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2全部说课稿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2全部说课稿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2全部说课稿

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 ) 教材内容及所处地位和作用

本課是高中新課标人教A版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通过对空间几何体的整体把握,认i,離l:,锥,台,球的结构特征,并能按一定的标推对常见的几何体进行分类。

空间几何体是几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柱,锥,台,球都是简单的几何体,是研究比较复杂几何体的基础, 也是立件几何的入l]教学。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使学生对物体形状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培养和发展空同想象能力, 降低立体几何学习的门槛, 激发学生立体几何学习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中学生已经学过?空间与图形?,对长方体、圆柱、圆锥、球等都有了直观认识, 但对几何·体的定又和结构特征及分类缺乏系统而准确的界定, 由于投有点, 线, 面的相关知识, 所以本节课的学习还不能建立在严格的逻辑推理基础上, 需要多媒体技术来处理大量的实物模型图片及相关的概念, 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并能

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2.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

期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同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報、台,球体的结摘特征。

难点·柱、維、台,球体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为了讲清重点、実破难点, 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 下面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i炎:

二、说教法学法

(1)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应用

在教学中, 采取启发式与对话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一方面通过合i般同题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利用多媒体技术,把相关实物图片及概念性质制成课件,让学生观察比较, 体会知调、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 从而増大课堂容量,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決实际间题的能力, 既节省时同, 又增加其直观性和趣味性, 起到事半功常的作用。

(2)学法指导

在学法指导上,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归纳,概括。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题】在我们生活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举一些例子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

【师生活动】教师借助多媒体动态演示不同的建筑,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建筑物的几何特征;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最后教师总结所举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由这些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展示具有棱柱、棱锥、棱台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设计说明】教师借助不同的建筑物,提出新的问题,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引起学生的思考,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分析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分类归纳

【师生活动】教师出示投影片图1. 1-1,按小组分给学生实物,引导学生从空间几何体的名称,结构特征,与平面图形的联系以及组成几何体的每个面的特点,面与面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观察、思考,

学生讨论并尝试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观察(2)(5)(7)(9)(13)(14)(15)(16)与(1)(3)(4)(6)(8)(10)(11)(12)的不同,然后给出多面体的定义和旋转体的定义,教师要在引导学生感知其形成过程的基础上加以理解.

一般地,我们把由若干个平面多边形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多面体.围成多面体的各个多边形叫做多面体的面,相邻两个面的公共边叫做多面体的棱,棱与棱的公共点叫做多面体的顶点.

我们把由一个平面图形绕它所在平面内的一条定直线旋转所形成的封闭几何体叫做旋转体.这条定直线叫做旋转体的轴.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实物及实物图象,引导学生主动地对图形及实物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并由图形的特点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类别图形的特点,抽象概括出多面体的定义,培养学生的观察、分类、概括能力.

2.棱柱的结构特征

【问题】通过观察图1. 1-1中的(2)(5)(7)(9),你能根据其结构特点概括出棱柱的定义吗?

【师生活动】学生分成小组对这两种模型进行观察、讨论,概括出这两种几何体的结构特点,并由此得出棱柱的定义.

一般地,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

的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多面体叫做棱柱.两个相互平行的面叫底面;其余各面叫棱柱的侧面;相邻侧面的

C′

B′

E′

A′

D′

F′

顶点

公共边叫棱柱的侧棱;侧面与底面的公共顶点叫棱柱的顶点.

棱柱的分类:底面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的棱柱分别叫

做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

棱柱的表示:底面各顶点的字母表示棱柱,如图1.1 -2可表示为 六棱柱ABCDEF A B C D E F ''''''-

教师出示投影片图1.1 -2,学生进一步落实棱柱的结构特征.

图1.1 -2

【设计说明】通过引导学生对长方体的包装盒、螺丝帽模型等具体的实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一方面进一步感知多面体的定义,另一方面可引导学生抽象出棱柱的定义,分析其结构上的共同点,分类的原则,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棱锥的结构特征

【师生活动】教师出示投影片图1. 1-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14)、(15),指出其结构特点与棱柱的区别与联系,由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自己归纳出棱锥的结构特点,学生分组讨论,通过比较分析,得到(14)、(15)与棱柱的共同点是,其各个面均由平面图形围成,不同点是只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三角形,并且这些三角形都有一个公共顶点.

一般地,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 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多面体叫做棱锥.这个多边形 面叫做棱锥的底面或底;有公共顶点的各个三角形面叫做棱锥 的侧面;各侧面的公共顶点叫做棱锥的顶点;相邻侧面的公共 边叫做棱锥的侧棱.

棱锥的分类:底面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的棱锥 分别叫做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

棱锥的表示:用表示顶点和底面各顶点的字母来表示,如 图1. 1-3可表示为四棱锥S -ABCD .

图1. 1-3

【设计说明】通过引导学生把投影片图1.1-1中(14)、(15)的结构特点与棱柱的结构特点进行分析总结,让学生利用类比的思维方法,探索出棱锥的定义、结构特点以及表示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棱台的结构特征

【问题】出示投影片图1.1—1中(13)、(16),通过与棱柱、棱锥的结构特点相比较,你能得到棱台的概念、结构名称及分类标准吗?

【师生活动】学生自主发言,教师及时点评得出棱台的定义、结构名称、分类标准以及表示方法,可

底面

棱椎的顶点

侧面

S

D

C

A

侧面

D

E

侧棱

F

C B

A

面 B

侧棱

以借助投影片图1. 1-4,让学生对棱台的结构名称进一步地认识,另外注意结合棱柱及棱锥的结构名称、分类标准及表示方法理解认识棱台的结构名称、分类标准以及表示方法.在学习时一定要注意比较方法的运用,尤其要注意棱台与棱锥结构特点的区别与联系.

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底面与截面之间 的部分,这样的多面体叫做棱台.原棱锥的底面和截面分别叫做 棱台的下底面和上底面.

棱台的分类:底面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的棱台 分别叫做三棱台、四棱台、五棱台…….

