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与效果分析
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分析

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分析摘要:通过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IRF)、方差分解分析等经济计量方法,本文对我国现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结论: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有效性正不断降低,实际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的实施效果好于货币供应量。
本文认为,基础货币难以操纵、货币乘数不稳固、货币流通速度不断下降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完善等因素是产生上述实证结论的重要原因。
最后,本文提出了有关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利率;实证分析一、引言货币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介目标的选择。
然而,中介目标的选择并没有统一模式。
按照经典的货币理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要紧是利率与货币供应量。
凯恩斯等认为,利率是中介目标变量的最佳选择。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者却认为,不能选择利率作为中介目标,而只能选择货币供应量。
美国经济学家普尔则又是另一种观点:当实际领域不稳固时,货币供应量是最适合的中介目标;当货币领域不稳固时,利率是最适合的中介目标。
从各国实践来看,常见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通货膨胀率、利率、货币供应量与汇率。
Bernanke等(1998)的实证研究认为,通货膨胀率目标的使用能够有效降低通货膨胀率而不付出产出缺失的成本(即随着预期的形成,产出在经历短期下降后会恢复到潜在水平)。
但是,Ball与Sheridan(2003)比较了7个使用通货膨胀目标的OECD国家与13个没有使用通货膨胀目标的国家,却发现通货膨胀目标没有明显改进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
Kim、Osborn与Sensier (2002)认为,利率作为中介目标时,提高利率与降低利率对产出的影响效果显著不一样。
Lai与Chen等(2005)发现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能够更好地实现名义GDP增长。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经历了从流通中现金到贷款规模再到货币供应量的转变。
关于现行的货币供应量这一中介目标,理论界存在较大分歧:刘锡良(2003)等认为,面对转型时期的中国经济时,建立在完美市场假说上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没有解释力,这使得以货币供给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面临挑战。
金融学毕业论文《货币政策是单一目标还是多目标》

题目:货币政策是单一目标还是多目标目录摘要 (2)Abstract (3)一、货币政策目标概述 (4)(一)概念 (4)(二)特征与分类 (5)(三)货币政策目标内容 (5)二、货币政策单一目标 (5)(一)货币政策的单一目标内容 (5)(二)实施货币政策单一目标的条件 (5)三、货币政策多目标 (6)(一)多目标制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 (6)1、货币政策政策自身波动 (6)2、货币政策的操作力度增大 (6)(二)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对立矛盾 (6)1、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 (6)2、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6)3、稳定物价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 (6)(三)多目标货币政策次优选择的实现 (7)四、中国货币政策 (7)(一)中国实行多目标货币政策的客观原因 (7)1、我国货币政策多目标之间的关联 (7)2、货币政策的多目标之间的平衡 (7)3、经济形势的复杂性 (7)4、中国国情需要执行多目标货币政策 (7)5、中国之行多目标货币政策需要注意的事项 (8)(二)中国货币政策四大目标及其实现顺序 (8)(三)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 (8)(四)实现货币政策多目标次优选择 (9)五、总结 (9)参考文献 (9)摘要货币政策是货币当局制定和实施的期望达到对宏观经济总体所能发挥的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这四个主要项目目标的要求,然而完全的满足和实现在实际中又是几乎不可能的,所以一般各国都会以其中一项作为主要目标,发展快速和稳健的国家,都把稳定物价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或唯一目标。
我国国情特殊,经济情况复杂,而相应的货币政策执行体制还不是很成熟,在这一的情况下,执行货币政策是单一目标还是多目标就成为影响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本文既对我国货币政策是执行单一目标制还是多目标制进行比对探讨。
分析货币政策单一目标和多目标的执行优势。
最后总结出合适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体制。
关键词:货币政策;经济增长;稳定币值;次优选择AbstractThe expectations of monetary policy is monetary authorities formulate and implement to achieve the overall macroeconomic can play including economic growth, full employment, price stability and the balance of the four main project goal request, however, completely satisfy and implementation in practice, it is almost impossible, so generally countries with one as the main target, develop fast and steady state, all the price stability as the first or the only target of monetary policy.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the special economic situation was complex, and the corresponding monetary policy implementation system is not very mature, and in this case, implementation of monetary policy is a single goal or multiple targets has become influence national economy and people's livelihood big problem, this paper is to perform a single monetary policy in our country both targeting or targeting for more discussion.Analysis of the single monetary policy objective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multi-objective edge.Finally summed up the appropriate monetary policy target system of our country.Key words: monetary policy;Economic growth;Stable currencies.Suboptimal choice货币政策是单一目标还是多目标一、货币政策目标概述(一)概念中央银行或者是政府为了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一种措施就叫做货币政策,特别指的是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1]。
