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说课稿

合集下载

陈情表说课稿范文汇编六篇

陈情表说课稿范文汇编六篇

陈情表说课稿范文汇编六篇陈情表说课稿篇1高中语文必修五只安排了一个文言文单元,《陈情表》是其中的一篇讲读课。

高中阶段大纲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而本单元的四篇文言文是文学性较强的古代散文,因此教学的重点不在词句的理解上,而应在培养初步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上。

据此,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为:1.基础知识目标:反复诵读课文,丰富文言语感;理解“夙、凶、薄、息、寻、除、听、卒”等等文言实词的含义,充实文言仓库。

2.思想教育目标:领悟作者苦情、亲情、忠情这些真实情感的展示。

3.能力培养目标:指导学生体味__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体会作者以情动人的文笔。

__的主要特点是以情动人,因此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达到乞终养的目的是教学重点。

为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采取的教学方法是:指导诵读、点拨启发、讨论领悟。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一、题解导入《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

__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尽而委曲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由衷感激之情,又申述了自己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

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

《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二、整体感知1.听录音朗诵,整体感知课文,把握__的情感基调——真挚动人。

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

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

为了唤取晋武帝的同情心,作者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地表明心意,围绕着“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幸,与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2.指导诵读,梳理文意。

教师边引导学生诵读,边疏通字句、梳理文意。

第一段:陈言自己的悲惨遭遇——“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第二段:叙述朝廷逼他作官的经过。

《陈情表》的说课稿9篇

《陈情表》的说课稿9篇

《陈情表》的说课稿9篇陈情表说课稿篇一教学目标1、从了解李密所处的时代入手,理解他为什麽向晋武帝陈情,“乞愿终养”、“辞不赴命”。

2、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掌握一些成语和习用语。

教学设想1、本文语言富于节奏和感情色彩,应让学生熟读并疏通文字。

2、了解这一时期特定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全文。

3、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一、教师范读,学生散读。

二、有关情况介绍。

1、晋武帝为何要征召李密?2(晋武帝司马炎于公元263年建立了西晋王朝。

为了稳定民情,笼络人心,对于西蜀的名人贤达,或征召他们到洛阳供职,或任命他们留在中原的子孙做官。

晋武帝下诏征李密为太子洗马。

)2、李密为什麽要委婉陈情?2(李密在西晋建立前,曾在蜀国做官。

作为一个“少仕伪朝”的“亡国贱俘”,四次被征召,四次拒绝,很容易使晋武帝产生疑忌,会以为李密怀念蜀汉,不满新朝。

而这是一种违抗圣命大逆不道的行为。

在逼迫甚急的情况下,李密上表陈述情由,叙述自己不幸的身世,说明不能应征出仕的原因。

)三、教师指导学习课文。

1、点拨疑难字、词。

鲜——少废——停止察——举荐除——拜授官职矜——注重、崇尚擢——提拔过——过分盘桓——徘徊2、概括每段大意,说说各段之间的联系。

2(第一段——叙述自己的遭遇和家庭的困境。

开篇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八个字概括幼年时期的不幸遭遇,落笔十分凄楚。

接着写“险衅”、“闵凶|的具体内容:“六月”丧父,“四岁”母亲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

然后叙述家庭的孤独单薄,叔伯兄弟,远近亲属,一概没有,只有祖孙二人相依为命。

段末点明“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暗含为了尽孝无法应诏之意。

)(第二段——叙述朝廷多次征召和自己的进退两难。

首先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表达自己对朝廷的忠,再叙述多次征召的经过,段尾以“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来说明自己欲仕不能,忠孝难全,进退两难的境地。

)(第三段——述祖孙更相为命的关系,说明自己并非欲全名节而辞不赴命。

本段一开始就摆出圣朝的施政纲领:“以孝治天下”,那么自己有祖母需要照顾,理应留在祖母身边,以尽孝道。

陈情表说课稿7篇

陈情表说课稿7篇

陈情表说课稿7篇陈情表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请求批准他不去做官的表章。

本单元四篇__都是情酣意浓的千古抒情妙文,鲁迅先生说过:“能憎能爱才能文。

”__不是无情物,刘勰也说:“情为文之经。

”只有注入感情,__才能得以流传。

同样,读至情之文也需要感情的`投入,用心与作者交流,才能有更大的收获,才能感受到优秀作品带给人们的震魂摄魄的力量,引发人们跨越时空去思考人生与社会。

《陈情表》亦如此。

二、说学情文言文的教学常常被师生们视为畏途,主要是教学效果很难呈现出来。

其实,纵观学生的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心理上主要存在四道障碍:1.字面上,文言字词的理解是一道障碍;2.诵读上,章法与句法是一道障碍,这其中也包含了对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方面的障碍;3.内容上,古今文化的一些差异也带来了一定的理解障碍,比如对文中一些历史典故的理解等;4.鉴赏方面,对于文言课文中传递出来的思想性无法把握,不能对__做更深广义上的解读。

