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简单的时间计算 )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简单的时间计算 )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简单的时间计算 )

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67~68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学生自主探究计算经过时间的算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2.掌握求简单的经过时间的方法,正确解答一些求经过时间的实际问题,体会简单的时间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

3.建立时间观念,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4.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自主探究并掌握计算经过时间的算法,能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演示钟表;学具:学生练习用的活动钟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走进天文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24时计时法,今天我们继续到天文

图1 :科教片今日放映的片名和安排是:

【温馨提示】1.找一找:天文馆什么时间开门,什么时间结束?2.利用你手中的材料,大胆地拨一拨、画一画、数一数,想办法算一算。二、合作探索

图2

预设2:从《恐龙灭绝与天体碰撞》开映到《奇妙的星空》开映间隔时间有多长? 预设3:《小丽访问哈勃》播放了多长时间?……

师:大家可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简单的时间计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由信息窗情境图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并提出有关时间的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能力,让学生体会身边的数学。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师:现在大家开始研究问题,如果遇到困难,可以请老师帮忙。

学生根据探究提示尝试解决,教师巡视指导,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经历探究经过时间的过程,温馨提示也仅是简单的对学生进行引导运用探究材料,教师不能代其劳,学生才能通过不同的方法,探索怎样求经过时间,感受探究的乐趣,提高解决问题的的能力和锻炼思维能力。

三、汇报交流,质疑评价

(一)学习不借位减

师:老师发现大家刚才研究的都非常的认真!哪个小组愿意将你们小组的想法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预设1:数一数,我是数的,从8:30开始数,9:30、10:30……到16:30正好是8个小时。

预设2:画一画,我是画的,在时间轴上,从8:30到16:30正好经过了8个小时。

图3 图4 师:谁能汇报一下什么是经过时间?它指的什么?

预设:天文馆一天开放的时间是指从开馆8:30到闭馆16:30所用的时间。

师:“时间”是指从某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的间隔,也就是经过时间。

教师适时讲解结束的时刻与开始的时刻,学生总结计算公式。

经过时间=结束的时刻-开始的时刻。(板书)16:30-8:30=8。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感样性知算法多样性。学生通过主动动手拨钟表,数时间格确定经过时间;甚至于学生能自主利用手指数一数,得出经过时间。这一环节是学生最初认识经过时间的生活经验,也是最简单是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同时在此基础上得出经过时间的计算公式。

2.理解单位的写法

师:这个8能写成8:00吗?

预设1:不可以,8:00表示8时这一个时刻。

预设2:不可以,从8:30数到16:30经过的是8个小时,而不是8时这个时刻。 师:从8:30数到16:30经过的是8个小时,而不是8时这个时刻。单位应该写上小时(板书),同时注意与8时的区别。

【设计意图】明确经过时间与具体时间的区别,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辨析问题的能力。

3.学习列竖式的方法

师:整数减法可以通过列竖式解决,那经过时间的减法算式16:30-8:30=8(小时),该怎么列竖式呢?

学生尝试列竖式解决并进行汇报展示。 预设1:16:30-8:30=8(时),借助列竖式的方法。学生作品展(见图4)。 30分减去30分是0分,而16小时减去8小时是8小时,合起来就是8小时。

图5 图6 竖式练习解决问题

从《恐龙灭绝与天体碰撞》开映到《奇妙的星空》开映间隔时间

有多长?

学生解决后进行汇报展示。

预设:10:30-9:00=1时30分,借助列竖式的方法。学生作品展(见图5)。

【设计意图】列竖式计算是解决经过时间的一种简单快捷的计算方法,在整数减法竖式计算的基础上,应用、理解较为容易,竖式计算的应用为下一环节借位竖式计算的引入作好铺垫。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1.学习借位计算

师:《小丽访问哈勃》播放了多长时间?这个题目和前两个相同吗?

预设1:我是数的,从15:45数到16:30不够1小时,是45分钟。

预设2:这个题目与前面的不一样,这个题目中,分钟不够减的,我的列式是16:30-15:45。

师:当分钟不够减时,我们该怎么办呢?引出学习问题。

预设1:15:45数到16:30不够1小时,是45分钟。

预设2:可以列竖式计算,30减45不够,根据以前所学是减法计算方法,可以上前一位借1,1个小时=60分,所以,90-45=45(分)。

师:15:45数到16:30不够1小时,利用竖式可以这样计算,教师边板书(见图6)边讲解:30分减去45分不够,可以像前一位借1,此时的1是1小时,

需要转化为分钟,因为1个小时=60分,所以,借来了60分,60分加上

原来的30分,一共是90分,90-45=45(分)

2.总结方法

师:在解决经过时间的计算时,可以借助原有的减法计算进行解决,根据所学当不够减时,可以上前一位借1,但此时的1是1小时,需要转化为分钟,1个小时=60分,(板书)借“1”是“60”,即1时=60分。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走进了天文馆,通过交流、展示、汇报、总结的方法,学习了经过时间的计算,大家可真棒!下面,新的挑战还在等待着我们!

图7 【设计意图】“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从已知算法形成未知的算法。经过时间借位减法计算,是在学生初步接触了整数的借位减法计算和经过时间不借位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在经过时间不借位计算,学生容易掌握并应用,而对于借位计算,应给学生留足时间,让学生感知不够减,去借1,原有的整数减法借位为“借一来十”,而时间借位减法为“借一来六十”,明确易错点。学生通过探究,从已知的整数减法算法到未知的经过时间算法,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思想。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 基础练习,巩固新知

课本68页第3题,课件出示(见图7)。

师:看到这个牌子,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又能得出什么结论?

