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地理在案例中的应用——以《农业的区位选择》为例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农业教学中的区位选择案例分析

高中地理农业教学中的区位选择案例分析

高中地理教育对于农业的教学尤为重要。

而农业区位选择作为农业生产的第一关键步骤,其重要性势必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在高中地理教育中,区位选择案例分析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本文将分析三个不同的农业区位选择案例,并对每个案例的地域优势和发展潜力作出评估。

案例一:种植水果第一个案例是以水果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区位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优质耕地是必不可少的。

这个区位选择的最佳地理位置应在土地丰富的东南亚地区。

除了大量的可利用土地外,东南亚地区还有充足的雨水和温暖的气候,使得水果的生长环境更加理想。

同时,该地区与许多国际港口相邻,这为出口农产品提供了便利。

在东南亚地区,马来西亚和泰国是优秀的目标种植区域。

这两个地区的气候都适宜水果生长,而且还有丰富的水资源、肥沃的土地、良好的交通网络和方便的出口渠道。

这两个国家的政府也十分看重农业发展,为此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和支持措施,如补贴、税收减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等。

从区位选择的角度来看,东南亚特别是马来西亚和泰国是最佳的水果种植地点。

这样选择区域的农业园区将会得到丰收的收成以及更大的发展前景。

案例二:畜牧业第二个案例的主要产品是畜牧业,例如奶牛奶的生产。

对于畜牧业来说,主要的考虑因素是水、草和放养空间。

我们需要选择一些适合牧场发展的地方。

在这种情况下,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和巴西是值得考虑的国家。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天气和自然环境条件优异,这为草地的生长提供了理想的条件。

这两个国家也是发达的畜牧业国家,已经拥有了完善的畜牧业基础设施和资源,如肉制品处理厂、奶牛饲料工厂、畜牧业科研机构等等。

另一方面,巴西和阿根廷拥有广阔的土地和良好的天气条件,这使得供应牛和羊的草和水成为可能。

南美洲国家的畜牧业主要是天然放养,可以让畜牧动物吃到天然草,从而生产出更好的奶品和肉质。

对于畜牧业区位的选择,以上四个国家都是非常好的选择。

在考虑之后,最终选择的区位应该是从日常带动、潜力增长、品质稳定、环保等多个方面考虑分析的结果出炉。

3.1农业的区位选择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

3.1农业的区位选择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
3.1农业的区位选择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
一、案例背景
在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农业的区位选择”这一章节中,我们探讨了农业发展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技术条件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学会了如何根据这些条件进行农业区位的选择。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知识点,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
本案例以我国南方地区的一个典型农业产区为背景,讲述了该地区农民在发展农业过程中,如何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农业技术水平,进行农业区位选择的故事。通过分析这个案例,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灵活运用各种条件来优化农业区位选择。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农业区位选择对农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本节课通过创设一个真实的农业区位选择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情境设定在我国南方地区的一个典型农业产区,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该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来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通过情境创设,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抽象的农业区位选择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小组合作:我组织了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和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知识共享。这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4.反思与评价:在教学的最后阶段,我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和探究过程,思考自己在农业区位选择方面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学生还对其他小组的农业区位选择方案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种反思与评价的过程,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的能力。

乡土地理在案例中的应用——以《农业的区位选择》为例

乡土地理在案例中的应用——以《农业的区位选择》为例

乡土地理在案例中的应用——以《农业的区位选择》为例第一篇:乡土地理在案例中的应用——以《农业的区位选择》为例乡土地理在案例中的应用——以《农业的区位选择》为例在新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要求下,地理案例教学己成为高中地理新教材的一大特色。

案例教学法己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重视和关注。

案例教学与一般的教学形式互补互进,将使地理课堂教学变得异彩纷呈,生机勃勃,同样也关系到我们能否切实开展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乡土地理作为地理教学的重要一部分,是学生身边活色活香的地理现象,学生对此比较熟悉,因而以乡土地理作为案例在课堂上进行讲述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并接受。

我个人认为高一下册一些内容如以乡土地理作为案例来讲述,课堂效果会更好点。

现以5、2《农业的区位选择》为例,如下:蔺草原产于日本,后来被引进种植于福建一带,现主要集中于江苏省苏州车坊镇、浙江宁波市、安徽省等地都是历史悠久的产草地,蔺草的生长与土地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多雨,对蔺草的生长有很大的作用,这里的蔺草细而且长,质感较硬且具韧性。

