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二学案:第二单元 第4课 《诗经》两首 含答案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习题:第2单元+4 《诗经》两首+训练—落实提升+Word版含答案.doc

1.改正下列加点字中的错误注音。
愆.期(qiān)垝垣.(huán)孔疚.(jiù)尔卜尔筮.(shì) 涉淇.(qí) 夙.兴夜寐(sù)咎.言(jiū) 自我徂.尔(cù) 桑葚.(shèn)帷裳.(chánɡ) 嗟.叹(jiē) 咥.其笑矣(diē)【答案】“垣”应读yuán,“咎”应读jiù,“徂”应读cú,“咥”应读xì。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曰归曰归,岁亦莫止②桑之落矣,其黄而陨③淇则有岸,隰则有泮④彼尔维何?维常之华⑤匪来贸丝,来即我谋⑥忧心孔疚,我行不来⑦于嗟鸠兮,无食桑葚⑧女之耽兮,不可说也A.①⑤B.②⑥C.③⑧D.④⑦【解析】①“莫”同“暮”;③“泮”通“畔”;④“尔”通“”;⑤“匪”通“非”;⑦“于”通“吁”;⑧“说”通“脱”。
【答案】 B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耽:耽误B.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斯:语气词,无实义C.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即:就D.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爽:过错【解析】耽:沉溺。
【答案】 A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一项是( )【导学号:08332032】A.其黄.而陨B.二三..其德C.夙.兴夜寐D.雨.雪霏霏【解析】D项,雨:名词活用作动词,下。
A项,黄: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变黄。
B 项,二三:数词活用作动词,有时二,有时三。
C项,夙:名词用作状语,在早晨。
【答案】 D5.下列句子中,没有借代用法的一项是( )A.不见复关,泣涕涟涟B.淇水汤汤,渐车帷裳C.披坚执锐,以挡来敌D.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解析】A项,“复关”代指从复关来的“氓”。
C项,“坚”“锐”代指坚固的铠甲,锐利的兵器。
D项,“总角”代指少年时代。
【答案】 B阅读《采薇》,完成6~9题。
(教师用书独具)【导学号:08332033】6.这首诗的前三章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案】前三章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表达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学案3:第4课 《诗经》两首(含答案)

《诗经》两首【作品简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按音乐性质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以四言诗为主,也有五言诗和杂言诗。
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四言诗:每句4字或以4字句为主的诗歌样式。
盛行于西周。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所录305篇,其形式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诗,节奏为每句二拍,这显然是在原始歌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语言发展的状况。
到了西汉时期,五言诗在民间悄然兴起,但文人诗仍以四言为主。
东汉以后,五言诗占领了诗坛的主要地位,四言诗渐趋衰落。
能继承《诗经》遗风,称得上四言诗的只有曹操、嵇康、陶渊明、韩愈、柳宗元等人的少数诗作。
如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可作为当时四言诗的代表。
氓【重点理解】通假字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于嗟鸠兮(于,通“吁”)犹可说也(说,通“脱”)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古今异义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古义:到了。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古义:把……当作。
今义:认为。
三岁..食贫古义:指多年。
今义:年龄。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古义:指将帅。
今义:人格高尚的人。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古义:指士兵。
今义:人格卑鄙的人。
词类活用(1)其黄.而陨(形容词作动词,变黄) (2)雨.雪霏霏(名词作动词,下) (3)夙.兴夜.寐(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夜里) (4)岂不日.戒(名词作状语,每天) (5)士贰.其行(数词作动词,不专一,有二心) (6)二三..其德(数词作动词,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 一词多义(1)靡⎩⎪⎨⎪⎧靡.室劳矣 (副词,无、没有)望风披靡.(动词,倒下)(2)载⎩⎪⎨⎪⎧载.笑载.言 (动词词头,无义)怨声载.道 (动词,充满)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动词,负荷,承受)十五载.而成帝业 (量词,年)(3)言⎩⎪⎨⎪⎧载笑载言. (动词,说)体无咎言.(名词,预兆)言.既遂矣 (助词,不译) (4)乘⎩⎪⎨⎪⎧乘.彼垝垣 (动词,登上)将士乘.胜,进攻其城 (介词,趁着)乘.其财用之出入 (动词,计算)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量词,用以计算车、 马、舟等。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教学设计9:第4课 《诗经》两首(含答案)