预设:银行储蓄业务上午8时30分开始营业,下午5时30分停止营业。

预设:如果我想办理业务,就不应该在下午5时30分才到,银行这个时候已经在整理了。

预设:这家银行每天的营业时间是17:30—8:30=9(小时)

师:最早是几时几分发车?最晚呢?每天首班车和末班车发车时间间隔多久?

预设:最早一趟是上午的6:30发车,最晚一趟是下午的18:30发车。

预设:首班车和末班车发车时间间隔为18:30—6:30=12(小时)

师:从这个牌子上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又能得出什么结论?

预设:知道从上午8:00到晚上的9:30汽车禁止通行。

预设:我知道其他时间汽车是可以通行的。

预设:汽车禁止通行的时间段长达21:30—8:00=13时30分钟。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已经有了计算经过时间的数学模型意识。通过基本的练习,学生能非常直观地利用经过时间模型“经过时间=结束的时刻-开始的时刻”,得出结果,进而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并进一步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图9

2.综合练习,应用新知

课本69页,第7题,课件出示(见图8)。

知识,然后让学生完成题中的对照表,找一找时间的变化规律,再进行独立解答。

【设计意图】本题的设计为公式的逆运用,在学生能够正确求解经过时间的前提下引入。若已知经过时间与其中的一个时刻,如何求解另一个时刻,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加减互为逆运算的知识。

3.拓展练习,发展新知

课本70页,第10题,课件出示(见图9)。

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明白题意,再弄清

水路长与实际和船速的关系,然后推算时间,求两港间的水路长。推算时间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通过讨论,找到简便合理的方法。

【设计意图】题目的应用有两个关键点,一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二简单的经过时间的计算。此题是两个知识点的综合应用,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路程=速度X 时间的应用在此较为直接,但对于缺乏实际生活经验的孩子来说,在运用经过时间这一模型时会有这样的问题,下午2时30分到达,一部分学生忽略了下午2:30要先转换成24时记时法为14:30,练习时应着重强调用24时记时法列式。

师:同学们,这节课给你们有什么收获?

学生总结、回顾、梳理、反思……

【设计意图】学生谈收获。一是能让学生分享收获,回顾学习和探索历程,思考知识的形成过程,将本节课所学新知与新法纳入认知结构;二是提升总结高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板书设计]

枣庄市峄城区古邵镇明德小学刘晓媚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

第一单信息窗1:走进果蔬会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经历探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计算策略的多样性;学会用估算判断结果,体验估算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养成估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估算的方法。 2.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体验计算策略的多样性;养成估算的习惯。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这节课我们一起到果蔬博览会的现场进行参观好吗?多媒体出示情境图,我们到生产厂家了解一下他们的生产情况(师指导学生进行观察)谈话:根据你们调查了解的情况,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交流,选出你们组认为最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2、谈话:哪一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整理的情况说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可能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有多少箱? 2、平均每天接待多少名客商? 3、去年平均每个葡萄园大约产葡萄多少吨? 4、一共运来几箱大枣?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谈话:同学们可真了不起,提出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咱们先看这个问题: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有多少箱?应该怎样解决呢? 学生可能回答:需要知道共有几个品种和共有多少箱苹果。

谈话:那么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先思考一下,然后将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看哪个小组研究的好。师巡视参与小组活动. 谈话:哪一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组讨论的结果和大家说一说? 生1:我们组认为应该用184÷8,因为8个品种一共有184箱苹果,把这184箱苹果平均分成8份,就知道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有多少箱了。 生2:我们组的意见和第1小组的意见不一样。 生3:我估计平均每个品种比20箱多一些,因为每个品种有20箱,8个品种就是20×8=160(箱),实际8个一共有184箱,所以商应该比20大一些。 2、谈话:运用估算我们知道了184÷8的商比20大一些,那么,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到底有多少箱呢?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小组交流 生1:我们组讨论的结果是: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有23箱。我们已经估算出了184÷8的商比20大一些,计算时可以先商20,20×8=160(箱),还有24箱,把这24箱再平均分成8份,每个品种分3箱,所以每个品种有:20+3=23(箱)。 生2:我们组用笔算 生3:用百位上的1除以8商不够1个百,怎么办? 谈话:刚才这个同学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用百位上的1除以8商不够1个百,怎么办? 谈话:哪个同学来交流? 生进行交流 谈话:最高位不够商1,可以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用18个十除以8,商是两个十,十位上商2。 让学生试着完成竖式(一人在黑板上做,其余的做在本子上)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谈话:我们再来解决第二个问题:平均每个葡萄园大约产葡萄多少吨? 谈话: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该怎样算呢?你们有信心自己解决吗? 生独立做,再全班交流。

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计算练习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计算练习题 1、把7个边长3cm 的正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那么,这个长方形 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把一张长60cm ,宽40cm 的长方形彩纸, (1)剪成边长是5cm 的小正方形,一共可以剪成多少个? (2)如果剪成边长是10cm 的小正方形,一共可以剪成多少个? (3)如果剪成边长是15cm 的小正方形,一共可以剪成多少个? 3、小红家准备在客厅铺上方砖,选择哪一种方砖比较便宜?便宜多 少钱? 8m 64m 1dm (每块 2元) 2dm (每块5元) 客厅

4、有一块长25米,宽9米的长方形草坪,中间留了条1米宽的小路,把草坪平均分成2 5、如图,四周是四块草地,中间是水泥地。 每块草地都是边长为4 (1)、草地的面积共是多少? (2)、水泥地的面积是多少? 6、小明想在数学书上贴一些贴画。他的数学书30cm,宽18cm,他有两种贴画, 第一种是边长2cm的正方形贴画,每张1角钱; 还有一种是边长3cm的正方形贴画,每张2角钱。 (1)用第一种贴画需要多少张?需要多少钱? (2)用第二种贴画需要多少张?需要多少钱?

