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1《认识声现象》教案(精品)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1节认识声现象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1节认识声现象教案教案: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1节认识声现象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设计思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声音的本质,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声音的基本概念,明白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3.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4. 能够运用声音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
难点:声音的三个特征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扬声器、音叉、尺子、气球、塑料管、玻璃瓶等。
学具:实验记录表、笔。
五、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歌曲,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美妙,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声现象。
2. 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学生观察扬声器播放音乐时的振动,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声音的传播: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情况,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 声音的接收:让学生用耳朵贴近扬声器,感受声音的传播,引导学生明白声音是通过耳朵接收的。
5. 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6. 实践活动:让学生用尺子、气球、塑料管等自制乐器,演奏简单的旋律,体会音调、响度、音色的变化。
六、活动重难点1. 声音的产生: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传播: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3. 声音的三个特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掌握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和变化规律。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以及音调、响度、音色的特点。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1 认识声现象 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3.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声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声具有能量。
(2)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让学生初步学习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2)使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是重点难点:“真空铃”实验和声波概念是难点教具准备:音叉一套、塑料桶一个,小唱机一个,扬声器一个,电池五节教学过程:1.引入:(1)导入语: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无时无刻不与声音打交道。
在物理学中把与声音有关的现象称为“声现象”。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声现象,探究声音的奥秘。
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节认识声现象。
(2)出示学习目标,板书课题:3.1认识声现象2.过程展开(1)声音的产生。
师: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的38页,看能知道有关声音的哪些知识。
生:优美的琴声来自琴弦的振动,青蛙“呱呱”的叫声是由于它的鸣囊在振动。
我们可以知道,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师:演示纸团在扬声器的纸盆中跳动师:板书: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出示练习题生:完成习题,并汇报结果。
(2)声音的传播。
师: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呢?师:以水波引出声波。
师:演示音叉发声,讲解声波的形成过程。
师:声音的传播需要的条件?生:观察实验,得出结论。
(声波需借助于空气才能传播。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1 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我希望能够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对声音有更直观的认识,从而提高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发现和探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帮助他们建立声音现象的基本概念。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声音的传播原理,尤其是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
2.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以及声速的影响因素。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扬声器、耳机、音叉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实验报告单。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引发他们对声音的好奇心。
2. 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学生观察扬声器的工作原理,亲身体验敲击音叉产生声音的过程,探讨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3. 声音的传播:引导学生观察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4. 声音的接收:让学生通过耳机听到不同距离处的声音,探讨声音接收的原理。
5. 声速的影响因素: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声速与介质温度、压强等因素的关系。
6. 实践与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判断物体的位置、测量距离等。
五、活动重难点1. 重难点:声音的传播原理,尤其是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
2. 难点:声速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运用声音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交流?2. 拓展延伸:声音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如声纳、超声波等。
通过这堂课,我希望学生能够对声音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3.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3.互动讨论,解决难点:针对声音传播速度与介质关系、声音特性对生活的影响等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享观点,共同解决问题。
