,呈现由山地向平原过渡的特点。
•苏黎士矿山是海南岛的最高峰,海拔约1867米。
•海南岛西南部的海韵岛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岛屿之一,拥有壮丽的海岸线和独特的热带植被。
•海南岛属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温暖湿润,四季如春。
•年平均温度在22℃左右。
•雨量充沛,热带气候条件下的独特地理位置使得海南岛成为热带雨林的家园。
湖泊和河流•海南岛内湖泊众多,如骑楼湖、晋石湖等。
•海南岛的主要河流有五指山河、文昌河等。
海岸线•海南岛拥有长达1521千米的海岸线,沿岸众多的美丽海滩吸引着无数游客。
•海南岛南部的三亚被誉为“中国的夏威夷”,拥有世界级的沙滩和海上运动设施。
结尾通过了解海南岛的地理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海南岛的自然之美。
海南岛的地理特点决定了其独特的气候、地形和自然景观,使其成为了一个独具魅力的旅游胜地。
希望在未来的旅程中,我们可以更多地发掘海南岛的魅力,并将这份美好分享给更多的人。
海南岛是中国最大的岛屿,地处南海之滨,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
了解海南岛的地理知识,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片美丽的土地,还能增加对海南岛旅游的兴趣和理解。
正文位置•位于中国南海东部,北纬18°10′—20°10′,东经108°37′—111°03′之间。
•距离广东省约300千米,距离台湾约400千米。
海南省中考地理知识点

海南省中考地理知识点海南省中考的地理科目是考查学生对于海南省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下面将按照step by step的思路,介绍一些海南省中考地理知识点。
一、地理位置和边界海南省位于中国南海中部,是中国最大的海岛省份,位于北纬18°10’20°10’111°03’之间。
它东临菲律宾海,南界巴士海峡与马六甲、东经108°37’海峡相望,西濒北部湾,北界琼州海峡与广东相对。
海南省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气候和自然资源的分布。
二、地形地貌海南省的地形地貌主要有山地、平原、丘陵和海岛。
海南岛主要是山地,有海拔2000多米的海岛山脉,如万宁岭、五指山等。
海南岛的山地与平原交错分布,而西部则是典型的丘陵地貌。
此外,海南省还有许多美丽的海岛,如三亚、博鳌等。
三、气候特点由于海南省位于热带和亚热带交界地区,所以其气候特点是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气温高,降水丰富,湿度大。
海南省有明显的季风特点,夏季多风、多雨,冬季气温适宜,干燥少雨。
其中,三亚被誉为“中国的夏天”,是海南省气候最宜人的地方之一。
四、自然资源海南省地处热带海洋性气候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其中,主要有矿产资源、水资源和旅游资源。
海南省是中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富集地之一,有石油、天然气、铀矿等。
此外,海南省还有丰富的水资源,包括河流、湖泊和地下水。
而海南省独特的自然风景和温暖的气候也使其成为著名的旅游目的地。
五、经济发展近年来,海南省的经济发展迅速。
海南省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发展了众多的旅游景点和度假区,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此外,海南省还积极发展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等。
特别是在自贸区建设和国际旅游岛建设等方面,海南省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六、环境保护由于海南省的自然环境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环境保护也成为了重要的议题。
海南省采取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包括加大环境监测力度、推进节能减排、加强生态保护等。
河流情况介绍范文海南三大河流XX

河流情况介绍范文海南三大河流XX 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为海南岛三大河流。
1、南渡江水源丰富,流量大。
流域气候有明显的干湿两季,又多暴雨,故河流流量和水位常出现暴涨暴落。
每当暴雨后,山洪暴发,河水猛涨,立即可达最大洪峰。
一年中河流水位出现两次高峰,一为5月,一为9、10月。
1961年南渡江上游建成松涛水库,库容量达31亿立方米,有防洪、灌溉、发电等效益,对克服流量不稳定的状况有重要作用。
南渡江三角洲河床比降小,河道淤积快,夏秋台风暴雨之时,潮水倒灌,时有洪潮灾害。
2、昌化江,也称昌江,是海南岛的第二大河,它发源于海南琼中黎母山林区的空示岭,横贯海南岛的中西部,河流自东北向西南流过琼中五指山,在乐东县转向西北,最后从东方市穿过昌江县的昌化港西流入南海,在入海口冲出一个广阔的喇叭口。
昌化江干流全长232公里,流域面积5150平方公里,总落差1270米。
隋代昌化县治在今河口北侧,昌化江因此得名。
3、万泉河,古时称多河。
是中国海南岛第三大河,位于中国海南省海南岛东部,发源于五指山,全长163公里,流域面积3693平方公里。
沿河两岸典型的热带雨林景观和巧夺天工的地貌,令人叹为观止。
万泉河是中国未受污染、生态环境优美的热带河流,被誉为中国的“亚马逊河”。
海南岛从平面上看,就像一个椭圆形雪梨,横卧在碧波万顷的南海之上。
