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大家简介
介绍书法家的作品及特点

书法家是以书法艺术为主业的艺术家,他们通过毛笔、墨汁等工具,运用汉字或其他文字形式创作艺术作品。
以下是几位著名书法家及其作品及特点的简介:
1. 王羲之:
- 作品:代表作品包括《兰亭集序》、《临字正书》等。
- 特点: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他的作品以行草书为主,以豪放、潇洒见长。
其书法风格充满生气,独特而自由。
2. 米芾:
- 作品:代表作品有《行书如尧乐仙人碑》、《石鼓文》等。
- 特点:米芾是北宋时期的书法家,他的书法风格激情奔放、豪放不羁。
他善于用笔墨表达自己豁达、豪爽的性格,注重意境的抒发。
3. 赵孟頫:
- 作品:代表作品有《赵孟頫草书》、《题小石湖图轴》等。
- 特点:赵孟頫是元代书法家,他擅长行书、草书。
其书法独特,运笔疾速,线条简洁流畅,形成独特的风格。
4. 张大千:
- 作品:代表作品有《春江花月夜》、《醉舞图》等。
- 特点:张大千是20世纪的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位书法家。
他的行草书法兼收并蓄,融入了许多绘画元素,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书法风格。
5. 梁实秋:
- 作品:代表作品有《梁实秋楷书》、《诗墨平淡》等。
- 特点:梁实秋是20世纪的文学家、艺术家,他的书法作品以楷书为主,端庄、古朴,富有书卷气。
十大书法家简介

钟繇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褚遂良柳公权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米芾400—500书法家朝代、字号、擅长字体、书法特点、书法作品、书法影响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
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
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据传是楷书(小楷)的创始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钟繇是蔡邕书法的第二代传人。
钟繇的书法艺术之所以取得巨大艺术成就,并不限于一家之学,是集前人之大成,刻苦用功,努力学习的结果。
钟繇的书体主要是楷书、隶书和行书,钟繇书法真迹到东晋时已亡佚,人们今天所见到的要么为临摹本,要么系伪书。
一般地认为有“五表”、“六帖”、“三碑”。
“五表”指《宣示表》、《荐季直表》、《贺捷表》(又叫《戎路表》)、《调元表》、《力命表》。
“六帖”指《墓田丙台》(简称《丙舍帖》)、《昨疏还示帖》(简称《还示帖》)、《白骑帖》、《常患帖》、《雪寒帖》、《长风帖》(其后半部分又名《安厝帖》)。
“三碑”是《汉乙瑛置百石率史碑》(简称《乙瑛碑》)、《魏上尊号碑》、《受禅碑》,这些全为刻本,是否钟繇所作已无从考证。
钟繇的书法古朴、典雅,字体大小相间,整体布局严谨、缜密,历代评论成就极高。
钟繇对书法的看法也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其看法主要指书体的自然流丽,平淡真淳,多天工而少人为。
以自然状书势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历来都认为他是中国书史之祖。
他在书法史上首定楷书,对汉字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于汉字书法的创立、发展、流变都有重要作用。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擅长书法,少从卫夫人(铄)学书法,后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精研体势,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隶、草、正、行各体皆精,被奉为“书圣”。
书法四大家简介

书法四大家简介中国书法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博大精深,代表着中华文化的精髓。
