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滕王阁诗》

合集下载

滕王阁诗翻译和赏析

滕王阁诗翻译和赏析

滕王阁诗翻译和赏析滕王阁诗是唐朝文学家王勃创作的一首诗歌作品,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从翻译和赏析两个方面对滕王阁诗进行深入探讨,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与艺术价值。

一、滕王阁诗的翻译滕王阁诗的原文如下: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凉风,共长天休。

洵美悲夫,葛亦玄之叹。

至今笔砚,口诵心忖。

滕王阁诗的翻译可以采用直译或意译的方式,下面是一种较为通顺的翻译版本: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光照耀着天空,这片土地与衡山相连。

襟怀江河之气,环抱五湖之水,控制着蛮荆之地,引领着瓯越之民。

这里物华天宝,龙的光芒射向斗牛之城;这里人杰地灵,徐孺留下了陈蕃坐席上的智慧。

英雄的州子才俊辈出,人才的星星之火熠熠生辉。

在滕王阁,枕着坐拥夷夏之交的神台,宾主尽享着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威风凛凛,遥遥临世;宇文新州才华横溢,暂时停留。

十天休假,胜友如云;千里相逢,高朋满座。

龙蛟起舞,那是孟学士的诗才;紫电青霜,那是王将军的武库。

家君做宰相,路上以名望闻名区内;年幼的童子又怎么明白,自己得到了胜利的款待。

此时的九月,正处在三秋之序;潮水涨落,凉风吹拂,天地共同进入了休息的时刻。

实则美丽令人悲叹,正如葛亦玄的一声叹息。

至今,笔砚仍然存在,口中诵读,心中思忖。

二、滕王阁诗的赏析滕王阁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而享誉古今。

下面从主题、形象描绘以及修辞手法等方面对滕王阁诗进行赏析。

1. 主题滕王阁诗以写景与抒发思想感情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描绘滕王阁的壮丽景色,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滕王阁诗原文

滕王阁诗原文

滕王阁诗原文
《滕王阁诗》原文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滕王阁诗》鉴赏
《滕王阁诗》是唐代文学家王勃的诗作,原附于《滕王阁序》后,序末“四韵俱成”一句中的“四韵”即指此诗。

此诗第一句点出了滕王阁的形势;第二句遥想当年兴建此阁的滕王坐着鸾铃马车来到阁上举行豪华繁盛的宴会的情景;第三、四句紧承第二句,写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既写出了滕王阁居高临远之势,又写出了滕王阁如今冷落寂寞的情形。

全诗融情于景,寄慨遥深,以凝练、含蓄的文字概括了序的内容,气度高远,境界宏大,与《滕王阁序》真可谓双璧同辉,相得益彰。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

汉族,字子安。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也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

【诗歌鉴赏】“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滕王阁诗》全诗赏析

【诗歌鉴赏】“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滕王阁诗》全诗赏析

【诗歌鉴赏】“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滕王阁诗》全诗赏析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译文] 阁中的滕王,如今在哪里了呢?只有楼外的滔滔江水独自向东流去。

[出自] 王勃《滕王阁诗》《滕王阁诗》王勃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释江:赣江。

帝子:指滕王。

槛:jiàn 栏杆。

[译文]:高高的滕王阁靠着江边,佩玉、鸾铃鸣响的豪华歌舞已经停止了。

早上,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黄昏,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

闲云的影子映在江水中,时日悠悠不尽;风物更换季节,星座与转移方位,度过几个春秋。

高阁中的滕王如今在哪里呢?只有那栏杆外的长江空自流淌不息。

赏析:王勃,字子安,初唐诗人,生于唐高宗永徽元年(西元650年),死于高宗上元三年(西元676年),得年27岁。

王勃自幼便饱读经书,有“神童”之誉。

在十岁那年,有一次他和父亲偶然经过一座关帝庙时,只见庙中关帝爷的塑像威风凛凛,正捧着一本《春秋》在读呢,父亲一见突生灵感,对着关帝爷吟道:“捧青须三绺,对青灯读青史垂青名手中握青龙偃月。

” 当这二十一字的长联吟出来之后,只见王勃不慌不忙,气定神闲的对出了下联:“芳赤县千古,秉赤面掬赤心输赤胆胯下骑赤兔追风。

”这下联气息昂扬,视野开阔,充满了初唐盛世的气象,怎么会像出自十岁小儿之手呢?相传王勃在写完这首诗后便离去了,却留下了一个字没有有填上,就是“槛外长江空自流”的“空”字,这个地方是空白的。