《诗经》两首氓【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中的《诗经两首》是高中阶段首次出现的《诗经》选篇。
本单元还选有《离骚》(节选)、南北朝诗歌,显然是按诗歌史的发展脉络编排的。
《诗经》是我国诗歌的源头,学习本课,就要引导学生对中华民族先民的艺术创作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从而继承民族文化的传统基因。
《氓》与《采薇》均是反应先民现实生活的诗篇。
对文本的价值定位当在生活化地感知先民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以便了解诗歌发展之“流”,从而对传统文化、文学的源流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时学过语文教材中的《诗经》二首(《关雎》《蒹葭》),对《诗经》已经有所了解,课堂上只作简单回顾。
分析人物形象之余,根据学生身心特征,也可作爱情观教育。
【教学目标】《诗经》虽是两千多年前的“流行歌曲”,但现在读来语言已经生涩。
因此,要走进《氓》,先要读懂文本;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诗经》在几千年的流传过程中,不断加进新的知识。
如何把必要的知识转化为鉴赏《氓》的能力十分重要。
因此,应引导学生通过《氓》以及后续诗篇的学习,逐渐获得《诗经》鉴赏的能力。
《氓》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知识与能力目标:巩固有关《诗经》的文学、文化常识;2.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扫清文字障碍的基础上对《氓》熟读成诵;(2)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氓》的主题内涵,引导学生对中华民族先民的艺术创作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2.教学难点:体会《氓》的主题内涵,引导学生对中华民族先民的艺术创作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教学方法】对《氓》的鉴赏需要充分熟悉文本。
比如要记住文中的异读词、通假字,掌握一些特殊用法;安排学生课前预习,能对《氓》熟读成诵;诵读中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的意蕴;注重生活化地阐释文本,注重审美情趣的培养,附加爱情观教育。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在中国古代有很多美丽的诗歌,有的与作者一起被世代吟诵,有的即使作者无处可寻也依然沉吟在我们心底,就像诗经一样。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习题:第二单元4《诗经》两首 Word版含解析

4《诗经》两首《诗经》,尊贵如东方的《圣经》,记录着农业文明最古老的光荣。
在这部边缘泛黄的典籍里呼吸的男女居民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生活在离造物主最近的地方,门前的原野、山峦、岩石,无一不是造物主最原始的作品,余温尚存。
只有阡陌属于自己。
于是那些手摇木铎的采诗官奔走于阡陌之上,聆听着大自然苍老的声音和人类年轻的声音,充满感恩的心情。
我想,应该再好好读读《诗经》了,古韵古风的诗句里,流淌着美丽永恒的情结和无限的憧憬与寄托。
它是写我的吧,否则我的心灵为何被它吸引与温柔着呢。
轻轻地从书橱里抽出它来,捧着,如同捧着一个千年悠悠之梦氓,一个对感情不忠贞的人,一个对爱情不专一的人,一个不念往日恩爱、无情无义的人,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始乱终弃的人。
而《卫风·氓》中的女子,在粉红的爱情里痴迷陶醉时,她纯真浪漫、柔情似水;陡然跌落至婚变的黑色深渊后她怨恨悲痛、伤心绝望;几番挣扎后,她战胜自我,勇敢决断,最终浮出水面,重新上岸,完成了心灵之河的一次胜利的穿越,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大大的感叹号![运用角度]“责任”“承诺”“爱情”“悲剧”“对比”等。
【课外运用】示例一:悲剧是把美撕碎给人看,鲁迅如是说。
氓妇正是用自己沉痛的人生经历把少女时代最美的梦想——爱情,无情地撕碎,血淋淋地展示给世人:鲜嫩的桑叶必然会枯黄飘零,忠厚的丈夫会变得无比残暴,昨天还信誓旦旦地承诺,明天就会“不思其反”,爱情之美转眼就随风而逝。
我敬佩这种撕碎,这种展示,就像敬佩德国每年都会在全国展示反映纳粹暴行的图片。
敢于正视并反思自己悲剧人生的,一定拥有坚韧强大的心灵;敢于直面并批判自己民族悲剧历史的,一定是清醒自信的国家。
正视悲剧,促人成熟。
与之相比,《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西厢记》都太缺少这种彻底、这种决裂、这种沉痛、这种坦荡。
它们最终都安排了一个比较美好的结局。
它们,不敢逼视人生的悲剧,就像日本不敢坦然面对历史一样。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习题:4 《诗经》两首 含答案