不过,前三道障碍通常可以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相对容易解决,最后一道障碍则需要老师适当的引导,师生配合解决。

鉴于以上对教材及学情的分析,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这一原则,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指导学生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及常见的古汉语句式。

采用多种方法反复诵读,通过发挥学生自主性作用,帮助学生体悟主旨,掌握课文结构及__章法句法。

引导学生体会当时李密地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正确认识“孝”,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中华传统美德。

三、说教学方法主要指导学生用“四读法”(速读、诵读、品读、研读)并结合适度的课堂讨论,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一)导入1.用幻灯片打出以下内容:①“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

”②“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

问学生中有没有人知道这是评价哪一篇__的,最后明确是《陈情表》,接着介绍苏轼所言:读《出师表》不堕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堕泪者必不孝。

陈情表说课稿范文(共12篇)

陈情表说课稿范文(共12篇)

篇一:陈情表说课稿以“孝”为本以“情”纬文——《陈情表》说课稿襄阳市田家炳中学谭辉我说课的题目是《陈情表》,说课的内容设计为:说教材、说学情、说重点、说教学目标与方法、说教学过程五个部分。

一、说教材“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陈情表》选自人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古代抒情散文单元,是高中教材中的古文经典,晋代李密的名作,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写此奏章,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

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

为了唤起晋武帝的怜悯之心,李密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的表明心意。

具体地讲,就是围绕“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的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从而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作者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允其不仕。

二、说学情高二的学生虽然在文言文的学习上有了一定的基础和方法,但是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缺乏兴趣,甚至有惧怕的心理,这就直接导致了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够理想。

究其根本原因是文言文的内容脱离了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学生自身又对中国历史缺乏一定的理性思考,同时文言文中繁多的字、词、句等基础知识也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三、说重点:高中语文课标特别强调对中学生的情感培养,一封《陈情表》,篇幅不满五百字,却流传千古,作者李密也因此被后世的史官载入正史《孝友传》,成为封建时代立德立行的楷模。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在课程标准“从整体上把握内容、概括要点”的要求下,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引导在对文章的品读、悟读上,通过诵读品味感受美文直击人心的魅力,深入体会文章抒写的孝情,并通过拓展活动引导学生联系现实,体会父母之爱,懂得感恩,懂得如何孝亲。

四、说教学目标和教法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目标:通过诵读、积淀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能力目标:学习和运用融理于情,融情于事的构思艺术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苦情。

陈情表说课稿集锦五篇

陈情表说课稿集锦五篇

陈情表说课稿集锦五篇
陈情表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 、知识目标:
(1)通过诵读、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2)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2、能力目标:
(1)积淀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鉴赏本文直抒真情,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4、教学的重点:重要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理解和掌握。

三、说教法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一二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因为《出师表》学生都很熟悉,容易理解本文以情动人这个重要特点。

2、解题:主要让学生明白陈情表这三个字的含义就行,尤其是应该让学生理解“表”这种文体,明白为什么要些表,写给什么人。

4、范读正音
为何要在范读正音之前给学生轻声读课文,勾画注释的时间呢?因为就目前来说,我们的学生预习是很不到位的,如果直接范读,会有相当多的学生会忙着听音注音,而忽视节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况我检查发现学生预习不理想时会给学生几分钟让学生把注释的音移到课文中,这样范读时才能提出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

由于课本注释比较详尽,也为了培养学生重视课本注释的学习习惯,所以,在正音时我主要提示了几个多音字的读音,课本很清楚的没有指出,也不知道这样处理是否合适,还希望多听各位前辈的意见。

5、朗读指导。

陈情表说课稿(优秀8篇)

陈情表说课稿(优秀8篇)

陈情表说课稿(优秀8篇)《陈情表》篇一教学要点:研习课文第二至第四段,积累相关文言词汇;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教师背诵第一段前两句,引导学生齐诵全段。

