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一体化防空反导系统作战能力分析

合集下载

美军防空理论探究

美军防空理论探究

美军防空理论探究摘要:美军目前拥有世界上最完备防空预警系统,全球范围的导弹防御系统,其防空理论思想重视攻势防空理念,强调空天一体联合防空,强调掌握绝对的信息优势,快速响应,机动部署电抗与火抗力量。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唯一的世界超级大国,而美军也成为世界上军事实力霸权国家,拥有全球打击能力,加之美军拥有完备的防空作战体系,其主要包括:侦察预警系统、火力系统、电子对抗系统、指挥控制与通信系统、后勤保障系统,为此,美军防空作战强调进攻思想,即在对方空袭兵器攻击前将其摧毁在地面上。

随着防空作战在未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加强防空武器装备的研制和防空作战理论的研究与创新,对我军而言,借鉴美军成功经验及应对美军先发制人的战略战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美军防空作战的主要观点有:一、在指导思想上强调以积极攻势行动开展主动防空美军认为防空作战是被动的,匆忙的,没有把握的,做到百分之百完美防空的难度也是非常大的,因此在战争初期就将对手所有的空袭力量摧毁在地面之上是一种及其有效的方法,被称为攻势防空的作战思想。

只有主动进攻才能一定程度摆脱被动打击的可能行,尤其是新技术、新装备的出现使得攻势防空作战成为可能。

美军将防空作战区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利用远程导弹和空军部队,打击对手导弹基地、机场、机库飞机等空袭兵器,从而削弱对手的空袭作战能力;第二个阶段最远距离打击对方已起飞的飞机、各类导弹等飞行器;第三个阶段是对进入领空的飞行器进行防空作战。

当然积极防空的思想与美军强大的军事科技实力是分不开的,隐形飞机、高超音速飞行器、反导系统、电子对抗系统等等新装备支撑着美军积极防空作战思想成为可能。

二、在情报信息保障方面强调夺取制信息权美军强调,现代战争夺取制信息权是制胜的关键,防空作战也不例外,没有强大的信息优势就很难在作战中占据主动权,战场单项透明是作战双方都在追求的目标。

防空作战中必须将夺取制信息权贯穿始终。

美国导弹防御系统全域红外探测装备发展、体系分析及能力预测

美国导弹防御系统全域红外探测装备发展、体系分析及能力预测

美国导弹防御系统全域红外探测装备发展、体系分析及能力预测范晋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八部摘要:红外探测跟踪系统在美国目前部署的弹道导弹防御体系中,尤其在弹道导弹发射早期预警和动能拦截弹高精度制导等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其弹道导弹防御体系,近年来美国正在进一步发展新一代的弹道导弹防御红外系统与技术,正在大力发展改进弹道导弹发射早期预警能力的天基高轨道红外预警系统,发展旨在实现对弹道导弹威胁的全弹道(从助推段到中段、末段)监视跟踪的空间监视与跟踪系统,发展先进的、高性能大规格红外焦平面阵列、双色(多色)大规格红外焦平面阵列以提高星载红外告警系统、天基监视与跟踪系统以及动能拦截弹红外导引头的性能,发展用于拦截效果评估和弹道导弹发射早期预警性能改进的先进的多光谱、超光谱探测技术,此外还在发展用于弹道导弹防御的机载红外探测系统,以构建包括天基高轨早期预警、天基低轨全弹道跟踪、机载助推段、上升段跟踪和弹载跟踪导引的弹道导弹防御全域红外探测武器装备。

本报告概述了近年来美国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中红外系统与技术的新进展,分析了美国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全域红外探测武器装备的体系构成,预测了美国未来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红外探测装备的能力。

关键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导弹防御、预警卫星、空间目标监视与跟踪系统、动能拦截器、导引头、红外、焦平面阵列1 弹道导弹防御红外探测、跟踪系统发展简况红外探测跟踪系统与动能拦截弹红外导引头在美国目前部署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天基红外预警系统是导弹防御系统实现对弹道导弹发射的早期预警的关键,是确保实施成功拦截的先决条件,而动能拦截器红外导引头则是拦截目标的关键。