棱台的表示:用各底面顶点字母表示,如图1.1-4可表示为 四棱台ABCD A B C D ''''-.

图1. 1-4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对投影片图1. 1-1中(13)、(16)进行观察、分析,类比与棱柱及棱锥的联系与区别,得出棱台的概念、结构名称以及分类标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独立思考的习惯.通过比较进行学习,便于知识的建构.

三、理解新知

深化棱柱、棱锥、棱台的概念,掌握各自的结构特点.

1、观察螺杆头部模型,有多少对平行的平面?能作为棱柱底面的有几对?

解析:平行平面共有四对,但能作为棱柱底面的只有一对,即上下两个平行平面.

老师引导学生探究:棱柱的哪些平行的面能作为底面,此时侧面是什么?哪些平行的平面不能作为底面?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

A .由五个平面围成的多面体只能是四棱柱

B .棱锥最少有四个顶点

C .仅有一组对面平行的六面体是棱台

D .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是三角形的几何体是棱锥

【设计说明】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用概念进行判断上来,即看所给的几何体是否符合棱柱或棱锥、棱台定义的条件.

四、运用新知

例1、如图,过BC 的截面截去长方形的一角,所得的几何体是不是棱柱?

解析:以A ABB ''和D DCC ''为底即知所得几何体是棱柱.

【师生活动】有的学生可能会认为不是棱柱,因为如果选择上下两平面为底,则不符合棱柱结构特征的第二条.

五、课堂小结

教师提问: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涉及到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学生作答:棱柱、棱锥、棱台结构特征和有关概念.

教师总结: 1、注意观察分析立体图形的特征,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2、归纳、类比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对本节课的小结,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树. 六、布置作业

必做题:教科书第8~9页,习题1. 1A 组第1、2题

并观察身边的物体,举出一些具有棱锥、棱台、圆台、球体特征的物体,说明它们各自具有的特征

选做题:1.已知棱长为a ,底面是正方形的四棱锥,求它底面上的高.

2.已知一个正四棱台的两底面的面积分别为16和25,则这个棱台的高与截得该棱台的棱锥的高的比为 .

3.下列三个命题,其中正确的有( )

(1)用一个平面去截棱锥,棱锥底面和截面之间的部分是棱台; (2)两个地面平行且相似,其余各面都是梯形的多面体是棱台; (3)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四个面都是等腰梯形的六面体是棱台

七、板书设计

1.2.1 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及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人教版A版《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课标教材人教版A版《必修2》第一章“空间几何体”中第二节“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的第一课时。是在上一节认识空间几何体结构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空间几何体的表示形式。主要内容是:介绍两种不同的投影方法,画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空间几何体结构特征的认识,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几何直观能力,运用图形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是学好立体几何的基础之一,是本章的重点。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两种投影方法,中心投影法与平行投影法.

(2)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等的简易组合)的三视图,能识别上述的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图形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几何直观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了解数学来源于实际,应用于实际的唯物主义思想.情感目标:

(1)形成主动探索的意识,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成功体验.

(2)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发展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画出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教学难点: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

二.教法探讨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主要采用探究发现和归纳概括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等教学过程,观察对比、概括归纳出三视图的投影规律和与物体方位的对应关系,再通过具体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利用多媒体形象动态的演示功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提高课堂效率。

三.学法指导

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直观感知,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注重多感官参与,多种心智能力的投入,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状态,同时向学生渗透探究发现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在合作中共同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程序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问题1:请同学们观察下列投影现象,它们的投影过程有何不

同? (课件动画演示)

介绍概念

中心投影:光线由一点向外散射形成的投影。

平行投影:平行光线照射下形成的投影。

平行投影

问题2:画出光线从长方体形墨水盒的

a.前面向后面正投影的投影图

b.左面向右面正投影的投影图

c.上面向下面正投影的投影图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动画演示,得到三视图概念.

光线从几何体的

a.前面向后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称为正视图;

b.左面向右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称为侧视图;

c.上面向下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称为俯视图;

几何体的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统称为几何体的三视图.

侧视图画在正视图的右边,

俯视图画在正视图的下边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区别两种投

影方法。了解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的有关概

念。认识正投影与斜投影的区别。为三视图

的学习做好知识准备。

在初中,学生已经会画长方体的三视图,

在这里从投影的角度让学生画出长方体三

个方向的正投影图,目的是要用投影的方

法给出三视图的定义。为进一步研究投影

规律做好准备。通过课件的演示增强了直

观性。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主探

究合作学习

问题3:请观察长方体的三个视图在位置、形状、大小方面的

关系。

学生可能不知道从何入手,教师提示学生在每个图中标出前

后、左右、上下的方位及长、宽、高对应的线段,进行观察,发

现关系..

引导学生发现三视图的投影规律及三视图

与物体方位的对应关系,这是画图、识图

的理论依据,是解决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的

关键所在。

正投影:投影线与投影面垂直

斜投影:投影线与投影面不垂直

画出圆柱、圆锥、三棱柱的三视图。

例1:画出六角螺栓的三视图。

画空间组合体三视图的步骤:

1.先分解:分析几何体的结构,观察它是由哪些简单几何体组成的,会画每个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

2.后组合:按简单几何体的相对位置画出组合体的三视图.

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练习:请画出下列组合体的三视图。

(1) (2)

(3) (4)

例2:看三视图描述几何体特征。

练习:看三视图描述组合体特征。

问题4:由已知两视图补画第三个视图。

(1)

为了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给出以下三

个练习。

为了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给出三视

图让学生描述几何体特征。三个视图相结

合,按照投影规律与物体方位的对应关系

判断几何体的结构特征。

引导学生在识图后总结:与画组合体三视

图一样,在识别组合体三视图时,也是先

分解,后组合。循序渐进,突破本节课的

难点。

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每道题的答案都不

唯一,通过此题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

的想象能力,应用所学的投影知识大胆探

索,得到多种答案。也能深刻体会三视图

能真实地反映出物体的形状和大小。

六.布置作业

练习:P15 2、3 ,P20 1、2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用这些知识能解决哪些问题?

