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货币政策的研究及最终目标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的研究及最终目标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的研究及最终目标

内容摘要

所谓货币政策,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国家有关货币方面的政策。在现代经济中,货币同信用、金融的关系密切不可分,也有人将货币政策笼统地等同于金融政策。规范地讲,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与信贷总量,调节利率水平和汇率水平等,以期影响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水平,从而促进宏观经济目标实现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在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由于经济大萧条,彻底粉碎了根深蒂固的“廉价政府政策”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各国普遍加强了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于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成为各国调节经济的主要手段,构成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论文针对我国货币政策的研究和最终目标进行深入探讨,首先研究我国货币政策的发展历程,通过我国现行体制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的现状,再阐述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伴随着经济市场化的深入,信用和金融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也会进一步加强。金融借助于各种信用形式、渠道、手段和工具,发挥它的渗透扩散能力,必将国民经济运行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因此,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操作,实现宏观经济目标方面军的重要作用也会得到发展。

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工具、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目录

一、我国货币政策的发展历程

二、我国货币政策工具

(一)一般性工具是货币政策工具的总调节

1、存款准备金制度

2、再贴现政策

3、公开市场业务

(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一般货币政策工具的必要补充

(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微效

1、金融市场

2、金融机构

3、企业居民户

三、我国目前现有的货币政策

(一)扩张性货币政策可能经济增长速度减慢

(二)紧缩性货币利于推动我国经济健康的发展

四、我国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

(一)物价稳定

(二)充分就业

(三)经济增长

(四)国际收支平衡

(五)其他目标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的研究及最终目标

自从货币产生以后,就有了对货币放回管理的原始货币政策。在货币由称量货币逐渐走向金属针铸币的过程中,为了防止私铸、滥铸劣质铸币对商品流通和交易的影响,国家对货币铸造进行严格的规定。古代思想家甚至根据金属货币同物价水平的关系,概括出最简单朴素的古代货币数量论思想。基于此,提出对铸币及价格水平的控制,要求国家或封建君主通过对币材的开采、保有直至铸造等进行垄断和控制。

现代货币已经挣脱了金属躯壳对它的束缚,成为纯粹的信用货币。现代信用货币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特别是中央银行取得了货币发行的垄断权成为其主要特征。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自己的资产负债,实现对基础货币的调控,进而实现对整个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因此,有人将现代信用货币称为“管理货币”。既然是管理货币,必然要求中央银行对货币的发行和流通进行管理,这就成为中央银行实行货币政策的基础。进一步来说,由于金融运行状况引导资源的配置状况,所以,货币政策的变化会引起价格水平的变化,资本流向和流量的变化,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因此,货币政策成为一项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并日益受到重视。

一、我国货币政策的发展历程

自1984年到1995年,我国一直奉行的是双重货币政策目标,即发展经济和稳定货币。这种做法符合中国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特别是在把银行信货作为资源进行直接分配的情况下,货币总量控制与信贷投向分配都由计划安排,发展经济和稳定货币这两个目标比较容易协调。但是改革开入以后10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倾向政策的双重目标并没有能够同时实现。1953年3月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对“双重目标”进行了修正,确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个目标体现了两个要求:第一,不能把稳定币值与经济增长放在等同的位置上。从主次看,稳定币值始终是主要的。从顺序来看,稳定货币为先。中央银行应该以保持币值稳定来促进经济增长。第二,即使在短期内兼顾经济增长的要求,仍必须坚持稳定货币的基本立足点。

二、我国货币政策工具

中央银行为了调控宏观经济,采取一系列调节货币信用的措施,以达到这一目的。这些调节货币信用的措施,通常称为货币政策工具。由于经济运行的复杂性,不可能想像采取单一的货币政策工具就能实现各项宏观经济目标,而且也不可能存在永远有效、始终不变的货币政策工具。所以,同一时期各个国家采取的货币政策工具是不尽相同的。并且,同一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经济条件下,也会采取不同的货币政策工具。采取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工具,完全要根据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经济制度而定。但是,就总体来看,货币政策工具经历了由简到繁,由粗放到精细的发展道路。它大致包括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三大类。

(一)一般性货币工具是货币政策工具的总调节

一般性政策工具也称为货币和信贷的供给总量,对于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都产生影响,而不仅仅作用于某些方面和部门。它主要包括存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业务,俗称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

1、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对国民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改变金融机构的准备金数量和货币扩张乘数,从而达到控制金融机构的信用创造能力和货币供应量的目的。在存款准备金制度下,金融机构不能将其吸收的存款全部用于发放贷款,必须保留一定的资金即存款准备金,以备客户提款的需要,因此存款准备金制度有利于保证金融机构对客户的正常支付。随着金融制度的发展,存款准备金逐步演变为重要的货币政策工

具。当中央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时,金融机构可用于贷款的资金增加,社会的贷款总量和货币供应量也相应增加;反之,社会的贷款总量和货币供应量将相应减少。

自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改革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将法定准备金账户的备付金账户合并为法定准备金账户。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从13%降低到8%,再到6%。但由2003年起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从降低至上升,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利好的因素,流动性过剩造成的通货膨胀,中央银行需要收缩银根,采用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来减少市场上的流动资金量,防止经济过热或过度通膨等情况发生。一般地,存款准备金率上升,会使得利率被迫上升,这是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的信号。存款准备金率是针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对最终客户的影响是间接的;利率是针对最终客户的,比如存款的利息,影响是直接的。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限制国家银行的贷款总量,从而达到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热的目的。直至2011年5月,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已上调至21%。

2、再贴现机制是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

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最早拥有的货币政策工具。现代许多国家中央银行都把再贴现作为控制信用的一项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转让。对中央银行来说,再贴现是买进商业银行持有的票据,流出现实货币,扩大货币供应量。对商业银行来说,再贴现是出让已贴现的票据,解决一时资金短缺。整个再贴现过程,实际上就是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之间的票据买卖和资金让渡的过程。