由于蔺草是天然材料且清凉舒爽,因此大部分均用在居家用品方面,重要产品:床席、坐垫、枕席、榻榻米等,深受人们喜爱。

我们这里蔺草大部分出口到日本。

鄞州区古林镇被称为蔺草种植基地。

现在很多地方改种葡萄等其他农作物。

如鄞州区古林镇翁姚葡萄观光园现在有很多农民工在采摘葡萄。

这些农民工都是葡萄园招聘的当地人,月收入900元以上。

稍晚些,前来收购葡萄的商贩和观光客络绎不绝。

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蔺草田。

但近年蔺草行业滑坡,农民收入减少。

当地两名先富起来的农民向别人租赁了近500亩田,搭建了钢架大棚,种植了“甬优一号”、“美人指”、“夏黑”等多个优质葡萄品种。

眼下,100多亩葡萄已经成熟。

这是全市最大的钢架连栋大棚葡萄园,旁边的垂钓区、烧烤区正在建设之中,建成后这里将成为一个农业观光休闲园。

葡萄园负责人毛佰均向我们算了一笔账:农民将田出租种葡萄每年每亩收入750元,比租给种蔺草多收入约300元;同时,葡萄园优先招聘当地农民,每月工资900元到1200元。

高中地理教案《农业的区位选择》范文

高中地理教案《农业的区位选择》范文

高中地理教案《农业的区位选择》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3. 培养学生分析地理信息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4. 培养学生关注农业发展,关爱农村环境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 农业区位选择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2. 不同类型农业的区位选择及实例。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农业区位选择的原因。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具体实例。

3. 利用多媒体教学法,展示农业区位选择的图文信息。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农业区位选择的图文资料。

2. 搜集不同类型农业的区位选择实例。

3. 制作PPT课件,用于课堂展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农业区位选择是什么意思吗?它为什么很重要呢?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农业的区位选择。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3. 课堂讲解:讲解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如气候、地形、土壤、市场需求、交通运输、政策等。

4. 案例分析:展示不同类型农业的区位选择实例,如水稻种植业、乳畜业、棉花种植业等,引导学生分析其区位选择的原因。

5. 课堂讨论:提问:同学们认为在我国哪个地区种植水稻最为适宜?为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

7. 课后作业: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情况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农业区位选择的理解程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了解其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加深对农业区位选择的理解。

高中地理教案《农业的区位选择》范文

高中地理教案《农业的区位选择》范文

高中地理教案《农业的区位选择》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

3. 培养学生分析地图和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4. 培养学生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农业区位选择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难点:1. 农业区位选择的原理及实际应用。

2.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农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及影响因素。

2. 利用地图和资料分析法,分析不同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及其实践意义。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农业区位选择在实际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4.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地图和资料,包括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气候条件等。

2. 准备案例素材,包括成功和失败的农业区位选择实例。

3. 准备教学课件,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景观图,引导学生思考农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

2. 讲解农业区位选择的概念及其重要性:解释农业区位选择的定义,阐述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 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引导学生了解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4. 利用地图和资料分析法,分析不同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和资料,了解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及区位选择。

5. 案例分析:介绍成功和失败的农业区位选择实例,让学生了解农业区位选择在实际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6.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地图和资料,分析本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及其实践意义。

7. 总结与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答学生的疑问,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参与度,以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高中地理教案《农业的区位选择》范文

高中地理教案《农业的区位选择》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高中地理教案《农业的区位选择》学科领域:高中地理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概念及意义。

2. 使学生掌握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

3. 培养学生分析地图和资料的能力,提高其地理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及区位因素的变化教学难点:如何分析具体的农业区位选择问题二、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差异这么大,引出农业区位选择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农业区位选择的定义、意义及其影响因素。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4. 案例分析:让学生分析具体地区的农业生产区位选择,如我国南方的水稻种植、北方的小麦种植等。

5. 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目中的农业区位选择问题。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农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图片、地图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通过案例分析和课堂练习,培养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问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参与度。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分析自己家乡的农业生产区位选择,并在下节课分享。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农业区位选择的知识。