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效果分析

y2-y1<y4-y3
▪反之,LM陡峭时,货币
供给增加,利率下降的多,
对投资和国民收入的影响
大。
27
y1 y2 y3 y4 y
货币政策效果因LM的斜率而有差异
货币政策效果
• 证明:由公式可知
r k ym
hh
• LM曲线越陡峭,由L=m0+m1=ky-hr 可知: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
h值越小,表示货币需求L受利率r影响较小,货币供给量m只要
• 结论:LM不变,IS曲线越平坦,即d越大,货币政策效果 越好。
26
货币政策效果
IS曲线斜率不变,LM曲线的斜率不同
•货币供给增加
•LM平坦,货币政策效果越 小。
•LM陡峭,货币政策效果越 大。
r% IS1
IS
LM1 LM2
2
▪LM平坦时,货币供给增
加,利率下降的少,对投 资和国民收入造成的影响 小;
幅度越小,扩张的财 政政策效果越小。
16
LM:r ky m hh
r%
LM
r5
r4
IS4
IS6
IS3
r3
IS5
r2
r1
IS2
IS1
y1 y2 y3 y4 y5 y
LM曲线三个区域的IS效果
凯恩斯区域极端情况
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 处于流动性偏好陷阱区域, r% LM呈水平状。此时,货币政
IS1 IS2
5
主动学习
练习
经济处于衰退之中,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2000亿美 元就可以结束衰退
A. 如果MPC =0.8,没有挤出效应,国会应该批准
增加多少政府购买来结束衰退?
B. 如果存在挤出效应,国会批准的政府购买应该 大于还是小于这个数量?
中国货币政策的变化和效果

中国货币政策的变化和效果货币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等控制经济波动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手段。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货币政策一直是宏观调控的核心之一。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国货币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和变化,本文将分析中国货币政策的变化和效果。
一、货币政策调整的历史回顾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存在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货币政策主要以抑制通货膨胀为主,实施收紧的货币政策,加大银行准备金率、提高利率等手段,限制了货币银行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这种收紧的货币政策对穷困落后的社会经济环境下的中国来说是必要的,但也限制了经济增长。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国际经济的变化以及金融改革的推进,货币政策也经历了不断的调整和变化。
1994年,中国开始实行市场化利率和汇率改革,进一步加强了货币政策的调控力度。
2000年,国务院对货币政策进行了调整,强调货币政策要立足于控制通货膨胀,同时注重银行、外汇、金融市场等领域的管理,针对不同阶段经济的变化对货币政策进行调整。
目前的货币政策是以维护货币稳定、促进经济增长、促进就业为目标,主要的手段是调整利率、信贷、汇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
其中,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中国也在探索数字货币的发展,为深化货币政策Lehuan背景提供了有利的制度环境。
二、货币政策调整的效果货币政策调整对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资本市场都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经济增长:货币政策通常会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从而影响短期内经济的增长速度。
货币政策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经济增长也不仅由货币政策决定。
但总的来说,中国实施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推动经济增长仍然是有效的。
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比较显著,通货膨胀中,价格总水平普遍上涨。
而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往往是货币供应量过多,而货币政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一个手段。
中国目前的货币政策比较稳定,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能有效控制通货膨胀。
2008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分析

续到 2 1 0 0年年 末 . 国改 变 了适 度宽 松 的货 币政 策 . 始 金率 .而 同时 期并 没 有 配 合使 用 其 他 有 效 的货 币政 策 工 我 开
实行稳 健 的货 币政策 。面对 2 1 年 上 半年 居高 不下 并屡 01 具. 如金融 机 构人 民 币存 款基 准 利率 和金 融机 构人 民币 贷
落 , 格 上涨 压力 有 所减 轻 , 价 主要 价格 指 标开 始趋 稳 回落 , 物价 上涨 过快 的势 头 得 到 了初 步遏 制 。
通 过 与 预 先 设 定 的 目标 对 比 . 以 发 现 目 标 中 “ 增 可 稳
择 退 出 , 而实施 稳健 的货 币政 策 ; 么 继续 实 行 , 要 预 转 要 但 计 到 经济 会慢 慢 向过热 发 展 . 好 防范 经 济过 热 和 防范 通 做 货 膨胀 的 准备 。我 国两 者都 没 有做 到 . 既没 有 及时 地 调整 货 币政策 取 向 ,也 没 有 很 好 地 做好 防 范通 胀 的准 备 。在
紧的货 币政策 。到 了 2 0 0 8年 年 中 , 我国又 改变 了从 紧 的货 果 我们 注意 一下 中国人 民银 行 采取 的 货币 政策 工具 , 会 就 币政策 . 始实 施适 度 宽松 的货 币 政策 。这 一政 策 一直持 发 现原 因所在 。中国人 民银行 只 是五次 上调 法定 存款准 备 开
问题 是货 币政 策 的执行 缺乏 连续 性 。 20 在 0 8年 下 半 年 , 中 提 升 风 险 抵 御 能 力 .提 高 金 融 支 持 经 济 发 展 的 可 持 续 性
国人 民银行 综合 运用 法定 存 款 准备 金 率 、 融 机构 人 民币 金 存 款 基准 利 率 和金 融 机 构人 民 币贷 款 基 准 利 率 等货 币政
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摘要最近几年是我国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最多的时期,尤其以货币政策的使用最为频繁。
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变数日益增加的不确定性因素,正在考验着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文章认为货币政策是把“双刃剑”,对其使用要特别谨慎。
而在使用过程中,更要注重其政策效应。