学生自己总结,教师补充完善:

有关概念: 1.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

2.正投影与斜投影

3.三视图

三视图的投影规律: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

简单组合体画图、识图步骤:先分解,后组合

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脉络

更加清晰,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课题: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

及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一、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

1.中心投影

2.平行投影

二、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1.三视图的概念

2. 投影规律

3. 三视图与物体方位的对应关系4.规定:

斜投影正投影

1.3.1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数学2第一章空间几何体第3节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第1课时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这是在学生已从结构特征和视图两个方面感性认识空间几何体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度量的角度来认识空间几何体,它属于立体几何入门的内容,所以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但不要求记忆公式,并能进一步计算简单组合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教学目标

重点: 了解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公式及其应用.

难点: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问题,以及适度理性分析的渗透.

知识点: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公式及其应用.

能力点:通过解决棱柱、棱锥、台体的表面积和体积问题培养学生通过化归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情推理的能力.

教育点: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和观察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几何体表面积和体积的求解过程对自己空间思维能力影响,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一、引入新课:

首先教师提出问题: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表面积求法和它们的展开图,请大家回忆一下,它们的展开图是什么呢?怎样来求它们的表面积?

老师演示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展开图如下,并引导学生回忆和回答.

图1 正方体及其展开图 图2 长方体及其展开图

然后设置疑问: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表面积可以利用它们的展开图(平面图形)来求面积,那么,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是否也可以利用它们的展开图来求呢?它们的侧面展开图又是什么呢?如何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引入课题.

【设计意图】复习表面积的概念,介绍求几何体表面积的方法(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在回顾已学知识的同时,也为介绍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作铺垫,同时引导学生将几何体展开为平面图形时一定要注意在何处展开:多面体要选择一条棱剪开,旋转体要沿一条母线剪开.

二、探究新知:

1.探究多面体表面积的求法:

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放正棱柱、正三棱锥和正三棱台的侧面展开图:

学生:分组讨论:这三个图形的表面由哪些平面图形构成?表面积如何求? 教师:对学生讨论归纳的结果进行点评,并梳理总结出:

一般地,我们可以把多面体展成平面图形,利用平面图形求面积的方法,求多面体的表面积. 例1. 已知棱长为a ,各面均为等边三角形的四面体S ABC -,求它的表面积. 学生:自主探究,分析题目,计算出结果. 教师:提供出规范的解题过程如下:

解:先求△SBC 的面积,过点S 作SD BC ⊥,交BC 于点D .

因为BC a =,SD=2

2

2

2

3

.22

a SB BD

a

a

-=+=

所以 2

1133.2224

SBC S BC SD a a a ?=

?=?= 因此,四面体的表面积2

2343.4

S a a =?

= 【设计意图】具体问题是学生思维的开始,具体问题可以缩短学生进入解题状态的时间,同时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有切实的感受,提供了推广的基础.

B

C

A

S

2.探究旋转体的表面积的求法:

思考:如何根据圆柱、圆锥的几何结构特征,求它们的表面积?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对于圆柱、圆锥、圆台等旋转体,其底面是平面图形(圆形),其侧面多是曲面,需要按一定规则展开成平面图形进行面积的计算,最终得到这些几何体的表面积.

①探究圆柱的表面积的求法:

图柱的侧面展开图是矩形,其长是圆柱底面圆周长,其宽是圆柱的高(母线),

设圆柱的底面半径为r ,母线长为,则有圆柱的底面积为2r π,侧面面积为2rl π,因此圆柱的表面积为 :

2222()S r rl r r l πππ=+=+

②探究圆锥的表面积的求法:

圆锥的侧面展开图为一个扇形,其半径是圆锥的母线,其弧长等于圆锥底面周长, 设圆锥的底面半径为r ,母线长为,

则有侧面展开图扇形中心角为360r l

θ=?o

,那么扇形面积(圆锥侧面展开图面积)

2(360)360l r l π?,即为rl π, 所以圆柱的表面积为2

()S r rl r r l πππ=+=+.

③探究圆台的表面积的求法:

探究:(1)联系圆柱和圆锥的展开图,你能想象圆台的展开图的形状,并画出它吗?

l l

(2) 如果圆台的上、下底面半径分别为,r r ',母线长为,你能计算出它的表面积吗?

课堂实录:对于圆台表面积的求解,学生的思路没有问题,但是具体的计算有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不能选择引入简单的变量,比如有学生设O A l ''''=使得计算复杂;第二是根据三角形相似列式时出错,比如有学生列出的比例式是

r O A r l

'''=等等. 针对上述情况实际教学时,将学生写的解答过程在展台上展示,通过提问“对应边是谁”,纠正错误. 教师通过分析给出: 根据相似三角形得出

r O A r O A l '''=''+,那么rl O A r r ''='

-, 那么扇环面积为大扇形面积减去小扇形面积,即rl rl r l r rl r l r r r r ππππ????''+

-=+ ? ?''--????

, 所以圆台表面积为22

()r r r r l rl π''+++.

例2.如图,一个圆台形花盆盆口直径为20 cm ,盆底直径为15 cm ,

底部渗水圆孔直径为1.5 cm ,盆壁长15 cm .为了美化花盆的外观,需要涂油漆. 已知每平方米用100毫升油漆,涂100个这样的花盆需要多少油漆(精确到1毫升,可用计算器)?

分析:油漆位置在什么地方?→ 如何求花盆外壁表面积? 只要求出每个花盆外壁的表面积,就可求出油漆的用量.而花盆外壁的表面积等于花盆的侧面面积加上底面面积,再减去底面圆孔的面积.

教师:提供出规范的解题过程如下: 由圆台的表面积公式得一个花盆外壁的表面积

22

22151520 1.5[()1515]()22221000()0.1()

S cm m ππ=+?+?-?≈= 所以涂100个花盆需油漆:0.11001001000??= (毫升).

l

答:涂100个这样的花盆约需1000毫升油漆.