太守阎公一看,急命小吏去追求这个字,王勃就在他的手掌上写了几笔,让他回覆。

不料回去一看,哎呀!他的掌中空空的什么都没有。

阎公才要发怒呢,突然间却明白了,惊叹道:“真奇才也!”原来,这个地方缺的就是这个“空”字啊!其实这个巧妙的“空”字,就是这首诗的重点。

在雕梁画栋盛极而衰,朝云暮雨空自寂寞的变化中,王勃表白了自己的胸怀:“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滕王阁诗赏析]滕王阁诗

[滕王阁诗赏析]滕王阁诗

[滕王阁诗赏析]滕王阁诗滕王阁诗一:王勃《滕王阁诗》赏析《滕王阁诗》是唐代文学家王勃的诗作,原附于《滕王阁序》后。

原诗滕王高阁临江诸,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译文巍峨的滕王阁高高耸立在大江之畔,消逝了,佩玉鸾铃的交响,停歇了,灯红酒绿的豪华歌舞。

朝霞映照,雕梁画栋间飞舞着南浦的彩云,暮色苍茫,彩色珠帘席卷起西山的风雨。

天上漂浮着几片悠闲的云,云影映照潭水,日子悠悠,时光流逝,时序变迁,经历了几度春秋。

高阁中的滕王现在何处那栏杆外的长江,平白无故地日夜奔流。

滕王阁为江南名楼,建于唐朝繁盛时期,为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赣江边新建西章江门上,俯视远望,视野均极开阔。

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

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

他修建滕王阁,也是为了歌舞享乐的需要。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诗人王勃远道去交趾(今越南)探父,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参与阎都督宴会,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末附这首凝炼、含蓄的诗篇,概括了序的内容。

此诗第一句开门见山,用质朴苍老的笔法,点出了滕王阁的形势。

滕王阁下临赣江,可以远望,可以俯视,下文的“南浦”、“西山”、“闲云”、“潭影”和“槛外长江”都从第一句“高阁临江渚”生发出来。

滕王阁的形势是如此之好,但如今阁中无人来游赏。

想当年建阁的滕王已经死去,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第一句写空间,第二句写时间,第一句兴致勃勃,第二句意兴阑珊,两两对照。

诗人运用“随立随扫”的方法,生发出盛衰无常之意。

寥寥两句已把全诗主题包括无余。

三四两句紧承第二句,更加发挥。

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画栋珠帘当然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

这两句不但写出滕王阁的寂寞,而且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写出了滕王阁的临远,情景交融,寄慨遥深。

《滕王阁诗》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滕王阁诗》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滕王阁诗》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滕王阁诗》是唐代文学家王勃的诗作,写出了滕王阁如今冷落寂寞的情形,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寄慨遥深。

全诗如下:滕王阁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释】⑴滕王阁: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赣江滨,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⑵江:指赣江。

渚:江中小洲。

⑶佩玉鸣鸾:身上佩戴的玉饰、响铃。

⑷南浦:地名,在南昌市西南。

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多用于地名)。

⑸西山:南昌名胜,一名南昌山、厌原山、洪崖山。

⑹日悠悠:每日无拘无束地游荡。

⑺物换星移:形容时代的变迁、万物的更替。

物:四季的景物。

⑻帝子:指滕王李元婴。

⑼槛:栏杆。

【译文】巍峨高耸的滕王阁俯临着江心的沙洲,佩玉、鸾铃鸣响的华丽歌舞早已停止。

早晨,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傍晚,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

悠闲的彩云影子倒映在江水中,整天悠悠然地漂浮着时光易逝,人事变迁,不知已经度过几个春秋。

昔日游赏于高阁中的滕王如今无处可觅,只有那栏杆外的滔滔江水空自向远方奔流。

【赏析】此诗第一句开门见山,用质朴苍老的笔法,点出了滕王阁的形势。

滕王阁下临赣江,可以远望,可以俯视,下文的“南浦”、“西山”、“闲云”、“潭影”和“槛外长江”都从第一句“高阁临江渚”生发出来。

滕王阁的形势是如此之好,但如今阁中无人来游赏。

想当年建阁的滕王已经死去,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第一句写空间,第二句写时间,第一句兴致勃勃,第二句意兴阑珊,两两对照。