(3)用哪一种贴画比较划算? 7、某学校的礼堂地面铺上彩砖共需820块,每块彩砖的长为4分米,宽为2分米。 (1)、学校礼堂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铺这种彩砖,每平方分米的工料费是5分钱,共需多少钱 8、有一块小麦实验田,长为10米,宽50分米,这块实验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每平方米收小麦12千克,这块小麦实验田一共收小麦多少千克? 9、有一块长方形的玉米地,长是12米,宽是8米,这块玉米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在这块玉米地的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

青岛版三年级下册计算题测试讲课讲稿

三年级下册计算 一、口算: 350×50= 360×30= 370×90= 980×40= 350×20= 240×20= 460×20= 740×20= 660×20= 260×50= 170×40= 910×20= 810×30= 310×90= 610×60= 410×90= 600×60= 920×80= 120×50= 920×40= 720×50= 520×40= 420×40= 320×50= 310×90= 150×30= 20x130= 70x620= 70x420= 90x420= 80x320= 820x60= 920x40= 70x920= 120x90= 760x40= 810x30= 940x50= 830x20= 920x30= 3.6+4.8= 2.3+6.9= 5.6+4.5=8.2-5.4= 4.8+5.7=2.5+8.6=7.4-5.8= 5.2-4.6= 4.3-2.8= 5.9+4.7= 2.7-1.8= 6.5- 3.4=9.2- 4.6= 5.8+ 6.7= 4.7-2.9= 二、估算 21×38≈185×31≈ 32×59≈ 83×51≈ 78×81≈ 102 ×96≈62×17≈297×54≈ 31×68≈ 99×52≈ 35×19≈59×312≈三、竖式计算 763×43= 612÷6= 508×35= 589×86= 488÷8= 402×19= 875÷7= 763÷7= 366÷6= 498÷3= 603×89= 68×77= 456×26= 957×21= 984÷8= 684÷4= 728÷7= 846÷6= 483÷3= 584÷8= 774÷9= 38×675= 704×78= 567÷7= 636÷6= 44×567= 897×45= 303×22= 745×22= 568×26= 875÷5= 643×29= 264×67= 508×56= 701×61= 88×705=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应用题汇编(精)

应用题 1、玩具厂生产了960个电子玩具,每3个装一盒,每5盒装一箱,一共装了多少箱? 2、王辉爸爸买了3大盒茶叶,一共要付810元,平均每个大盒里有6 小盒茶叶,平均每小盒茶叶多少元? 3、王老师要把156本图书放在2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有三层),平均每层放多少本图书? 4、有两堆煤,一堆560吨,另一堆286吨,一辆汽车每次能装运9吨。这辆车一共用多少次才能拉完这两堆煤? 5、有一堆煤120吨,一辆大货车能载重8吨,一辆小货车能载重5吨,请问: ①、如果2辆小货车来运,多少次能把煤全部运完? ②、先用一辆大货车运5次,余下的用一辆小货车来运,还需要多少次才能运完? 6、有50只小羊要过河,现在只有一条船,且每次现载8只小羊,那么这些小羊至少要几次才能全部渡河? 7、960节电池,每8节装一盒,6盒装一箱。这些电池一共可以装多少箱? 8、中秋节快到了,糕点房将640个月饼,每4个装一盒,每4盒又装一箱,一共可以装多少箱? 9、学校买回8箱皮球,每箱20个,平均分给5个班,每个班级分得多少个? 10、一本故事书172页,小红已经看了67页,剩下的打算一周看完,剩下的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11、小丽看一本329页的书,看了4天,还剩25页没看,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12、小强从图书馆借一本320页的故事书。每天看15页,看了12天,还有多少页没有看?)

13、修一条路,平均每天修53米,修了27天,还有360米没修,这条 路全长多少米? 14、食堂原有26袋面粉,又运来138袋,平均每天要用掉4袋,这些面粉可以用多少天? 15、4个小队少先队员去摘黄瓜,每个小队13人。平均每人摘12千克。一共摘了多少千克? 16、小明用150元买3个热水瓶,营业员找了6元,每个热水瓶多少元? 17、一张课桌(18元)和一把椅子(42元)是一套,实验小学准备买45套这样的课桌椅,一共要花多少钱? 18、小文想买两种笔记本各一本,其中一种一本12.5元,另一种一本23.8元,那么她一共需要花多少元钱? 19、淘气给妈妈买了一个水杯用了2.9元,买了一顶帽子比一个水杯多用了3.5元,又买了一副手套,三样东西正好用了12元钱,一副手套多少钱?20、一副乒乓球拍7.8元,一个乒乓球1.5元,张林带了10元钱买了一副乒乓球拍和一个乒乓球,找回多少元钱?合多少角钱? 21、本学期每个学生订了11个作业本,三年级一班有48个同学,他们大约要订多少个作业本? 22、光明小学有6个年级,植树节植树,每个年级大约植树120棵,光明小学一共植树多少棵? 23、超市每天卖出饮料6箱,6月份一共可以卖出饮料多少箱? 24、一条绳子剪去3.8米,还剩1.7米,这条绳子原来长多少米? 25、水果店运来39箱橘子,每箱15千克,又运来706千克梨,运来的梨比橘子多多少千克? 26、商场一月份售出豆浆机27台,售出榨汁机的台数是豆浆机的23倍,售出的电磁炉比榨汁机多186台,电器商场一月份售出电磁炉多少台?

