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第8课《时间的脚印》

合集下载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八课《时间的脚印》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八课《时间的脚印》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八课《时间的脚印》导学案导学案课题:时间的脚印目标:1.了解时间的概念和特点;2.了解时间的起源和发展;3.掌握时间单位的换算;4.培养学生正确的时间观念和时间管理能力。

重点:1.时间的概念和特点;2.时间单位的换算。

难点:1.时间的起源和发展;2.时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10分钟)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出时间的概念,问学生有关时间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2.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概括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时间是什么?”“时间有什么特点?”“时间的多长?”第二步:学习新课(30分钟)1.教师为学生呈现时间的起源和发展的画面或文段。

2.学生观察画面或阅读文段后,回答有关时间的问题。

3.教师讲解时间的起源和发展,引导学生思考时间是如何产生的,以及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时间的意义和用途如何发生变化。

4.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间单位的换算,如年、月、日、小时、分钟和秒之间的换算。

第三步:梳理知识(3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完成一道时间单位换算的练习题。

2.学生将练习题写在黑板上,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题过程和答案,并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3.教师总结学生的答案,向学生逐步讲解计算步骤,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

第四步:拓展延伸(20分钟)1.教师通过展示图表和表格等素材,让学生观察学习时间单位对应的数量关系和实际意义。

2.教师让学生描述图表和表格的特点,并提出一些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

第五步:归纳总结(10分钟)1.教师向学生宣布课堂规则和作业要求,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

2.教师梳理课堂教学内容,对每个环节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

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上的练习题;2.阅读教材中有关时间的课文,完成课后习题。

黑板设计:时间的脚印时间的概念和特点时间的起源和发展时间单位的换算导学案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时间的概念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了解了时间的起源和发展,并掌握了时间单位的换算方法。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8时间的脚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8时间的脚印

8 时间的脚印【学习目标】1.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2.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

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

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

2.写作背景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

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

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容于融于作品中。

【自主学习】1.注音腐蚀()浑浊()山麓()刨刮()粗糙()2.解释下列词语海枯石烂:楔形文字:【整体感知】给课文内容分段第一段:(1—5)讲述了生活中和大自然中保留着许多时间的记录。

第二段:(6—30)详细讲解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三段:(31—32)读懂大自然,造福人类。

【合作探究】1.你能根据书上的有关内容概述“石烂”到“新生”的过程吗?提示一:读第8—19自然段。

提示二:岩石经受着阳光、霜雪、风沙、空气、水流、生物和人类的“攻击”。

2.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判断时间的?岩层厚度:1米厚(3000—10000年)排列顺序: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地壳运动: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3.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岩石结构——反映地壳的活动石头颜色——反映远古的气候生物化石——反映历史的发展4.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拓展延伸】5.人类了解岩石的变化有什么好处?增加知识找寻宝藏6.分析第6—22自然段的说明顺序?提示:解题思路:简括各自然段意思——合并相关段落——对照顺序类型进行发现7.品味语言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

⼈教版⼋年级语⽂下册(部编版)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学⽬标】1.朗读课⽂,识记⽣字词。

理解⽂章的说明内容。

2.理解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说明的逻辑顺序。

赏析准确⽽⽣动的说明语⾔。

3.认识岩⽯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本⽂借⽤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拟⼈、⽐喻等修辞⼿法形象说明事物的⽅法。

2.理清⽂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教学难点】1.认识岩⽯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2.学习本⽂⽣动有趣的语⾔。

【情境导⼊】同学们,你能解释⼀下什么是“时间”吗?你能谈⼀下⾃⼰对“时间”的感受吗?的确,时间不是可看可触的物质,但它是物质存在的⼀种客观形式,是由过去、现在、未来构成的连绵系统。

它是物质的运动,是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

那你们注意观察过⾃然界昭⽰我们时间流逝的现象吗?不错,树⽊的年轮、四季的轮回……可你们知道时间是怎样在岩⽯上打下烙印的吗?⾛进陶世龙的名作《时间的脚印》,我们就会找到答案。