然而,美国目前部署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仅具备初始作战能力,尚不具备助推段、上升段防御能力,以地基、海基雷达为主的弹道导弹防御探测跟踪传感器不具备对弹道导弹威胁的全球范围内的持久监视、跟踪能力,而且原有的天基红外预警系统也存在着一些固有的缺点,如不能跟踪中段飞行的导弹,对国外设站的依赖性大,在南北极地区存在一些无法监视的盲区,星上红外探测器扫描速率低、频段少,对射程近的战区导弹难以给出充足的预警时间,虚警问题始终未得到根本解决,目前装备的动能拦截弹也存在着识别能力不足的缺点。

国外防空反导系统发展动向分析

国外防空反导系统发展动向分析

国外防空反导系统发展动向分析王鹏钧 张丹丹当前,面对日益复杂和先进的空中威胁,世界防空反导装备和技术发展稳步推进。

高超声速导弹防御系统成为发展热点和焦点,但因技术门槛较高,仅美国和俄罗斯等少数国家走在各国前列。

预警探测指控系统、拦截系统亦多有进步,各国的防空反导实战演练也多有开展,推动着防空反导系统和能力的发展,也预示着世界导弹攻防对抗将日趋激烈。

高超声速武器推-滑翔导弹等高超声速武器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世界现有防空反导系统提出了重大挑战。

2020年,美国、俄罗斯在高超声速武器防御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部分防御系统接近实战化水平。

美国多个高超声速武器防御项目齐头并进。

2020年,美军实施或计划实施数个高超声速武器防御项目,分别侧重于拦截器和预警探测系统,均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

一是研发动能或新概念坏者项目合同,将开发在大气层上部拦截助推-滑翔式高超声速目标的关键技术。

2020年2月,美国防部导弹防御局发布公告,要求工业部门研发一型新型拦截武器战区高超声速武器滑翔段防御系统(RGPWS)。

项目内容包括开展仿真研究,降低拦截器关键技术风险,将拦截器的技术成熟度提高到5级。

2020年9月,美国导弹防御局授予了雷神公司一份价值979万美元合同,用于建造爱国者PAC-3 MSE拦截弹美国海军宙斯盾作战系统换装新型防空反导雷达阵列二是加速空基预警探测平台的更新换代。

2020年7月,俄国防部表示,计划为空天军研发第二架A-100型首相预警机。

该机能够在不使用语音通信的条件下,全自动传输目标数据,因此,几乎不可能受到敌方电子战干扰,体现了俄罗斯在雷达和信息技术领域的最先进科学成就。

目前,俄空天军现役主力预警机为约20架继承自苏联的A-50型系列预警机。

日本强化天基和空基预警探测能力建设。

一是加速发展导弹预警卫星。

日本防空反导系统目前主要通过陆基和海基雷达、预警机进行预警探测,同时依赖美国导弹预警卫星等系统提供部分目标信息。

美国西太平洋地区导弹防御系统建设情况分析.doc

美国西太平洋地区导弹防御系统建设情况分析.doc

美国西太平洋地区导弹防御系统建设情况分析导弹防御系统是美国亚太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军在1993年正式提出“战区导弹防御计划”路线图时就表示,要将东亚地区作为重点,建成以美国为主,日、韩、澳大利亚以及台湾地区参加的“联合战区导弹防御体系”。

随着其重返亚太战略的不断推进,美国将更加重视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导弹防御系统建设与发展。

美国西太平洋地区导弹防御系统部署现状目前,美国已经开始在西太平洋地区部署陆基和海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并加紧开展与盟友的导弹防御合作,充分利用日本、韩国的战略资源,建设强强联合、情报共享的导弹防御体系。

预警探测系统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导弹预警探测除了得到“国防支援计划”(DSP)、“天基红外系统”(SBIRS)、“空间跟踪与监视系统”(STSS)等天基预警探测系统的支援外,还重点部署了陆基预警雷达和海基“宙斯盾”系统。

陆基预警雷达主要是部署在日本航空自卫队车力基地(青森县)的AN/TPY-2陆基X波段雷达。

该雷达隶属美陆军第94防空反导司令部,是一种多功能雷达,可以搜索、探测、跟踪和识别弹道导弹威胁,并与其他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无缝集成。