三年级数学时间计算练习题

三年级数学时间计算练习题 一、我会填 148秒=()分()秒3分12秒=()秒90分=()时()分 100分=()时()分1时=()分4小时=()分 2分=()秒65秒=()分()秒75秒=()分()秒 80分=()时()分1分=()秒3分21秒=()秒 2时12分=()分60分=()时 二、比较大小 1时○100分60分○1时60秒○1时1分○10秒 2时○120分300分○3时5分○500秒240秒○4分4时○4分1分30秒○100秒1时○60分1分○100秒 10分○1时6分○36秒7分○70秒40秒○4分 250秒○4分150分○2时3时○240分250分○2时20分1分20秒○80秒90分○1小时30分180分○3小时 三、计算: 11时50分—7时40分= 7时50分—15分= 10时40分+60分= 12时10分—11时40分= 11时30分—8时30分= 7时15分+45分=

2时50分—2时5分=1时20分+40分= 11时50分—6时= 5时45分—40分= 8时30分+50分= 9时10分—6时40分= 10时50分—7时30分= 9时25分+45分= 4时30分—2时25分= 1分-40秒= 35秒+25秒= 80分+40分= 2时-30分= 38分+23分= 1时-56分= 2分18秒+76秒= 1分35秒+100秒= 40秒+20秒= 23分+27分37秒= 4分17秒+54分83秒= 2时35分-47分= 1时45分-45秒= 74分24秒-84秒= 7时28秒+32分= 5分4秒+96秒= 10时-8时96秒= 2分30秒-150秒= 300分-3时= 四、解决问题。 1、小兰去上学,7:35从家出发,7:50到校。她从家到学校要走多长时间? 2、少先队员去李奶奶家打扫卫生,下午3:30开始,4:10结束,共用了多少时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计算题

54×63= 25×38= 370÷5= 774÷8=508÷2=36×19=19×47=900÷5=23×34=392÷4=360×5=809÷8=203÷9=63×36=26×38=770÷5=696÷2=882÷4=32×68=56×79=64×28=820÷3=630÷6=18×26=4+0.6= 7.3-2.9= 10-0.7= 8.2-5= 6.5+4.7= 1.2-0.3= 4.6+2.4= 3.8+6.6= 14×53=15×48=470÷5=736÷8=548÷2=36×24=26×57=420÷5=54×34=340÷4=340×5=408÷8=406÷9=52×36=24×42=440÷5=626÷2=212÷4=31×68=76×79=64×45=420÷3=606÷6=48×26=12+0.6= 4.3-1.9= 10-0.8= 5.2-4.5= 5.5+2.7= 8.2-4.3= 4.6+5.4= 3.7+6.6= 54×43=45×38=270÷5=336÷8=508÷4=26×29=25×25=965÷5=73×24=824÷4=360×5=808÷8=

406÷9=55×26=84×14=245÷5=586÷2=852÷4=32×38=12×79=64×18=420÷3=540÷6=24×26=2+0.7= 5.3-2.4= 10-0.8= 4.2-5= 5.5+8.7= 1.4-0.7= 5+2.4= 6.8+6.6= 54×63=25×38=370÷5=774÷8=508÷2=36×19=19×47=900÷5=23×34=392÷4=360×5=809÷8=203÷9=63×36=26×38=770÷5=696÷6=888÷8=35×28=25×19=52×38=630÷3=246÷6=45×22=3.4+0.6= 7.7-5.9= 8.3-0.7= 5.6-4.5= 8.4+4.8= 5.2-0.8= 2.6+7.5= 7.2+7.3= 58×67=52×45=690÷5=576÷8=288÷2=21×63=25×85=855÷5=43×34=584÷4=560×6=808÷8=207÷9=52×45=55×15=250÷5=586÷2=662÷4=56×25=21×19=55×48=420÷3=564÷6=58×16=

青岛版三年级下册数学课本答案

第1章 第3-4页自主练习答案 1、21 21 32 11 10 34 12 22 2、93÷3=31( 元)3、 66÷3-22(厘米)66÷6-11(厘米) 4、 14 13 11 43 140 130 110 430 5、 (1) 840÷4=210 (2)630÷3=210 6、66÷6=11(盒)66÷3=22(盒) 7、48÷4=12(元)99÷9=11(元)39÷3=13(元)买第二箱橙子最合算。 8、第一组:21 30 120第二组:220 310 23 9、400÷5=80(元)360÷3=120 (元)880÷8=110(元) 80<110<120,猕猴桃最贵。 10、84÷2=42(毫米)42×9=378(毫米) 第6-8页自主练习答案 2、267÷3=89(下) 194÷92=7(下)89<97,小宁跳得快一些。 4、104~4=26 5、40 100 11 43 40 0 31 10 6、 8、小亮:162÷3=54(周)小玲:162÷6=27(周) 9、(1)266÷7=38(页)(2)略 10、15 30 45 60 75发现:除数不变,被除数越大,商越大。 11、 144÷6=24(人)144÷8=18(箱) 12、(1)192÷8=24(2)644÷7=92(人)644×8=5152(元) 第11-13页自主练习答案 2、(验算略)