作为中央银行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再贴现政策在我国的金融运行过程中,由于实际操作时间短,加上社会信用和票据市场不发达等因素的制约,使其具有特殊的运作机理和特殊的功能效应。本文试图从我国再贴现政策的功能效应入手,研究制约其效应发挥的因素,探索如何更有效发挥再贴现政策效应的途径,以达到促进金融宏观调控方式的转变、增强货币政策可操作性的目的。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和规定贴现条件来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供给和需求。从1998年3月起再贴现利率成为独立的利率体系,不再继续与同期再贷款利率挂钩。同时下调再贴现利率并延长再贴现最长期限。

3、公开市场业务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多数发达国家,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中国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两部分。外汇公开市场操作1994年3月启动,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1998年5月26日恢复交易,规模逐步扩大。1999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重要工具,对于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从1998年开始建立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制度,选择了一批能够承担大额债券交易的商业银行作为公开市场业务的交易对象,目前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共包括40家商业银行。这些交易商可以运用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等作为交易工具与中国人民银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从交易品种看,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其中回购交易分为正回购和逆回购两种,正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卖出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买回有价证券的交易行为,正回购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正回购到期则为央行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有价证券卖给一级交易商的交易行为,逆回购为央行向市场上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到期则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现券交易分为现券买断和现券卖断两种,前者为央行直接从二级市场买入债券,一次性地投放基础货币;后者为央行直接卖出持有债券,一次性地回笼基础货币。中中央银行票据即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券,央行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可以回笼基础货币,央行票据到期则体现为投放基础货币。

(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一般货币政策工具的必要补充。

除了一般的货币政策工具之外,中央银行还拥有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也称为货币政策的的结构性

工具,它是针对商为银行或金融机构特殊的资金运用而采用的工具。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是中央银行对有关证券交易的各种贷款进行限制,目的在于抑制过度的投机。其中如规定一定比例的证券保证金率,并随时根据证券市场的状况加以调整;不动产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在房地产方面放款的限制措施,以抑制房地产投机,如对金融机构的房地产贷款规定最高限额、最长期限以及首次付款和分摊还款的最低金额等;消费者信用控制,健全消费信用制度在现阶段主要应表现为有效放松消费信用管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完善消费信用的法律法规体系,认真做好消费信用中首期付款比例、还款期限、信贷规模等方面的实证研究。应充分发挥信用卡在消费信用中的作用。

(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微效

随着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改革,我国已初步建立了“政策工具--中介目标--最终目标”的间接传导机制和“中央银行—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企业居民户”的间接传导体系。但在中央银行、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微观经济主体层面上的存在的诸种障碍却导致了我国货币政策的微效。中央银行拥有货币政策工具的三大法宝,而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企业居民户到底是怎样的形成一个传导体系的呢?

1、金融市场

货币市场:1984年,我国建立同业拆借市场标志着货币市场的起步。到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统一规范的货币市场格局,但总体来讲仍不成熟,缺乏足够的中介机构和市场参与者,交易品种或缺,金融工具和手段创新滞后,货币市场缺乏流动性,地区分割的银行间分隔严重,交易不活跃,货币政策传导缺乏广度,低速低效。货币市场业务主要集中于同业拆借市场和债券回购市场,而这两个市场交易量不够大,无法大量吞吐证券,限制了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继而影响了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幅度。票据市场上由于社会信用机制不健全,商业票据使用不广泛,再加上票据数量有限,主要是银行承兑汇票,基本没有商业承兑汇票,再贴现始终未形成规模,影响了再贴现政策工具的实施力度和广度;股票市场:中国股市的投机性强,长期没有退出机制,其股指变动与经济走势呈现出明显的异动状态,股市泡沫膨胀,股票价格难以产生财富效应,隔断了相应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债券市场:债券市场特别是国债市场上种类不多使公开市场缺乏载体,另一方面交易不旺,以调控基础货币为目的的公开市场业务缺乏交易基础,严重阻碍了货币政策工具作用的发挥。

2、金融机构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是依法接受活期存款,主要为工商企业和其他客户提供短期贷款并从事短期投资的金融机构。它最大的特征便是具有以派生存款方式创造和收缩存款货币的能力。在我国,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尚未发展到成熟阶段,利率并未完全市场化,使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缺乏必要的条件,以至收效甚微。央行只能采取贴现率、窗口指导、利率管制等其他调控工具,这就使商业银行的行为对货币政策的效力具有更大的作用。在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有全部金融机构80%以上的资产和负债,因而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反应程度便成为货币传导机制上的关键。

3、企业居民户

企业方面;一方面由于供给相对过剩,引起物价下降,宏观经济环境并不乐观,企业对市场前景并不看好,非意愿存货投资增加,投资意愿不强;另一方面很大一部分国有企业未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缺乏面向市场的研发、营销和管理机制,产品市场占有率低,盈利条件和偿债条件都难以满足贷款条件。中小企业规模小,资本金不足,缺乏有效的抵押和担保等问题,再加上信息不对称、银行的风险约束和无利润约束,使企业难以获得间接融资。市场准入限制也使直接融资困难重重。中小企业游离于货币政策外,企业难以得到贷款,整个社会投资难以,而这又引起悲观性的经济预期,从而形成微观经济主体层面上的恶性循环;

居民个人方面;我国拥有一系列措施政策,如医疗社会保险制度、城镇住房制度以及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使居民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了,预期支出上升。这使得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储蓄倾向提高。对居民消费意向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有60.1%的城镇消费者由于未来支出预期的增加而增加储蓄。

从储蓄目的看,仍有59.8%的城镇消费者是供子女上学,而用于买房、养老和医疗作为储蓄目的的消费者分别为43.5%、42.8%和41.1%。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制度改革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使许多企业效益呈现下降趋势,居民预期收入下降,也加强了储蓄倾向。

三、我国目前现有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目标是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的。货币政策工具不可能直接作用于最终目标,而必须借助于中介指标。中介指标的选取要符合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抗干扰性和与经济体制、金融体制有较好的适应性等五个标准。一般选择利率、货币供应量、超额准备金和基础货币等金融变量,也有的把汇率包括在内。

(一)扩张性货币政策

扩张性货币政策通过增加货币供给来带动总需求的增长。货币供应量较多地超过经济正常运行对货币的实际需求量,其主要功能在于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加。货币供给增加时,利率会降低,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因此经济萧条时多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