目前,美国还计划在日本部署第二部X波段雷达,初步选定京都西北部的丹后市航空自卫队基地作为部署基地。

除了前沿部署预警雷达外,美军还支持该地区的盟友购买或发展相关系统为其提供支持。

例如,美国将本土退役的“铺路爪”大型预警监视雷达出售给台湾,该雷达探测距离超过3000千米,可监视大陆东部纵深内陆地区的导弹发射。

这部预警监视雷达名义上为台湾建设,实际可能是美空军弹道导弹预警系统的组成部分。

此外,在美国支持下,日本也生产部署了用于导弹预警的J/FPS-5雷达,虽然雷达波长为L波段,探测和跟踪精度较差,但有效探测距离在1200千米以上,已分别部署在鹿儿岛县的下甑、本州岛中部的佐渡、青森的大凑和冲绳的与座岳4个基地,实现了覆盖日本全国的预警能力。

除陆基系统外,美国还在该地区部署了多艘“宙斯舰”舰,它们携带有AN/SPY-l多功能雷达,能对空中和海面目标进行自动搜索、检测、跟踪并对“标准-2”(SM-2)、“标准-3”(SM-3)拦截弹进行制导。

美国防空反导系统雷达新技术发展及应用

美国防空反导系统雷达新技术发展及应用

442019.04军事文摘装 备美国防空反导系统雷达新技术发展及应用赵 飞 郭凯丽面对导弹技术的扩散、五代机的入役和高超声速武器等新威胁的出现,美军的防空反导系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威胁,目标识别难题也更加严重。

为进一步提升探测跟踪及目标识别能力,增强防空反导系统的作战能力,美国近年来从雷达新体制、新器件等多个方面,加大雷达新技术的研究力度。

美国防空反导雷达部署及不足导弹预警雷达和天基红外预警卫星是美军主要防空反导预警装备。

目前,美军导弹预警雷达主要包括固定阵地的3部升级型早期预警雷达、2部铺路爪雷达、1部丹麦眼镜蛇雷达,以及移动型海基X波段雷达、前置型X波段雷达A N/TPY-2、巡洋舰和驱逐舰装备的宙斯盾系统雷达AN/SPY-1、陆军爱国者系统雷达AN/MPQ-53/65等。

其中,早期预警雷达、铺路爪雷达和丹麦眼镜蛇雷达是地基中段防御系统的预警雷达,分别工作在P波段和L波段,由于频率低、带宽窄,不具备目标识别能力。

前置型AN/TPY-2雷达对来袭弹头的识别距离有限,主要用于跟踪早期飞行阶段的导弹。

“宙斯盾”系统的AN/SPY-1雷达工作在S波段,“爱国者”系统的AN/MPQ-53/65雷达工作在C波段,频率低且作用距离有限,用于对拦截弹的末段制导。

海基X波段雷达具有高分辨能力,但最初建造目的是用于试验,不具备作战系统所需的可靠性和实用性,且雷达波束角度范围(即电子视场)只有25°,限制了雷达处理呈大角度分散的多目标的能力。

因此,美国防空反导系统利用现有雷达进行目标识别的能力尚有欠缺。

美军目前主要依靠X波段雷达解决防空反导系统目标识别的问题。

2012年以来,美国相继提出多项方案,以改善对来袭导弹的目标识别性能,主要包括:在早期预警雷达附近部署堆叠式A N/TPY-2雷达或X波段非相控阵雷达;将夸贾林靶场的GBR-P 雷达样机升级后部署至东海岸;以及新建S 波段远程识别雷达(LRDR),部署在阿拉斯加州克2019.04军事文摘铺路爪雷达相控阵天线阵列位于阿拉斯加的美军早期预警雷达境能力的智能、动态的闭环雷达系统,可实现对外界环境的连续感知,并实时、智能化地调节发射波形,雷达在发射、环境和接收之间形成一个闭环系统。