【设计意图】正确把握几何体的结构,准确应用面积公式,同时要注意重合部分的处理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解决具体的探究几何体的表面积问题,具体体验应用公式的能力以及熟悉半径、母线等含义;主要考察学生的实际应用公式能力和日常生活观察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

巩固练习:1、教科书第27页练习1

2、追加变式:半径为4

【设计意图】趁热打铁,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熟悉立体图形平面展开图与平面图形还原成立体图形思想,主要是空间问题平面化思想.及其公式的再次应用能力.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3.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公式

我们已经学习了计算特殊的棱柱——正方体、长方体以及圆柱的体积公式.

它们的体积公式可以统一为V Sh

=(S为底面面积,h为高),

一般柱体的体积为V Sh

=,其中S为底面面积,h为柱体的高(棱柱或圆柱的高是指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即从一个底面上任意一点向另外一个底面作垂线,这点与垂足之间的距离)

圆锥的体积公式为

1

3

V Sh

=(S为底面面积,h为高),它是同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

1

3

.

棱锥的体积也是同底等高的棱柱的体积的1

3

,即棱锥的体积

1

3

V Sh

=(S为底面面积,h为高).

由于圆台(棱台)是由圆锥(棱锥)截成,因此可以利用两个锥体的体积差,得到圆台(棱台)的体积公式:

1

()3

V S S S S h ''=++,其中,S S '分别为上、下底面面积,h 为圆台(棱台)的高.

思考1:台体的体积公式你能够证明吗?

分析:(以圆台为例):如图,设O

O x '''=,上下底面的半径分别为r '和r ,圆台的上下底面积分别为s '和s .

s x r s h s x x h r

s

s

s s ππ

'

'''

===∴=

+'

-Q

实际情况:学生只给出思路,具体的计算课后完成. 思考2;柱、锥、台的体积计算公式有何关系?

三、理解新知:

对于圆柱、圆锥、圆台的表面积公式可以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由于圆柱可以看作

上下两底面全等的圆台;圆锥可以可以看作上底面为零的圆台,因此圆柱圆锥可以看作圆台的特例.这样圆柱圆锥的表面积公式就可以统一在圆台的表面积公式之下.同理柱锥台的体积公式也是有它们之间的关系决定的,这样,在台体的公式中,令上下面积相等,得到柱体的体积公式;令上底面的面积为零得到椎体的体积公式.

四、运用新知:

例 3.有一堆规格相同的铁制六角螺帽共重 5.8kg (铁的密度是7.8g/cm3),已知螺帽的底面是正六边形,边长为12mm ,内孔直径为

11111=s()33333v h x s x sh sx s x

''∴+-=+-台1111()()3333h s sh s s s sh s s s s '''=+-=+-'-111()()333sh s s h s h s ss s ''''=++=++

l

r

r'o o'

O''

10mm ,高为10mm ,问这堆螺帽大约有多少个?

教师分析:六角螺帽的几何结构特征? → 如何求其体积? → 如何求正六边形的面积→ 利用哪些数量关系求个数?

解:六角螺帽的体积是六棱柱的体积与圆柱体积之差,即:

所以螺帽的个数为

答:这堆螺帽大约有252个.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六角螺帽的机构特征,熟悉正六边形的特点及其求正六边形面积的方法(分

割法)、如何求组合体的体积,以及让学生熟悉掌握对于体积公式的具体应用能力.让学生掌握求体积的关键是根据条件找出相应的底面面积和高,要充分利用多面体的截面及旋转体的轴截面,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的思想.

五、课堂小结:

1.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

(1)多面体:各面面积之和(空间问题化为平面问题) (2)圆柱、圆锥、圆台的表面积公式:

2.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

六、布置作业:

必做题:课本P28 A 组1.3.

选做题:课本P30 B 组2. 课外延伸:自主学习丛书 P108.

2210

12610 3.14()10

42

v =

??-??332956() 2.956()mm cm ≈=5.81000(7.8 2.956)252?÷?

七、教后反思:

教学设计亮点:本节主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柱、锥、台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并且推导出柱、锥、台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更加方便于我们对空间几何体的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类比思想,划归思想及转化思想,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直观感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归纳、总结探索出常见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根据课表要求,适当控制例题、习题的难度,以基础为主,提高学生基本能力及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不足之处:本节内容多公式多习题少容易让学生走马观花般没有在脑子里打上烙印.同时体积公式直接给出,没有做实验也没有推导过程,学生有点被动接受的感觉.

八、板书设计:

2.1.1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平面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平面第一课时。下面我将围绕本节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等六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1.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平面是由初中平面几何进入高中立体几何的第一课,具有承上启下作用,也是高中立体几何模块中的理论基础。

2.学情分析

从学生知识层面看:学生在初中初步学习了平面几何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立体平面认识也日渐提高,从根本上学习立体几何的本质提供了知识保证。

从学生能力层面看: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对平面几何已有一定的分析和推理能力,初步具备了学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平面基本能力。

鉴于上述分析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标准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结构我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设计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利用生活中的实物对平面进行描述;

(2)掌握平面的表示法及水平放置的直观图;

(3)掌握平面的基本性质及作用;

(4)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使学生对平面有了感性认识;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2全部说课稿

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 ) 教材内容及所处地位和作用 本課是高中新課标人教A版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通过对空间几何体的整体把握,认i,離l:,锥,台,球的结构特征,并能按一定的标推对常见的几何体进行分类。 空间几何体是几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柱,锥,台,球都是简单的几何体,是研究比较复杂几何体的基础, 也是立件几何的入l]教学。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使学生对物体形状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培养和发展空同想象能力, 降低立体几何学习的门槛, 激发学生立体几何学习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中学生已经学过?空间与图形?,对长方体、圆柱、圆锥、球等都有了直观认识, 但对几何·体的定又和结构特征及分类缺乏系统而准确的界定, 由于投有点, 线, 面的相关知识, 所以本节课的学习还不能建立在严格的逻辑推理基础上, 需要多媒体技术来处理大量的实物模型图片及相关的概念, 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并能 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2.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 期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同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報、台,球体的结摘特征。 难点·柱、維、台,球体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为了讲清重点、実破难点, 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 下面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i炎: 二、说教法学法 (1)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应用 在教学中, 采取启发式与对话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一方面通过合i般同题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利用多媒体技术,把相关实物图片及概念性质制成课件,让学生观察比较, 体会知调、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 从而増大课堂容量,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決实际间题的能力, 既节省时同, 又增加其直观性和趣味性, 起到事半功常的作用。 (2)学法指导 在学法指导上,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归纳,概括。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题】在我们生活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举一些例子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 【师生活动】教师借助多媒体动态演示不同的建筑,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建筑物的几何特征;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最后教师总结所举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由这些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展示具有棱柱、棱锥、棱台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高中数学必修一 集合说课稿_高三数学教案