第二单元DIERDANYUAN4《诗经》两首课后篇巩固提升随堂演练一、课文精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1.导学号95114007下列对节选部分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第一章的叙事手法颇似电影的蒙太奇,写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B.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忠厚老实。
女主人公接受了氓的爱情,但婉言拒绝了男主人公急于成婚的要求。
C.在讨论婚事的过程中,男主人公表现得急躁、任性,女主人公则温柔、体贴、情深义重,并主动约定了婚期。
D.在恋爱中,女主人公非常痴情,经常登上高处眺望,但男主人公故意不来相见,而且很随便地应付婚事。
E.第三章写桑树枝繁叶茂,光彩鲜艳,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陶醉之情。
解析D项,“但男主人公故意不来相见”理解错误,诗中也没有表现出“很随便地应付婚事”;E 项,“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理解错误,这是比兴手法,引出后文女主人公对婚姻的思考,不是”。
答案DE2.在《氓》中,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称呼在不断变化,试分析称呼变化与女主人公感情变化二者之间的联系。
解析在《氓》中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称谓发生了由“氓”“子”“尔”到“士”的变化,情感也经历了由陌生、熟悉、热恋到疏远的变化。
两者之间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参考答案女主人公开始时用叙述语气称男方为“氓”,是因为双方婚姻关系未定,感情还较疏远。
当面称对方为“子”,尊重、客气、有礼貌,也透露出女主人公愿与对方建立婚姻关系的想法。
“尔”是第二人称代词,直呼对方,感情距离已拉近,这样称呼更加亲切。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试题:4《诗经》两首+课时作业+Word版含答案【KS5U+高考】.doc

第二单元先秦、南北朝诗歌4《诗经》两首一、课外阅读( 一) 阅读下边的诗歌 , 达成 1~2 题。
子衿《诗经·郑风》①青青子衿 , 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 , 子宁不嗣音?挑兮达兮②, 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 , 如三月兮 !【注】①嗣音:传音讯。
②挑兮达兮:单独往返走动的样子。
1.这首诗采纳了如何的表达手法 ?从构造上看 , 拥有如何的特色 ?分析 : 此题考察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手法和构造方式的能力。
能够看出, 这首诗采纳的是倒叙手法 , 构造上拥有《诗经》的共同特色——重章叠句 , 这可从《氓》《采薇》中看出。
答案 : 全诗采纳倒叙手法。
从构造上看 , 诗歌的前两章拥有重章叠句的特色。
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最后一句“一日不见 , 如三月兮” 有什么含意 ?分析 : 此题考察评论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这首诗的内容比较显然 , 最后一句采纳了夸张手法, 能点出写相思之苦这层意思即可。
答案 :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 可望穿秋水 , 不见人影。
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变为难过与幽怨。
最后一句的含意是: 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慌意乱, 来往返回地走个不断, 感觉固然只有一天不见面, 却仿佛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 二) 阅读下边这首宋词, 达成 3~4点绛唇题。
闺思李清照孤独深闺 , 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 , 几点催花雨。
阑干 , 祇是无情绪。
人哪处 , 连天芳草 , 望断回来路。
倚遍3. 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 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
词句开篇点题, 并经过“一寸”与“千缕”这一数目上的反差, 刻画出词人愁思深重、难忍孤寂的形象。
B. “惜春”一句 , 直言其愁 , 后一句则描绘出数点花瓣于风中飘零 , 如雨点落下的情况 , 表示春季回去 , 惜春、惜花 , 也示意惜青春、惜容貌。
C.词人“倚”字后边缀以“遍”字, 活画出一深闺女子百无聊赖的烦闷烦恼 ; “无情绪”指女子没有了往日的心境 , 单独一人无所作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档:第二单元 第4课《诗经》两首 Word版含答案

第4课《诗经》两首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积累文中重点实词及特殊句式。
2.思维与审美:(1)把握形象,理解情感;(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句的章法。
氓激趣导入一提到中国古代的男女婚姻,我们便会想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词,可是远古时代的先民们是不是真的一定要遵从“父母之命”呢?《诗经·氓》就形象地反映了古人的婚姻恋爱情况。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氓》这篇课文。
一、诵读全文,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并回答段后问题。
(第一章)氓.(民。
这里指诗中的男主人公)之蚩蚩..(忠厚的样子。
一说,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抱布贸.(交换,买或卖)丝。
匪.(通“非”,不是)来贸丝,来即.(就)我谋.(商量,计议)。
送子.(你)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拖延)期,子无良媒。
将.(愿,请)子无.(通“毋”,不要)怒,秋以为期。
请概括段意:写女子对定情情景的回忆。
(第二章)乘.(登,升)彼垝.垣.(倒塌的墙。
垝,毁坏、倒塌),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泪)涟涟。
既见复关,载.(动词词头,无义)笑载言。
尔卜.(用火烧龟板,根据龟板上的裂纹推断祸福)尔筮.(用蓍草的茎占卦),体.(卜筮的卦象)无咎.(灾祸)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财物)迁。
请概括段意:写女子对出嫁情景的回忆。
(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感叹词。
于,通“吁”)鸠兮.(相当于现..(润泽的样子)。
于嗟代汉语的“啊”),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男子的通称)耽.(沉溺)!士之耽兮,犹可说.(通“脱”,脱身)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请概括段意:总述女子由婚后生活得出的教训。
(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坠落)。
自我徂尔..(食..(多年)食贫..(嫁到你家。
徂,往),三岁物贫乏,指生活贫困)。
淇水汤汤..(车两旁的布幔)。
..(水势很大的样子),渐.(溅湿、浸湿)车帷裳女也不爽.(过错),士贰.(不专一,有二心,跟“壹”相对)其行。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练习:第4课《诗经》两首+Word版含答案