1996年以来,我国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具有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包括七次降息、两次调低存款准备率、取消实施多年的贷款规模管理、大力倡导消费信贷,等等。然而,过去屡次在宏观调控中发挥主要作用的货币政策,再也不像以前那么灵验了。在货币领域,各层次货币供应量的增速不断下滑,货币的流动性趋弱,货币流通速度持续减慢;在整个经济领域,有效需求不足,商品市场普遍过剩,经济增长速度逐年递减,物价水平从1997年10月后出现持续下跌。显然,近几年来的实践表明,我国的货币政策正处在空前的困境当中,主要表现为:货币政策当局强烈的扩张意愿无法通过有效传导而得以实现。

(二)紧缩性货币政策

紧缩性货币政策就是减少市场中流通的货币量,它常出现于经济过热,面临严峻的通胀时,常见措施为提高银行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是国家常用的宏观调控手段之一。通俗说就是政府认为在外流通的货币太多,希望能减少一点所采取的货币政策!紧缩货币政策一般是在经济出现通货膨胀,中央政府通过加息来抑制消费增长,控制物价的过快增长,以达到控制通货膨胀的目的。

在目前情况下,我国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应该注意一些问题:一是汇率政策与结构调整政策要并举;二是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控不能完全解决当前经济的深层次问题,但可以为结构调整赢得时间; 三是结构调整须抓紧时机,若抓的不力,货币政策将被结构调整的滞缓而困扰,必然出现物价、资产价格和经济的不稳定状况;四是当结构调整不力时,货币与汇率政策不能过分迁就,应该按照“稳增长、低膨胀”的经济发展内在要求,操作货币与汇率政策,勇于暴露经济中的矛盾,加大结构调整的助推力,以此推动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

通货膨胀中压在人们头上的一把利剑,是目前经济发展中最突出和最危险的因素,因此要坚决地压下通货膨胀就要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中国连续多年来都取得了巨大的贸易顺差,但也因此增加了银行体系货币流通过剩。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实际上代表着总需求的增加,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以有效减少总需求,同时还可以提高银行利率,使企业更难以取得信贷,难以扩大生产规模,从而有效地遏制通货膨胀的恶化。

我国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更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健康的发展,从而保证我国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我国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

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又称为终极目标,它是中央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必须服务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总体目标,这也就决定了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与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就大多数国家来说,主要包括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一)物价稳定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选择与决策课后作业任务

第九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选择与决策 一、填空题 1.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和_______ 等中介指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2.所谓“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则是指货币供给主要不是由经济体系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行为决定的,而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的。 3.货币政策目标是由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个层次有机组成的目标体系。 4.金融危机主要指由___________带来的大批金融机构倒闭,并威胁到________的正常运行。 5.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可选择的主要操作指标有_________和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存在较大的理论分歧,但从理论演变过程来看,其认识经历了()的演变。 A.无效—有效—无效 B. 有效—无效—有效 C.无效—有效 D. 有效—无效 2.()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 A.经济增长 B.充分就业 C.币值稳定 D.国际收支平衡 3.以下不是可供选择的中介指标的是()。

A.货币供给量 B.利率 C.准备金 D.汇率 4.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以下()不是其特点。 A.不易将政策性效果与非政策性效果相混淆 B.能够表现货币与信用供求状况的相对变化 C.数据易于及时收集获得 D.作用力大,影响面广,与货币政策诸目标间的相关性高 5.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决策权在()。 A.中国人民银行 B.财政部 C.全国人民代表委员会 D.国务院 三、多项选择题 1.货币政策的变化会引起以下()的变化。 A.总需求和总供给 B.一般价格水平 C.经济结构 D.国际收支平衡 E.经济增长速度 2.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有()。 A.计划手段 B.经济手段 C.市场手段 D.法律手段 E.行政手段 3.货币政策的基本内容包括()。

货币政策 (2)

第十章货币政策 一、习题 一、填空题 1.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运用各种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2.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必须服务于()。 3.()是指保持一般物价水平的相对稳定,以控制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是物价总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而货币政策的目标就是要把物价水平控制在一定的幅度内。 4.()是指凡有能力并自愿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其实际上是指将失业率维持在一个较低的合理的限度之内。 5.一般性货币政策一般包括()、()、()三大工具,通常被人们称为三大传统法宝。 6.目前许多国家对期限不同的存款,规定不同的存款准备率,存款期限越短,其货币性越强,法定准备率就越()。 7.当中央银行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法定准备率。 8.()对金融和货币供应量的调节作用,就是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和卖出有价证券来完成的 9.市场利率是影响货币供需与()的一个重要指标。 10.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将首先对某些()产生一定的影响。 11.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就是通过对资金用途、资金利率等有目的的选择,调节货币的()。 12.比较适宜用作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的金融变量是货币供应量和()。 13.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货币政策的()而设置的可供观察和调整的指标。 14.中介目标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一类是()。 15.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是具有()、()和()。 二、判断题 1.稳定物价是指保持物价水平的绝对稳定。 2.充分就业是指社会劳动力100%的就业。 3.货币政策的经济增长目标,应主要着眼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而不是仅仅关注于它的短期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对其他国家全部货币收入和全部货币支出相抵后基本平衡,必须无顺差或逆差。 5.实施公开市场业务时,中央银行是处于主动地位。 6.实施再贴现政策时,中央银行是处于主动地位。 7.法定存款准备金是一项强有力的货币调控工具,因此,这一工具是中央银行惯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8.金融市场情况一旦发生变化,中央银行可以迅速改变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方向,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而且可以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 9.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但币值稳定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经济增长。 10.如果经济过热,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业务买入有价证券调整货币供给量。

第9章-货币政策(答案)