集合说课稿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我说课的题目是《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六个方面说一下我对这节课的教研究. 一、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学安排为1课时. 【重点难点】 在教学中,我把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作为本节课的重点,而把集合表示方法的恰当选择作为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基础知识相对扎实,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认知情况来看,对于生活实例,他们的感性大于理性,抽象概括能力较弱,但是学生们富有好奇心,充满求知欲,愿意接触新事物.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曾说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做动力,就不可能产生对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因此对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加以引导,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更富创造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要求学生理解集合的含义,元素的特征;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熟练掌握常用数集的记号,以及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中,应用自然语言与集合语言描述数学对象,与学生一道归纳出集合的含义,掌握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美与和谐统一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目标. 四、教法学法 由于本节课是高中数学的起始课,而且概念较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决定从身边实例出发,通过老师引导,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等多种方式逐渐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学法指导方面,使教学过程活动化、学习过程自主化、获取知识的过程体验化,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过程,体现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学习的理念.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以老师走进教室关上门,教室内的所有人能否组成集合作为引入,这样生活化的场景让学生感到亲切,集中了注意力,同时抛出问题,为后继教学埋下伏笔,接着介绍集合论的创始人,德国数学家康托,这样处理既让学生了解了相关的数学背景,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020年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套精品教案(完整版)

2020年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套精品教 案(完整版)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一. 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5)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三. 学法与教学用具 1. 学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 教学用具:投影仪. 四. 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在初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集合,你能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吗? 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互相交流. 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 2.接着教师指出:那么,集合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9个实例: (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 (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4)所有的正方形;

(5)海南省在2004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 (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 (7)方程2560 -+=的所有实数根; x x (8)不等式30 x->的所有解; (9)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 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9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3.每个小组选出——位同学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9个实例的特征,并给出集合的含义. 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简称为集).集合中的 每个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 4.教师指出: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D,…表示,元素常 用小写字母,,, a b c d…表示.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思考:集合中元素有 什么特点?并注意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难.使学生明确集合元素的 三大特性,即: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 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2.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人教版高中 数学必修二 全册知识点 归纳总结

人教版高中 数学必修二 全册知识点 归纳总结 必修2数学知识点 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⑴常见的多面体有:棱柱、棱锥、棱台;常见的旋转体有:圆柱、圆锥、圆台、球。 ⑵棱柱: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多面体叫做棱柱。 ⑶棱台: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底面与截面之间的部分,这样的多面体叫做棱台。 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把光由一点向外散射形成的投影叫中心投影,中心投影的投影线交于一点;把在一束平行光线照射下的投影叫平行投影,平行投影的投影线是平行的。 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⑴圆柱侧面积;l r S ??=π2侧面 ⑵圆锥侧面积:l r S ??=π侧面 ⑶圆台侧面积:l R l r S ??+??=ππ侧面 ⑷体积公式:

h S V ?=柱体;h S V ?=3 1锥体; () h S S S S V 下下上上台体+?+=31 ⑸球的表面积和体积: 323 44R V R S ππ==球球,. 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1、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2、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3、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4、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5、定理: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6、线线位置关系:平行、相交、异面。 7、线面位置关系:直线在平面内、直线和平面平行、直线和平面相交。 8、面面位置关系:平行、相交。 9、线面平行: ⑴判定: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⑵性质: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这条直线的任一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 10、面面平行: ⑴判定: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⑵性质: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11、线面垂直: ⑴定义: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那么就说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 ⑵判定: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⑶性质: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_全册教案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2)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三、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概括。 (2)实物模型、投影仪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提出问题:在我们生活周围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相互交流。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及时给予评价。 2.所举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由这些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展示具有柱、锥、台、球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你能通过观察。根据某种标准对这些空间物体进行分类吗?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思考、交流、讨论,对物体进行分类,分辩棱柱、圆柱、棱锥。

2.观察棱柱的几何物件以及投影出棱柱的图片,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表本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得出棱柱的主要结构特征。(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2)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3)每相邻两上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行。概括出棱柱的概念。 4.教师与学生结合图形共同得出棱柱相关概念以及棱柱的表示。 5.提出问题:各种这样的棱柱,主要有什么不同?可不可以根据不同对棱柱分类? 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 6.以类似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讨论、概括出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并得出相关的概念,分类以及表示。 7.让学生观察圆柱,并实物模型演示,如何得到圆柱,从而概括出圆标的概念以及相关的概念及圆柱的表示。 8.引导学生以类似的方法思考圆锥、圆台、球的结构特征,以及相关概念和表示,借助实物模型演示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概括。 9.教师指出圆柱和棱柱统称为柱体,棱台与圆台统称为台体,圆锥与棱锥统称为锥体。 10.现实世界中,我们看到的物体大多由具有柱、锥、台、球等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组合而成。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后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是不是棱柱(举反例说明,如图) 2.棱柱的何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棱柱的底面吗? 3.课本P8,习题1.1 A组第1题。 4.圆柱可以由矩形旋转得到,圆锥可以由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圆台可以由什么图形旋转得到?如何旋转? 5.棱台与棱柱、棱锥有什么关系?圆台与圆柱、圆锥呢? 四、巩固深化 练习:课本P7 练习1、2(1)(2) 课本P8 习题1.1 第2、3、4题 五、归纳整理 由学生整理学习了哪些内容 六、布置作业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集合的含义: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 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整体。 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简称为集。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集合确定,则一元素是否属于这个集合是确定的:属于或不属于。 (2)元素的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 (3)元素的无序性:集合中元素的位置是可以改变的,并且改变位置不影响集合 3、集合的表示:{…} (1)用大写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a、列举法:将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 {a,b,c……} b、描述法: ①区间法:将集合中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 {x∈R| x-3>2} ,{x| x-3>2} ②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③Venn图:画出一条封闭的曲线,曲线里面表示集合。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5、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元素在集合里,则元素属于集合,即:a∈A (2)元素不在集合里,则元素不属于集合,即:a¢A 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 N*或 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6、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1)—子集 定义: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 A?(或B?A) A是集合B的子集。记作:B A?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 注意:B (2)A与B是同一集合。 反之: 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B或B?/A (2).“包含”关系(2)—真子集 A?,但存在元素x∈B且x¢A,则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 如果集合B 如果A?B,且A≠ 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 B(或B A)读作A真含与B (3).“相等”关系:A=B “元素相同则两集合相等” 如果A?B 同时 B?A 那么A=B (4).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完整版)高中数学优秀说课稿