文献表明,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分析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但笔者认为这些分析有些缺失,分析效果并不理想,因此,笔者从一个新的视角――行为经济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生存质量;危险因素;调查;对策目录摘要 (I)1. 引言及简单的文献综述 ......................................................................................... I II2. 研究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新视角:行为经济学 ..................................................... I II2.1. 营养和心理因素.......................................................................................... I II2.2. 货币理论的演进与行为经济学在货币理论的发展中,对微观主体的主观假设在不断地演化................................................................................................ I V2.2.1. 风险态度 ............................................................................................. I V2.2.2. 心理账户 ............................................................................................. I V2.2.3. 过于自信的心理 ................................................................................. I V2.2.4. 人们的后悔心理与奇幻思维以及准奇幻思维 (V)2.3. 行为经济学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V)2.3.1. 货币政策有效性解释 (V)2.3.2. 货币政策效力的非对称性解释 ......................................................... V I2.3.3. 货币政策敏感性的解释 ..................................................................... V I2.3.4.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效力的解释 ......................................................... V I3. 行为经济学的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 V II3.1. 央行不能做到减少货币供应量 .................................................................. V II3.2. 随着加息次数的增多,人们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呈递减趋势 .............. V II3.3. 在国有商业银行没有进行产权改革的条件下,货币政策的效力会更低VII4. 评论总结 ............................................................................................................... V III5. 参考文献................................................................................................................. I X1.引言及简单的文献综述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已完全融入全球分工和市场体系之中。
浅谈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论文(2)

浅谈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论文(2)浅谈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论文篇二《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现状,并对以往的货币政策研究成果作了简短的文献综述,最后指出了我国货币政策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广义货币供给贷款余额一、我国货币政策的现状2001―2002年由于我国经济中通货紧缩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中央银行主要实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2003―2005年我国经济逐渐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实现的经济的快速增长,这段时间的货币政策的目标主要是有保有压;2005―2007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是内外发展不均衡,导致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大。
从2007年开始,为了控制日益严重的流动性过剩以及由此带了的经济过热,央行开始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主要包括上调法定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
2007年我国共10次上调法定准备金率;共6次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和5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基准利率。
但到了2008年9月,为了抑制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的势头,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8年共调整存款准备金率9次、存款基准利率两次以及贷款基准利率四次。
其中对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为先升后降,对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均为下调。
进入2010年,我国的货币政策适用仍然频繁,到目前为止我国年内共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五次。
我国如此频繁的使用货币政策,再一次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成为理论界讨论的热点。
国内学者基于不同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如庚庆锋,黄志刚(2009)从利率对汇率的影响入手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认为我国资本的短期流动对利率变化不敏感从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较差,需要进一步完善汇率制度,实现汇率―利率联动机制;李后建,尹希果,卞小娇(2010):认为金融创新一方面消弱了货币政策利率管道的传导效应,另一方面使得货币政策信用管道的传导及其效果变得更加复杂和不确定,并通过实证证明了金融创新的存在使得我国货币政策通过信用管道传导的产出效应大于通过利率管道传导的产出效应。
中国货币政策的实施和效果分析

中国货币政策的实施和效果分析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货币政策的实施和效果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在这个全球化和不稳定的经济环境中,货币政策已成为各国政府应对经济问题的重要手段。
中国的货币政策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的实施和效果对中国国内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货币政策是指以货币为主要手段,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以达到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和调整国际收支等宏观调控目标的政策。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实行了一系列货币政策,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价格政策等。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建立,中国货币政策逐步从传统的计划调控向市场调节转变。