第4课《诗经》两首(一)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偕:共同B.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爽:爽快C.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违反D.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徂:往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乘.彼垝垣,以望复兴(乘坐)B.尔卜尔筮,体无咎.言(灾祸)C.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财物)D.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没有)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副词,又)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助词,没有实义)D.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介词,把)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代词所指的内容,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其:指桑树B.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其:指那男子C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尔:你,这里指那男子家.D.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之:指兄弟5、对下列两组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尔.其无忘乃父之志(2)乘彼.垝垣,以望复关彼.竭我盈,故克之A.两个“尔”相同,两个“彼”相同B.两个“尔”不同,两个“彼”相同C.两个“尔”相同,两个“彼”不同D.两个“尔”不同,两个“彼”不同6、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中的“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歌。
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B.《采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害,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C.《采薇》中抒情主人公的感情丰富、复杂。
他非常思念家乡,内心痛苦至极。
不过他在战斗中毫不懈怠,并对已方的装备大加赞赏,表现出一种自豪感。
D.《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篇章结构经常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
《采薇》全诗即采用这种形式。
7、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古代还风行九月九日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茱萸节①茱萸入药②,可用它③养身袪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诗经》两首
诗经里的春天
三月韶华胜极,诗经里的春天迢迢赶来,停在青衣女子的指尖。
这些诗经里的女子,犹如去岁枝头不肯凋谢的花朵零落在春天的田畴,择取野菜,疗饥果腹。
循着野菜清香微苦的气息,也许你已不能认出它们被时间模糊的容颜。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蘩,是白蒿。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薇,是嫩豌豆苗。
“薄采其芹。
”芹,不是水芹,也不是大叶芹,是水草……这些田间地头水泽泼辣生长的野菜,在诗经里是如此端庄古典,不容轻狎,今天突然照面常有惊艳之感。
春雨潇潇的夜晚,清越的歌吟引领我,在诗经里穿行。
外面的世界越来越静,静到如同沉船后的深海,而我的内心是如此浩繁。
窗外,草木正一日比一日丰盈,梨花如雪,覆盖田野,桃花红彻,燃尽千山,油菜花如轰轰烈烈的洪水涌到脚下。
植物的气息在夜晚妖娆热烈,升起于古中国的田野,田野上劳作的女子,女子心中,远方的征人。
那个采着卷耳的思妇,她忧伤地叹息:“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采了又采,可是半天不满一小筐。
我想念心上人,菜筐弃在大路旁;“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征人说,采了又采,冒出芽尖。
说回家何时回家,转眼间就到残年。
还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宴尔新婚,如兄如弟”……这些诗句,如一轮明月,映照岁月的无限暖意和诗意。
“温柔敦厚,诗教也。
”
说的是诗经,说的也是野菜。
野菜,这宅心仁厚的女子,耕田绩布暖老温贫,现在,已经不再需要它来普渡众生,却依然葆有淡泊的品性和清洁的风骨。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3.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二、背景探寻
1.《氓》是一首著名的弃妇感伤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时所作,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
2.《采薇》这首诗写的是一位长期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
《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
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狁之故。
’云云。
”这可视为《采薇》之作的时代背景。
三、文体知识
诗经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一、合作探究
1.结合《氓》这首诗歌的内容,请分析概括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纯洁善良,对氓真心实意,一片真情,且信守诺言;二是任劳任怨,婚后挑起生活重担,却毫无怨言;三是刚毅不屈,遭到丈夫遗弃,毅然离去。
2.《氓》是一首叙事诗,全诗是按照怎样的线索来叙述故事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氓》全诗六章,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
第一、二两章写弃妇和氓由恋爱到结婚的过程。
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其中第三章追悔自己误落情网,第四章指责婚后氓对她的折磨,第五章诉说被遗弃后娘家兄弟对她的冷酷讥笑。
最后一章表示她对负心汉的怨恨和决绝。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故事完整,有首有尾,可以看到弃妇悲剧的一生。
3.《采薇》描写边境生活的内容有哪些?写了哪些细节?体现了什么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写了战车、战马、象弭、鱼服等细节,又用了“四牧业业”“四牧骙骙”“四牧翼翼”等叠音词,用赋的手法,极写战马之强壮、步伐之整齐、装备之精良,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
二、归纳总结
图解文章
1.《氓》
2.《采薇》
主旨探微
1.《氓》是一首叙事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时所作。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2.《采薇》是一位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赋之诗,诗中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一、百变素材
1.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