其中四大家是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它们是王羲之、颜真卿、米芾以及赵孟。
他们的书法作品博大精深,影响了中国书法的发展,并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首先让我们来介绍王羲之,19世纪初中国以及东亚地区的书法大师。
他的书法作品以曲势和结构的精良而著称,其作品既抒发情感又充满力量,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书法作品,他的精湛技艺被称为“王书”,对中国书法极具影响力,今天仍然是中国著名的书法家。
接下来是颜真卿,南宋时期书法家,他把晋刻书法发展到了绝顶的高度,他的作品更具特色,大致上有两个特点:笔画的变化更多,自由而柔美,形成了一种自由刻意的书写感;而另一种技巧则是,他可以在线条中寻找到书法作品里的精细微调,书写更多的表情,流露出更多的情感气息,并创造出一种称为“江南书风”的书法风格。
米芾是清代优秀的书法家,他非常擅长篆刻字体,他强调笔画写创,追求技法的简洁和多变性。
他的书法作品表现出紧凑结实的特点,笔尖聚拢,笔势曲折,他的书写方式比起他的同时期书法家来说更具活力。
他的书法作品突出了现代书法特点,为把书法技巧向更新颖的流派,水平也被很多学者认为是清朝宫廷书法的代表之作。
最后我们介绍一下赵孟,明末清初的书法家,他以其独特的书法作品著称,他的书法作品以抽象的笔画表现对正式书法的超越。
他的作品表现出“抽象、变化、造型”的特色,他的书法在当时已经不再受真书的限制,而是真正的艺术创作。
他的“篆金书”被很多学者认为是最后一个完全实现“抽象艺术”的成果。
以上就是四大家的简单介绍,他们对中国书法历史的影响力和贡献是巨大的,对我们后人来说,他们留下的书法作品也是一大财富,我们可以从中体味到他们的智慧,在学习书法的时候,我们要学会从中体验他们的书法创作精神,学习他们的书法精神,并将其发扬光大。
十大书法家

十大书法家简介1、董其昌(1555—1636)是明代著名书画家。
字玄宰,号思白、思翁,别号香光。
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自幼就受到书法艺术的熏陶。
官至礼部侍郎、礼部尚书等职。
他提倡用摹古代替创作,又以禅宗的南北派比附绘画,称"南北宗"。
他的书法广泛临学古人,融会变化,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
康熙、乾隆都以董书为宗法。
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同时他又善于鉴赏,在明末和清代名声极大。
其传世作品有:《宋词卷》、《书杜律》、《大唐中兴颂》等。
著书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等。
2、何绍基(1799—1873)是清代书法家、诗人。
字子贞,号东洲居士。
道州(今湖南省道县)人。
官编修、四川学政。
通经史、小学、金石。
书法擅真、草、隶、篆,由颜真卿入手,后转师秦汉、魏晋、南北朝,其书注重碑学,笔意纵逸超迈,融厚有味。
继邓石如后,极力推崇碑学,主张"书家须自立门户"。
何绍基书法,早年秀润畅达;中年笔意纵逸超迈,时有颤笔,融厚有味;晚年人书俱老,已臻炉火纯青阶段,是清末碑学大家。
其传世墨迹甚多。
著《东洲草堂诗钞?文钞》、《说文段注驳正》等。
3、柳公权(778—865) 是唐代最后一位大书法家。
字诚悬,生于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一个官宦之家。
官至太子少师,故世称"柳少师"。
其书法初学王羲之,后学颜真卿书,溶汇自己新意,然后自成一家,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成为历代书艺的楷模。
他的字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故有"颜筋柳骨"之称。
柳公权的传世作品很多。
传世碑刻有《玄秘塔碑》、《神策军碑》、《冯宿碑》等。
其中《玄秘塔碑》、《神策军碑》最能代表其楷书风格。
另有墨迹《蒙诏帖》、《送梨帖跋》。
书法四大家简介

书法四大家简介书法是一门经久不衰的传统艺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其中有许多伟大的书法家,他们的杰出成就被广泛地认可和尊重,他们中的四位书法家王羲之、颜真卿、张旭和赵孟,被称为“书法四大家”。