海南岛的长轴呈东北一西南向,长约300余公里,西北一东南向为短轴,长约180公里,面积约3.54万平方公里,是中国仅次于台湾岛的第二大岛。
海南岛北隔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相望。
琼州海峡宽约30公里,是海南岛和 ___间的海上“走廊”,又是北部湾和南海之间的海运通道。
由于邻近大陆,加之岛内山势磅礴,五指参天,所以每当天气晴朗、万里无云之时,站在雷州半岛的南部海岸遥望,海南岛便隐约可见。
海南岛地质构造形态在空间分布上,以各种不同的方向、形迹和性质的构造组合,形成东西向构造、南北向构造、北东向构造、北西向构造等主要构造体系,成为陆地的主要构造格局,控制着岛陆沉积建造、岩浆活动、成矿作用及晚近时期的山川地势的展布。
海南地理和气候

海南地理和气候地形海南岛四周低平,中间高耸,以五指山、鹦歌岭为隆起核心,向外围逐级下降。
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构成环形层状地貌,梯级结构明显。
位置与疆域: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省划界,西临北部湾与越南民主共和国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
海南省的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和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
全省陆地(包括海南岛和西沙、中沙、南沙群岛)总面积3.5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
海南岛形似一个呈东北至西南向的椭圆形大雪梨,总面积(不包括卫星岛)3.39万平方公里,是我国仅次于台湾岛的第二大岛。
海南岛与广东省的雷州半岛相隔的琼州海峡宽约18海里,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是我国最南端的领土。
山脉与河流:海南岛的山脉多数在500至800米之间,海拔超过1000米的山峰有81座,海拔超过1500米的山峰有五指山、鹦哥岭、俄鬃岭、猴弥岭、雅加大岭和吊罗山等。
这些大山大体上分三大山脉:五指山山脉位于海南岛中部,主峰海拔1867.1米,是海南岛最高的山峰;鹦哥岭山脉位于五指山西北,主峰海拔1811.6米;雅加大岭的山脉位于岛西部,主峰海拔1519.1米。
海南岛比较大的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山区,组成辐射状水系。
全岛独流入海的河流共154条,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为海南岛三大河流,其流域面积占全岛面积的47%。
海南岛的山脉多数在500至800米之间,实际上是丘陵性低山地形。
海拔超过1000米的山峰有81座,成为绵延起伏在低丘陵之上的长垣。
海拔超过1500米的山峰有五指山、鹦哥岭、俄鬃岭、猴弥岭、雅加大岭和吊罗山等。
这些大山大体上分三大山脉,五指山山脉位于海南岛中部,主峰海拔1867.1米,是海南岛最高的山峰;鹦哥岭山脉位于五指山西北,主峰海拔1811.6米;雅加大岭的山脉位于岛西部,主峰海拔1519.1米。
海南岛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比较大的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山区,组成辐射状水系。
八年级地理上第四章知识点

八年级地理上第四章知识点中国的气候分区及其特点中国地域广阔,由于地形复杂,气候也分布广泛且多样。
根据气候条件不同,可以将中国划分为不同的气候分区。
在上述不同的气候分区中,各自有着不同的气候特点和影响。
本文将重点讲解中国的气候分区及其特点。
一、亚热带气候亚热带气候位于中国南部,在江南地区及华南地区广泛分布。
亚热带气候的特点是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凉爽,降水充沛。
江南地区和华南地区气候温和,雨水充足,是一些著名的名胜古迹的所在地,如苏州、杭州等。
亚热带气候所在的南方也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地区,棉花、稻米、麻、茶叶、糖等作物在这里都得到广泛的种植。
二、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范围从四川盆地一直到扬子中下游地区。
这种气候具有四季分明的特点,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位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成都有着长期稳定的农业生产,成都盆地的农业种植主要是以水稻、小麦、玉米等为主。
江汉平原的水稻、玉米及丝瓜等作物物种齐全,收成丰收。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还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带来了广泛纵深的插秧种植,种植的作物有稻米、油菜、小麦等。
三、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及东北地区。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在四季中降雨充足。
温带季风气候区景色独特,冰雪美景是其最具代表性的景色,也是冰雪旅游的主要目的地。
温带季风气候区还是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的重要种植区,也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原材料之地。
