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黄壤分布反应的规律
高考地理必修一植被与土壤解题方法技巧

(每日一练)高考地理必修一植被与土壤解题方法技巧选择题1、草本缓冲带能够有效拦截坡面径流中泥沙和氮、磷等污染物,是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主要措施之一。
某科研小组在三峡库区某地选取当地常见的草本植物黑麦草和白三叶,通过人工模拟地表径流,研究草本缓冲带截污能力,为三峡库区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下图示意不同草本缓冲带对污染物的削减效果。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推测白三叶比黑麦草削减污染物能力强的原因()A.阻止入渗流量大B.抵抗冲刷能力弱C.吸收氮磷能力强D.抑制蒸腾作用强(2)草本缓冲带宜布局在下图中的()A.居民点B.旱地C.水田D.消落区答案:CD【提示】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解析:(1)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2)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解答】(1)读图可知,白三叶吸收氮磷能力比黑麦草高,故白三叶比黑麦草削减污染物能力强。
故选C。
(2)由材料可知,草本缓冲带能够有效拦截坡面径流中泥沙和氮、磷等污染物,是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主要措施之一。
读图可知,消落区位于水库和水田之间,草本缓冲带布置在消落区可以有效拦截坡面径流中泥沙和氮、磷等污染物,减少对水库的污染。
故选D。
2、下图为我国贺兰山东西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1)甲自然带最可能是()A.冰雪B.常绿阔叶林带C.山地针叶林带D.温带荒漠带(2)造成甲自然带在东、西坡分布范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东坡降水多B.东坡气温高C.西坡坡度缓D.西坡光照弱答案:CA【提示】主要的植被类型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解析:暂无解析【解答】(1)略。
(2)略。
3、读下图,根据图中信息回答下列各题。
(1)甲地所处自然带的典型植被类型是()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温带落叶阔叶林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热带稀疏草原(2)据图信息推知甲河流域此时()A.盛行西北风B.盛行西南风C.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D.潜水补给河水答案:CA【提示】主要的植被类型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带(植被)。
海南地理课件海南岛的地形

▪ 丘陵包括山地切割而成的高丘陵和台地切割而成 的低丘陵,海拔250米是分界线,高丘陵占地2604 平方公里,低丘陵占地1893.5平方公里
▪ 台地地形分化-长坡和多级台阶 ▪ 台地区坡面长,这是散流作用形成的坡积地
形 ▪ 台地持续上升,使河流下切,形成多级阶地
七、海南岛的地形区域分化
▪ 南部山地地形分化-多级夷平面地形
➢ 在山地上隆过程中,产生多级夷平面 ➢ 在谷地中,形成阶梯状地形,急滩区和广谷区相间
岸沙堤;出水沙堤形成以后,在新的浅水区破浪 形成第二条沙堤,沙堤间则为澙湖
六、海岸平原及环带分布
▪ 2、沙堤潟湖平原
➢ 在沙堤后方存在潟湖的海岸平原,在东岸最为 典型
➢ 有些澙湖还未干涸,未成洼地,如万宁小海 ➢ 澙湖区被淤满后即成洼地,在文昌最为多见,表
面为沙土层,其下为粘土层及黑色澙湖粘土层, 并出现泥炭土
➢ 北部为长期沉陷区,形成琼地下水自流盆地 ➢ 在沿岸形成许多溺谷湾,如清澜、铺前、新英
等;还有珊瑚离岸礁,如邻昌、将军印等地 ➢ 南部山地分化以中部抬升,四(ZHOU)下降为
特点;但是东岸下降形成盆地港湾,西岸抬升 形成台地海岸 ➢ 山区受断裂作用影响形成菱形盆地,如保亭、 白沙和乐东盆地
七、海南岛的地形区域分化
五、沿海台地及环带分布
▪ 1、熔岩台地 ▪ 2、花岗岩台地 ▪ 3、红岩台地 ▪ 4、变质岩台地
六、海岸平原及环带分布
▪ 1、海岸平原 ▪ 2、沙堤潟湖平原 ▪ 3、三角洲平原 ▪ 4、热带海岸地形的特色 ▪ 5、众多的优良港口地形
海南岛水文地质