首先,王羲之(522年-577年),字彦之,号和塘,汉族,一向被认为是书法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之一。
他的书法具有峻峭刚劲、挺拔雄伟、气魄迫人的特点,而且他的书法广受赞誉,被誉为“羲之古韵”。
他创造性地将楷书和行书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羲之古韵”,他的书法不仅有表面文字字体的美,而且还有灵动、深邃的内涵,后世也把他的书法视为书法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其次是颜真卿(581年-645年),字缜卿,号子夜鹤,汉族,被誉为书法史上“古印石”的代表。
他是汉朝书法的代表,他的书法以行书为主,以书体潇洒、疏若积雨、青苔片石的纤巧抒情风格著称。
在行书中,他特别强调“点、线、面”,在把握多元立体构型统一表现中,有着高深的艺术造诣,他的书法不仅具有表面文字字体的美,而且还有深厚的内涵。
此外,张旭(703年-762年),字子瞻,号碑玉,被誉为“楷书第一家”。
他的书法以满怀激情的笔划、晶莹剔透的意境,形成富有张力的笔墨构成,他的书法刚柔相济,兼及清淡简朴和明快雄壮,深受古今书法家的赞誉。
他的书法既简洁又流畅,笔势潇洒,极具抒情力,他兼及古今,堪称中国书法史上的奇葩。
最后,赵孟(768年-824年),字子衿,号草逊,被誉为书法史上“笔坛仙人”,他的书法以润物无声的墨色、空灵虚景和贴心栩栩的书质著称。
他的书法清丽凝练,空灵虚景,从现实中抽取了一种宁静的境界,有着深邃的思想内涵,被誉为“书法情怀的精髓”。
他的书法不仅具有表面文字字体的美,而且还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以书法艺术来展现出来的高雅情怀。
以上是书法史上最伟大的四大家,他们的书法都有自己独特之处,任何一位书法家都能深受他们影响,在追求书法艺术之旅中,有他们的励志鞭策,给我们无穷的灵感和启迪。
介绍一位书法家50字

介绍一位书法家50字王羲之王羲之(303年-361年)是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他以楷书和行书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兼具力度和雅致,遒劲有力的笔法展现出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在书法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被尊称为“书圣”。
颜真卿颜真卿(709年-785年)是唐代晚期的书法家,他在楷书和行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的作品以激情四溢的气势和独特的技法闻名,被誉为“楷书圣手”。
他的代表作品有《颜勤礼碑》等。
柳公权柳公权(778年-865年)是唐代末期的书法家,被誉为“行书圣手”。
他的行书作品流畅自如,独树一帜,极富艺术魅力。
他的代表作品有《秋胜楼记》等。
米芾米芾(1051年-1107年)是宋代的书法家,他以草书和行书闻名。
他的草书作品凌乱中透出一股自由洒脱,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令人称道。
他的代表作品有《东坡乐府》等。
黄庭坚黄庭坚(1045年-1105年)是宋代的书法家、文学家。
他擅长行书和草书,尤以行草著称。
他的作品独具个人风格,多以自然悠远的意境打动人心。
他的代表作品有《祭十二郎文稿》等。
赵孟赵孟(1254年-1322年)是元代的书法家,他的草书作品独特精妙,结体丰满,墨色淋漓。
他的作品风格大胆秀逸,给人以深刻的艺术震撼。
他的代表作品有《岳阳楼记》等。
文征明文征明(1470年-1559年)是明代的书法家、画家,兼擅行书、楷书、草书等多种字体。
他的作品独具艺术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他的代表作品有《帖学心法》等。
董其昌董其昌(1555年-1636年)是明代末年至清初的书法家、文学家、艺术家,他在传统书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代表作品有《洛神赋卷》等。
张大千张大千(1899年-1983年)是现代著名的书法家、画家、篆刻家,他擅长行楷、隶书和草书。
他的作品独具创意和表现力,被誉为“大家”。
