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物理发展史论文

合集下载

近代物理学史论文

近代物理学史论文

关于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的思索【摘要】:力学又称经典力学,是物理学发展的最早的分支学科。

力学知识最早起源于人们对自然现象和生产劳动的经验。

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和古代劳动人民日常物理经验和科学家的努力探索精神是分不开的。

经典力学的研究对象是天体和地面上物体的机械运动。

、现在主要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本人关于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的思索:古希腊对物理学的贡献、中国古代的力学成就、伽利略的运动理论、牛顿与经典力学的建立。

【关键词】:第谷与开普勒奠基人——伽利略牛顿力学首先谈谈古希腊对物理学的贡献。

古希腊人在文化领域取得光辉夺目成就的同时,也对科学做出巨大的贡献。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和阿基米德(前287—前212)是古希腊的伟大学者,是古希腊力学知识的集大成者。

亚里士多德研究了在重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论证了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区分了物质方面的运动、量方面的运动和空间方面的运动。

他的主要成就有时提出了以下五点:(1)物体的运动:物体永远在运动变化,变化就是运动;(2)将自然界的运动分为自然运动和非自然运动;(3)①力是产生物体运动的原因,②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4)对抛体运动的解释:自然界害怕虚空,填补空虚推动物体;(5)自由落体:物体越重,下落速度应该越大。

在我看来,亚里士多德对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和他的以下几点精神十分不开的:(1)亚里士多德能够摆脱神的意志,并能形成一套自圆其说的体系,在当时是有非常重要意义的;(2)亚里士多德重视近身事物的观察,强调思辨的作用,并总结出结论解释现象,引起众多的讨论与研究。

与亚里士多德从小对自然科学特别爱好,也很钻研、好学多问、才华横溢、成绩优异也是分不开的。

在那个物理理论贫瘠的年代,亚里士多德的成就是璀璨的,虽然由于他自身的局限性,提出的一些错误的观点,阻碍了物理学的快速发展,但是他对物理的贡献仍然是不可否认的。

阿基米德是古希腊继亚里士多德之后又一科学巨匠,他从生产实践出发,运用数学的方法建立起静力学,被誉为“力学之父”,还有人认为他是近代型的物理学家。

关于近代物理学史的论文

关于近代物理学史的论文

关于近代物理学史的论文物理学发展史不仅具有科学理论的育人功能,还具有更为深刻的人文理念教育功能。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关于近代物理学史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关于近代物理学史的论文篇一《浅谈新课标下物理学史的优点》摘要:传授知识的同时,揭示知识产生的背景和原始动力。

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研究和发现知识的氛围,引导学生去亲历物理概念的“生长”过程,去探究物理规律的发现和体验物理问题的解决过程,无形中变学生为被动的接受者到主动的参与者和实践者。

以授课内容为主,物理史为辅。

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与设计,力争使学生爱学,会学,并从中领略大师的科学思维方法。

关键词;新课标;物理学史;优点中图分类号:G423.07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理念日益显示出它的局限性。

如:上课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推结论,学生记结果……这些显然不适应新课程教育。

特别在物理教学中,一些定律、结论的推导的方式必然有所转变才能与当前新课程改革相适应。

新课程非常重视课程实施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与思考,获得新知识的感悟与体验,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人格的整合与发展,提供更大的时空。

而物理学史是研究人类认识自然界中的各种物理形态的发展史,它揭示了物理学发生、发展的规律。

物理学家的成长道路,对待困难和逆境的态度,他们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毅力,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和创造力,他们的研究方法,他们对名誉、地位的看法,他们对祖国的热爱,这些都是新课改下的主导思想。

因此,在新课改下物理教学中进行物理学史的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通过物理学史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才能表现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才能在学习中发扬开拓和探索精神,以顽强毅力去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对物理学史的回顾,使学生对新物理知识的来源有了一种神秘感,迫切地想了解它的过程。

同时回顾当时的物理背景,使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自觉地想到要是自己当时会怎么做?这样能起到很好的引课作用。