第九章货币政策(答案) 一、填空题 1.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2.最终目标;中介目标;政策工具3.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4.通货紧缩5.自然失业6.通货膨胀7.菲利普斯曲线8.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抗干扰性9.准备金;基础货币10.货币供应量和利率11.法定准备金政策;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12.自存准备;法定准备13.买进;出让14.有价证券15.现券交易;回购交易16.回购交易17.消费信用控制18.保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19.法定准备金政策20.公开市场业务21.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22.窗口指导;道义劝告23.凯恩斯24.货币25.流动性陷阱26.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二、单项选择题 1. A 2.C 3. C 4.C 5. D 6. D 7. C 8. A 9. A 10. B 11. D 12. A 13. B 14. B 15. C 16. D 17. C 18. C 三、多项选择题 1.ACDE 2.ABDE 3.AB 4.CD 5.ACE 6.AC 7.BCE 8.ABCE 9.ABCE 10.CE 11.ABCD 12.ABE 13.AC 14.BD 四、是非判断题 1. 错; 2. 对; 3. 错; 4.对; 5. 对; 6. 错; 7. 对; 8. 错; 9. 对;10. 错;11. 对;12. 错;13.对; 14. 错; 15. 对;16. 错;17.对; 18.错;19. 对;20.错;21.错;22. 对; 23. 错;24. 对;25. 对。 五、名词解释 1.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控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等中介指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货币政策在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2.货币政策目标:是由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政策工具三个层次有机组成的目标体系,一般所说的货币政策目标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而最终要达到的宏观经济目标,如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 3.菲利普斯曲线:稳定币值与充分就业两者之间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关系:要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必然要牺牲若干程度的币值稳定;而要维持币值稳定又必须以失业率若干程度的提高为代价。这一关系可以表现在菲利普斯曲线上,菲利普斯曲线表明了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4.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政策。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特点是对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 5.法定准备金政策:是中央银行在法律赋予的权利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比率,控制和改变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6.再贴现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应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金融政策。 7.公开市场业务:就是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卖证券的行为。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改变存款货币银行的准备金,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8.回购交易:是指卖(买)方在卖出(买入)证券的同时,与买(卖)方约定在将来某个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的研究及最终目标

内容摘要 所谓货币政策,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国家有关货币方面的政策。在现代经济中,货币同信用、金融的关系密切不可分,也有人将货币政策笼统地等同于金融政策。规范地讲,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与信贷总量,调节利率水平和汇率水平等,以期影响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水平,从而促进宏观经济目标实现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在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由于经济大萧条,彻底粉碎了根深蒂固的“廉价政府政策”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各国普遍加强了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于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成为各国调节经济的主要手段,构成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论文针对我国货币政策的研究和最终目标进行深入探讨,首先研究我国货币政策的发展历程,通过我国现行体制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的现状,再阐述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伴随着经济市场化的深入,信用和金融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也会进一步加强。金融借助于各种信用形式、渠道、手段和工具,发挥它的渗透扩散能力,必将国民经济运行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因此,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操作,实现宏观经济目标方面军的重要作用也会得到发展。 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工具、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目录 一、我国货币政策的发展历程 二、我国货币政策工具 (一)一般性工具是货币政策工具的总调节 1、存款准备金制度 2、再贴现政策 3、公开市场业务 (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一般货币政策工具的必要补充 (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微效 1、金融市场 2、金融机构 3、企业居民户 三、我国目前现有的货币政策 (一)扩张性货币政策可能经济增长速度减慢 (二)紧缩性货币利于推动我国经济健康的发展 四、我国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 (一)物价稳定 (二)充分就业 (三)经济增长 (四)国际收支平衡 (五)其他目标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的研究及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514703893.html,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作者:王莹莹 来源:《时代金融》2014年第17期 【摘要】在世界发达经济体普遍采用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时,中国的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更偏爱于货币供应量。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探究中央银行把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原因。本文首先从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等标准分析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最为中介目标的优劣性,接着从当今金融市场的现状分析两者的适用性,并从中国的具体经济情况说明二者的差异性。最后得出在中国特殊的经济背景下,我们仍适应于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关键词】货币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一、作为中介目标的标准 鉴于货币政策工具本身并不能作用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它既不能直接拉动经济,也不用直接抑制通胀,而只能通过影响一些中间变量,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消费、投资、供给、需求等变量作用于最终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必须选择适当的中介目标来反映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作为中介目标,必须满足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 (一)可测性 货币供应量是由中央银行每月对外公布的可以衡量的量,通过和前几个月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变化。利率虽然也是由银行每天对外公布的,但是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并不能反映中国真实的利率水平,目前银行外的借贷占市场总借贷的比例不断上升,且一些民间借贷缺乏政府的监管,利率高涨,这使得真实的利率水平难以衡量。 (二)可控性 货币供应量是由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来决定的量。由于中国商业银行获取资金来源的渠道有限,且主要靠吸收居民存款来获得可运用的资金,这样中央银行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以直接减少商业银行的可放贷金额,从而控制货币供应量。对于利率,可以通过监管部门确定基准利率和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的上调幅度,但是没办法控制银行体系外的借贷利率,而这部分利率恰恰是需要控制的,因为它们对货币政策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 (三)相关性 货币作为购买的手段,货币供应量直接构成社会的总需求,因此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变化和通胀程度的变化息息相关。利率作为获得资金的成本,在中国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并不明显,一方面由于利率水平低,一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仍然低于通货膨胀率,这就导致了提高利率不

2020中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什么

2020中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什么 货币政策的外部因素 从汇率情况来看,近期人民币汇率采取类似于一种参考双“锚”模式,即美元和一篮子货币:在美元走强时参考一篮子货币,而美 元走弱时则参考美元。也就是说,在美元上涨的时候人民币对美元 相对走弱,但对一篮子货币仍然是上涨的。这有助于防止或减缓人 民币贬值预期的形成。 同时,我国货币政策的重心对内将是“去杠杆,抑制资产泡沫”,对外将是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而主动挤压泡沫,防范金融风险, 也是货币政策势在必行的趋势。 货币政策的内部因素 从内部因素来看,当前的金融形势、经济基本面、四部门的债务状况等都是影响货币政策的重要因素。而当前的金融形势以及过去 几年金融业的发展历程,是货币政策参考的重中之重。 1.当前的金融形势 当前政策已从放松金融管制阶段,逐步进入加强管制和引导规范阶段。次贷危机以来,特别是2011年以后,我国逐渐放松金融管制。2015年我国金融业产值增速15.9%,远远超过GDP增速。中国金融 业增加值占GDP比例今年已经上升到10.2%,较2012年的6.3%,短 短四年时间提升了近4个百分点。 在这四年中,整个经济和金融系统的风险也逐渐聚集。为防范金融风险,2016年特别是下半年以来,金融管制逐步加强。而市场对 资金的需求规模并没有减少,如险资举牌就对资金有巨大的需求, 但央行并没有放任市场资金供给,导致10月中下旬开始资金面趋向 紧张。市场从“资产荒”到“资金荒”的切换十分迅速,以至于近