他的代表作品有《行书千字文》等。
楷书四大家的介绍

楷书四大家的介绍
楷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字体,被誉为"书家之基本"。
下面是四位著名的楷书大家的介绍:
1.欧阳询(557年-641年):欧阳询是中国楷书的开山鼻祖,他的作品被誉为楷书的经典之作。
他的字体工整、秀丽,筆画舒展有力,独具个性。
欧阳询的代表作品有《九成宮醴泉銘》和《蘭亭序》。
2.颜真卿(709年-785年):颜真卿是唐代的一位大书法家,他的楷书作品具有雄浑刚健的特点。
颜真卿的字体秀丽、气势雄伟,横平竖直、力度雄厚。
他的代表作品有《颜勤礼碑》和《祭侄文稿》。
3.柳公权(778年-865年):柳公权是唐代的一位著名书法家,也是楷书大家之一。
他的字体端庄秀丽、工整而不失流畅,筆画舒展有力。
柳公权的代表作品有《麻姑仙坛记》和《千字文》。
4.赵孟頫(1254年-1322年):赵孟頫是元代的一位杰出书法家,他的楷书作品独具特色。
他的字体潇洒自如、气势恢宏,横平竖直、骨力雄健。
赵孟頫的代表作品有《洪武正韵序》和《枯藤老树图》。
这四位楷书大家各具特色,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字体的规范和书写技巧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更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个性和风格。
他们的作品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楷书的宝库。
1/ 1。
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简介(部分)

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简介(部分)中国现代著名书法家简介部分安志学——男,1931年⽣,陕西西安市⼈。
笔名松柏墨⼠,中专毕业,政⼯师。
现为中国⽼年书画研究会,陕西省⽼年书画学会会员,中国古代怀素书法研究会研究员,⾹港东⽅书画中⼼书画艺术研究部研究员,⿊龙江省⼤庆市⼤同书画研究会艺术顾问,当代中华书画艺术研究会名誉教授等职。
⽩天—— 男,1928年2⽉⽣,⼭东潍坊⼈。
原名韩礼标,字义堂,笔名秋⼼、⼭⽔,号⽩浪散⼈,室名秋涛居,斋号西溪晚庐。
⼤学⽂化。
鲍泰昌——男,1930年⽣,云南省鹤庆县⼈。
艺名傲⾻,笔名枫叶,现为云南省⽼年书画协会会员,曲靖市⽼年书画协会理事,曲晴市麒麟区⽼年书画协会副秘书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化市场研究中⼼⼀级书法家,中华当代书画艺术研究会名誉教授。
边振宁——男,1938年⽣,河北省宁晋县⼈。
中国书画函授⼤学宁晋分校校长,世界书画家⼀级书法师,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世界书画家华北协会理事,美国美中企业家联合会艺术家委员会会员,黄河书法艺术研究会副会长。
蔡焕仁—— 男,1925年6⽉⽣,原籍浙江诸暨,⾼级研究员、客座教授、博⼠院长等职,退休教师,中共党员,⼤专⽂化,岑继初 ——男,1944年3⽉⽣,⼴东省中⼭市⼈。
中国飞⾏试验研究院机务四⼤队⼯程师。
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艺市场中⼼书法家,世界华北协会艺术家学术委员会副主席,⾹港东⽅⽂化中⼼书画部研究员等20多个职务。
常海川 ——男,1924年9⽉⽣,陕西省⽶脂⼈。
艺名隐军。
现任国际美术家联俣会艺术市场委员会理事,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书画家,中国当代硬笔书法协会书法家,中国古代怀素书法艺术研究会研究员,中国⽼年书法研究会会员。
畅春彦—— 男,1928年5⽉⽣,河南省洛阳市⼈。
副主任科员。
《世界书画家铭录》定为“⼀级书法师”。
车⽟禄——男,1951年7⽉⽣,吉林省永吉县⼈。
字⾟卯,号四间房⼈。
⼤专毕业。
⼀级书法师。
现为中国书画艺术百科全书编委,世界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吉林省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吉林市硬笔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等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钟男,1944年10月28日出生于厦门。