2.1数列的概念_说课稿1 课题介绍 课题《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方法(一)》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A版数学必修5第二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分析、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来汇报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地位作用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1)数列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堆放的物品的总数计算要用到数列的前n项和,又如分期储蓄、付款公式的有关计算也要用到数列的一些知识. (2)数列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初中数学的许多内容在解决数列的某些问题中得到了充分运用,数列是前面函数知识的延伸及应用,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学习数列又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以及通项公式打好了铺垫.因此就有必要讲好、学好数列. (3)数列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良好题材.是进行计算,推理等基本训练,综合训练的重要教材.学习数列,要经常观察、分析、归纳、猜想,还要综合运用前面的知识解决数列中的一些问题,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知识层面看:学生对数列已有初步的认识,对方程、函数、数学公式的运用已有一定的基础,对方程、函数思想的体会也逐渐深刻。 从学生素质层面看:从高一新生入学开始,我就很注意学生自主探究习惯的养成。现阶段我的学生思维活跃,课堂参与意识较强,而且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上面的教材分析以及学情分析,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认识数列的特点,掌握数列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并明白数列与集合的不同点.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及数列分类.能由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出数列的各项,反之,又能由数列的前几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2) 能力目标:通过对数列概念以及通项公式的探究、推导、应用等过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归纳、类比等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更深层次的理解了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性思想.(3) 情感目标:在教学中使学生体会教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并且利用各种有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认知水平,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数列的概念,能由函数的观点去认识数列,以及对通项公式的理解. 难点:根据数列的前几项的特点,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分析归纳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四、教法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波利亚的先猜后证理论,本节课主要以讲解法为主,引导发现为辅,由老师带领同学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过程,本节课会采用由易到难的教学进程以及实例给出与练习设置,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事物的发展规律.同时为了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更吸引同学们的眼光,提高学习热情,本节课还会采用常规手段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的办法,充分利用多媒体,将引例、例题具体呈现.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数学必修1各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如:世界上最高的山 (2)元素的互异性如:由HAPPY的字母组成的集合{H,A,P,Y} (3)元素的无序性: 如:{a,b,c}和{a,c,b}是表示同一个集合 3.集合的表示:{ …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 洋} (1)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 N*或 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1)列举法:{a,b,c……} 2)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x∈R| x-3>2} ,{x| x-3>2} 3)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4)Venn图: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A?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 注意:B ?/B或B?/A 反之: 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 2.“相等”关系:A=B (5≥5,且5≤5,则5=5) 实例:设 A={x|x2-1=0} B={-1,1} “元素相同则两集合相等” 即: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A ②真子集:如果A?B,且A≠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 B(或B A) ③如果 A?B, B?C ,那么 A?C ④如果A?B 同时 B?A 那么A=B 3.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有n个元素的集合,含有2n个子集,2n-1个真子集

高中数学必修二《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说课稿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说课稿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选自现行苏教版数学教材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的第三个问题。下面我从教材分析、目的分析、教法分析、过程分析及评价分析等5个方面进行汇报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一节课的内容是高考中的热点问题,在整个立体几何体系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空间直线的垂直关系的基础上,研究空间直线与平面垂直关系的重要内容。判定定理既是线线垂直关系的应用之一,又是以后学习线面角、两个平面垂直以及研究空间距离等知识的奠基。这节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2.重点、难点和关键 (1)教学重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 (2)教学难点操作确认并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 (3)突破难点的关键学生操作感受线面垂直试验。 3.教材内容和教材处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概念、判定定理及其应用。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直观上感受线面垂直的概念,激发求知欲望。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演示明确线线、线面的垂直关系并归纳出线面垂直的概念与判定定理,弥补不对定理进行证明的不足。这样处理教材既体现了数学与社会生活及生产的关系,也可以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二、目的分析 1.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指出本节课学习目标是: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能运用判定定理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 2.学情分析 本人从教于韶关市第一中学,学生素质相对来说比较高,能积极思考,动手能力比较强,但理科学生的文字组织能力及表达能力依然比较欠缺。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是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具体直线与平面垂直的直观形象(学生的客观现实)和直线与直线垂直的定义、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等数学知识结构(学生的数学现实),这为学生学习直线与平面垂直定义和判定定理等新知识奠定了基础。 学生学习的困难在于如何从直线与平面垂直的直观形象中提炼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感悟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意义;以及如何探究和把握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3.目标设定 综合以上情况,本节课将目标设定为: 知识与技能 (1)经历对实例、图片的观察,提炼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并能正确理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 (2)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并能运用判定定理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5说课稿[1]