分布式防御一一体化防空反导新型作战概念

分布式防御一一体化防空反导新型作战概念

2018.05军事文摘CSIS:《分布式防御—一体化防空反导新型作战概念》报告—一体化防空反导新型作战概念分布式防御郭彦江2018年1月,美国知名智库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发布了《分布式防御—一体化防空反导新型作战概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共58页,分析了美军现有防空反导系统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分布式防御”的新型作战概念。

报告认为,随着先进武器装备的发展和作战环境的变化,以俄、中为代表的国家正在发展强大的“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能力,美军现有防空反导系统将面临严峻挑战。

发展背景美军作战环境发生了变化。

潜在对手国家防空导弹系统和精确制导武器的发展,对美国全球公域介入能力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随着精确制导技术的不断发展,俄、中等国家建立了完善的防空反导系统,具备对陆基和海基目标的精确打击能力。

俄、中等国家发展了无人机载对地侦察监视能力,可为巡航导弹、弹道导弹提供目标指示数据。

弹道导弹齐射和“蜂群”攻击增加了未来作战的复杂性。

先进防空导弹的使用对美国空军保持空中优势、地面部队、物资运输造成了较大的威胁。

中远程弹道导弹成为“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的核心。

美军认为其武器装备和技术优势正在不断被削弱。

一体化防空反导作战成为美军未来作战的关键。

美军需平衡远程打击能力和防空反导能力。

美军提出了包括“分布式杀伤”和“多域战”在内的多项新型作战概念。

“分布式杀伤”由美国海军提出,是将美国海军的以航母战斗群为基本作战单. All Rights Reserved.美军爱国者-3型防空导弹系统发射导弹瞬间2018.05军事文摘. All Rights Reserved.美国海军Mk 41垂直发射系统能够同时搭载防空导弹和反导导弹,还包括进攻性战斧巡航导弹等2018.05军事文摘在需要的时候再集成,可以分散开扩大防御区域或使敌人的目标复杂化。

以色列铁穹防御系统已实现远程火力控制功能。

美国陆军空间和导弹防御司令部前司令David Mann中将指出,火力分散部署的基本原则是将防御能力“下放”和“外放”,而不是依靠“自上而下”的指令。

对美军海空一体战军事理论的思考

对美军海空一体战军事理论的思考

对美军“空海一体战”理论的认识和思考1992年5月,美国欧洲司令部司令兼北约最高盟军司令官海军上将詹姆斯就首次提出了联合海空作战的构想。

2009年9月,美空、海军签署备忘录,开始联合展开“空海一体战”理论研究。

2010年2月美国防部发布《四年防务评估报告》,正式采用“空海一体战”概念。

2010年5月,美国智库“战备与预算评估中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空海一体战”理论。

无疑,“空海一体战”是美军全新的军事理论,将会引领未来美军的建设和发展,促进美军的深度转型。

“空海一体战”理论的出台有何背景,基于什么战略目的,其实质是什么,有何特点,对我有何影响和启示,美军为什么能够不断地创新其军事理论,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学习、思考、认识和研究。

一、美军“空海一体战”理论出台的背景和原因任何新军事理论的出台,都是客观因素的需求和主观愿望共同作用的结果。

“空海一体战”理论正是美国在深入分析了未来竞争对手、战略重点、战略目标、军事转型、军队发展等因素的基础上出台的。

(一)基于对未来潜在对手的明确认识美国有很强的优越感,但更有深刻的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怎样转化,优越感如何保持,美国选择了给自己树敌的办法。

没有对手,就主动找对手。

美国的目标是要主导全球事务,决不允许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对其领导地位构成挑战。

冷战时期,美国以前苏联为对手。

苏联解体后,美国又先后列出了“无赖国家”、“邪恶轴心”等敌对国家。

而如今美国认为,中国快速崛起,特别是军事实力逐步增强,对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安全构成了挑战,那么中国就是“日渐崛起的军事竞争对手”。

未来的中国肯定会挑战美国的全球利益,正是基于对未来潜在竞争对手的明确认识,“空海一体战”构想才能横空出世,成为美国实现其战略企图的有力抓手。

(二)基于战略重心东移的必须选择冷战结束后,两极格局崩溃,美国一超独霸。

“9·11”事件后,美国把反恐和防止核武扩散作为其军事战略目标,并因此打了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