3、945÷9=105(只) 4、(说说略) 5、321÷3=107(个)660÷6=110(个) 6、前三道题都不对,第四道题对。 7、168÷7=24(页) 8、(说说略) 104 48 109 240……1 76 56 92 304 9、432÷4=108(个)510÷5=102(个) 108>102,小刚打字快一些。 10、38 40 71 76 11、(从左到右) 160 52 104 630 856 12、3×2=6(种) 38×3+8=122(元) 38×3+15=129(元)26×3+8=86(元) 26×3+15=93(元)12×3+8=44(元) 12×3+15=51(元) 13、324÷4=81(厘米) 第15-17页综合练习答案 1、21 12 11 12 40 110 70 50 2、 3、16 18 13 12 13 14 19 14 5、190 95 285 57 456 52 312 104 728 364

三年级数学《时间的计算》练习题资料讲解

三年级数学《时间的计算》练习题

时间的计算练习题姓名 一、在()里填上时间单位。 1. 一节数学课上了40()。小红上午在校时间约4 ()。 2. 小芳跳绳20下用了15()。课间休息10()。 3. 小明吃饭用了20()。小明做20道口算题用了2 ()。 4. 爸爸每天工作约8()。王艳跑50米用了10()。 5. 南京乘火车去上海用了5()。晚间新闻联播时间大约是30()。 6. 看一场电影用了90()。做一次深呼吸大约7 ()。 7. 从教室前面走到后面用了5()。夏天午睡大约1()。 8. 脉搏跳10次用了8()。跑100米需要13()。 9. 小红下午在学校的时间是2()。一集电视剧的播放时间是50()。 10. 小惠每天晚上睡觉9()。小芳早晨起床穿衣服大约用了5 ()。 11. 学生一天在校时间大约是6( )。爷爷每天晨练1()。

12.运动会上,小明跑60米用了12()。 二、填空 1.我们学过的时间单位有()、()和(),其中()是最小的时间单位。 2.钟面上一共有()个大格,每个大格分成了()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个小格。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走一大格的时间是()。 3.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小格,分针走了()一小格;秒针走一圈,分针走()小格,是()分。 4. 时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的时间是();分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的时间是();秒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的时间是 ()。 5. 8:30:25是()时()分()秒。 6. 一节课是()分钟,课间休息()分钟,再加上()分钟就是一小时。 8. 时针在钟面上走一圈是()时;分针在钟面上走一圈是()分,等于()时;秒针在钟面上走一圈是()秒,等于()分。 9. 分针走半圈是()分,时针走半圈是()时,秒针走半圈是()秒。

青岛版五四学制三年级下册脱式计算练习道

三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计算练习题 380+( 301-299) ( 185+ 23)X 16 756+【4X ( 56-35)】902-17 X 54 490+【210+(750+25)】576 +(33+15) 972+ 18+35X 19 25 X( 22+576- 32) 24 X 125+15X 490- (34+86)+ 24 20

448+( 14+18) (540+ 20+27)x 15 125-5X 107 47 X( 18+700+ 14) 50-(820+108)+29 75+240 +( 120-105) 688+ 43-540 +36 28 X 12X 5 285X 4+125X 8 616 + 88X( 406-169)

124X 5+159+ 3 42 X( 193-48) (275-35) -( 17+43) 25 X 4X 17 75+125X 8 83 X 62-12 X 83 973- (162X 2-108) 403+99 X 403 900- 15X 24 200-27X 2) 354 - 59X( 147+389) 837 -27+73X 184

38 X 20-840 - 306+384 -48+212 2 125X 18- 15+126 128+48)- 8X 11 624+( 204-198) 576 -( 27- 3) (264+450)- 14 490+510 - 51 200- (48+64)】+8 300-(45+35)】X 38 175-【36-(98-87)】32 X【(156-114)- 21】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一、本年级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四年级一共一个教学班有学生人,其中男生人,女生人。学生学习状况悬殊太大,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很难提高,多数学生能积极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对学好数学均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其中一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浓厚,成绩突出。也有一些问题存在。如计算准确性较差,尤其是缺乏灵活的计算能力,对于概念学习,缺少应有的理解、分析、综合等能力。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要有针对性。从解决问题来看,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的地方,如:不够灵活、不够深入、不够准确,缺少对问题解决后的反思,这些都是本学期需要侧重的地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数与代数 1.结合具体情境,能认、读、写小数,能比较小数的大小,并能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2.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以及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3.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24时计时法。 空间与图形: 1.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3.结合实例,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统计与概率: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探索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1.巩固收集数据的一般方法,并在实践活动中,初步了解分析研究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2.运用分段统计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思考: 1.在理解小数意义的过程中,发展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初步感受小数和分数的内在联系。 2.在探索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比较、归纳的能力,逐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在进行估算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估算意识。 3.在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分析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4.在探索轴对称图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和年、月、日知识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的过程,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在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面积的意义及建立识面积单位概念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5.在具体情境中,能根据平均数的实际意义进行初步的分析和判断。 解决问题: 1.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用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或两位数乘两位数解决的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探索、交流计算方法或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解决问题时方法的多样性和结果的同一性。 2.能灵活运用对称或年、月、日等知识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3.能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知识,进行实际的测量和计算,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过程中解决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能简单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不断积累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情感与态度 1.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美,关注它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其