著名书画家。
罗钟,号云烟居主。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
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楹联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厦门政协书画家室秘书长。
现居北京,任北京当代弘文画院副院长、中国书画名家研究会副会长、香港(对外)文化艺术交流协会高级顾问、中韩书画家联谊会理事。
传略被辑入《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中日书法作品汇观》、《跨世纪中国专家学者名录》、《中国现代书法界人名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
[1]
学艺
早年随其伯著名书法家罗丹学书、习诗文,深得“罗丹体”之精髓,亦擅草行隶魏各体。
隶书潜心多种汉碑,于《张迁》、《衡方》、《石门颂》、《曹全》致力最勤,融诸碑于一炉,并掺入篆书和汉简之意趣,
饶有金石韵趣;草书宗王羲之,兼涉怀素、孙过庭、吴镇等,并溶入弘一法师之恬淡和于右任之凝练。
魏书攻《张猛龙》、《郑文公》、《二爨》,尤喜《嵩高灵庙碑》,近几年来,浸淫于狂草探索,对历代狂草大家,如张芝、怀素、黄庭坚、王铎等无不潜心临摹,渐入佳境。
作品、获
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获奖。
作品被日本、菲律宾、新加坡等国和港、澳、台地区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及个人收藏,以及被镌刻诸多碑石。
《书法》、《中国书法》、《中国书画》、《书法报》、《书法导报》、香港《收藏天地》、《文汇报》、台湾《闽光
杂志》、菲律宾《商报》多种刊物曾作专题介绍,中央电视台对其书艺亦曾作推介。
曾应邀作为书画代表团成员到新加坡和台湾地区访问、办展,曾在厦
门、福州北京荣宝斋举办“罗钟书法展”,出版《罗钟书法集》。
4荣誉编辑
近年来,罗钟在《中国艺术典藏》2008.11荣选为封面人物、《美术家》荣选为中国书法20名家提名人物,书法作品在《中国书画》、《北京晨报》艺术典藏、《北京晚报》、《奥运之歌》中国书法名家作品手
迹、《民族团结颂》中国当代优秀书画家作品邀请展、《军魂颂》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八十周年、《禅心慧语》中国当代书家墨宝真迹等著名报刊,被多次报道和发表。
创作的二幅八尺书法作品——“魏行书郑板桥题画诗自谴”和“‘罗丹体’‘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被北京人民大会堂收藏。
作品多次参加全国以及对外文化书画交流展,作品和传略被收入多种辞书和作品集,香港《收藏天地》、台湾《闽光》杂志等曾专题介绍,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
5其人其书编辑
知者有言: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
因而要真正进入书法艺术的灵庙.道路十分艰难而遥远。
只有具备澄明宁静的胸襟、深切关怀的情感、矫健耐劳的步履和忍耐寂寞的心性的人才能走到那片神圣的净土。
我的恩师罗钟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怀揣对书法艺术宗教般虔诚的执着追求者,并已卓然成为德艺双馨的书
法艺术家,的确让人仰慕和钦敬。
在我看来,罗钟先生之所以能不断向书法艺术的高峰攀登,且在不同阶段呈现出富于个性的风貌,除去早年受其伯父、著名书家罗丹的精心培育和耳濡目染之外.与其始终坚信并毅然抉择了“功性兼修”的为艺之道是休戚相关的。
“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
”在与罗钟先生亦师亦友的二十余年间,岂止一次聆听他对我诠释这书法艺术的精神要义和学习指南。
当然,罗钟先生自己就是“功性兼修”理论的坚定实践者.不管是在永安行医.还是在永安、厦门政协从事文史研究工作,直至退休在家闲居,时刻都没有松懈通过笔墨功力的强化而坚实迈向书法艺术高峰的步伐,从早年的遍习汉碑及魏碑.至青年时期专注于行草书.直至当下在隶、草、碑之间探索.都旨在把握书法艺术的内在规律。