二、导入新课: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

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

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我征召你一个李密,你就照顾祖母,辞不应征,你不是存心不给我个面子吗?”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

三、分析课文第2段:1、学生齐读第二段。

2、研读:(1)本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提示:二层。

第一层叙朝廷征召之殷;第二层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2)前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提示:按时间顺序。

表征召:察、举、拜、除、当;孝廉、秀才、郎中、洗马(解释、积累有关文化常识。

“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辞不赴命”;“郎中”“洗马”是官职,所以用“辞不就职”)。

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

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张下文“日薄西山”)。

(4)。

第二层如何见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提示:事态严重:诏、责、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

处境狼狈:“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品析:诉说自己辞职不就职的矛盾心理(狼狈处境),“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情辞悲切,动人心肺。

“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

(5)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3、小结:第二段叙述朝廷多次征召和自己的进退两难。

首先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表达自己对朝廷的忠,再叙述多次征召的经过,段尾以“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来说明自己欲仕不能,忠孝难全,进退两难的境地。

四、研习第3、4段:1、默读并口头通译第三段;2、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提示:矜守名节。

【word版】陈情表说课稿三篇

【word版】陈情表说课稿三篇

陈情表说课稿三篇陈情表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陈情表》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属于古代散文,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的,因为高考要考。

要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而《陈情表》又是一篇字词较多,以情动人的文言文。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背诵全文。

2、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3、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4、鉴赏__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教学的重点仍然是实词虚词教学难点是体味真情,体会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三、说教法为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落实字词教学,体会以情动人的特点,结合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觉性查,预习不到位,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指导诵读和讲解为主,加以点播点拨启发、讨论领悟。

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一二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因为《出师表》学生都很熟悉,容易理解__以情动人这个重要特点。

2、解题主要让学生明白陈情表这三个字的含义就行,尤其是应该让学生理解“表”这种文体,明白为什么要些表,写给什么人。

3、作者及背景作者李密书上有注释,没有必要展开讲,但要提示学生要和瓦岗的李密分清。

为了更好的理解__以情动人的特点,背景要简单介绍一下。

4、范读正音为何要在范读正音之前给学生轻声读课文,勾画注释的时间呢?因为就目前来说,我们的学生预习是很不到位的,如果直接范读,会有相当多的学生会忙着听音注音,而忽视节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况我检查发现学生预习不理想时会给学生几分钟让学生把注释的音移到课文中,这样范读时才能提出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

由于课本注释比较详尽,也为了培养学生重视课本注释的学习习惯,所以,在正音时我主要提示了几个多音字的读音,课本很清楚的没有指出,也不知道这样处理是否合适,还希望多听各位前辈的意见。

陈情表获奖说课稿(共7篇)

陈情表获奖说课稿(共7篇)

篇一:陈情表说课稿以“孝”为本以“情”纬文——《陈情表》说课稿襄阳市田家炳中学谭辉我说课的题目是《陈情表》,说课的内容设计为:说教材、说学情、说重点、说教学目标与方法、说教学过程五个部分。

一、说教材“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陈情表》选自人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古代抒情散文单元,是高中教材中的古文经典,晋代李密的名作,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写此奏章,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

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

为了唤起晋武帝的怜悯之心,李密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的表明心意。

具体地讲,就是围绕“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的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从而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作者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允其不仕。

二、说学情高二的学生虽然在文言文的学习上有了一定的基础和方法,但是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缺乏兴趣,甚至有惧怕的心理,这就直接导致了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够理想。

究其根本原因是文言文的内容脱离了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学生自身又对中国历史缺乏一定的理性思考,同时文言文中繁多的字、词、句等基础知识也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三、说重点:高中语文课标特别强调对中学生的情感培养,一封《陈情表》,篇幅不满五百字,却流传千古,作者李密也因此被后世的史官载入正史《孝友传》,成为封建时代立德立行的楷模。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在课程标准“从整体上把握内容、概括要点”的要求下,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引导在对文章的品读、悟读上,通过诵读品味感受美文直击人心的魅力,深入体会文章抒写的孝情,并通过拓展活动引导学生联系现实,体会父母之爱,懂得感恩,懂得如何孝亲。

四、说教学目标和教法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目标:通过诵读、积淀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能力目标:学习和运用融理于情,融情于事的构思艺术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苦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情表》说课稿一、说教材《陈情表》是苏教版必修五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中“如泣如诉”板块的第一篇文章。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写此奏章,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