期发生了一次类似于2013年的小规模利率风暴。随着市场流动性紧 张预期进一步加大,利率走高,债市也发生了大幅波动。 债市大幅波动,主动打压了资产泡沫,短期释放了风险。因此,从我国当前金融状况来看,货币政策势必将以抑制资产泡沫的进一 步加大为目标,以防止金融空转给整个金融系统带来风险。从这个 角度来看,在即将到来的2017年,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可能性并 不大。 2.实体经济基本面 再看实体经济基本面,2016年下半年以来经济逐渐企稳。规模 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已经连续8个月超过6%,利润同比增长8.4%; 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067万,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全年1000 万的就业目标;投资也出现好转,特别是民间投资,10月份民间投 资增长5.9%,较6月的负增长高出约6个百分点。此外,PPI由负 转正,CPI温和上升,PMI连续3个月在临界点之上,市场预期明显 改善。因此,从实体经济角度来看,稳增长压力减小,也给货币政 策相对从紧创造了条件。 如果单考虑通胀因素,预计2017年通胀水平将进一步提高,也 会使得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可能性变小。 3.债务负担 目前我国整体债务负担较为沉重,2015年底全社会杠杆率249%,四部门的负债情况各有不同。 政府方面,2015年中期至2016年中期有一波强劲的加杠杆过程,负债同比增速由不足10%上涨到超过30%。2016年中期以后政策开 始有所收敛,但11月增速仍然在25%以上。 对于居民部门来说,其负债大多用于购房。伴随着房价上涨,今年以来居民部门杠杆率迅速增加。在10月份楼市调控加码情况下, 增速依然高达22.1%。

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及未来趋势精

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及未来趋势 货币政策是国家为实现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方针政策的总称。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运用的调控手段一般包括: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直接信用控制等。 近三年来, 人民币汇率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升值争论。最近, 外界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又在不断升级。当前我国面临两大压力,一是通货膨胀的压力,二是信贷紧缩的压力。从外部来看,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使得外需逐步增加,通胀的压力需要退出宽松的货币政策,然而,若时机把握不当,又将会导致热钱的流入,从而进一步给我国的物价及人民币升值带来压力。从国内来看,低端市场上劳动力价格的走高,工资的增长,以及货币的过量发行,都进一步推动了通货膨胀。 信贷规模的急速扩充, 未找到投资出口的资金流向资产市场, 形成大量的购买力, 国内资产泡沫严重。然而,信贷扩张的短期性导致商业银行面临在信贷紧缩情况下企业无法偿还的风险,后果是,资产泡沫破灭后,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恶化,进而冲击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在考虑作为短期应对危机的信贷扩张策略的退出时,我们又面临与通胀相类似的两难的困境,即一方面,国内资产尤其是房地产价格的持续升温需要紧缩信贷;另一方面,信贷的紧缩会抑制市场需求导致资产供给的大幅下跌,资产价格的控制会引发企业资金周转困难问题,长期来看,将带来“多米诺效应”。因此,原先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不再适用于我国。 当前为了更好的应对全球经济危机,我国提出了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方法,取代了持续两年之久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我国中央相应部门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后作所出的重要决策,使经济工作的“稳增长” 取代了之前我国经济工作的“保增长”。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相比,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一种可根据经济形势变化进行微调以保持经济平衡的货币政策,它是介于宽松和从紧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

货币政策 答案

第九章货币政策(答案)一、填空题 1.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2.最终目标;中介目标;政策工具3.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4.通货紧缩5.自然失业6.通货膨胀7.菲利普斯曲线8.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抗干扰性9.准备金;基础货币10.货币供应量和利率11.法定准备金政策;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12.自存准备;法定准备13.买进;出让14.有价证券15.现券交易;回购交易16.回购交易17.消费信用控制18.保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19.法定准备金政策20.公开市场业务21.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22.窗口指导;道义劝告23.凯恩斯24.货币25.流动性陷阱26.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二、单项选择题 1. A 2.C 3. C 4.C 5. D 6. D 7. C 8. A 9. A 10. B 11. D 12. A 13. B 14. B 15. C 16. D 17. C 18. C 三、多项选择题 1.ACDE 2.ABDE 3.AB 4.CD 5.ACE 6.AC 7.BCE 8.ABCE 9.ABCE 10.CE 11.ABCD 12.ABE 13.AC 14.BD 四、是非判断题 1. 错; 2. 对; 3. 错; 4.对; 5. 对; 6. 错; 7. 对; 8. 错; 9. 对;10. 错; 11. 对;12. 错;13.对; 14. 错; 15. 对;16. 错;17.对; 18.错;19. 对; 20.错;21.错;22. 对; 23. 错;24. 对;25. 对。

五、名词解释 1.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控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等中介指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货币政策在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2.货币政策目标:是由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政策工具三个层次有机组成的目标体系,一般所说的货币政策目标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而最终要达到的宏观经济目标,如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 3.菲利普斯曲线:稳定币值与充分就业两者之间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关系:要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必然要牺牲若干程度的币值稳定;而要维持币值稳定又必须以失业率若干程度的提高为代价。这一关系可以表现在菲利普斯曲线上,菲利普斯曲线表明了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4.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政策。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特点是对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 5.法定准备金政策:是中央银行在法律赋予的权利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比率,控制和改变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6.再贴现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应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金融政策。 7.公开市场业务:就是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卖证券的行为。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改变存款货币银行的准备金,影响货币供应量