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农业区位选择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实际分析能力的掌握。

2. 评价方式:课堂问答、练习题、案例分析报告和小组讨论。

3. 评价标准:能准确回答问题,分析问题思路清晰,报告内容完整,小组讨论积极参与。

七、教学资源1. 图片资源:我国不同地区农业生产图片。

高中地理教案《农业的区位选择》范文

高中地理教案《农业的区位选择》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高中地理教案《农业的区位选择》范文学科领域:高中地理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

3. 能够分析不同区位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农业区位选择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教学难点:1. 分析不同区位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2. 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

2. 农业区位选择的地图和图片。

3. 案例资料。

学生准备:1. 预习相关教材内容。

2. 准备笔记本和笔。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农业区位选择的实际案例,引起学生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兴趣。

2. 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农业区位选择的概念,解释其重要性和影响因素。

3.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

4. 案例分析(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给定的案例资料,分析不同区位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5. 课堂小结(5分钟)第二课时:6. 地图阅读和分析(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地图和图片,加深对不同区位因素的理解。

7. 实践活动(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根据给定的区位因素,选择适合的农业发展区域。

8. 分享和讨论(10分钟)每组学生分享自己的实践活动结果,其他学生和教师提供反馈和讨论。

9. 课堂小结(5分钟)四、作业布置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课堂笔记。

2. 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农业领域,进行进一步研究和分析,准备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目的:1. 评估学生对农业区位选择概念的理解程度。

2. 检查学生对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的掌握情况。

3. 考察学生的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

评价方法: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农业区位选择概念的理解和影响因素的掌握情况。

人教版地理高中必修二《农业的区位选择》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地理高中必修二《农业的区位选择》优秀教学案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五)作业小结
1.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2.鼓励学生在作业中发挥创造性,提出自己的农业区位选择方案。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将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同时,我还会鼓励学生在作业中发挥创造性,提出自己的农业区位选择方案。通过这样的作业小结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展示东北地区丰富的农业资源,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发展的问题。
2.提出农业区位选择的概念,激发学生对农业区位选择问题的兴趣。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展示东北地区丰富的农业资源,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发展的问题。同时,我还会提出农业区位选择的概念,激发学生对农业区位选择问题的兴趣。通过这样的导入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的学习内容。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农业区位选择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
2.组织学生进行互相评价,鼓励学生相互鼓励和进步。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农业区位选择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同时,我还会组织学生进行互相评价,鼓励学生相互鼓励和进步。通过反思与评价的教学策略,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学习情况,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五、案例亮点
1.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结合:本案例选取了我国东北地区的典型农业区位选择问题,将实践问题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原理和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生主体性突出: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自主探索农业区位选择的原理和方法。同时,我还运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地理在案例中的应用——以《农业的区位选择》为例
在新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要求下,地理案例教学己成为高中地理新教材的一大特色。

案例教学法己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重视和关注。

案例教学与一般的教学形式互补互进,将使地理课堂教学变得异彩纷呈,生机勃勃,同样也关系到我们能否切实开展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乡土地理作为地理教学的重要一部分,是学生身边活色活香的地理现象,学生对此比较熟悉,因而以乡土地理作为案例在课堂上进行讲述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并接受。

我个人认为高一下册一些内容如以乡土地理作为案例来讲述,课堂效果会更好点。

现以5、2《农业的区位选择》为例,如下:
蔺草原产于日本,后来被引进种植于福建一带,现主要集中于江苏省苏州车坊镇、浙江宁波市、安徽省等地都是历史悠久的产草地,蔺草的生长与土地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多雨,对蔺草的生长有很大的作用,这里的蔺草细而且长,质感较硬且具韧性。