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

为了唤起晋武帝的怜悯之心,李密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的表明心意。

具体地讲,就是围绕“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的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从而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作者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允其不仕。

二、说学情高二的学生虽然在文言文的学习上有了一定的基础和方法,但是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缺乏兴趣,甚至有惧怕的心理,这就直接导致了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够理想。

究其根本原因是文言文的内容脱离了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学生自身又对中国历史缺乏一定的理性思考,同时文言文中繁多的字、词、句等基础知识也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三、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诵读、积淀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和运用融理于情,融情于事的构思艺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苦情。

高中语文课标特别强调对中学生的情感培养,一封《陈情表》,篇幅不满五百字,却流传千古,作者李密也因此被后世的史官载入正史《孝友传》,成为封建时代立德立行的楷模。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在课程标准“从整体上把握内容、概括要点”的要求下,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引导在对文章的品读、悟读上,通过诵读品味感受美文直击人心的魅力,深入体会文章抒写的孝情,并通过拓展活动引导学生联系现实,体会父母之爱,懂得感恩,懂得如何孝亲。

四、说教法学法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文本研习、问题探究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陈情表》情辞恳切,婉转凄恻。

“学习语言,要把‘读’作为开启语言宝库的钥匙。

”所以教学时,我主要采用“三读法”诵读法、赏读法、悟读法重视了学生的赏读,让他们在读中体会思想,在读中品味情感,在读中再现形象。

五、说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环节一:以声激情,导入新课以满文军《懂你》进入情境,用苏轼的“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导入【设计意图】适当利用多媒体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更好地进入文章的情境。

环节二:以读诉请,整体感知理解文意是品读的基础,学生边自由诵读全文,边对照注释自行圈点加注。

结合资料归纳知识点,提醒学生注意多音字及重点实虚词,积累成语。

伴着舒缓忧郁的节奏,老师背诵全文,将学生引进文本后,学生配乐朗诵,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出问题:是谁陈情?向谁陈情?陈什么情?【设计意图】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用心灵触摸语言形象。

让学生在诵读中悟情,在诵读中思考,解答第一、第二个问题,把握李密与晋武帝的身份及二者之间亡蜀降臣和新朝君主的关系,介绍背景,为品文作铺垫。

环节三:品读悟情,分析文本分析文本体会李密如何陈情。

1.第一自然段主要是在教师的带领下,以问题引导法导引学生品读。

我设置的问题如下:(1)李密与祖母有着怎样的情谊?明确:相依为命(①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②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2)李密有着怎样的遭遇,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

明确:“臣以险衅,夙遭闵凶”(3)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总摄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学生讨论,言之成理即可)四大不幸: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4)找出描述李密身世艰难的形容词,用自己的语言来再现李密的身世之苦学生展示【设计意图】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贴近作者,在赏读中设身处地的体会到李密的苦况:这样一个自幼失怙失恃、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年少多病的孩子,他的成长要饱含祖母多少关注之爱,要倾注祖母多少经营之情,要耗费祖母多少操劳之力。

而祖母刘氏夙婴疾病,失去独立生活能力的祖母所唯一依靠的是一根弱苗而已,“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李密对于祖母这种情感的真切,侍奉的殷情,可见一斑。

总结:第一段我们看到的是孤苦之情。

一方面是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另一方面人丁衰微,李密尽孝责无旁贷。

2.后三自然段采取合作探究法分组学习后三段,(1)后三段中作者所陈之情是什么?(2)请结合文章之中的文字具体把握(3)并且采用第一段的形式,用对联的方式进行总结(4)学生分组讨论相关段落,老师随机引导。

第二段:两难之情——进,无以报答祖母养育之恩;退,不能回报朝廷知遇之情。

第三段:感恩之情。

——敬谢朝廷知遇之恩,感激祖母抚养之情。

第四段:两全之情。

——愿乞终养,先报答祖母养育之情;保卒余年,尽节陛下知遇之恩。

【设计意图】变课堂为学堂,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领会所讲的道理,体悟恳切动人之情。

并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感悟、理解、联想、鉴赏能力。

对联语言优美,内涵丰富,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

近年来,高考试题中也不时有对联的出现,教学过程中进行对联的训练,学生苦苦思索的过程中,在大脑中对词语“大检阅”这种“温故而知新”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也是别的训练形式无法替代的。