(2020年编辑)论中国当前货币政策

论中国当前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等 1、稳定物价稳定物价目标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而物价稳定的实质是币值的稳定。所谓币值,原指单位货币的含金量,在现代信用货币流通条件下,衡量币值稳定与否,已经不再是根据单位货币的含金量;而是根据单位货币的购买力,即在一定条件下单位货币购买商品的能力。它通常以一揽子商品的物价指数,或综合物价指数来表示。目前各国政府和经济学家通常采用综合物价指数来衡量币值是否稳定。物价指数上升,表示货币贬值;物价指数下降,则表示货币升值。稳定物价是一个相对概念,就是要控制通货膨胀,使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急剧的波动。 2、充分就业所谓充分就业目标,就是要保持一个较高的、稳定的水平。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凡是有能力并自愿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充分就业,是针对所有可利用资源的利用程度而言的。但要测定各种经济资源的利用程度是非常困难的,一般以劳动力的就业程度为基准,即以失业率指标来衡量劳动力的就业程度。所谓失业率,指社会的失业人数与愿意就业的劳动力之比,失业率的大小,也就代表了社会的充分就业程度。失业,理论上讲,表示了生产资源的一种浪费,失业率越高,对社会经济增长越是不利,因此,各国都力图把失业率降到最低的水平,以实现其经济增长的目标。 3、经济增长所谓经济增长就是指国民主产总值的增长必须保持合理的、较高的速度。目前各国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一般采用人均实际国民主产总值的年增长

率,即用人均名义国民主产总值年增长率剔除物价上涨率后的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来衡量。政府一般对计划期的实际GNP增长幅度定出指标,用百分比表示,中央银行即以此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 4、国际收支平衡所谓国际收支平衡目标,简言之,就是采取各种措施纠正国际收支差额,使其趋于平衡。因为一国国际收支出现失衡,无论是顺差或逆差,都会对本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长时期的巨额逆差会使本国外汇储备急剧下降,并承受沉重的债务和利息负担;而长时期的巨额顺差,又会造成本国资源使用上的浪费,使一部分外汇闲置,特别是如果因大量购进外汇而增发本国货币,则可能引起或加剧国内通货膨胀。当然,相比之下,逆差的危害尤甚,因此各国调节国际收支失衡一般着力于减少以致消除逆差。 二、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一般而言,为实现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中央银行一般需要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作,调节货币供应量,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的。因此,货币政策工具在货币政策贯彻和目标实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货币政策从直接调控方式转向间接调控方式,中国人民银行可以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以下五种,其作用与意义如下:①公开市场业务:运用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等作为交易品种,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调剂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需求。②存款准备金: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

货币政策的可选择目标

货币政策的可选择目标 大多数国家中货币的不稳定状态一般由两种因素的交织作用所造成——一个是,人们用作为价值标准的黄金来衡量的国家通货没能保持稳定;另一个是,黄金本身用购买力衡量时,没能保持稳定。人们(如康利夫委员会)主要关注的一般是上述两种因素的第一个。人们往往认为,恢复金本位,也就是说,使国家通货按固定比率兑换黄金,无论如何也应该是我们的目标所在;认为争论的焦点在于国家通货是应当保持在战前的黄金平价水平呢,还是应当规定得低一些,与当前的实际情况更接近一些?换句话说,就是必须在通货紧缩与货币贬值两者之中进行选择。 这种说法未免近于草率。如果我们浏览一番近五年来价格变动的过程,我们就会明显地发现:美国始终保持金本位,但是它也遭受了与许多国家一样的损害,在英国,与黄金的不稳定性相比,外汇的不稳定性更是一个不安定的因素,同样的情况甚至也出现在法国,意大利的情况也几近相仿。另一方面,印度曾受到过外汇汇率的猛烈波动的损害,然而它的价值标准的稳定程度却一直超过了任何其他国家。 因此,通过固定汇率的办法并木能使我们摆脱通货方面的困难;甚至可能会削弱我们的控制能力。关于通货稳定的问题牵涉到好几方面,我们必须逐一予以考虑。 1.货币贬值与通货紧缩。在我们确定价值标准时,是使金价接近于现有价值呢,还是使它恢复到战前的价值水平? 2.价格稳定与汇率稳定。国家通货的价值稳定是应该依据购买力呢,

还是应该依据某些国外的通货呢,这两者哪一个更重要一些? 3.金本位的恢复。根据我们对上述两个问题的回答,金本位,不管它在理论上怎样不完善,是不是为达到我们要求目标的可采用的最好方法呢? 一、货币贬值与通货紧缩 为了增加以金或某些商品为依据的通货的交换价值,可以实行降低国家通货的数量与它所需要的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的购买力这两者之间比率的政策,为方便起见,可以称之为通货紧缩政策。 我们也可以使通货的价值稳定在接近于现在价值的某一点,而不考虑它战前的价值,这样的政策,可以称之为货币贬值政策。 直到1922年4月的热那亚会议上,公众对这两种政策之间的区别是不大清楚的,对两者之间的尖锐对立,后来才逐渐有了认识。即使在今天(1923年10月),几乎没有一个欧洲国家当局作出明确表示,对于它们的通货价值,要采取哪一种政策:是稳定币值呢,还是提高币值?许多国际会议建议认为,在目前水平下稳定币值的同时,许多国家通货的实际价值却在下降,而不是在上升。但是,从其他方面的迹象可以判断出,欧洲各国的国家银行,在通货政策方面,不论是实施得顺利的(如捷克斯洛伐克),或不顺利的(如法国),内心都期望提高它们通货的价值。 反对通货紧缩的简单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第一点,通货紧缩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因为它的影响总是有害的,它会造成现有价值标准的变化,同时也会导致财富发生不利于企业、也