近代物理学论文

近代物理学论文

反物质聂国权1006102116 能源学院摘要:反物质是一种假想的物质形式,在粒子物理学中反物质是反粒子的延伸,反物质是由反粒子构成的,如同普通物质是由普通粒子组成一样,它是大自然普通物质的镜像,它与反物质结合,如同普通粒子和反粒子结合一样,会发生湮灭,并且释放大量能量。

反粒子最初是由1928年英国青年物理学家狄拉克理论上证明的,而后1932年由安德森在实验室中证实了正电子的存在,随后发现了负质子和反中子,到了现在,12种基本粒子的反粒子已经全部被发现,因而由反粒子组成的反物质也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了解。

关键字:反物质;反粒子;能量;大爆炸;湮灭;反宇宙;加速器;黑洞1.反物质的发展史其实早在1898年,就有科学家提出过反物质的概念,由于当时科技水平的限制,反粒子、反物质的研究以流产而告终,进入20世纪,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上也提到过反物质的概念,他说:对于一个质量为m的物质,一定存在一个质量为为m,带的电荷量为-e的物质(即反物质),1928年物理学家狄拉克注意到,在相对论方程和量子电动力学的方程中,质量都是成平方出现的,那就是说m2=(m)(m)=(-m)(-m)[相对论:W2/C2-PR2-m2C2=0和量子力学理论:[W2/C2-PR2-m2C2] Ψ=0 ],那么这个负质量是什么意思呢?于是反物质就被狄拉克这样轻松地从理论上推导出来了,并因此获得1932年的物理学奖金,到了20世纪60年代,许多基本粒子的反粒子都被发现了。

2.反物质与黑洞大自然万物,有雌雄,有阴阳,有正反,有对错,古代也有五行八卦阴阳对称,小时候我们学习了正数,负数,实数,虚数,还知道了白天黑夜,在我们所熟悉的环境中,似乎与很多对称,当我们照镜子的时候,镜子里面是我们的虚像,这似乎可以延伸到正反物质和粒子了,此外,科学家也想象很远的地方有和我们很像的一个世界,它是一个由反恒星、反房子、反食物等所有的反物质构成的世界。

根据大爆炸理论,爆炸形成的反物质和物质应该是对称的,而现在我们知道宇宙中的物质和反物质是不对称的,否则就会发生湮灭,也就不会有你我和这个熟知的大自然,那么与我们与轴对称的反物质哪里去了呢?现在还正在探索。

近代物理学的发展与革命

近代物理学的发展与革命

近代物理学的发展与革命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

在众多的科学学科中,物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界最基本和最普遍的规律以及物质的性质、结构和变化的学科。

在近代,物理学的发展不仅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且也在不断地创造新的历史,革命了旧有的思想观念。

19世纪时,物理学开始进入一个新时代,从牛顿力学的经典物理学逐渐向电磁学、热力学和能量守恒等基础理论的发展。

当时最重要的物理现象之一是电学,正是在这个领域里,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对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麦克斯韦的电磁场方程式,把宏观电磁现象与微观电荷运动状态联系在一起,彻底地推翻了亥姆霍兹于1820年建立的电流原理。

这样,磁场和电场不再是相对独立的,而是两个方面的统一,形成了电磁波的概念,“光是电和磁的波动”。

二十世纪初,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革命性地改变了人们的物理观念,并成为近代物理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相对论是一种全局统一的理论,它连通了一系列看似毫不相干的独立事实之间的联系,使世界上的各种物理规律都融为一体。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解释了物质对世界的影响,它改变了人们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提出了“质量-能量平衡”的概念,也就是世界上一切物质都是一种“固然的能量”。