由美国“空海一体战”引发的思考

由美国“空海一体战”引发的思考

在美国五角大楼看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跃升,尤其是军事实力的逐步增强,对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安全构成了挑战。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战略判断,美国抛出了“空海一体战”,企图遏制或击败潜在的区域性对手。

审视美军这一新的作战构想,可以看出美军军事战略的新变化。

美国继“空地一体战”、“空天一体战”之后,推出“空海一体战”构想随着军事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快速发展,以及战争形态的不断演进,美军的军事理论不断创新发展,推陈出新,先后推出了“空地一体战”、“空天一体战”和“空海一体战”构想。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陆军和空军就联合制定了“空地一体战”的构想,并于上世纪80年代前期开始组织实施,目的在于应对北约在欧洲中央战线遇到的重大作战问题。

实践证明,美军运用“空地一体战”理论,先后赢得了巴拿马之战、海湾战争等。

“空天一体战”的概念,则首先源于美国空军司令部。

1982年至1993年,美国空军先后组建了航天司令部、航天作战中心,大力建设空天远征队,积极研发新的太空武器和信息武器。

进入21世纪后,美军又相继成立了三军联合航天司令部、空军太空作战中心等机构,明确提出了建立一支无缝连接的航空航天力量。

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中,美军成功地将“空天一体战”的理论运用于实践,并取得了显著的战果。

现任美国欧洲司令部司令兼北约最高盟军司令官的海军上将詹姆斯,于1992年5月就提出了联合海空作战的构想。

2009年9月,美国空军总参谋长诺顿·施瓦茨将军和海军作战部长加里·拉夫黑德签署了一份备忘录,其核心内容就是通过整合海空军战力,联合亚太地区盟友,共同遏制或击败潜在的区域性对手。

2010年5月,美国国防部部长盖茨在发表讲话时,正式提出了“空海一体战”的概念。

“空海一体战”构想是一种全维作战理念,其实质是强调美军要充分利用在航空航天、网络、电子技术等方面的垄断优势,以关岛和日韩等盟国的作战和后勤基地为依托,以空海作战力量、太空及网络空间作战力量为主导,联合构成一个以天基系统为核心,由天基平台、空基平台和海基平台构成的多层次立体作战体系,在全维空间内加速实现其各种作战力量的有效融合,在西太平洋战区组织实施战役级别的作战行动,旨在摧毁作战对手的“反介入/区域拒止”作战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卷第2期航天电子对抗收稿日期:2007-09-12;2007-12-26修回。

作者简介:施荣(1970-),女,高工,主要从事航天电子对抗情报研究。

美国一体化防空反导系统作战能力分析施 荣,陈 兢,辜 璐(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二院208所,北京 100854) 摘要: 随着现代空袭环境的日益复杂化,美国更加注重防空反导系统一体化作战能力的建设。

介绍了一体化防空反导系统的特点,分析了其作战能力,最后阐述了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 防空反导系统;一体化;T HAAD 系统;爱国者系统;M EADS 中图分类号: TN 97 文献标识码: AR esearch on the operation capability of US integrated airand missile defense systemShi Rong ,Chen Jing ,Gu L u(No.208Research Instit ute of t he Second Academy of CASIC ,Beijing 100854,China )Abstract :With the complexity of the air attack environment ,US pay more attention to develop the inte 2grated operation of US air and missile defense system.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grated Air and Missile De 2fense System are introduced ,its operation capability is analyzed ,and its development trend is provided at last.K ey w ords :air and missile defense system ;integrated operation ;T HAAD system ;Patriot system ;M EADS1 引言随着现代空袭环境的日益复杂,实现防空反导系统之间以及防空反导系统与信息源之间的交互服务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军事大国尤其关注防空反导系统的一体化作战能力的建设,以期实现防空反导系统资源的一体化和充分高效的利用。