论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论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学号:0905010234 姓名:陈逸山班级:工商管理本科2班 摘要 货币政策市一国中央银行通过对货币和信用的控制和调节来变动总需求,并进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经济管理政策。[1]货币政策在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货币政策的变化会引起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变化、一般价格水品的变化、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国际收支的变化等。[2]本论文着重就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概述。 关键词:最终目标、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1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1.1货币政策目标与最终目标 制定货币政策,首先必须明确货币政策的方向和所要打到的目标。货币政策目标(goal of monetary policy)是由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政策工具三个层次有机组成的目标体系。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而最终要达成的宏观经济目标,如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但是,中央银行并不能对这些目标加以直接控制,而只能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对它们施加间接的影响和调节,使之进入中央银行的目标区。由于这个工程具有较长的时滞,如果中央银行等到这些影响和效果在最终目标上反映出来后再对政策进行修正,可能已经为时太晚,因而其错误也将是难以挽回的。因此,为了及时准确地监测和控制货币政策的力度和效果,中央银行需要有一套便于决策和控制的中介指标,将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联系起来。 1.2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内容 1.2.1 货币政策目标的形成 20世纪30年代以前,西方各国普遍信奉“自由放任”原则,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一架可以自动调节的机器,能够自行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当时西方社会普遍存在各种形式的金本位制度,维持金本位制度,是稳定货币的基础。因此,维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及物价稳定是当时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 20世纪30年代师姐经济大危机震撼了世界。在这场大危机仲,美国的物价水平下跌20%,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减少了31%,失业率高达22%。各国政府及经济学家开始怀疑金本位的自动调节机制,纷纷放弃金本位制度。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问世,系统地提出了国家调节经济的理论,以解决失业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46年,美国国会通过就业法案,正式将充分就业列入经济政策的目标。从此,充分就业成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 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后,国际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在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后,各国普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国际收支状况也日益恶化,特别是美国的经济实力削弱,国际收支出现巨额逆差,亿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受到严重威胁。此期间,美元出现了两次大危机。在许多国家密切注意这种态势的发展,相应提出了平衡国际收支的经济目标。在此期间,经济增长理论在西方国家广泛流行,许多国家为了保持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纷纷把发展经济、促进经济增长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的重点因此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也相应的发展成四个,即:稳定币值、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 [2.1]

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确定

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确定 1、什么是转轨时期? 转轨,名副其实,它原本的意思是:火车在变换方向时变换轨道的这一种行为,现在多指的是一个个体或者整体在发展壮大时,为了适应新的环境、获得更大的利润,而做出的大型的战略层面上的目标调整与重订。 转轨时期是指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转模型和人们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过程。不同转型主体的状态及其与客观环境的适应程度,决定了转型内容和方向的多样性。转轨时期是主动求新求变的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例如:一个企业的成功转型,就是决策层按照外部环境的变化,并根据自己企业的需求,对企业的体制机制、运行模式和发展战略大范围地进行动态调整和创新,将旧的发展模式转变为符合当前时代要求的新模式。 往往这个时期,企业或者国家面临空前的挑战与危机:如果把握的好,那么在改革调整之后,这个整体必将发展地越来越好、占有更多的优势、获得更多的利润;但要是没有驾驭好这一次转轨,那么,不仅是对原有成果的一次毁灭性打击,更葬送了企业或者国家的前提。由此可见转轨时期的重要性,以及把握转轨时期的决定性。 2、中国的经济转轨时期有哪些? 从经济发展的方面来看,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中期(唐宪宗年间)的“飞钱”;再逐步地发展到陆地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然后到山西庄的票号、宁绍帮的钱庄;再到1851~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接着就是19世纪末期著名的猎杀胡雪岩行动(标志着以左宗棠为后台的主张海防、陆防的政府与以怡和洋行为首的洋人的金融战争正式打响);再到中国近代各种耻辱条款的签订;随后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在长征期间创新出来的“红军票”帮助中共走过了建立初期的种种困难;在这期间有国民革命、北伐军、1920年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在上海成立、1931年中美第一次汇率战争;之后再新中国成立后,最大的两次转轨分别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和改革开放前,文化大革命后我国的经济的确好了很多,就暂且不提这个,我们将更大的注意力放在改革开放这次上: 从1979年到1980年,主要表现为两大政策“双松”配合;1981年是财政政策紧,而货币政策松;1982年到1984年,表现为两大政策“双松”配合;1985年则是两大政策“双紧”配合;1986年到1988年,仍表现为两大政策的“双松”配合;1989年到1991年,是两大政策的“双紧”配合;1992年到1993年上半年,再次出现“双松”配合。从1993年下半年到1996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直采取“双紧”配合,1994年的外汇体制改革,使得货币政策开始考虑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新问题,而且也引发了未来两大政策配合的新层面。 1997年开始,中国经济发展从对资源约束逐渐过渡到了需求约束的局面,同时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进一步促使中国经济面临到了周期性的低谷。面对这样的情境,1997年以后,由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迅速的转变为“双松”配合的政策。并且在随后的1998年初也宣布取消了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限制。在加入WTO之后,从2003年起,中国经济形势再次面临了变化,同时相对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也发生了改变,其主要内容还有适当回收流动性,并且最终确定了“稳中适度从紧”的政策思路。近年来央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同时伴随着提高利率,这些措施都是在紧缩银根,进而达到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功效。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成为进入2007年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而中央政府也把2008年的宏观调控思路,确定为了“从紧货币政策”与“稳健财政政策的协调”。 由以上的内容我们可以充分看到,进入转轨时期以来,货币政策由弱到强。改革开放之

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摘要 货币政策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货币政策目标作为货币政策的核心,对其选择的科学与正确与否尤为重要。自中央银行产生以来,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便是各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核心问题。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传统的四大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即: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货币政策的这四大目标之间并非毫无联系的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既有统一性又有矛盾性。因此,各国在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运行时,便不可能兼顾所有目标,这就出现了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问题。在一个国家的所处的经济环境、面临的经济问题和推崇的经济理论共同作用的结果下,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的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是不同的。大多数西方国家政府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总会根据当时的经济形势对目标有所侧重。关于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理论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争论,大致上可分为单一目标论、双重目标论和多重目标论三种观点。1984年以来,中国货币政策无论从选择、制定或是执行、实施均处在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上探索。后来随着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的颁布,中国货币政策目标正式以法律形式确定为“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一目标组合,既充分遵循了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一般规律,又符合现阶段国情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实践证明,此目标是我国体制转换时期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科学的具有充分可行性的选择。货币政策涉及面广,对经济的影响广泛,在对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过程中既不能一味地复制西方的具体经验,也不能盲目独断,我行我素。最科学的方法时在借鉴优秀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制定符合我国实际的货币政策目标。 Abstract: Monetary policy, which is the major means of macro regulation and control,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national macro-economic policies. Monetary policy target is the core of the monetary policy, and a right and scientific choice of the targe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Since the central bank has been established, choosing the ultimate target of monetary policy has become the key point of macro-economy in every country. During a long-time practice, four traditional ultimate targets of monetary policy have formed, which are price stability, full employment, economic growth and balance of international payments. These four targets of monetary policy do not exist independently; on the contrary, they are the unity of a contradiction. Therefore, when countries make and implement their macroeconomic policies, they can not cover all the targets. As a result, they have to face a problem of choosing the monetary policy targets. With the influence of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 the current economic problems and the well-acclaimed economic theory, different countries in different periods will