相对论还证明了所有物理规律都必须适用于所有物理过程。

20世纪的物理学是一个富有成果和变革的时期,其中最具里程碑意义的成就是原子核物理学,该学科的发展奠定了核能的基础并产生军事应用。

鲍尔的量子理论、居里的放射性和钱伯斯的十字射线贡献了很多的突破。

尤其是在原子核物理学领域,费米、玻尔、拉瑞等众多物理学家通过核反应的研究,揭示了不同元素之间的联系,取代了传统的“稳定性”和“可分性”观念。

这种变化不仅革命了物理学,在原子核物理学中更是打开了一扇令人着迷的“奇妙世界”的大门。

此外,在近代物理学发展的历程中,还涌现了许多其他的重要理论和实验成果,如波恩和海森伯的矩阵力学、薛定谔方程和量子力学等,它们的出现使得物理学从古典物理学变为量子物理学。

近代物理发展史

近代物理发展史

近代物理发展史
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7世纪,物理学开始向实践和实验方向转化。

在这一时期,英国科学家牛顿发明了微积分并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理论解释了天体的运动规律,成为了最早的物理学定律之一。

牛顿的力学模型也被广泛应用于机械工程和航空技术中。

到了18世纪,欧拉、拉格朗日和哈密顿等数学家提出了描述物理系统时所使用的不同数学形式,即欧拉-拉格朗日方程和哈密顿方程。

这些方程式更为抽象,但可以用于研究更加复杂的物理系统。

到了19世纪初,电磁学开始蓬勃发展。

法拉第、麦克斯韦等科学家提出了关于电磁感应和电磁波的理论,这些理论推动了电力和通讯技术的发展。

同时,热力学也开始发展。

卡诺提出了理论热机的概念,克劳修斯提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这些理论奠定了热力学的基础,它们的应用改变了现代工业和交通方式。

关于近代物理学史的论文(2)

关于近代物理学史的论文(2)

关于近代物理学史的论文(2)关于近代物理学史的论文篇二《如何发挥物理学史的人文教育功能》摘要:物理科学从产生到发展,一刻也没脱离社会的影响,反过来,物理科学也一直对社会发生着作用。

这就使物理学发展史不仅具有科学理论的育人功能,还具有更为深刻的人文理念教育功能。

关键词:物理学史;人文教育一、物理学史对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标志着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诞生的经典物理,是在冲破了宗教神学的桎梏,并以西方文化的逻辑化传统和实验验证思想取代了纯粹的思辨之后才建立起来的。

从此以后在物理科学的每一次重大发展,总是与人类的思想观念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这就使物理科学理论不可避免的体现某种自然观、社会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案例:光的本质波粒二象性理论及其发展史就是培养学生辩证思想的极生动的素材。

千百年来人类探索光的本性,到十七世纪形成了微粒说和波动说这两种对立的学说。

由于具有崇高威望的牛顿支持微粒说,加上波动说本身的不完善和找不到强有力的实验依据,使以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一直由微粒说占据统治地位。

直到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的成功;惠更斯波动理论的建立,法拉第发现偏振光的振动而在磁场中发现旋转而揭示了光和电的内在联系;麦克斯韦建立电磁理论提出光的电磁说,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把光的波动说发展到空前完善的地步,光的微粒说被逼进了死路。

恰恰是在把光的波动说推向顶峰的赫兹实验中,意外地发现了光电效应现象。

进一步研究发现,波动说在光电效应规律中遇到了无法逾越的障碍。

微粒说又抬头了,事物走向了反面。

这时,爱因斯坦运用普朗克的原始的量子理论提出了光子说,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并进一步科学地把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归纳总结为对立统一的波粒二象性。

波粒二象性理论的发展过程是一个辩证的否定过程。

光的波粒二象性同时对微粒说和波动说作了辩证的否定。

它肯定了光有波动性和粒子性,又否定了波动性和粒子性的根本对立,波粒二象性理论正是在辩证的否定中得到了发展,其中有量的积累,有质的转变,旧理论的危机又孕育着新理论的诞生,科学不断发展到新的高度。

物理学发展史论文(4000+字)

物理学发展史论文(4000+字)