2 一体化防空反导系统的特点在没有实现一体化的情况下,每个防空反导系统独立运行,不用考虑其他系统的存在。

但在完全一体化的情况下,可联合制定防御计划,每个系统能够使用其他系统的资源,可对其他系统的拦截弹实现集中决策、控制和制导[1]。

实现一体化防空反导系统最明显的好处在于可避免只依靠增加新的系统为战区防御计划人员提供额外的火力,减少了系统规模。

在不改变体系结构的情况下,增加可用防御资源既可在一定的区域内增加防御范围,又可扩大设防区域的边界。

针对特定战术弹道导弹的多种拦截方案,允许选择最佳方案对特定威胁实施最优防御,得到更大的杀伤概率。

防御特定区域时资源的交叉使用,可减少由于资源过载或敌方电子对抗措施导致的系统故障,具有更好的强健性。

与远程传感器实现一体化,将比单纯采用最初的防御体系结构具有更好的早期预警和外部提示。

一体化的体系结构可有效地防御以前无法防御的威胁,处理更多类型的威胁。

与简单体系结构相比,利用上述优点可在特定区域内达到最低费效比。

与此同时,也必须看到由此所带来的弊端:会增加复杂性;可能产生错误的航迹相关、错误的拦截方案等;参与系统会产生大量要处理的数据;在整个费效比评估中增加的费用应与预期的优势权衡利弊。

3 美国防空反导系统一体化作战能力分析美国虽然拥有最为先进的防空反导系统及作战能力,但却一直在不断加强对现役防空反导系统一体化作战能力的改进,并积极将这种能力引入到在研防空反导系统中来,以适应未来更加复杂的现代空袭环境。

3.1 增强PAC 23系统的远程发射能力为适应未来一体化作战的需要,远程发射能力是一项独特的旨在增强PAC 23系统发射能力的改进项目,它允许发射车组部署在距离爱国者导弹连更远处。

这些远程发射车组在它们的发射车通信网内作战,与1航天电子对抗2008(2)发射车组的通信是通过“爱国者”导弹营通信网进行的。

在导弹营内可确定多个远程发射车组,每个组具有各自的发射车通信网。

这种重组能力将允许一个火力单元控制另一个失去雷达功能的火力单元的发射车。

PAC 23系统的远程发射能力可扩大防御范围,提供更大的战术灵活性,改进生存能力,或在关键设备无法工作的情况下维持火力[2]。

“爱国者”远程发射阶段1(RL 1)能力允许发射站部署在距离作为“爱国者”导弹连的控制中心的交战控制站10km 处。

“爱国者”远程发射阶段3(RL 3)能力允许至少由2个发射站组成的发射车组部署在距离有关的雷达装置30km 处。

并允许交战控制站控制1个本地发射车组和3个远程发射车组,当1个交战控制站的设备无法工作时,远程发射车组的控制可以从本交战控制站转移到另一个交战控制站。

包含RL 1能力和RL 3能力的连级部署图如图1所示。

图1 PAC 23系统远程发射能力“爱国者”RL 1能力用于扩大战术弹道导弹防御范围,同时也可用于防御中高空飞机和巡航导弹。

由于盲区的扩大,通常只利用“爱国者”RL 3能力来防御战术弹道导弹。

此外,应该仅仅在本地发射车不能完成任务的情况下或者仅仅在地形允许建立视距内通信时,才采用远程发射能力。

除远程布防外,通过对发射车之间的组网和与各导弹连的制导雷达间组网,形成拓扑结构网络,实现PAC 23系统的一体化作战是今后的重点。

即可由任何位置上的制导雷达通过网络控制目标落区附近的发射车实施拦截[3],这意味着控制发射车的可能并非是其所属“爱国者”导弹连的交战控制站,而是处于最有利于发现目标位置上的另一部制导雷达。

同样,如果某部雷达最先发现了目标,但无法对其进行拦截,也可通过数据链将目标信息传给处于对目标最佳发射阵位上的“爱国者”连,通过它发射导弹,然后在导引过程中将详细信息移交给该连的制导雷达,最终摧毁来袭弹道导弹。

当然,这种一体化的技术目前还面临着精确时间同步、坐标换算等技术难题。

3.2 逐步向中程防空系统(MEADS)过渡M EADS 具有网络化、分布式、模块化的结构,它包括1部轻型发射车、1部超高频监视雷达、2部X 波段多功能火控雷达、导弹分段改进(MSE )型PAC 23以及即插即用的作战管理、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和通信(BMC 4I )系统。