必修一说课目录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I 《函数及其表示》说课稿III 函数的单调性V 函数的奇偶性(说课稿)VIII 指数函数X 对数函数说课稿XII 《幂函数》说课稿XIV 方程根与函数的零点说课稿XVI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一.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 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 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二.目标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2.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三. 教法分析 1. 教学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 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使用投影仪来辅助教学. 四.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1)介绍自己的家庭、原来就读的学校、现在的班级。 (2)问题:像“家庭”、“学校”、“班级”等,有什么共同特征?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 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 2.活动:(1)列举生活中的集合的例子;(2)分析、概括各实例的共同特征 由此引出这节要学的内容。 设计意图: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作好铺垫 (二)研探新知,建构概念 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7个实例: (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4)所有的正方形; (5)海南省在2004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 (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

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中数学2-1-1平面

第二章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1.1 平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利用生活中的实物对平面进行描述; (2)掌握平面的表示法及水平放置的直观图; (3)掌握平面的基本性质及作用;(4)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使学生对平面有了感性认识;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情感与价值 使用学生认识到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三维空间,进而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平面的概念及表示; 2、平面的基本性质,注意他们的条件、结论、作用、图形语言及符号语言。 难点:平面基本性质的掌握与运用。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联系身边的实物思考、交流,师生共同讨论等,从而较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教学用具:投影仪、投影片、正(长)方形模型、三角板 四、教学思想 (一)实物引入、揭示课题 师:生活中常见的如黑板、平整的操场、桌面、平静的湖面等等,都给我们以平面的印象,你们能举出更多例子吗?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举例和互相交流。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 师:那么,平面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平面含义 师:以上实物都给我们以平面的印象,几何里所说的平面,就是从这样的一些物体中抽象出来的,但是,几何里的平面是无限延展的。 2、平面的画法及表示 师:在平面几何中,怎样画直线?(一学生上黑板画) 之后教师加以肯定,解说、类比,将知识迁移,得出平面的画法:水平放置的平面通常画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锐角画成450,且横边画成邻边的2倍长(如图) 平面通常用希腊字母α、β、γ等表示,如平面α、平面β等,也可以用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或者相对的两个顶点的大写字母来表示,如平面AC 、平面ABCD 等。 如果几个平面画在一起,当一个平面的一部分被另一个平面遮住时,应画成虚线或不画(打出投影片) D C B A α

人教高中数学必修二2.2.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说课稿设计

2.2.1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您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2第二章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本课为第二节“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性质”第一课时内容,下面我就从教学内容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是人教版高中教学教材必修2第二章第2节第1小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同时又是后面将要学习的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的基础,因此学好本节内容知识,不仅可对以前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加深理解和巩固,而且也为判断直线与平面平行增添了一种新的方法,同时又为后面将要学习的知识作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因此,本节内容在《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②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借助已有知识,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②让学生了解空间与平面互相转换的数学思想。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空间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以及平面与平面间的位置关系,并掌握直线与直线平行的判断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许多线面平行的素材,和直观判断的方法,但对这些方法是否正确合理,缺乏深入理性的分析。在空间想象和逻辑论证等方面的能力有待于在进一步学习中提高。 4、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关键点, 重点: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应用。 难点:定理的应用及证明过程的书写格式。 二、教法学法分析 1.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内容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的特点,针对高中生思维特点和心理特征,本节课我将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类比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及一定的练习掌握本节知识。 2.学习方法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说课稿 对数的运算说课稿[整理]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说课稿对数的运算说课稿[整理]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2.2.1 对数的运算说课稿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数学必修1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2.2.1对数与对数运算第二课时.课程标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对准要求理解对数的运算性质,能灵活运用对数运算性质进行对数运算. 数的概念”后进行的,它是上节内容的延续与深入,同时也是研究学习后续知识对数函数与性质的必备基础知识.学习本节课,要体现本节内容的基础性、工具性、实用性. 学情分析: 对数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对数运算是一种类似于但又不同于实数的加减乘除、指数的运算的全新运算.要探究并发现其运算性质,学生是有相当难度的,但是通过上节的学习,学生能够利用对数定义进行简单对数计算,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常用对数计算,能够进行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学生还熟知指数的运算性质.有这些已有知识作为基础,教师再设计合理的导学案,是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并能自主完成探究、发现、证明、应用的全过程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对数运算性质及其推导过程,并能灵活运用运算性质进行对数运算. 应用对数运算性质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发现、证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对数运算性质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自主学习习惯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运算性质的探究、发现、证明及应用 教学难点:运算性质的发现与证明 教法学法: 教法:教师通过设计导学案,由导学案引导学生探究、交流、发现新知识,再现知识的生成过程,教师将成为课堂自主学习模式的创设者,师生对话的聆听者,学生探究发现的引导者. 学法:学生将采用独立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自主学习方式,学生将成为新知识的发现者,课堂的主宰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问题:1.对数是怎样定义的, 2.对数与指数有怎样的相互转化关系, 3.指数有哪些运算性质, 设计意图:现代教育学心理学认为任何新知识的学习新发现的创造都得以现有认知水平和经验为基础~因此~设计旧知识的复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为下一步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铺平了道路. 二(探究、发现对数运算性质 (一)猜想 问题:请从所学过的运算中,以一种为例,说明它有那些运算性质,类比这些性质你能猜想对数的一些运算性质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并为下一步探究发现指明方向. (二)探究、发现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全册教案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 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 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 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 过程与方法 (1) 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拄、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 (2) 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鬲学生的观察能力。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大董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槪括。 三、教学用具 (1) 学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槪括。 (2) 实物模型、投影仪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 教师提出问题:在我们生活周围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相互交流。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及时给予评价。 2. 所举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由这些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展示具有柱、锥、台、球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你能通过观察。根据某种标准对这些空间物体进行分类吗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 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思考、交流、讨论,对物体进行分类,分辩棱柱、圆柱、棱锥。 2. 观察棱柱的几何物件以及投影出棱柱的图片,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共同 特点是什么 3.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表本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得出棱柱的主要结构特征。(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2)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3)毎相邻两上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

高一数学必修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说课稿

高一数学必修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二.目标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法分析