最新青岛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最新青岛版三年级下册数 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二) 1、只要是求平均分就用(除法)计算. 2、注意应用题中如果有“大约”等字,一般是要求估算的. 3、被除数末尾有几个0,商的末尾不一定就有几个0.(如:300÷5 = 60) 被除数中间有0,商的中间不一定就有0.(如:105÷5 = 21) 4、笔算除法: (1)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除法验算:→用乘法 ①没有余数:商×除数=被除数; ②有余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验算时别忘了加余数,横式上结果要写准. (3)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 0不能做除数 第二单元对称 轴对称图形: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它的对 称轴. 第三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1、两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 2、验算: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 3、口算:15×200= ? (方法: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在乘积的末尾添0,注意添几个0.) 4 、估算:18×22,可以先把因数看成整十、整百的数,再去计算. →(可以把一个因数看成近似数,也可以把两个因数都同时看成近似数.)5、有“大约”字样的一般要估算. 6、凡是问“够不够” ,“能不 能”等的题,都要三大步: ①计算、②比较、③答题.别忘 了比较这一步. 被除数÷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因数×因数=积因数=积÷因数 第四单元面积 1、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 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 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3、背熟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 (长+宽)×2 长方形的面积 = 长×宽 正方形的周长 = 边长×4 正方形的边长 = 周长÷4 正方形的面积 = 边长×边长 4.面积单位: (1)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 面积是(1平方厘米). (反过来也要会说.面积是1平方 厘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1厘米. 但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不一定是 正方形.) (2)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 面积是(1平方分米). (3)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 面积是(1平方米). 5.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 (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平方米). ③相邻两个常用 间的进率是( 10 ).但米和千米 进率是1000 ④相邻两个常用 间的进率是( 100 ). 6.常用面积单位换算: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高级单位化成低级单位:进率× 高级单位的数(进率100) 低级单位聚成高级单位:低级单 100) 7 (1)面积相等的两个图形,周长 不一定相等. 周长相等的两个图形,面积不一 定相等. (2)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单位 不同,无法比较大小.例如:16平 方米和16米是无法比较大小的 (如边长是4米的正方形周长和 面积相等的说法是错误的).长度 单位有:千米(公里)、米、分 米、厘米、毫米 第五单元年、月、日 一、年和月 1、常用的时间单位:年、月、日、时、 分、秒 2、一年中有7个大月,分别是: 一月、三月、五月、七月、八月、十 月、十二月,每月31天; 一年中有4个小月,分别是: 四月、六月、九月、十一月,每月30天 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熟记:月份天数歌谣或拳头记忆法 (同一年)7月和8月是连续的大月. 一个星期有7天,每个月至少有4个星 期日,最多有5个星期日. 日期每加7天,星期几都是相同的.例 如,6月1日是星期三,那么6月8日还 是星期三,6月15日也是星期三. 3、平年2月有28天,闰年2月有29 天,一个星期有7天,平年全年365天, 合()个星期零()天.(平年天数: 31×7+30×4+28=365) 365÷7=52(个)……1(天) 闰年全年366天,合()个星期零() 天.(31×7+30×4+29=366) 366÷7=52(个)……2(天) 2月只有28天的这一年是平年,平年全 年有365天. 2月有29天的这一年是闰年,闰年全年 有366天. 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 1 / 2

(完整版)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我所教班级是三年级,现有学生31人。本学期教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方面重视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还要注意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好的学生智力好,具备良好的习惯,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强,但缺乏问题意识;中等学生学习知识较扎实,能自主学习,但思维不够灵活,缺乏创新意识;后进生接受知识能力较慢,学习兴趣不高,不善于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及时了解学习情况,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八个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四个知识领域:(1)数与代数: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二),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用连乘、连除、乘除两部计算解决问题。②年月日的认识和24时计时法。③小数的初步认识及大小比较,简单的小数加减计算。(2)空间与图形:①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②面积、面积单位及单位间的简单换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3)统计与概率: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二),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方法,感受数据蕴含信息。(4)综合与实践:①运用轴对称知识自制粘贴画,体会对称美。②经历调查、分析、决策的过程,体会研究室及为题的方法,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优化单元知识结构。并积极倡导新型的学习方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合作探究中体现开放、民主、探索、交流、合作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中学习新知识。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数与代数:①结合具体情境,会认、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并能进行简单的小数加减运算。②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③结合生活经验,认识认识年、月、日,了解他们

三年级数学时间的计算练习题

三年级数学时间的计算练习题姓名 一、在()里填上时间单位。 1. 一节数学课上了40()。小红上午在校时间约4()。 2. 小芳跳绳20下用了15()。课间休息10()。 3. 小明吃饭用了20()。小明做20道口算题用了2()。 4. 爸爸每天工作约8()。王艳跑50米用了10()。 5. 南京乘火车去上海用了5()。晚间新闻联播时间大约是30()。 6. 看一场电影用了90()。做一次深呼吸大约7()。 7. 从教室前面走到后面用了5()。夏天午睡大约1()。 8. 脉搏跳10次用了8()。跑100米需要13()。 9. 小红下午在学校的时间是2()。一集电视剧的播放时间是50()。 10. 小惠每天晚上睡觉9()。小芳早晨起床穿衣服大约用了5()。 11. 学生一天在校时间大约是6( )。爷爷每天晨练1()。 12.运动会上,小明跑60米用了12()。 二、填空 1.我们学过的时间单位有()、()和(),其中()是最小的时间单位。 2.钟面上一共有()个大格,每个大格分成了()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个小格。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走一大格的时间是()。 3.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小格,分针走了()一小格;秒针走一圈,分针走()小格,是()分。 4. 时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的时间是();分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的时间是();秒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的时间是()。