诗人运用“随立随扫”的方法,生发出盛衰无常之意。

寥寥两句已把全诗主题包括无余。

三四两句紧承第二句,更加发挥。

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画栋珠帘当然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

这两句不但写出滕王阁的寂寞,而且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写出了滕王阁的临远,情景交融,寄慨遥深。

滕王阁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滕王阁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滕王阁诗原文翻译及赏析《滕王阁》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

这首诗附在作者的名篇《滕王阁序》后,概括了序的内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滕王阁诗原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滕王阁诗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滕王阁诗[唐代]王勃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译文巍峨高耸的滕王阁俯临着江心的沙洲,佩玉、鸾铃鸣响的华丽歌舞早已停止。

早晨南浦飞来的轻云在画栋边上掠过,傍晚时分西山的雨吹打着珠帘。

潭中白云的倒影每日悠然浮荡,时光易逝,人事变迁,不知已经度过几个春秋。

修建这滕王阁的滕王如今在哪里呢?只有那栏杆外的滔滔江水空自向远方奔流。

赏析:这首诗附在作者的名篇《滕王阁序》后,概括了序的内容。

首联点出滕王阁的形势并遥想当年兴建此阁时的豪华繁盛的宴会的情景;颔联紧承第二句写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表现了阁的高峻;颈联由空间转入时间,点出了时日的漫长,很自然地生出了风物更换季节,星座转移方位的感慨,引出尾联;尾联感慨人去阁在,江水永流,收束全篇。

全诗在空间、时间双重维度展开对滕王阁的吟咏,笔意纵横,穷形尽象,语言凝练,感慨遥深。

气度高远,境界宏大,与《滕王阁序》真可谓双璧同辉,相得益彰。

此诗第一句开门见山,用质朴苍老的笔法,点出了滕王阁的形势。

滕王阁是高祖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

故址在今江西新建西章江门上,下临赣江,可以远望,可以俯视,下文的“南浦”、“西山”、“闲云”、“潭影”和“槛外长江”都从第一句“高阁临江渚”生发出来。

滕王阁的形势是这样的好,但是如今阁中有谁来游赏呢?想当年建阁的滕王已经死去,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第一句写空间,第二句写时间,第一句兴致勃勃,第二句意兴阑珊,两两对照。

诗人运用“随立随扫”的方法,使读者自然产生盛衰无常的感觉。

《滕王阁序》全文及赏析

《滕王阁序》全文及赏析

《滕王阁序》全文及赏析《滕王阁序》全文及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滕王阁序》全文及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滕王阁序》全文及赏析1滕王阁序(王勃)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豫章故郡一作:南昌故郡)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层峦一作:层台;即冈一作:列冈;天人一作:仙人)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轴通:舳;迷津一作:弥津;云销雨霁,彩彻区明一作:虹销雨霁,彩彻云衢)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四美具,二难并。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遥襟甫畅一作:遥吟俯畅)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王勃《滕王阁诗》作品赏析

王勃《滕王阁诗》作品赏析

王勃《滕王阁诗》作品赏析王勃《滕王阁诗》作品赏析《王阁诗》(唐)王勃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安在?外长江空自流!作品赏【注释】:唐高宗上元三年(676),诗人远道去交趾探父,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参与阎都督宴会,即席作《王阁序》,序末附这首凝炼、含蓄的诗篇,括了序的内容。

第一句开门见山,用质朴苍老的笔法,点出了王阁的形势。

王阁是高祖李渊之子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

故址在今江西新建西章江门上,下临赣江,可以远望,可以俯视,下文的“南浦”、“西山”、“闲云”、“潭影”和“外长江”都从第一句“高阁临江渚”生发出来。

王阁的形势是这样的好,但是如今阁中有谁来游赏呢?想当年建阁的王已经死去,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第一句写空间,第二句写时间,第一句兴致勃勃,第二句意兴阑珊,两两对照。

诗人运用“随立随扫”的方法,使读者自然产生盛衰无常的感觉。

寥寥两句已把全诗主题包括无余。

三四两句紧承第二句,更加发挥。

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画栋珠帘当然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

这两句不但写出王阁的寂寞,而且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写出了王阁的居高,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写出了王阁的.临远,情景交融,寄慨遥深。