在这种气候区域,很多地方的经济都以工业为主。
四、南亚热带雨林气候南亚热带雨林气候区在中国地图上分布相对较窄,主要分布在海南岛、云南省西南部和台湾岛。
这一气候条件下,植被生长茂盛,红树林、热带雨林等自然景色得到了保护和开发。
南亚热带雨林气候区还是国内旅游目的地之一,不少旅游景点都座落于南亚热带雨林气候区,如海南、三亚、云南等,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总结中国的气候分区不仅给大家带来不同的气候感受,而且也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孕育出各自独特的人文、自然景色,成为了全球文化遗产。
海南自然地理介绍

海南自然地理介绍海南是中国最美丽、最具特色的省份之一,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造就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海南,位于中国最南端,被誉为“东方夏威夷”,拥有独特的热带海洋性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如春,常年气温在20℃以上,一年四季都适宜旅游。
海南是一个拥有神奇地质、独特地貌和丰富动植物资源的岛屿,让无数游客为之倾倒。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研究一下海南的自然地理介绍。
海南位于南海北部东翼,东、西、南三面环海,是我国最大的岛屿省份,除省会海口外,全省行政隶属海南藏族自治州、三亚市和儋州市等地。
海南省地理位置独特,位于北回归线附近,整个岛屿被红河断裂带、中越深水直界裂谷带、南海微板块拆裂构造等控制形成,构造复杂多样,地质构造以火山活动、隆升及水动力作用为主,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貌类型。
海南岛的地貌主要由山地和平原构成,山地占全省总面积的50%以上,有“天然动物园”之称的热带雨林以及珍稀物种如蓝眼鹈鹕、蜘蛛猴等居住其中。
而全省的平原则以丹霞地貌为主,有“中国丹霞之乡”之称的白沙市便是其中之一。
此外,海南还是一个拥有壮丽海洋景观的海岛。
它的近海浅海滩涂、深海浅海陆棚和深水海域,都是海洋生物的天然栖息地,有着极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
海南岛的气候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有时会受到强热带风暴或台风的影响,气温常在30℃以上,湿度大,是度假休闲、水上活动的绝佳场所。
而冬季则温暖宜人,是北国人们逃避寒冷的理想去处。
在海南,气候舒适,四季如春,仿佛是天地间的一块净土。
在海南省自然地理资源丰富,有热带雨林、珊瑚礁、淡水湿地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如大小洞天景区、五指山景区、蜈支洲岛等。
这些风景名胜区以其独特的地质构造、优美的景观、新奇的地貌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著称于世。
这些风景区不仅是旅游者的胜地,也是科研人员进行科学研究的绝佳场所。
海南的自然地理条件十分优越,有海岛、海湾、海洋等优美的海洋景观,这些海洋景观与其特殊的地质地貌相辅相成,形成了宛如仙境一般的美丽画卷。
海南地理复习资料

《海南地理》复习参考资料第一章中国最南端的省份一、位置、疆域和海岛1、位置:经纬度位置:海南省地处3°30′~20°17′N,108°15′~120°15′E,是我国最南的、纬度最低、热带面积最大的省。
曾母暗沙是最南端。
海陆位置:北靠祖国大陆,以18海里宽的琼洲海峡与广东雷州半岛分开;隔北部湾,西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相望,西面与越南为邻;穿越南海,东北与台湾省和港、澳特别行政区相望,东面有菲律宾,南面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文莱.优越的地理位置:海南省位于亚洲--太平洋的交接带上,居日本至新加坡的中段,邻近东南亚诸国。
她把守着祖国沿海出入的南大门,扼两广之咽喉,又是连结两洲(亚洲、大洋洲)两洋(太平洋、印度洋)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非常重要.2、疆域:海南省简称“琼”,1988年4月13日建省,并划定海南岛为海南经济特区。
是我国最年轻的省,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
海南岛的“四至”点和面积:海南省陆地的主体是海南岛,西起108°37′E的东方市鱼鳞角,东至111°03′E的文昌市铜鼓角,北至20°10′N的文昌市海南角(木栏角),南到18°10′N三亚市锦母角。
总面积3.4万平方千米,占全省陆地面积(约3.54万平方千米)的97﹪。
海南省的范围:海南省是个海洋大省,又是个岛省。
管辖海南岛以及周边岛屿和西沙、中沙、南沙三大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
海域面积200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海洋面积的2/3。
是我国陆地面积较小但海洋面积最大的一个省份,全国管辖范围最广的省。
二、人口、民族与华侨1、海南省有896.09万人口(摘自2011年《海南年鉴》),平均人口密度为261人/平方千米。
高于全国人口密度。
1950年-2011年的61年间,全省人口增长了3倍多。
人口密度北部、东北部和沿海地区较大,中部山区较小。