(板书课题)【新课解读】⼀、初读课⽂——整体感知阅读提⽰及要求:1.给重点字词注⾳,读准字⾳,辨清字形。

2.《时间的脚印》,时间没有脚,说它有“脚印”,这是什么修辞⼿法?“脚印”⼜是什么意思?3.⽤⼀句话简要概括⽂章的说明内容。

明确:1.踪.迹(zōnɡ)低洼.(wā)海枯.⽯烂(kū)悬崖.绝壁(yá)崩.落(bēnɡ)腐蚀.(shí)吹拂.(fú)砂.轮(shā)孔隙.(xì)渗.⼊(shèn)扫帚.(zhou) 刨.刮(bào)沙砾.(lì)掸.(dǎn)浑浊.(zhuó)⼭麓.(lù)沟壑.(hè)湖泊.(pō)沉淀.(diàn)地壳.(qiào)粗糙.(cāo)覆.盖(fù)遗.体(yí)琥珀..(hǔpò)犀.⽜(xī)龟.裂(jūn)帷.幕(wéi)钟⿍.(dǐnɡ)楔.形(xiē)宝藏.(zànɡ)2.拟⼈;痕迹、印迹、踪迹。

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举例解释:
-在讲解课文时,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等表达时间流逝的句子,让学生体会到时间的宝贵。
-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等句子,使学生学会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这些技巧。
2.教学难点
-对古文中抽象的时间概念的理解,尤其是将古人对时间的感悟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培养批判性思维与时间管理能力。通过学习《时间的脚印》,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古人对时间流逝的哲思,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提取信息、整合观点的能力,提高思辨性阅读水平;引导学生反思时间价值,激发其珍惜时间的意识,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你认为哪些习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时间?”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时间的脚印》的主题思想,把握作者陶渊明对时间流逝的感悟及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掌握古文中关于时间的表达方式,如成语、典故等,并能正确运用。
-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借景抒情、对比映衬等,学会将其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认识到时间的重要性,激发珍惜时间的情感。
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一、教学内容
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选自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课文《时间的脚印》的阅读理解,了解作者陶渊明通过对比时间流逝与自然变化的观察,领悟生命的短暂与珍贵;学习古文中关于时间的表达方式,如“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等;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如借景抒情、对比映衬等;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珍惜时间,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结合实际生活,讨论如何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时间的脚印》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优秀教案和授课技巧也逐渐成为了教师教育中的重点内容。

作为一份优秀的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教案,它不仅在知识点的铺陈上更为全面深入,同时也有着许多创新的授课方法和实践经验。

下面,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这份教案的优点和特色。

首先,这份教案的整体设计非常清晰明了。

在课程的标题与时间线路描绘的启示下,它将内容分为了四个主要部分,分别为“时间的概念及相关时空系统”、“人类文化发展中的时间与历法系统”、“天体运动、设计时序及物理观测”和“量化时间与日常生活应用”。

每个部分都有对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架构清晰明了,使学生能够更容易地理解教育内容和教育连接。

除此之外,这份教案也有着许多创新的授课方法。

在“时间的概念及相关的时空系统”这一部分中,教师引入了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知识来引导学生理解时间概念。

通过让学生模拟地球公转的过程,使学生们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理解并掌握地球公转一年的时间概念,同时也让他们了解了科学家们最初是如何发现和研究时间的。

在“人类文化发展中的时间与历法系统”这一部分中,教师通过介绍不同的历法和世界各地的区别和共同点,使学生们不仅对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们对不同文化的学习兴趣。

在“天体运动、设计时序及物理观测”这一部分中,教师采用了展示、比较、模拟等多种方法,使学生们能够直观地认识时间、时序等概念。

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也注重让学生们通过实际练习来掌握时间的测量、计算和实际应用技巧, 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此外,在“量化时间与日常生活应用”这一部分中,教师也采用了生动的例子和多种练习方式来让学生明确和掌握时间的结构、设计和表达方式。

通过让学生们运用所学知识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进行测量,并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时间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在不同方面的应用,提高学生对时间的认知和应用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时间的脚印》教学方案1课时【教学目标】1.把握事理,理清文章结构,梳理说明顺序。

2.品味文章语言,体会生动写法,赏析写作特色。

3.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思考探究的习惯。

【教学重点】把握事理,理清文章结构,梳理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语言,体会生动写法,赏析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提问导入:同学们,你有没有注意到,当把一棵大树锯倒以后,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树墩的横断面上有一圈一圈色泽不一、大大小小的同心环纹。