物理学的发展史及心得体会物理学的发展史归根到底其实就是人类劳动文明的一部发展史,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而劳动是从创造工具开始的人类从开始制作第一把石刀的时候,就认识到它锐利的刃部可以集中较大的压力。

工具的进一步发展和改进,导致简单机械的出现,由于运输举重物的需要,逐步出现了杠杆,滑轮、斜面等装置。

由于古代生产水平的低下,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除了直接的生产经验积累外,就是靠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在这些观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天才的直觉的思辨的猜测。

在这个时期,静力学包括简单机械、杠杆原理、浮力定律等首先有所发展。

在光学方面积累了光的直进、折射、反射、小孔成象、凹凸面镜等方面的知识,古希腊的欧几里德等的著作中也已经认识到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定律,并且研究了光的折射现象。

关于静电和静磁现象,发现了摩擦起电磁石召铁,先发明了司南, 以后又制成了指南针。

声学由于音乐的发展和乐器的制造,积累了不少乐律共鸣方面的知识等等。

关于物质世界的结构和相互作用, 人们提出了诸如原子论、元气论、阴阳五行说、以太等天才的假说, 这对后来物理思想的发展,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 这个时期的物理学处于萌芽时期, 还没有从自然哲学中分化出来。

观察思辫是这个时期研究的主要方法。

与这种物理学状况相适应,在自然科学家中占统治地位的自然观,是原始的唯物论和朴素的辩证法。

而物理学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十九世纪前人类对声光热电力的研究的经典物理学时期,另一个是十九世纪后直至现在的人类对光子量子类的研究的现代物理学时期。

经典物理学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时期,由于生产的推动,物理学开始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

刚刚在封建社会内部诞生的资产阶级,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在文艺复兴的旗帜下,向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神权的统治发动了一场历史上空前规模的政治、经济革命和思想解放运动。

自然科学就在这场伟大的进步的变革中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在中世纪,物理学和其他科学一样,是神学的侍女和奴婶。

近代物理学发展史发展研究论文

近代物理学发展史发展研究论文

近代物理学发展史发展研究论文摘要:经典力学,经典电动力学,经典热力学形成物理世界三大支柱。

它们紧紧结合在一块,构建起一座华丽而雄伟的殿堂。

物理学家甚至相信:这个世界的基本原理都已被发现,物理学已尽善尽美,已经走到了尽头,再也不可能有任何突破性的进展,如果说还有什么要做的事,那就是在一些细节上进行补充与修正。

新的物理结论代替旧的物理结论也是必然,没有一种理论可以说绝对完美,即使我们提出的理论在完美,也终会有受局限的一天,所以我们没有必要一定要提出十分完美,别人永远攻不破的理论,我们要做的只是使物理大厦更加完善,所以我们要做只是努力向前看!物理学的开端源溯深远,但若说物理学真正意义上的征服世界还是在19世纪末,他的力量控制着一切人们所未知的现象。

古老的牛顿力学城堡历经岁月磨砺风雨吹打依旧屹立不倒,反而更凸显他的伟大与坚固。

从天上的行星到地上的石头,万物皆毕恭毕敬的遵循它的规律。

1846年海王星的发现更是它取得的伟大胜利之一。

光学方面,波动论统一天下,神奇的麦式方程完美的诠释了这个理论并将其扩大到整个电磁领域。

热学方面,热力学三大定律已基本建立,而在克劳修斯,范德瓦尔斯的努力下,分子动理论和统计热力学成功建立。

当然,更令人惊奇的是这一切似乎都彼此包含,形成了以经典物理联盟。

经典力学,经典电动力学,经典热力学形成物理世界三大支柱。

它们紧紧结合在一块,构建起一座华丽而雄伟的殿堂。

那当然是一段伟大而光荣的日子,是经典物理的黄金时代。

科学的力量从这一时期开始才真正变得如此强大,如此令人神往。

我们认为自己已掌握了上帝造物的奥秘,在没有遗漏,我们所熟知的一切物理现象几乎都可以从现成的物理理论里得到解释。

力,热,声,光,电等等一切的一切,似乎都被同一种手法控制。

物理学家甚至相信:这个世界的基本原理都已被发现,物理学已尽善尽美,已经走到了尽头,再也不可能有任何突破性的进展,如果说还有什么要做的事,那就是在一些细节上进行补充与修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物理发展史论文
---近代光学发展简史
近代光学发展简史-几何光学时期
在这个时期建立了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奠定了几何光学的基础。