4.联系生活,应用拓展: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举例说明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音乐、通讯等,并引导学生关注噪声污染问题,探讨防治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声现象,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声音的产生、传播等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声现象,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沟通能力。
3.教师强调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影响,提醒学生关注噪声污染问题,自觉保护听力。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5.结束课程,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声音的奥秘。
五、作业布置
1.观察作业:请同学们在课后留意身边的声音现象,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声音,记录其产生的原因、传播过程和特性。并尝试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个声音现象,将观察结果和解释整理成一篇短文,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6.课堂反馈:请同学们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表现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教师将根据同学们的反馈,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掌握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差异。
3.理解声音的三大特性:音调、响度、音色,并能运用这些特性解释生活中的声现象。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3.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3.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的物理教材,第三章第一节“认识声现象”。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等方面的知识。
具体内容包括: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 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方式,以及声音传播的速度。
3. 声音的特性:讨论声音的三个主要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并解释其影响因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建立对声音现象的基本认识。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基本概念。
难点:声音传播速度的计算,以及音调和响度的区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振动的物体(如扬声器、鼓等)、泡沫、尺子等。
学具:实验器材、笔记本、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周围的声音现象,如教室里的噪声、音乐声等。
2. 知识讲解:(1)讲解声音的产生,通过展示扬声器等教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声音的振动来源。
(2)介绍声音的传播,通过实验和动画演示,让学生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方式。
(3)讨论声音的特性,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用尺子测量不同振动幅度下的声音响度,并记录数据。
(2)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振动幅度对声音响度的影响。
4. 例题讲解:(1)讲解声音传播速度的计算公式,并通过实际例子进行计算。
(2)分析音调和响度的区别,通过实例让学生正确区分。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利用声音的特性解决实际问题,如如何减少噪声污染等。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振动→ 声音2. 声音的传播:空气、液体、固体→ 声速3.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七、作业设计1. 请描述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1认识声现象_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可以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
2.掌握声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有关,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不同。
3.理解声的传播方式有机械波和电磁波两种形式。
二、教学重点1.声的产生、传播和听觉感受的基本过程。
2.声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声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密度、弹性系数有关。
2.理解声是一种机械波。
四、教学准备1.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课本。
2.录音机、麦克风、音响等设备。
3.适当数量的实验器材:钟摆、扳手、线束等。
4.教学展示工具:投影仪、电脑等。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引人入胜的音乐,引起学生对声的兴趣。
然后,引入声现象的概念,和学生一起回顾在生活中常见的声音,并引发学生对声现象的思考。
5.2 声的产生和传播5.2.1 声的产生让学生自己尝试用手拍桌子发出声音,并观察手的运动。
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并解释声的产生过程。
5.2.2 声的传播1.实验1:用一根长的绳子或橡皮筋,两人同时拉紧并用力振动。
观察振动是否传播到另一端,并让学生总结传播的特点。
2.实验2:在一空房间内,播放一段录音或音乐,并用手捂住耳朵,观察声音是否还能听到。
引导学生理解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
3.实验3:在同一房间内,打开录音机并发出声音,然后将录音机放入一个封闭的塑料袋中,再次发出声音。
观察声音是否有变化,并引导学生总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差别。
通过实验,让学生发现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且可以通过介质传播。
5.3 声的传播速度5.3.1 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引导学生思考声在空气中传播快慢的原因,并引入声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比较。
1.实验:利用教学准备中的实验器材,进行测量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
记录实验数据,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探究声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的关系。
5.3.2 介质对声传播速度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不同介质中声传播速度的差别,并进行讨论。
(新)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3.1认识声现象》一等奖(教案)

3.1 认识声现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经验的联想,能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问题,通过实验,经过分析、总结,能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要有介质。
2.从生活、自然现象的实例中引出物理问题,使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身边,对物理有亲近感。