海南岛水文地质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第四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特征一、水文地质特征海南岛赋存有松散岩类孔隙潜水、松散-半固结岩类孔隙承压水、火山岩孔洞裂隙水、碳酸岩类溶洞水和基岩裂隙水等五大类(图2-9)。
(一)松散岩类孔隙潜水主要分布于海南岛四周沿海沙堤沙地、滨海平原和南渡江、万泉河、昌化江、陵水河、宁远河、望楼河等主要河流中下游河流阶地和出海口地区,分布范围广。
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粉细砂、中粗砂、含砾粗砂、粉砂等,含水层厚度、渗透性、富水性等变化较大。
(二)松散-半固结岩类孔隙承压水主要分布于琼北承压水盆地和琼西南承压水盆地(斜地)。
琼北承压水盆地分布于王五-文教断裂以北、东寨港以西的琼北地区,自上而下分布有8个含水层,岩性为贝壳碎屑岩、贝壳砂砾岩、粉细砂、中粗砂等;各个含水层的水质、富水性变化较大;第1、2、3承压水为常温水,是优质的矿泉水和生活饮用水;第5、6、7、8层承压水是低温热水。
琼西南承压水盆地(斜地)主要包括莺歌海-九所自流盆地、崖城自流盆地、三亚自流盆地、藤桥-林旺自流盆地,不同承压水盆地的含水层个数不同,一般为4-5个,含水层岩性为粉细砂、细砂、中粗砂、含砾粗砂等,含水层厚度、富水性变化较大。
图2-9 海南岛水文地质简图(三)火山岩类裂隙孔洞水主要分布于海南岛北部第四纪火山岩,含水层岩性以微孔状、气孔状玄武岩为主,凝灰岩、集块岩、火山角砾岩次之。
(四)碳酸岩类裂隙溶洞水零星分布于儋州市的八一农场、兰洋农场,三亚的大茅、红花,昌江石碌、王下,东方江边等地。
三亚大茅、红花凹谷等地为第四系覆盖,其它地区出露于地表。
(五)基岩裂隙水分布于海南岛中部山地丘陵区,根据岩类成因与水文地质条件不同,可分为红层(局部层间)裂隙水、层状岩类(网状层状)裂隙水、块状岩类(网状脉状)裂隙水。
二、工程地质特征(一)岩体工程地质根据海南岛岩体类型及工程地质力学性质,可分为岩浆岩、变质岩、沉积碎屑岩和沉积碳酸盐岩等四个建造类型和十八个岩组。
海南地理课件——海南岛的土地资源

壤”
三、主要土壤类型
• 砖红壤的性质
– 分布广泛但不连片,剖面发育层次较明显,表 土红色,心土有网纹层,即红、白色斑纹层; 铁质砖红壤层次不明显,表层暗红色,重粘, 小于0.01mm粘粒可达65%,心土红色而松; 砂质砖红壤表层黄红色,心土棕红色,铁锰结 核成层;褐色砖红壤表层铁质聚集,层次较明 显,表土呈褐色,心土呈红、黄、白混杂的网 纹层;黄色砖红壤表土呈黄棕色,心土下部显 示为红色,淋溶作用大,铁锰结核在心土常见, 网纹层呈红白色
四、土壤资源的地区性分异
– 1、海南岛北部丘陵台地铁质砖红壤、砖红壤土 区
– 2、东南丘陵、阶地黄色砖红壤土区 – 3、西南丘陵、阶地燥红土地、褐色砖红壤土区 – 4、中部山地赤红壤、黄壤土区
1、海南岛北部丘陵台地铁质砖红壤、 砖红壤土区
• 砖红壤除了玄武岩台地上发育的铁质砖红 壤,还有砂质砖红壤,花岗岩风化壳上发 育的砖红壤。另外还有水稻土、砂质土等。
三、主要土壤类型
• 赤红壤-又称砖红壤性红壤,分布在山地及丘陵 地
– 赤红壤与砖红壤不同在于缺乏铁质结核层 – 赤红壤的剖面是表土红黄色,下为红、黄、白斑纹层,
少见铁及锰结核存在。 – 赤红壤分布于400-800米之间,因山区水湿条件影响
可形成黄色赤红壤,在本岛山区东侧热带雨林下易发 育 – 赤红壤分布面积约490万亩,占全岛9.6%,主要用于 种植林木,以保持水土和发展热带珍贵木材林
海南岛的土地资源
• 一、土壤类型的水平分布 • 二、土壤类型的垂直分布 • 三、主要土壤类型 • 四、土壤资源的地区性分异 • 五、海南岛土地类型系统
一、土壤类型的水平分布
海南土壤简介