先生之于法内用功,以“博观约取”括之当为的论。
篆之《石鼓文》:隶之《曹全》、《张迁》、《乙瑛》、《石门颂》、简帛书;魏之《张猛龙》、《爨龙颜》、《爨宝子》、《嵩高灵》;行草之“二王”、智永、孙过庭、怀素、黄庭坚、吴镇、王铎,以至现当代之于右任、弘一法师、林散之、罗丹,均为其法乳。
取法之广.用法之高.行法之深,足见罗钟反躬践实“功性兼修”理论主张的不懈态度和有机锻铸“春风大雅”文人心态的进取精神。
与此同时,罗钟先生更强调性情的培养和才情的熔铸.注重全面开掘审美主体的艺术潜能。
先生一向以为:只有充满着对进入文史哲殿堂的神圣责任,并保持着对姐妹艺术的一腔深情,才能使性情得到磨炼,才能使境界得以提升,才能赋笔墨以“以写我心”的灵魂。
正因为有这样的高见卓识.先生于音乐、诗词甚至国际标准舞蹈均有涉足且造诣颇深:也正因如此,先生的书法境界才具有独特艺术魅力和突出个性品味,所显现出的高格足韵自然不是按部就班的字匠和只抒“性灵”的“书家”可同日而语。
为此,我敢断言:著名书家虞愚教授生前对罗钟先生“定当大成”的称赞决非空穴来风,也不只是一个长者对一个后生的嘉许鼓励.而是对书法艺术后继有人的格外欣喜和对文明传承者的理性评判。
“高怀同霁月.雅量洽春风。
”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
”罗钟先生很欣赏这样的联句。
我想,这古语不正是罗钟师豁达胸襟和儒雅气度的真切写照吗?多年来,每每遇见友人为先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作风而感佩不已时,我总是窃喜:若有人称道先生有其伯“平民书家“之遗风时,我总是以为然又不以为然。
有些时日,我总在为这种矛盾心绪的来由寻找确切的证据,直至近年才解开这个萦绕于胸的结,那是在
罗丹的一位学生告诉我这样一个故事时才恍然大悟。
罗丹于80年代初到八闽各处走访亲友并考察书法艺术在福建的发展情况后.曾无不担忧地叹息:”民族文化恐无人传承矣。
”罗钟先生在与厦大教授余纲论及古体诗词的继承与弘扬时,亦有此叹。
我总觉得:这种巧合绝非偶然.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水滋养血脉相连的结果!只有宗教信徒般的炽热情怀和文明传承者的神圣使命,才能发出如此深沉的感叹。
因为这一叹息.我们才能从真正意义上理解“平民书家”称谓的高贵内涵.才能真切感受所谓“德艺双馨”的题义内核,才能明白罗钟
先生将书斋命名为“云烟居”的深刻用心。
每当面对罗钟先生的书作,不论是一向为世人所熟知的隶书,抑或是素有家体美名的
罗丹体行书,还是一个时期以来先生为之倾情研磨的魏碑行书和巨幅大草,无不呈现与众不同的夺人风采.那幅式间充盈着的强烈视觉冲击力与字里行间荡漾着的浓厚书卷气和庙堂气,总是让人沉浸在一种或庄严或飘逸或洒脱或萧散的意境之中。
拜览先生的隶书作品,沉雄郁勃而又凝练多姿的笔法、严整紧密而又气势开张的字法、既具《张迁碑》之整饬又呈《石门颂》之浪漫加上汉简之生趣的章法,共同营造了一个既高古绝俗又大气磅礴的高贵氛围。
可以想见罗钟先生在汉代名碑上所做功夫之深.绝非浅尝辄止之辈所可及,其高迈超群的风格所呈现出来的审美价值.在当代书坛堪称独树一帜。
展读先生的魏碑行书.用笔之生辣、结体之随机、行气之跌宕和意趣之丰赡,不难感受到罗钟先生竭力摆脱罗丹体束缚、努力构建个人风格的强烈愿望.既便是书写罗丹体.先生也在与时俱进,不断摒弃棱角过于峻厉的痕迹,逐步趋向圆融畅达的新境界。
尤其是驻足于先生的左笔草书作品特别是近期的大草巨制前.不仅可以窥见先生浸淫
智永《真草千字文》、孙过庭《书谱》、吴镇《心经》和王铎诗卷的深厚功力,而且完全可以洞察先生进出现当代大师堂奥的自由和深入.如对于右任魏碑草书凝重风范的把握、对弘一法师空灵气息的体味、对林散之超逸意味的领
会。
这一切共同铸就了先生自信、悠远、飘逸的胸襟与追求,形成了“坚劲脱俗,飘逸出尘”的气格与风韵.腕下那激情飞扬之气势、练达多变之线条和丰富自然之墨色所构筑的艺术境界,着实让人感动和沉迷。
我觉得罗钟先生在草书艺术上所显现的笔墨功力、文化底蕴和艺术才情,是其全部学养的有效整合、博观于物取精用宏之后的自我肯定、步步逼近书法艺术高峰的锵然跫音。
因此我想,“喜怒哀乐.一寓于书”的草书艺术,也许为罗钟先生达性情、形哀乐找到了一个良好载体。
因了这一载体,罗钟先生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登上书法艺术的更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