3.培养使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4.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领悟其中的研究方法——转换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感受实验的严谨性及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养成乐于探索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课前准备课件、扬声器、音叉、音乐芯片(或小闹钟)、瓶口插有玻璃管的软木塞的广口瓶,装有色儿的玻璃缸、抽气机、鼓、小纸人。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播放根据素材中的图制作声形并茂的课件、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世界。
师:在这声音的海洋中,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生:讨论、交流后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耳朵里?我们足如何听到声音的?……二、新课教学〔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师:大家提的问题提得很好,接下来我们先来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请每位同学用手指放在自己正在发声的喉头感觉一下。
生:正在发声的喉头在振动。
播放蟋蟀呜叫的录像片或光盘,让学生观察正在呜叫的蟋蟀翅膀在振动。
师: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呜叫时的姿态?生甲:蜜蜂快速扇动翅膀引起空气振动发出嗡嗡的响声。
生乙:鸟呜叫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
生丙:雄蝉鸣叫是腹部下方有一层薄薄的发音膜,当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振动,这些振动通过共鸣室的放大,最后发出非常响亮的声音来。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3.1认识声现象 教案(2024年版)

认识声现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了解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和液体,真空不能传声;了解声音在介质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发声体的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发声体的共同特征,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现象、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感知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是人们相互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使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声音产生的条件和声音传播的介质。
难点:声波的概念。
三、教材分析:声音是我们在生活中交流的方式之一,也是最普遍的物理现象之一。
这节内容学习声音的第一节,所以非常重要。
教材非常注意科学的编排内容,把物理知识融入到生活中,通过示例图片、身边的例子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一物理知识讲的通俗易懂,教材还把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充分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对第二节物理知识的学习有重要的启下作用。
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刚学物理不久,虽然对学习物理有一定的兴趣,但实验、观察、分析、总结等能力还较弱,对科学研究的方法认识还较肤浅,因此本节课将以知识的学习为载体,设计八个实验活动,学生通过“做”、“看”、“感受”、“听”、“思考”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全方位地感知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尝试叙述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方法、转换法、类比法、理想推理法教学过程:一、声音的产生教师演奏口琴:引入新课学生动手做做看:1)、如何使尺子、纸张、矿泉水瓶、发出声音?2)、他们发出声音的同时,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本实验物理方法:转换法(具有放大作用)3)、演示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吗?1、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是: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认识声现象教学目标三维目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声的传播必需依靠介质,声具有能量。
2.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让学生初步学习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2.使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1.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声音具有能量。
3.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二、教学难点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1921年5月9日,莫斯科近郊发生了一次大爆炸.距爆炸地点70千米范围内,人们清楚地听到了隆隆的爆炸声,但是从半径70~160千米范围内却什么声音也听不到.奇怪的是,从半径160~300千米的范围内,人们又听到了爆炸的轰鸣声.声音怎么会跳跃过中间这片区域呢?探究发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气温有关.气温高,声速大;气温低,声速小.地面上方不同高处的气温不同,声速也不同,声音在空气中向前传播总喜欢拣温度低的道路走,当遇到温度高的空气时,声音便偏向到温度低的空气中去。
如果一个地区的气温变化比较复杂,这里温度高,那里温度低,声音经过的时候,就会一会儿拐向高空,一会儿又拐向地面.这样上上下下,就形成了上面所说的声音会跳跃的现象.你想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条件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进入去认识“声”的世界吧!教学活动本节分为四个教学板块:(1)声源;(2)声的传播;(3)声传播的速度;(4)人的发声和听声能力。
一、声源实验探究: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并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参考器材:音叉、橡皮筋、梳子、刻度尺、纸屑或泡沫颗粒等。
方案1:让学生用刻度尺做一个简单的实验。
使刻度尺三分之二伸出桌面,一手将其另三分之一紧压在桌边上,另一手拨动伸出端,观察尺子在发声时的现象,并用语言描述现象。
思考问题:(1)能听到声音吗?此时尺子处于什么状态?(2)当尺子停止振动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是:橡皮筋、尺子振动时,能发出声音;橡皮筋、尺子不振动时,不能发出声音。
设计意图:对于橡皮筋、尺子的振动,学生能直接看见,它们发出的声音学生能直接听见,在此处让学生自己实验,通过观察和体验有利于学生理解振动的概念,建立声音和振动之间的联系。
方案2:将悬吊着的泡沫塑料或乒乓球接触不发声的音叉,球并不跳动;将音叉敲响,再使球接触音叉,球跳动,如图所示。
设计意图:学生虽然没有直接看到鼓面、音叉的振动,但可以从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和球是否被弹起判断发声的鼓面、音叉是否在振动。
通过实验对比,思考问题:橡皮筋、尺子、纸屑、泡沫塑料颗粒在什么情况下跳动,在什么情况下停止跳动?实验的物体发声时现象无声时现象结论橡皮筋振动不振动橡皮筋振动时产生声音尺子振动不振动尺子的振动产生声音音叉振动不振动音叉的振动产生声音鼓面振动不振动鼓面的振动产生声音归纳橡皮筋、尺子、鼓面、音叉等物体发声时具有的共同特征,验证自己当初的猜想,同时组织学生互相讨论、交流生活中有关的现象和体验。