2、海南省内有汉、黎、苗、回等30多个民族.汉族占总人口83.33﹪,少数民族占16.6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海南岛的气候和河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海南岛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
2.了解海南岛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培养学生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推理分析的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案例分析和活动设计,培养学生思维方式,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的求知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海南岛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海南岛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地区,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树立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2.正确认识海南岛气候的优势和不利因素,珍惜海南岛气候资源,关心气象带来的灾害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阅读海南岛一月、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年平均降水量图。
(2)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
(1)通过读图、绘图、阅读,使学生形成地理的空间概念。
(2)认识海南岛的气温和降水时空分布规律。
三、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主要包括海南岛的气候特点和河流等两部分内容。
海南岛的气候从气温和降水、台风、气候的评价等方面展开;河流则从水文特征、水资源、水力资源等方面展开。
教材设计了读海南岛一月、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年平均降水量图等读图分析和分析海南岛的河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等两个活动来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海南岛的气候和河流特征。
四、教法与学法:读图观察、讨论启发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出示三亚美丽风光图片,问“三亚为什么是我国避寒胜地?“[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读海南岛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课本上“读图分析”并回答:
海南岛冬季气温状况:最低气温在16℃以上,说明海南岛冬季温暖。
最低气温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中部地区。
三亚成为全国避寒胜地的主要条件是偶遇寒潮南下,但有中部山地的阻挡,致使海南岛南部的气温变化不大,三亚市的月均温仍在20℃以上;
[承转]海南岛冬无严寒的原因是什么?试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冬季风等因素加以分析。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
[小结]海南岛四面环海,且地处热带,纬度较低,冬季太阳高度全国最大,白昼全国最长,获得太阳辐射较多,加上海风的调剂,因此冬季气温较高,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在16℃以上。
南部的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更是暖热。
虽然冬季风有时可达本岛,但势力已成强弩之末。
[承转]出示五指山的风光图片,问“五指山市为什么是著名的避暑胜地?”
[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读海南岛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课本上“读图分析”并回答:
海南岛夏季气温状况:大部分地区气温在25—29℃之间,说明全岛夏季普遍高温。
最低气温主要分布在中部山区,该区有一著名的避暑山城,名叫五指山市。
[承转]海南岛夏无酷暑的原因是什么?试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冬季风等因素加以分析。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
[小结]夏季,由于太阳高度增大,白昼变长,太阳辐射增强,全岛普遍高温,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在25—29℃之间,中部山区比较凉爽。
不过,由于受到来自海洋、风向偏南的夏季风影响,大部分地区仍是“夏无酷暑”。
又因夏季多云雨,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太阳辐射,天气阴凉,故有“一雨成秋”之说。
[承转] 联系中国气候中季风气候的知识思考回答,海南岛的降水特点及时间分配如何?