开放式体系结构和即插即用能力是M EADS 的一个显著特点,它使M EADS 和非M EADS 的主要成品(M EI )可随时集成至防空反导特遣部队。

开放式体系结构可为21世纪防空反导体系提供一体化能力,这种能力能够满足国土防御和机动部队防御的需求。

宽带即插即用网络和通用型防空反导标准接口使M EADS 的BMC 4I 系统能够支持除M EADS 之外的多种防空反导系统。

M EADS 研制团队希望使M EADS 战术作战中心成为防空反导特遣部队的战术作战中心,战术作战中心负责作战管理决策,它将连接拦截作战和部队作战与系统内外互操作网络。

针对某个战术作战中心,没有专门的传感器和发射车配置。

所有的配置都是在任务和环境确定后,在防御计划进行实时优化和调整的过程中确定的。

M EADS 构成如图2所示。

图2 M EADS 构成图PAC 23/M EADS 综合集成计划(CA P )旨在逐步将M EADS 的M EI 引入目前的PAC 23系统[4],这种发展方法最终将实现M EADS 目标能力。

目标M EADS 连可根据作战需要进行调整,其战术作战中心能与陆军和一体化体系BMC 4I 结构集成,实现分布式系统作战和超视距拦截,完全支持网络中心战和一体化作战概念。

在向M EADS 过渡的过程中,M EADS 的M EI 将分3个采办阶段进行开发和部署,以支持空天和导弹防御(ASMD )和一体化体系能力。

CA P 采办增量122008(2)施荣等:美国一体化防空反导系统作战能力分析(2009财年):将初级M EADS BMC4I能力集成至“爱国者”部队,并利用联合对地攻击巡航导弹防御升高网络探测系统(JL ENS)或“爱国者”火控数据与陆基先进中程空空导弹(SL AMRAAM)一起实现超视距交战。

CA P采办增量2(2011财年):当MSE型“爱国者”导弹、M EAD发射车和改进的BMC4I软件与JL ENS集成至体系结构时,将通过对来袭威胁目标的按远程数据交战(EOR)来显著扩大设防区域。

EOR 能力将使M EADS能利用MSE型导弹的显著改进,增强对战术编制和设防设施的保护。

CA P采办增量3 (2015财年):将开始集成目标M EADS结构,改进的BMC4I将实现体系结构内各部分的快速转移,以满足战术移动的需要。

预计2009年9月进行M EADS关键设计评审, 2011年第2季度进行作战试验,2015年进入系统研发和演示验证阶段以及随后的低速始生产阶段,并将装备首个连级作战单元。

3.3 逐渐实现THAAD系统的一体化作战能力目前,T HAAD计划正采用美国导弹防御局螺旋式采办方法,逐渐增强对弹道导弹的防御能力以及与其它防御系统的一体化能力[5]。

在Block2008末期, T HAAD系统将能够接收海基“宙斯盾”系统的传感器数据发射拦截弹,初步实现与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一体化,预计至少将防御区域扩大3倍。

在Block 2010期间,计划增强T HAAD系统与其他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和传感器的互操作能力。

通过利用外部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数据与威胁交战,预计至少将防御区域扩大10倍。

另外,美国的战区反导任务通常由T HAAD系统和PAC23系统组成的防空反导特遣部队来完成。

不管特遣部队采用何种组成或处于何种作战阶段,为充分应对战术弹道导弹,特遣部队必须实现一体化作战。

虽然T HAAD系统和PAC23系统可单独使用,但更多情况下需2个系统形成高低两层防御体系协同作战来完成战区反导任务。

防空反导特遣部队通常由在特遣部队战术作战中心(“爱国者”信息协调中心/战术指挥系统)控制下的5套PAC23火力单元和1套T HAAD火力单元组成。

如果来袭战术弹道导弹能够分别由T HAAD系统和PAC23系统拦截,则需要作战协调来优化使用拦截资源,并达到所需防御能力。

期间,特遣部队战术作战中心为T HAAD系统提供PAC23系统能力评估,以支持T HAAD系统作战。

当需要采用T HAAD系统与PAC23系统协同交战时,T HAAD系统将确定是否需要低层防御支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