5. 8:30:25是()时()分()秒。 6. 一节课是()分钟,课间休息()分钟,再加上()分钟就是一小时。 8. 时针在钟面上走一圈是()时;分针在钟面上走一圈是()分,等于()时;秒针在钟面上走一圈是()秒,等于()分。 9. 分针走半圈是()分,时针走半圈是()时,秒针走半圈是()秒。 10. 时针从12走到1,分钟走了()小格,是()分;秒针走60小格,分钟走了()小格,是()分。时针从()走到6,走了5小时。 11.从2:30到4:40经过了( )时( )分;从6:10到6:45经过了( )分。 12.从上海开往南京的火车,甲车是6:50开,乙车是7:30开,()车开的早. 13.小军每天6:20起床,小青每天6:25起床,()起床早. 14.跑60米,小红用14秒,小英用12秒,小云用13秒.三人中()跑的最快. 15.月亮每秒绕地球行8千米,地球绕太阳每秒行29千米.地球比月亮每秒多行()千米. 16.声音每秒在空气中行332米,炮弹每秒比声音快667米,炮弹每秒飞行()米. 三、比较大小 1时()100分60分()1时 60秒()1时 1分()10秒 2时()120分300分()3时 5分()500秒 240秒()4分 1时()60分 1分()100秒 10分()1时4时()4分 5分()50秒 4时()300分 200秒()4分 400分()6时 四、判断(正确的在()里打“√”,错的打“×” ) 1.2小时=20分.() 2.分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是5分钟.()

三年级下册数学计算练习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计算练习题一、口算 27+53= 240-120= 5000-500= 3600-600= 550×0= 0÷380= 300-250= 700+600= 490÷7= 200×90= 120+53= 240+120= 5000+500= 3600+200= 120×2= 28+70= 50×12= 360+30= 730+700= 80×90= 180÷3= 120+53= 2100-1200=

400+500= 600×70= 二、估算89×31≈13×48≈41×22≈36×91≈41×39≈80×21≈29×78≈362÷8≈538÷6≈349÷5≈302÷5≈51×74≈268÷4≈354÷7≈159÷8≈284+99≈199+201≈359-206≈138+701≈999+606≈265÷6≈71÷8≈

323÷4≈ 359÷6≈ 103÷2≈ 490÷5≈ 210÷5≈ 432÷7≈ 86÷4≈ 274÷9≈ 48×72≈ 29×80≈ 42×61≈ 71×18≈ 12×29≈ 三、脱式计算 396÷3÷2= 25×8÷4= 985-168÷4= 648+480÷3= 124-735÷7= (34+22)÷8= 45÷(15÷3)= (601-246)÷5= 205+7×8= 62-(25-7)= 32×4+72=

305×3-154= 523+248-475= 470÷5-28= 459÷9×7= 294+399÷7= 四、坚式计算543+458= 743-482= 601+218= 603-497= 348÷3= 398÷7= 365÷5= 380÷6= 724÷4= 628÷3= 912÷3= 735÷9= 309÷3= 750÷5= 608÷3= 860÷2= 270÷6= 105÷7= 208÷8=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解决问题

1. 直接回答下面两个问题(把答案写在横线上)。 (1)(2) 小丽小强 谁走得快些?大约要几百元? 2.一辆汽车上午10:30从A城出发开往B城,下午2:30到达B城。已知A、B两城间的距离是396千米,这辆汽车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3. 梨花庄要挖一条600米长的水渠,已经挖了320米,还要再挖4天才能完成任务。平均每天需要挖多少米? 4.360节电池,每8节装一盒,5盒装一箱。这些电池一共可以装多少箱? 5. 用彩灯线装饰树木。5棵树用了75米彩灯线,照这样计算,用400米彩灯线,装饰剩下的25棵树,够吗?

6.李红买1副三角尺和1把直尺,一共用去5.3元。已知三角尺的价钱是3.5元。 (1)直尺的价钱是多少元?(2)直尺比三角尺便宜多少元? 7.一个正方形菜地的四周用篱笆围成,共用篱笆120米。 (1)这个正方形菜地占地多少平方米? (2)如果每平方米种2棵西红柿,这块地一共可以种西红柿多少棵? 8.五名学生进行投篮比赛,编号依次是1号、2号……5号,投篮成绩如下图。 (1)号投中最多,是个;号投中最少,是个。 (2)平均每人投中个。 (3)投中个数比平均数少的学生号码是:。 1.720节电池,每8节装一盒,5盒装一箱。这些电池一共可以装多少箱?

2 一共卖了多少钱? 3 180个苹果可以装多少袋? 4.一辆汽车上午11:30从A城出发开往B城,下午2:30到达B城。已知A、B两城间的距离是396千米,这辆汽车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5.小芳拿10元钱买了一枝0.8元的铅笔和一个8.8元的文具盒。 (1)买铅笔和文具盒一共用了多少元? (2)剩下的钱够买一块5角的橡皮吗? 6

三年级下册数学计算

三年级下册数学列式计算训练1、35 个53相加的和是多少? 2、把336 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多少? 3、一个数的6倍是120,这个数是多少? 4、最大的三位数与最小的四位数的和是多少? 5、512 除以2,商是多少? 6、20 的60倍是多少? 7、15 与35的积是多少? 8、把480 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 9、375 与215 的差是多少? 10、比50 的3倍多2的数是多少? 11、32 个78 是多少?

12、已知两个因数的积是192,其中一个因数是8,求另一个 因数是多少? 13、两个因数都是最大的两位数,它们的积是多少? 14、324 里面有几个3? 15、比最大的四位数少4598 的数是多少? 16、76 除以9,商是多少?余数是多少? 17、甲数是306,比乙数少94,乙数是多少? 18、比821 少85 的数是多少? 19、去北京参加演讲比赛,准备乘坐18:08 的火车。他从家到火车站要40 分钟,从进站到 通过检票口需要10 分钟,他最迟要在什么时候必须从家出发?