有经验的人通过观察这些环纹就可以说出这棵树的年龄,凭借的是什么呢?(学生:年轮)对,大树是用年轮记录自己生命的脚印的。

过渡:其实,大自然中的日出日落、月圆月缺、四季更替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

那么,岩石又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让我们走进《时间的脚印》来探寻答案吧。

设计意图:以生活中树木的“年轮”导入,唤起学生兴趣,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

二、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过渡:我们先来了解本文的作者陶世龙。

陶世龙,文学、科普作家。

著有《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我们居住的星球》《谈天说地》《时间的脚印》《变幻多彩的地球》等科普读物。

2.字词正音快速默读课文,圈画出不会读的字或不理解的词,借助工具书明确字音、字义。

掸(dǎn)踪迹(zōng)装置(zhì)烘烤(hōng)腐蚀(shí)沙砾(lì)山麓(lù)沟壑(hè)龟裂(jūn)帷幕(wéi)刨刮(bào)浑浊(hún)铜壶滴漏(lòu)楔形文字(xiē)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

装置:机器、仪器或其他设备中,构造较复杂并具有某种独立功用的部件。

腐蚀: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

山麓:山脚。

粗糙:不精细;不光滑。

龟裂:裂开许多缝子;呈现出许多裂纹。

帷幕:悬挂起来用于遮挡的大块布、绸、丝绒等。

海枯石烂:直到海水干涸、石头粉碎。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优质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优质教案

8时间的脚印1.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3.品味语言,体会生动的写作手法。

一、导入新课播放导入视频。

如视频中所言,通过一撮沙子,就能得知地球的年龄。

这听起来不可思议,岩石为何有如此奇异的记录历史的功能呢?它是怎么记录那些已逝的时间的?让我们在《时间的脚印》一文中寻找答案。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关注单句成段,把握文章内容1.请同学们花三十秒快速浏览课文,说说本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有不少单句成段。

2.在说明文中,单句成段很有可能意味着这个句子起着总结性作用,把握这些句子,能让我们更加迅速、清晰地把握文章内容。

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重点关注这些单句成段的句子,把握文章内容,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重点单句引导把握:第1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引出后文,后三段文字都在记叙如何记录时间的踪迹。

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这是一个总起句,与下段一问一答说明了岩石在被破坏与重生的过程中记录时间。

第7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这是一句提示语,后文则围绕岩石如何被破坏展开。

第11段与第13段:“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此两段明显是对第7段的进一步阐述。

第18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回应第5段内容,同时引起后文岩石形成的具体过程的叙述。

第22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引出下文的具体举例。

……结合对上述单句成段句子的综合分析,可将全文31段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第5—29段):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一层(第5—21段):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第22—29段):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第30—31段):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时间的脚印》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时间的脚印》导学案

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训练默读文章和概括课文要点的能力。

(难点)2. 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的作用及段落的作用。

(重点)3. 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二.知识链接:陶世龙(1929—),生于四川省安岳县。

1949年开始创作科普文章,主要从事自然科学与中国文化融合的研究。

参与主编了《科普创作》《科技写作》《科普创作概论》和《黄河文化》。

部分作品结集为《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

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三.自读预习:1.注音写字踪.迹装置.浑浊.山麓.龟.裂楔.形文字沙砾.帷.幕海枯.石烂腐shí()粗cāo()2.词语解释:踪迹:海枯石烂:腐蚀:山麓:粗糙:龟裂:刨刮:3.带着问题读课文导思一:文章开头是怎样巧妙引出说明对象的?导思二:岩石如何记录时间的脚印?导思三:岩石记录时间脚印有何意义?导思四:文章运用哪些说明方法来说明时间的脚印?4.用“//”划分文章层次四.精读课文1.文章以“时间的脚印”为标题,有何作用?2.文章引用高士其的话有什么作用?3.第⑭段运用举例子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19段)“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句中的“大约”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6.“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运动。

”句中的“死”该如何理解?7.第㉗㉘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8.文章结尾段有何作用?五.整体感知1.本文是一篇____________说明文,文章根据大量的事实和科学原理,对岩石____________________,岩石__________________,岩石__________________等问题做了深入浅出的说明,把深奥的科学道理说得清楚明白,有声有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的脚印》学案答案:
第一课时
二、1.zōng、wā、bēnɡ、fènɡ、hōnɡ、fǔ shí、xì、shèn、bào、lì、xiē、dǎn、zhuó
Lù,hè,diàn,yí,hǔ pò,xī,jūn,wéi,dǐnɡ
2.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