近几年来,中国货币政策以加强市场化、完善货币供给体系、增强监管等为主要举措,目的是促进货币政策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在实施货币政策的过程中,中国的央行——中国人民银行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作为国内银行业的最高监管机构,中国人民银行依托其独立的货币政策和独立的政策制定权,积极引导和调整金融市场,维护经济金融稳定和社会经济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货币政策的实施和效果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评价。
在很大程度上,中国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和肯定。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了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
尽管这一过程中存在周期性的波动和风险,但是中国的货币政策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国内的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
在实践中,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控制通货膨胀。
货币供给量是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通过稳定货币供应和控制流动性,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控制了通货膨胀率的上升。
广义货币M2的增长率自去年初的12.8%下降到了不足8%。
二、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
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这有利于维护国内的经济稳定和金融安全。
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人民币汇率稳定是中国抵御外部风险的重要保障,也支持了中国货币政策在调控经济中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引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一直是理论界与实际工作部门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一般包括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个部分。
它们虽然分别表示了一个经济体内外部的最优均衡状态,但是之间存在冲突,如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目标在短期内相冲突,这导致了经济体需要对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进行选择。
货币目标制度一般包括以单一目标值和多重目标制。
单一目标制为货币学派所推崇,弗里德曼认为多重目标难以兼顾,易引起政策的过度调整;而凯恩斯学派则认为多重的权衡性货币目标制度能更好地解决错综复杂的经济问题。
我国现在实行“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目标制度。
近几年来,次贷危机造成全球金融海啸,对我国的经济产生重大冲击,使我国的政策方向由控制通胀的紧缩型转变为刺激经济增长的宽松型政策;而随着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启动,国际市场中大量流动性涌入中国,对中国造成输入性通胀压力,同时由于国内货币供给量的剧增,我国的通胀率一度远超3%-3.5%的警戒区间,货币政策再次进入紧缩阶段。
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式下,研究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首先对货币最终目标的含义及各目标之间的具体关系与存在冲突进行介绍,然后会结合我国的经济现状分析现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制度并用VEC模型检验两个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当今经济环境下应当选择的货币政策目标。
二、文献综述及我国现状货币政策目标及其制度的选择一直受到理论界的密切关注。
货币主义学派支持货币中性论,即货币政策的扩张和紧缩仅仅能影响通货膨胀率的波动而对产出和就业产生系统性的影响。
因此,货币主义学派主张采用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长期目标。
而凯恩斯学派则持相反意见,他们认为经济现象错综复杂,现实社会中的经济问题也往往是多方面的,单一的货币政策目标难以兼顾,多重的货币政策目标能够更好的解决经济问题。
国内,不少学者就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进行了研究。
在单一目标与多目标制之争方面,谢平(2000)、宋海林和刘澄(2003)等就认为多目标约束的货币政策“要求过高”,“货币政策无论短期好还是长期都应该坚持稳定物价的单一目标”。
而周俊(2002)提出根据我国政治经济形式及当前的经济任务,我国应采用多重货币政策目标,即以币值稳定与经济增长为主。
何运信与曾令华(2004)则依据总供给曲线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由于正斜率总供给曲线的存在及该曲线的不稳定性及其测度上的不确定性,货币政策需要盯住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双重目标,而不能只注重物价稳定的单一目标。
就具体的货币政策目标选择方面,卢宝梅(2008)提出,我国应改变长期以来偏重经济增长目标而忽视价格稳定目标的政策导向,建立起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
陈之荣(2009)则提出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货币政策的调控重点应当着眼于保证经济的平稳增长,同时也应预防扩张政策可能引发的通货膨胀风险。
徐茂魁(2010)通过VAR模型及脉冲响应模型证明中国以信贷扩张为主的货币政策比货币供应量为主货币政策更能有效地带动中国经济增长,并带来更小的通货膨胀,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可以继续适度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要更加注重货币政策的运用。
由此可见,在不同的经济金融形势下,中央银行应采取不同的货币政策目标。
三、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与目标选择1、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控制物价稳定与保持经济增长使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研究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有助于正确选择货币政策目标以及预测未来另一目标的变动情况,从而对经济形势的波动进行及时反馈。
下文将使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向量误差修正(VEC)模型验证两者之间的动态关系与该目标变动所产生的效果。
(1)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本文选取2006年第1季度至2013年第4季度的季度数据作为样本区间,数据来源于Resset金融数据库以及国家统计局。
本文使用CPI同比增长率表示通货膨胀情况,使用GDP 同比增长率作为经济增长指标,因为CPI只有月度数据,在此使用每季度三个月的平均同比增长率作为CPI季度同比增长率。
在建立模型之前,需要对数据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这里使用ADF方法对两个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
表1是两个变量的单位根检验结果:由于CPI和GDP的原数列是非平稳序列,而两者的一阶差分数列平稳,故而CPI和GDP 是一阶单整数列,可以对它们建立双变量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模型)。