由于蔺草是天然材料且清凉舒爽,因此大部分均用在居家用品方面,重要产品:床席、坐垫、枕席、榻榻米等,深受人们喜爱。

我们这里蔺草大部分出口到日本。

鄞州区古林镇被称为蔺草种植基地。

现在很多地方改种葡萄等其他农作物。

如鄞州区古林镇翁姚葡萄观光园现在有很多农民工在采摘葡萄。

这些农民工都是葡萄园招聘的当地人,月收入900元以上。

稍晚些,前来收购葡萄的商贩和观光客络绎不绝。

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蔺草田。

但近年蔺草行业滑坡,农民收入减少。

当地两名先富起来的农民向别人租赁了近500亩田,搭建了钢架大棚,种植了“甬优一号”、“美人指”、“夏黑”等多个优质葡萄品种。

眼下,100多亩葡萄已经成熟。

这是全市最大的钢架连栋大棚葡萄园,旁边的垂钓区、烧烤区正在建设之中,建成后这里将成为一个农业观光休闲园。

葡萄园负责人毛佰均向我们算了一笔账:农民将田出租种葡萄每年每亩收入750元,比租给种蔺草多收入约300元;同时,葡萄园优先招聘当地农民,每月工资900元到1200元。

今后,随着葡萄园里成熟的葡萄增多、葡萄架下养鸡及其他休闲项目的启动,就会需要招聘更多的农民工。

因此,这一项目得到了鄞州区农业部门和镇政府的大力扶持。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蔺草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气候?能不能在山东种植?这说明了农作物与气候之间有什么关系?
(2)古林以什么地形为主?
(3)古林的蔺草主要出口到哪里?宁波有什么交通优势?
(4)为什么现在有些蔺草地改种葡萄?这又说明了什么道理?
针对上述4个问题,可以展开师生互动,互相探讨,最后教师总结来进行。

第一题第一问答案在材料中可以找到,比较容易,第二问其实是在第一问的基础上来回答的,学生回答可能有两种:“能或不能”,从学生中推举两个代表分别来回答为什么能
或不能。

最后教师总结,这两种答案都对,不能种植是因为山东的气候跟我们这里气候不一样,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在山东也有可能可以种植,这个就可以为后面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打下一个伏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对于第三问答案自然而然就出来了。

最后教师总结:一个地区农业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因素。

第二题叫熟悉古林的同学来回答,马上回答出是平原地形,那么教师总结:因为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耕作业,所以古林发展种植业。

接着马上提问:鄞州西部主要以山区丘陵为主,那么在鄞州最西部四明山杖锡主要发展什么样的农业?种植什么?可以叫来自那里的同学或熟悉的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讨论。

通过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现在杖锡主要种植茶树,因为山地耕作不便,且不易于水土保持,一般适宜发展林业或畜牧业。

这里提到了茶树,教师就把茶树的生长条件讲一下,这样就引出土壤对农业的影响。

第三题比较简单,教师叫学生讨论后回答,这里要强调的是农业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交通运输条件。

我们这里蔺草可以通过北仑港再通过船运到日本去。

在这里教师要指出蔺草是一种不易腐烂的农作物,可以通过海运这样时间较长的交通运输方式,但是像牛奶、花等这些容易腐烂变质或容易萎谢的农产品,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第四题学生的回答可能会多样,但是教师可以提醒学生看材料中农民收入的变化,那么也不难得出市场现在对农业的影响非常大,如材料中蔺草地现在改种葡萄,因为现在种葡萄的收入比种蔺草的收入要高得多,从而指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在这里还可以问宁波的近郊现在主要种植什么,以前是不是一直种植呢?为后面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打下伏笔。

上面的问题讲完之后,教师可以再追加一个题目:除了上述影响农业布局的因素外,还有什么因素也能影响农业的布局?学生回答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在材料中最后一句话中指出政策也是影响农业布局的一个因素,当然学生也可能会提到劳动力素质、人的口味等等,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下,但在最后要总结下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主要是哪些。

上述是对《农业的区位选择》这一节通过引用乡土地理作为案例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中我也实践过。

事实证明通过应用我们身边活色活香的地理现象,在课堂教学上学生气氛非常活跃,而且学生对与这节课的内容容易接受,效果相当不错。

除了这一课,下册还有很多课的教学可以通过乡土地理这种形式来讲解,如《工业的区位选择》可以联系到我们西乡的笋厂、《城市的区位因素(一)》可以用宁波城市作为案例、《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可以用宁波的中心商务区为案例、《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可以用奉化藤头村为案例等等。

总之,乡土地理案例作为案例教学中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去尝试和探索,我们深信乡土地理案例教学必将使地理课堂教学更具活力,更有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