20、早餐店有4袋面粉,每袋30千克。1千克面粉能做15 个 包子,这些面粉能做多少个包子? 21、一箱牛奶24 瓶,每瓶3元,王阿姨8箱牛奶6天卖完。(1)王阿姨一共卖了多少瓶牛奶? (2)王阿姨平均每天卖多少钱? 22、一面正方形镜子的周长是64 分米,这面镜子的价格是每平方分米2元,买这面镜子需 要多少钱? 23、(1)从右边任意选出两种算出一共要花多少钱?

(2)乐乐有20 元钱,买了一本《天天健康》后还剩多少钱? 24、下面是两个文具店笔类上周销售情况统计表:五星文具店单位: 支 晨光文具店单位:支 (1)把上面两个统计表合并成一个统计表。 (2)晨光文具店的圆珠笔比五星文具店多卖多少支?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简单的时间计算 )

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67~68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学生自主探究计算经过时间的算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2.掌握求简单的经过时间的方法,正确解答一些求经过时间的实际问题,体会简单的时间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 3.建立时间观念,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4.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自主探究并掌握计算经过时间的算法,能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演示钟表;学具:学生练习用的活动钟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走进天文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24时计时法,今天我们继续到天文 图1 :科教片今日放映的片名和安排是:

【温馨提示】1.找一找:天文馆什么时间开门,什么时间结束?2.利用你手中的材料,大胆地拨一拨、画一画、数一数,想办法算一算。二、合作探索 图2 预设2:从《恐龙灭绝与天体碰撞》开映到《奇妙的星空》开映间隔时间有多长? 预设3:《小丽访问哈勃》播放了多长时间?…… 师:大家可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简单的时间计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由信息窗情境图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并提出有关时间的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能力,让学生体会身边的数学。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师:现在大家开始研究问题,如果遇到困难,可以请老师帮忙。 学生根据探究提示尝试解决,教师巡视指导,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经历探究经过时间的过程,温馨提示也仅是简单的对学生进行引导运用探究材料,教师不能代其劳,学生才能通过不同的方法,探索怎样求经过时间,感受探究的乐趣,提高解决问题的的能力和锻炼思维能力。 三、汇报交流,质疑评价 (一)学习不借位减 师:老师发现大家刚才研究的都非常的认真!哪个小组愿意将你们小组的想法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预设1:数一数,我是数的,从8:30开始数,9:30、10:30……到16:30正好是8个小时。 预设2:画一画,我是画的,在时间轴上,从8:30到16:30正好经过了8个小时。

最新青岛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青岛版三年级下册数学 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二) 1、只要是求平均分就用(除法)计算。 2、注意应用题中如果有“大约”等字,一般是要求估算的。 3、被除数末尾有几个0,商的末尾不一定就有几个0。(如:300÷5 = 60) 被除数中间有0,商的中间不一定就有0。(如:105÷5 = 21)4、笔算除法: (1)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2)除法验算:→用乘法 ①没有余数:商×除数=被除数; ②有余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验算时别忘了加余数,横式上结果要写准。 (3)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0不能做除数 第二单元对称 轴对称图形: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它的对称轴。 第三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1、两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 2、验算: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 3、口算:15×200= ? (方法: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在乘积的末尾添0,注意添几个0。) 4 、估算:18×22,可以先把因数看成整十、整百的数,再去计算。→(可以把一个因数看成近似数,也可以把两个因数都同时看成近似数。)5、有“大约”字样的一般要估算。 6、凡是问“够不够” ,“能不 能”等的题,都要三大步: ①计算、②比较、③答题。别忘 了比较这一步。 被除数÷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因数×因数=积因数=积÷因数 第四单元面积 1、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 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 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3、背熟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 (长+宽)×2 长方形的面积 = 长×宽 正方形的周长 = 边长×4 正方形的边长 = 周长÷4 正方形的面积 = 边长×边长 4.面积单位: (1)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 面积是(1平方厘米)。 (反过来也要会说。面积是1平 方厘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1厘 米。但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不一 定是正方形。) (2)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 面积是(1平方分米)。 (3)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 面积是(1平方米)。 5.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 (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平方米)。 ③相邻两个常用 间的进率是( 10 )。但米和千 米进率是1000 ④相邻两个常用 间的进率是( 100 )。 6.常用面积单位换算: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高级单位化成低级单位:进率× 高级单位的数(进率100) 低级单位聚成高级单位:低级单 100) 7 (1)面积相等的两个图形,周长 不一定相等。 周长相等的两个图形,面积不一 定相等。 (2)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单位 不同,无法比较大小。例如:16 平方米和16米是无法比较大小的 (如边长是4米的正方形周长和 面积相等的说法是错误的)。长 度单位有:千米(公里)、米、 分米、厘米、毫米 第五单元年、月、日 一、年和月 1、常用的时间单位:年、月、日、时、 分、秒 2、一年中有7个大月,分别是: 一月、三月、五月、七月、八月、十 月、十二月,每月31天; 一年中有4个小月,分别是: 四月、六月、九月、十一月,每月30天 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熟记:月份天数歌谣或拳头记忆法 (同一年)7月和8月是连续的大月。 一个星期有7天,每个月至少有4个星 期日,最多有5个星期日。 日期每加7天,星期几都是相同的。例 如,6月1日是星期三,那么6月8日还 是星期三,6月15日也是星期三。 3、平年2月有28天,闰年2月有29 天,一个星期有7天,平年全年365天, 合()个星期零()天。(平年天数: 31×7+30×4+28=365) 365÷7=52(个)……1(天) 闰年全年366天,合()个星期零() 天。(31×7+30×4+29=366) 366÷7=52(个)……2(天) 2月只有28天的这一年是平年,平年全 年有365天。 2月有29天的这一年是闰年,闰年全年 有366天。 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 1 /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