1.教学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使用投影仪来辅助教学. 四.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1)介绍自己的家庭、原来就读的学校、现在的班级。 (2)问题:像“家庭”、“学校”、“班级”等,有什么共同特征?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 2.活动:(1)列举生活中的集合的例子; (2)分析、概括各实例的共同特征 由此引出这节要学的内容。 设计意图: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作好铺垫 (二)研探新知,建构概念 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7个实例: (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 (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4)所有的正方形; (5)海南省在2004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 (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 (7)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至5全部说课稿(精华)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二.目标分析: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2.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三. 教法分析 1. 教学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 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使用投影仪来辅助教学. 四.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1)介绍自己的家庭、原来就读的学校、现在的班级。 (2)问题:像“家庭”、“学校”、“班级”等,有什么共同特征?引导学生互相交流. 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 2.活动:(1)列举生活中的集合的例子;(2)分析、概括各实例的共同特征由此引出这节要学的内容。设计意图: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作好铺垫(二)研探新知,建构概

念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7个实例:(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3)所有 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4)所有的正方形;(5)海南省在2004 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 所有的点;(7)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 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7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3.每个小组选出——位同学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7个实例的特征,并给出集合的含义. 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简称为集).集合中的每个 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 1 a,b,c,d4.教师指出: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D,…表示, 元素常用小写字母…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集合的 概念,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乐于求索的精神(三)质疑答辩,发展思维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思考:集合中元素有什么特点?并注意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难.使学 生明确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即: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只要 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2.教 师组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 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2)我国的小 河流.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建解. 3. 让学生自己举出一 些能够构成集合的例子以及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并说明理由.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及时的评价. 4.教师提出问题,让学

(完整word)人教版经典高一数学必修一试题

人教版经典高一数学必修一试卷 共12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8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 1 ?已知全集U {1,2,345,6.7}, A {2,4,6}, B {1,3,5,7}.则A (QB )等于 ( ) A. {2,4,6} B. {1,3,5} C. {2,4,5} D. {2,5} 2. 已知集合A {x|x2 1 0},则下列式子表示正确的有( ) ① 1 A ②{ 1} A ③ A ④{1, 1} A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3. 若f : A B能构成映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 (1)A中的任一元素在B中必须有像且唯一; (2)A中的多个元素可以在B中有相同的像; (3)B中的多个元素可以在A中有相同的原像; (4)像的集合就是集合B.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4. 如果函数f(x) x 2(a 1)x 2在区间,4上单调递减,那么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 ) A、a w 3 B 、a》3 C 、a w 5 D 、a》5 5. 下列各组函数是同一函数的是 ( ) ① f (x) J 2x3与g(x) x42x :② f (x) x 与g(x) V x2; 1 ③ f (x) x0与g(x) 0:④ f(x) x2 2x 1 与g(t) t2 2t 1。 x A、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①④ 6.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以断定方程e x x 2 0的一个根所在的区间是

( )

高中数学必修1《函数的奇偶性》说课稿

课题:《函数的奇偶性》(第一课时) 教材:必修1(人教版)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函数的奇偶性(1)”。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法与学法、课堂设计、教学效果反思六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函数”是本章的核心概念,也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基本概念,函数的思想方法贯穿整个高中数学课程.奇偶性是学生在学了函数的概念和单调性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是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函数图象整体对称性的.学习本节课对巩固前面学习的知识,以及为后面进一步学好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三角函数等内容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根据我所在学校是一所普通的面向完中,学生素质较差,认知能力较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使学生喜欢数学,从而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在学习中享受乐趣。由于学生刚上高一,很多同学还处于适应阶段,因此课堂练习的设计要循序渐进,让所有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理解函数的奇偶性并能熟练应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解决、推导问题;能应用奇偶性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函数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函数奇偶性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抽象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养成积极主动,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高中数学优秀说课稿

高中数学优秀说课稿 高中数学优秀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本科数学**号选手,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第一课时《函数单调性与最大(小)值》(可以在这时候板书课题,以缓解紧张)。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五个方面来陈述我对本节课的设计方案。恳请在座的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本节课主要对函数单调性的学习; (2)它是在学习函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时又为基本初等函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他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可以看看这一课题的前后章节来写) (3)它是历年高考的热点、难点问题 (根据具体的课题改变就行了,如果不是热点难点问题就删掉) 2、教材重、难点 重点: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难点:函数单调性的证明 重难点突破: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思考,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办法来实现重难点突破。(这个必须要有)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2)函数单调性的证明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以及了解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思想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合作的意识 (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更注重教学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 三、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新课程标准之处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过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本着这一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开放式探究法、启发式引导法、小组合作讨论法、反馈式评价法 2、学法分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只是。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题,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影响教学效果最重要的因素。在学法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归纳总结法。 (前三部分用时控制在三分钟以内,可适当删减) 四、教学过程 1、以旧引新,导入新知 通过课前小研究让学生自行绘制出一次函数f(x)=x和二次函数f(x)=x 的图像,并观察函数图象的特点,总结归纳。通过课上小组讨论归纳,引导学生发现,教师总结:一次函数f(x)=x的图像在定义域是直线上升的,而二次函数f(x)=x 的图像是一个曲线,在(-∞,0)上是下降的,而在(0,+∞)上是上升的。(适当添加手势,这样看起来更自然) 2、创设问题,探索新知 紧接着提出问题,你能用二次函数f(x)=x 表达式来描述函数在(-∞,0)的图像?教师总结,并板书,揭示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并注意强调可以利用作差法来判断这个函数的单调性。 让学生模仿刚才的表述法来描述二次函数f(x)=x 在(0,+∞)的图像,并找个别同学起来作答,规范学生的数学用语。 让学生自主学习函数单调区间的定义,为接下来例题学习打好基础。 3、例题讲解,学以致用 例1主要是对函数单调区间的巩固运用,通过观察函数定义在(—5,5)的图像来找出函数的单调区间。这一例题主要以学生个别回答为主,学生回答之后通过互评来纠正答案,检查学生对函数单调区间的掌握。强调单调区间一般写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