在建立模型前,还需要确定模型的滞后阶数。
使用LR、FPE、AIC、SC、HQ指标进行判断,可知模型的最大滞后阶数为2阶。
(2)模型建立与分析对CPI和GDP建立VEC模型,模型的四个AR根除去固有的一个1外均分布在单位圆内,说明模型具有长期稳定性。
而由格兰杰检验结果可知(表2),CPI增长率的变动是GDP增长率变动的格兰杰原因,而GDP增长率的变化不是CPI增长率波动的格兰杰原因。
这说明通货膨胀率的变动在很大程度上会引起经济增长率的变化,但是经济增长率的变化对通货膨胀率的变动所起的影响并不显著。
同时,通过VEC模型可以得到CPI和GDP的协整方程,从而得出两个变量的长期关系:DGDPt = -0.626+16.064*DCPIT从该协整方程可以看出,通货膨胀的变化在长期会对经济发展率变动产生较大的正向影响,因此从长期来看,保持物价稳定与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间具有冲突性。
协整方程的结论与通货膨胀会阻碍经济发展的推论不同,可能是因为经济危机后央行启动“四万亿”等刺激政策,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以投资增加拉动经济增长所致。
(3)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为了进一步分析两个目标之间相互的短期影响,此处采用脉冲响应函数进行分析。
根据CPI对GDP的冲击影响图形,当给CPI一个单位的正向冲击,GDP的当期即会有所反应,经过小幅波动后迅速下降,在第7个月左右达到最低值,而后经波动逐渐趋近于-1。
这说明通货膨胀的冲击在短期内会对经济发展起到剧烈的抑制作用。
此处短期冲击与长期协整关系的不同也体现了货币政策目标在不同经济形势下可能会体现不同的相互关系。
等诸多问题会逐步显现。
为保持我国的经济持续平稳增长,央行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保持国内市场中流动性适度,以实现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第二,应当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三农”产业以及重大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第三、进一步完善金融调控机制,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第四、进一步健全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提高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并逐步扩大金融机构负债产品市场化定价范围;第五,通过加强宏观层面的风险管理控制、引导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督促金融机构加强流动性控制和风险管理来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I. IntroductionThe choice of monetary policy ultimate goal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field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ncluding price stability, full employment, economic growth and balance of international payments in four parts. They although represent, respectively, a economy inside and outside of the optimal equilibrium state, but between the conflict, such as price stability and full employment in the short term conflict, which leads to the economy need the ultimate objective of monetary policy to choose. The monetary target system includes a single target value and multiple objectives. The single target of Monetary School held in esteem, Friedman believed that multiple objectives to balance, easy to cause the policy of excessive adjustment; and Keynesians think multiple tradeoffs of monetary targeting system can better solve the problem of complex economy. China is now implementing the monetary policy objective system to keep the currency stable, and to promote economic growth.In recent years, the subprime crisis caused by the global financial tsunami, to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China's economy, make China's policy direction by the control of inflation austerity type change to stimulate economic growth of loose policy; and with the start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s quantitative easing policy,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liquidity into China, of China caused by imported inflation pressure, also due to the rapid increase in the domestic money supply, China's inflation rate once far more than 3% - 3.5% of the guard interval, monetary policy once again into the contraction phase. Under the complicated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economic and financial form,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study the choice of the ultimate goal of monetary policy. This will be the first the specif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arget and the meaning to the ultimate goal of monetary and there is a conflict are introduced and then combined with China's economic situation analysis current monetary policy target system and VEC model to tes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goals, and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present economic environment should choose the monetary policy objectives.Two,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The choice of monetary policy objective and its system has been closely watched by the theorists. The school of monetary policy supports monetary neutrality, that is, the expansion and contraction of monetary policy can only