环节四:真情拓展,抒写孝情(一)请同学们展示孝的名句名段,搜集孝的事例(学生搜集并展示)(二)播放组图,配音解说。

(三)布置作业:请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一段话或在父亲节来临之际,编写一条祝福短信来表达自己的孝心【设计意图】让学生真诚地为亲人奉上自己真诚的祝福。

在经济建设迅猛发展,道德意识逐渐淡漠的今天,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环节五:教师寄语,以情激情作家毕淑敏说:尽孝要趁早。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让我们携手让孝传承,将爱传递!板书设计:孤苦之情陈情表两难之情寓理于情感恩之情陈情于事两全之情【设计意图】一方面帮助学生梳理文脉,清晰直观,便于理解记诵,另一方面突出了本文的艺术构思,希望对学生的写作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陈情表》说课稿2一、说教材《陈情表》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第一板块“如泣如诉”中的第一篇的课文。

这是一篇以情感人的美文。

古有“读诸葛亮《出师表》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孝”之说,可见《陈情表》之“情”之真之深之切。

二、说学情高二的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上有了一定的基础和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 了解本文的说理艺术:陈事偱情察理。

2. 学习掌握若干文言词语,推敲词语,体会作者的言内言外之意。

3.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复杂感情;激发学生情感,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好孝道。

教学重难点:了解本文的说理艺术:陈事偱情察理。

四、说教法和学法诵读体会和鉴赏分析相结合;学生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合。

多媒体课件的灵活运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古人常说“忠孝不能两全”,西晋的李密就遇到了这样的难题,请同学们根据预习,能用一两句话概括,李密遇到了什么样的人生抉择难题呢?【开门见山点出本文研讨的重点“忠”和“孝”,直奔主题。

提问难度不大,既检查了预习效果又激发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二)推敲语句,徇情识忠孝。

请两组学生先后诵读第一、二段,要求归纳所读部分的主要信息。

梳理第二段的信息,思考作者应该尽忠的原因:“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归纳明确:“圣朝清化”:察、举、拜、除。

重点解析“除”的意思。

)讨论分析不得不尽忠的原因:“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归纳明确:责、催、不许。

分组读第二段。

注意诵读的语气,体会前后不同的感激、恼怒、狼狈的情感。

作者不能去尽忠的原因是:祖母。

请学生从文章前三段中划出有关祖母的句子读读。

第一段:“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第二段:“刘病日笃。

”第三段:“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概括出祖母的形象:祖母是一位对我恩重如山,身缠重病,风烛残年的老人。

(紧扣“婴”,)了解作者身世:“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概括明确:“孤苦”“孤弱”,突出“孤”)【先分析“应该尽忠”和“不得不去尽忠”,再分析“不能去尽忠”,避免了串讲课文的平淡与枯燥,使课堂有了波澜。

】(三)追问探究,察理析忠孝问题:只说自身孤苦、祖母多病是“以情动人”,或许能打动一个君王,但是对于像晋武帝这样一个君王就很难说了。

晋武帝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君王?李密又是用什么理由说服他的呢?其间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机变和才智呢?1.知人论世,了解武帝晋武帝的爷爷是司马懿,司马懿的对手就大名鼎鼎的诸葛亮。

他的父亲司马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而晋武帝司马炎,是晋朝的开国君主,废魏称帝,灭掉东吴,统一全国。

为人阴险多疑。

(板书:晋武帝)2.以臣自称,主动站队诵读三四段,找出其中使用最多的一个字。

明确:文中重复了29次“臣”。

除掉“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中的“臣逵”“臣荣”两个“臣”字是指其他人,其余的27个“臣”字都是作者自称自指。

追问“臣”:字义?明确:臣是象形字。

甲骨文字形,像一只竖立的眼睛形。

人在低头时,眼睛即处于竖立的位置,字形正表示了俯首屈从之意。

再问:李密和晋武帝是什么关系?李密是晋武帝之臣吗(结合注释)?总结:一个“臣”字,初读只是一个人称代词而已;追根溯源,细加揣摩可见作者以臣自称,主动站队,欲表忠心之情;知人论世,更可从作者遣词良苦用心之中见其机变才智。

作者对人称的准确使用,含蓄巧妙地表达了他的“忠”。

同类的词语概括:“陛下,圣朝——伪朝”。

3.以其之道,还治其身追问:忠孝自古不能两全,第二段末作者提出陷入两难之境。

既已于情于理“示忠”,为何抗旨?如何打消晋武帝的猜疑?读第三段第一句,推敲语句。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