货币政策工具讲课讲稿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概述 --浅谈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 一、简介 要了解货币政策工具,首先来认识一下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主要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给、银行信用及市场利率等变量的方针、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政策目标、中介指标、操作指标和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是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控制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最终实现政策目标。 二、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法律解释 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三条关于货币政策工具的规定: 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运用下列货币政策工具: (一)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规定的比例交存存款准备金; (二)确定中央银行基准利率; (三)为在中国人民银行开立账户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再贴现; (四)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 (五)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其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及外汇; (六)国务院确定的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运用前款所列货币政策工具时,可以规定具体的条件和程序。 本条是关于中国人民银行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的规定,这是法律层面上对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的解释。

三、种类 根据货币政策工具的调节职能和效果来划分,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常规工具 或称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①存款准备金制度 ②再贴现政策 ③公开市场业务 被称为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 (二)选择工具 常见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 ①消费者信用控制; ②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③不动产信用控制; (三)补充工具 除以上常规性、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外,中央银行有时还运用一些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对信用进行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包括: ①信用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依法对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业务进行直接干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主要有信用分配、流动性比率、利率限制; ②信用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凭借其在金融体制中的特殊地位,通过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磋商、宣传等,指导其信用活动,以控制信用,其方式主要

最新第十二章 货币政策习题集 答案

第十二章货币政策习题集 [日期:2009-05-08] 来源:作者:[字体:大中小] 一、名词解释(共10题,每题4分) 1、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调节控制 货币供应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包括确立最终目标、选择中介目标,掌握政策工具,检测政策效应等内容。 2、货币政策目标 一国当局采取宏观调控措施所要达到的目的。分为最终目标和中介目标。 3、法定存款准备率 法律上规定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对所吸收的各类存款必须保 证存入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的一定比例。 4、充分就业 指劳动力市场的均衡状态。 5、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指为从操作货币政策工具到是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中间变量。 6、消费信用控制 是中央银行对消费者用于消费的贷款所采用的管理措施。消费者信用包括购买高档耐用消费品的贷款、允许透支的信用卡贷款、大学生助学贷款等。 7、直接信用控制 指中央银行根据有关法令,对金融机构的信用活动进行直接的行政干预。主要的干预措施有信用分配、利率最高限制、流动性比率。 8、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通过选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实现既定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整个过程。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理论主要有两种,即凯恩斯学派的间接作用传导机制和货币学派的直接作用传导机制理论。 9、货币政策的数量效应

指货币作用力的大小,即货币政策效应的强度。货币政策数量效应的大小取决于三个要素:货币乘数、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真实资产需求的利率弹性。 10、货币政策的时间效应 指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从颁布、具体执行到取得预期效果的时间差,即货币政策的时滞 11、公开市场业务 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用以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手段。 12、再贴现 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办理票据转让,称之为再贴现 二、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1分) 1.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调节控制 A__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A货币供应量 B货币需求量 C货币流通量 D货币周转量 2. 稳定物价就是要使_D_在短期内不发生急剧的波动,以维持国内货币币值的稳定。 A 季节性物价水平 B 临时性物价水平 C特殊物价水平 D一般物价水平 3. 当失业率等于_B_时即实现了充分就业。 A 零 B自然失业率 C社会失业率 D就业率 4. 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一个国家的_C_都应该得到优化配置。 A人力资源 B资金资源 C经济资源 D能源资源 5.失业率低于_B_就可视为充分就业。 A 4% B 5% C 6% D 7% 6. 单一目标是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只有_A_一个目标。 A稳定币值 B 经济增长 C充分就业 D国际收支平衡 7. 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是_B_的。

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调整

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调整 摘要: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制定的能够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的政策工具,货币政策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政策以及调控手段。达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实行货币政策的重点,因此要保证选择的科学性。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实施的,如何选择最终目标是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核心问题。货币政策的目标不只有一个,经过多年的实践,形成的最终目标有四个,包括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然而,在货币政策的实际运行中,很难对四个目标进行兼顾,这就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对目标进行选择。本文通过对两种货币政策类型进行介绍,结合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的两个不同阶段,对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对最终目标进行调整的看法。 关键词: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最终目标;调整 引言: 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实施的,是能够对宏观经济带来影响的一系列调控手段,通过货币政策的实施能够实现最终的政策目标。例如,通过对货币的供给进行调控以及对利率的调整等能够有效的解决各种经济问题,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货币理论是从经济理论的角度出发,而货币政策是从政策措施的角度进行分析,二者反映的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实行货币政策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央银行进行货币政策制定时所遵守的准则。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有多个,选择不同的目标会实现不同的发展效果,因此需要对目标进行科学的选择。通过多年的实践,货币政策的目标一般有四个,如何同时实现这四个目标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也是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最终目标。 1.货币政策类型 从货币政策对总产出的影响分析,可以将货币政策划分为扩张性以及紧缩性两种货币政策。接下来就对两种政策进行介绍: 1.1扩张性货币政策 它是一种积极的货币政策,也就是说通过政策的实施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其运行机制是对货币的供应增长速度进行提高,进而对总的需求进行刺激,当总需求增长之后就会带来就业率的提升以及经济的增长。在这种政策中,通常会降低存款的利率,降低贷款的难度。因此,当社会总需求相对较低时,国家就会实施这种货币政策。 当经济处于衰退阶段时,政府通常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通过降低利率,扩大货币的供给量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从而将经济带向回升。因此,扩张性货币是刺激经济增长的一种有效手段,该政策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通过降低银行利率,刺激投资以及消费。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物价,从而扩大货币的支付,跨过经济衰退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