[学生活动]:从海陆位置:海南岛四面环海,深受海洋的影响,降水丰富,年均降水量为1500-2000毫米。
由于受季风的影响,有明显的雨、旱季之分和丰、歉年之别,具体表现在降水的季节差异和年际差异两大方面。
降雨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4—10月的雨量占全年的80—90%。
进入4月后,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盛行,带来了大量的降水。
降水类型以对流雨和台风雨为主,大雨、暴雨次数多,强度大。
冬、春季降水较少。
北风南侵时,海南岛北部常出现阴雨连绵的准静止锋天气。
年际之间,降水量差别甚大,丰水年往往是歉水年的二至三倍,西南部甚至超过五倍;
[承转]海南岛最大的盐场——莺歌海盐场分布在海南岛的东岸还是西岸?为什么?
[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读海南岛年降水量图,完成课本上“读图分析”并回答:
海南岛年平均降水量分布特点是东部多西部少,原因是迎风坡多背风坡少。
多雨中心在琼中县东部和万宁县西部的地区、丘陵地区,少雨地区在东方市沿海地带,原因是由于中部山区对东南季风的阻挡和抬升作用,处于迎风坡位置的琼中县东部和万宁县西部的地区、丘陵地区,成为海南岛的多雨中心。
而处于海南岛西部背风位置的东方市沿海地带,则是全岛的少雨地区。
海南岛最大的盐场——莺歌海盐场分布在海南岛的西岸,因为莺歌海盐场而处于海南岛西部背风坡,降水少,蒸发强,利于晒盐。
[小结]:海南岛降水丰富,从时间上看: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且年际变化大:从空间上看:则是东多西少。
[承转]出示在海南登陆影响较大的台风发生时的录像,引导学生从影响时间、影响的地区,带来的灾害及台风的功劳等方面回答分析台风的利与弊。
[学生活动]:
影响时间:海南岛每年5—11月,尤以8、9月为甚。
灾害:狂风暴雨,对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
影响的地区:地处东部的文昌、琼海、万宁三市往往首当其冲,成为海南岛的重风害区。
岛台风的功劳:带来大量的降水,其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
30-45%,是海南岛降水的主要来源之一。
[小结]:海南岛风灾频繁,利弊兼有
[承转]出示海南的冬季菜果菜的图片,问海南岛如何海南气候条件的优势,发展高效农业?
海南气候条件的优势:热量充足,降水丰沛是海南岛气候的突出特点,年均温与≥10℃的积温(≥8150℃)均高于全国,全年都是喜温作物的活跃生长期,农作物可一年三熟,特别是冬季温暖的条件最为难得。
充足的热量资源使海南成为全国最大的热带作物基地、南繁育种基地、冬季果菜基地和全国著名的冬泳、避寒度假旅游区。
不足:海南岛风灾严重,洪涝和干旱也时有发生,偶有的寒害对热带作物也有危害
[小结]:针对海南岛的气候特点,我们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化害为利。
七、板书设计:
第四章海南岛的气候和河流
一、海南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1、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北部、中部气温低,南部气温高。
原因:冷空气南下时,受中部山地的阻拦。
2、夏季气温分布特点:中低周高
原因:地势中高周低
二、降水丰沛,时空差异大
降水分布:东多西少
原因: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
三、风灾频繁,弊利兼有
文昌琼海万宁等为海南岛的重风害区。
四、气候评价
优点:热量充足热带土地资源优势:天然大温室,最大的热带农业基地。
不足:风灾洪灾旱灾时有发生。
八、教学反思
1、通过“三亚为我国冬季避寒胜地”的悬念设置导入新课内容,引起学生积极思维。
2、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利用地图、板图设计问题逐一引导,通过问题引出结论,使整节课衔接严谨。
3、通过读图分析活动,提高引伸,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对所授知识延伸拓展,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棠上有讲有练,讲练结合,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5、分析海南岛的气候影响因素等问题,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注重对所授知识的运用,让学生体会到不是在死记硬背知识,而是在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激发学习的欲望,鼓励学生用掌握的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体会到学习的价值,体会到自己的成长,从而提高学习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