同时为了提高人眼的观察能力,人们发明了光学仪器,第一架望远镜的诞生促进了天文学和航海事业的发展,显微镜的发明给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荷兰的李普塞在1608年发明了第一架望远镜。

开普勒于1611年发表了他的著作《折光学》,提出照度定律,还设计了几种新型的望远镜,他还发现当光以小角度入射到界面时,入射角和折射角近似地成正比关系。

折射定律的精确公式则是斯涅耳和笛卡儿提出的。

1621年斯涅耳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入射角的余割和折射角的余割之比是常数,而笛卡儿约在1630年在《折光学》中给出了用正弦函数表述的折射定律。

接着费马在1657年首先指出光在介质中传播时所走路程取极值的原理,并根据这个原理推出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综上所述,到十七世纪中叶,基本上已经奠定了几何光学的基础。

关于光的本性的概念,是以光的直线传播观念为基础的,但从十七世纪开始,就发现有与光的直线传播不完全符合的事实。

意大利人格里马第首先观察到光的衍射现象,接着,胡克也观察到衍射现象,并且和波意耳独立地研究了薄膜所产生的彩色干涉条纹,这些都是光的波动理论的萌芽。

十七世纪下半叶,牛顿和惠更斯等把光的研究引向进一步岁展的道路。

1672年牛顿完成了著名的三棱镜色散试验,并发现了牛顿圈(但最早发现牛顿圈的却是胡克)。

在发现这些现象的同时,牛顿于公元1704年出版的《光学》,提出了光是微粒流的理论,他认为这些微粒从光源飞出来。

在真空或均匀物质内由于惯性而作匀速直线运动,并以此观点解释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

然而在解释牛顿圈时,却遇到了困难。

同时,这种微粒流的假设也难以说明光在绕过障碍物之后所发生的衍射现象。

惠更斯反对光的微粒说,1678年他在《论光》一书中从声和光的某些现象的相似性出发,认为光是在“以太”中传播的波.所谓“以太”则是一种假想的弹性媒质,充满于整个宇宙空间,光的传播取决于“以太”的弹性和密度.运用他的波动理论中的次波原理,惠更斯不仅成功地解释了反射和折射定律,还解释了方解石的双折射现象.但惠更斯没有把波动过程的特性给予足够的说明,他没有指出光现象的周期性,他没有提到波长的概念.他的次波包络面成为新的波面的理论,没有考虑到它们是由波动按一定的位相叠加造成的.归根到底仍旧摆脱不了几何光学的观念,因此不能由此说明光的干涉和衍射等有关光的波动本性的现象.与此相反,坚持微粒说的牛顿却从他发现的牛顿圈的现象中确定光是周期性的.综上所述,这一时期中,在以牛顿为代表的微粒说占统治地位的同时,由于相继发现了干涉、衍射和偏振等光的被动现象,以惠更斯为代表的波动说也初步提出来了,因而这个时期也可以说是几何光学向波动光学过渡的时期,是人们对光的认识逐步深化的时期.
近代光学发展简史-波动光学时期
19世纪初,波动光学初步形成,其中托马斯·杨圆满地解释了“薄膜颜色”和双狭缝干涉现象。

菲涅耳于1818年以杨氏干涉原理补充了惠更斯原理,由此形成了今天为人们所熟知的惠更斯-菲涅耳原理,用它可圆满地解释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也能解释光的直线传播。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观察到了光的偏振和偏振光的干涉。