influence the fluctuation of inflation rate and have a systematic effect on output and employment. As a result, the school of the school of economics advocates the adoption of inflation rate as a long-term goal of monetary policy control. And the Keynesians hold the opposite view. They think that complex economic phenomena and the economic problems of the social reality also tend to be more, the single goal of monetary policy is difficult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multiple objectives of monetary policy can better solve theproblem of economy.In China, many scholars have studied the choice of China's monetary policy objectives. In terms of single object and multi object of dispute, Xie Ping (2000), Hailin song and Liucheng (2003), that a multi-objective constrained monetary policy "too high", "monetary policy regardless of short-term or long term should adhere to the price stability of single target". And Zhou Jun (2002)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our country'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forms and the current economic task, our country should adopt multiple monetary policy goal, that is, currency stabi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Yun Xin he and Zeng Hua (2004) i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 of aggregate supply curve for empirical analysis, as is the existence of the slope of the aggregate supply curve and the curve of stability and measurement uncertainty, monetary policy needs to be focusing on infl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of dual target, not only focus on a single goal of price stability.Select the aspect specific objectives of monetary policy. Lu Baomei (2008) proposed, China should change for a long time lay particular stress on economic growth target and ignore the goal of price stability oriented policies, set up the flexible inflation targeting monetary policy. Chen Zhirong (2009) is proposed under the impact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a focus on the regulation of China's monetary policy should focus on ensuring that the economy steady growth, but also should prevent expansion policy may lead to the risk of inflation. Xumaokui (2010) by VAR model and pulse response model, it is proved that the credit expansion of monetary policy than money supply mainly monetary policy more effective impetus to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nd to bring a smaller inflation. Therefore, in the post financial crisis era, China can continue to appropriate implementation of moderately loose monetary policy, but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use of monetary policy. Thus, in different economic and financial situation, the central bank should take different monetary policy objectives.Thre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ce stabi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and target selection 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l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Controlling price stability and to maintain economic growth so that the main goal of China's monetary polic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ides has help to correct choice of monetary policy goals and predict changes in the future another goal, timely feedback and the fluctuation of the economic situation. Grainger causality test and vector error correction (VEC) model are used to verify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and the effect of the change of the target.(1) data sources and variable selectionThis paper selects quarterly data from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6 to the fourth quarter of 2013 as a sample interval, the data from the Resset financial database and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In this paper, we use the CPI growth rate of inflation, GDP growth rate as the index of economic growth, because the CPI only monthly data used in this quarterly three months compared to the average growth rate as the quarter CPI year-on-year growth r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