第三阶段,由于风化盐基的进一步淋溶而使土 体上部酸化,因而使铁、铝胶体开始活动,在 干湿交替的气候条件下,一方面是铁的氧化物 胶体蒙覆于粘粒表面,在土壤干旱期变为针铁 矿与赤铁矿,使土壤颗粒变红,即所谓红化过 程;另一方面是粘土矿物的进一步破坏,形成 高岭石,以至三水铝石,这就是富铝化过程的 最后阶段。
土壤类型 砖红壤 赤红壤 燥红土 沼泽土
水稻土
海南主要土壤类型图表归类
空间分布
成土过程
形成原因
脱硅富铝化作 用
全省19个市县均 有分布
富铝化过程和生 成几 化程度最高
乎分解殆尽
本省东部、西部 同上 的高丘低山上
同上
高,但弱于砖 红壤
海南岛西部五指 腐质化过程 山的背风坡
土壤肥力低。即所谓酸、粘、瘦、蚀等不良 的物理性状与化学性状,与气候生产力不协 调,因此,必须重视铁铝土的利用与改良。
由于高温、多湿,铁的氧化物在土体中表现 突出的颜色,如赤铁矿、褐铁矿等水化度低, 为红色;针铁矿水化度高,为黄色等。
海南省 土壤普 查面积
4262.42 万亩砖 红壤占 土地总 面积的 53.42%, 全省19 个市县 均有分 布,是 海南省 的主要 土壤类 型。
赤红壤是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主要分 布在我国南亚热带地带至热带地区,包括南的大 部,广西、广东的南部,海南省的几乎全部,福 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 22至25度之间。赤红壤地区的生物气候特点是: 气温较砖红壤地区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 10℃的积温在6500~8000℃之间,年降水量在 1290~2000毫米之间,全年雨量分配比较均匀,干 湿季节变化不很明显。天然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雨 林,沟谷内常有部分热带植物,且向南逐渐增多。 林内也有攀缘植物及附生植物。目前,赤红壤上 的天然林大部分已被破坏,成为疏林草地。赤红 壤富铝化作用弱于砖红壤。
海南生态功能区划

海南省生态功能区划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二○○五年六月前言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
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
我国政府提出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国务院颁布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提出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重点和措施。
为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家环保总局下发了《关于开展中东部地区生态环境功能区划的函》(环办函[2003]408号),对我国中东部地区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工作进行统一部署。
按照国家环保总局要求,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组织编制了《海南省生态功能区划》。
本区划以《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国家有关技术规范为指导,结合海南的实际,对海南省进行了生态功能区划分,并提出了各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点、产业发展方向与生态保护措施。
本区划旨在为海南省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水资源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农业、林业、旅游业、工业等产业发展规划以及海南省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决策提供了依据。
本区划已2005年6月经省政府同意批准实施。
目录一、概况 (1)(一)自然环境与资源条件 (1)(二)社会经济概况 (6)二、目标、指导思想与原则 (7)(一)生态功能区划的目标与指导思想 (7)(二)生态功能区划的原则 (8)三、生态环境现状与问题 (10)(一)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10)(二)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16)四、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 (21)(一)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 (21)(二)土地沙化敏感性评价 (22)(三)气象灾害受损敏感性评价 (22)(四)海南岛近岸海洋水环境污染敏感性评价 (23)(五)海南岛海岸带退化敏感性评价 (24)(六)地质灾害敏感性评价 (24)(七)生态环境综合敏感性评价 (25)五、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26)(一)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评价 (26)(二)水源涵养重要性评价 (27)(三)水源保护重要性评价 (27)(四)、洪水调蓄重要性评价 (27)(五)土壤保持重要性评价 (28)(六)海南岛海岸带防护重要性评价 (28)(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综合评价 (29)六、生态功能区划及分区概述 (29)(一)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30)(二)海南海岸带生态区 (33)(三)海南岛环岛台地/平原生态区 (40)(四)海南中部山地生态区 (47)(五)南海海洋与南海诸岛生态区 (49)七、生态功能区分类汇总概述 (53)(一)严格保护生态区 (54)(二)控制性开发利用区 (55)(三)资源开发利用区 (55)八、重要生态功能区 (58)(一)各类功能区的数量、面积与分布 (58)(二)重要生态功能区 (59)九、生态功能区划实施对策和措施 (61)(一)法律的对策和措施 (61)(二)行政的对策和措施 (62)(三)经济的对策和措施 (64)(四)技术的对策和措施 (65)附表:海南省生态功能区划简表 (65)附图:海南省生态功能区划图一、概况(一)自然环境与资源条件1. 地理位置海南省位于我国的最南部,陆地面积约3.42×104km2,地处北纬3°20′~20°18′,东经107°50′~119°10′之间,在我国所处的纬度最低。
海南岛地形地貌概况及其变化情况(以西部为例)