归纳总结得到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物体就停止发声。
交流探究: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解释物体的发声原理吗?设计说明:1.学生探究的发声活动是在开放的互动式形式中进行,教师在学生的交流汇报中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展示发声方法,汇报体验和感受,如果学生不会用桌上的器材进行实验,教师可做一定的提示和演示。
2.交流有趣的发声方法时,如果学生难以调动,教师可提出有趣的发声问题让学生讨论。
例如,①动物的发声方法:蝉是怎么发声的?蚊子和苍蝇发出“嗡嗡”声是怎么回事?猴子和大象是怎么交流的?等等。
②同一物体不同的发声方法:怎样让一个气球发出不同的声音来?人体除了声带外,还可以怎样发音?能否一试?可让学生讨论发言,增加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声的传播1.声波多媒体演示水波的运动。
问题:(1)谁能描述一下你看见了什么?(一圈圈的水波,而且不断地向四周扩散) (2)水面上为什么出现了水波?(3)我手中有一张纸,怎样才能让它发出声音?学生体验:抖动手臂,引起纸的振动,发出声音。
问题:(1)纸的振动,会影响到周围的空气吗?(2)水滴使水面振动,发出声音,以水波的形式传播;振动的纸发出声音,在空气中会以什么形式传播呢?我们可不可以用水波类比一下呢?播放多媒体声波动画让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并提出声波这个概念。
如图甲,音叉振动时,附近空气随音叉振动,形成一系列疏密相间的形状向四周传播,这就是声波。
这就像石块落入水中击起水波一样,如图乙。
鼓声在空气中传播方式:鼓面向右振动,压缩右面的空气,使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左振动,使右面的空气变稀疏;鼓面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声波,由近及远向四周传播出去。
结论: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猜想与假设:声音要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作媒介?实验探究: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探究气体、液体、固体能否传声。
实验1:气体传声实验(演示)列举事例:我们可以听到身边同学的讲话,可以听到美妙动听的音乐,打雷时我们和雷电没有接触,但我们却能听到隆隆的雷声。
说明此声音是由空气传播的。
进一步猜想: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呢?声音能不能传播呢?实验探究:如图所示,把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在玻璃罩内,电铃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
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你听到的电铃声音会有什么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电铃声音又怎样变化?电铃和罩的底座之间为什么要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现象一:抽出部分空气后,听到电铃的声音明显变小;现象二:当空气全部抽出后,听不到电铃的声音;现象三:当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电铃声逐渐变大。
结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提出问题:声音在空气中如何传播呢?实验2:液体传声实验将能发声的物体(如音乐卡、手机、闹铃等)放在密封的塑料袋中,塑料袋浸没在水里后,仍能听到发声体发出的声音,说明液体能够传声。
也可以在水槽里装水,然后在水里敲打石头,耳朵贴在容器壁上听。
水中的鱼儿可以被声音吓跑等,如图所示。
结论: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实验3:固体传声实验(1)两个学生合作,同学甲在长条桌的一端用铅笔在白纸上用力均匀地写“一”,同时同学乙在桌子的另一端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
(2)同学乙将耳朵离开桌面(注意调整耳朵与笔的距离,保证与上次实验时耳朵与笔的距离相同),同学甲在相同的条件下继续写“一”,与上次实验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从以上的活动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固体可以传声)你还可以想出其他的生活事例或者实验方案来支持固体可以传声这个观点吗?(让学生举例,例如小学里曾经制作的土电话、“隔墙有耳”)师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1)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2)物理学中把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3.声可以传递能量引导学生活动:会“跳舞”的烛焰如图3-1-10所示,打开音响,播放一曲你喜爱的音乐,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音箱前。
加大音量,你会发现,烛焰在随着音乐“跳舞”!请和同学们讨论,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教师总结:静止的烛焰舞动起来了,说明它获得了能量。
这些能量是由声源发出,经声波传播而来的。
声可以传递能量。
三、声传播的速度提问:田径比赛时发令枪的烟雾和枪声应是同时发生的,为什么远处先看到烟雾后听到枪声?在讨论交流中让学生知道光和声的传播都需要时间,从而引出声速的概念。
但光比声传播的速度快得多,因此远处的观测者先看到烟雾后听到枪声。
估测声速时可忽略光传播所需要的时间。
测出从看见发令枪冒烟到听到枪声所需要的时间,就可估测出的声速。
这种估测可能会有较大的误差。
再让学生想出其他测声速的方案。
只要学生说出要测出声速,必需测出声源到接收器的距离和声源振动到被接收器接收所需要的时间,利用v=s/t 就可。
多媒体展示:声速表。
快速地熟悉声音在空气、水、钢铁中的传播速度。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m·s-1)空气(15 ℃)340海水(25 ℃) 1 531空气(25 ℃)346铜(棒) 3 750软木(25 ℃)500大理石 3 810煤油(25 ℃) 1 324铝(棒) 5 000水(常温) 1 500铁(棒) 5 200归纳总结:(1)(2)声速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1。
(3)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在液体中,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最慢。
四、人耳的发声和听声能力在学生认识了声音和物体振动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频率的概念。
只要学生知道人耳对声的感觉有上下限(20Hz~20 000Hz),在此基础上,对超声和次声下定义,然后对耳朵的构造进行介绍,并教育学生不要损害耳朵,保护自己的听力。
归纳总结:频率:物体振动的次数与所用时间的比叫作频率。
次声:频率低于20Hz的声。
超声: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
次声和超声不为人耳所感知。
但有许多动物的听声范围与人不同,狗和猫能听到超声;蝙蝠和海豚可以听到100 000Hz以上的超声;水母可以听到8Hz~13Hz的次声。
超声和次声有各自的特征,也有不同的用途和危害。
活动1:引导学生做课本P40的家庭实验:“看”到自己的声音。
简述自己所感受到的声音的世界。
活动2:让学生阅读课本P41的“动物与声音”,了解各种动物的发声或听声。
板书设计1.认识声现象教学反思“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本节的教学难点,学生在此前往往关注的是动作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状态。
要想突破难点,就应该顺应学生的思维,才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学生认识到“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后,让学生设计实验,用视觉看到物体的振动。
这样处理,使探究“振动”的内涵由易到难,由隐到显,由固体、到液体再到气体,逐步丰富概念外延。
思维的顺应和激活,实现了教学的“层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