为了解释这些现象,菲涅耳假定光是一种在连续媒质(以太)中传播的横波。

为说明光在各不同媒质中的不同速度,又必须假定以太的特性在不同的物质中是不同的;在各向异性媒质中还需要有更复杂的假设。

此外,还必须给以太以更特殊的性质才能解释光不是纵波。

如此性质的以太是难以想象的。

1846年,法拉第发现了光的振动面在磁场中发生旋转;1856年,韦伯发现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等于电流强度的电磁单位与静电单位的比值。

他们的发现表明光学现象与磁学、电学现象间有一定的内在关系。

1860年前后,麦克斯韦的指出,电场和磁场的改变,不能局限于空间的某一部分,而是以等于电流的电磁单位与静电单位的比值的速度传播着,光就是这样一种电磁现象。

这个结论在1888年为赫兹的实验证实。

然而,这样的理论还不能说明能产生像光这样高的频率的电振子的性质,也不能解释光的色散现象。

到了1896年洛伦兹创立电子论,才解释了发光和物质吸收光的现象,也解释了光在物质中传播的各种特点,包括对色散现象的解释。

在洛伦兹的理论中,以太乃是广袤无限的不动的媒质,其唯一特点是,在这种媒质中光振动具有一定的传播速度。

对于像炽热的黑体的辐射中能量按波长分布这样重要的问题,洛伦兹理论还不能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并且,如果认为洛伦兹关于以太的概念是正确的话,则可将不动的以太选作参照系,使人们能区别出绝对运动。

而事实上,1887年迈克尔逊用干涉仪测“以太风”,得到否定的结果,这表明到了洛伦兹电子论时期,人们对光的本性的认识仍然有不少片面性。

光的电磁论在整个物理学的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指出光恶化电磁现象的一致性,并且证明了各种自然现象之间存在这相互联系这一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使人们在认识光的本性方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在此期间,人们还用多种实验方法对光速进行了多次测定。

1849年斐索(A.H.L.Fizeau,1819--1896)运用了旋转齿轮的方法及1862年傅科(J.L.Foucault,1819--1868)使用旋转镜法测定了光在各种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近代光学发展简史-量子光学时期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光学的研究深入到光的发生、光和物质相互作用的围观机制中。

光的电磁理论主要困难是不能解释光和物质相互作用的某些现象,例如,炽热黑体辐射中能量按波长分布的问题,特别是1887年赫兹发现的光电效应。

1900年,普朗克从物质的分子结构理论中借用不连续性的概念,提出了辐射的量子论。

他认为各种频率的电磁波,包括光,只能以各自确定分量的能量从振子射出,这种能量微粒称为量子,光的量子称为光子。

量子论不仅很自然地解释了灼热体辐射能量按波长分布的规律,而且以全新的方式提出了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整个问题。

量子论不但给光学,也给整个物理学提供了新的概念,所以通常把它的诞生视为近代物理学的起点。

1905年,爱因斯坦运用量子论解释了光电效应。

他给光子作了十分明确的表示,特别指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光也是以光子为最小单位进行的。

1905年9月,德国《物理学年鉴》发表了爱因斯坦的“关于运动媒质的电动力学”一文。

第一次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基本原理,文中指出,从伽利略和牛顿时代以来占统治地位的古典物理学,其应用范围只限于速度远远小于光速的情况,而他的新理论可解释与很大运动
速度有关的过程的特征,根本放弃了以太的概念,圆满地解释了运动物体的光学现象。

这样,在20世纪初,一方面从光的干涉、衍射、偏振以及运动物体的光学现象确证了光是电磁波;而另一方面又从热辐射、光电效应、光压以及光的化学作用等无可怀疑地证明了光的量子性——微粒性。

光和一切微观粒子都具有玻璃二象性,这个认识促进了原子核和粒子研究的发展,也推动人们去进一步探索光和物质的本质,包括实物和场的本质问题。

为了彻底认清光的本性,还要不断探索,不断前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