海南地理环境调查一、海南省地理位置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
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划界,西临北部湾与越南民主共和国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
海南省的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
全省陆地(主要包括海南岛和西沙、中沙、南沙群岛)总面积3.54万平方公里(其中海南岛陆地面积3.39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
地形与地貌海南岛四周低平,中间高耸,以五指山、鹦歌岭为隆起核心,向外围逐级下降,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构成环形层状地貌梯级结构明显。
山地和丘陵是海南岛地貌的核心,占全岛面积的38.7%,山地主要分布在岛中部偏南地区,丘陵主要分布在岛内陆和西北、西南部等地区。
在山地丘陵周围,广泛分布着宽窄不一的台地和阶地,占全岛总面积的49.5%。
环岛多为滨海平原,占全岛总面积的11.2 %。
西、南、中沙群岛地势较低平,一般在海拔4-5米之间。
海南岛形似一个呈东北至西南向的椭圆形大雪梨,东北至西南长约200公里。
西北至东南宽约18O公里,总面积(不包括卫星岛)3.39万平方公里,是我国仅次于台湾岛的第2大岛。
环岛海岸线长1528公里,有大小港湾68个,周围负5米至负10米的等深地区达2330.55平方公里,相当于陆地面积的6.8%。
海南岛热带面积占全国热带总面积的42.4%。
环岛平原在地区分布上,琼北有文昌海积平原,琼西北有王五——加来海积阶地平原,琼南有琼海——万宁沿海平原和陵水——输林沿海平原,琼西南有南罗——九所滨海平原。
南海诸岛地形具有面积小、地势低的特点。
其中以西沙群岛的永兴岛面积较大,计1.8平方公里,其余都在1平方公里以下,最高的西沙群岛石岛,海拔也不过12~15米,其余一般都只高出海平面4~5米。
此外,还有一群暗沙——水表岛屿。
海南岛北与广东雷州半岛相隔的琼州海峡宽约18海里,是海南岛与大陆之间的“海上走廊”,也是北部湾与南海之间的海运通道。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二十九)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二十九)综合题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其形成与地理环境紧密相连。
热带(季)雨林多发育砖红壤,干热区往往发育燥红土;赤红壤发育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环境下.黄壤虽与红城同一纬度,但更喜欢多云雾、水分条件较好的地区。
下列两幅图分别为海南岛土壤类型分布图和海南岛地形及降水量分布图。
(1)描述海南岛自然土壤类型的分布特点。
(2)分析燥红土形成的主要原因。
(3)据上图指出海南岛最肥沃的土壤类型并简述其肥沃的原因。
答案:(1)砖红壤面积最大,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部;赤红壤面积次之,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区;黄壤主要分布在中部山地;燥红土分布在西南沿海地区。
(2)燥红土分布在西南部,该地位于中部山地东南季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降水少;纬度低,气温高,干热区域有利于燥红土形成。
(3)类型:水稻土。
原因:水稻土是人工土壤,是在自然土壤的基础上经人工熟化和培肥而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所以是海南岛各类土壤中最肥沃的土壤。
解析:本题以我国海南岛的土壤发育情况为背景,主要考查土壤特征及其原因,难度一般。
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获取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阐释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对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的考查。
(1)根据材料中左图的图例及分布可看出,海南岛砖红壤的分布面积最大,主要分布在岛屿的北部、东部及东南部;赤红壤的分布面积次之,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区;黄壤主要分布在岛屿的中间位置,为山地地区;燥红土分布面积小,主要分布在西南沿海地区。
(2)根据材料信息,“热带(季)雨林多发育砖红壤,干热区往往发育燥红土”可知,燥红土形成于炎热干燥的环境。
根据上题可知,燥红土分布在岛屿西南部,从材料中的右图可明显看出,该岛西南部年降水量低于其他区域,是因为海南岛的西南部位于中部山地东南季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产生焚风效应,降水少,气温高;再加上纬度低,气温高,形成干热区域有利于燥红土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岛黄壤分布反应的规律
海南岛位于中国南海,是我国重要的热带岛屿之一。
岛上的黄壤分布广泛,这一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黄壤是一种富含有机质、矿质元素丰富的土壤类型。
它在海南岛的分布反应着一定的规律。
海南岛黄壤的分布主要受到地质、气候、植被等因素的影响。
首先,地质条件对黄壤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海南岛地处岩浆活动带,地壳运动频繁,这导致了地质构造的复杂性。
岛上的黄壤主要分布在火山岩、花岗岩等酸性地质环境下,这些岩石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和通气性,有利于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和矿质元素的富集。
气候条件也是海南岛黄壤分布的重要因素。
海南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高,雨量充沛。
这种气候条件有利于有机物的分解和矿质元素的释放,进而促进黄壤的形成。
此外,热带气候还提供了适宜的生物环境,有利于土壤中微生物的繁殖和活动,进一步促进了黄壤的发育。
植被也对海南岛黄壤的分布产生了影响。
海南岛拥有丰富的热带植被资源,不同类型的植被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热带雨林植被的茂密枯落物可以提供大量的有机质,进而促进黄壤的形成。
而热带草原植被的根系发达,可以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有利于黄壤的发育。
海南岛黄壤分布反应的规律受到地质、气候和植被等因素的综合影
响。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海南岛土壤的特点。
黄壤的广泛分布为海南岛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基础,也为岛上的生态建设和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保障。
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加强黄壤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海南岛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