山麓:山脚。

沟壑:山沟
胶结:糨糊、胶等半流体干燥后变硬黏结在一起。

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帷幕:挂在较大的屋子里或舞台上的遮挡用的幕。

腐蚀: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

粗糙:(质料)不精细,不光滑。

刨刮:刮平
浑浊:(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

沉淀:从溶液中析出的难溶解的固体物质。

海枯石烂:海水干枯,石头粉粹,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多用于誓言,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

三、1.不是时间,本文主要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文章对岩石为什么能记录时间,岩石怎样记录时间,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等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

2.独立成段的有:5、7、18、22、24、27段
(1)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呢?(5)
承上启下,由人类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方式的探寻。

(2)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7)
开启下文,说明岩石“毁灭”的过程。

(3)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18)
总括上文,总结了岩石“毁灭”之后再度“新生”的过程。

(4)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22)
承上,收住有关岩石自身解体与新生的话;启下,解读下文有关岩石上的历史痕迹。

(5)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24)
概括评价上一段的叙述内容。

(6)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27)
承上文,化石的作用;启下文,说明化石是怎样帮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的。

7.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生成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许多痕迹。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造福人类。

8.本文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第二课时
三、1.引用诗歌作题记,把时间拟人化,既照应了题目,引出了说明对象,同时也形象地暗示了时间每走过一个时代都会留下踪迹,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1)钟表和日历。

2)铜壶滴漏。

3)它是大自然用来记录时间的。

3.1)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
2)你能根据书上的有关内容概述石烂到新生的过程吗?(提示:根据8-18自然段)
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淀→重压→胶结→新岩石
3)岩层厚度:1米厚(3000—10000年);
排列顺序: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地壳运动: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

4.1)从“死”的石头上,我们可以看到地壳的活动;
石头颜色的不同,说明地球上的变化;
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有着丰富的记录;
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

2)(1)地壳的活动;(2)气候的变化;
(3)古代生物的状况;(4)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5)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

3)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
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
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
5.读懂大自然的记录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而且可以帮助人类探寻地下“宝藏”,有无穷的大自然的奥妙存在。

四、悟读品味,体会说明方法
1、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风沙比作砂轮,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风沙等自然力对岩石的侵蚀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2.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冰河的移动比作铁扫帚扫过地面,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冰河对石头的破坏作用。

“刨刮”一词表现了冰河对岩石破坏作用的巨大。

3. 举例子、作比较。

以建筑兰新铁路时,人们炸掉山头为例,具体地说明了人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将人对岩石的破坏速度与地质作用的速度进行比较,突出了人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不容忽视。

4.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举了我国洞庭湖的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的两个例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了泥沙沉淀所带来的影响,具有说服力。

5.运用举例子说明方法,介绍三叶虫化石的分布,说明化石是历史的证人,也说明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需要的时间之长。

6.列数字。

用概数准确地说明了形成1米厚的岩石需要的时间,使读者对岩石的形成速度有个大致的概念。

五、1、(1)“大约”表示约数,说明它后面的时间是估计的,不是准确的;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1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 000到10 000年的时间。

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

所以,“大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2)“有一些”指“一部分”,表范围限制,表示只是一部分物质填充到泥沙的孔隙中了,并不是所有的物质,这一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2、(1)“攻击”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攻击”是进攻的意思,它使阳光、霜雪、风、雨等有了行为意识,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时刻受到破坏,语言极富表现力。

(2)“攻击”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攻击”是进攻的意思,它使阳光、霜雪、风、雨等有了行为意识,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时刻受到破坏,语言极富表现力。

(3)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石块人格化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这个“躺”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平卧的岩石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岩石平卧地底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情形。

这个字体现出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特征。

附随堂同步答案:
一、 1.C 解析:楔—xiē。

2.B 解析:涯—崖。

3.B 解析:本文采用的是逻辑顺序。

二、 1.事理陶世龙为什么能记录时间怎样记录时间记录时间的意义
2.①段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岩石确实有“海枯石烂”的时候,从而为岩石能够记录时间这一现象提供了可能性的依据。

“攻击”一词在这里强调了各种因素对岩石的破坏程度之深。

3.打比方。

4.举例子。

5.分类别。

6.“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

7.说明了空气、水、生物、人对岩石的各种破坏作用。

三、 1.C
2.D
3.列数字、夏季温度不会很高的一个原因
4.昆明地处云南东部,云南北部和东部的高大山脉又能阻挡北方冷空气南下。

5.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