至此,诗人的作意已全部包含,但表达方法上,还是比较隐藏而没有点醒写透,所以在前四句用“渚”“舞”“雨”三个比较沉着的韵脚之后,立即转为“悠”“秋”“流”三个漫长柔和的韵脚,利用章节和意义上的配合,在时间方面特别强调,加以发挥,与上半首的偏重空间,有所变化。

“闲云”二字有意无意地与上文的“南浦云”衔接,“潭影”二字故意避开了“江”字,而把“江”深化为“潭”。

云在天上,潭在地下,一俯一仰,还是在写空间,但接下来用“日悠悠”三字,就立即把空间转入时间,点出了时日的漫长,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经年累月,很自然地生出了风物更换季节,星座转移方位的感慨,也很自然地想起了建阁的人而今安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赏《滕王阁诗》
谈到对《滕王阁诗》格律声调的赏析,可以从格律诗说起。

格律诗是诗歌的一种,形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倘若有变化,也是按照一定规则来变更的。

我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即所谓近体诗。

这种古老和传统的诗体,结构严谨,字数、行数、平仄或轻重音、用韵都有一定的限制。

南齐“永明体”可谓是格律诗产生的开端,经过不断发展,格律诗在唐代达到成熟,迎来了黄金时期。

《滕王阁诗》是初唐诗人王勃的作品,它可称作是格律诗,但又不是格律诗。

这是因为《滕王阁诗》具备了一些律诗的特征,而它在诗歌发展史上,也是值得书写的。

首先,来分析这首诗的平仄:
滕王高阁临江渚,平平平仄平平仄,
佩玉鸣鸾罢歌舞。

仄仄平平仄平仄。

画栋朝飞南浦云,仄仄平平平仄平,
珠帘暮卷西山雨。

平平仄仄平平仄。

闲云潭影日悠悠,平平平仄仄平平,
物换星移几度秋。

仄仄平平仄仄平。

阁中帝子今何在?仄平仄仄平平仄。

槛外长江空自流。

仄仄平平平仄平。

全诗共八句,四联,韵脚分别为渚、舞、雨,悠、秋、流。

这首诗从前四句到后四句换了一次韵。

前四句中的“渚”“舞”“雨”押同一个仄声韵,后四句中“悠”“秋”“流”押同一个平声韵。

这几乎可以看成是两首律绝连在一起,只是其中一首是仄韵绝句,可谓是一种“换韵格律诗”。

这种仄韵与平韵的交替,四句一换韵,到后来成为入律古风的典型。

高适、王维等人的七言古风,基本上依照这个格式的。

除此以外,《滕王阁诗》的对仗也比较工整。

以第三第四句为例,“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已堪称七律中对仗工稳的一联。

从词性上看,“画栋”对“珠帘”,“朝”对“暮”,“飞”对“卷”,“南浦”对“西山”,“云”对“雨”都十分严格。

再从声律上看,这两句都做到第二、第四、第六个字及句末在平仄上是相对的。

可以说,《滕王阁诗》已经初具格律诗的味道了。

总体看来,《滕王阁诗》八句四联,起承转合,中间两联大致对仗,每一联的上句和下句基本讲究平仄对仗。

已经和现今看到的七律比较类似,具有律诗的雏形。

千百年来,《滕王阁诗》的光芒被《滕王阁序》的风采所掩盖,让人们忽视了其在律诗发展成熟的过程中所作的贡献。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注意运用格律的同时,扩展了诗歌题材,提升了诗歌的意境,创作出一批杰出的作品,《滕王阁诗》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王勃当时五言律诗已开始成熟,而七言律诗仍在创造发展中,这首诗的写作对近体诗的发展无疑是有贡献的。

当然,《滕王阁诗》绝非严格意义上的律诗。

没有一韵到底,是它区别于标准律诗的显著特征之一。

诗中前两联押“u”韵,后两联押“iu”韵,而律诗四联要押同样的韵,一般押平声韵。

另外在一般律诗中,颔联与颈联是必须对仗的。

唐朝初年律诗才刚刚出现,此前的诗歌多数是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或者杂言诗。

到了盛唐,符合严格格律的律诗才多了起来,王勃的《滕王阁诗》正好处在七言古诗向七言律诗过渡的时期,因此,这首诗在律诗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一个标志性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